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50 KB
  • 2021-06-08 发布

山西省太原市第五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11月月考语文试题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太原五中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检测 高一语文 ‎(2019.11)‎ 一、现代文阅读(19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6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创造文艺精品是文艺工作者的基本职责,也是神圣使命。评价一个文艺工作者的艺术成就,关键是看他的作品成色如何、品质如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要静下心来、精益求精搞创作,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 文艺精品是从生活的土壤之中拔节生长出来的,是对人民伟大实践、伟大创造进行提炼和升华促成的。所以说,文艺创作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还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凝聚生活中蕴含的朴素道理,才能让文艺作品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也才能反过来服务于生活、作用于生活,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为社会提供思想动力和精神滋养。‎ 作家路遥说过:“为了保持生活的逼真感,常选择在和作品很相似的环境中写作,这样可以随时将作品的细节带到环境中去印证,需要的时候可以立即到生活中去补充。”他举例说,写作中篇小说《人生》时,他住在陕北一个小县城的招待所,出城就是农村。有一天晚上,他正好要写德顺爷带着加林和巧珍去县城拉粪的片段。为了逼真地表现这个情节,他当晚一个人来到城郊的公路上,走了很长时间,然后回到书桌旁,直接将刚才捕捉到的鲜活印象融入作品之中,“这比想象得来的印象更新鲜,当然也更可靠”。‎ 文艺创作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多年以来勤勤恳恳,认真体察生活、感悟自然。2013年,他从历年歌颂大好河山、国贤志士的诗作中精选《时代颂》《泰山颂》《长城颂》等九篇辑成《中华颂》,然后创作成书法作品,讴歌新时代的风貌,表达对祖国、人民的深厚挚爱之情。由于这部作品基于作者的亲身感受,又生长在时代的新鲜空气中,一经问世就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都充分证明,有火热的现实生活打底子,文艺作品就有了根基,有了来源,有了气色,有了魂魄。‎ 优秀的文艺作品,重在发掘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体现个人的健康生活、高尚节操和理想追求,强调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和持续繁荣,激励国家、民族的进步与正义事业,表现人对自身、宇宙万物的终极关怀。要实现这样的宏伟目标,作家艺术家应该具备豁达的境界襟怀和高远的理想志向。清代诗评家沈德潜说过:“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第一等襟抱”与“第一等学识”,是创造文艺精品的支柱和根基,让文艺创作过程始终能保持正确的方向,拥有一个明亮的未来。‎ 其实,这里说的是文艺作品的立意问题。“意”尽管产生于写作之前,却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步确立、明晰和提升起来的。优秀文艺作品,都着力反映生活的本质和主流,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更加深刻地指引历史的前进方向。身处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理当用心用情用功凝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空,以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高超的艺术创造,生动书写人民的火热生活,一鼓作气,精雕细琢,为民族写史、为时代立传、为人民放歌,致力于创造符合时代精神气质、彰显出信仰之美与崇高之美的文艺精品,勇攀文艺“高峰”,实现艺术理想与人生理想的完美结合,追求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高度统一。‎ ‎(摘编自孙学峰《创造符合时代精神气质的文艺精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捕捉生活点滴,凝聚生活的朴素道理,就能让文艺作品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B. 为了逼真地表现小说情节,路遥常选择去和作品很相似的环境中捕捉鲜活印象。‎ C. 只有以火热的现实生活打底子,文艺作品才能具有根基、来源、气色、魂魄。‎ D. 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必须要凝视我们身处的时空,生动书写人民的火热生活。‎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注重道理论证和举例论证,既有对创作理论的阐释,又有创作实例进行印证。‎ C. 文章引用欧阳中石的例子,既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同时又有力支撑了论点。‎ D. 文末阐明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创作文艺作品时要关注民族性、时代性、人民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采用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办法创作出来的文艺作品才可能引发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为社会提供思想动力和精神滋养。‎ B. 中国书法界有“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采,切时如需”的创作理念,这一理念与文中文艺创作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 C. 作家艺术家所拥有的“第一等襟抱”与“第一等学识”,是创造文艺精品的根基,也保障了文艺创作过程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D. 优秀的文艺作品都反映生活本质和主流,遵循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指引历史前进方向,这就要求作家在写作之前就确定立意。‎ ‎【答案】1. B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主题、结构思路、观点态度、句段含义、创作意图等进行分析概括。‎ A项,“就能让文艺作品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错,属逻辑错误。文中第二段说:“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生活,感受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凝聚生活中蕴含的朴素道理,才能让文艺作品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于此可见,文中是必要条件,选项是充分条件。C项,“只有……才……”错,属逻辑错误。原文第四段说:“有火热的现实生活打底子,文艺作品就有了根基,有了来源,有了气色,有了魂魄”可见,文中是充分条件,选项是必要条件。‎ D项,“必须要……”错。原文最后一段说“身处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理当用心用情用功凝视我们身处的这个时空,以深厚的思想底蕴和高超的艺术创造,生动书写人民的火热生活”可见,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A项,“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错。通过阅读一二自然段可知,文章没有采用提出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逻辑上也只有一二自然段是逐层递进,其余部分不是。‎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分析及整合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D项,“这就要求作家在写作之前就确定立意”错。文章最后一段说:“‘意’尽管产生于写作之前,却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步确立、明晰和提升起来的”可知,立意是在创作过程中逐步确立的。‎ 故选D。‎ ‎【点睛】现代文阅读选择题答题技巧:‎ 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走眼 顾文显 那年月找专家看病恰似攀珠峰,要是能住上院,简直就是驾云了,至少老管深有体会。‎ 老管站在省医院走廊,如同领小鸡崽的老母鸡突然发现当头俯冲下来一只鹰,慌乱得不知所措。在省城可不比家乡那个城市,在这里再没人拿他当盘菜。老婆这病,明知道没了救,可如果不让她住住大医院就这么等死,老管心里那会是什么滋味!‎ 那只鹰眨眼就变成一个穿夹克衫的人,朝他热情地伸出手:“管同志,听说嫂子看病遇上了难事?”‎ 老管只是机械地点头,对方怎么认得来自小城的工人?怎么就知道叫他管同志?怎么就知道他老婆要看病?‎ 夹克让老管稍等,很随意地进入走廊尽头一间办公室,片刻出来冲老管招招手。老管如同遇上了蒙汗师,稀里糊涂地跟了过去……不到十分钟,院长亲自给管妻看病,并安排她住进了高级病房。出乎意料的是,老妻死里逃生,居然又活了六年半!‎ 老婆出院时,夹克来帮助办手续。老管又像是做梦,一分钱也没用他掏!‎ 夹克叫林秘书。林秘书带着老管走进一幢宽敞的居室,见到了省城的市长。市长温和地拍老管的肩膀称他老哥,然后亲自让座,奉茶,老管惶惶地想,不是要割我的肾抵老婆看病钱吧?‎ 市长微笑着说,你不必拘束,咱哥俩有前世的缘份呢。听说老哥目光如电,有点小玩意请老哥给掌掌眼。‎ 说着,夹克衫就用黄绸子托过一件东西。老管吃了一惊,唐朝的文物,国宝级的!他哆嗦着双手,目光痴痴地盯着那宝贝作声不得。‎ 市长说,它不是纸糊的,老哥把玩把玩。‎ 拿在手里细看,老管那只手很快随意起来:“乱真,简直可以乱真!”‎ ‎“怎么,老哥看出是赝品?”林秘书脸色如同锡纸,而市长依然微笑着。‎ 老管把那宝贝举到市长眼前,指出这东西的两处败笔:“古玩在唐代达到登峰造极,特别是金银器,至今难以比拟。这物件模仿得惟妙惟肖,可细看仍有瑕疵。”‎ ‎“笑话,”市长仿佛重复着一个没有笑点的笑话,“600万,弄个假货?”‎ 几天后,林秘书悄悄地对老管说,您老好运气来了。市长从来不给别人办事的,这回要把你调来省城工作。‎ 老管脑袋摇成他家那破电扇:“不中不中……我算过卦,离开家乡,人就不旺性。”‎ 老管做梦都想进省城,可为熟人安排工作是以权谋私。市长是老婆的救命恩人,老管害谁也不能连累市长!‎ 从此,老管经常跑省城。市长战友的儿子残疾,好可怜呀,市长就帮残疾孩子做收藏生意,好歹帮他混口饭吃。残疾人倒腾的什么好玩意假玩意,都要经老管先过一眼。老管小时候受爷爷真传,加上悟性高,肯钻研,所以从未走过眼。在那座中等城市里,他倒是第一把交椅,可这是省城,这是市长!‎ 老管成了市长的知己。没有理由不知己,那么平易近人的领导。老管往返省城的车费,市政府和他厂子抢着报销。有人攀比老管不干活,厂长在大会上义正辞严:“谁敢攀比老管师傅?能让省城市长高看一眼,这是为提高咱厂、咱市的知名度做贡献。哪个若也被市长看上,我不但不让他干活,还发他奖金!”‎ 老管这鉴定顾问做了12年,从老管被人称作管老。期间有许多慕名者高薪聘他做顾问,管老摇头。除却巫山不是云,除了市长,他谁也不伺候。‎ 突然听说市长被“双规”了。听说市长是个巨贪,哪里有什么战友的残疾儿子,这市长……他老婆开古玩店替他洗赃款,那些收藏品都是下属贿赂的!听说市长欣赏老管的眼光独到、为人性子耿直,才煞费苦心把他挖到跟前。‎ 老管傻了。想破脑袋也不敢信那些传言,怎么可能?但是报纸上白纸黑字,若不是市长交待出比他更高的贪官,枪子儿是吃定了!‎ 市长被判无期。管老悲痛欲绝,你说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用?管老自认为市长是天下最好的人。世上那么多清官,谁能帮助他老妻多活了六年半,哪个在大街上用黑眼仁看过他一眼?只有市长。‎ 当年老伴走时,管老也没这么撕心裂肺过。市长判刑是法律的事,可他受人之恩不能负义。管老千里迢迢探监去。知道监狱不让送吃的,他带去了一些钱。‎ 憔悴苍老的市长隔着玻璃叹气:“老哥是第一个来看我的,那些下属平时孙子似的追随我,说的好话能甜倒牙,如今半个人影也没见到。唉,走眼了,白混了这些年月,一个人也没看准。”‎ 管老叹气:“兄弟,你交不交我算什么,千错万错的是不该得罪人民!走了,往后一年看你一回。”‎ 回到家,管老把珍藏多年的书卖了废品,换回一瓶酒,喝得昏天黑地。管老边哭边骂:“走眼了。人都看不明白,我他娘的配看什么文物!”‎ 管老门外贴着一张纸条:本人洗手,不做鉴定。‎ 陆续有人登门。本省的外省的,许以重酬请他做顾问。管老摇头:“眼神不中,不干了。”‎ 来人:“管老跟钱有仇吗?”‎ 管老右嘴角使劲往下一咧,算是笑了笑。‎ ‎4.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用“老母鸡”和“鹰”作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出老管从小城来到省城为妻子求医时的惶恐不安,人物刻画细腻,符合情理。‎ B. 小说注重细节刻画,“‘笑话,’市长仿佛重复着一个没有笑点的笑话,‘600万,弄个假货?’”巧妙地刻画出人物的微妙心理。‎ C. 文中主人公的称谓从开始的“老管”变成了“管老”,这主要是因为主人公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人们对他另眼相看。‎ D. 市长“双规”后老管的听闻巧妙呼应了前文他对“夹克”热情招呼产生的疑惑,情节设置颇具匠心。‎ ‎5. 请结合小说内容概括“老管”这一人物的形象特点。‎ ‎6. 小说中与“走眼”相关的表述出现了三次,它们各要表达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答案】4. C 5. ①技艺 精湛:他很快就看出市长视作珍宝的唐朝文物是赝品。②重情重义:他不愿因调工作而牵累市长;拒绝别人的高薪聘请,一心只做市长安排的鉴定顾问;市长被判刑后,他与市长约定每年探视。③坚守原则,耿直:市长被“双规”后,他直言市长不该得罪人民,自责看不清人性,并决定从此不再鉴定文物。 ‎ ‎6. ①第一次 “从未走过眼”是指老管自信文物鉴定不会出现差错。②第二次“走眼”是指市长自责没有看清那些下属只是阿谀逢迎之徒。③第三次“走眼”是指老管自责没有看清自己被市长利用的意图。(市长是贪官以及其利用自己的意图)‎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掌握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找到选项所给内容在原文中的所在位置,然后将原文和选项相互对照,分析表达的情感及使用的艺术特色,最后筛选出答案。‎ C项,“这主要是因为主人公身份地位发生了变化,从而导致人们对他另眼相看”错。从后文“期间有许多慕名者高薪聘他做顾问”可看出,主人公称谓变化的主要原因还有管老自身文物鉴定能力高超。‎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探究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探究“五角度”,角度一:情节的角度。情节就是人物性格的成长史,探究人物形象与情节密不可分。角度二:人物自身的角度。看看是否符合人物自身的性格逻辑。角度三:主题的角度。主题主要是从人物形象的塑造中体现出来的。角度四:环境的角度。即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看人物与环境的关系。角度五:合理的角度。考虑人物形象的塑造是否符合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 从“市长请求他鉴赏藏品,他很快就看出市长视作珍宝的唐朝文物是赝品”的情节,可说明他技艺精湛。从“他不愿因调工作而牵累市长,因而拒绝调动;拒绝别人的高薪聘请,一心只做市长安排的鉴定顾问;市长被判刑后,他与市长约定每年探视”的情节,可看出他重情重义。从“市长被‘双规’后,他直言市长不该得罪人民,自责看不清人性,并决定从此不再鉴定文物”,可看出他坚守原则,耿直的性格特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能力。联系词语所在的句子的内容及前后句。理解词语必须联系语境,做到“词不离句”,一般有临时性词义的词语、有特殊用法的词语等要这样来理解。联系文章的主题或作者的情感态度揣摩词语的含义。一般分析具有深层含义或特定意义的词语、能点明中心或主旨的词语等依据此法。联系作者写作时的写作意图和社会背景等理解词语的含义。‎ 第一处,文章说:“老管小时候受爷爷真传,加上悟性高,肯钻研,所以从未走过眼。在那座中等城市里,他倒是第一把交椅,可这是省城,这是市长!”可推知此处指老管自信文物鉴定不会出现差错。‎ 第二处,文章说:“憔悴苍老的市长隔着玻璃叹气:‘老哥是第一个来看我的,那些下属平时孙子似的追随我,说的好话能甜倒牙,如今半个人影也没见到。唉,走眼了,白混了这些年月,一个人也没看准。’”可推知此处“走眼”是指市长自责没有看清那些下属只是阿谀逢迎之徒。‎ 第三处,文章说:“管老边哭边骂:‘走眼了。人都看不明白,我他娘的配看什么文物!’”可推知,此处“走眼”是指老管自责没有看清自己被市长利用的意图。‎ 二、古代诗文阅读(3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耿炳文,濠人,袭父职,领其军,败士诚将赵打虎,遂克长兴。长兴为江浙门户,太祖既得其地,大喜,改为长安州,以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之。温祥卿者,多智数,避乱来归,炳文引入幕府,画守御计甚悉。士诚复遣司徒李伯升帅众十万,水陆进攻,太祖患之。伯升夜劫营,诸将皆溃。炳文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伯升弃营遁。已而士诚遣其弟士信复来争,炳文又败之。士信愤甚,益兵围城,又大败之。长兴为士诚必争地,炳文拒守凡十年,以寡御众,士诚迄不得逞。大军伐士诚,炳文将所部克湖州,进大都督府佥事。从征中原,下汴梁,扈驾北巡。已,又从常遇春克晋、冀。浚泾阳洪渠十万余丈,民赖其利。寻拜秦王左相都督佥事。洪武三年,封长兴侯,食禄千五百石。始,炳文守长兴,功最高,太祖榜列功臣,以为一等。及洪武末年,诸公、侯且尽,而炳文以元功宿将,为朝廷所倚重。建文元年,燕王兵起。帝命炳文为大将军,兵号三十万,至者惟十三万。八月次真定。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忠、松俱被执,不屈死。鄚州陷。炳文部将张保者降燕,备告南军虚实。燕王纵保归,使张雄、鄚败状,谓:“北军且至。”炳文移军并力当敌,军甫移,燕兵骤至,循城蹴击。炳文军不得成列,败入城。争门,门塞,蹈藉死者不可数计。燕兵遂围城,炳文坚守不出。燕王越三日,解围还。黄子澄遂荐李景隆乘传代炳文,竟至于败。都御史陈瑛劾炳文衣服器皿有龙凤饰,玉带用红鞓,炳文惧,自杀。‎ ‎(节选自《明史·耿炳文传》,有删改)‎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 B. 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 C. 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 D. 都督徐凯军河间/潘忠杨松驻鄚州/先锋九千人驻雄县/值中秋/不设备为燕王/所袭九千人皆死/忠等来援/过月漾桥/伏发水中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佥事,相当于现在的副职或者助理。明朝时都督府、按察司都有此职。‎ B. 扈驾,古代车乘的总称,后特指帝王的车,文中专指帝王。‎ C. 食禄,享受俸禄。《史记·循吏列传》:“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 D. 玉带,玉装饰的皮革腰带,明代惟亲王及一品文官用玉带。‎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耿炳文攻下长兴这一江浙要地,受到太祖赏识。他曾在温祥卿幕府效力,为其详细谋划攻守的战略。‎ B. 耿炳文屡次打败张士诚的军队,建立战功,历任总兵都元帅、大都督府佥事等职。‎ C. 耿炳文在与燕军的战斗中全力抗敌,但在部下张保降敌的不利条件下,他率领的军队溃败入城,死伤无数。‎ D. 耿炳文因为服饰、器用的装饰有所僭越,遭都御史陈瑛弹劾,他非常担心、害怕,最终畏罪自杀。‎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炳文婴城固守,攻甚急,随方御之,不解甲者月余,伯升弃营遁。‎ ‎(2)炳文移军并力当敌,军甫移,燕兵骤至,循城蹴击。‎ ‎【答案】7. A 8. B 9. A ‎ ‎10. (1)耿炳文绕城坚守,敌方攻击十分猛烈,炳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防御,战争持续了一个多月,李伯升丢下营垒逃跑。‎ ‎(2)耿炳文转移部队,全力抗敌,军队刚刚转移,燕兵突然来临,沿城追逐攻击。‎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潘忠杨松驻(于)鄚州,“(于)鄚州” 作“驻”的状语,其后应停顿,排除BC;“为燕王所袭”中,“为……所……”表被动,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句子翻译为:都督徐凯驻扎在河间,潘忠、杨松驻军在莫州,先锋九千人驻扎在雄县。时值中秋,部队没有多少防备,遭到燕军的突然袭击,九千人全部被杀。潘忠等率军来增援,过月漾桥时,被伏击,落入水中。‎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B项,“文中专指帝王”错。扈驾:指随侍帝王的车架。‎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的概括、转述和分析,所以首先要理解文意,通过对比法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 A项,“他曾在温祥卿幕府效力,为其详细谋划攻守的战略”错。原文说:“温祥卿者,多智数,避乱来归,炳文引入幕府,画守御计甚悉。”由此推知,应该是温祥卿足智多谋,在耿炳文的幕府效力,为其详细谋划攻守战略。‎ 故选A。‎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 ‎(1)句翻译时应注意:婴,绕;固守,坚守;急,猛烈;遁,逃跑。‎ ‎(2)句翻译时应注意:移军,转移部队;当敌,全力抗敌;甫,刚刚;骤,突然;蹴,追逐。‎ ‎【点睛】文言文答题技巧:‎ ‎1、词语解释题。这是典型的“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题目。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已经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二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三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一般会比较高。‎ 参考翻译:‎ 耿炳文,濠州人,承袭父职,率领着他父亲的军队,打败张士诚的大将赵打虎,攻克长兴。长兴是江、浙的门户,太祖得到了长兴这个地方,十分高兴,将长兴改名为长安州,任命耿炳文为总兵都元帅守卫这里。温祥卿,足智多谋,因躲避战乱前来归附,耿炳文把他请入了幕府,制订实施防御计划十分周密。张士诚再次派司徒李伯升率兵十万,分水陆向长安州杀来,太祖十分担心。李伯升黑夜偷袭援军营寨,几位大将溃散。耿炳文绕城坚守,敌方攻击十分猛烈,炳文采用不同的方式加以防御,战争持续了一个多月,李伯升丢弃营垒逃跑。不久,张士诚派他的弟弟张士信又来争夺永兴,耿炳文打败了张士信。张士信大怒,增兵围城,耿炳文又大败敌军。长兴是张士诚的必争之地,耿炳文在此坚守了十年之久,他以寡敌众,张士诚的目的最终也不能得逞。大军征讨张士诚,耿炳文率领的军队攻克湖州,炳文被晋升为大都督府佥事。耿炳文随大军征讨中原,攻下汴梁,护驾皇上北巡。后来,又随常遇春攻克晋、冀。疏通泾阳洪渠十万余丈,给老百姓带来了很多好处。不久耿炳文被任命为秦王左相都督佥事。洪武三年(1370),封耿炳文为长兴侯,食禄为一千五百石。最初,炳文守卫长兴,功劳最大,太祖排列功臣,把炳文列为一等。到了洪武末年,诸公、侯都已经死了,耿炳文因是开国元勋,被朝廷器重。建文元年(1399),燕王叛乱,皇上任命耿炳文为大将军,号称三十万大军,实际上只有十三万人。八月初,部队到达真定。都督徐凯驻扎在河间,潘忠、杨松驻军在莫州,先锋九千人驻扎在雄县。时值中秋,部队没有多少防备,遭到燕军的突然袭击,九千人全部被杀。潘忠等率军来增援,过月漾桥时,被伏击,落入水中,潘忠、杨松都被俘,两位大将宁死不屈,最终被杀,鄚州失守。耿炳文的部将张保向燕军投降,并向燕军报告了南岸部队的虚实情况。燕王放张保回去,要他张扬雄县、莫州惨败的情景,并说北军将要到来。耿炳文转移部队,全力抗敌,军队刚刚转移,燕兵突然来临,沿城攻击。耿炳文的部队不能成列,溃败入城。部队都拥挤在城门里,造成堵塞,自相践踏,被踩死的不可数计。燕兵将城紧紧围住,耿炳文坚守不出来。燕王过了三天,就自动撤兵了。太常卿黄子澄推荐李景隆乘坐驿车前来取代耿炳文,最终失败。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原因是因为炳文的衣服、器皿上有龙凤的图饰,用红鞓做玉带。耿炳文十分害怕,就自杀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偶成 程颢①‎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注:①程颢,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1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前句为因,后句为果。诗人心情闲静,红日已上东窗,还能安然入睡。‎ B. 颔联写作者静观春夏秋冬万物的自得之态,与首联“无事不从容”相呼应。‎ C. 颈联将“道”“形”“思”“态”同论,进一步解释了颔联中的“自得”之境。‎ D. 这首哲理诗多角度表现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洞察,别开生面,颇有理趣。‎ ‎12. 诗人是如何达到“从容自得”境界的?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答案】11. A 12. ①修身养性,保持生活的闲适平和,睡眠充分,享受四季轮回的自然之乐。②穷极物理,静观体察天地之道。③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超越世俗。‎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结构以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A项,“还能安然入睡”错。“睡觉东窗日已红”中,觉:决的意思。“睡觉”,指的是“睡醒”。‎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思想情感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 诗歌首联“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体现了诗人修身养性,保持生活的闲适平和,睡眠充分,尽情享受四季轮回的自然之乐。颔联说世间万事万物,虽然纷纭变幻,千奇百态,但只要静静地观察,就能穷极物理、格物致知。颈联进一步解释“自得”之境界,诗人认为要穷极物理,静观体察天地之道。尾联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程颢要求处富贵而不淫,安贫贱而自乐。男子汉若能修养到这一步,就是英雄豪杰,就是伟丈夫,体现了他超越世俗的心态。‎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6分)‎ ‎1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痛心于民族的默无声息,痛惜于民族的悄然消亡,他警示人们:“________,________。”‎ ‎(2)《氓》中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男子对爱情却怀二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只要保持本心的善良和美好,并不在乎别人是否了解自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不在沉默中爆发 (2). 就在沉默中灭亡 (3). 女也不爽 (4). 士贰其行 (5). 不吾知其亦已兮 (6). 苟余情其信芳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出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爽”“贰”“已”“芳”,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点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看清要求,答题时从最有把握的题做起;要看清出处,根据出处提示回想原文信息,搜索所需语句。确定语句后,默写要注意易错字、生僻字及语气词的写法,学生记忆时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做事的高度大于数量。数量再大,如果没有高度引领,就是堆砌而已。( )先有建筑蓝图,搬砖才有意义;先有思想境界,文章才有启发。‎ 人的一生中不是要读书,读很多书才是最重要的。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思想更开阔、眼界更成熟、思考更深邃。“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不读书,人生一定没有高度。‎ 人们常常困惑的是为什么经历多,却未必能看透人生?有太多人,受尽苦难,只能在苦难中沉浮;历经波折,也只是在波折里挣扎。‎ 读书,行走,经历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总结,怀疑,反思,领悟,是通过领悟走向更高层次的能力。人最需要的,是豁然开朗的境界,人生的精彩质胜过量。高手不一定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寸之间,就能为生命玩出大千世界。‎ 人,不能变成工具和机器,不断重复自己一成不变的语言、行为和思想。人的发展应该像登山,尽管脚步重复,但实际是登高的,直至登上思想的山顶,心旷神怡。‎ ‎14.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就像不管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的建筑;写多少字,都不可能成为传世佳作。‎ B. 就像不管写多少字,都不可能成为传世佳作;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的建筑。‎ C. 就像不管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的建筑;传世佳作也并不是由写字的数量决定的。‎ D. 就像传世佳作并不是由写字数量决定的;不管堆多少砖,都不可能变成美丽的建筑。‎ ‎15. 文章中的四个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但不读书,人生一定没有高度。‎ B. 人们常常困惑的是为什么经历多,却未必能看透人生?‎ C. 有太多人,受尽苦难,只能在苦难中沉浮;历经波折,也只是在波折里挣扎。‎ D. 读书,行走,经历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总结,怀疑,反思,领悟,是通过领悟走向更高层次的能力。‎ ‎16.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人在一生中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思想更开阔、眼界更成熟、思考更深邃。‎ B. 人在一生中不是要读书,而是要读很多书。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深邃。‎ C. 人在一生中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读书应该以为了让自己思想更深邃、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成熟为目的。‎ D. 人在一生中不仅要读书,而且要读很多书,但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深邃。‎ ‎【答案】14. A 15. C 16. D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衔接能力。属于语言表达连贯的语句复位题,语句复位题指根据所提供的语境,选择与语境最相符、与上下文衔接最连贯的一句话。语句复位题一般是定位选句,大多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做好语句复位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话题是否统一。要注意陈述主体、陈述内容、叙述的角度要保持一致;前后是否勾连。要关注形成句群或复句的各分句之间存在的顺承、因果、假设、并列等关系,做到思路清晰,层次合理;事理是否相承。‎ 根据后文“先有建筑蓝图,搬砖才有意义;先有思想境界,文章才有启发”可知,括号内应是先谈建筑,再谈写作,由此排除BD;从结构对称角度来讲,C项分号前后的语句,结构不对称,排除C。‎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标点符号是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A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句号应去掉。如果引用的内容是整个句子的一个组成部分,句尾标点符号应去掉。‎ B项,“却未必能看透人生?”问号改句号。“为什么经历多,却未必能看透人生”作的是整个句子的宾语,整个句子是陈述句,而非疑问句,结尾处应用句号。‎ D项,几处逗号应该为顿号,即:读书、行走、经历都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思考、总结、怀疑、反思、领悟,是通过领悟走向更高层次的能力。并列短语作主语、宾语,中间用顿号。‎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 A项,“思想更开阔、眼界更成熟”搭配错位,正确搭配应该是思想更成熟、眼界更开阔;B项,“不是……而是……”关联词语误用,应用“不仅……而且……”;‎ C项,“读书应该以为了让自己思想更深邃、眼界更开阔、思考更成熟为目的。”句式杂糅,应去掉“为了”或去掉“以……为目的”。‎ 故选D。‎ ‎1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为什么人们宁愿忙碌地奔波,而不愿省事地等待呢?①_________。掌控力需求源自内心的欲望,这也是失去掌控力折磨人的原因。《神雕侠侣》中,杨过确定16年后会与小龙女夫妻团聚,因而求生欲念大增,终成江湖大侠;小说《等待》中的孔林苦等离婚18年,却摧毁了爱情的信念。②_________?差别在于杨过知道等多久,所以对未来有部分掌控力,而孔林恰恰相反。徒劳的等待让人绝望,相反,③_________。就像在停车时,人们喜欢无目的地转悠寻找空位。‎ ‎【答案】 (1). ①因为等待会让人感觉缺乏掌控力。 (2). ②为什么同样是等待,结局不同? (3). ③无论做一点什么都会让人感觉好一点。‎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第一空处,由“为什么人们宁愿忙碌地奔波,而不愿省事地等待呢?”“掌控力需求源自内心的欲望,这也是失去掌控力折磨人的原因。”可推知横线处应包含两个关键词语“等待”“缺乏掌控力”,因此第一空处答案为:“因为等待会让人感觉缺乏掌控力。”‎ 第二空处,前文描写杨过等待小龙女的过程中,终成江湖大侠;《等待》中的主人公结局却大相径庭,二者是有差别的。再结合后文语境,得出第二空处答案:“为什么同样是等待,结局不同?”‎ 第三空处,前文说:“徒劳地等待让人绝望”,然后一个转折,“相反”‎ ‎ ,可推知横线处做法应该和前文相反,因此得出答案:“无论做一点什么都会让人感觉好一点。”‎ ‎【点睛】语句补写题,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同时有字数限制。补写的语句的内容来源于文本:具体来说,所补写的语句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的语句与上下文的关系为: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 四、写作(4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84年,中国香港歌手张明敏在央视春晚上演唱了一首爱国歌曲《我的中国心》,这首歌曲打动了亿万国人,直到现在依然在祖国大江南北传唱。‎ 这首《我的中国心》由中国香港词作家黄霑作词、中国香港曲作家王福龄作曲。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是“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流露出坚韧的民族精神。大地般黄色的皮肤,展现勤劳的民族品格。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蔓延开来,无数英雄为祖国的富强抛头颅,洒热血。一腔热血抛洒在他们深爱的土地上,铸成铮铮傲骨,敲响千古绝唱,成就了中华灿烂。‎ 一支笔,化作一把枪杆,谱写人间正道,打出光明前途。弃医从文,因为你想改变的不仅仅是学术,还想改变我们民族中的劣根性——麻木不仁。无数次的追捕与逃脱,都没能改变你坚定的初心与信念。也许你也痛苦过,也曾想放弃过,可是面对黑暗的社会,麻木的人群,你又来了精神,点燃一支烟,继续写些正人君子所深恶痛绝的文字。‎ 鲁迅先生,你用一支笔改变着愚弱的国民,尽毕生之力挽救中华民族。在你眼里功成早已成浮云,生死也早已置之度外。鲁迅先生,你用血谱写着中华民族的崭新篇章。‎ 作为同胞,我为你而骄傲;作为中国人,我为中国有你而自豪!‎ 两万五千里长征,路途遥远,困难重重,英雄的红军战士硬是用勇敢和信念走出了一条生存与发展的革命道路。头可破,血可流,革命信念不可丢,顶天立地的英雄奏响了革命的交响曲。四渡赤水河,见证了你们的勇气;巧渡金沙江,展示了你们的机智;翻越雪山,证明了你们坚定不移的毅力。你们走过的岂止是两万五千里长征,而是树立了两万五千里的革命丰碑,它们屹立在岁月的长河中,述说着一段不朽的传奇。‎ 作为一名学生,我为你们骄傲;作为中国人,我为中华民族拥有英雄的你们而自豪!‎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 激扬文字,我们有斗争的精神;迎难而上,我们有坚定的信念;平凡生活,我们团结一致,力争上游……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今天,我为中国而骄傲;明天,祖国为我而自豪。我是中国人,我爱我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解析】‎ ‎【详解】审题: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表达能力,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全面理解阅读材料或提示语,全面理解材料,意味着要对本材料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作一个全面的理解,把材料看透、看全。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侧面”是指材料的内容层次,“角度”是指材料含意的出发点,“角度”包含在“侧面”之中。‎ 本则材料由两个自然段构成,第一段介绍作者及演唱效果:香港歌手张明敏演唱爱国歌曲《我中国心》,这首歌曲打动了亿万国人,直到现在依然在祖国大江南北传唱。第二段介绍作词作曲人(均是香港人)以及其中有名的歌词“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纵观整个材料可以看出,朗朗上口的歌词唱出了全球华人对祖国的深情赞美和无限向往,令海外游子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故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立意:海外游子对祖国割舍不断的情感;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为祖国骄傲;中华儿女一家亲等。‎ 参考立意:‎ ‎(1)祖国,我的骄傲 ‎(2)祖国——在我心中重千斤 ‎(3)我爱我的祖国 ‎(4)中国心,我的心 可用素材:‎ ‎(1)五星红旗的斑驳招展着传奇,巨龙盘旋在东方的亘古大地,我听见源远的历史涓流汇聚成长河,华夏的古老韵律奏响弦歌。五千年的沧桑历史沉淀下智慧的结晶,古国的纷扰岁月遗留下战争的瑰丽。我想说却又不愿说,那祖国的屈辱史是长鸣警钟响彻了绮丽山河。‎ ‎(2)虎门的缕缕青烟袅袅升腾,开启了百年屈辱的历史。鸦片战争开启了列强通向中国的无阻大门,步步紧逼显现出列强贪婪的丑恶嘴脸,步步退让昭示出政府的腐败无能。主权被破坏,人民受压迫,旧时代的中国变的民生凋敝。‎ ‎(3)洋务运动的声声汽笛缓缓开启,带领我们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先辈们积极不懈的努力,拖拽着满身疮痍的祖国母亲缓缓前进。孙中山的革命热血唤醒了中国人民的反抗决心,让我们在腥风血雨中寻找到前沿的思想,毛泽东的殷殷领导让我们在枪林弹雨中开辟出前行的道路。‎ ‎(4)中华复兴的谆谆教诲点点实现,引领着国人走向世界的前沿,实现中华伟大复兴的道路坎坷曲折,但我们守护着露出崭新面貌的伟大祖国,我们怀着赤子之心复兴伟大中国,中国梦是每一个华夏后裔午夜梦回的深切期盼,实现复兴和改革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回望屈辱历史后的浴血情结。‎ ‎(5)胸膛下那一颗随着祖国律动的赤子之心,是我对祖国的期盼,是我对祖国母亲深深的爱,是我们中国人最纯粹的国之情结。‎ 参考结构:本文是一篇议论说理散文,题目是《我骄傲,我是中国人》。文章娓娓而谈,作者围绕“骄傲”“中国人”这两个关键词,正文部分开篇结合材料抒发情感:“宝石般的黑色眼睛,流露出坚韧的民族精神。大地般黄色的皮肤,展现勤劳的民族品格。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文章主体部分结合鲁迅等英雄事迹抒发自己的爱国情感。结尾处进行总结:“我爱我的祖国,因为,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文章文笔细腻,语言铿锵有力,文意连贯紧凑。语言犀利中有一股不可抗拒的气势,确实是一篇不错的范文,给人以思想的熏陶。‎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