- 52.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阶段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①在中国古代,衣服大多没有口袋,古人出行时“包”是不可或缺的。“包”最早并不叫“包”,而是叫“佩囊”。佩囊是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像钥匙、印章、凭证、手巾一类必须随身带的东西,大都放在这种囊内。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故谓之“佩囊”。从文献记载来看,先秦时人们已有带包的习惯,即所谓“佩囊之俗”。古人的“佩囊之俗”推测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佩囊实用方便,从先秦用到了明清,虽然名称和款式多有变化,但人们都少不了佩囊。古代的包也有大小之别,汉代学者毛亨称“小曰橐,大曰囊”;制作材料也不一样,有皮包和布包之分。
②汉朝时,佩囊被称为“縢囊”。縢囊是一种小包。汉代也出现了一种叫“绶囊”的方形包,皇帝常常用之赏赐臣僚,有绶囊的人自然是有官爵之人,所以,“包”成了身份象征。绶囊主要用于盛放印信一类的东西。因为“包”已与身份联系了起来,所以在图案、色彩上都有规定和讲究。绶囊最常用的图案是兽头,故称“兽头鞶囊”。兽头中又以虎头使用为多,因此又有“虎头鞶囊”之称。与绶囊同样能显示身份的包还有“笏囊”,也称“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场用的简易手写板。盛放笏板的包便是笏囊。与绶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③唐代时,最能显示身份的包是“鱼袋”。绶囊是装印信的,而鱼袋则是盛放符契这类“身份证”的。唐朝时,官员的身份证明制成鲤鱼形,故名“鱼符”。凡五品以上官吏穿章服时必须佩戴鱼符;中央和地方互动,也以鱼符为凭信。凡有鱼符者俱给鱼袋,使用时系佩于腰间,内盛鱼符。鱼符有金、银、铜等质地,以区别地位;鱼袋也通过金、银装饰来分辨高低。宋朝使用的“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仅是一个空包,鱼符被废用了,仅在这种包上绣上鱼纹,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
④除笏囊、鱼袋外,古代官场、文人间还有一种包很流行,这就是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一类的“算袋”。其实,“算袋”这种包很早就有,但汉代称“书囊”,也称“书袋”;宋朝称“算袋”为“昭文袋”,也称“照袋”、“招文袋”,民间则称其为“刀笔囊”,一直到明清都在使用。金代也使用算袋,但称为“书袋”。元明清时代,随着新物件的出现和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如放钱放物的多用包“褡裢”、放烟丝的“烟袋”、盛放扇子的“扇囊”、盛放挂表的“表帕”、装饰价值更高的“荷包”等。其中“褡裢”为双层袋子,中间开口,两头放钱,使用时从中间对折,搭于臂膊上,故又称“搭膊”。因为搭膊多用来装钱,民间干脆呼之为“钱袋子”。因为“袋”与“代”
谐音,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摘编自《安阳晚报》2016年2月24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古人出行时要随身携带一些东西,但是中国古人的衣服大多没有口袋,这些东西需要放在包里,所以包就显得非常重要。
B.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时间最久的包叫佩囊,因为外出时多将其佩戴于腰间而得名。佩囊简约时尚,人们出行都少不了它。
C.古代的佩囊因为朝代的不同,名称和款式也多有变化,如汉代有一种小的佩囊称为“縢囊”,唐代的“鱼袋”也是一种佩囊。
D.汉代的绶囊与縢囊有所不同,从形状上看绶囊是方形的包,皇帝常常将其赏赐给有官爵的人,所以它也成为身份的象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古人的“佩囊之俗”据推测可能起源于士兵配备的箭囊。从先秦到明清,佩囊之俗一直在延续,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丰富。
B.古代的包有大小之分,小的叫橐,大的叫囊;制作材料也有区别,有皮质的,也有布质的;在颜色上也有所差异,有青色的也有紫色的等。
C.在中国古代,绶囊、笏囊、鱼袋都有象征身份的作用,一般在图案、色彩、材料上也有讲究,如唐代的“虎头鞶囊”就是上面绣有虎头图案的绶囊。
D.古代官场、文人间有一种被称为“算袋”的包很流行,它主要用来盛放计算工具、文具等,这种包其实在汉代就有,宋明清也在使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笏板是官员上朝持的简易手板,而装笏板的袋子就是笏囊,高级笏囊多用紫色,古人称之为“紫荷”,紫荷就是唐朝官场上的高级包。
B.虽然宋朝也使用“鱼袋”,并且鱼袋也有金鱼袋、银鱼袋之分,但因为鱼符被废弃,所以鱼袋仅是一个空包,不再是身份的象征。
C.元明清时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物件不断出现并被使用,包的款式和功能也越来越多,有了盛放扇子的扇囊和具有较高装饰价值的荷包等。
D.“褡裢”也称“搭膊”,因为它多用来装钱,在民间又被称为“钱袋子”,并且由于“袋”与“代”谐音,古人常用之赠人,以讨“代代有钱”的口彩。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约内奇
契诃夫
年轻的德米特里·约内奇·
斯塔尔采夫被委任为县区地方医生的初期,住在离C城九俄里的佳里日镇,那时便有人建议他作为有知识的人必须结识图尔金一家,当地人认为他家最有教养、最有天分。
那是一个星期天,斯塔尔采夫进城去散心,他不慌不忙地走着一路上哼唱着:“①我生活中还没有品尝到泪水的滋味……”后来想起伊万·彼得罗维奇·图尔金的邀请,便决定到图尔金家去一趟。
伊万·彼得罗维奇在门廊里迎接了他。他把妻子薇拉·约瑟福夫娜介绍给医生,说:“我对他说,即使罗马法典也没有哪项规定让他待在自己的医院里,他应当把自己的闲暇时间贡献给社会。”接着又把女儿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引见给斯塔尔采夫。姑娘长得酷似母亲,身材同样苗条,面目同样可爱。她的表情还带有几分稚气,腰身纤细柔韧。
后来大家坐在客厅里,表情非常严肃,薇拉·约瑟福夫娜朗诵了自己的小说。
“现在请你,猫咪,弹个曲子吧。”伊万·彼得罗维奇对女儿说。
“啊,猫咪,你从来没有弹得像今天这么精彩。”当女儿演奏完毕站起来时,伊万·彼得罗维奇说。
“好极了!”斯塔尔采夫说了一句。
徒步回到自己的住处佳里日镇,他一路走一路哼哼着:“②你的声音对我来说,又温柔又忧伤……”
他决定到图尔金家去求婚。来得不是时候,理发师正在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的房间里为她美发。她准备去俱乐部参加跳舞晚会。
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终于走了进来,身穿袒胸露背的舞会纱裙,靓丽,纯洁。斯塔尔采夫只顾欣赏她,惊讶地望着她,一味地傻笑,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她开始告别,他也没有必要留在此地了。于是站起身来说他也应该回去:病人还在等待他。
伊万·彼得罗维奇说:“那么就不留您了。啊,请您顺便把猫咪捎到俱乐部。”
斯塔尔采夫回了家,但很快又返了回来,身上穿着别人的礼服,系着挺硬的白领带,领带总是支棱着,好像要从领子上溜下去。他在俱乐部的客厅里一直坐到深夜,温情脉脉地对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说:“请您做我的妻子!”
“德米特里·约内奇。”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想了片刻,脸上露出极其严肃的表情,说道,“请您原谅,我不能做您的夫人。让我们严肃地谈一谈这个问题。德米特里·约内奇,您是一位善良、高尚的人。您知道,我一生中最钟爱的莫过于艺术,我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音乐。我希望当一名演员,我希望出名、成功、随心所欲,可是您希望我继续留在这座城里,继续过这种空虚无聊的生活,这种生活我已经不能忍受了。当夫人——啊,不,对不起,人应当朝更高的灿烂的目标努力,而家庭生活会把我永远束缚住。”
她转身离开了客厅。
斯塔尔采夫走出俱乐部,来到街上,首先把硬领带拉了下来,并深深地呼了一口气。
——他没有想到会遭到拒绝,——他也不相信自己的梦想和期望会把他引向如此愚蠢的结局,活像是业余剧团演出的小戏里的情节。
当他听说叶卡捷琳娜·伊万诺夫娜去了莫斯科报考音乐学院时,他的心平静了,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活。后来,他偶尔也会想起怎样满城寻找礼服,那时他就伸伸懒腰自言自语:“③当初操心的事还真不少!”
四年过去了。每天上午,斯塔尔采夫在佳里日镇自己的医院里匆匆接待完病人之后,便乘车去看望城里的病人。他乘坐的已经不是双套而是三套马车了,套上还缀着铃铛,到了深夜他才能回家。他胖了,发福了,不愿意走路了。
斯塔尔采夫到过一些不同的家庭,见识过很多人,可是他和谁也不接近。城里人的谈吐、对人生的看法,甚至他们的样子都让他心烦。像看戏、听音乐演出之类的娱乐,他一概退避三舍,但他每天晚上玩牌,一玩就是三个小时,而且玩得上瘾。他还有一种爱好,这种爱好是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养成的:这就是每天晚上清点从衣兜里掏出的给人治病所得的纸币,有时这些纸币把所有衣兜塞得满满的,足有七十多卢布,有黄票子、绿票子,有的散发着香水味,有的带醋味,有的有神香味和鱼油味;累积到几百卢布时,他就把钱送到信贷社去存起来。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写约内奇受邀去图尔金家见到薇拉朗诵她自己的小说、叶卡捷琳娜弹曲,主要是为了突出约内奇和图尔金二者家境悬殊。
B.叶卡捷琳娜拒绝了约内奇的求婚,除了两人社会地位的不同,还因为叶卡捷琳娜认为两人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理想不一样。
C.小说运用语言、外貌、动作和心理等描写以及对比手法来塑造约内奇的形象,表现了约内奇由善良热情到贪婪麻木的转变。
D.约内奇求婚的失败使他感到丢人,也使他厌烦城里人,不再对爱情、交往、艺术有什么兴趣,后来他虽生活优裕却也无聊。
5.小说中三处画线的句子,分别表现了约内奇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5分)
6. 小说最后具体写了约内奇的一种爱好,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春节过后第一周,由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这一文化类综艺节目彻底火了。在微信上,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社等各大媒体账号,都在发布有关节目台前幕后的消息。在新浪微博上,“中国诗词大会”的话题阅读量超过了 1亿次。特别是在2月7日节目总决赛播出后,关注热度达到了顶峰,参与节目的众多选手,也都成为了新“正能量网红”的代表。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琅琅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有删改)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 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 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诗词对这些年轻人来说,已经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颜芳说:“其实诗词的功能至今没有失去,写诗就跟发朋友圈一样,都是情感的表达,很有趣,也很时尚。”
诗词大会落幕,而青年一代的诗意生活方兴未艾。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的内容和意义。
B.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C.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D.三则材料都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而且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8.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最合理的两项是( )( )(5分)
A.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信息传播的接收者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B.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C.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D.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E.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在丁酉新春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9.“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请综合以上材料进行概括。(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珪字公端,弘范之子也。少能挽强命中,尝从其父出林中,有虎,珪抽矢直前,虎人立,洞其喉,一军尽欢。至元十六年.珪年十六,摄管军万户;十七年,真拜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佩其父虎符,治所统军,镇建康。未几,弘范卒,丧毕,世祖召见,亲抚之。奏曰:“臣年幼,军事重,聂祯者,从臣父、祖,久历行阵,幸以副臣。”帝叹曰:“求老成自副,常儿不知出此。”厚赐而遣之,遍及其从者。十九年,宣、徽群盗起,行省檄珪讨之,士卒数为贼所败,卒有杀民家豕而并伤其主者,珪曰:“此军之所以败也。”斩其卒,悉平诸盗。二十九年,入朝,命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鲁那演言:“珪尚少,姑试以佥书,果可大用,请俟他日。”帝曰:“不然,是家为国灭金、灭宋,尽死力者三世矣,而可吝此耶!”拜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大德三年,遣使巡行天下,珪使川、陕,问民疾苦,赈恤孤贫,罢冗官,黜贪吏。还,迁浙西肃政廉访使,劾罢郡长史以下三十余人,府吏胥徒数百,征赃巨万计。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帝遣官杂治之。得行省大小吏及盐官欺罔状,皆伏罪。劾大官不法者,不报;并及近侍之荧惑者,又不报。遂谢病归。泰定三年,上遣使召珪,珪至,帝曰:“
卿来时,民间如何?”对曰:“臣乡里也,民饥甚。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六,惟陛下念之。”帝恻然,敕有司毕赈之。未几,起珪商议中书省事,四年十二月薨。
(节选自《元史·张珪传》)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B.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C.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D.珪得盐司奸利事/将发之/事干行省/有内不自安者/欲以危法中珪/赂遗近臣/妄言珪有厌胜事/且沮盐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虎符是中国古代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是一个整体,调兵时需要携带虎符才能掌握军政大权。
B.檄文是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
C.太傅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历代多有延置,或常设或虚职。
D.中书省除为决策机构外,还直接管辖首都大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在腹里地区以外,在全国各地设置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张珪勇猛过人,年少有为。他善于拉硬弓射猛箭,在树林中遇到老虎,毫不畏惧,一箭射中老虎咽喉;十七岁时就统领军队,镇守建康。
B.张珪尽忠朝廷,受到皇帝宠爱。他父亲去世,皇帝召见并抚慰;太傅认为他年少,不宜马上重用,皇帝还是授予他重要职位。
C.张珪为人正直,嫉恶如仇。担任浙西肃政廉访使时,他多次弹劾有不法行为的官员,奏事进言均得到采纳,奸人怨恨,相互串通诬陷他。
D.张珪尽心国事,关注民生。他斩杀侵夺百姓财物、伤及百姓生命的士兵,平定了盗贼;把途中遇到百姓饥荒的情况如实奏报皇帝。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珪使川、陕,问民疾苦,赈恤孤贫,罢冗官,黜贪吏。(5分)
(2)朝廷虽赈以金帛,惠未及者十五六,惟陛下念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踏莎行·甲午重九牛山作
[宋]刘克庄①
日月跳丸,光阴脱兔。登临不用深怀古。向来吹帽插花人②,尽随残照西风去。
老矣征衫,飘然客路。炊烟三两人家住。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③处。
【注】①刘克庄(1187-1269),字潜夫,号后村,他一生仕途坎坷;②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③黄花:菊花。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词首二句以“跳丸”“脱兔”为喻,写出了时光流逝之急,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B.“登临不用深怀古”用明确的语言告诉读者,本词在内容上并非登高怀古之词。
C.“老矣征衫”一语双关,既写出了“征衫”已残旧破损,又写出词人已近暮年。
D.本词上阕主要抒写登临牛山的感慨,下阕抒写客居他乡的孤寂落寞的心绪。
15.“欲携斗酒答秋光,山深无觅黄花处”是全词的绝妙之句,试从内容、手法、情感方面赏析其精妙之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蔑视权贵的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夜归鹿门歌》写人们渡河回家的情景,以此表现世俗之人的争名夺利和尘世
的喧闹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湘君把外衣抛到江中去,把单衣丢在澧
水旁是希望湘夫人能知道他曾经来过
(4)《蜀相》中写诸葛亮抱负和才智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7.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词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3分)
①十八大以来,全国各地各个方面有所改良,但贪污腐败仍不绝如缕,我党的反腐工作依然任重而道远。
②道德约束力在下降,不同社会群体的文明程度也不会相差许多。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批评,只能是五十步笑百步。
③经验告诉我们:单凭暴虎冯河之勇,通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④2016年奥运会女足比赛亚洲区预选赛展开最后一轮的争夺,中国女足姑娘们在赛场上的出色表现让无数中国球迷欢欣鼓舞,甚至司马青衫。
⑤马云在“美国中小企业论坛”上的演讲,以“移动端上的国家”定义中国,让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的欧美国家高山仰止。
⑥虽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可是当老子的这么给力,儿子王思聪能否青出于蓝的确未可知。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⑤⑥ D.③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传统媒体应该打开自己的视野,把眼光投向广阔空间,在产业融合中融合资源、利用资源、开放资源,形成新的社会功能。
B.具有中国铁路“纯正基因”的亚吉铁路,正在成为中非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深化产能合作,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典范。
C.“双十一”这个“人造”出来的节日已然成为了网购者的狂欢节,作为中国网络销售业的奇迹,它已成为中国网络购物崛起的明证。
D.根据最新的尼泊尔政府草案显示,年龄在18岁以下或者75岁以上的人士将失去攀登珠峰的资格。
19.下列各句中,表达均不得体的一项是( )(3分)
①令尊鹤发童颜,精神矍铄,真令人钦敬。
②我们荣幸地莅临母校参加校庆活动,真是感慨万千。
③听说贵公司在经营方面存在困难,如您们需要帮助,我们将鼎力相助,不遗余力。
④听说舍弟刚刚获得了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一等奖,小小年纪就有如此成就,了不得!
⑤老王高兴地说:“太好了,明天我一定在寒舍恭候各位。
⑥您的发言很精彩,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A.①②④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⑤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周国平建议,好学生应具备两种能力。 ① ,善于从学习本身获得莫大快乐。二是自主学习的能力, ② 。这是对学校教育的期望,应该使学生第一爱上学习,做知识的追随者,第二学会学习, ③ 。相反,如果是学生成了知识的仇人兼仆人,则是教育的最大失败。
21.下面一段文字有三处表述不够恰当,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使之逻辑严密,语句通顺,语意简明。(3分)
自信与自卑,虽然只一字之差,但精神境界根本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自信是成功的唯一秘诀,它不仅是对自己能力的信任,更是对自己所追求目标的坚定信念。有了它,就能驶向胜利的彼岸。自卑却与自信背道而驰。自卑者往往把别人的优点看得过多、过重,却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于是沉重的心理压力使这些人裹足不前。总之,我们要选择自信,战胜自卑,这是新世纪的要求,也是追求完美人格的要求。
① 改为
② 改为
③ 改为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果戈里在自己的作品发表之前,有先请别人提意见的习惯。有一次,他写好一个剧本,把当时最有名的诗人茹科夫斯基请来。一吃完午饭,他就开始朗读自己的新作。年迈的茹科夫斯基有睡午觉的习惯,听着听着,不觉打起盹来了。过一会儿,诗人睁开眼睛时,果戈里对他说:"你看,我希望听到你的意见,而你的瞌睡就是最好的批评。"说着,就把剧本投入了火中。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B。“佩囊简约时尚”说法错误,原文第一段是“佩囊实用方便”。故选B。
2.C。“唐代的‘虎头鞶囊’”错误,从文章第二段,“虎头鞶囊”是汉朝出现的。故选C。
3.B。“不再是身份的象征”错误,原文第三段中说“凡有资格穿紫红、绯红官服的高官均可用这种包”,可见宋朝的鱼袋还可象征身份。故选B。
4.A“主要是为了突出约内奇和图尔金二者家境悬殊”分析不当,这些情节内容主要是为了推动后面约内奇追求叶卡捷琳娜的情节发展。
故选A。
5.①处:表现了约内奇对生活的满意和乐观心态。第②处:表现了约内奇对叶卡捷琳娜的一见钟情。第③处:表现了约内奇对爱情的失望以及自嘲。
6.①突出内容,说明约内奇每天忙碌着行医的目的是为金钱卖命。②刻画形象,以约内奇对金钱的贪婪表现他生活观念的扭曲、堕落。③深化主题,以约内奇成为金钱的奴隶来反映当时社会上人们思想的空虚愚昧。
7.D。
【解析】A项中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B项中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C项中“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8.C和D。
【解析】A项“三家媒体的信息传播的接收者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信息传播的接收者有交叉;B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E项“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
9.①带领人们重温经典,提升生活品位,在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诗意和远方;
②拉近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吸引人们爱上古诗词,有助于古诗词的普及;
③这一节目的爆红,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④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催生国人的文化自豪感。
10.D 11.A 12.C
参考译文:
张珪字公端,是张弘范的儿子.少年时能拉引硬弓命中目标,曾经跟随他父亲经过树林,遇到老虎,张珪抽箭径直向前,老虎像人一样站起来,张珪一箭射穿虎喉,全军都欢呼起来.
至元十六年,张珪十六岁,代理管军万户.十七年,实授为昭勇大将军、管军万户.张珪佩戴父亲的虎符,管理父亲所统辖的军队,镇守建康.不久,张弘范去世,丧事办完后,世祖召见张珪,亲自抚慰他.张珪上奏说:“我年纪轻,军中事务重大,聂祯跟随我祖父、父亲久经沙场,希望让他辅助我.”世祖感叹说:“寻求阅历多而且稳重的人来辅助自己,寻常的年轻人想不到这点.”重重赏赐了他,让他回去,并遍赏了他的随从.至元十九年,宣城、徽州群盗蜂起起,行省下檄文命令张珪讨伐他们,士兵多次被贼寇打败,士兵中有宰杀百姓家的猪并伤了主人的.张珪说:“这就是军队打败仗的原因.”斩杀那些士兵,盗贼全都平定了.二十九年,张珪入朝,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太傅月儿鲁那演说:“张珪还年轻,姑且用佥书一职试用他,果真可以大用,请等以后.”皇帝说:“不能这样,这家人为国灭金、灭宋,三代人都尽了最大的力量,怎么可以吝啬这个官职呢?”授予他镇国上将军、江淮行枢密副使.大德三年,朝廷派遣使臣巡行天下,张珪巡视四川、陕西,询问百姓的疾苦,救济抚恤孤儿贫民,罢免多余的官员,废黜贪污的官吏.还朝后,升迁为浙西肃政廉访使.他弹劾罢免郡长吏以下官员三十多人,州府小吏几百人,征集的赃款数以万计.张珪查知盐司以奸诈手段获得利益的事,将要揭发他们,事情关涉到行省,有心里不安的人,想以执法过严的罪名中伤张珪,就贿赂皇帝身边的臣子,谎称张珪施行巫术,并且阻碍盐法的执行.皇帝派遣官员共同审理这件事,获知了行省的大小官吏以及盐官欺骗蒙蔽的情况,他们都认了罪.张珪弹劾有不法行为的大官,没获得答复;还弹劾迷惑君主的近侍,又没获得答复.于是他称病回家.泰定三年,皇帝派遣使者召见张珪,张珪来到,皇帝说:“你来时,民间怎么样?”张珪回答说:“在我的家乡,百姓很饥饿,朝廷虽然用金帛救济,但没有惠及的有十分之五六,希望陛下考虑他们.”皇帝听了后很痛心,命令有关部门全部救济那些人.没过多久,起用张珪商议中书省的事情,张珪在泰定四年十二月去世.
14.B‘登临不用深怀古’用明确的语言告诉读者,本词在内容上并非登高怀古词”中“并非登高怀古之词”错误,“向来吹帽插花人”用的是重九登高的典故,词人以“吹帽插花人”暗指那些文采风流、俊逸落拓之士,也都随着“残照西风”尽行归于大化,指明人生短促、岁月无情的客观规律任何人都不可抗拒,由此可知词人实际上已经在怀古了。
15.①从内容上而言,词人虽有斗酒诗百篇的豪情去报答明丽的秋光,然而山深壑幽,无处寻觅斗寒的黄花。
②从艺术手法上而言,运用象征的手法,黄花秋菊是词人期望和理想的象征,黄花的无可寻觅是理想在现实中的失落。
③从思想情感上而言,词人试图以斗酒唤起壮怀,但山路阻隔难觅黄花,理想归于破灭,表达了客居他乡的寂寞文人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16.(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3)捐余袂兮江中,遗余褋兮醴浦
(4)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17.B。
①“不绝如缕”,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合所给语境。
②“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讥笑别人,合乎语境。
③“暴虎冯河”:空手打老虎,徒步过河,比喻有勇无谋,不合语境。
④“司马青衫”,司马的衣衫为泪水所湿。形容极度悲伤,不合语境。
⑤“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应用“骨鲠在喉”。
⑥“青出于蓝”,比喻学生超过老师或后人胜过前人,合乎语境。
故选B。
18.C。
A项,语序不当,应当是“开放资源、利用资源、融合资源”;
B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在“中非”后加“以”;
D项,句式杂糅,可改为“根据最新的尼泊尔政府草案”或者“最新的尼泊尔政府草案显示”。
19.B。
①“令尊”称对方父亲的敬辞,使用正确。
②“莅临”是“来到,来临,光临”,书面语、敬语,多用于长辈、上级及贵宾的光临,以示主人对客人的敬意,应改为“来到”;
③“鼎力相助”是敬辞,用于请别人帮助自己时的用语,应改为“大力相助”;
④“舍弟”是谦辞,在人前用来称对自己的弟弟,应改为“令弟”或“贤弟”;
⑤“寒舍”是谦辞,用于对自己的家,“寒”有寒碜的意思,表示自己的家很寒酸,意在表明对来人的一种尊敬,使用正确;
⑥“抛砖引玉”是自谦之词,其意是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这里使用有误。
20.①一是快乐学习的能力,②善于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③做知识的主人。
21.①“自信是成功的唯一秘诀”改为“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②“就能驶向胜利的彼岸”改为“才能驶向胜利的彼岸”
③“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改为“对自己的长处认识不足”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