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学分认定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虽然经过汉儒改造的儒家学说没能立即取得一统之势,但至少在表面上得到官方支持。汉武帝时期是从黄老道法向儒法转变的过渡期,汉初几十年的儒学复兴及武帝的提倡使得这一时期儒家思想的社会地位逐步提升进而形成风气是不争的事实。此期儒法两家还未能相互吸收整合完毕,处于独立于彼此的阶段,表现为被后世所诟病的“阳儒阴法"“外儒内法"状态。到宣帝宣扬“汉家历来以霸王道杂之”已经充分表现了儒法由外在彼此独立向内在一体发展的趋势。后世的“儒法合流”更多表现为儒家渐盛、法家渐弱,法家的合理、顺时之处不断为儒家所吸纳的大趋势。“儒法合流"的趋势最早在两者的对立中进行,界限分明,随后则作为一体的两端,不断契合。
随着儒法思想由外在对立到内部融合,“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务“在“轨德立化’’的儒生和起于“刀笔筐箧"长于“优事理乱”的文法之吏自然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随着儒学的复兴,王朝政府向儒生敞开了大门,越来越多的儒生充任各级政府官员,官员的技能和成分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武帝时博士几乎只备咨询之用,到元帝时则已是用度不足,可知儒生功用已经由原来流于表面的“缘饰"转而变得务实。尤其盐铁会议之后,贤良文学的辩论受到权力中枢的重视,当时的执政大臣专门召集贤良文学“问以得失”,使儒生成为一股活跃的政治力量。宣帝时“用吏多选贤良",贤良文学大量进入政府任职,他们尊奉的儒家德治观念开始影响实际政治。
随着儒学渐兴,政府中也存在文法之吏改学儒术的现象,具有专业法律技能的文吏逐渐放弃排儒立场,许多继承法家传统的文吏开始学习经学。文吏之所以转学儒术,既有外部政治、文化环境的压力,也有内在精神价值的追求。从外部环境来看,随着经术传播的范围越来越广,公卿大夫们明显彬彬儒雅起来,社会风尚也悄然转向,文法之吏如果不甘愿被排斥于以儒学为主干的文化氛围之外,便必须选择认同儒术。这些以文法律令为文化背景的吏员,在他们已经适应了当时的政治生活,有的甚至已居高位的时候,依然花费精力补充修习新贵之学,自然是因为儒学之风大盛,以儒术为名目的选举及其所开辟的仕进之途更为光明和诱人。汉魏之际王桀的《儒吏论》对这一现象作了总结:“吏服训雅,儒通文法,故能宽猛相济,刚柔相克也。”准确地阐释了汉魏之际“儒法合流"对官吏思想的影响。总体来看,汉代法家政治的实施始终被限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汉初表现为黄老政治包裹着法家思想,而后则嬗变为“霸王道杂之”的儒法合流。法家思想虽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讲求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等的儒家思想与系统性和实践性强的法家思想与制度的结合,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神内核和价值诉求。
(节选自《光明日报))201 年12月24目14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儒家思想经历汉初的复兴并在汉武帝的提倡下,社会地位才逐步提升而形成风气。
B. “儒法合流"最早在两者的对立中进行,界限分明,之后作为一体的两端,不断契合。
C. 随着“儒法合流"不断深化,“修经明学"的儒生和文法之吏也处于不断的融合之中。
D. 政府中文法之吏逐渐放弃排儒立场改学儒术的现象,表明法家思想已被儒学取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选文第一段论证了汉初“儒法合流”体现出了儒家渐盛、法家减弱的发展趋势。
B. 选文第二段通过儒家德治观念对实际政治影响逐渐加大的角度来论证儒法合流。
C. 选文第三段通过文法之吏逐渐放弃排儒立场而改学儒术的角度来论证儒法合流。
D. “吏服训雅,儒通文法”,可以看做是对汉魏之际“儒法合流"现象的准确概括。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汉武帝时虽提倡儒学,但当时的儒生大多只是备咨询之用,还没有在政府中任职。
B. 汉元帝时儒生大量进入政府任职,出现了儒生短缺的现象,儒生的功用变得务实。
C. 文法之吏改学儒术,逐渐放弃排儒立场,既是自己主动的追求,也是政府的要求。
D. 法家思想从汉代,到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传统文化的主流。
【答案】1. D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表明法家思想已被儒学取代”分析有错,是表明儒法合流。故选D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A项,“体现出了儒家渐盛、法家减弱的发展趋势”的不是汉初,是宣帝以后。故选A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A项,“还没有在政府中任职”分析有错,博士就是太学里的教师,是享受国家俸禄的公职人员。 C项,“也是政府的要求”分析有错,从下文的解释来看,应该是外部环境所迫。D项,“是传统文化的主流”分析有错,原文是“法家思想虽为后世所沿用却再也没有取得主导性的地位”。故选B项。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
徐水法
或许说是多年的默契,看见母亲在灶上忙碌,父亲就会坐到灶下去烧火。我便起身去村里走走。几乎每一次回家,我舞会抽出时间在村里的老祠堂、老厅和一些公共场所走走看看,看见那些老人在家,我就会走进去,和这些硕果仅存的家族长辈闲聊一会。
阳光已经西斜,村里的炊烟已经三三两两开始飘腾起来,从屋顶上烟囱里喷薄而出的烟柱,像一条白龙腾跃在空中,东一条西一条,在村子上空,升腾飘袅。只是已经失去了早年间那般热闹,以前一到傍晚,炊烟一起,就能在村子上空笼成一大团白雾,就像大片的云团聚集,村里则是朦朦胧胧,正如自远而近铺天盖地的夜色,淹没整个村子。我随意走向村东,路上偶尔碰到几个从地里回来的乡邻,彼此都是热情地打着招呼。村东通往邻邑诸暨的庙下岭,早先岭下那个叫赵家坎的山谷里,有我家两块自留地,当年没少去干活。
刚走近村东的岭头,就听见了低沉尊带点沙哑的“吭嗨吭嗨”的声音,这声音太熟悉了,以前在村里务农时,两个或更多的人抬石头、扛木头时都会喊着这样的号子声!多年没有听见了,这么晚了,谁家还在抬东西呢?
很快,一丛毛竹梢头露出来了,哦!我明白了,这是有村里人把几棵毛竹捆在一起,然后两人扛着走。几十米长的毛竹,一一个人一般只能背一棵毛竹,把毛竹捆在一起,两个人扛就可以扛三到四棵,甚至五六棵,以前我在家时,也时常和父亲一起这样扛毛竹。
走近一看,这不是福祥伯吗?唉!说起来也算是个苦命人。他也算有儿有女,可惜儿子养到十来岁,突发疾病走了,女儿嫁在外省,听说生活也过得不太顺心,几年才来一趟。福祥伯老夫妻就像孤老一样,七十多岁的老人了,什么事都得老两口自己扛着。
我走上前去,叫一声“福祥伯”,接过伯母肩上的毛竹,帮着一起扛上岭。手上拄着竹棍佝偻着腰的福祥伯老两口,一迭声地对我说着谢谢的客气话。举手之劳,弄得我反倒不好意思。听说岭下还有几棵,我闲着也就闲着,就和他们一起下岭,帮着他们扛上来。“罪过罪过!让你帮我们背毛竹……”老伯母一路不停地说着客气话。我说没关系的,你们不要这样,小时候你们肯定没少抱过我,再说我是你们的晚辈,又正好闲着没事。
看看吃饭还早,我又闲逛了一会。回到家,意外看见福祥伯也在,脚边一堆青菜和冬笋等,正在和我父亲聊着天。母亲看见我,有些责怪,“你去哪里走了?福祥伯等你好久了。”
福祥伯看见我,满脸笑容地站起身,对着我,“真是罪过啊!让阿水帮我们背毛竹。我们没啥东西好谢。青菜是自己种的,冬笋是我砍毛竹时挖来的,栗子也是我自己山上捡来的。”
我才明白,老人觉得我帮他们背了毛竹,心里不安,特意来谢我,我连连谢绝。父母亲说一直在劝他拿回去,他不肯,还说要等你回家,亲口谢谢你!说这是不值钱的土货,表表心意。
老人居然不容我怎么推辞,见我到了,就起身走了,边走边说,“我回去了。你们不用多说了,我明白你们的意思。你们不收就是看不起我。我老了……"
看着老人蹒跚的身子,这下轮到我傻了,这么会这样呢?倒是父亲劝我,先收下吧,我们吃饭。饭桌上,父亲说老人这是礼,你不要拂了老人的一片心,你帮他背了毛竹,他觉得欠了你一份人情,不把这点东西拿来,他心里总觉得欠了你什么,你收下了,他觉得还了人情。母亲也在边上说,没事,你走了我把你买来的营养品给他家拿一份去,就说是你的还礼,小辈不能自收长辈的礼。
回城后,母亲在电话里说了许多福祥伯家的事,当然是我的“回礼”的反应。说老人几次来我家,问询我的父母,我什么时候回家去,说要请我去他家吃饭。我让母亲转告我的谢意,谢谢他们·心意领了,饭就算了,每次回家都匆匆忙忙,连母亲烧的饭都吃不够。
临近年关,母亲打来电话,说福祥伯拿来一大块肉,说是自家养的年猪杀了。听说现在城里人都到处买乡下自家养的土猪肉,一定要带给阿水一家人尝尝。
我挂了电话,许久许久,坐着一动不动。我仿佛看见福祥伯弓着腰走在去我家的那条弄堂里,左手夹着烟,右手提着一大块肉,正喜滋滋地往我家走去。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古风”为题,是对福祥伯这个人物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思想、品德的提炼与概括,暗示他的品德正是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体现。
B. “有我家两块自留地,当年没少去干活。”为下文我帮福祥伯抬毛竹作了铺垫。正是因为“我”当年没少干农活,才有习惯、有能力去帮助福祥伯。
C. 父亲劝我收下福祥伯送来的礼,母亲却说“小辈不能白收长辈的礼”,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描写,透露出了父亲和母亲在观念上还存在差异和矛盾。
D. “我”回家,会在村里的老祠堂、老厅和公共场所走走看看,和家族长辈闲聊等细节,可以看出“我”对古老的村庄和淳朴的乡亲们有着深厚的情感。
5. 小说中“我”在对福祥伯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 小说结尾的想象有哪些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我”帮福祥伯抬毛竹的行为,引发了福祥伯一系列的报恩言语、行为,“我”是塑造福祥伯这个形象的陪衬者。②“我”是福祥伯的报恩对象,见证了福祥伯一系列的报恩行为,是福祥伯这个形象的见证者。③“我”肯定、赞赏福祥伯这个形象所体现出来的美德,是这个形象价值的挖掘者传播者。
6. ①结尾的想象就像一个电影特写镜头,展现了福祥伯送猪肉时的动作、神态,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②凸显了福祥伯身上体现出来的懂感恩、乐报答的品德,使小说的主题得到充分体现。③暗含蔫作者对福祥伯的喜爱、欣赏,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增强了小说表达效果。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
C项,“透露出了父亲和母亲在观念上还存在差异和矛盾”不符合原文,母亲也同意先收下,之后再还礼。故选C项。
【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作用。本题要求分析“我”对塑造福祥伯这一人物形象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文中主要写福祥伯这个人物的报恩行为,他身上能体现古风。而他这一系列的报恩行为是因“我”帮他抬毛竹引起的。“我”是福祥伯这个形象的陪衬者,也是见证者,因为他报恩的对象是“我”。福祥伯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不肯欠人情,报恩古风,是我感受并传播的。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把握结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小说结尾想象内容的作用。答题前,先通读小说,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了解主要的写作手法,领悟小说的主旨。重点抓住小说结尾写想象的内容,概括想象的内容,分析其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对表现主旨的作用。小说结尾,“我”想象了福祥伯去“我”家送猪肉时的动作、神态。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是,更能鲜明地表现福祥伯身上体现出来的懂感恩、报恩的形象。其中包含着“我”对福祥伯的欣赏,也能表达小说的主旨。
【点睛】解答关于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日: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日: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日: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B.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肜
D.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杉之/洎牧以谗/ 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暴秦之欲无厌 厌:满足
B.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与:亲附、亲近
C.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理:天数、命运
D.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相较:相比较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是一篇规范的议论文,围绕六国之亡“弊在赂秦”的中心论点,按照由总到分、再到总结收尾的常见结构模式,层层展开,反复论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 本文首段从论古人,收尾以慨今出,表面上是历史论文,实际上以古为鉴。因此本文写作意图是指出宋朝国策之非,提醒宋朝统治者要高度重视潜在的危机。
C. 本文强大的感染力,除了来源于沦证的周密、说理的清晰外,还来源于作者的一种仇秦而亲六国的感情力量,一股从开头一直贯注到结尾的沉痛急切的文气。
D. 本文语言很有魅力,情感深沉浓郁,文气流畅急切。即使只从语言节奏人手,揣摩其长短徐疾的特色,也能感受到作者在表达情感、创造文气方面的艺术魅力。
10. 把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吾兄之盛德而天其嗣乎?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
【答案】7. B 8. D 9. A
10. (1)我只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了,视觉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动。
(2)我的哥哥有美好品德反而会使他的儿子短命吗?你这样纯正明智却不能蒙受先人的恩泽吗?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始速祸焉”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赵国,前面要断开;“赵”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二败而三胜”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赵国,前面要断开;“秦”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后”是句首的时间状语,“后”前面要断开;“李牧”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洎牧以谗诛”是后面句子的时间状语,前后都要断开;“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是作者对赵国发出的感慨,前面要断开。故选B项。
【8题详解】
该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推断的能力。文言实词大多一词多义,解答时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积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意义的词语。D项,相较:相抵,相抗衡。不是相比较的意思。故选D项。
【9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A项,“按照由总到分、再到总结收尾的常见结构模式,层层展开”分析有误。第五段则已由论六国转向另外的方面。前面的写法很规范,而此处却突破了议论文的由总到分、再到总结收尾的常见结构模式。故选A项。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以,用;遇,接触;官,感官,此处指视觉;神,指精神;行,活动。第二句中,盛,美好;夭,使……早逝;而,表转折;克,能够;其,他的,可译为先人。这些词语都是句中关键词,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
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掉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父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一夜安稳觉。明天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所以用不着战争,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就已经决定了。到了覆灭的地步,道理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的很正确。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其他五国。五国已经灭亡了,齐国也就没法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虽然是个小国,却后来才灭亡,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来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对付秦国的计策,这才招致了(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打了两次败仗,三次胜仗。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赵国大将)李牧接连打退秦国的进攻。等到李牧因受诬陷而被杀死,(赵国都城)邯郸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抗秦而没能坚持到底。而且燕赵两国正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快要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了而亡国,确实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韩、魏、楚三国都爱惜他们的国土,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的命运,存亡的理数,倘若与秦国相比较,也许还不容易衡量(出高低来)呢。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国家,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比冠,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既而读《庄子》,叹日:“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嘉祜二年,/试礼部。方时文磔裂诡异之弊胜,主司欧阳修思有以救之,得轼《刑赏忠厚论》,惊喜,欲擢冠多士,犹疑其客曾巩所为,但置第二;复以《春秋》对义居第一,殿试中乙科。后以书见修,修语梅圣俞日:“吾当避此人出一头地。”闻者始哗不厌,久乃信服。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鼎、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孽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稀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三年,神宗数有意复用,辄为当路者沮之。神宗尝语宰相王硅、蔡确日:“国史至重,可命苏轼成之。”硅有难色。神宗日:“轼不可,姑用曾巩。”巩进《太祖总论》,神宗意不允,遂手扎移轼汝州,有日:“苏轼黜居思咎,阅岁滋深,人材实难,不忍终弃。”轼未至汝,上书自言饥寒,有田在常,愿得居之。朝奏入,夕报可。
轼尝锁宿禁中,召入对便殿,宣仁后问日:“卿前年为何官?”日:“臣为常州团练副使。”日:“今为何官?”日:“臣今待罪翰林学士。”日:“何以遽至此?”曰:“遭遇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日:“非也。”日:“岂大臣论荐乎?"曰:“亦非也。”轼惊日:“臣虽无状,不敢自他途以进。”日:“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日:‘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轼不觉哭失声,宣仁后与哲宗亦泣,左右皆感涕。已而命坐赐茶,彻御前金莲烛送归院。
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成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漕河失利,取给江潮,舟行市中,潮又多淤,三年一淘,为民大患,六井亦几于废。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畜泄之限,江潮不复入下。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
建中靖国元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六。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自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B.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C. 自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目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D. 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殿试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段,目的是对会试合格者区别等第,殿试第一名称为状元。
B. 御史是中国古代一种官职名,自秦朝开始,专门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封清朝。
C. 翰林学士是官职名,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但没实权,是掌管文字的虚职。
D. 建中靖国是北宋徽宗赵估的年号。中国封建王朝常用年号来纪年,大多由皇帝发起。
1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苏轼的母亲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时,常常感慨叹息,苏轼问道:“如果我做范滂,母亲能答应我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B. 欧阳修有远见卓识。他看到苏轼参加科举考试的文章时,就预言苏轼将来会出人头地,当时的人还都不相信,时间久了就证明了欧阳修的预言是正确的。
C. 苏轼写诗诽谤皇帝,御史摘取他章表中的话作为证据,把他逮捕进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神宗却顾惜他才华,最后以黄州团练副使职位来安置苏轼。
D. 苏轼到杭州后做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事,他疏通了茅山、盐桥的两条诃来通航,又造了坝堰闸门,修复了六井,还在西湖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苏公堤”。
【答案】11. C 12. C 13. C
【解析】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自河入田”前面省略的主语是西湖水,前面要断开;“所溉”意思是所灌溉的农田,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民”“湖水”分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分别要断开;“目唐及钱氏”是后面句子时间状语,前后都要断开;“宋”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废之”前面省略的主语是宋,前面要断开;“葑积”和“水”分别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分别要断开。故选C项。
【1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C项,“但没实权,是掌管文字的虚职”陈述错,翰林学士始设于南北朝,唐玄宗时,翰林学士成为皇帝心腹,常常能升为宰相。北宋翰林学士承唐制,仍掌制诰。此后地位渐低。然相沿至明清,拜相者一般皆为翰林学士之职。故选C项。
【13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C项,“苏轼写诗诽谤皇帝”分析有错,是“御史李鼎、舒亶、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作的诗说成是诽谤皇帝”。苏轼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就用诗来讽谏,以求有益于国家。故选C项。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苏轼字子瞻,是梅州眉山人。10岁时,他的父亲苏洵到四方游学,母亲程民亲自教他读书,听到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要害。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感慨叹息,苏轼问道:“如果我做范滂,母亲熊答应我吗?”程氏说:“你能做范滂,我难道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二十岁时,精通经史,每天写文章几千字,喜欢贾谊、陆赞的书。不久,读《庄子》,感叹说:“我从前有的一些见解,口里不能说出,现在看到这部书,说到我心里了。"嘉佑三年,参加在礼部考试。当时文章破碎怪僻的弊习很重,主考官欧F岛修想加以纠正,见到苏轼《丹l3赏忠厚论》,非常惊喜,想让他为进士第一名,但是怀疑是自己的门客曾巩写的,便放在第二;又以《春秋》经义策问取得第一,殿试申乙科。后来以推荐信蔼见欧阳修,欧阳修对梅圣俞说:“我要避开他,好让他出人头地。"听到的人开始哗然不服,时间久了就信服这句话了。
调任湖州知州;上表谢恩。。又因为有些事对百姓不利而不敢说,就用诗来讽谏,以求有益于国家。御吏李鼎、舒壹、何正臣摘取他章表中的话,并且引申附会他作的诗说成是诽谤皇帝,逮捕选御史台监狱,想处以死罪,罗织罪名很.久不能判决。神宗独自顾崦他,以黄州团练副使来安置。苏轼和民间百姓,一起在溪谷山林闯生活,在东坡建造房屋,巍称“东坡居士”。
元丰三年,神宗几次有意熏新起蕊苏轼,常被当权的人阻止。神宗曾经对宰相王瑾、蔡确说:“国史极其重要,可以叫苏轼来完成。"王琏面有难色0神宗说:“苏轼不可以的话,姑且用曾巩。’’曾现进呈《太祖总论》,神宗不满意,就手书圣旨叫苏轼移居汝州,曾说:“苏轼贬斥在外反省过错,过了几年认识更深,人才实在难得,不忍终身摒弃。"苏轼还没有到汝州,上书自。称饥寒,有田产在常州,愿意在那里居住。早晨上奏,傍晚就答复允准。
苏轼曾经在富中锁门值宿,被露进入偏殿面见太后和皇帝,宣仁太后问道:“你前年做什么官?”苏轼说:“臣是常州团练蓦噻使。”叉问:“现在做什么官?"回答说:‘!现在任翰林学士。"又问:“为什么会突然上升到这个官位?”回答说:“遇到太皇太后、皇帝陛下。"(大后)说:“不是。”苏轼说:“难道是太臣论奏保荐吗?"说:“也不是。”苏轼惊讶地说:“臣虽然没有品行,不敢从其他途径上选。”太后说:“这是先帝的意思,先帝每次诵读你的文章,一定叹赏说:‘奇才!奇才!’,只不过没来得及进用你而已。"苏轼禁不住哭出声来,宣仁太后和哲宗也哭了,左右的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会儿又命苏轼坐下并赐茶,撤去皇帝面前金莲花蜡烛送苏轼归院。
元佑四年,由于积累了一些议论政事的话,被当权的人所恨.o苏轼怕不被他们所容忍,要求重抄卜地,被任为龙图阁学士.、杭州知州。杭州原来近海,当地泉水成苦?居民稀少。唐代刺史李泌首先引西湖水造六口井,百姓用水充足。白居易叉疏通西湖水流入运河;从运河流入田地,所灌溉的农田到了上千顷,老百姓因此殷实富足。湖水中有很多茭白根,从唐朝到吴越钱氏,每年都加以疏浚治理。宋朝立国以后,就停止了,茭白根积为田地,剩下的水面没有多少了。运河之利丧失,靠江中潮水供水,船在街市中行走,潮水7叉多淤泥,三年一次淘挖,成为,百姓的大灾患,六井也几乎荒废了e苏轼看到茅山一条河专门接受江中潮水,盐桥一奈河专fl接受湖水,就疏通这两条河来通航运。又造了坝堰闸门,以便作为积蓄和排泄湖水的枢纽,江申潮水不再流入城市。又用剩余之力修复了六并,把茭白根堆积在在湖中,筑成南北长三十里的长堤以便通行。长堤筑成后,又种上木芙蓉、杨柳,远远望去像图画一样。‘杭州人称之为“苏公堤”。
建中靖国元年,在常州去世,享年六十六岁。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或下列小题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o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颔联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写出了洞庭水的境界宏阔。
B. 颔联写景渗透着诗人的胸怀,也透露出唐王朝的分裂衰败和国势不安。
C. 颔联境界极大,颈联境界却很小,大小相映成趣,包孕着诗人无限感慨。
D. 尾联诗人涕泗横流,只因为自己与亲朋音信断绝,年者多病,孤舟漂泊。
15. 诗的开头两句巾“昔闻”“今上”有何含意?请根据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4. D 15. “昔闻”就是过去听说,表明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 “今上”是向往了多年不得 登,如今二争算是登上来了,其感情似乎应当是高兴,因为多年的向往实现了。但联系下文,就会感觉这是一声长叹,长叹的内里是忧国忧民、伤时伤世的感慨。这一声长叹,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D项,“只因为自己与亲朋音信断绝,年者多病,孤舟漂泊”分析有误。“戎马关山北”一句,明确写出了诗人在登岳阳楼时心中想的是国家的不安宁。“凭轩涕泪流”一句中,除了抒写对自己孤苦处境的悲伤之外,还有忧国忧民之情。故选D项。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解决问题的能力。答题前,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本题要求分析诗的开头两句中“昔闻”“今上”的含意。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分析。“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昔闻”是说过去曾经听说,表明诗人很久以前就向往洞庭湖。“今上”,表达了,一直向往却不得登临,如今终于登上来了,诗人内心本应高兴,但联系下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就会感觉这是一种悲叹,是伤时伤世的感伤。因此,“昔闻”“今上”所暗含着的忧愁伤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看看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考生对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要理解,并能结合句子分析判断出来。然后结合题干中的内容具体分析。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或下列小题
武侯庙
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
旧业未能归后主,大星先已落前军。
南阳祠宇空秋草,西蜀关山隔暮云。
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16.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是写眼前实景,这两个极富典型意义的地点暗示了诸葛亮的功绩和死亡。
B. 颔联表达对诸葛亮壮志未酬的惋惜和哀伤,看似平淡的叙述,却含浓厚情感。
C. 颈联的景物描写烘托了作者的哀伤和痛惜,表现了对诸葛亮由衷的悼念之情。
D. 这首诗既是一首凭吊诗,又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拜谒武侯庙,表达了怀念之情。
17.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6. A 17. ①意为不要因为正统不传万古而生惭愧,谈论三分天下的历史时,不能以成败论英雄;②尾联客观而又公允地为诸葛亮的一生作出了评价,集中表达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解析】
【16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A项,“首联是写眼前实景”分析有误。作者拜谒武侯庙时,跟前出现了“剑江春水绿沄沄,五丈原头日又曛",这绝非实景,而是作者的想像。故选A项。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语言,理解诗歌的情感。答题前,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大致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分析诗的最后两句的含意。先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分析其中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抒发了什么情感。“正统不惭传千古,莫将成败论三分”,这两句的意思是,不要因为正统不传万古而生惭愧,谈论三分天下的历史时,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表达作者的观点态度是,诸葛亮的一生作出了评价。抒发的情感是,表达了对诸葛亮敬仰之情。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看看诗中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考生对这些概念性的东西要理解,并能结合句子分析判断出来。然后结合题干中的内容具体分析。
(五)名篇名句默写
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块部分。
(1)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
(2)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了著名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溪水荡漾,猿啼凄清的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煜的《虞美人》中,运用比喻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写出了愁的多与绵绵不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总结六国和秦国灭亡的历史教训后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亡秦的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5)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谦虚地总结自己种树经验的语句是:___,__。
(6)在《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问:“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孔子的回答是:“__________!”。
【答案】 (1). 春江潮水连海平 (2). 海上明月共潮生 (3). 谢公宿处今尚在 (4). 渌水荡漾清猿啼 (5). 问君能有几多愁 (6).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 后入哀之而不鉴之 (8).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9). 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 (10). 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生、渌、鉴、橐、驼、孳、致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劫后余生的塞万提斯多次上书求职未果,只好重操旧业,写些诗文赞美达官贵人,一来以求时人赏识,二来则为换取些许稿费,聊补无米之炊。l587年,不知是哪位显贵突发善心,施舍给他一个军需的职位。此后,塞万提斯回到军队,为“无敌舰队”效力,( ),罪名是非法征收谷物。刑满获释后,便又是上书又是辗转托人,总算混了个税吏当当。他处处小心谨慎,未敢有半点疏忽,结果还是 ,出了问题。原来,塞万提斯储存税款的银行突然倒闭,银行老板去向不明。塞万提斯因无力赔偿税款而再次 。出狱后,他四顾茫茫,壮胆上书国王,要求去美洲殖民地服务。在等待了无数个焦急不安地日日夜夜之后,全心投入文学创作,他终于心灰意冷。这些戏剧性的坎坷人生经历,显然助成了他的创作。塞万提斯晚年蜗居在一个下等公寓, ,完成了《堂吉诃德》第一部的写作。《堂吉诃德》问世后立即引起轰动,但时人并不理解作者的
,只当它是不登大雅之堂的“逗笑”之作。塞万提斯屡遭厄运仍笔耕不辍,除了续写《堂吉诃德》第二部!还先后创作了许多十四行诗、牧歌体小说、短篇小说、喜剧和幕间短剧等等。l616年4月23日,塞万提斯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在等待了无数个焦急不安地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心灰意冷,全心投入文学创作
B. 在焦急不安地等待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全心投入文学创作,心灰意冷。
C. 在焦急不安地等待了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心灰意冷,全心投入文学创作。
D. 在等待了焦急不安地无数个日日夜夜之后,他终于全心投入文学创作,心灰意冷。
20.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可他不但很快丢了饭碗,而且一不小心还锒铛人狱
B. 不但他很快丢了饭碗,而且还一不小心锒铛人狱
C. 可不但他很快丢了饭碗,而且还一不小心锒铛人狱
D. 不但他很快丢了饭碗,而且一不小心还锒铛入狱
21.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阴差阳错 赴汤蹈火 苦不堪言 苦口婆心
B. 阴差阳错 身陷囹圄 含辛茹苦 苦心孤诣
C. 阴奉阳违 身陷图圄 苦不堪言 苦心孤诣
D. 阴奉阳违 赴汤蹈火 含辛茹苦 苦口婆心
【答案】19. C 20. A 21. B
【解析】
【1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画线句中,语序不当,“焦急不安地”应该作“等待”的状语,应改为“在等待了无数个焦急不安地日日夜夜之后”;排除AD两项。“全心投入文学创作,他终于心灰意冷”,语序不当,也不合逻辑。应当是“心灰意冷”在前,“投入文学创作”在后,二者有先后逻辑关系。排除B项。因此选C项。
【2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
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括号前面说有人发了善心,给了塞万提斯一个军需位置,后面说他有了罪名。再依据选项提供的两句话,一句说丢了饭碗,一句说入狱。用“不但……而且……”这对成套使用的关联词语,前后分句主语都是他,主语应放在“不但”的前面。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2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阴差阳错,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阴奉阳违,玩弄两面派手法,表面上遵从,暗地里违背。第一空语境表达的是塞万提斯小心翼翼,还是出了问题。因此选用“阴差阳错”。身陷囹圄,身处困境或身受束缚。赴汤蹈火,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第二空语境表达的是塞万提斯因无力赔偿税款而再次陷入困境,进了监狱。因此选用“身陷囹圄”。苦不堪言,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含辛茹苦,形容忍受辛苦或吃尽辛苦。第三空强调塞万提斯晚年居住条件比较差,吃了很多苦。因此选用“含辛茹苦”。苦口婆心,苦口:反复规劝;婆心:仁慈的心肠。比喻善意而又耐心地劝导。苦心孤诣,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 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第四空表达的是作品发表后,引起轰动。但人们并不理解作者的苦心。因此选用“苦心孤诣”。故选B项。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看法,对于后唐庄宗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处在新时代的你,还会有哪些看法和认识?请把你的感受和认识写成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俗话说:再富也富不过三代。正如魏徵对唐太宗的告诫——不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在和平的年代,我们往往被麻痹了,生活如许这般的顺畅,自然不会想到困难之时,只一味的追求享乐,追求安逸。
因此,我们应当有一种忧虑意识,居安思危。
非洲兰洽河两岸分别有两群羚羊,令人奇怪的是,两地羚羊的繁殖能力以及生存能力有着天壤之别。是品种的优劣?是基因的变异?都不是。原因很简单——东岸有狼群。众所周知,狼是羊的天敌。自然界中适者生存的定律,使得东岸的羊儿时刻警惕,以便发现狼群便奋力奔跑。在它们的意识中都知道落后在后面的下场——死亡。而西岸的羚羊在自己的领域中随心所欲,没有一种忧患意识,“逃命”的意识,以致危险来临之时,无力抵抗。由此可见,忧患过活是幸福的源泉,安逸享受是苦难的开始。如果我们人人都像西岸的羚羊们一样,不懂得居安思危,那么,我们的未来必定是黯淡无光,不堪一击,我们的民族亦会变得如同龟裂的土地一样失去灵性。
有人说,我只想像陶潜一样“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却说不定有一天战火会烧焦你的菜园子;有人说,我只希望静观天外云卷云舒,却说不定有一天空气中都是漂浮着血色的颗粒……这些都是人们所谓安逸中的危。说不定的事,想不到的事多着呢,却都由不得你!就像被关在笼子里四年的秃鹰,“锦衣玉食”惯了,它怎么也想不到有一天它会被放飞,也想不到它会死于饥饿。你可以追求安逸自在,但世界却不会因为你想安逸而让你安逸。人的生命应当如同河流一样,在平缓细流中不断地积蓄力量,才能越过前方的山丘,继续前行。那些安于现状、无力奔腾的水滴,只会成为一潭死水。死水是死的,而前行的河流就是活水。古人有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即使在最安逸的情况下,也不忘前方的障碍,乃谓之居安思危。
人人都有一方天地,都需居安思危作支撑,因为谁也不知道哪一天它就那样突然地塌了下来。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文,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提供的材料是欧阳修在《伶官传序》中总结了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伶人而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并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看法。要求考生分析,如何看待后唐庄宗身死国灭的历史教训。审题立意,可以从原因的角度分析,唐庄宗为什么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也可以总结应该怎么办。参考立意是,居安思危,防微杜渐;戒奢侈;玩物必丧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贪图安逸享乐等。其他立意,只要从材料出发,言之有理,亦可。考生写作时,要做到观点鲜明准确,对材料分析到位准确。要结合社会现状从不同角度谈自己对这个事件这个问题的认识。有什么好的建议或办法可以提供,避免以后出现类似问题。分析问题,层次要清晰,分析要有逻辑性。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谈论自己想法。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全称是叙事体新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其实质也就是有些地方所说“时评类”作文,其本质还依然是材料作文,只是在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了明确的指向性任务,意在增强写作的目的性、防止套作。这种作文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一事物或社会现象的态度与看法,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表达的清晰与晓畅。因此,在写作这类作文时,有些基本的东西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要素,才能达到要求;只有具备了其中的基本框架,才能在考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哪些构件组成呢?笔者认为,有如下五部分。
(一)一个响亮的标题
就是在审题的基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
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
(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
有了态度与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四)进一步深入阐述
这个步骤一般的同学很难发挥。到底要怎样才能深入呢?笔者认为,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
(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
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多了。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曲终人散、回味无穷。
一篇习作具备了上述五个部件构建而成,已是有模有样、中规中矩,若能加上一些必备的调味品,如菜肴之于姜葱蒜,而后定然可取得高分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