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0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宁夏银川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基础知识
1. 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六宫粉黛无颜色 B. 可怜光彩生门户
C. 云鬓半偏新睡觉 D. 为感君王辗转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方法。A项,“颜色”是“姿色”的意思。B项,“可怜”是“值得羡慕”的意思。C项,“睡觉”是“睡醒”的意思。D项,“辗转”和现代汉语意思一致,是“翻来覆去”的意思。
2. 下列诗句书写正确无误的一项是
A. 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B.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东流水
C. 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D.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诗句书写正确无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A项中“常使英雄泪满襟”的“常”应改为“长”。B项中“但见长江东流水”的“东”应改为“送”。C项“唯觉时之枕席”中的“唯”应改为“惟”。
3.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A. 椒房阿监青娥老 阿监:太监
B. 雪肤花貌参差是 参差:长短高低不齐
C. 御宇多年求不得 御宇:统治天下
D. 九重城阙烟尘生 九重城阙:坚固的城池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意的方法。A项,“阿监”:“宫中女官”。B项,“参差”:“差不多”。D项,“九重城阙”:“宫廷”。
4.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中原北望气如山 气:气概,气势 B. 塞上长城空自许 许:答应
C. 出师一表真名世 名:闻名 D. 千载谁堪伯仲间 堪:能够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意的方法。B项,“许”:“称许,称赞”。
5. 下面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 “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
D. “二十四桥仍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中运用典故这一技巧。选项都是姜夔《扬州慢》中的句子。B项“杜甫来到这里”错误,此处的“杜郎”应指杜牧。这两句或呼应上阕,赞杜郎的俊赏,旨在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展开想象,设想才华横溢的杜牧故地重游定会惊骇,,意在凸显今日名都的残破。词人还有以杜牧自况的意思,杜牧心惊的形象,也是词人“黍离之悲”的形象。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6. 下列各项对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夸张)
B.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夸张、借代)
C.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比喻、拟人)
D.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借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项对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能力。C项,“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没有拟人手法。该诗句的意思是:寂寞忧愁颜,面上泪水长流,犹如春天带雨的梨花。运用比喻的修辞。
7. 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升。 B. 江流婉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C.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装镜台。 D.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本题考查名篇名句的识记能力。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A项,“海上明月共潮升”的“升”应改为“生”。B项,“江流婉转绕芳甸”的“婉”应改为“宛”。C项,“应照离人装镜台”中的“装”应改为“妆”。
8. 下列句子中“后人”的含义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A)哀之;后人(B)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C) 而复哀后人(D)也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9. 下列和“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艺术手法上不同的一项是
A.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C.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D.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答案】C
【解析】“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两句纯用名词短语连缀,不用动词、虚词联结。A、B、D三项都具有这一特点。C项中用了动词。
10.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是
A. 对此欲倒东南倾 此:天台山 B. 迷花倚石忽已暝 暝:傍晚
C. 虎鼓瑟兮鸾回车 回:回旋 D. 须行即骑访名山 须:必须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在答题时把实词含义放回到原文中,结合具体语境和上下文来理解,是辨析实词含意的方法。A项中的“此”,天姥山。B项中的“暝”,夜晚。D项中的“须”,等待。
11. 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表述正确的是
A. 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歌谣,《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
B. 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文人五言诗的新发展。
C. 唐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高峰,盛唐诗乃是这座高峰的顶点,杰出代表是李白、杜甫、白居易。
D. 隋唐以后尤其是宋代诗坛最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是词的发展和兴盛。词,原名“曲子词”,就是“歌词”的意思。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有关中国古代诗歌发展表述正确的”。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这道题考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情况。B项错在“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文人五言诗的新发展”。正确的是:南北朝时期,诗歌创作的另一大成就是民歌的新发展。 C项错在“杰出代表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盛唐诗的两座高峰是李白、杜甫,没有白居易。D项错在“隋唐以后尤其是宋代诗坛最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是词的发展和兴盛。”正确的是:中晚唐以后尤其是宋代诗坛最值得注意的新现象是词的发展和兴盛。
12. 对《蜀相》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 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 频烦即频繁,连续。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 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掌握。C项“‘频烦’即频繁,连续”解释有误,应为“多次地烦劳”;“‘两朝’指东汉和蜀汉”理解有误,应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第三联浓墨重彩,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一生。上句写出山之前,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策,指出诸葛亮在当时就能预见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并为刘备制定了一整套统一国家之策,足见其济世雄才。下句写出山之后,诸葛亮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颂扬他为国呕心沥血的耿耿忠心。两句十四个字,将人们带到战乱不已的三国时代,在广阔的历史背景下,刻画出一位忠君爱国、济世扶危的贤相形象。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对《蜀相》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 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 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 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对《蜀相》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本题考查赏析《蜀相》这首诗的内容、思想情感和艺术手法。B项错在“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首先要读懂全诗才能做出准确判断。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由近到远地描绘景象,用武侯祠内春意盎然的景象反衬出了祠堂的荒凉冷落,并含有诗人感物思人、追怀先哲的情味。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从景物描写中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1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
A. 粮食不同于其他产品,其生产环节明显的季节性决定了它不能像工业产品流通一样可以零库存周转,因而储备粮食以备不时之需十分重要。
B.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C. 用语不妥贴,造句不合文法,行文缺乏条理,拖沓冗长,就会把意思弄得含混晦涩,令人误解甚至费解。
D. 天渐渐地黑了下来,外面又刮了风,街上的行人也渐渐稀少了,修伞的心里非常着急。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是”。本题考查病句的修改和辨析。B项错在“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搭配不当。“事件”和“批评教育”搭配不当。C项错在“误解甚至费解”,语序不当。应该为“费解甚至误解”。D项错在“修伞的心里非常着急”,语意不明造成歧义。“修伞的”可能是“修伞的顾客”也可能是“修伞的师傅”。
点睛:掌握六类病句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辨析语病的方法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从感性上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主干枝叶梳理法(先检查句子主干之间是否有语病,再检查修饰语和中心词、修饰语和修饰语之间是否有语病)、造句类比法(仿照原句结构造一日常用的句子,两相比较,从而判断原句是否有语病)。尤其是对出现标志性词语的句子的检查。1、否定词。多次出现“不”、“没有”之类的否定词,可能出现语病,即句子字面意义可能和要表达的意义正好相反。2、两面词。若出现“能否”、“是否”、“有没有”“好坏”等两面词,该句子可能搭配不当。3、关联词。一个语句出现了关联词,我们要想到,关联词搭配是否恰当,关联词是否放错了位置等。4、介词。极容易出现语病。5、并列词组。常常犯有前后部分搭配不当的毛病。5、数词。容易造成歧义或与前后词语上矛盾。
15.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
①李小文身上既有传统知识分子追求本真、超凡脱俗的一面,又有和现代科学精神的相通之处,他的特立独行,堪与魏晋名士相比。
②从年初业内喊出全年600亿票房的目标,到最终以457亿差强人意地收官,电影市场沧海横流,希望与失落、野心与焦虑众声喧哗。
③儿子走后,母亲除了倚门倚闾以外,每天晚上都在窗前点一盏灯,终夜长明。每晚睡前都收拾孩子的床铺,把被子打开,枕头摆好。
④新的课程改革鼓励中小学分层教学,这一举措将改变以往班级学生固定化模式,有利于彻底解决当前有教无类的教育问题。
⑤正常的社会关系对于每个人而言,犹如布帛菽粟一样不可缺少:一个人从上学到就业、退休,都与社会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A. ①④ B. ③⑤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错误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成语的辨析和使用的能力。②④成语使用错误。②“沧海横流”,比喻政治混乱,社会动荡不安。使用对象错误,不能用于“电影市场”。④“有教无类”
:对各类人平等看待,都施以教育。望文生义,不能用来形容“教育问题”。①③⑤成语使用正确。①“特立独行”,指有操守,有见识,不随波逐流,褒义词。③“倚门倚闾”:比喻长辈对子女的盼望和爱护。⑤布帛菽粟:泛指粮食,指生活必需品。比喻极平常而又不可缺少的东西。
二、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尝入土豪赤塘王总管营,自拔来归,授百户。从败元将贾鲁兵,克泗、滁,进万户。从渡江,拔蛮子海牙水寨,破陈埜先兵,从取集庆、镇江。败元将谢国玺于宁国,选充先锋。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又从战龙江,克安庆,与汉人相持,八战,皆大捷,遂入江州。从徐达攻庐州,皆有功。
海骁勇,屡战屡伤,手足胸腹间金痍皆遍,而斗益力。士卒从之者无不激励自效。太祖壮之,授花枪上千户。
复从大军克荆、澧、衡、潭,擢宝庆卫指挥佥事,迁指挥使,命镇益阳。从平章杨璟征湖南、广西未下郡县。由祁阳进围永州,与守兵战于东乡桥,生得千、万户四人,以夜半先登拔之。抵靖江,战南门,生得万户二人。夜四鼓,自北门八角亭先登,功最,命为左副总兵。剿平左江上思蛮。调征蜀,克龙伏隘、天门山及温汤关,予世袭指挥使,仍镇益阳。武冈、靖州、五开诸苗蛮先后作乱,悉捕诛首乱而抚其余众,迁都督佥事。
十四年从征云南,由永宁趋乌撒,进克可渡河。与副将军沐英会师攻大理,敌悉众扼上、下关。定远侯王弼自洱水东趋上关,(郭)英帅大军趋下关,而遣海以夜四鼓取石门。间道渡河,绕点苍山后,攀大树缘崖而上,立旗帜。英士卒望见,皆踊跃大呼,敌众惊扰。英遂斩关入。海亦麾山上军驰下,前后夹攻,敌悉溃走。
十七年,论功封东川侯,禄二千五百石,予世券。逾三年,以左参将从征金山。又二年,以征南将军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师还,乞归乡里,厚赉金帛以行。二十四年七月,病疽卒,年六十三。
(节选自《明史·胡海传》)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B. 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C. 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D. 从大军围湖州/堕其东南门/月城从攻宜兴/下婺州/鏖战绍兴/生得贼/四百余人进都先锋/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百户,官名。明清为低级军官。明时此职务为卫所军中职务,掌军户一百。胡海从百户做起,做到万户,是升官。
B.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祁阳附近有祁山,那么祁阳就在祁山的北面。
C.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等级从高到低,“侯爵”位低于“公爵”,文章当中胡海就曾被封为“东川侯”。
D. 乞归,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宋朝陆游诗《答胡吉州启》云:“伏以累疏乞归,既拜赐骸之命。”就是请求辞职回乡的意思。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胡海曾经加入土豪赤塘王总管的兵营,自从王总管被攻克以后就归顺了贾鲁,并且当了百户的官,跟从了后来打了败仗的贾鲁的军队。
B. 在攻打靖江的时候,他在南门战斗生擒了两个万户;晚上四更时分又从北门八角亭登城破敌。
C. 对于武冈等苗蛮作乱,胡海采用了区别对待的方法:叛乱的首领,全部捕杀了;其随从则采取了安抚政策。
D. 在敌人全都据守上、下关的时候,明军的分工是:王弼攻打上关,郭英带领胡海攻打下关。
1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海骁勇,屡战屡伤,手足胸腹间金痍皆遍,而斗益力。士卒从之者无不激励自效。
(2)而遣海以夜四鼓取石门。间道渡河,绕点苍山后,攀大树缘崖而上,立旗帜。
(3)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答案】16. A 17. B 18. A
19. (1)胡海十分勇猛,屡战屡次受伤,手脚和胸腹间遍体鳞伤,但战斗更加奋力。跟从他的士兵无不受激励奋勇献身。
(2)派遣胡海在夜间四更攻取了石门,取小道渡河,绕过点苍山后,攀大树沿悬崖而上,树起了旗帜。
(3)唉!一个人的想法和千万人的想法是一样的(都想过好日子)。秦始皇喜爱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业。为什么搜刮老百姓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像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解析】选自《明史》 作者:张廷玉 朝代:清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A项,结构相似判断,都是“动+地名”的形式,其中“动词”多是“攻下”的意思。故选A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平时的积累,将表述错误的选项找出即可。题中B项,山南水北谓之阳,祁阳既然谓之阳,就应该在南面而不是北面。
18. 试题分析: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和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题中A项,不是归顺贾鲁,而是归顺太祖,后文有“太祖壮之”,并给了赏赐。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比如本题,只要到文中找到原句:然后进行比较选项,即可发现错误。
19. 试题分析: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计分点:(1)得分点:金痍皆遍,遍体鳞伤;力,名词动用,奋力;士卒从之者,定语后置,跟从他的士兵;自效,效自,献出自己的生命或力量,宾语前置。效,献出;(2)得分点:四鼓,四更;间道,从小道,名词作状语;缘,沿着。文言文翻译最主要是抓得分点,考生把两句放到原文中,根据上下文意思,再结合句中得分点来翻译句子。
点睛: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文言文阅读翻译四字诀:首览全文,掌握大意。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词句难解,前后联系。跳跃句子,补出本意。人名地名,不必翻译。省略倒装,都有规律。常见虚词,因句而异。实词活用,领会语意。翻译整句,句子流利。对照原文,务求直译。字词句篇,连成一气。翻译完毕,检查仔细。
参考译文:
胡海,字海洋,定远人。曾经加入土豪赤塘王总管的兵营,后自动从营中逃出来归附了太祖,被授予百户。从征打败了元将贾鲁的部队,攻克了泗、滁等地,晋升为万户。跟随大军渡江,攻陷蛮子海牙水寨,打败陈埜先的部队,跟随夺取了集庆、镇江。在宁国打败了元将谢国玺,被选中担任先锋。跟随大军围攻湖州,攻陷了湖州东南门月城。跟随攻打宜兴,挥师下婺州,鏖战绍兴,生擒敌军四百多人,晋升为都先锋。从战龙江,攻克安庆,和汉人相对峙,八次战斗均为大捷,于是部队进入江州。跟随徐达攻打庐州,立下战功。
胡海十分勇猛,屡战屡次受伤,手脚和胸腹间遍体鳞伤,但战斗更加奋力。跟从他的士兵无不激励献身。太祖十分赞赏,授予花枪上千户。
又跟随大军攻克荆、澧、衡、潭,晋升为宝庆卫指挥佥事,还担任指挥使,接受命令镇守益阳。跟随平章杨璟征讨湖南、广西未攻下的郡县。从祁阳进兵围攻永州,在东乡桥与守敌交战,生擒千户、万户四人,深夜登城并占领了永州。到了靖江,攻南门,俘虏万户二人。夜晚四更时分,从北门八角亭先登城。胡海的功劳最大,被任命为左副总兵。剿平了左江上思的蛮族。被调征讨蜀,攻克了龙伏隘、天门山和温汤关,授予世袭指挥使,仍镇守益阳。武冈、靖州、五开诸苗蛮先后叛乱,全部捕杀了叛乱的首领,而对其随从则采取了安抚政策。胡海晋升为都督佥事。
十四年(1381)从征云南,从永宁到乌撒,进军攻克了可渡河。和副将军沐英会师进攻大理,敌人全部扼守上、下关。定远侯王弼自洱水东向上关进军,郭英率兵向下关进逼,派遣胡海在夜间四更攻取了石门,取小道渡河,绕过点苍山后,攀大树沿悬崖而上,树起了旗帜。郭英的士兵看到旗帜后,都踊跃大呼。敌众惊惧混乱。郭英于是斩关而入,胡海率军从山上飞驰杀下,前后夹攻,敌人全军溃败。
十七年论功行赏,胡海被封为东川侯,食禄二千五百石,给予世代享受特权的铁券。过了三年,胡海以左参将的身份从征金山。再过二年,以征南将军身份讨平澧州九溪诸蛮寇。班师回朝后,请求还乡,他受赐丰厚的金银锦帛后回家。二十四年七月,胡海病死,终年六十三岁。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两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20. 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风急/天高/猿/啸哀 B. 无边/落木/萧萧/下
C. 百年/多病/独登/台 D. 潦倒/新停/浊酒/杯
21. 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精选意象,多角度写景,既写出了深秋时节的典型特征,又借景抒发了凄凉、孤寂之情。
B. 颔联气象雄浑,境界开阔,为颈联、尾联抒发情感创设了宏大的自然背景,使得个人的痛苦在这个背景下显得分外渺小,倍添悲凉。
C. 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所抒之情缠绵悱恻,动人心弦。
D. 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答案】20. C 21. C
【解析】
20. 试题分析:题干是“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停顿。C项错误,应为“百年/多病/独/登台”。“独”应单读,“登台”是一个词,要连贯起来,中间不能停顿。
2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登高》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表达、艺术手法。首先要读懂诗句的意思,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出准确判断。首联描写了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基调。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颔联描写了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颈联写诗人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其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悲伤的感情。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C项,“缠绵悱恻”情感错误。
点睛:分析诗人的思想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情感,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诗中哪些诗句带有明显、强烈的感情色彩词语;二是诗中描述图景与作者情感的关系;三是注释暗示信息。此外要了解抒情手法的分类: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有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典抒情(用典抒情、借古讽今、借古抒怀、怀古伤今、借事抒情)。如本题就是借用典故,来抒发诗人感叹人事短暂之思和不舍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注】怀素,唐代书法家,曾师事张旭、颜真卿等著名书法大师,以狂草著名。
22. 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表达出诗人看到怀素草书屏风之后惊喜的感情,以询问句陡起,好像在问屏风主人“您从哪里得到怀素的草书屏风啊”。
B. “踪”,踪迹。用“踪”说明他平素就对怀素的去过哪里极为留心和熟悉,所以知道怀素来过屏风的主人家里。
C. “尘色染”有两层意思,一是墨迹流传已久,古色古香,显得十分珍贵;二是字幅浸染尘色,有些斑驳,爱惜中流露出惋惜之意。
D. 从“墨痕浓”三字中,仍然满含着诗人的惊喜爱惜之情。这里一个“浓”字,生动地描述出怀素草书中那种笔酣墨饱、痛快淋漓的特色。
E. 主人家所在之处的环境显得奔放古朴,这正与草书屏风的风格相映衬,书法之美与环境之美相彰显,更让诗人欣喜不已。
23. 结合全诗,说说最后一联的含义是什么?试简要分析。
【答案】22. BE 23. ①如果把屏风搬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龙,游到水中去了。②“以龙喻字”,表现怀素草书飞动的气势和苍劲的形象,仿佛有生命一般。③“恐”,表现出作者对怀素草书的珍爱之情。“怕这些字变成龙飞走”(或对怀素书法的赞美之情)。
【解析】
2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的意思,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才能做出准确判断。B项,“踪”,不是指怀素的踪迹,而是指怀素的笔迹,故B项不正确。E项中“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是以“怪石”来比喻怀素草书中的字,指笔画中的“点”,好象正向秋涧奔赴。“寒藤”比喻笔画中的“竖”;“古松”比喻笔画中的“弧钩”。而不是指主人家的住处,所以E项不对。
23. 试题分析:题干是“结合全诗,说说最后一联的含义是什么?试简要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句的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的意思,尤其是最后一联,回答该题时首先要用自己的话写出尾联的意思:如果把屏风放到水边,每个字恐怕都要化成蛟龙,游到水里去了。读懂诗的题目“草书屏风”,其中“屏风”是室内挡风或作为障蔽的器具,为美观设计,上面一般都绘有图画或写有文字,所以它在使用中还有书画的艺术价值。这首诗看似咏“屏风”,实际上是咏“屏风”上怀素的草书。它“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草书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以及它那无穷的生命力。在读懂诗的题目的基础上回答尾联的含义。尾联“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想象奇特。古人把写草书比为“笔走龙蛇”
,因为笔画的盘绕曲折,有如龙蛇迅速有力的游动。从这个比喻中,可见怀素草书是何等的笔势飞矫,生动活泼,显现了旺盛的活力。另外,古人常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来比喻“书圣”王羲之的字,此处隐然以怀素比王羲之,可见推许之高。“恐”字,不仅有估计的意思,也还恐怕它真化为龙,从水中飞走,而失去这珍贵难得的字幅的意思,有一种风趣的意味隐含其中,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怀素草书遗墨的万分珍爱之情。
(三)诗文默写
24. 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白处。
(1)《长恨歌》中表现李杨二人忠贞不渝、永不分离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进入仙境首先看到的画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春江花月夜》表现对于宇宙生成、人类本源的探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阿房宫赋》中六国珍藏珠宝落入秦人之手不被珍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在天愿为比翼鸟 (2). 在地愿为连理枝 (3). 青冥浩荡不见底 (4). 日月照耀金银台 (5). 江畔何人初见月 (6). 江月何年初照人 (7). 鼎铛玉石 (8). 金块珠砾 (9). 弃掷逦迤 (10). 秦人视之 (11). 亦不甚惜
【解析】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翼”会写成“冀”,“理”会写成“里”,“掷”会写成“掷”。此外还要注意“青冥”“耀”“畔”“初”“鼎铛”“珠砾”“逦迤”“甚”等字易错,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考查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常分为三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文明初起的时代,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星光熠熠,照亮了各处的夜空。一边天生仲尼,万古长夜将尽;一边柏拉图走出洞穴,迎接明媚的阳光。虽然两个大陆中间的广漠横无际涯,峻岭层峦叠嶂,但声声驼铃却串起了东西文明汇聚、世界民族交融的动人故事,一卷卷绮丽的丝绸渲染了沿途壮美的风景。这条沟通中西、美丽而又沧桑的文明纽带就是丝绸之路。
作为古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一条实际通道,丝绸之路有着多条路线和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之际,随着古代游牧民族的脚步,东西方之间贸易往来已经开始,其路线被称为“草原之路”。这就是丝路的前身。草原之路,从黄河中游,北上经蒙古草原,越阿尔泰山脉进入哈萨克草原;再经里海北岸、黑海北岸直达多瑙河流域。正是通过这条道路,当时为中国所独有的丝绸进入西方世界。到两汉时期,张骞受命西进通使西域,正式宣告了陆上丝路主干道的形成。及至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吸引了世界各国来华贸易,陆上丝路弦歌不绝,海上丝路也逐渐建立起来。
丝绸之路是一条鲜活的道路,它不仅加强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彼此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中国与波斯一直保持着非常友好的关系,双方使者不断,相互之间的文化交流丰富多彩,不论是作为波斯物质文化代表的金银器,还是作为精神文化的景教、摩尼教,都从波斯传入了中国,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撒马尔罕壁画上手捧丝绢的唐朝使者,波斯、阿拉伯文献对中国物产、工艺传入的记录,以及大量瓷器、丝织品的考古发现,都说明了中国文化向西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古代中西之间的交流,不论是丝绸、玉器、香料、陶瓷、珍禽等物质层面的物品,还是佛教、景教、伊斯兰教、儒家思想、道教等思想层面的结晶,都是通过这条东西交往的道路双方交流的。
在丝绸之路汇聚的多种宗教文化既相互碰撞,又和平共处,和谐共存。汉唐时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思想观念以佛教的影响力最为巨大。中华王朝不论迎佛也好,辟佛也罢,都展现了佛教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新塑造。西域的于阗王国是丝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不仅是商人驻足之处,也是西行东来的僧侣歇脚所在。这里修筑了大量的佛寺,宝殿主尊是佛像,佛像两边上方都是千佛,而下方则往往描绘地方神祇,其外部特征有似祆教神祇。由此可以看出,丝路上的诸神之间并没有战争,而是安然地保佑着各自的信徒。
按照塞缪尔•亨廷顿的观点,不同文化由于自我认知身份的差异而存在着激烈的冲突。但历史经验表明,在冲突之外,文明之间还有着更为广泛的交流和竞争。公元751年,唐王朝与大食爆发战争,史称“怛罗斯之役”。这件小小的战事插曲迅速被和平交流取代,唐朝大量被俘工匠随大食军队西归,直接导致了以中国造纸术为代表的科技西传。随后,中亚撒马尔罕形成了一个造纸中心,并在以后的岁月中将造纸术从西亚传入欧洲,埃及人的纸草和羊皮纸开始退出舞台。可以说,怛罗斯之战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极具象征性。抛开军事上的胜败不论,中国文明与阿拉伯文明在怛罗斯之外的广阔空间里竞争并共生,对双方文化的发展都极具积极意义。文化多元、文明交往、和谐共存,这正是丝绸之路留给我们今天最可宝贵的财富。
(节选自《丝绸之路与中西文明交流》,有删改)
2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东西文明在初起时代,都诞生过开启文明的巨星,丝绸之路则突破地域隔阂使不同文化走向交融,成为穿越时空的文明长廊。
B. 春秋战国时的“草原之路”是古代丝绸之路的前身,两汉时,张骞出使西域,使其发展成为主干道,到了唐代它就更加繁忙了。
C. 一些西方的现存壁画、文献记录及考古发现,都印证了中国文化曾经有过西向传播的事实,且对西方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入的。
D. 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虽历经中华王朝不同的好恶态度,但仍对代表中国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草原之路”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前身,这是东西方交流的商贸之路,是春秋战国 时期由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开拓的。
B. 中国与波斯的交流持久而友好,双方既有物质层面的众多物品的交易,更有代表精神层面的各种宗教文化的交流。
C. 丝绸之路上修筑的佛寺,为往来于东西方的商人和僧侣提供了方便和保佑,更反映了多种宗教文化的共生共荣。
D. “怛罗斯之役”胜败的影响,相较于以中国造纸术西传为代表的文化交流的意义,其军事层面的意义显得微不足道。
2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是沟通中西方文明的重要纽带,千百年来始终充满着活力,其意义至今仍对沿路国家、民族的交往产生积极影响。
B. 因为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海上丝路在唐代也逐渐建立起来,这与陆上丝路形成的原因是一样的。
C. 塞缪尔•亨廷顿认为,不同种族因文化的差异会产生一些激烈的冲突。但在某种意义上,即便是冲突,也无碍文明的交流。
D. 怛罗斯之战不经意间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契机,它体现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多元性、文明交往和和谐共存的鲜明特征。
【答案】25. B 26. A 27. B
【解析】
25. 试题分析:依据文意,成为主干道的不是“草原之路”,应是张骞出使之路。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此题B张冠李戴。
26. 试题分析:根据文意,“其军事层面的胜败显得微不足道”过于绝对。
27. 试题分析:陆上丝路是双方贸易互动的结果,而海上丝路则是唐代社会的繁荣、先进的文明、开放的文化对世界各国吸引的结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朱先生退兵
陈忠实
那天清晨,朱先生正在书房里诵读。门房老者张秀才来报告,说省府衙门有两位差人求见。朱先生头也不抬:“就说我正在晨诵。”张老秀才回到门口如实报告后,两位差官大为惊讶,随之上了火:“晨诵算什么?我这里有十万火急命令,是张总督的手谕,你问先生接不接?”张秀才再来传话:“先生正在晨读。愿等就等,不愿等了请自便。”两位差官只好等着。
朱先生晨诵完毕,接了差官的信,果然是张总督的亲笔手谕。张总督信中说举事时逃跑的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起二十万人马反扑过来,大军已压至姑婆坟扎下营寨,离西安不过二百里路,要与革命军决一死战,古城百姓将必遭涂炭。因此想请朱先生前往姑婆坟,以先生之德望,以先生与方升之交谊,劝方升退兵。
朱先生看罢,对两个差人说:“儒子只读圣贤书,不晓军事,又无三寸不烂之舌,哪有回天之力!”说罢就转身走了。两个差官气得脸色骤变,气呼呼跳上车走了。朱先生听得门口清静下来,收拾行李,夹了一把黄油布伞就出了白鹿书院。午时,两位差官又驾着汽车来了,而且带来了张总督的秘书。门房老者张秀才如实相告:“走了。先生躲走了。”
傍晚时分,在张总督的总督府门前,一位背着褡裢夹着油伞的人径直往里走。荷枪实弹的卫兵横枪挡住。那人说:“我找张总督。”卫兵嘴里连续呼出五个“去去去去去!”那人就站在门口大声呼叫起张总督的名字,而且发起牢骚:“你三番两次请我来,我来了你又不让我进门。你好不仗义!”这时候一辆汽车驶到门口停下,车上跳下两个人来,顺手抽了卫兵一记耳光,转过身就躬下腰说:“朱先生请进。”朱先生一看,正是早晨破坏他晨诵的那两位差官,便跟着差官走进总督府见了张总督。张总督挽着朱先生坐下,亲昵地怨喧道:“先生你是腿上的肉虫儿不得死了?放着汽车不坐硬走路!”朱先生说:“我是土人,享不了洋福,闻见汽油味儿就恶心想吐。”张总督说:“
我真怕你不来哩!正准备三顾茅庐,我亲自去你的书院哩。”朱先生笑说:“纵是孔明再生,看见你这身戎装,也会吓得闭气,何况我这个土人。”
第二天一早,张总督起来时,已经找不着朱先生,连连叹惋:“这个呆子,书呆子!”随之带了一排士兵乘车追出城去。
朱先生已经踏上成阳大桥,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晨光熹微中,仍然坚持着晨诵,连呜呜吼叫的汽车也充耳不闻,直到张总督跳下车来堵住去路,朱先生才从孔老先生那里回到现实中来,连连道歉:“总督大人息怒!我怕打扰你的瞌睡就独自上路了。”张总督好气又好笑说:“这十二个卫兵交给你,请放心。我已经给他们交待过了。”朱先生转过身瞅一眼站成一排溜儿的兵士,摇摇头说:“这十二个人不够。把你的兵将一满派来也不够。要是你能打过方升,你还派我做什么?回吧回吧,把你这十二个兵丁带回去护城吧!”张总督不由脸红了说:“那你总得坐上汽车呀!”朱先生不耐烦了:“我给你说过,我闻不惯汽油味儿……”说罢一甩手走了,嘴里咕咕嘟嘟又进入晨诵了。张总督追上来再次相劝。朱先生却轻轻松松地说:“你诵一首成阳桥的诗为我送行吧!”张总督心不在焉又无可奈何地诵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朱先生击掌称好之后,自己也吟诵起来: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成阳桥……
朱先生吟诵至此,热泪涌流,转过身扯开步径自走了。
两日后,朱先生回到省城复命张总督。这时,方巡抚已经罢兵,带领二十万大军撤离姑婆坟,回归甘肃宁夏去了。
张总督立即传令备置酒席,为朱先生接风洗尘压惊庆功。朱先生从褡裢里掏出食物,大吃大嚼起来。张总督难为情地说:“先生这不寒碜我吗?”朱先生不以为然。吃罢喝了一杯热茶,背起褡裢告辞。张总督死拉住不放:“我还想请先生留下墨宝。”朱先生又放下褡裢,执笔运腕,在宣纸上写下两行稚头拙脑的娃娃体毛笔字:
脚放大,发铰短。
指甲常剪兜要浅。
张总督皱皱眉头不知所云。朱先生笑说:“我这回去姑婆坟,一路上听到孩童诵唱歌谣,抄录两句供你玩味。”说罢又背起褡裢要走。张总督先要用汽车送,又要改用轿子,又要牵马驮送。朱先生说:“不宜车马喧哗。”
(节选自陈忠实《白鹿原》,有删节)
28.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张总督的信,既交代了社会背景,又说明了诚请朱先生的理由,刻画了一个爱好和平、一心为民的革命军将领形象。
B. 咸阳桥送行,张、朱二人分别吟诵了两首古诗,但心境、用意不同,前者迫于无奈,是应景之诵;后者发自肺腑,是对自已此行安危的忧虑。
C. 小说最后“脚放大,发铰短/指甲常剪兜要浅”的题词内容,不仅反映了民声,也表达了朱先生对革命军破除陋习、清廉为政的期望。
D. 主人公朱先生形象生动鲜明,令人印象深刻。小说刻画了他爱读诗书、不畏权贵、低调淡泊、勇敢从容的性格特征。
E. 作者在塑造心中的理想人物朱先生的形象时,主要采用语言、动作及心理描写,将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中加以凸显。
29. 本文语言很有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
30. 朱先生帮助张总督实现了愿望,但又处处拒绝张总督。小说这样写有何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28. CD 29. ①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朱先生的语言文言化、书面化,张总督的语言粗鲁、口语化。②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大多直陈其事,少有修饰。③古雅厚重有韵味,多有诗词歌谣入文。
30. ①使故事更曲折,增强了文本张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在矛盾中,刻画并丰富了二人的性格,尤其是显示了朱先生的人格和威望。③强化主题,通过拒绝,表明朱先生此行的目的是为民请命,赞美了知识分子的担当。
【解析】
2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A项“爱好和平、一心为民”不准确,B项“对自己此行安危的忧虑”不妥,D项心理描写不是主要方式。
29.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特点。人物语言极具个性,叙事语言简约、平实,古雅厚重有韵味,多有诗词歌谣入文。
点睛: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对语句内涵的挖掘,答题时首先明确句子的内涵,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实现明确自己的观点。主要围绕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及主旨表达等方面分析。
四、作文
3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太阳怨云:“你为什么总是匆匆跑掉?”云怨风:“你为什么吹得我站不住脚?”风怨太阳:“你为什么总是用灼热的鞭子赶着我跑?”
最后,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
要求: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答案】责任的光芒
千百年来,人类拥有上苍赐予的许许多多美好的品质与情感,强烈的责任感就是其中的一点美丽的光芒,在一颗颗忠义的赤子之心中闪耀着。
乘着时光的快车,我看到了蔺相如那举璧抵柱、智对强秦的身影和那泰然自若的神情。秦王倚仗国家强大的那点儿神气,此刻在相如冲天的豪气面前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是什么给了相如这莫大的自信?是保护赵国子民使其免于阶下囚的责任。
明亮的烛光下,诸葛亮在写着什么。是呀,在这出师的前夜,他一定有许多话要对他时刻牵挂的后主说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写罢,他不禁抬头仰望苍穹,目光闪烁。是什么让孔明如此夜不能寐?是报答先帝知遇之恩、辅佐后主强国安民的责任。
岳阳楼下,滔滔江水拍打着江岸;岳阳楼上,范仲淹难抑心潮的荡漾,放声高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什么使他这般情感激扬?是一切为了天下百姓的责任。
蔺相如、诸葛亮、范仲淹,这些伟大的人物都曾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光辉的一笔。他们把谋求人民的幸福看成自己的责任,这是无比珍贵的情感。
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闪耀着责任光芒的“平凡人”。因为有了强烈的责任感,这些平凡人拥有了新的称谓——“感动中国人物”。
杨利伟载着中华民族飞天的梦想,成功地完成了国家和人民交付给他的伟大使命,肩负着神圣的责任遨游于浩渺的宇宙。
任长霞巾帼不让须眉,纵横于穷凶极恶的匪徒之间,肩负着保护百姓生命安全的责任。结果虽悲而壮,他依然赢得了全国人民的爱戴。
姚明是遥远的美利坚众异国面孔中屹立的东方小巨人,他身上有着数不清的中国球迷的期望。他的责任就是让外国人看到我们中国人奋斗的激情,不懈的毅力。他做得很好,他担起了责任,他不辱使命。
他们留给我们的感动还有很多,很多。正是这各种各样的责任压在了他们的肩上,正是他们勇于担当责任、不辱使命的做法,才铸就了他们的辉煌。
对于责任,西塞罗说得很有道理:“我们不是为自己而生,是我们的国家赋予我们应尽的责任。”刘易斯的这句话更是言辞犀利:“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不认真工作的人什么也不是,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
朋友们,让我们担负起各自的责任吧!让我们继承这上苍赐予祖先们的优秀品质吧!让责任的光芒永远在我们身上传递,并且愈发闪亮吧!
【解析】【试题分析】解答此类归纳寓言的寓意题,首先要了解,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往往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其篇幅短小、语言精炼,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手法上常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由果溯因不难得出答案,本则故事的结果是“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原因是“太阳”“云”“风”互相“怨”。由此可见本则故事是在讽刺那些不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而误事的现象。这段寓言性的文字有两小段。第一段叙事,体现出了“不承担责任、相互推诿的心态”;第二段揭示了误事的结果。由此可得出答案。立意可以是:责任面前要勇于担当;抱怨是推卸责任的表现,相互推诿只会导致恶果。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技巧点拨】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如学与问)、主次关系(如奉献与索取)、取舍关系(如自卑与自强)和条件关系(如继承与创新)等。辨明这些关系,有利于立意构思作文。如本题由果溯因不难得出答案,本则故事的结果是“雨一直下不来,禾苗干死了”,原因是“太阳”“云”“风”互相“怨”。由此可见本则故事是在讽刺那些不承担责任、互相推诿而误事的现象。由此可得出答案。立意可以是:责任面前要勇于担当;抱怨是推卸责任的表现,相互推诿只会导致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