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39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人物传记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实用类阅读中传记阅读的文本特点及高考基本题型。
2.掌握高考实用类阅读中传记阅读命题规律及答题技巧。
知识梳理:
【考点解读】
人物传记中,信息主要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确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一考点是考生得分较高的题目,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较明显的:要么遗漏要点,要么原文抄录。这充分说明了考生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没有加工,或者说只是“粗加工”。针对上述问题,复习时要注意吃透筛选标准,确定筛选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进行有效整合。
【规律揭示】
信息的筛选与整合是传记阅读必考考点,题型比较稳定,一是客观选择题,二是总结概括题。可单独设题,也可与分析传主形象、评价作者观点态度、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探究等考点结合,综合命题。
【技巧指导】
1.加强化练习,参透高考,提高复习效率。
历年高考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通过对高考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反复练习,一方面可以了解高考常考题型及选材范围,另一方面,可以掌握高考试题命制规律,了解常见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题型及解题思路、答题模式,可以有效提高复习效率。
2.加大传记阅读量,积累素养,提高能力。
语文高考越来越注重对文化素养的考查,大量的阅读,充分的积累,是整体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前提。学生可通过加大阅读量,进一步熟悉传记特点,掌握传记中选材组材的方法,了解传记阅读信息筛选常用方法,提高对传记中信息的筛选能力。
3.掌握筛选并整合信息的方法
(1)读,把握全文内容
面对传记文本,不管命题人需要我们筛选什么样的信息,我们都必须先静下心来,通读全文,观其大略,摸清文本呈现的一些最基本的事实情况,对文本作整体感知,弄清楚它写什么人,叙什么事,分几个部分,作者的写作意图及基本倾向是怎样的等等。这是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础。不少考生在解答筛选信息类试题时,往往只关注题干涉及的信息,而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从而一叶障目,以偏概全。
(2)寻,寻找筛选目标
首先从题干要求出发,明确筛选目标,这是做题的前提。有的题干中的筛选标准暗藏陷阱。其次审准筛选范围(区间),找准相关的信息区间,认真研究相关信息区间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与其并列,承接或递进关系的语句、段落。
(3)辨,辨析整合材料
需要提取的信息点理清之后,还要注意答案的加工整合,该分解的要分解、该合并的要合并、该概括的要概括,语句不完整的要添加完整,前后没有条理的要使之条理化,有些从文本中提取出来的词语表意不明确的,要使之明确化。
尤其要注意将那些零散的、描写具体的信息材料,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高度概括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概括的内容往往不止一点,一定要分点列举、分条作答。
4.筛选并整合信息遵循原则
(1)尊重文本意识。即充分尊重文本事实,完全排除自身主观因素的干扰,使筛选出来的信息是原生态的。
(2)整体意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做题前一定要通读全文,学会整体阅读,理清基本思路,避免被局部问题所牵引,避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所误导。
(3)结构意识。学会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层次、语句层次的变化来把握文意,有效筛选重点语段、关键信息。
(4)目标意识。能够依据题干要求,从文中择其要点进行归纳,调整组合。
5.了解传记阅读筛选信息类试题常见题型及答题思路:
(1)多项选择题
①设题方式:
多项选择题的错误选项一般有以下几种问题:曲解文意、过于绝对、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张冠李戴、误评人物、手法错误等。
②解题思路及方法:
a.定位:在选项中选择需要“定位”的关键信息,在文中找出对应的区域。
b.思辨:以文章的内容、情节、主旨为背景,在相关区域中思考选项是否有根据、是否符合事理和文意。
c.判定:思辨中通过合理联想、推断,判断选项的正误。
(2)简答题
①简答题的设题方式: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叙写或论述的?
……体现在哪些地方?
……为什么这样说?(这样说的原因、理由、根据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②解题思路及方法:
a.提取信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并提取重要词句。对材料进行比较辨别,分类整理选取关键词或句子(去否定,留肯定;去枝叶,留主干;去实例,留结论;去表象,留本质;分清主次,辨别有关和无关等)。
b.转化信息:紧扣题意,选择正确的句式作答,不可机械地照抄原文,也不可完全用自己的话作答,可在保留关键信息的前提下换一种表述方式(转侧面为正面)。
c.连缀要点:根据答案要点间的主次和逻辑关系,连缀要点。
6.有效组织答案:
(1)紧扣题意。
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中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问题答得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而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切合要求的答案。
(2)善于利用文中的关键语句。
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地提取、重组,这样组织起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比较贴近。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语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明智的做法。
(3)整合概括。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
把它们转换的抽象的、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另外,筛选就是归纳,即将具体、零散的东西,归纳并梳理成简明扼要或抽象具体的要点,不能什么都照抄原文。确实能摘抄的,也要适当加以转换为评价性主的语言,这样的筛选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筛选,没有归纳的筛选叫摘抄。
(4)因分赋点,列点分条陈述
列点分条陈述,依据分值答题,一般是三点或六点。要特别防止过度答题,即考生因怕漏掉答题要点而信奉“多答比少答好”的原则,过度答题,以致出现写出的答案让阅卷老师“二次筛选”的情况。
(5)熟记一些常用的答题术语,并合理运用。
【真题导航】
(2016•高考全国卷乙)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
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读文技巧]
第一步:明事
请先在文中用横线标记出记叙陈忠实人生经历的时间性语句,然后根据文意,在下面横线上填入恰当的文字,以概括传主陈忠实写作的关键阶段。
1965年,发表散文《夜过流沙沟》,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1979年,发表小说《信任》,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自我感觉不再是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1979年9月25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2年,出版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赢得“小柳青”的名声,是其由业余作家到专业作家的转折→1985年,陈忠实的作品特色与个人风格形成→1992年,创作了《白鹿原》,奠定了其在文坛上的地位。
筛选出这些事件之后,就能很快地分析第一题的各个选项的正误。
第二步:知人
要“知”陈忠实需要思考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标题为“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属于自己的句子”指什么?“寻找”经历了哪些历程?
解读:陈忠实的“属于自己的句子”在文中多次出现,联系文章内容,“属于陈忠实的句子”应该指陈忠实在文学生涯中的探索、体悟和取得的成就。他的“寻找”历程:
①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
②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
③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
④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答了这个问题,第三、四题的部分答案已经出来了。
(2)要真正知“陈忠实”需从1985年,因为文章称“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1985年,陈忠实做了哪些“标志性”的行为?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解读:①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②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③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这个问题解决了,高考试题的第二、四题就好解答了。
第三步:辨法
本文在以时间为序写陈忠实的人生经历外,还运用了细节描写,请思考下面问题:
(1)这篇传记为什么要写传主“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这一细节?
解读:这一细节是为了表现传主陈忠实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实现精神的脱离;这种精神的脱离也是创作《蓝袍先生》的动机,便于展现文章的主旨,也体现了传记的真实性。
(2)文章为什么要详写1985年的陈忠实?
解读:因为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陈忠实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产生了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也说明陈忠实是一个善于思考生活,提升自己的人,敢于超越自己的人,正因如此,才会有“属于自己的句子”,所以详写1985年的陈忠实是为了题目和主旨的需要。
解答写法上的详略问题,也便于解答第二题。
第四步:察情
要解答本文的写作意图,请考虑下面两个问题:
(1)“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是受了哪些因素的影响?
解读:①西装事件的联想;②泰国之行的触动;③“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的影响。
这些因素其实就是当时陈忠实所处的写作社会环境,正因为这些因素,陈忠实才想着超越原来的自己,实现了文学创作上的突破,创作了奠定文学地位的《白鹿原》。思考了这一问题,第四题的部分答案也已经出来了。
(2)链接①②各有什么作用?
解读:链接①是为了表现陈忠实的《白鹿原》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经典,陈忠实由此确立了在文学上的地位,人要有不断的进取精神是文章的写作意图之一。
链接②是为了展现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这也是本文要展现的主旨。
思考了这两个问题,文章的主旨也好理解了,高考试题的第三、四题也就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