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8-2019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宜昌市2019年高二年级期末调考试题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本试卷共10页,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时间:2019年7月1日9:00-11:30‎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费孝通将传统中国概念化为“乡土中国”源于他的“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这一观察,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政治等是他对这一社会形态一般化的主要概念。‎ 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2010期间出现革命性的跃迁,是进入“城乡中国”阶段。其依据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以及农民与村庄的关系从此发生根本变化,而牵引这场转变的是“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农民,由于其工作和居住方式上的城镇化以及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和农业的生疏关系,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由此带来人地关系、农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的演化与分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这些新的特征昭示了我们向费孝通意义的“乡土中国”告别。‎ 在城乡中国阶段,公共政策必须以城乡平等发展为基础,而不是以消灭乡村为结果,只有城乡的平等发展才能实现城乡两个文明的共生、共融、共荣。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将城乡中国作为一种范式和结构形态,不是固守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形态。中国目前的城镇繁荣与乡村破败本身是城乡二元体制的结果。城乡规划、土地、融资、产业、公共品提供等方面的二元分割 ,造成乡村产业窄化、农民发展机会缺失,乡村成为没有希望和生机的地方,更加剧了乡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外流与生产要素的单向配置,把“城市中国”当成公共政策的唯一目标,是导致二元体制形成和长期维持的根源,越是单纯用城镇化来发展城市,就越是带来歧视乡村和城乡不平等发展。“城乡中国”这个阶段存在的意义和重要性,最关键的是以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来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中国的提出,也是为了避免以乡土中国的公共政策惯性来处理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由于中国长期处于乡土中国形态,加上在相当时长时期内的结构转变更加固化了乡土中国,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产生巨大的路径依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导致决策思维与政策应对滞后于结构变革的需求,影响城乡中国的演化与向城市中国的转变。‎ 中国已经向乡土中国告别,中国已经处于城乡中国阶段,中国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体制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 ‎(摘编自刘守王一鸽《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相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基于此,费孝通把传统中国的社会形态概括为“乡土中国”。‎ B. 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中国的城乡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这个变化历近百年才实现。‎ C. 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 D. 大多数“农二代”之所以选择不回村、不返农,原因之一是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及农业的关系就不密切。‎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先介绍费孝通“乡土中国”概念,引出下面自己关于“城乡中国”的概念。‎ B. 文章接着谈论对于中国社会形态已进入“城乡中国”的判定依据及其重要特点。‎ C. 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形态变化转型后公共政策安排出现的变化及其重要性。‎ D. 文章最后展望未来,提出中国将实现社会结构的现代化,但过程可能并不容易。‎ ‎3. 根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熟人社会、差序格局等概念是费孝通研究、分析“乡土中国”时使用的重要概念。‎ B. 在乡土中国阶段,大多数农民也离土、出村,但他们大多仍选择了回村、返农。‎ C. 将“城市中国”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一个阶段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 D. 乡土中国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现阶段需矫正。‎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本内容 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C项,“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错误,张冠李戴,由原文第二段“‘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主、出村的农民,由于其工作和居住方式上的城镇化以及他们出村之前与土地和农北的生疏关系,大多择了不回村、不返农,由此带来人地关系、农地制度、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村庄的演化与分化等方面的重大转变”可知,“带来了农业经营制度、农业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转变”的是大多数“农二代”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而不是“农民与土地、村庄的关系发生根本变化”。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层次,明确文中的论点、论据、及其论证方法,然后浏览选项逐个分析判断。C项,“文章重点探讨了中国社会形态变化转型后公共政策安排出现的变化及其重要性”错误,将未然当已然,由原文“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将城乡中国作为一种范式和结构形态,不是固守和固化城乡二元分割形态”“中国还需要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历经结构进一步深化和二元体制的障碍解除,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和伟大转型”可知,“将”“中国还需要量过相当长时期的努力”等表明还未发生,作者在第三四段探讨的是中国社会形态转型后公共政策应该发生哪些变化,而不是已经发生变化。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浏览选项,然后结合文本确定相关区域,结合作者的观点从原文中找到依据加以分析。‎ B项,“在乡土中国阶段,大多数农民也离土、出村”错误,无中生有,由原文第二段“经过近百年的结构变迁,中国的城乡关系终于在2003—2010期间出现革命性的跃迁,是进入‘城乡中国’阶段。……而牵引这场转变的是‘农二代’——这批继续他们上一代离土、出村的农民,……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可知,原文是说“城乡中国”阶段,“农二代”离土、出村,大多数选择了不回村、不返农,而并未提及乡土中国阶段的具体情况。‎ C项,“将‘城市中国’作为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一个阶段是不合适的,也是不科学的”错误,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三段“将城乡中国而非城市中国作为一个阶段,将允许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生产要素在城乡有效配置,这样更有利于抵达城市中国”、第四段“影响城乡中国的演化与向城市中国的转变”可知,“城市中国”是中国社会结构形态的更高级阶段。‎ D项,“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落后,不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所以现阶段需矫正”错误,以偏概全,由原文第四段“城乡中国的提出,也是为了避免以乡土中国的公共政策惯性来处理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产生巨大的路径依赖,自觉或不自觉地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导致决策思维与政策应对滞后于结构变革的需求”可知,作者是说“以乡土中国时期的认识和措施来应对城乡中国阶段的问题”是滞后的,而不是乡土中国的治理思维和公共政策本身落后。‎ 故选A。‎ ‎【点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求能够准确地把握这些或显或隐的观点和态度,并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述出来。在高考中,命题人往往选择有一定难度的阅读材料来考查考生捕捉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这些材料往往具有以下特点:①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散在文章的各个地方,而不是集中在某一个地方;②作者的观点态度比较隐晦,并不直露;③作者的观点态度含蓄委婉,有时寓于物外,间接地流露出来;④作者在某一句、某一段或全篇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⑤作者对某一事物或事理的看法和态度。解答这类试题,在通观全文,立足整体,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对于隐含的信息,要用清醒的头脑,分析的眼光,从上下文的联系中加以辨析,从原文的主旨上加以思索,力求从隐含信息中把握作者的态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联合艺思网进行的“中国电影观众满意度调查·2019年春节档调查”结果显示,科幻片《流浪地球》以85.6分获档期满意度冠军。‎ ‎“太阳系即将毁灭,人类试图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这个听起来既疯狂又酷炫的“末日故事”,来自科幻小说家刘慈欣的作品,构成了电影《流液地球》的基本内核。导演郭凡的团队非常成功地把这个小说里面的中国内核,幻化成了电影里面观众看到的那份具有强共鸣、强共情的中国式故事和情感。在《流浪地球》的出品方之一、北京文化电影事业总经理张苗看来,“中国科幻影片和好莱坞科幻影片的最大差异,取决于有没有一个中国的内核。而这个内 核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人物、中国的故事和中国的情感”。‎ 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赵葆华表示:“《流浪地球》在制作上显示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度,内容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忧思和责任的担当,是一都让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升级的代表性作品。” ‎ ‎《流浪地球》的上映让中国科幻电影看到了发展的空间与希望,看到了与好莱坞大片竞争的力量和勇气影评人韩浩月表示:“国产科幻片可从《流浪地球》中获得大量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以前国产电影都是“土味儿科幻”,今后可以把格局打开,营造宏大的史诗效果。” ‎ ‎(摘编自《春节档电影:高质量成就好作品》,《光明日报》2019年2月12日) ‎ 材料二:‎ 美国《组约时报》网站2月4日刊登为《中国电别业终于加入太空竞赛》的文章,作者为文·李·迈耶斯。文章摘编如下:‎ 中国是太空探索的后来者,同样,在电影业中,该国也是科幻片的后来者。这种局面即将发生改变。中国首部以太空为背景的大片——《流浪地球》,2月5日上映,外界认为这标志着中国电影制作新时代的到来。‎ 据报道,这部电影的预算接近5000万美元,以美国好莱坞的标准来看不算高,但在中国已经可以说是大手笔。7000多人参与了制作,其中大部分场景摄于由房地产和误乐业巨头大连万达集团投80亿美元在海滨城市青岛建设的东方影都。‎ 郭帆说:“我真心希望这部电影至少不要赔钱。只要这部片子不赔钱,我们就可以继续制作更多科幻电影。”刘慈欣小说的流行可能会对此有所帮助。最近的两部好电影《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也有助于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两部片都包含了重要的情节转折,正面展现了中国的太空计划,在中国受到普遍欢迎。‎ ‎(摘编自参考消息网2019年2月11日) ‎ 材料三:‎ 今天再谈论科幻电影,为了与之前的国产电影区分,人们住往会加上一个限定词“硬核” 够不够“硬核”,成为评价科幻电影的关键指标。其实,“中国硬核电影科幻元年”的提出,并非简单的噱头和炒作,而是各方面条件成熟后的“呼之欲出”。‎ 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过去引为笑谈的简陋特效逐渐成为历史。而中国电影视效 公司对视效数据库的建设和制片体制中“后期前置”逐渐普及,使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具备摄制比肩准一线大片的实力和先进的摄制流程。而从人文思想演变角度来看,一战后,西方世界对技术进步所导致的对人类的“反噬”和伤害的思考一直贯穿于其科幻电影创作之中,“废土”与“末世”构成很多科幻电影的主场景。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管是“两弹一星” 研制成功,还是“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我们对科技进步主要持“可上九天提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乐观精种,因此,在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5日)‎ ‎4. 下列关于科幻电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苗认为中国科幻影片与好均科幻影片的最大差异,在于是否具有中国的人物、中国的故事和中国的情感这一内核 。‎ B. 赵葆华从制作和内容方面对电影《流浪地球》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它是一部让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升级的代表性作品。‎ C. 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迅猛发展,使之前的简陋特效成为历史,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具备堪比一线大片的硬实力和先进的摄制流程。‎ D. 一战后西方科幻电影创作中一直存在技术进步对人类的“反噬”和伤害的思考,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对科技进步主要持乐观精神 。‎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来自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作品中的“末日故事”具有中国内核,并被导演郭帆的团队成功幻化成《流浪地球》中的中国式故事和情感。‎ B. 中国的科幻电影可《流浪地球》学习,寻求可借鉴的经验,改变“土味儿科幻”的传统形象,营造宏大的史诗效果。‎ C. 在中国受到普遍欢迎的电影《地心引力》和《火星数援》都包含了重要的情节转折,正面展现了中国的太空计划。‎ D. 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将使中国料幻电影创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元素。‎ ‎6. 中国科幻电影要想具有与好莱坞大片竞争的实力可以在哪些方面努力?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4. C 5. D ‎ ‎6. ①在作品的内容与思想方面,要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主题与人文精神。②在制作技术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摄影、特效制作等方面的水准,打开电影的格局,营造更宏大的效果。③在资金方面,要提供更丰富的资金保障,鼓励更多的资本投入到科幻电影市场。④在文学创作方面,要进一步鼓励优质科幻作品的创作,为科幻电影的拍摄提供好的蓝本。‎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选项所在文章相关区域,画出文中相关语句,最后进行比对。C项,“使之前的简陋特效成为历史”“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具备堪比一线大片的硬实力”表述错误,由材料三“随着中国电影产业化的迅猛发展,过去引为笑谈的简陋特效逐渐成为历史。而中国电影视效公司对视效数据库的建设和制片体制中‘后期前置’逐渐普及,使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具备摄制比肩准一线大片的实力和先进的摄制流程”可知,“成为历史”应是“逐渐成为历史”;“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具备堪比一线大片的硬实力”应是“摄制比肩准一线大片的硬实力”,强调摄制硬实力,而不是电影工业具备了硬实力。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先审题,然后浏览选项,明确考查的方向,画出文中相关语句,加以分析概括,之后加以比较。D项,“将使中国科幻电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表述错误,由材料三“在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可能在“巨人的肩膀”上”可知,其一是将可能当必然,原文应是“‘有可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其二是以偏概全,“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只是“将使中国科幻电影创作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元素”的原因之一。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实际上是在考查考生阅读文本内容以及联系社会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注意不要脱离文本来谈自己的见解。题目要求谈谈“中国科幻电影要想具有与好莱坞大片竞争的实力可以在哪些方面努力”,要提高中国科幻电影的竞争力一般应从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来考虑,即高质量的电影剧本、深刻的思想主题和高水平的制作技术以及丰厚的资金保证。由材料一“在《流浪地球》的出品方之一、北京文化电影事业总经理张苗看来,‘中国科幻影片和好莱坞科幻影片的最大差异,取决于有没有一个中国的内核。而这个内核实际上就是中国的人物、中国的故事和中国的情感’。国家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赵葆华表示:‘《流浪地球》在制作上显示出了中国电影工业的成熟度,内容体现了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忧思和责任的担当,是一都让中国从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转型升级的代表性作品。’”可知,要提高中国科幻电影的竞争力就要使作品的思想内容具有中国内核以及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忧思和责任的担当。由材料二“刘慈欣小说的流行可能会对此有所帮助。最近的两部好电影《地心引力》和《火星救援》也有助于引起观众的兴趣,这两部片都包含了重要的情节转折,正面展现了中国的太空计划,在中国受到普遍欢迎”、材料三“但对于中国观众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不管是‘两弹一星’研制成功,还是“四个现代化”的提出,我们对科技进步主要持‘可上九天提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乐观精种,因此,在以刘慈欣为代表的科幻作家的成功实践基础上,中国科幻电影创作有可能在‘巨人的肩膀’上,为世界科幻文艺创作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故事”可知,要提高中国科幻电影的竞争力就要为电影的拍摄提供更多的、更优质的蓝本。由材料一影评人韩浩月的话“国产科幻片可从《流浪地球》中获得大量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以前国产电影都是‘土味儿科幻’,今后可以把格局打开,营造宏大的史诗效果”、材料三“而中国电影视效公司对视效数据库的建设和制片体制中‘后期前置’逐渐普及,使中国电影工业已经具备摄制比肩准一线大片的实力和先进的摄制流程”可知,要提高中国科幻电影的竞争力就要提高其制作的技术水平,打开其格局。由材料二“据报道,这部电影的预算接近5000万美元,以美国好莱坞的标准来看不算高,但在中国已经可以说是大手笔。7000多人参与了制作,其中大部分场景摄于由房地产和误乐业巨头大连万达集团投80亿美元在海滨城市青岛建设的东方影都。郭帆说:‘我真心希望这部电影至少不要赔钱。只要这部片子不赔钱,我们就可以继续制作更多科幻电影。’”可知,要提高中国科幻电影的竞争力还需要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做保障。‎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预谋犯 契诃夫 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一个身材小、消瘦异常的庄稼汉。他穿看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有张鬓须浓重、布满麻点的脸和一双藏在耷拉的浓眉里、让人不易看清的眼睛,露出阴沉而冷漠的表情。一头蓬乱的浓发已很久没有梳理,看上去像一顶帽子,使得他的面容越发显得阴沉。他光着脚。‎ ‎“丹尼斯!”审讯官说,“你走近一点,回答我的问题。本月七日,铁路看守人阿全福夫沿线巡查时,撞见你正在铁轨上拧固定枕木的螺丝帽。瞧,这就是螺丝帽。他把你同这颗螺丝帽一齐扣下了,是这样吗?”‎ ‎“啥?”‎ ‎“事情是像阿全福夫说的那样吗?”‎ ‎“没错,是这样。”‎ ‎“ 好,那你为什么要拧螺丝帽?”‎ ‎“啥?”‎ ‎“你别‘啥啥啥’的,回答我的问题:你为什么要拧螺丝帽?”‎ ‎“要是用不着,俺才不去拧它哩,”丹尼斯斜眼望看天花板,声音嘶哑地说,“俺拿它们做坠子。”‎ ‎“听着,老乡,你别跟我装糊涂,说正经的!用不着撒谎,扯什么坠子不坠子的!”‎ ‎“俺一辈子没有撒过慌,这会儿说俺瞎扯……”丹尼斯眨巴着眼睛,嘟囔着,“再说,老爷, 没有坠子能行吗?你若把鱼是装到钓钩上,不加上个坠子,难道它能沉到水底?还说俺瞎扯哩,……”‎ ‎“你要做坠子尽可以拿铅块,子弹壳……或者钉子什么的……”‎ ‎“铅块在大路上可找不着,得花钱去买,说到钉子,那不管用。螺丝帽这东西最好不过了……又重,还有个小洞。”‎ ‎“你装什么糊涂!倒像是昨天才出生的,或者从天上掉下来的。难道你不明白,笨脑瓜,拧掉螺丝帽会成什么后果?要不是看守人及时发现,火车就要出轨!许多人就会丧命!你就成了杀人凶手!”‎ ‎“上帝保佑,可千万别出这种事!老爷,俺干啥要去害人?难道他们不信教,或是什么坏人?谢天谢地,好老爷,俺一辈子没害过一个人,这种念头也没有过……”‎ ‎“那么依你看,火车是怎么出事的?告诉你:你拧下两三颗螺丝帽,火车就要翻身!你要明白:那些螺丝帽是用来固定铁轨和枕木的。”‎ ‎“这个俺们也懂……俺们又不是把所有的螺丝帽都拧下……还留看许多呢……俺们办事也不是不动脑……俺们也懂……”‎ ‎“去年这地方有一列火车出轨了,”审查官说,“现在知道是什么原因了……”‎ ‎“您说啥?”‎ ‎“我是说,现在知道了,为什么去年有一列火车出轨……我弄明白了!”‎ ‎“您念过书,所以才明白事理,俺们的恩人……上帝知道,该让谁明白事理……您刚才评判了一大通,是怎么回事,可那个看守人也是庄稼汉,啥也不懂,就知道一把揪住俺的后脖领,拖着俺就走……你先说出个理来,再拖人也不迟呀!俗话说得好,庄稼人有庄稼人的道理……您再记上一笔,老爷,他还扇俺两个嘴巴子,一拳打在俺胸口上。”‎ ‎“搜你家的时候,又搜出另外一颗螺丝帽……那颗螺丝帽你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拧下的?”‎ ‎“是俺同米特罗凡一块儿拧的。”‎ ‎“哪个米特罗凡?”‎ ‎“就是米特罗凡呗……难道没听说过?他在俺们村编大渔网,卖给老爷们,他需要很多这种螺丝帽。编一张网,估摸着也得十来颗……”‎ ‎“你听着……刑法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的后果——听明白了吗?明知!而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是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 ‎“当然,您知道的东西多……俺们是无知无识的人,这个俺们哪能弄懂?”‎ ‎“行了,你住嘴吧……你什么都懂!你就会瞎扯,装糊涂!”‎ ‎“俺可以走了吧?”沉默半晌后丹尼斯问道。‎ ‎“不行。我得把你押起来,再送进班房。”‎ 丹尼斯不再眨眼,抬起浓眉,怀疑地望着审讯官。‎ ‎“怎么要俺去班房?老爷!可没有这个闲工夫,俺得去赶集。伊戈尔欠俺三卢布的腌猪油钱,俺得去讨回来……”‎ ‎“住嘴,别碍事。”‎ ‎“坐班房,要是真做了坏事,去也行啊,可是……,活得好好的……犯什么罪啦?俺又没有偷东西,好像也没跟人打过架……”‎ ‎“住嘴!”‎ ‎“审案子也得有本事,不能胡来……”丹尼斯继续嘟囔,这时两名壮实的士兵押着他走出审讯室,“你哪怕用树条抽我一顿,可得有凭有据,凭良心……”‎ ‎(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描述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却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状态和存在的问题,能引发读者对人性与法律、个人欲求与社会规则等方面的思考。‎ B. 作者从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等角度展开对人物的描写,刻画出了丹尼斯、法官等鲜明丰满的人物形象。‎ C. 从小说中丹尼斯与法官的争辩中可以看出,两者的不仅表现在“犯不犯法”上,还表现在是否“知法犯法”上。‎ D. 丹尼斯、米特罗凡被得罗夫,阿金福夫等人物形象的所作所为,都表明在当时的俄国普通民众中“法盲”是一种普遍存在。‎ ‎8. 小说中审讯官三次让丹尼斯“住嘴”,他说这话的原因不尽相同,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 ‎9. 小说的标题“预谋犯”三字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7. B 8. ①第一次,审讯官认为丹尼斯是在装糊涂,认为他明知道拧掉铁轨上的螺丝帽是犯法行为,却在法庭上喋喋不休地说自己什么都不懂。②第二次,审讯官认为丹尼斯碍事,是在胡搅蛮缠,已经告诉他他要坐牢,他却说还要赶集去要账。③第三次,审讯官已经实在没办法忍受丹尼斯,对丹尼斯完全失去了耐心。 ‎ ‎9. ①“预谋犯”三字明指丹尼斯。根据文本内容“这时两名壮实的士兵押着他走出审讯室”可以看出,小说揭示的是丹尼斯以“预谋犯”的罪名被关押的结局。②暗指政府;政府职能部门只知简单粗暴的执法,而不能给社会上的人作出说明,是社会整体对法律无知的重要原因,从这点上说,政府职能部门正是造成村民集体违法的“预谋犯”。③作者以“预谋犯”为题,表达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和批判以及当时 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思想内容和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通读全文,了解重要句子在文中结构、内容、人物、主题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注意理解其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同时注意作品中表现手法和语言特点。B项,“作者从外貌、语言、神态、心理等角度展开对人物的描写”错误,由“法院审讯官面前,站着一个身材小、消瘦异常的庄稼汉。他穿看花粗布衬衫和打补丁的裤子,有张鬓须浓重、布满麻点的脸和一双藏在耷拉的浓眉里、让人不易看清的眼睛,露出阴沉而冷漠的表情。一头蓬乱的浓发已很久没有梳理,看上去像一顶帽子,使得他的面容越发显得阴沉。他光着脚”“‘俺可以走了吧?’沉默半晌后丹尼斯问道。‘不行。我得把你押起来,再送进班房。’丹尼斯不再眨眼,抬起浓眉,怀疑地望着审讯官。‘怎么要俺去班房?老爷!可没有这个闲工夫,俺得去赶集。伊戈尔欠俺三卢布的腌猪油钱,俺得去讨回来……’”可知,文中运用了外貌、语言、神态等描写,没有心理描写。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作品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浏览全文,分析文章层次,概括内容要点。小说中审讯官三次让丹尼斯“住嘴”都在文章的结尾部分。第一次是当审讯官告诉丹尼斯按照刑法规定拧掉螺丝帽的后果是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时丹尼斯说自己无知无识,由文中审讯官的话“行了,你住嘴吧……你什么都懂!你就会瞎扯,装糊涂!”可以看出,他认为丹尼斯懂得法律只是在装糊涂,所以让他住嘴。第二次是审讯官要把他送进班房丹尼斯还说要去赶集讨债,由文中审讯官的话“住嘴,别碍事”可知,审讯官认为他在胡搅蛮缠,妨碍执法,所以让他住嘴。第三次是丹尼斯一直在唠叨自己没犯罪没干坏事没有理由去牢房,由文中审讯官的话“住嘴!”可知,之所以说得简短,是因为审讯官此时已经对丹尼斯彻底失去了耐心,异常气愤,只想制止他。‎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小说题目内涵的能力。理解标题意蕴,可以从理解词语含义、塑造人物性格以及揭示小说主旨等角度加以探究。标题“预谋犯”从词意本身角度分析,表面含义指犯罪的人,即文中被审问和要关押的对象丹尼斯,由文中审讯官对丹尼斯说的话“你听着……刑法规定:凡蓄意破坏铁路,致使该路上行驶中的运输工具发生危险,且肇事者明知该行为的后果——听明白了吗?明知!而你不可能不知道拧掉螺丝帽是什么后果——该肇事者当判处流放并服苦役”“丹尼斯继续嘟囔,这时两名壮实的士兵押着他走出审讯室”可知,丹尼斯触犯了法律,并以“预谋犯”的罪名被关押。深层含义暗指当时的政府,由文中 “这个俺们也懂……俺们又不是把所有的螺丝帽都拧下……还留看许多呢……俺们办事也不是不动脑……俺们也懂……”“是俺同米特罗凡一块儿拧的。”“就是米特罗凡呗……难道没听说过?他在俺们村编大渔网,卖给老爷们,他需要很多这种螺丝帽。编一张网,估摸着也得十来颗……” “当然,您知道的东西多……俺们是无知无识的人,这个俺们哪能弄懂?”“怎么要俺去班房?老爷!可没有这个闲工夫,俺得去赶集。伊戈尔欠俺三卢布的腌猪油钱,俺得去讨回来……”可知,像丹尼斯这样的人对拧螺丝帽的危害性并不了解,同时做了违法的事对坐牢也没有清晰的概念,表明社会上整体对法律很无知,政府不能普及法律,不能让百姓对法律有清楚的认识,这本身就是政府的渎职行为,从这个角度讲可以说政府就是造成百姓违法的“预谋犯”。由文中“俺一辈子没有撒过慌,这会儿说俺瞎扯……”“上帝保佑,可千万别出这种事!老爷,俺干啥要去害人?难道他们不信教,或是什么坏人?谢天谢地,好老爷,俺一辈子没害过一个人,这种念头也没有过……”可知,像丹尼斯这样的百姓,都是老实、淳朴的人,他们只是为了生活,在不懂法的情况下而做了违法的事,作者以“预谋犯”为题也意在揭示文章的主题,表达对底层人的同情和对上层社会的批判。‎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李谦,字受益,郓之东阿人。祖元,以医著名。父唐佐,性恬退,不喜仕进。‎ 谦幼有成人风,始就学,日记数千言,为赋有声,与徐世隆、孟祺、阎复齐名,而谦为首。为东平府教授,生徒四集,累官万户府经历,复教授东平。先时,教授无俸,郡敛儒户银百两备束修,谦辞曰:“家幸非甚贫者,岂可聚货以自殖乎!”‎ 翰林学士王磐以谦名闻,召为应奉翰林文字,一时制诰,多出其手。至元十五年,升待制,扈驾至上都,赐以银壶、藤枕。十八年,升直学士,为太子左谕德,侍裕宗于东宫。陈十事:曰正心,曰睦亲,曰崇俭,曰几谏,曰戢兵,曰亲贤,曰尚文,曰定律,曰正名,曰革弊。裕宗崩,世祖又命傅成宗于潜邸,所至以谦自随。转侍读学士。二十六年,以足疾辞归。‎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驿召至上都。即见,劳曰:“朕知卿有疾,然京师去家不远,且多良医,能愈疾。卿当与谋国政,余不以劳卿也。”升学士。元贞初,引疾还家。大德六年,召为翰林承旨,以年七十一,乞致仕。九年,又召。至大元年,给半俸。仁宗为皇太子,征为太子少傅,谦皆力辞。‎ 仁宗即位,召十六人,谦居其首。乃力疾见帝于行在,疏言九事,其略曰:“正心术以正百官,崇孝治以先天下,选贤能以居辅相之位,广视听以通上下之情,恤贫乏以重邦家之本,课农桑以丰衣食之源,兴学校以广人材之路,颁律令使民不犯,练士卒居安虑危。至于振肃纪纲纠察内外台宪之官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苛细者为之。”帝嘉纳焉。迁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致仕,加赐银一百五十两,金织币及帛各三匹。归,卒于家,年七十九。‎ 谦文章醇厚有古风,不尚浮巧,学者宗之,号野斋先生。‎ ‎(节选自《元史》卷一百六十,列传第四十七,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于振肃纲纪/纠察内外/台宪之官/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苟细者/为之 B. 至于振肃纲纪/纠察内外台宪之官/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苟细者为之 C. 至于振肃纲纪/纠察内外/台宪之官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苟细者为之 D. 至于振肃纲纪/纠察内外台宪之官/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苟细者/为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授是学官名。教授之职始设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B. 束修即扎成一捆的干肉,是古时学生送给教师的酬礼,后用作教师报酬的代称。‎ C. 潜邸是天子即位前居住的宅第。行在是指皇帝所在的地方,后专指皇帝行幸所在之地。‎ D. 致仕指官员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出官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谦学问精深。他写的文章很有气势并且醇厚有古风,不追求虚浮奇巧,学者纷纷效仿。‎ B. 李谦深受器重。他曾随待世宗车驾到上郡,辅助过三位皇太子,生病后受到世宗慰问。‎ C. 李请积极进言,他曾陈言治国十事,仁即位后,他又勉强支撑病体向上疏陈言九事。‎ D. 李谦不贪名利。为东平府教授时,婉言谢绝郡里送给他的束修,后又多次在高位上请辞。‎ ‎13.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翰林学士王磐以谦名闻,召为应奉翰林文字,一时制诰,多出其手。‎ ‎(2)恤贫乏以重邦家之本,课农桑以丰衣食之源。‎ ‎【答案】10. C 11. D 12. B ‎ ‎13. ①翰林学士王磐把李谦的名字报告给皇上,皇上(或朝廷)召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当时皇帝的诏令,大多出自李谦之手。②救济(抚恤)贫穷的人来使国家的根本更加稳固,督促农桑来使衣食的来源更加丰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首先要细读所给文段,明确了解文意,然后根据文意进行判断,其中注意结合文言文行文的习惯,也可借助标志词。‎ 本题划线句为李谦向皇帝上疏谏言的内容,“至于”,表示另提一事,“振肃纲纪”和“纠察内外”是并列成分,且结构一致,意思是至于整顿国家的法纪、检举督查朝廷内外官员;“台宪之官尤当选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苟细者为之”是一句话,是一个完整的意思,意思是御史台官员更应当选择一向很有威望、通晓治国纲领、不追求苛责详细的人来担任,所以“台宪之官”与“纠察内外”之间应断开,排除BD两项;“素著清望”“深明治体”“不事苟细”是并列成分,三者之间可以断开,其它地方不能断开,排除A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本题重点考查理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本题,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D项,“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出官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错误,“出官”指离开京城到外地做官,不是指辞职归家。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意,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仔细比对。B项,“辅助过三位皇太子”错误,由原文“仁宗为皇太子,征为太子少傅,谦皆力辞”可知,仁宗为皇太子时李谦未辅助过。 “生病后受到世宗慰问”错误,由原文“三十一年,成宗即位,驿召至上都。即见,劳曰:‘朕知卿有疾,然京师去家不远,且多良医,能愈疾。卿当与谋国政,余不以劳卿也。’”可知,“世宗”应为“仁宗”。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1)句得分点:“以”,把;“闻”,上报;“召为应奉翰林文字”为省略句,“召”前省略主语“皇帝”,“召”后省略宾语“之”,译为他,代指李谦;“制诰”,皇帝的诏令。第(2)句得分点:“贫乏”,形容词作名词,贫穷的人;“重”,使动用法,使……稳固;“课”,督促;“丰”,使动用法,使……丰足。‎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要求,即应该做到点断后的字句都能讲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讲不通,那就可能有断句错误的地方;做到点断后的每一句话的内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逻辑。断句的前提:多读文段,增强语感。‎ 参考译文 李谦字受益,山东东阿人。父唐佐,淡于名利,安于退让,不喜欢做官以谋发展。‎ 李谦幼年有成人的风范气度,开始从师学习时,每天读书几 千字,写的文章有声势,与徐世隆、孟祺、阎复齐名,李谦居首。担任东平府学官,学生由四方会集一处。积功升官为万户府经历。再任东平府学官。以前,学官没有俸禄,郡里征收儒户银百两充当学官的报酬,李谦推辞说:“家中幸好不是特别贫困,怎么可以聚集钱财来让自己的财物增加呢?”‎ 翰林学士王磐把李谦的名字报告给皇上,皇上召他为应奉翰林文字,当时皇帝的诏令,大多出自李谦之手。至元十五年,升待制,随侍帝王的车驾到了上郡,受赐银壶、藤枕。十八年,升直学士,为太子左谕德,在东宫陪伴侍候裕宗。陈言治国十事:第一、治国为民要心正。第二、加强提倡各民族间的团结。第三、提倡勤俭精神。第四、提倡下级要敢于给上级提意见。第五、要收敛武力,减少军费开支。第六、要提拔德才兼备的人做官吏。第七、创办学校,提倡文化教育。第八、根据国情制定法律,不能反复无常。第九、官吏名称要明确。第十、革除有弊病的政策法令。裕宗驾崩之后,世祖又命令李谦在潜邸辅助成宗,所到之处都把李谦带在身边。转任侍读学士。二十六年,因为足疾辞归。‎ 三十一年,成宗即位,以驿马传召至上都。见面之后,慰劳李谦说:“朕知卿有疾,然而京师离家不远,而且有很多良医,能够把你的病治好。你应当与我一起谋划国政,其他事情不劳烦卿。”升为学士。元贞初,托病辞官还家。大德六年,被朝廷召为翰林承旨,因为已年满七十一岁,乞求退休回家。九年,又被召回朝。到大元年,发给他在朝里工作时的俸禄的一半。仁宗为皇太子,被征召为太子少傅,李谦都坚决拒绝。‎ 仁宗即位,召十六人回朝,谦居首位。于是勉强支撑病体在皇帝行幸所至之地拜见皇上,并上疏陈述九件大事,其要点说:“皇帝端正心术来使百官的行为端正,推崇以孝治理天下来教化百姓,选贤能的人才让他担任宰相,广开言路来通晓上下之情,救济贫穷的人来使国家的根本更加稳固,督促农桑来使衣食的来源丰足,兴办学校来使人才之路宽广,发布律令使人民不犯罪,训练士卒居安思危。至于整顿国家的法纪、检举督查朝廷内外官员的御史台官员更应当选择一向很有威望、通晓治国纲领、不追求苛责详细的人来担任。”皇帝赞许并采纳他的建议。升为集贤大学士、荣禄大夫,后退休,加赐银一百五十两,金织币及帛各三匹。归,在家中去世,年七十九。‎ 李谦文章纯正浓厚有古风,不追求虚浮奇巧,学者纷纷效仿,号野斋先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注释]①王历阳:指历阳姓王的县丞。当时李白在历阳访问。②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陶渊明曾用头巾滤酒,滤后又戴上。‎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县丞设宴招待李白,正值大雪纷飞之时,大地一片雪白,风色寒厉。‎ B. 王县丞不喝酒,简直要笑死陶渊明:李白对王县丞的讥笑很是风趣。‎ C. 颈联意在说陶渊明如果不喝酒,那也是浪抚了一张素琴,虚栽了五株翠柳。‎ D. 尾联两句既是通过用典来嘲笑王县丞,也是以激将的方法劝他痛快饮酒。‎ ‎15. 这首诗语言风格有着李白极为鲜明的个性特色,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14. C 15. 诗歌语言具有极为鲜明的李白的个性色彩。①语言风格豪放。“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多用夸张,说雪花比手掌还大,“笑杀”陶渊明等,有很强的感染力,增强了豪放感。②用语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地“白”而风“寒”,都是寻常用语;“一张琴”“五株柳”虽然是用典,也如同随口说出,毫不晦涩。‎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同时结合手法加以理解。C项,“意在说陶渊明如果不喝酒,那也是浪抚了一张素琴,虚栽了五株翠柳”错误,“意在”二字违背了题旨,“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意在嘲笑王历阳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也抚琴栽柳,可是喝酒不痛快,徒有虚名,用意不在陶渊明。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的能力。鉴赏诗词的语言风格,可以从作者的写作风格、遣词用句的特点、修辞手法等方面加以分析。本题题干中提及“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着李白极为鲜明的个性特色”,要求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所以首先应明确李白诗歌语言的鲜明个性特点是用语豪放,质朴自然。本诗首联“雪花大如手”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雪花之大,用语豪放,感染力强。颔联“笑杀陶渊明”也运用夸张的手法,以此来嘲笑王历阳不肯饮酒更见李白的豪放。颔联和尾联中“浪”“虚”“空”三字信手拈来,将作者的嘲讽之意和激将之情溢于言表。“地白”“风寒”“一张琴”“五株柳”等词,用语平常,用典明了,也正是其语言质朴自然风格的体现。‎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3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不在外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行人至高山之顶后,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只得坐下来长吁短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攀越蜀道之难使听到的人脸色改变。‎ ‎(3)《庄子·逍遥游》中用《齐谐》之名,夸饰鹏力量大、飞得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2). (2)以手抚膺坐长叹 (3). 使人听此凋朱颜 (4). (3)水击三千里 (5).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名篇的识记和默写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识记这些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抚膺”“坐”“凋”“抟”“扶摇”等。‎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受制于城乡二元结构制度安排下资金、队伍、设施保障的________,我国农村垃圾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非法倾倒、随意堆放、无控处理、简易处理等问题仍然__________,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 )。而作为公益民生保障和环境污染治理设施,垃圾处理设施之于城市,好比卫生间之于家庭,与人们的生活_________。社会各界在对此类设施严格要求的同时,不妨多一些理解和包容,避免出现__________的现象,毕竟卫生间出现故障、产生异味的概率肯定要高于客厅和卧室,但我们又有谁能够离得开卫生间呢?因此,值得重申的是,我们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我国的垃圾处理,成就要充分肯定,问题也毫不规避。因此, 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普遍执行垃圾分类制度,树立垃圾分类理念,那么环境卫生肯定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园就会更加的美丽。‎ ‎17.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各级政府需提供常态化、规范化的收运和处理服务 B. 亟需各级政府提供常态化、规范化的收运和处理服务 C. 常态化、规范化的收运和处理服务应该被各级政府提供 D. 各级政府应该把常态化、规范化的收运和处理服务提供给乡村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 A. 参差不齐 俯拾即是 休戚相关 无中生有 B. 良莠不齐 比比皆是 休戚相关 吹毛求疵 C. 参差不齐 比比皆是 息息相关 吹毛求疵 D. 良莠不齐 俯拾即是 息息相关 无中生有 ‎1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普遍树立垃圾分类理念,执行垃圾分类制度,那么环境卫生肯定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园就会更加的美美丽。‎ B.‎ ‎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普遍执行垃圾分类制度,树立垃圾分类理念,那么环境卫生肯定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园就会更加的美丽。‎ C. 我们每个人如果都能普遍执行垃圾分类制度,树立垃圾分类理念,那么环境卫生肯定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园就会更加的美丽。‎ D. 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普遍树立垃圾分类理念,执行垃圾分类制度,那么环境卫生肯定越来越好,我们的家园就会更加的美丽。‎ ‎【答案】17. B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先通读文段,把握文段的主要意思,然后再根据前后文推断括号处要表达的意思。由括号前面的逗号可知,括号内主语承前省略,前文语境为“我国农村垃圾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非法倾倒、随意堆放、无控处理、简易处理等问题仍然__________,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本句的主语是“我国农村垃圾处理”。‎ A项,主语是“各级政府”,故A项错误。‎ B项,主语是“我国农村垃圾处理”,故B项正确。‎ C项,主语是“常态化、规范化的收运和处理服务”,故C项错误。‎ D项,主语是“各级政府”,故D项错误。‎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浏览选项,准确理解语境,并结合成语的使用特点及考查中常见误用类型加以判断,注意区分近义成语。‎ 第一处,参差不齐:本意是长短、高低、大小不一致。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良莠不齐:好人坏人都有,混杂在一起,对象为人。此处语境对象为“资金、队伍、设施保障”,应用“参差不齐”,排除B、D两项。‎ 第二处,比比皆是: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俯拾即是:只要弯下身子来找,到处都是。形容地上的某一类东西、要找的某一类例证、文章中的错别字特别多。此处语境形容问题多且随处可见,应用“比比皆是”,排除A项。‎ 第三处,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此处语境“之于城市,好比卫生间之于家庭”强调关系密切与“祸福”无关,应用“息息相关”。‎ 第四处,无中生有:把没有说成有,指凭空捏造。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此处语境“毕竟卫生间出现故障、产生异味的概率肯定要高于客厅和卧室”强调“卫生间”存在问题在所难免,所以希望“多一些理解和包容”,避免挑错,应用“吹毛求疵”。‎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然后再浏览选项并作出分析,可以通过语感或语法两种方法加以判断,注意结合高考语病常见错误类型,注意主语一致。划线句主语不一致,关联词“如果”应放在主语“我们每个人”之前,排除AC两项;“树立垃圾分类理念”应放在“执行垃圾分类制度”之前,语序不当,排除B项。故选D。‎ ‎【点睛】辨析病句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题。‎ ‎20.下面一则通知在内容、表达及格式上有五处不妥当,请指出并改正。‎ 关于举办中国传统节日讲座的通知 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为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文化,学校将于3月16日9点举办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知识讲座,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讲座内容 本次讲座内容主要涉及以下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重阳节、登高节。‎ 二、讲座嘉宾 本次讲座我们邀请了育才中学德艺双馨的王老师,他将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丰富详实的历史材料为大家带来一顿营养丰富的文化大餐。‎ 三、其他说明请各班主任认真组织,希望同学们踊跃参加,准时到达图书馆,倾听王教授的精彩讲座。‎ ‎2019年3月1日 学校教务处 ‎【答案】①删去“万物复苏,大地回春”②删去“登高节”(或删去“重阳节”,或将其一改为其它节日)③“德艺双馨”改为“德高望众”④“倾听”改为“聆听”⑤单位与时间调换位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了解应用文段的一般写作格式和要求,然后再结合常见语病的辨析和修改方法加以作答。开头句“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不符合通知这类文体的要求,应该删去。“重阳节”与“登高节”重复,可以删去一个,或将其中之一换成其它节日。“德艺双馨”,形容一个人的德行和艺术(技艺)都具有良好的声誉,一般指从事艺术的人,语境与艺术无关,可以换成“德高望众”。“倾听”,细心地听取(多用于上对下),此处主语为“同学们”,可改为“聆听”。通知落款处应先写单位后写时间,所以二者应调换顺序。‎ ‎21.下面是某汽车销售公司的销售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汽车销售公司的销售流程是:客户提交订单贷款给购车管理系统,系统进行查询,有货则通知库房给销售部发货,销售部通知客户提车;缺货,则通知采购部采购,采购货品进库房后按照上述流程进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题。解答此类题目,应当先对图文等资料有一个整体的把握,然后认真研究其特点或规律,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最后依照题目要求用简明、准确的文字把内容完整地表述出来。本题所示为某汽车销售公司的销售流程图,反映的是客户提交订单、查询、提车的一系列流程。可以以客户为起始点,然后依照箭头所示顺序依次说明各个事物之间的关系,注意不要遗漏“有货”和“缺货”这一并列情况,注意字数限制即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主持人汪涵发文讲述自己的读书生活:“读书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每天,我会先挑选出自己最想读的三本书,然后洗手,点一根檀香,放一段古琴曲,泡一杯好茶,这是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 据悉,不少大学生在准备学习的时候,还要有一些“仪式感”。比如有的学生天出门上课、自习前都要化妆,有的人“只能”在咖啡厅看书、学习。‎ 读书、学习要仪式感吗?你怎么看待这种“仪式感”?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经历、看法或思考,要求选好角度,定立意,明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表,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读书是否需要“仪式感”‎ 看到这则材料,我首先想到《曾国藩家书》里的一段话,“且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何必择地,何必择时,但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在曾国藩看来,读书效果如何,关键在于主观。一个笃志好学的人,无论身处多么恶劣的环境,都能够排除干扰、用功读书。这种“随时随地皆可读书”的良好修养,显然是否定“仪式感”的。因为一旦涉及仪式,便有刻意为之、被动适应之嫌,算不上理想状态。‎ 诚然,对于一些真正好学之人,读书的确成了一种可贵的自觉。不舍昼夜,痴迷其中,饶有兴味。但大多数人可能还达不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的境界,容易受到外界影响:一边是读书的愿望,一边是浮躁的心境,挣扎的结果,往往是陷入一种茫然、焦灼的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退而求其次,以一些“仪式感”来激发学习动力、营造学习氛围也未尝不可。通过某种仪式,先把自己拉回学习状态,再慢慢进入深度阅读,亦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正如那些准备学习的大学生,在经历了懒散之后,或上课前需要化妆,或“只能”在咖啡厅学习,以一种庄严的仪式,给自己一个全神贯注的暗示,使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督促自己提高学习效率,这本身无可厚非。只要学有所得,就不应被斥为矫情。‎ 客观来讲,在快节奏的工作、生活中,娱乐方式多元化的诱惑下,对于不少人来说,专心读书变得越来越难。许多事情和事物,似乎比读书更重要、更有趣,分散了我们不少精力。但作为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自然不可不读;就像海绵里挤出来的水,时间总还是有的。有了读书的意愿和时间,怎么落实到行动上?借助“仪式感”来克服惰性、打开局面,或可找回久违的阅读乐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于采取何种仪式,因人而异。‎ 例如,工作太忙之人,不妨在一天的劳累之后,放松身心,听一段喜欢的诗歌朗诵,看一段中意的电视散文,由此过渡到读书养神;抗干扰能力不好的人,不妨找个僻静场所,焚香净手,陶冶身心,等待开启一段美妙的阅读之旅;热衷于追剧、看综艺之人,不妨从今天开始,每天坚持读书半小时,积少成多。读到会意处,不妨志以惬意的微笑;读到存疑处,不妨停下来思考片刻;读到疲惫时,不妨默念一句“吹灭读书灯,一身都是月”。诸如此类的小仪式,可以丰富我们的阅读体验,让阅读变得更有情怀,更有回味。‎ 一言以蔽之,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让自己舒服、对自己奏效的“仪式感”具有积极意义。但说到底,任何“仪式感”、花哨的仪式都只是形式、方法,真正的内容、目的无疑是求知的诚意、学识的增长。“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此生有书可读,岂非乐事一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在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的时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材料的主要内容,找准写作任务,确定思想立意。本题中,第一则材料主持人汪涵认为读书是一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而且仪式不可缺少,其仪式感表明了对读书的敬畏之心。第二则材料是准备学习的大学生为使自己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而采取的五花八门的形式,其仪式感则是为了创设学习之境。题目要求就“读书、学习是否需要仪式感?”“你怎样看待仪式感?”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那么我们可以辩证地来看待。首先,“仪式感”就其本质而言是形式,对于学习、读书来说,静下心来享受书本带给人们的内心的充实感足以,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可以不需要仪式感。其次,“仪式感”作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一定的仪式感有时可以帮助人们很好的进入读书、学习的状态,这样的“仪式感”值得肯定,但是过分地追求所为“仪式感”反而会影响我们的学习得不偿失,这样的伪“仪式感”应坚决否定。最后,读书、学习是否需要“仪式”以及应该采用什么样的“仪式”,还应因人而异辩证看待。写作中注意结合自己的的经历、看法或思考,不要泄露个人信息。‎ 立意:‎ ‎1.肯定读书、学习需要一定的仪式感。一些“仪式感”可以激发学习动力、营造学习氛围;一些仪式感体现了对知识、书本、文字的敬畏;借助“仪式感”来克服惰性、打开局面,或可找回久违的阅读乐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至于采取何种仪式,因人而异等等。‎ ‎2.否定伪“仪式感”,读书、学习是随时随地可以进行的,花哨的仪式都只是外在形式,我们要把精力花在真正的读书行为上;不要将“习惯”美化为“仪式”,不要让伪仪式羁绊了我们的学习;提倡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创设有益的仪式;等等。‎ ‎3.可以选取某一种角度来谈,也可以辩证地看待这种“仪式”感。‎ 素材:1、学习需要“仪式感”吗?或许需要,但我觉得比起“仪式感”学习的过程更重要。加拿大学者曼古埃尔曾写过《夜晚的书斋》,他在书中写道:“为了让我夜间的想象灿烂开放,我必须把各种感官都动员起来——看一看、摸一摸书页,听到书页翻动的刷刷声,听到可怕的书脊活动声,闻到书架的木头味,包书皮革的麝香味,记事本发黄纸页的酸味等等,这样我才能够入睡。”真正潜入到所读之书中,各种感官与书本互动起来,这才是一种货真价实的“仪式感”,虽然它看起来比较奢侈。‎ ‎2、古人讲“焚香沐浴为读书”,但我更认同“读书随处净土,闭门即是深山”的说法。真正用功之人学习是不分场合的,随时随地抄起书、拿起笔,兴之所至而已。在进入学习状态之前还要来个“小轩窗正梳妆”,我反而觉得这是不爱学习的表现。‎ ‎3、大学生进入学习状态之前营造一个“仪式感”,也有一种被现实条件胁迫的意味。这个时代,我们周遭的环境是芜杂的,各种诱惑并存。尤其是电子设备与移动互联网的普及,让每个人年轻人都难以独善其身。持续学习一个小时而不“搭理”手机,这样的人不多。所以,有些备战考研的人,为了保持复习状态,故意不拿手机,或者干脆停掉流量,这也算是一种“无奈”。‎ ‎4、读书学习需要郑重其事,但不是做表面功夫。作为大学生还可以在拿起课本之前打扮一番,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上,要想读书学习,这就完全不具操作性。一个真正热爱学习、喜欢读书的人,能利用的也不过是碎片时间,地铁上,厕所里,办公室,哪还有时间容你慢悠悠地扑粉化妆营造一个“仪式感”呢?‎ ‎5、要真想读书,少要点形式,多一点心灵投入。先在心里树立一种仪式感,点一瓣心香,这就够了。读书是顺心适性之事,我读书不拘泥于形式,也没有那么多的束缚。余光中先生乱堆放书籍,“书斋”经常闹“书灾”,我学问不及先生十之一二,但也附庸风雅地闹点书灾。夜深了,带一本书上床,这大概就是台湾女作家琦君所说的“三更有梦书作枕”吧。‎ ‎6、读书还是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就像刘文蓉女士说过她自己“没有微博,没有微信,但她每天保持三个小时的纸质阅读。几岁的时候她爸爸就对她讲,一辈子吃东西要吃原味,读书要读原文。”刘文蓉说,“我从小都在读书,到现在书里的很多东西还是读不懂,希望等到80岁、90岁秉烛夜读的时候,我们还能像今天一样,怀揣着儿时对书的敬畏来拜读。”读书在我们的生活里并不少见,但你真的认真对待过这件事吗?读书,要有一些仪式感,对书,要有一些敬畏感。‎ ‎7、每个人读书的习惯不同感觉就会有所不同,有的人则需要这种“仪式感”。读书,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当白昼的喧嚣散尽,独坐书桌旁,安静舒适的环境、一杯清茶、一盏孤灯下享受一本书,才能用心去读,才能领会作者的思想,才能彻彻底底的进入书中的世界,才能沉浸其中。‎ 结构:开头由材料引出《曾国藩家书》中的一段话,由此表明作者的态度“这种‘随时随地皆可读书’的良好修养,显然是否定‘仪式感’的”;然后结合材料所给大学生的读书心态退一步来谈“只要学有所得,某些仪式感也不应被排斥”;之后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客观地谈论“仪式感”在人们读书、学习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肯定积极“仪式感”的同时,回扣观点进一步强调“仪式感”终究是形式,读书、学习的真正意义则在于诚心求知。‎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