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南省驻马店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涂)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
2.单项选择题每小题上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若在试题上作答,则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教师将答题卡收回。
4.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民族要想站在世界的最高峰,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在中国现代化实践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当下,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意义十分深远。
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现代化进程是西方主导的,现代化理论也是西方首先书写的,“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似乎成了普遍法则。然而,实践不会迁就任何理论,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证明,复制西方的发展模式不能实现救亡图存、民族复兴。今天,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的理论地位应当与我们的国际地位相匹配,我们的发展优势应当转化为我们的话语优势。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独特且成功的现代化样本,我们有资格、有能力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理论,书写现代化的中国版本。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自我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对自我的客观认识与分析,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自觉矫正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着力解决好“谁在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善于融通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这要求我们一方面不能陷入西方价值观陷阱,另一方面不能因为取得了一些成绩而沾沾自喜。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要客观看待我国发展过程中的成绩与挑战。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融通中外的表述。这就要求处理好中国话语与西方话语之间的关系问题,着力解决“怎么说”的问题。融通中外的表述要求我们既不能自说自话,也不能照本(西方的话语)宣科。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整个世界被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寻求一种拥有最可信说服力、获得最广大认可、得到最广泛支持的表述,就显得十分重要。这种表述要融通中外,既要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又要体现时代性、世界性,从特殊性走向普遍性。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关键是研究中国问题,着力解决“说什么”的问题。改革开效40年来,中国奇迹中所蕴含的奥秘和规律性的真理,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与研究。中国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生命体。对这个生命体的发展历程的描述,不仅是在揭示中国奇迹的奥秘,也是对世界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给予的一种新的思路和中国式回答,为解决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当然,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绝不是简单地否定西方性,而是为了开辟更加丰富、多元、壮丽的现代性前景。
(摘编自崔丽华《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摒弃西方的现代化理论,书写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适应时代需要且意义重大。
B. 中华民族要想站在世界最高峰具有话语优势,理论地位应与国际地位相匹配。
C. 对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的表述应既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世界性。
D. 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着力解决三大问题:谁在说、怎么说、说什么。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中国已是成功的现代化样本为前提,指出了建构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的可能性。
B. 文章开头提出了要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的论点,结尾照应,全文形成了总分总结构。
C. 文中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论证了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需要有客观、清醒的自我认识。
D. 文章从中国奇迹中蕴含的奥秘和规律性真理入手,指出了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应包含的内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国家遵循“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普遍法则而照搬西方模式,所以现代化很难成功。
B. 在对自我客观的评价中,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是作者所说的自我意识的觉醒。
C. 有了具有强大说服力并获得最广泛认可和支持的表述,就能成功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理论。
D. 书写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旨在提供一种新的思路,进而解决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问题。
【答案】1. A 2. B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 “摒弃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表述绝对。虽然第二段说“西方的现代化理论解决不了中国的现代化问题”,但最后一段说“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绝不是简单地否定西方性”,因此并不意味着要摒弃它。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结尾照应,前文形成了总分总结构”错误。本文是总分结构,第一段提出要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第二段讲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的可能性,第三、四、五段是并列结构,分析论证书写现代化理论的中国版本应解决的三个问题。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
A项,“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普遍法则,说法过于绝对化,从原文“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似乎成了普遍法则”看,“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并不是普遍法则。
C项,“就能成功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推理不当,文中是说“寻求一种拥有最可信说服力、获得最广大认可、得到最广泛支持的表述,就显得十分重要”。
D项,以偏概全。此项考查本文的写作目的。从全文看,解决世界面临的发展赤字问题确实是我们贡献中国智慧的目的之一,但是我们书写中国版本的现代化理论,最主要的目的是解决中国面临的问题,让中华民族站在世界最高峰。
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
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如何加强防灾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一是进一步夯实群测群防基础,促进群测群防与专业监测结合。实现从群测群防向群专结合的转变,提升地质灾害监测科技含量,切实提升防灾减灾效果。二是倡导、推动地方各级政府通过委托、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广大地勘专业队伍技术优势,充分发挥专业队伍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应急处置的作用,逐步实现地质灾害防治的产业化、专业化和社会化。三是继续集中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教育活动和应急演练,全面提升我国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四是加强成灾机理、监测预警预报和风险评价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国内科研机构、大专院校与一线地质灾害防治机构的合作,引导企业自主研发,组织科技攻关,加快成果转化。
(节选自《自然资源部2019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通知》,2019年4月9日,有副改)
材料二:
地质灾害发生后,相关部门是如何对它作出电脑模拟与分析的呢?下面我们通过一则案例来说明。2014年,加拿大BC省的一处铜金矿,尾矿堆填区发生垮坝事故,大量水和矿渣的混合物流入附近的河域,成为这几十年加拿大最大的环境灾难性事件。具体的灾难后处理流程:第一步,数据模型复盘。尾矿堆填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为了防止出现垮坝这样的事故,所有的矿业公司,在开发之前和开发过程中,都会对堆填区的数据进行定期采集,并制作模型,以确保,至少在理论程度上,堆填区的结构安全。第二步,灾害后地质信息处理。在灾害现场基本处理完毕以后,要研究矿业公司提供的具体的地形和钻孔信息,并对这些基本信息进行比对和筛选,正确分析这些数据的实际存在时间,是一个很重要的过程。第三步,数字模型分析。对这样的大型模型来说,二维模型是没有太多意义的,刨面模型做的再多,误差还是很大,只有三维模型才能相对可靠。单一的边坡稳定分析也是没有意义的,垮坝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渗流,化学物质,降雨等自然环境因素都要考虑在内。第四步,形成最终报告。如果有人敏锐地发现了那个导致所有问题的最不稳定因素,那么其他所有的说法都不过是狡辩而已。发现的常人能不能发现的疑点,就是灾害发生的原因了。
(节选自知乎,有删改)
材料三:
地质灾害是指由于自然或人为作用(多数情况下是二者协同作用引起的),在地球表层比较强烈地破环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的若土体移动事件。地质灾害在成因上具备自然演化和人为诱发的双重性,因此,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
(节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材料四:
国土资源部网站2012年11月8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消息称,中国2012年1至10月,全国共发生地质灾害14203起,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与2005年以来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排第六,人员伤亡较少,经济损失较重。据介绍,在前10个月发生14203起地质灾害中,滑坡10841起、崩塌2050起、泥石流920起、地面塌陷316起、地裂缝55起、地面沉降21起;造成人员伤亡的地质灾害有136起,共导致290人死亡、83人失踪、256人受伤;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2.3亿元。与2011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减少8.6%,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长39.2%和31.7%。1~10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3529起,避免人员伤亡39871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1亿元。
(节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群防群治、宣传教育、科研攻关与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等方面,说明全面提升地质灾害防治水平的重要性。
B. 材料二,以加拿大一处铜金矿尾矿填埋区垮坝事故,说明相关部门对地质灾害情况作出电脑模拟与分析的过程与意义。
C. 材料三,从地质灾害的泥石流、塌陷等“突发性”与区域沉降、海水入侵等“缓变性”两方面,说明了地质灾害的定义。
D. 材料四,2012年11月8日,国土资源部在其官方网站发布消息,说明2012年10月份之前六七年间中国地质灾害相关情况。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以上四则材料分别主要运用了“分类别”“举例子”“下定义”“列数字”等方法,说明了地质灾害发生、防治与数据模拟的相关情况。
B. 只要提高认识,做到科学预测,齐抓共管,就能准确模拟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有效地预防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
C. 一般情况下,普通民众大都以为,通过防治、躲避与工程治理,就能达到减少甚至避免地质灾害的目的。材料三认同了这种观点。
D. 在比较了2012年以来与2011年同期地质灾害情况之后,可以得出结论:由于预防预报有力,在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两个方面都有了明显好转。
6. 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应对地质灾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答案】4. C 5. A
6. (1)将提高自身素质和地质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与破坏地质环境的人和事做斗争。(2)面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努力创造并寻求生存机会;面对缓变性地质灾害,积极探索治理与预防的有效途径。(3)正确面对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筛选出答案。本题中C项“从地质灾害的泥石流、塌陷等“突发性”与区域沉降、海水入侵等“缓变性”两方面”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地质灾害主要是指崩塌(即危岩体)、滑坡、泥石流、岩溶地塌陷和地裂缝等,它们是比较公认的原地壳表层地质结构的剧烈变化而产生的,且通常被认为是突发性的。地质环境灾害是指区域性地质生态环境变异引起的危害,如区域性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干旱半干旱地区的荒漠化、石山地区的水土流失、石漠化等,这些问题通常都是由多种因素引起且缓慢发生的,地质界常称其为缓变性地质灾害。”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注意认真研读文本,然后将选项与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
B项,“只要提高认识,做到科学预测,齐抓共管,就能准确模拟并分析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有效地预防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说法过于绝对,在文中没有依据。
C项,“一般情况下,普通民众大都以为,通过防治、躲避与工程治理,就能达到减少甚至避免地质灾害的目的。材料三认同了这种观点。”表述错误。根据材料三正确的表述是: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
D项,“可以得出结论:由于预防预报有力,在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两个方面都有了明显好转。”表述错误。正确的表述是:与2011年同期相比,地质灾害发生数量减少8.6%,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增长39.2%和31.7%。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和概括原文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筛选主要的信息,并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最后得出答案。本题中,要求在“作为普通公民,我们应如何看待和应对地质灾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解答此题时需要联系材料还要结合实际来认识。根据文本材料三“
地质灾害防治就不仅是指预防、躲避和工程治理,在高层次的社会意识上更表现为努力提高人类自身的素质,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或政府立法约束公众的行为,自觉地保护地质环境,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地质灾害的目的。”可以概括总结第一点:(1)将提高自身素质和地质环境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与破坏地质环境的人和事做斗争。然后再联系材料三和实际生活从面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和缓变性地质灾害角度谈认识可以概括为:(2)面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努力创造并寻求生存机会;面对缓变性地质灾害,积极探索治理与预防的有效途径。最后再从如何面对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角度谈认识,可以概括为第三点:(3)正确面对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点睛】新闻材料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的是对文意理解的考查,考生要注意选项中常见的错误有曲解文意、枉加推断、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等问题,考生要结合对文意的理解准确判断选项中的表述是否正确。总之,这类试题考生要注意认真研读作品内容,然后将原文与选项进行认真的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完成这类试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 蚁
胡 炎
老太太正给她的三个孙子讲蚂蚁的故事。
老太太手里拿着半个馒头,旁边的小桌上放着馒头筐,里面盛着她刚刚蒸好的馒头,散发着香甜的热气。老太太用拇指抿下一点儿馒头屑,一群小小的黑蚁忙着把碎屑搬回巢穴。
“瞧啊,”老太太指着黑蚁说,“它们个个都是棒劳力。”
大宝六岁,在三个孩子中最大。他的眼睛清澈得像村后的月牙潭,那群蚂蚁在潭子里来回穿梭,就像一些浮游的精灵。大宝说:“奶奶,它们为什么不吃馒头?”
“因为它们要先把馒头搬回家,它们心里想着蚁后呐。”老太太说。
“蚁后?”大宝的眼睛里画着两个问号,“蚁后是什么?”
“蚁后呀,就是它们的母亲。”老太太说,“它在巢里养儿育女,多么辛苦啊,所以她的孩子们要把食物搬回家,给蚁后吃。懂得这叫什么吗?”
大宝眨了眨眼睛,似乎一时没反应过来。
“傻孩子,这叫孝顺。”老太太说,“等你们长大了,也要像这些小蚂蚁一样,好好孝顺你们的爹娘。他们在外面打工,多不容易呀!”
大宝认真地点了点头。
老太太的目光移到了敞开的屋门外边,越过低矮的篱笆墙、起伏的坡田和远处茂密的山林,似乎看到他的儿子和儿媳正在毒辣辣的日光下干活儿,颈背上反射着油亮的汗光……在清寂的日子里,大字不识的老太太当然不能教孙子们学习文化,而这些蚂蚁,就是她唯一能给予孩子们的启蒙教育。
院子里的老母鸡咯咯叫起来,显然它刚刚下了一个蛋。老太太正打算拿些糙米去犒劳它,就在这时,她的脚下剧烈晃动起来。在她愣神的工夫,四周忽然一片黑暗,腾起的烟尘几乎堵住了她的眼睛。当她听到孙子们的哭声时,她的右手已经不能动弹了,而腿上的小宝,蜷缩在她左侧的臂弯和下意识弓起的腰脊下,有惊无险。
“大宝,二宝,快来奶奶这儿!”老太太惶遽地唤道。她用手使劲揩着自己眼睛,粗粝的尘沙几乎把眼球磨破。
还好,她的膝盖上,感到了两个孙子俯压过来的分量。
“奶奶,怎么了,我好怕……”大宝的身子在瑟瑟发抖。
“不怕,乖孙子,有奶奶呢。”老太太的眼睛终于睁开了,浑浊的泪水簌簌而下。她试着动了动右手,钻心地痛,后来她明白了,是地震,她家的房子塌了。两块预制板恰好为她和孙子们搭出了一个狭小的空间,只是,她的右手被压住,同时被压在下面的,还有半筐馒头。
老太太感到了绝望,但只是一瞬,现在,她唯一要做的,是让孩子们活着,必须活着。她摸索着找到剩下的半筐馒头,在接下来的沉寂中,老太太听到了很多声“我饿”,但她狠下心,不能让三个嗷嗷待哺的孙子吃饱。黑暗里,她的右手慢慢失去知觉,头也开始眩晕。她用左手掐自己的人中,捶打太阳穴,倾听着预制板夹缝里悄悄滴落的水声。她对孙子们说:“宝啊,张开嘴接水,可要接准了,不准争抢。”她先张开瘪瘪的嘴,竭力欠着身子接住几滴,然后嘴对嘴喂到小宝的口中。接着,是二宝,最后,是大宝。
时间似乎凝固了,老太太的呼吸越来越微弱,小宝也没力气哭闹了。老太太瘫靠在身后的废墟上,一动不动。大宝摇着她,递过来一块馒头:“奶奶,你吃,你怎么一点儿都不吃呀?”
老太太动了动,努力地笑了一下,说:“奶奶不饿,奶奶好着呢。”
大宝固执地把馒头种到老太太的嘴边“你总是最我们要像妈蚁那样孝顺自己的母亲,奶奶,你吃呀,快吃呀!”
老太太喘了喘,说:“乖孙子,那个蚁后的故事,奶奶还没讲完呢,想听吗?”
大宝点点头。
“其实啊,”老太太的口气突然充满了神往,“蚁后最后是不吃东西的,知道为什么吗?因为它会长出翅膀,变成神仙,那里有好多好多好吃的,奶奶也要变成神仙,给我的乖孙子带来好多好吃的……”
救灾人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儿子和儿媳看到了三个气若游丝的孩子。他们都活着,只是太虚弱了。老太太最后被抬了出来,但她已经去世了。这个黑黑瘦瘦的老人,左臂僵硬地弯曲着,保持着怀抱的姿态,就像一只风干的黑蚁。
儿子伏在老太太身边,号啕大哭起来。他听到担架上的大宝用微弱的声音说:“爸爸,不哭,奶奶变成神仙了。”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行文注意照应。“脚下剧烈的晃动”“四周忽然一片黑暗”“腾起的烟尘”等是地震来临的表现。
B. 老太太狠心不让孙子吃饱,是要让半筐馒头得到最合理的分配,让孙子能够支撑更长时间,以争取援救。
C. 小说以“黑蚁”为题,意蕴深长。老太太、儿子和儿媳、孙儿大宝等都是“黑蚁”,都有着美好的品质。
D. 小说中的老太太可亲可敬。作者在表达对她的崇敬之余,也表达了对留守儿童艰辛生活的忧虑和反思。
8. 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
9. 有读者认为,小说结尾部分“奶奶变成神仙”的说法荒诞不经,画蛇添足,应该删去。你是否认同?为什么?
【答案】7. D 8. ①明线是老太太在地震中为保护孙子最终牺牲自己的事件,暗线是老太太讲述的有关黑蚁的故事。②设置黑蚁这一暗线,借物喻人,既写出了老太太作为母亲和祖母对儿孙的辛勤付出,也展现了老太太的儿子和儿媳辛苦劳作、奉养母亲的孝顺品质。③明暗线索交织,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更集中地表达了小说的“亲情”主题。
9. 不认同。①小说的结尾设置使人物形象更真实。老太太大字不识,“变成神仙”的说法是文化程度较低的她给孙子编造的善意的谎言;②增强了小说的悲剧效果。不谙生死的孩子天真的话语,更让明白真相的大人悲伤不已;③突出了小说主题。奶奶撒谎的目的是保护孩子幼小的心灵,而大宝的话体现了他对奶奶的爱和信任,更好地诠释了“亲情”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型,需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认真阅读文本,结合文本内容来筛选比对,分析鉴赏选出正确答案。本题中D项“也表达了对留守儿童艰辛生活的忧虑和反思。”表述错误。本文的主题除了歌颂老太太可亲可敬外,主要表达的主题是“亲情”。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掌握小说线索和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小说的线索。一般叙事的线索有以下几种:1.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就是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果的顺序;2.以时间顺序为线索,就是把事情发展过程中比较明显的时间写出来,并叙述在此时间内发生的内容;3.以地点变换的顺序作线索。以写景,参观访问过程为内容的文章一般用地点变化顺序作线索,叙述时要写清每个地点上的事情。4.以具体的事物为线索;5.中心事件为线索。中心事件在文章中起主干作用,围绕它来写一些相关的事。另外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只有一条线索,有的文章是双线并行甚至是三条线索的,线索的作用可以从对人物、主题、情节作用方面去分析。本题中就有明暗两条线索,本文中一直围绕老太太在地震中如何保护孙子,最后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件事展开,所以可概括明线为:老太太在地震中为保护孙子最终牺牲自己的事件;而文章的题目是黑蚁,文章当中自始至终一直以老太太的口吻讲述黑蚁故事,所以,暗线应该是老太太讲述的有关黑蚁的故事。明暗线索并行,作用从对人物的作用上考虑:设置黑蚁这一暗线,借物喻人,既写出了老太太作为母亲和祖母对儿孙的辛勤付出,也展现了老太太的儿子和儿媳辛苦劳作、奉养母亲的孝顺品质。从对情节、主题的角度考虑:明暗线索交织,丰富了小说的内容,更集中地表达了小说的“亲情”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和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小说中常见段落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谈作用,并结合文本展开个性化解读。本题中作为结尾段落,首先明确观点,不同意。然后结合结尾段的作用,从对小说中人物的角度、对主题、对情节、特殊效果的角度来分析言之有理即可。小说结尾部分“奶奶变成神仙”的说法,表面上看荒诞不经,画蛇添足,但实际上,从对人物的角度考虑,这是奶奶对孙子的善意谎言,怕孩子们心灵受到伤害,体现了奶奶对孩子的爱,就深化了文章的主题,使文章的悲剧色彩更加突出,体现了老人的可歌可敬。体现了亲情的主题。
【点睛】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小说中常见的作用,首先明确段落的位置,然后再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谈效果。具体的可以从对人物、对情节、对主题、以及特殊效果的角度来做分析。开头段一般是开门见山、开头点题、为下文做铺垫等、中间段落一般是过渡段,承上启下、结尾段一般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昭明太子统,字德施,高祖长子也。太子生而聪睿,三岁受《孝经》、《论语》,五岁遍读五经,悉能讽诵。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十四年正月朔旦,帝临轩,冠太子于太极殿。七年十一月,母丁贵嫔有疾,太子还永福省,朝夕侍疾,衣不解带。及薨,步从丧还宫,至殡,水浆不入口,每哭辄恸绝。太子自加元服,高祖便使省万机,内外百司奏事者填塞于前。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及巧妄皆即就辨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平断法狱,多所全宥,天下皆称仁。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中大通二年春,诏遣前交州刺史王弁假节,发吴郡、吴兴、义兴三郡民丁就役。太子上疏曰:“今征戍未归,强丁疏少,此虽小举,窃恐难合。吏一呼门,动为民蠹。又出丁之处,远近不一,比得齐集,已妨蚕农。去年称为丰岁,公私未能足食;如复今兹失业,虑恐为弊更深。且草窃多伺候民间虚实,实善人从役,则抄盜弥增。吴兴未受其益,内地已罹其弊。不审可得权停此功,待优实以不?”高祖优诏以喻焉。太子孝谨天至,每入朝,未五鼓便守城门开。东宫虽燕居内殿,一坐一起,恒向西南面台。宿被召当入,危坐达旦。中大通三年四月乙巳,薨,时年三十一。谥曰昭明。朝野惋愕,京师男女,奔走宫门,号泣满路。四方氓庶,及疆徽之民,闻丧皆恸哭。
(节选自《梁书·萧统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B. 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C. 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D.
太子明于庶/事纤毫必晓/每所奏有谬误巧妄/皆即就辩/析示其可否/徐令改正/未尝弹纠一人/
11. 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道 古代为出行者祭祀路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文中的“祖道”就是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
B. 朔旦 在中国古代,一月内的某些天有特定的称呼,如农历每月十五日称为望日。朔是农历每月最后一日。文中指月末的早晨。
C. 加元服 颜师古注:“元,首也。冠者,首之所著,故曰元服。”古称行冠礼为加元服,是古代男子成年开始戴冠的仪式。
D. 乙巳 干支纪日是指用干支记录日序。同纪年法一样,60日一循环,对于核查史实所发生的准确时间有重要价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萧统出身显赫,却对父母非常孝顺。母亲病时,他朝夕侍疾,饮食俱废;燕居内殿,对父亲恭敬有加。
B. 萧统生性聪慧,记忆惊人;酷爱文学,招纳有才学的人。他常常研读经典,与人商讨古今学问。
C. 萧统严于律己,同情百姓。面对奢靡的社会风气,他衣食简朴;担忧百姓徭役繁重,他极力劝阻发丁。
D. 萧统性情宽厚仁爱。面对官员的错误和在审理案件时,他都能指出其正误,赦免或从宽处理官员。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俗稍奢,太子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见文中划线处)
(2)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出自《王好战,请以战喻》》
【答案】10. B 11. B 12. D
13. (1)当时风俗很(崇尚)奢侈,太子想用自己给众人做榜样,使用衣服车骑之物都很简朴,身穿旧衣,吃饭不用两样肉食。
(2)小心办好(或认真兴办)学校教育,反复向学生(或百姓)讲明孝敬老人、顺从兄长的道理,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顶着东西了。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题中,“庶事”作宾语,应该从其后断开,故排除AD;然后“皆”句首连词,从前面断开,排除C;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多考核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中B项“朔是农历每月最后一日。”表述错误,应该是农历每月的初一,文中指月初第一的早上。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中D项中“面对官员的错误和在审理案件时,他都能指出其正误,赦免或从宽处理官员。”表述错误,根据文本“庶事”应该指百姓的事。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中(1)率物,榜样;衣浣衣,穿旧衣;膳,吃饭;(2)谨,小心;痒序,学校教育;孝悌,孝敬老人、顺从兄长。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网上无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夕旅怀
崔 涂①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②烟景有谁争?
注:①崔涂:终生飘泊,自称是“孤独异乡人”,此诗是诗人旅居湘鄂的时候写的。
②五湖: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功成之后携西施归隐之处。这里指崔涂的家乡富春江一带。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起笔写景,春水远流,春花凋谢,可谓是春光易逝,岁月无情。诗人把春光拟人化,一个“送”字,表达了作者的思乡情怀。
B. 颔联巧写梦境,境深情切。由于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回万里之外的家园,看到月光如水,听到子规啼鸣,欢乐且短暂。
C. 颈联中,“动”是“动乱不安”之意,道出作者家信断绝的原因。“唯”是“单单”“只是”之意,突出了作者内心的愁苦之深。
D. 诗歌用“流水”“落花”“东风”“蝴蝶”“子规”等意象来营造意境,用“家万里”“故园书”“归”等字眼来传达游子之情。
15. 请结合对尾联的理解,谈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4. A 15. 尾联倒装,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人和我争的。原是我不想回去,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从化用五湖的典故看,作者不仅有故乡之思,亦有归隐之情,但是思归却未归,则流露出作者政治上的苦闷,因抱负未展、功名未就不得归的无奈和伤心。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本题中B项中,前半句是梦境,是虚写,由于日有所思,夜间便结想成梦,梦回万里之外家园;而后半句是实写,写梦醒后看到月光如水,听到子规的啼鸣,欢乐且短暂。
C项“动”是“动乱不安”之意,表述错误,只是暗示了社会的动荡。
D项“归”等字眼来传达游子之情,表述错误。应该是表现了归隐之意。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内容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关键词、景物、意象、注释等角度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概括总结。本题中结合尾联来分析诗歌的情感。结合意象从句意得到角度先分析,意思是说,故乡五湖美好的风光,是没人和我争的。原是我不想回去,假如我要回去,便能够回去。结合注释从“五湖”角度分析,是用典,作者不仅有故乡之思,亦有归隐之情,但是思归却未归,从而可以得出作者的情感:则流露出作者政治上的苦闷,因抱负未展、功名未就不得归的无奈和伤心。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国家的破败与人的不幸联结在一起,形象展现了当时社会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
(2)《清诗纪事》中有“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屈原在《离骚》中,也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与此相类的感情。
(3)杜牧《阿房宫赋》中,极写秦宫生活奢侈,美人之多。用“_______________”一句形容宫人打开的妆镜之多,又用“_______________”一句形容宫人梳妆其头发之美。
【答案】 (1). 山河破碎风飘絮 (2). 身世浮沉雨打萍 (3). 怨灵修之浩荡兮 (4). 终不察夫民心 (5). 明星荧荧 (6). 绿云扰扰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如“絮”,“萍”,“察”,“荧”,“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这些年来中国社会的最大变化之一,就是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权利意识”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深入人心、影响社会、改变国家。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自由平等意识、网络媒体勃兴提供的多元表达平台、民主政治进步造就的个体意识启蒙,所有这一切,成为人们权利意识的萌发、表达和伸张的“时代注脚”。
与此同时,时代的洪流往往_________,在极短时期内高涨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某种“初级阶段”特征。飞机航班延误,冲上跑道拦飞机;发生医患纠纷,把棺材花圈抬到医院;网上讨论辩论,动辄粗口相向,乃至暴力威胁……一些人为了维护个人权益,无视他人权益,罔顾公共利益,甚至更进一步,把他人权益、公共利益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以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这种走岔道的极端方式,让人遗憾,也发人深思。“权利意识”的伸张,离不开“法治观念”护航。在法律的条款中去寻找依据,权利的主张才能_________;( )。反之,把“权利”当作_________的通行证,认为有了利益诉求,就能够_________地去冲撞底线、挑战规则、突破边界,整不社会又如何做到和谐运转?
一个成熟的社会,有许多不言自明的遵循:比如在高速公路开车,尽管车是自己的,但是不能超速行驶。常识的背后,是对个人权利的清醒认知——任何个人行使权利,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破坏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伤害社会的公共利益。
既要“权利意识”,也要“法治观念”,二者彼此砥砺、相互促进,才能让法治精神融入社会治理和社会生活,使“权利意识”成为构建现代公民人格、建设民主法治社会的基础。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B. 任何个人权利的行使,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
C. 任何个人行使权利,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不得损坏社会的公共利益。
D. 任何个人行使权利,都必须在法治的轨道上,不得损害社会的公共利益,不得侵犯他人的合法权利。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权利的实现才能顺理成章。
B. 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才能顺理成章实现权利。
C. 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实现权利才能顺理成章。
D. 在法治的框架下予以推进,才能顺理成章使得权利实现。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鱼龙混杂 水到渠成 随心所欲 气势汹汹
B. 泥沙俱下 迎刃而解 随心所欲 理直气壮
C. 鱼龙混杂 迎刃而解 为所欲为 气势汹汹
D. 泥沙俱下 水到渠成 为所欲为 理直气壮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中,原文有几处错误,其一,主语不能是“个人”,因为“个人”不应在“轨道上”,而应该是“权利的行使”在“轨道上”;其二,根据搭配,应该是“侵犯……合法权利”、“损害……公共利益”。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句子顺序是否合理,话题是否一致,前后是否照应,格式是否一致,音节是否和谐等。本题中,根据括号前面的分号,得知这是对偶句,所以按照语句对仗的原则,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本题中,鱼龙混杂,意思是形容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泥沙俱下,表示成分复杂,泥沙俱下可用于人也可用于事物,鱼龙混杂一般只用于人,范围较小。这里形容“洪流”应用泥沙俱下;水到渠成,意指水流到之处便有渠道,比喻有条件之后,事情自然会成功,即功到自然成。迎刃而解,意为把竹子劈开口,下面的一段竹子就迎着刀刃裂开了,比喻只要问题解决了,其他的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或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很顺利。根据原文,“主张”不能“迎刃而解”,只有“水到渠成”;随心所欲,随着自己的意思,想要干什么就干什么。该词中性或贬义。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任意行事(通常用于贬义),根据原文,把权利当作任意行事的通行证,这里该用贬义意思更重的词语,所以用“为所欲为”;气势汹汹,形容态度、声势凶猛而嚣张。理直气壮,意思是理由充分,因而说话做事有气势或心里无愧,无所畏惧。根据原文,这里该用貌似有“理由”的意思的词语,所以选“理直气壮”;故选D。
【点睛】“补写句子”是综合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说,所补写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要综合起来,这样答案就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补写句子规律:(1)“根据材料内容”要求补写句子应联系前后文语境;(2)空出的句子大多有特殊位置和性质;(3)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4)不能照抄材料,有字数限制。有效的答题技巧:(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性质和内容,确定中心;(2)分清句间上下文的逻辑关系,确定句子的性质;(3)注意标点符号的暗示作用:含义、选词、句式等;(4)结合文本,根据字数要求,概括答案。
20.有学了汉语的外国朋友不明白下面两句话的意思。请你帮他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校长说,校服上除了校徽①别②别③别的。
(2)天热了,能穿④多少穿多少;天冷了,能穿⑤多少穿多少。
①“别”:_____________ ②“别”:_____________ ③“别”:_____________
④“多少”:_____________ ⑤“多少”: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①“别”:不要,表示禁止或劝阻 (2). ②“别”:佩戴,用别针等把另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物体上 (3). ③“别”:另外 (4).
④“多少”:是“多”(表示程度“多么”义)和“少”两个词组合成的短语,“少”就是数量小的意思; (5). ⑤“多少”:是一个词,义指数量的大小。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结合文本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认真审清题目要求,然后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和语境来解释词语意思。本题中,根句意,校长说,校服上除了校徽,不要佩戴其他的东西。所以答案可以确定为:(1). ①“别”:不要,表示禁止或劝阻;(2). ②“别”:佩戴,用别针等把另一样东西附着或固定在纸、布等物体上 (3). ③“别”:另外。第二句,根据句意是:天热了,尽量少穿,天冷了,尽量多穿。可以推出答案:(4). ④“多少”:是“多”(表示程度“多么”义)和“少”两个词组合成的短语,“少”就是数量小的意思; (5). ⑤“多少”:是一个词,义指数量的大小。
21.2017年11月24日,国防部在武汉市举行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专题新闻发布会。国防部“新闻局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吴谦大校在发布会上介绍称,武汉军运会定于2019年10月18日至27日举行。下图是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会徽。请据图说明徽标的构思寓意。
【答案】①“五角星”突出军队和军人特征,寓意世界各国军人在中国倡议下,齐聚武汉,共庆和平盛会;②上方第一颗星的一角呈现“和平鸽”造型,寓意中国将通过本次军运盛会,向国际社会传递和平发展的理念。③会徽的“彩带”造型,象征中国新时代“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愿景,凸显中国和平发展理念(或者:形似武汉市长江、汉江两江交汇的自然地貌,凸显地域文化特色)。④彩带呈“7”字型,象征武汉市即将举办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的考生语言表达和图文转换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遵循以下答题思路:仔细观察画面;看画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恰当的语言。组织答案时应做到:①抓住内容要点;②确定结构顺序;③选择恰当的说明方法。本题中,请据图说明徽标的构思寓意。可以从构思和寓意两方面来考虑。画面中有“五角星”、 上方第一颗星的一角呈现“和平鸽”造型、会徽的“彩带”造型、彩带呈“7”字型构成,然后结合“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主题来分析寓意即可。
【点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注意1.看清题目要求。2.注意整体把握,切忌以偏概全,把握规律性内容。3.注意图表细节和数据变化,这些往往是解题的关键。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公园里摆满了花盒,总会被人搬回家;公共场所提供的公用雨伞,总被人拿走不还;装上路害,总被顽皮的小孩子用石头子儿砸碎……此外我们身边还有着一些行为不文明、公德意识不强的现象。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以中原高中校团委名义写篇演讲稿,倡议大家“从我做起,加强受明行为,提高公德意识”,体现你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题目,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强化公德意识 提高文明素养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强化公德意识 提高文明素养》。
提到社会公德是公民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其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社会公德在维护公共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会稳定方面起了突出的作用,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所以我们应该强化公德意识,提高文明素养。
然而社会上仍然存在着一些不文明、公德意识不强的现象:公园里摆满了花盒,总会被人搬回家;公共场所提供的公用雨伞,总被人拿走不还;装上路害,总被顽皮的小孩子用石头子儿砸碎……
当代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和整体水平从总体上看虽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许多中学生具有较强的现代公德观念和公德意识。他们热爱祖国、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注世界的发展变化,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他们热心公益活动,开拓进取,勇于奉献,富有同情心,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社会公德失范,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缺点和弱点。比如: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不满者吐脏话打架斗殴、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不能尊老爱幼,乘坐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抽烟等不良习惯浪费资源不注意节水节电肆意践踏草坪、破坏绿化不能爱护公共财产,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中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中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而紧迫。
面对这些不良的社会现象,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才能杜绝这些现象的发生,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呢?
首先要我们要提高自己的认识。社会公德要求的文明范畴是最基础的文明行为,如果一个受过教育的人连这些基础的文明行为都做不到,那将是教育的悲衰。其次是注重自己的养成教育。公德教育不仅仅只是唤醒自己的公德意识,更重要地是对自己进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和加强管理,包括公德行为方式的选择和行为习惯的养成。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中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
另外是我们要从我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财物,讲究文明礼貌和公共卫生,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团结互助等等,使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我们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我国实现经济腾飞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我们正处于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我们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科学素质。对宣传维护社会公德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践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以上是我演讲的全部内容,谢谢大家。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材料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解答材料作文首先要全面准确的解读材料,明确材料要求,任务驱动类材料作文更要明确任务所在。本题材料由材料和要求两部分构成,材料列举了“我们身边还有着一些行为不文明、公德意识不强的现象。”题目要求针对不良的社会现象面向本校,以中原高中校团委名义写篇演讲稿,倡议大家“从我做起,加强受明行为,提高公德意识”
,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审题中首先应围绕违反社会公德的不文明现象来思考,针对它表明态度,并结合社会现象和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自己认识即可。
立意:强化公德意识 提高文明素养
文明行为靠大家
从我做起,加强受明行为,提高公德意识
素材:1、社会公德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社会生活行为准则。人们生活在同一个社会里,就需要有一个公共生活的秩序。那些反映了人类维护公共生活秩序愿望和要求的公共生活准则,不具有明显的阶级性,是对一个合格社会成员在道德上的起码标准和最一般的要求。因此,它具有共同性的特征。比如,不管是哪个阶层的人,不管是从事什么职业的人,到了公园就是“游客”,到了商店就是“顾客”,到了电影院就是“观众”,到了火车、汽车、飞机上,就是“旅客”,都要遵守这些公共场所的规定,如果破坏了这些公共场所的行为准则,就会造成社会生活秩序的混乱,受到人们的谴责。人类共同的社会生活,要求社会中每个成员都要共同遵守公共生活准则,养成自我约束的道德规范,这就是社会公德,它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2、社会公德意识是人们在后天通过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形成的,教育对人们树立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公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从孩子抓起,从基础抓起,常抓不懈。
3、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培养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良好的家教是第一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首先应经常教育孩子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孩子懂得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该说什么、该做什么和不该说什么、不该做什么,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公德意识。同时,家长要做遵守社会公德的模范,言传身教,以自身的良好行为影响孩子,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从小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文明习惯。
4、学校要把德育放在首位,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把重点放在实践上。结合实际、因材施教,并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接受社会公德的教育。
5、增强公德意识,就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一个人在不同场合总是要扮演不同角色。但不论扮演何种角色,他的一言一行都会体现出个人社会公德高低。当前,社会上有一种矛盾现象:有的人一面抱怨环境卫生差,但自己却随地吐痰,乱扔果皮纸屑;一面感叹人情冷漠,但当别人需要帮助时,自己却缺乏应有的热情;一面指责服务部门服务态度差,但他为别人服务时却态度粗暴。大量现象表明,我们社会中的不少人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只是由于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不能脚踏实地地从自己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小事做起,“见小善而不为”
,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公德意识减弱,有形无形地污染和损害整个社会的风气。可见,只要我们人人从自身做起,不仅对别人,更要对自己进行严格约束,增强公德意识,就会变成强大的社会力量,在全社会形成更加良好、纯洁的公德和风尚。从我做起,就是要努力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要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精心爱护公共设施,在相互交往、待人接物方面举止文明,讲究礼貌。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当他人发生困难时,要发扬助人为乐的精神,忧人之忧,救人之急,解人之难,慷慨助人。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把帮助别人排忧解难当作自己的义务。要自觉地同违反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作斗争。
结构:开头可以先由当下的“社会公德”作用引入,引出观点“我们应该强化公德意识,提高文明素养。”;然后先引材料列举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再结合中学生列举一些学生的不良现象;从而论述其危害性,然后再提出如何来强化公德意识,提高文明素养;结尾联系实际回扣观点“我们应该强化公德意识,提高文明素养。”总结全文。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中需要强化几个意识:(1)强化任务意识,就事论事。在认真审读材料之外必须仔细审读材料后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隐性信息,明确任务指向,就事论事,议不离事,避免将此类议论文写成了话题作文。(2)强化论证有力意识。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在就事论事的过程中注意联系生活中人与事,联系类似材料进行类比、辨析,避免空乏议论,并注意论述语言的简洁准确。任务驱动作文名句与事例论据的运用宁缺毋滥。否则,极可能偏离所选的任务指令,以致于所选任务对象无法一线贯通。(3)强化论证专一意识。避免论的点多,但没有一点说深议透,尽量集中精力说清一点。(4)强化思维的全面、深刻、准确意识。切忌粗糙表态、轻易否定、一棒子打死的现象,应辩证的看待问题;依“事”说理,以小见大,呈现思维的深度与准确度。注意评论要做到有理有据,入情入理,切忌偏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