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50 KB
  • 2021-06-08 发布

广东省清远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清远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理念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义利之辩”。在历代先贤的多次辩论和阐述中,古人在关于“利益”和“道义”的价值取向上达成了共识。“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鲜明而独特的价值准则和精神标识。‎ 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从而对“义利”之分给出了明确的价值判断。孔子借此论述希望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以引导社会风尚、弘扬天地间的正气,这一观点为后世儒家的“义利”思想确立了基本的价值准则。‎ ‎《孟子》开篇即详细记载了梁惠王与孟子见面时对“义”与“利”的探讨。梁惠王向孟子问道:“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回答道:“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的回答并非是说“利”不重要,而是强调“仁义”更加重要,仁义是利益的根本,正所谓“但得本,莫愁末”。‎ 但是,“轻利”并不是说我们不能追求自己的利益。儒家所谓的重义轻利,其核心要义在于反对“见利忘义”,而应该“见利思义”。在《论语·里仁篇》中孔子还指出“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这些论述表明孔子并不反对人们求富逐利。或者说,民众通过努力获得自身的利益(包括富与贵)是人性之所在,也是人们的基本权利。‎ 先秦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在《荀子·大略篇》提到:“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荀子主张“义利两有”,既克服了片面追逐自身利益、见利忘义的错误;又避免了禁欲主义、片面推崇“存天理、灭人欲”的消极倾向。此即后世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洵在《利者义之和论》中则干脆提出了“义利利义相为用”的观点。苏洵的观点与“义利相兼”的观点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些历代以来思想观点的精华,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凝聚和升华为“大义为重”“见义勇为”的主流文化价值趋向。显然,中国先圣先贤“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观点,在历史长河中不仅渐渐内化为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而且具有十分明显的普世性意义。它不仅是修身治国的准则,更是处理当今国际关系的重要指南。正如曾子在《大学》中指出的那样:“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值得指出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原则,与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迥然不同。19世纪英国著名的首相帕麦斯顿有一句国际关系界耳熟能详的名言,即“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名言成为英国外交的基本准则,也是西方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真实写照。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及外交实践与西方国家具有明显的区别。中国的国际问题研究者应该首先具备必要的战略自信、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敢于为当今动荡、纷扰的国际事务提供一系列深具中国智慧的解题思路,乃至系统性的思维框架。在当今我们努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历程中,在对外交往中自觉地把“义”与“利”的理念统一起来,自觉地把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相协调,亦是“义利相兼,以义为先”价值原则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的灵活运用。‎ ‎(摘编自冯峰《义利相兼,以义为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孔子强调“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说君子看重义,而追求利益的都是小人。‎ B. 孟子认为“仁义”比“利”更重要,仁义是利益的根本、基础,没有仁义就没有利益。‎ C. 荀子主张“义利可以并存”,在义的前提下,可以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D. 英国原首相帕麦斯顿“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对中国传统文化中义利观的探讨辨析,立足于当代国内国际的需要,针对性强。‎ B. 文章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义利观意义的分析,也有对义利观发展过程的论述。‎ C. 文章运用引用、举例、正反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增强文章说服力,有力论证中心论点。‎ D. 文章依次分析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的观点,三个观点基本一致,为并列关系。‎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是中国传统文化鲜明而独特的价值准则和精神标识,历来就是人们修身治国的准则。‎ B. 我们在对外交往中,要把“义”与“利”的理念自觉统一起来,这将有利于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程。‎ C. 西方国家在外交上信奉“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表现出他们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就是重利轻义。‎ D. “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灵活运用,就是自觉地把中国国家利益的要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相协调。‎ ‎【答案】1. C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A项,“追求利益的都是小人”,说法错误,原文“这些论述表明孔子并不反对人们求富逐利。”‎ B项,“没有仁义就没有利益”,说法错误,原文并无此依据。‎ D项,“是完全错误的观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中“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义利相兼,以义为先’的价值原则,与西方文化的理解和西方国家的政治实践迥然不同”,只是和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完全错误过于绝对。‎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为并列关系”,分析错误,从孔子到孟子到荀子应该是层进关系,他们的理论逐层丰富加深。‎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D项,原文中的“把……相协调”是“……的灵活运用”, 不能说成是“……的灵活运用”是“把……相协调”。“灵活运用”是个大概念,包含多种方式,不单是“把……相协调”。‎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华灯初上,乘坐浦江游船,是打开“夜上海”的一种独特方式。泛游浦江之上,凝固的建筑之美与流动的江水之音相和,让人们领略到这座城市特有的文化魅力。不只是上海,广州的夜游珠江、武汉的夜游东湖、南京的夜游秦淮河,都在游客市民中收获了较高人气。数据显示,不同城市的夜间消费呈现不同特色,重庆等城市的餐饮夜间消费占比较高,成都等城市的夜间购物占比较高,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夜间运动健身消费占比较高。‎ 在夜间消费中,吃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来自美团点评的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小龙虾总产值已突破4000亿元,仅在美团平台消费者就吃掉了约4.5万吨小龙虾。2019年前5个月,小龙虾交易额已经达到去年的77%。中午11时至13时,傍晚18时至21时,以及23时至次日凌晨1时,是小龙虾堂食订单的高峰期。‎ 夜经济的活力不仅体现在一线城市,越来越多的二、三线城市也加入了这股热潮。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兰州的夜宵订单量同比增长48%。在山东济南,2019年5月晚上8时到第二天早上5时前的饿了么订单占比整体增长3%,说明当地的消费时间在逐渐后延。‎ 夜经济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夜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社会、政府共同努力。夜经济不应只是吃吃喝喝,演艺、文旅、体育、商贸等诸多领域都应进入夜间消费的“菜单”。要通过完善规划,使夜经济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的格局。还要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如延长地铁运营时间,增加深夜公交车,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加强监管。随着夜经济规模扩大、形式增多、营业时间延长,政府部门要创新管理,保障城市运行安全,确保夜经济“既繁荣又有序,既精彩又安全”。‎ ‎(摘编自《越热越火 大数据为你勾勒夜经济“活力图”》)‎ 材料二:‎ 夜间旅游花费意愿表 月收入 ‎ ‎ 您可接受的在目的地个人平均夜间消费为多少?‎ ‎(除交通住宿费用)‎ ‎200元以下 ‎201-400元 ‎401-600元 ‎601-800元 ‎801-1000元 ‎1001元以上 合计 ‎485‎ ‎498‎ ‎232‎ ‎115‎ ‎44‎ ‎56‎ ‎3000元以下 ‎1430‎ ‎3001-6000元 ‎289‎ ‎889‎ ‎715‎ ‎303‎ ‎164‎ ‎81‎ ‎2441‎ ‎6001-9000元 ‎95‎ ‎509‎ ‎706‎ ‎399‎ ‎217‎ ‎92‎ ‎2018‎ ‎9001-12000元 ‎35‎ ‎160‎ ‎299‎ ‎255‎ ‎203‎ ‎85‎ ‎1037‎ ‎12001-15000元 ‎8‎ ‎45‎ ‎69‎ ‎84‎ ‎94‎ ‎83‎ ‎383‎ ‎15000元以上 ‎14‎ ‎30‎ ‎45‎ ‎36‎ ‎54‎ ‎153‎ ‎332‎ 合计 ‎926‎ ‎2131‎ ‎2066‎ ‎1192‎ ‎776‎ ‎550‎ ‎7641‎ 游客夜游体验活动图 ‎(数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夜间旅游专项调研)‎ 材料三:‎ 为更好地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改善“白天看景,晚上睡觉”的旅游短板,多地明确要丰富夜间旅游、文化产品。天津、济南、西安等城市从自身历史、风貌、人文特色等因素出发,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内涵,在夜间策划开展具有本地特色的戏曲、影视、读书会等文艺活动;北京、西安、成都等多地鼓励电影院、博物馆、书店、艺术馆等文化设施以及景区延长夜间开放时间;石家庄还放宽对文化娱乐场所经营服务项目审批条件的限制,鼓励夜间文娱活动的展开。‎ ‎“在全域旅游时代,游客要善于发现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点的美。”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指出,夜间旅游是一种新的文旅产业发展模式,既让传统旅游资源焕发新活力,也创造出新的旅游吸引点和文化旅游产品;既可以提升城市、景区旅游资源和非传统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使用价值,也能够提升游客的时间利用率和旅游体验度。‎ 河北省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陈璐分析,从长远看,政府部门在“夜经济”的孵化和支持上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另外,支撑“夜经济”的诸多新业态、新模式等,也需要快速发展。要真正变身“不夜城”,还需要让城市的夜晚“亮”有品位、“游”有内容。‎ ‎(摘编自《告别“夜太黑” 多地逐鹿“夜经济”》)‎ ‎4. 下列不属于“夜经济”范围内活动的一项是 A. 晚上一个人去电影院看电影。‎ B. 在黄浦江乘游船赏夜景。‎ C. 除夕夜,一家人到美食店吃年夜饭。‎ D. 夜间乘坐地铁出行。‎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近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的夜经济日益繁荣,单就小龙虾的夜间消费就可见一斑,据统计,2019年前五个月小龙虾的夜消费额是去年的77%。‎ B. 统计显示,月收入水平在9000元以下的群体中选择600元以下夜游花费的比重最高,月收入在15000元以上的许多人夜游花费能接受高于1000元。‎ C. 文化体验已成为多元夜游场景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游客不想待在酒店,而是参与到夜游、购物、吃饭、实景演艺等活动中来。‎ D. 许多城市从自身历史、风貌、人文特色等因素出发,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夜间文化活动,满足了群众文化生活需求。‎ ‎6. 从哪些方面看,夜经济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案】4. D 5. A ‎ ‎6. ①市场发展方面:由餐饮业向外辐射到演艺、文旅、体育、商贸等诸多领域,城市管理者要通过完善规划,‎ 使夜经济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的格局。②社会方面:如地铁的运营时间,夜间公交车的增加,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监管,都需要管理者综合考量。③政府方面:政府部门在“夜经济”的孵化和支持上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要在创新管理上下足功夫。‎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D项,“地铁”是交通工具,是配套服务,乘坐地铁虽然也是消费,但不在“夜经济”的范围。‎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A项,“2019年前五个月小龙虾的夜消费额是去年的77%”错,材料一中明确了“中午11时至13时,傍晚18时至21时,以及23时至次日凌晨1时”是小龙虾堂食订单的高峰期,并不全在夜间;另外,材料一中提到的是交易额,而不是消费额。‎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能力。解答此类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材料一的最后一段第一行,有明确的提示。“夜经济对城市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夜经济的发展需要市场、社会、政府共同努力”“演艺、文旅、体育、商贸等诸多领域都应进入夜间消费的‘菜单’”“还要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能力,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可以概括为市场发展方面:由餐饮业向外辐射到演艺、文旅、体育、商贸等诸多领域,城市管理者要通过完善规划,使夜经济形成布局合理、业态多元的格局。“如延长地铁运营时间,增加深夜公交车,对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加强监管”,可概括为社会方面:如地铁的运营时间,夜间公交车的增加,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的监管,都需要管理者综合考量。再结合材料三最后一段,“政府部门在“夜经济”的孵化和支持上还有不少工作要做。另外,支撑“夜经济”的诸多新业态、新模式等,也需要快速发展”,可概括为政府方面:政府部门在“夜经济”的孵化和支持上还有不少工作要做,要在创新管理上下足功夫。‎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三已上了床。瑞宣把他叫起来,极扼要地把王排长的事说给他听。老三的黑豆子眼珠像夜间的猫似的,睁得极黑极大,发着明亮的光。‎ ‎“我们一定要救他!”瑞宣虽然也兴奋,但还保持着平静,不愿因兴奋而鲁莽,因鲁莽而败事,“我已经想了个办法,不知道你以为如何?”‎ 老三跳下床,仿佛马上就可以把王排长背出城:“什么办法?大哥!”‎ ‎“先别急!这事得详细商量商量,这不是闹着玩的事!”瑞宣冷静地坐在床沿上。‎ ‎“三弟!我想啊,你可以同他一路走。”‎ ‎“那好极了!”老三又立起来。‎ ‎“这有好处,但也有坏处。好处是王排长既是军人,只要一逃出城去就一定有办法找到军队。坏处呢,他的举止神态人家一看就知道是干什么的。他要出了岔子,你也得跟着遭殃!”‎ ‎“我不怕!”老三的牙咬得很紧,连脖子上的筋都鼓了起来。‎ ‎“我知道你不怕。”瑞宣抬头看了他一眼,又低下头说,“有勇无谋可办不成事!我们死,得死在晴天大日头底下,不能窝窝囊囊地送了命!我想去找李四爷去。”‎ ‎“他是好人,可是对这种事他怕也没什么办法吧!”‎ ‎“我——教给他办法!只要他愿意,我想我的办法还不算很坏!”‎ ‎“什么办法?”老三的眼睛又亮了起来。‎ ‎“李四爷要是最近给人家领杠出殡,你们俩都身穿重孝混出城去,大概不会受到检查!”‎ ‎“大哥!你真有两下子!”老三跳了起来。‎ ‎“你安静点!别教大家听见!出了城,你就听王排长的,他是军人,必能找到军队!”‎ ‎“就这么办,大哥!”‎ ‎“你愿意?”‎ ‎“愿意!”‎ ‎“不后悔?”‎ ‎“我自己要走的,后悔什么吗?况且,别的事后悔,这种事——不作亡国奴——还有什么可后悔的?”‎ 瑞宣沉静了一会儿才说:“我是说,逃出去以后,也不是由地狱上了天堂,以后的困难估计还很多很多呢。前些日子我不准你走,就是这个意思。真正的英雄是无论遭多少罪也不灰心的!三弟,记住了,在国旗下吃粪,也比在太阳旗下吃肉强!”‎ 老三望着大哥,坚毅地点了点头。‎ ‎“好,我找李四爷去。”‎ 李四爷已经睡下了,瑞宣现把他叫起来,把来意简单地告诉了他。‎ ‎“老大,你到底是读书人,想得很周到!”老人低声说,“城门上,车站上检查得极严,实在不容易出去。当过兵的人身上好像全有记号,日本人一眼就认出来,教他们抓住,准杀头!出殡的,连棺材都要在城门口教巡警拍一拍,不过穿孝的人倒还没有受过多少麻烦。这件事交给我了,明天就有一档子丧事,你让他俩一清早跟我走!”‎ 这时候,老三在屋里兴奋得不得了,他恨不能一步跳出城去,加入军队去作战。这时他听见妈妈咳嗽了两声。他的心立时静下来。可怜的妈妈!只要我一出这个门,恐怕就永远不能相见了!他轻轻地走到院中,一天的星星,天河特别白。他想去看看妈妈,跟她说两句极贴心的话。但他走到南屋的窗外,却没有勇气进去。在平日,他万也没想到母子关系能变得这么亲切。他常常对同学们说:“青年人就像一只雏鸡,生下来就能离开母亲自己掘食儿吃!”可现在,他却木在那里。他决不后悔自己的决定,但他想告诉母亲,儿子并不是一只雏鸡。立了好半天,他听见妈妈在跟侄子小顺儿说:“顺儿啊,你可真像你三叔小时候的样子。”他感到腿有点儿软,用手扶住了窗台。他开始怀疑自己这么仓促地离开年迈的母亲究竟是对,还是不对?他想起日本人的另一罪恶——多少母子,多少夫妻,将无情地别离,甚至是永久别离!‎ 想到这里,他咬了咬牙,返回屋里。‎ 瑞宣从外面回来,直奔老三屋中。‎ ‎“怎样,大哥?”‎ ‎“明天早上走!”瑞宣好像筋疲力尽似的,一屁股坐在炕沿上。‎ ‎“明——”老三的心跳突然加快。以前大哥不许他走,他着急;现在他又觉得事情来得这么突然,什么东西都没预备。半天他才问:“带什么东西呢?”‎ ‎“啊?”瑞宣仿佛把刚才的一切都忘记了,眼睛盯着弟弟,答不出话来。‎ ‎“我说,我带什么东西?”‎ ‎“噢!”瑞宣听明白了,想了一想:“就带点儿钱吧!还有——,带好你的心,永远带着!”他还有千言万语,要嘱告弟弟,可是什么也没说出来。摸出钱袋,他的手微颤着拿出三十块钱的票子来,轻轻放在床上,然后站起来把手搭在老三的肩上,细细地看着他,还想说什么,可是却闭了嘴,一扭头轻轻地出去了。‎ 瑞宣怎么也睡不着。北平陷落那天,他也一夜未曾合眼。但是,那一夜,他只觉得什么也抓不住。现在,他才真感到国家跟自己的关系是那么紧密。人们须把父子兄弟朋友的亲热与感情都放在一旁,而且只有摆脱了这些最难割舍的关系,才能肩起更大的责任。他把过去的一切都想起来,却想不出明天是什么样子。‎ 妻子睡熟了,瑞宣又穿上衣服,找老三去。‎ 他们一直谈到窗户发白,然后悄悄溜了出去。‎ 李四爷早已等在门口。‎ ‎(节选自老舍《四世同堂》,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老三曾说年轻人就像鸡雏,而临走前,他又想跟妈妈说自己不是鸡雏,这并不矛盾,前者反映出他要自立,后者反映出他与妈妈难以割舍的亲情。‎ B. 李四爷是个厚道人,也是个很老练的人,他之所以爽快地答应帮忙,一是看重跟瑞宣兄弟的交情,二是考虑到这么做没什么危险。‎ C. 小说细节描写很出色,当老三听到妈妈说“顺儿啊,你可真像你三叔小时候的样子”时,腿就软了,这反映出他对母亲深深的歉疚之情。‎ D. 小说的结尾很有特色,一方面照应了前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李四爷对这件事胸有成竹,还暗示出老三和王排长肯定能顺利出城。‎ ‎8. 三弟要走了,瑞宣叮嘱他说:“带好你的心,永远带着!”试分析这句话的深刻意蕴。‎ ‎9. 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瑞宣”这个人物性格特征。‎ ‎【答案】7. B 8. 这里的“心”有两层含义:①是爱国之心,告诉弟弟不要中途变节,投降日本人;②是报国之志,嘱咐弟弟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③这里的“永远”是告诫弟弟,要永远坚持下去,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是中国人,有报国的责任。 ‎ ‎9. ①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他决心救王排长,支持三弟出城抗日。②有家国情怀和大局思想,懂得在国家危难时期,割舍掉自己的亲情。③做事稳妥,思虑周全,他开始阻止三弟出城,是怕三弟没有经验,有了王排长做伴他才放心让三弟出城。④善于谋划,能想出最稳妥的办法让两位抗日志士出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B项,李四爷爽快地答应帮忙,固然有这两方面的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他怀着对日本人的仇恨和对爱国志士的敬仰,也想为抗日尽一份力。‎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体会句子含意的原则:①从词语到句子,即根据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关系来理解。②从形式到内容,即根据句子的结构特点、修辞手法及句子的语言气势,对它表达的内容来理解与把握。③从篇章到语句,即联系文章主旨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意。‎ 分析这句话时,要注意理解“心”的两层含义,其次再结合词语“永远”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意。这里的“心”结合“以后的困难估计还很多很多呢。前些日子我不准你走,就是这个意思。真正的英雄是无论遭多少罪也不灰心的”“三弟,记住了,在国旗下吃粪,也比在太阳旗下吃肉强!”可知有两层含义:①是爱国之心,告诉弟弟不要中途变节,投降日本人;②是报国之志,嘱咐弟弟不要遇到困难就退缩。注意关键词“永远”,这是告诫弟弟,要永远坚持下去,永远都不要忘记自己报国的责任。‎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即列举文中反映该性格特征的事例。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分析“瑞宣”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要从小说内容出发,找出瑞宣做的事情,进而对这个人物进行分析。结合文本内容,瑞宣决心救王排长,支持三弟出城抗日,可以得出他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支持三弟出城抗日,“人们须把父子兄弟朋友的亲热与感情都放在一旁,而且只有摆脱了这些最难割舍的关系,才能肩起更大的责任”有家国情怀和大局思想,懂得在国家危难时期,割舍掉自己的亲情。他开始阻止三弟出城,是怕三弟没有经验,有了王排长做伴他才放心让三弟出城,可概括为做事稳妥,思虑周全。“有勇无谋可办不成事!我们死,得死在晴天大日头底下,不能窝窝囊囊地送了命!”善于谋划,能想出最稳妥的办法让两位抗日志士出城。‎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学礼淮阳。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馀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汉元年正月,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良具以献项伯。汉王亦因令良厚遗项伯,使请汉中地。项王乃许之,遂得汉中地。汉王之国,良送至襃中,遣良归韩。良因说汉王曰:“王何不烧绝所过栈道,示天下无还心,以固项王意。”乃使良还。行,烧绝栈道。良至韩,说项王曰:“汉王烧绝栈道,无还心矣。”乃以齐王田荣反,书告项王。项王以此无西忧汉心,而发兵北击齐。汉王得天下,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幄 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B.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C.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D. 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公即姜子牙,名尚,是杰出的政治家,周朝开国元勋,商末周初兵学奠基人。‎ B. 镒是秦始皇时期的通用货币,也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合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 C. 帷幄指古代行军打仗时,将帅临时办公用的幕府、军帐,代指最高的军事决策机关。‎ D. 陛下,原指皇宫的阶下,臣子进言时,先呼阶下侍者而告之,后为皇帝的尊称。‎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良反抗强秦,胆略过人。早在秦朝极盛时期,他就组织了一次刺杀秦始皇的行动,尽管没有成功,却引发了后来的陈涉起义。‎ B. 张良辅佐刘邦,敢于直言。刘邦占据咸阳,贪图大秦皇宫中的珍宝和美女,在樊哙劝说无效的情况下,张良依然敢于直言规劝。‎ C. 张良目光长远,足智多谋。刘邦即将到自己的封地去时,他劝刘邦烧掉走过的栈道,向项羽表示自己不参与争夺天下,以迷惑、麻痹项羽。‎ D. 张良不重货利,功高不居。刘邦赐给他很多金银财宝,他都献给了项伯,以使刘邦获得更多的好处;封他三万户,他只取留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 ‎(2)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 ‎【答案】10. D 11. C 12. A ‎ ‎13. (1)张良对其他人讲,其他人都不明白,张良说:“沛公大概是上天授予人间的吧。”因此就跟从了他。‎ ‎(2)秦王做了不讲道义的事,所以沛公才能够来到这里,替天下铲除残害百姓的人,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尤其要关注“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 正确的标点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还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 译文: 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扎在留县。张良想要前去跟从他,在半道上遇到了刘邦。刘邦率领数千人,在下邳的西边攻城略地,于是张良就做了他的手下。刘邦授予张良管理后勤保障事物的厩将。‎ ‎“良欲往从之”,“良”是主语,“从之”是谓语,语意、结构关系紧密,“良”前断开,排除BC两项。“略地下邳西”省略句,应为“略地于下邳西”,“下邳西” 是地点状语,与“略地”关系紧密,“西”后断开;排除A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 项,“帷幄”指行军的帐幕,在文中指参谋机关,不是决策机关。‎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 A项,“引发了后来的陈涉起义”不准确,陈涉起义是十年之后的事,与此事没有关系。‎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 (1)省,明白,醒悟;殆,大概;授,授予(人间)。‎ ‎(2)无道,不讲道义的事;残贼,残害百姓的人;缟素,清廉简朴。‎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翻译:‎ 留侯张良,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有关“礼”的学问。遇到一位大力士,为他制造了一个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锤。秦皇帝向东游历,张良和他的门客在博浪沙中袭击秦皇帝,失误击中陪同的车辆。秦皇帝非常愤怒,在全国大规模地搜索刺客。张良就改变姓名,逃亡后藏匿在下邳。此后十年,陈涉等人起兵造反,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年轻人。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扎在留县。张良想要前去跟从他,在半道上遇到了刘邦。刘邦率领数千人,在下邳的西边攻城略地,于是张良就做了他的手下。刘邦授予张良管理后勤保障事物的厩将。张良多次用太公兵法劝说刘邦,刘邦认为他很优秀,经常采用他的计策。张良给其他人讲,(其他人)都不认真思考。张良说:“沛公大概是上天授予人间的吧。”因此就跟从了他。沛公进入秦朝的宫殿,宫中的房间、帷帐、狗、马、贵重的宝贝、美女用千来数,沛公就想留下来住在宫中。樊哙劝说沛公离开皇宫,沛公不听。张良说:“秦王做了不讲道义的事,所以沛公才能够来到这里,替天下铲除残害百姓的人,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刚进入秦地就开始安逸享乐,这就是所说的‘助纣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毒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听进樊哙的话。”沛公于是回军驻扎在霸上。汉朝元年正月,沛公当了汉王,在巴蜀称王。汉王赐给张良黄金一百镒,珍珠二斗,张良全部用来献给项伯。汉王也因此让张良厚赠项伯,托他向项王请求汉中这块地方。项王就答应了他,于是沛公就得到了汉中这个地方。汉王要到自己的封国汉中去,张良送他到襃中,汉王派张良回到韩国去。张良于是劝说汉王说:“大王为何不烧断所经过的栈道,向天下人表示没有返回的心思了,以使项王的内心稳固。”于是让张良返回。汉王前去汉中之后,就烧毁了栈道。张良来到韩地,劝说项王说:“汉王烧断了栈道,没有返回的心思了。”就把齐王田荣造反的事,用书信报告给项王。项王从此没有忧虑西边汉王的心思,因而发兵向北攻打齐王。汉王得到天下后,封赏功臣。张良不曾有战斗的功勋,高皇帝刘邦说:“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这就是张良的功劳。自己在齐地选择三万户。”张良说:“当初在下邳起兵,与皇上在留县会面,这是上天把我授予陛下。陛下采用我的计策,幸而时常成功,我希望被封在留县就满足了,不敢承当三万户的封赏。”于是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人一同封赏。‎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村居苦寒(节选)‎ 白居易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竹柏皆冻死,况彼无衣民。‎ 顾我当此日,草堂深掩门。‎ 褐裘覆絁被①,坐卧有余温。‎ 幸免饥冻苦,又无垄亩勤。‎ 念彼深可愧,自问是何人。‎ ‎【注】①絁(shī)被:绵绸被子。‎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写贫苦百姓在寒冬时节没有御寒衣服,所以只能紧闭茅草房门,躲在家里。‎ B. “褐裘”两句写出诗人穿着皮袍盖着棉被,不论坐卧都有余温的温暖、舒适生活。‎ C. “幸免”两句表现了诗人不受饥寒,不必躬耕辛勤的生活,为下文的抒情作铺垫。‎ D. 这首诗语言简练通俗,不事藻绘,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特有的通俗平易的艺术风格。‎ ‎15. 诗中用到了哪些艺术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A 15. ①衬托。用“竹柏皆冻死”‎ ‎ 表现天气的寒冷,来衬托百姓的艰难生活。②对比。诗中把农民的饥寒与诗人自己的温饱作对比。③直抒胸臆。诗的最后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的内疚心理,表达了对农民们的深切同情。④白描。“五日雪纷纷”“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都运用了白描,这是白居易诗歌典型的艺术手法。‎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 A项,“只能紧闭茅草房门,躲在家里”错误,在寒冬时节紧闭茅草房门,躲在家里的是诗人自己。‎ 故选A。‎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判断时,考生一定要立足全诗整体,首先从抒情方式、结构、构思等方面入手,然后再考虑局部的描写、修辞技巧。答题时,也应尽可能把意境、情感、手法、效果等要素分析解说清楚。“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答题思路为首先明确手法,尽量找全,然后结合诗句解释。比喻修辞首先指出本体喻体,效果也要点出来,最后总括情感。‎ 从诗中可以看出,前三句通过描写冬日的寒冷环境,衬托百姓生活艰难;农民缺衣,诗人自己却不受饥寒,温暖又舒适,形成了对比;最后两句诗人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感情。“五日雪纷纷”,“草堂深掩门”“褐裘覆絁被” ,勾勒事物时,作者用简练笔触,对所描写之物的特征、状貌作真实的勾画,此处即运用了白描手法。‎ ‎【点睛】元和八年的十二月,接连五天大雪纷纷。竹子柏树都被冻死,何况那缺衣的农民!反思自己在此刻,紧紧关上草堂屋门。穿着皮袍盖着绵绸被,不论坐卧都有余温。庆幸免遭饥寒之苦,且又不必躬耕力勤。想起他们,我很惭愧,叩问自己算是何人。‎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鱼我所欲也》中说,生命是每个人都想要的,但是因为“________”,所以人们就不会去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人们所厌恶的,但是因为“________”,所以有的灾祸人们是不会躲避的。‎ ‎(2)《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李密先后受到晋朝地方官推举。只是因为没有人供养祖母,李密都拒绝了。‎ ‎(3)柳永的《望海潮》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写了西湖秋天和夏天的景象。‎ ‎【答案】 (1). 所欲有甚于生者 (2). 所恶有甚于死者 (3).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4). 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5). 有三秋桂子 (6). 十里荷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恶”“逵”“察”“廉”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19年10月18日‎,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在武汉开幕。江城两江四岸流光溢彩,黄鹤楼上灯火璀璨,( ),以及上万中外来宾和数十万观赛群众,在世界军人运动会的旗帜上标注了新的辉煌。‎ 创办于1995年的世界军人运动会,因传播友谊而发展,为纪念和平而诞生,已经成为各国军队展示形象、扩大友谊、增进影响的重要平台,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和喜爱。荣耀、和平、拼搏、友谊……这些铭刻在世界军人运动会历史中的词语,也是我们了解这项盛会的 。在军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晚会上,四位国际军体成员国代表,一起将取自长江、亚马逊河、多瑙河、尼罗河的水,注入象征地球村的容器中。这个 的创意,将四大洲的涓滴 在一起,生动传达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价值理想。“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960年,在联合国大厦北花园里 了一尊名为“铸剑为犁”的青铜雕塑,向世界传达了人类反思战争、向往和平的共同心声,这与世界军人运动会的创设初衷高度一致。‎ ‎17.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军人运动员来到武汉的怀抱 B. 武汉张开怀抱热情迎接近万名来自100多个国家的军人运动员 C. 武汉张开怀抱热情迎接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军人运动员 D. 武汉张开怀抱热情迎接近万名军人运动员,他们来自100多个国家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为纪念和平而诞生,因传播友谊而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军队展示形象、增进友谊、扩大影响的重要平台,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关注和喜爱。‎ B. 因传播友谊而发展,为纪念和平而诞生,已经成为各国军队展示形象、增进友谊、扩大影响的重要平台,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和喜爱。‎ C. 为纪念和平而诞生,因传播友谊而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军队展示形象、增进友谊、扩大影响的重要平台,深受世界各国人民所关注和喜爱。‎ D. 因传播友谊而发展,为纪念和平而诞生,已经成为各国军队展示形象、扩大友谊、增进影响的重要平台,深受世界各国人民关注和喜爱。‎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 潜台词 独具匠心 融会 树起 B. 潜台词 独树一帜 融汇 树起 C. 关键词 独树一帜 融会 竖起 D. 关键词 独具匠心 融汇 竖起 ‎【答案】17. C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这是一道考查语句衔接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语句之间的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以及语句强调的重心。‎ A项,“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近万名军人运动员来到武汉的怀抱”,后一句“以及上万中外来宾和数十万观赛群众”不能与之衔接,排除A项;‎ B项“近万名来自100多个国家的”语序有误;排除B项,‎ D项“他们来自100多个国家”造成这个句子的另一个宾语—— “以及上万中外来宾和数十万观赛群众”与前面的宾语“近万名军人运动员”脱节。排除D项。‎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 ‎“因传播友谊而发展,为纪念和平而诞生”语序颠倒,排除B、D两项;“扩大友谊”“增进影响”搭配不当,应为“增进友谊”“扩大影响”,排除D项;“受……所关注”错, 应为“为……所……”或去掉“所”,排除C项;‎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 关键词:指能体现一篇文章或一部著作的中心概念的词语。潜台词:是指在某一话语的背后,所隐藏着的那些没有直接、明白表达出来的意思。这几个词语显然是体现运动会精神、宗旨的词语,没有隐藏意,故选“关键词”。独具匠心: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此处只是形容创意独特,没有“自成一家”之意,故选“独具匠心”。“融汇”侧重于“汇集”“汇聚”;“融会”则侧重于把几种不同的事物聚集起来有机地合成一体。“融汇”指融合汇聚;“融会”则更进了一步,指融合会通,即融合并加以理解。此处指来自几大洲的水注入同一容器,应该是“融合汇聚”之意,故选“融汇”。树起:后跟抽象的事物,比如精神。竖起:意思是把横着的东西立起来。后跟具体的东西,比如竖起全身的汗毛。此处指雕像,是具体的事物,应选“竖起”。‎ 故选D。‎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进入秋季,由于早晚温差大,天气干燥,①_________。如何预防咳嗽?一是穿戴重保暖,要及时添加衣物防寒。民谚有“春捂秋冻”的说法,意思是秋季应该冻一冻,这对身体是有好处的,②_______,尤其是老人和幼儿,不要盲目秋冻以免感冒。二是③_________,应多吃易消化的水果、蔬菜等,少吃油炸煎烤食品、奶油糕点、动物内脏等食物。三是作息重规律,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 ‎【答案】 (1). ①稍有不慎就容易咳嗽 (2). ②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宜秋冻 (3). ③饮食重清淡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语句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具体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语言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离开文本不可能补写正确。所补写句子与上下文关系:或引领下文,或总结上文,或与上下文衔接连贯。“词语从文本中来”“引领、总结、衔接”这两层意思一综合起来,我们会发现答案已呼之欲出,而且答案几乎是唯一的。‎ 在补写句子时,要注意前后的对象。①句联系后文,可知要补写的内容和“咳嗽”有关;②句注意后文的“老人和幼儿”,这说明此处应补写的内容是能够指向这些特殊对象的;③句在补写时将后面的句子进行概括即可。‎ ‎21.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完成。不超过100字。‎ ‎(1)《论语》中有许多谈学习的句子,其中哪一句让你感受最深?请写出来,并写出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2)《论语》中有许多谈交友的句子,其中哪一句让你感受最深?请写出来,并写出这句话给你的启示。‎ ‎(3)《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的复仇为什么会表现得一再犹豫?请谈谈你的看法。‎ ‎(4)《哈姆雷特》中,造成奥菲莉亚悲剧原因有哪些?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答案示例:‎ ‎(1)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坚持不懈,不断反复练习巩固,这样才有收获,才能得到学习的快乐。‎ ‎(2)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与正直、诚信和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样的朋友对我们是有益的。‎ ‎(3)①来自家庭、社会、爱情、朋友的打击,所造成的性格缺陷导致;②一时找不到行动的有效途径;③哈姆雷特善良的本性所致,他不愿意伤害自己的母亲。‎ ‎(4)①心爱的恋人哈姆雷特发疯;②心爱的恋人成了杀父的仇人。‎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著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对大纲规定的名著名篇有熟悉程度,特别注意情节、人物、主题的把握,还要注意一些细节。做题时要仔细。‎ ‎(1)找到相关句子“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译文:孔子说:“学到知识后按时温习并实践练习,不是一件令人心生喜悦的事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要坚持不懈,不断反复练习巩固,这样才有收获,才能得到学习的快乐。‎ ‎(2)找到相关句子“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译文:是指“结交正直的朋友,诚信的朋友,知识广博的朋友,是有益的”。这句话告诉我们,要与正直、诚信和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样的朋友对我们是有益的。‎ ‎(3)结合文本信息可知,哈姆雷特会在复仇前犹豫,主要是性格缺陷导致的。他的人文主义信仰作祟,哈姆雷特并不缺乏行动的能力,杀人,其实是容易的。但文化教养背景不同的人,需要的复仇理由,会选择怎样的复仇手段差别却极大。他本性善良,对人生对他人都抱有美好的期望。‎ ‎(3)结合文本信息可知,哈姆雷特是造成奥菲莉亚死亡的最直接原因,从根本来看,奥菲莉亚是为爱情而死的。‎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凄凉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 ‎——方志敏《可爱的中国》‎ 以上是红十军政委方志敏烈士于1935年牺牲前在狱中写下的文字。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与思考?请写一篇读后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青年要有青云之志 方志敏在《可爱的中国》中对于未来的中国有着准确的预言,我们青年人生活在这美好的社会中,更应该有感于方志敏那睿智的判断,热爱祖国,并为之而奋斗。“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青年者,更有青云之志。作为赓续中华精神的青年们,正在崛起着!   有人将改革开放称为“数千年未有之大变革。”如今,面临新一个“数百年未有之变局”,所有人的目光,一同交织在了青年人的身上,作为时代的奋斗者,青年无疑占据着最大的优势,有资源,有思想,有心底汹涌不止的热血,有冲破天际势不可挡的勇气,热血如斯,抱负如斯,何以惧山海之远?   前有马云把握时机,一手打造阿里巴巴的江山,后有B站CEO陈睿奇思妙想,共聚青年人的盛会。无数的热血在中国企业这条血脉下涌动着,创造了无数个中国奇迹,这场属于青年人的商业搏击,正在改革开放的巨浪中激烈进行着,也正因如此,青年人们一手翻覆了一片天地,诚如毛泽东在青年大会上提及的“青年的奋斗精神”,这就是奋斗,青年人理应有这样的奋斗精神,让中国的创业创新,形成一种“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局面。 ‎ ‎  正如圣埃克絮佩里所言:“真正的事物用眼睛是看不见的。”青年人理应走出加达默尔所言的“前文本世界”,通过踏实的态度,去寻找青年人在新时代的意义。什么是走出前文本世界?就是要让青年人有创新意识,不拘囿于原本事物的客观规律,而是积极的寻找一种突破,达到一种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诚哉是言也。创新创业,也是真正能改变原有格局的事情,我们应如史怀哲笔下的“狮子般雄心的年轻人”,在大数据时代下投入新行业的怀抱。   周国平有言:“无所投入可悲,无所坚守可叹。”青年人更应扬帆远航,40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青年已然愈加自信,愈加有能力做时代的肩负者,中国青年,不论是在中国的舞台,还是在世界的舞台,都有了光芒乍现的一刻。从一开始的懵懂无知,到如今的“世界范”青年,道阻且长,但每一个青年,都会披荆斩棘,砥砺前行,努力做好中国青年的新标签,新风范。‎ ‎  生逢其时,也应重任在肩。我们作为新青年,作为中国薪火赓续者,终将在新时代背景下乘风破浪,浩荡千里。   薪火相传,力不知火尽。青年有梦,应肆意奋斗追逐,为了自我发展,为了国家繁荣昌盛。‎ ‎【解析】‎ ‎【详解】本文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中引述“方志敏烈士于1935年牺牲前在狱中写下的文字”,“朋友,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地立在人类的面前”,我们在今天读来,不觉惊叹于他的“预言”之准确,赞叹他的睿智。可知这篇文章凡是围绕“先烈的奋斗与牺牲”“今天国家的繁荣与崛起”来立意,均属符合题意。从先烈们为了理想与信念,为了民族的振兴与国家的繁荣,不惜牺牲生命的奋斗精神,以及新中国今日的繁荣昌盛入手,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联系,我们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应该有感于方志敏对信仰的坚贞和对祖国母亲的无比热爱,我们应该为了祖国母亲的更加繁荣富强而奋斗,要持久的艰苦的奋斗。‎ 参考立意: (1)美好的梦想,必须靠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2)青年要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做出自己的贡献。 (3)奋斗吧,青春。‎ 相关素材:‎ ‎1.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鞍钢生产建设突飞猛进发展之时,鞍钢矿山生产一线大批凿岩机却因缺少备件卡动器被迫停止作业。年轻的高级技工王崇伦刻苦攻关,创造加工出独特工具胎“万能工具胎”,使效率提高了6倍至7倍。‎ ‎2. 1948年,在大多数中国人还未见过拖拉机时,18岁的黑龙江省明水县青年梁军已经自如地驾驶拖拉机驰骋在北大荒了,这位最终成为新中国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一元钱票面人物、把“火犁”“开”上人民币的东北姑娘,鼓舞了千千万万新女性走出家门。‎ ‎3.志愿者莫锋,2003年从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在非典疫情肆虐之际,他毅然放弃到深圳工作的机会,第一个报名参加共青团中央等组织的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内蒙古巴林右旗卫生防疫站从事志愿服务。服务期结束后,莫锋决定留在大草原。对此,他的家人难以接受。‎ ‎4.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郭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院长王辰、圆中华民族飞天梦的“神舟”系列总指挥袁家军……在志存高远的中国青年中,再有力的诱惑也超越不了理想和梦想。青春,在与考验对峙时,放射出最为耀眼的光芒。‎ ‎5.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谭铁牛,与妻子双双向英国雷丁大学递交了放弃该校终身职位的辞职书,卖掉房子和汽车,在1998年初带着满周岁的儿子,登上了回国的班机,踏上了报效祖国的无悔之路。‎ ‎6.我们青年学生要坚持读书,因为爱读书的毛主席曾经说过:“书是精神食粮,在抗战时期,资物匮乏,我就鼓励战士们看书,战士们看完书以后,也有一种充实。虽然有的人学习看起来是非常努力的,但是目的却是为了自己将来的穿衣吃饭,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为了谋取个人的功名利禄,这是很没有出息的。我们读书学习,是为了长大后要当相国的接班人;我们读书学习,是为了改造国家和社会而发愤学习;我们读书学习,是为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民族强大。‎ 行文结构:开篇引述材料,提出自己的感受“青年者,更有青云之志。作为赓续中华精神的青年们,正在崛起着!”正文部分列举青年的奋斗史,如马云、陈睿;还有引用名人名言进行论证以及结合现实的道理论证。结尾号召青年应在新时代背景下,肆意奋斗追逐,为了自我发展,为了国家繁荣昌盛。‎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