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92 KB
  • 2021-06-08 发布

高一语文教案:第20讲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辅导教案 学员姓名: 学科教师:‎ 年 级:高一 辅导科目:语文 ‎ 授课日期 ‎××年××月××日 时间 A / B / C / D / E / F段 主 题 第20讲 期末综合复习与检测 教学内容 ‎1、根据考试范围,进行考前强化复习;‎ ‎2、巩固前期所学内容,重点突破薄弱环节;‎ 教法指导:本环节共两个步骤:一、让学生分享自己学校的期末考范围,然后组织探讨汇总应复习的重点内容,也可以用思维导图画出重要内容或范围,老师也可以总结下从开学至今学过的内容;二、进行课内背诵、默写PK,可以通过接龙游戏或者1分钟定时炸弹的形式进行背默PK。‎ 一、期末考考试范围分享与探讨,并找出共同的复习的重点内容。‎ 请你分享下你们的期末考考试范围吧,并探讨找出大家共同的复习重点内容。‎ 二、课内默写PK ‎1、背诵接龙(老师选择学生学过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接龙背诵)‎ ‎2、默写 ‎(1) ,水随天去秋无际。‎ ‎(2)借书满架, , ,万籁有声。‎ ‎(3)歌台暖响, ;舞殿冷袖, 。‎ ‎(4)是处红衰翠减, 。‎ ‎(5) ,二水中分白鹭洲。‎ ‎(6)桃李不言, 。‎ 参考答案:‎ ‎(1)楚天千里清秋 ‎(2)偃仰啸歌,冥然兀坐 ‎(3)春光融融 风雨凄凄 ‎(4)苒苒物华休 ‎(5)三山半落青天外 ‎(6)下自成蹊 教法指导:本部分内容教师可以灵活使用自己擅长的教法,例如:回顾式、提问式、例题重现式、以教代学、优先回答等都可以。重点通过实例回顾课内重点考察篇目,并做好一定的巩固提升。教师根据学生考试范围,此部分题目可以自行进行调整更换。‎ 一、课内文言文复习与精讲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17、解释下列句中带点词。(4分)‎ ‎(1)四海一( )     (2)缦立远视( )‎ ‎(3)燕赵之收藏( )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 ‎18、下列加点字与其他三个词类活用不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骊山北构而西折 B.朝歌夜弦 C.族秦者秦也   D.廊腰缦回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 ‎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 ‎ ‎20、在本文中,杜牧通过对阿房宫的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描述,旨在 ‎ ‎ 。(2分)‎ 参考答案:‎ ‎17、(4分)(1)统一 (2)通“慢”,长久 (3)收藏的珍宝等 (4)承担,承受 ‎18、(2分)C ‎19、(4分)略 ‎20、(2分)借古论今,告诫当朝统治者要爱民,不要骄奢淫侈,否则,将蹈秦亡之辄。‎ 二、课外文言文复习 独坐轩记 桑悦 ‎ 予为西昌校官,学圃中筑一轩,大如斗,仅容台椅各一,台仅可置经史数卷。宾至无可升降,弗肃以入,因名之曰“独坐”。‎ ‎ 予训课之暇,辄憩息其中,上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次窥关闽濂洛数君子之心①,又次则咀嚼《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柳欧苏曾王之文,更暇则取秦汉以下古人行事之迹,少加褒贬,以定万世之是非。优哉悠哉,以永终日。轩前有池半亩,隙地数丈,池种芰荷,地杂植松桧竹柏。‎ ‎ 予坐是轩,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而荫万间之广厦也。且坐惟酬酢千古②,遇圣人则为弟子之位,若亲闻训诲;遇贤人则为交游之位,若亲接膝而语;遇乱臣贼子则为士师之位,若亲降诛罚于前。坐无常位,接无常人,日觉纷挐纠错,坐安得独?虽然,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而天壤之间,坐予者寥寥,不谓之独,亦莫予同。作《独坐轩记》。‎ ‎【注释】①关闽濂洛:指宋代理学的主要学派,其代表人物为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②酬酢:宾主相互敬酒。为古礼仪的一种。‎ ‎18、我们在高中教材中学习过的“记”体文言作品有:《 》。(1分)‎ ‎19、桑悦给自己的书房命名为“独坐”的原因是?(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 ‎ ‎ ‎ ‎20、第二段画线句对独坐轩周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2分)‎ ‎ ‎ ‎ ‎ ‎21、对第三段“尘坌不入,胸次日拓,又若左临太行,右挟东海”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心无杂念、胸怀开阔是因其将家安置在太行山脚、东海之滨。‎ B.如果能够来到太行山、面朝东海,那么就可以摈弃世俗烦扰之事。‎ C.作者心中没有俗念,并想象自身处于太行山和东海,故心胸开阔。‎ D.作者不想凡俗之事,心胸越来越开阔,就像左靠太行,右对东海。‎ ‎22、作者在文中说“予之所纷絮纠错者,皆世之寂寞者也”,那么你觉得作者“寂寞”吗?为什么?(3分)‎ ‎ ‎ ‎ ‎ ‎ ‎ 参考答案:‎ ‎18、《黄州快哉亭记》‎ ‎19、书房空间很小,仅可置放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供自己独自使用;宾客来了都无法接待(2分,意思对即 可)。‎ ‎20、描写渲染一种清幽闲雅的氛围(1分),衬托出作者独坐轩中的悠闲之情(1分)。‎ ‎21、D。(3分)‎ ‎22、此题可以开放思考,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一:不寂寞(1分)。理由是:虽然自古圣贤皆寂寞,但作者却可以在独坐中终日与书中人物晤对,充满了精神交流,自然不感寂寞。(2分)‎ 参考二:寂寞(1分)。理由是:作者只能独自和古书为伴,寻求精神慰藉,而在现实世界中,他却没有可以交流的朋友。(2分)‎ 译文:我担任西昌校官时,在菜园子里建了个小屋,像斗大小,只能容下一方案子,一张椅子,案上只能摆放几卷经书史册。客人来时无法打拱作揖,不恭敬地让他进来。于是就命名它叫“独坐”。‎ 我训课督学的空闲,就在其中休息,首先探究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的治世大道,其次学习关中张载,闽中朱熹、濂溪周敦颐、洛阳程颢程颐各位君子的理学思想。再次就品味《左传》、荀卿、班固、司马迁、扬雄、刘向、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曾巩、王安石的文章,再有空闲就选秦汉以来古人的事迹,稍加评论,来论定万世的是非,悠哉悠哉,以此度日。小屋前面有半亩水池,几丈空地,池塘里种有菱角荷花,土地上错杂种植着松树、桧树、竹子、柏树。‎ 我坐在这个屋子里,俗念不入心,胸怀一天天开阔,就好像是左边靠近太行山,右边面对东海,遮掩着万间的大房子。而且坐在这里只是应酬着古今之人:遇到圣人,那么就身居弟子的位置,像是亲耳聆听教诲;遇到贤人,那么就身居朋友的位置,像是亲自促膝而谈;遇到乱臣贼子,那么就身处刑官的位置,好像亲自当面给予惩罚。身处不固定的位置,接触到确定的人,每天感到纷繁交错,坐在那里怎么能觉得孤独呢?虽然这样,可我所感到纷繁交错的,都是世上寂寞的人。而在天地之间,像我这样独坐的人很少,(即便)不说是孤独,也没有人和我一样。就写下了《独坐轩记》。‎ 教法指导: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通过竞赛的互动方式进行(以教代学、优先选择、问题抢答等),并给予学生相应的鼓励与表扬,题目也可根据学情考情做适当调整。‎ ‎2012年上海市曹杨二中第二学期高一语文期终质量检测试卷 ‎ ‎(一)阅读下文,完成1—4题:‎ ‎①在文化的传承中,历代积累的经典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经典由于文字和时代的暌隔,往往不易为一般读者所接受。为了使经典成为一般读者文化素养的一部分,前辈学者做出了卓越的努力。 ‎ ‎②1938年,朱自清受杨振声的嘱托,开始写一部介绍中国古代文化精华的教科书。此后几年,在昆明和成都以及来往于两地的旅途中朱自清一直没有停下这本书的写作,1942年以《经典常谈》为题终于出版,几年间仅在文光书店就印了五次。季镇淮称赞它“言之有据,深入浅出,意无不达,雅俗共赏,运用现代语言,讲述古史内容,令人读之不厌”。 ‎ ‎③同样致力于经典普及工作的还有钱穆。上世纪50年代,钱穆在香港新亚书院讲学时,即有意写一部通俗的《论语》注解,使初中以上学生人人能读。钱穆早年就著有《论语文解》、《论语要略》,对先秦诸子特别是《论语》浸淫日久,用力甚深,写这样一部书本来并不是难事。然而钱穆反复斟酌体例和文体,数易其稿,直到1963年才最后写定,题为《论语新解》。对于一部通俗著作如此用心经营,不能不让人感慨于前辈学者的严谨与认真。 ‎ ‎④‎ 这样一种严谨与认真的态度,归根结底,仍是出于对经典怀有的敬意。钱穆在《论语新解》的序言中谦逊地表示:“本书取名新解,非谓能自创新义,掩盖前儒,实亦备采众说,折衷求是,而特以时代之语言、观念加以申述而已。”换句话说,钱穆并非要在《论语新解》中贩卖一己的“心得”,而是备采前人的各家学说,加以申述,给读者以最为通达简要的知识,目的仍是让读者“直明《论语》本义”。 ‎ ‎⑤在后来撰著的《孔子传》中,钱穆更是明确地希望读者借助此书,继而“进读《论语》以及其他先秦古籍”,不要认为读了此书,就以为“对孔子了解尽其能事”。其实朱自清写《经典常谈》,也是同样的用意,他希望读者把这本书当做一条船,借它“航到经典的海里去”,“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孤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⑥钱穆和朱自清都认识到,经典普及工作并不能代替经典本身,它们的意义是让读者亲近经典,接触经典。经典的普及不是把经典通俗化甚至庸俗化为当下实用的知识,而是充当灯塔和航船,把读者的心灵引入到绵延不绝的文化传统中去。这就是朱自清所说的:“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怀抱着如此庄严崇高的宗旨,下笔临文时自然不会苟且轻慢。‎ ‎⑦也正因为此,他们也就不会随便迁就和迎合读者的阅读趣味,不会为了书的好卖而牺牲了经典的尊严。钱穆在写《论语新解》的时候,本来为了通俗,打算全部用白话,然而写了四分之一就后悔了,推倒重来。因为《论语》“难在义蕴,不在文字”,如果全用白话来阐释宏深的义理,一味追求浅显,就像“嚼饭哺人,滋味既失,营养亦减”,所以最终改成了浅易的文言,只是在每一章的结尾,用白话对全文做一个翻译。‎ ‎⑧自然,这一切都要求作者本人对经典要了然于心,了然于手与口。有如此的热忱,又有如此的学力,《经典常谈》和《论语新解》才成了新的经典。只是如今,有心、也有能力做这样工作的学者,已经很难见到了。‎ ‎(季剑青《中国青年报》2007.10.10)‎ ‎1、结合语意,推断第①段加点词语“暌隔”文中的含义: ‎ ‎ 。(2分)‎ ‎2、文中提到的书籍,不能为本文中心意思作例证的是:( )(2分)‎ A.《论语新解》 B.《孔子传》‎ C.《经典常谈》 D.《论语要略》‎ ‎3、朱自清写《经典常谈》的用意是希望读者□□□□□□□□□□□□□□□□□□□□。(3分)‎ ‎4、根据文意,经典普及工作者自身要具备 和 这两方面条件。他们对待经典,要能做到不 经典;对待读者,要能做到不 ‎ 读者。(4分)‎ 参考答案:‎ ‎1、(2分)“分离”或“分隔”。答“隔离”、“相隔”、“相异”也算对。说明:可根据上文、“文字和时代”以及原词语中的“隔”字而得。“差异”、“不同”、“区别”等词语放入原文有歧义,不能给分。 ‎ ‎2、(2分)D ‎3、(3分)借助《经典常谈》进而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精华)。(答案不能呈现比喻性的词语,如“船”、“海里”等)‎ ‎4、(4分)有心和有能力/有热情和有学力(要指出态度和学识两个方面);通俗化庸俗化;迁就迎合 ‎2010-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吴淞中学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二)阅读下文,完成1—7题(共21分)‎ 迷 路 杨慎绚 过了水泥桥,车上的乘客骤然减少。吴索呆望着窗外的景物,心中想着回家后,如何开口跟妻子说,今天四处求职却没有一处成功。再想起孩子的医药费、房租与会钱,吴索不觉叹一口气,合上眼睛…… ‎ ‎“先生,你知不知道博大街在哪一站下?” ‎ 吴索张眼一看,前座的男子正指着身旁的幼童,说:”这个小男孩迷路了。”‎ ‎“这班车不经过博大街。”吴索说。‎ ‎“那怎么办?我有急事,再过一站就要下车了。” ‎ ‎“我知道路。”吴索说。‎ ‎“先生,就拜托了。谢谢啊!”‎ 前座的男子下车后,吴索趴着前面椅背,问小男孩:”到了博大街,你知不知道怎么回家?” ‎ 小男孩迟疑了一会儿,才说:”我家住博大街36号,开电器行。” ‎ 好熟的地址。吴索今天一大早就在求才栏见过它,刚刚才彻底丢掉,想不到又遇上了。吴索不禁苦笑起来,心中记起那个电器行老板满脸冰霜地摇头对他说:”我不雇用有过前科的人!” ‎ 难道你不曾犯过错?吴索内心奋力呐喊着,既然你不肯相信我会改邪归正,我就……①吴索于是移身坐到前座小男孩的旁边。 ‎ 下车后,吴索带着小男孩走进一家面店。 ‎ ‎“小弟弟,你先在这边吃碗面,我出去打个电话给你的家人;你迷路了,他们一定很着急。告诉叔叔,你家电话几号?” ‎ 吴索在巷内的公共电话亭里拨了7个数字。 ‎ ‎“嘟——嘟——嘟——” ‎ ‎“……喂,老板,你们家小孩在我手上,注意听着,尽快准备好50万元,今晚等我电话……”吴索心中默念着。 ‎ ‎“嘟——嘟——嘟——”依旧没人接。 ‎ 吴索暗想,小孩会不会记错号码?正想挂电话,却看见巷口有个熟悉的身影,推着水果摊,挺着7个月的身孕,缓缓走来…… ‎ 吴索怔住—— ‎ ‎“嘟——嘟——喂,喂,你找谁啊?这边是博大电器行……” ‎ 吴索慌乱挂上电话筒,手心尽是汗水。他紧靠着亭柱,稳住气,重新拨了电话……②  当吴索回到家,妻已经吃过晚饭;他注视着妻子圆凸的腹部,觉得里面的胎儿,似乎又长了许多。妻问他,怎么这么晚才回来? ‎ ‎“今天啊,差点迷路。”‎ ‎6、第一段主要描写了吴索的 和 。表明了他的 境况。(3分)‎ ‎7、请简单概括吴索遇见小男孩之前,在电器行的遭遇: 。(2分)‎ ‎8、请写出文中两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2分) ‎ ‎① 。② 。‎ ‎9、根据文中划线句,写出吴索内心变化的过程 ‎ ‎ 。(2分)‎ ‎10、对文中人物,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2分)‎ A.吴索是个曾经犯过错的年轻人,但已经改邪归正。‎ B.电器行的老板”满脸冰霜”的表情,说明他对吴索这样的人,有很深的成见。‎ C.对有前科的人,如果给予关怀和机会,他们一定会获得成功。‎ D.吴索的内心经历了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善良战胜了邪恶。‎ ‎11、文中两次出现“迷路”其含义分别是:(2分)‎ ‎① 。② 。‎ 参考答案:‎ ‎6、心理 神态 贫穷、窘迫 (3分)‎ ‎7、求职被拒(2分)‎ ‎8、(1)、绑架你的儿子 (2)、把小男孩平安送还给他父母。(2分)‎ ‎9、开始慌乱紧张,经过思想斗争,稳定情绪,最后选择正途。(2分)‎ ‎10、C(2分) ‎ ‎11、(1)、迷失了道路。(2)、思想上失去了正确方向,重新犯罪。(2分) ‎ 教法指导:以学生自我总结为主,TR根据教案中的总结进行引导为辅,为本次课做一个总结回顾;总结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画思维导图、默想回忆、抢答形式等。‎ 一、通过本次课的学习,你的收获哪些?‎ 二、还有哪些知识需要在考前进行巩固提升?‎ 教法指导:本环节包含预习下次课相关专题和复习本次课内容两部分,每节新课前教师对巩固练习作业进行批改与讲解,预习作业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讲解。‎ 一、巩固练习 草堂·诗魂 细雨蒙蒙,落叶飘飘。‎ 当我来时,又是茅屋为秋风所破的季节。老天像有意在营造一份思古幽情,像有意让人来品味一种人生意蕴——文章憎命达!‎ 茅屋而草堂,草堂而杜甫草堂,这绝代诗圣生命的一大栖息处,这和着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一个伟大灵魂沉吟的处所——杜甫草堂,早已咸了成都的杜甫草堂公园。草堂公园由大廨、诗史堂、工部祠和柴门等景观组成,给成都人一个清幽的休息场所,也给远方慕名而来的游客以精神的慰藉。设施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现在的经营。只是草堂,作为一个诗人艺术生命的凝结处,作为中国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作为一段历史的现象台,太有特点了,情绪也太浓重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读清人顾复初的“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盘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那副对联,更让人嘘唏不已。草堂的文化意义与杜甫在世时命运的反差也太大了。然而,又让人坚信只要确实灿烂过,也就注定会占有辉煌。‎ 草堂足供观赏,甬道曲折,尽可徜徉,更何况又是细雨迷蒙,黄叶铺地!草堂,草堂,此时此际的草堂在诉说什么呢?从开元到天宝,《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直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仅这些就足以彪炳青史了。这是杜甫的不朽,这是杜甫的辉煌,这也是杜甫的价值所在。舍此,我们又何以了然在一个大起大落的时代里,有一个愈老大愈清瘦愈苦寒的杜工部!这些是不必说的。但仅仅如此,就远不能了然杜甫诗歌抑郁沉雄的内在生命力,也远不能了然士人的用世之志与命运悲剧。这正是文章憎命达的命意所在,是其深层的人生意蕴所在,也是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 中华传统,士人总有一份天下之志、用世之心,更何况出身于奉儒守官世家的杜甫!杜甫曾抒写人生抱负:“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一出山就占据要津,而且充满理想色彩——要让君王赶上传说中的尧舜,要使全国民风淳朴敦厚。志莫大焉!然而,命运总是跟人开玩笑,历史也总在捉弄志士仁人。由开元而天宝,张九龄罢相,李林甫上台,唐王朝也已今非昔比,贤能之人想说什么做什么都已不可能了。这是国家的不幸,时代的不幸,也注定了杜甫一生宏图大志的落空。肃宗即位后,杜甫表面上拥有一官半职,比如左拾遗、华州司功参军、工部员外郎,而实际上却难有作为,薪俸也不足以养家。离开中原后,其行迹大略是同谷—锦城一夔州一潭州,同时他的生命也如一片黄叶飘到了尽头。‎ 可是,他的诗作却从此更加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映现出一代河山的风云、生灵的状貌。它们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杜甫的命运就这样确定了,杜甫的历史角色及其创作成就也就这样确定了。这时我们再吟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就会发现,个人的遭际,在诗圣眼中已不算什么了,此时他所想的只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苦寒到此已极矣,而忧患、仁慈至此亦已极矣!杜甫之胸怀,杜甫之心地足以光照日月!“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或者说经邦济世,要的不就是这种德与才么?但是,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抛弃了杜甫,而历史却于风雨飘摇中造就了另一个杜甫。这究竟是杜甫的不幸,还是杜甫的幸运呢?历史总是把一份生命的朴素,让人咀嚼得百味丛生。‎ 流连一番,天色已晚,该走了。细雨依然。‎ ‎5、杜甫诗盛唐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其被后世称为 。(1分)‎ ‎6、从文中看,“草堂的文化意义”指的是什么?(不超过30个字)(3分)‎ ‎ ‎ ‎7、从文章第四段看,“草堂在诉说什么呢?”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3分)‎ ‎ ‎ ‎ ‎ ‎8、下列对这篇文章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文章通过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鲜明地揭示了杜甫在风雨飘摇的时代,不顾个人生活的苦寒,关注国事,心忧苍生的伟大胸怀。‎ B.作者借用顾复初的对联抒发参观杜甫草堂的感慨,择取杜甫著名诗句阐述诗人的理想与情怀,引用贴切,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C.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文章深入探讨了伟大诗人杜甫《壮游》、《三吏》《三别》、《北征》、《秋兴八首》以及《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诗的历史意义。‎ D.文章以写景和交代游踪开始,接着点明主旨,然后分别从草堂引发的观感、杜甫人生艺术道路两个方面展开叙述,最后以写景和交代游踪作结,结构完整,中心突出。‎ E.文章用“如长河激浪,深潭照物”形容杜甫诗歌波澜壮阔、想像奇特的浪漫色彩,用“如钟,如鼓,回响在中华历史的长空”形容杜甫诗歌超越时空的现实意义。‎ ‎9、“对比”手法的运用时本文的写作特色,请从凸显文章主旨的角度,任选一组,并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3分)‎ ‎(1)对比内容: ‎ ‎ (1分)‎ ‎(2)对比作用: ‎ ‎ (2分)‎ 参考答案:‎ ‎5、诗圣 ‎6、杜甫艺术生命的凝结处,文学史的一个纠结点,一段历史的观象台。‎ ‎7、⑴一代诗史再现了一个时代 ⑵杜甫的苦寒人生 ⑶中国历史上人才的成就与命运的二律悖反(矛盾冲突)‎ ‎8、答案是B D两项。A项对文章主旨和表现手法表述都不够准确。没有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主旨不完全是歌颂诗人的胸怀。C项围绕“文章憎命达”这一中心说法不准。E项将内容和形式的表述说倒了。‎ ‎9、⑴①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 ②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 ③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 ④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 ⑤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 ⑥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 ‎⑵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憎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二、重点复习考前需提高的知识点。‎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