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0 KB
  • 2021-06-08 发布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兵地十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联考语文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兵地十校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联考 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汉字产生之前,人们只能通过一些出土的文物了解中国文化。但我们如果要真正详尽地去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还是只能依靠文字。汉字作为中国文化历史传承的载体,跟其他文明的语言文字载体具有质的差异。‎ 世界上的文字到目前为止可分为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汉字这种文字被描述为构意文字,因为它的形体是按照它所表达的意义来构造的,汉字的形体跟汉字的意义密切相关,而拼音文字只是用不同符号去对应不同音节。‎ 汉字是承载中国文化最具象也最细节化的单元,与别国的文字对比,会发现汉字具有非常独特的一面。它既有跟西方其他古老文字相通的一面,也有独特的一面。古埃及文字同样属于象形文字,这种文字中的“水”字描写的是埃及人所生活的那个地域的一条大河——尼罗河。但是,尼罗河和黄河相比落差其实非常大,中国人看到的水有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所以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古中国文字中的水是截然不同的形式与方向,中国的水字不会出现古埃及的写法,古埃及也不会出现中国水字的构造。再以“男”字为例,中国自古是一个农耕社会,从有文字开始,男性是耕地的农夫,所以中国是田力为男;而古埃及的男人都是猎户,所以他们的“男”字又是另一种构造的表达。可见不同民族的文字往往带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同文化对相似的概念会有其个体化的表达方式。‎ 再来看“门可罗雀”的“罗”字。在古代汉字中,“罗”表示捕捉,而捕捉不同猎物时的写法是不一样的,捕大象、捕野猪……捕什么猎物都要写成对应的形式。但是现代汉字就不能如此复杂,每一种捕获物都有对应的汉字,所以就要从中选择一个代表,最终因为鸟类是最常见的,所以汉字中的“罗”选择了追鸟的构造。比如“尽”的概念,在古汉字中是下面一个器皿,上面一只手,表示一个人在洗锅,而这个动作意味着饭吃完了。古人就是通过如此具象化的场景表述了这样一个抽象的含义,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先人在造字时付出的努力和令人惊叹的智慧。‎ 除了社会生活的概念,自然生活的概念也在汉字中有场景化的表达。比如代表早上的“朝”字,由一堆草和太阳、月亮来构造。太阳在东边的草丛里,月亮在西边的草丛里面,这是只有早上才会出现的特定场景,所以这就是“朝”字。这些东西都充分体现了汉字的人文性。‎ 汉字除了人文性,还具有充分的艺术性。在中国古代,把“上善若水”“龙飞凤舞”等汉字概念形态融入艺术器皿设计当中。如此,只有把古汉字的元素融到我们现代的建筑、用具等设计当中,去挖掘古汉字的文化艺术特质,才会使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汉字文化的气息,让我们的生活更有品质,更有格调,也更美好。‎ ‎(摘编自王立军《汉字载体的人文特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只能依靠文字,汉字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B. 汉字与古埃及文字均属象形文字,但汉字更有个性,是中国文化个性化的表达。‎ C. 汉字的人文性体现在汉字将社会、自然的生活概念通过具体的场景来加以表述。‎ D. 现代人将古汉字的元素运用到各种设计中,使现代生活充满了汉字文化气息。‎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第二段分析表意、表音文字的区别,点明了汉字跟其他语言文字的本质区别。‎ B. 文章第三段列举“水”“男”二字,论证汉字承载着独特的中国文化,形象可感。‎ C. 文章第五段第一句话为过渡句,自然地连接了两个并列的段落,增强了文章逻辑性。‎ D. 文章紧紧围绕“汉字载体的人文特质”来组织材料分析论证,有理有据,说理性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拼音文字是用不同符号去对应不同音节,所以叫作表音文字。‎ B. 古埃及和古中国文字截然不同,可见两国人思维方式相异。‎ C. “尽”字通过具象化场景表述了抽象的含义,体现了先人的智慧。‎ D. 中国古人把汉字概念形态融入艺术设计中,表明汉字具有艺术性。‎ ‎【答案】1. C 2. A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首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锁定答题区间,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以偏概全,“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只能依靠文字”错误。原文说,汉字产生之前,人们通过一些出土的文物了解中国文化,要真正详尽地去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只能依靠文字。B项,“但汉字更有个性”在文中并未体现。D项,混淆时态,原文说的是“只有把古汉字的元素……才会使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都充满汉字文化的气息”‎ ‎,这是还未实现的设想、推测,不是既成事实。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把握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等,并找出文本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较,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点明了汉字跟其他语言文字的本质区别”错误,应该是“点明了汉字跟拼音文字的本质区别”。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通过分析比对,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可见两国人的思维方式相异”无中生有,文中只是说两国文化不同,并未提及两国人的思维方式。故选B。‎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 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①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煊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②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像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 ‎③我生于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好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④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⑤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⑥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我不知道德国的冬天,比起我们江浙来如何,但从许多作家的喜欢以 Spaziergang(散步)一词来做他们的创造题目的一点看来,大约是德国南部地方,四季的变迁,总也和我们的江南差仿不多。譬如说十九世纪的那位乡土诗人洛在格罢,他用这一个“散步”做题目的文章尤其写得多,而所写的情形,却又是大半可以拿到中国江浙的山区地方来适用的。‎ ‎⑦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滨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⑧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⑨有几年,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个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或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一九三四)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日本人叫作Hiking,德国人叫作 Spaziergang狂者,所最欢迎的也就是这样的冬天。‎ ‎⑩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细致的观察和真挚的热爱。‎ B. 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了范围。‎ C. 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旱冬,容易让人得病。但它不影响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D. 《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基调,但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5. 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 ‎6. 文章第7段描写景物,层次分明,色彩丰富,请就这一特点进行简要赏析。‎ ‎【答案】4. D 5. 首段描写北国冬天的蛰居生活,突出了“吃喝”之乐,但缺少赏景之乐,开启了人们对室外生活的向往。与下文写江南美丽的冬景做好铺垫,并与江南冬天带给人的乐趣形成对比。 ‎ ‎6. 第⑦段写景是按从远到近、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的。作者先写了远景河流、村庄、小桥、远阜、树林等,又写了白雨和背景,最后写了乌篷船、酒客和灯光,层次分明。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红黄的灯光,色彩鲜明。‎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 D项,“隐含这种情调”“近乎荒凉的风景”有误,本文的情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是充满了生机。‎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作者在文章开头为什先写北方冬天的生活”,文章结构包含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文章的体裁形式和章节结构,如开头结尾、段落层次、过渡衔接和伏笔照应等。不同的体裁,结构形式也不同。二是指文章的内在联系和组织。文学作品,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感情的变化过程为线索来谋篇布局的结构方式,称为纵式结构;按材料的性质来谋篇布局的结构,称为横式结构。首先答出北方冬天的生活的特征:突出了“吃喝”之乐,但缺少赏景之乐,开启了人们对室外生活的向往。通过对北国冬天的描绘衬托出江南冬天与之不同的充满独特生气的可爱之处,同时为下文写江南冬天给人们带来的无限乐趣奠定基础。‎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散文的主要内容,从内容结构入手,具体分析其巧妙之处即可。注意从从远到近、从外到内的顺序进行和色彩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概括。“洒”“加”“泊”“添”“画”几个动词都带有主动性,都紧扣着“冬日农村画”展开的,与其写的江南冬天的实景,倒不如说描绘一幅江南农村的图画。而动词后面所跟的宾语,如:“乌篷小船”“喧哗的宾客”和“月晕”等,都体现出江南冬天的闲适,以此寄托作者洒脱的人生境界。所以,这几个动词勾勒出的是一幅富有深意的江南冬景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新华社‎2019年1月18日消息,美国航天局18日发布公报表示,正就嫦娥四号任务与中方展开合作,预计将于31日利用美国“月球勘测轨道器”对嫦娥四号着陆点进行成像。美航天局说,过去一个月,其与中国国家航天局讨论了对嫦娥四号着陆时掀起烟尘的迹象进行观测的可能性。中美两家航天机构达成协议,合作产生的任何重要发现都将于2月在维也纳召开的联合国和平利用外层空间委员会科学和技术小组委员会会议上分享。美航天局在公告中强调,与中国的合作“透明、互惠、互利”,符合美国政府和国会的规定,并表示美国计划重回月球,与国际伙伴持续展开合作至关重要。此前,在得知中国要发射中继星并探测月背时,美国科学家在一次国际会议上向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提出了合作请求。美方提出,能不能延长中继星的使用寿命,能不能在嫦娥四号上放美方信标机。吴伟仁表示,都没问题,都可以解决。‎ 材料二:‎ 一转眼,“中国航天日”从设立至今已有三个年头。在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兴盛的背景下,“中国航天日”也成长为传承航天精神、凝聚强大力量的重要纽带,成为普及航天知识、培植创新文化的重要平台和展示航天成就、拓展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 本届航天日主题为“共筑航天新时代”,契合了十九大精神,宣告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全面推进航天强国建设”“2020年左右实现重点突破,加速迈向航天强国”。几十年的技术与工业积累,奠定了我国航天事业阔步踏上新征程的坚实基础,在建设航天强国的号角的鼓舞下,中国航天也有能力有信心拥抱新时代。‎ 中国航天事业赢得举世瞩目,既是航天领域广大工作者潜心耕耘、默默奉献的结果,也离不开全社会的持续关心与大力支持。近些年来,航天成果服务国计民生日益呈现广泛深入的特点,而丰富多彩的航天科普活动的组织开展,不仅推动了航天知识的普及,而且使航天文化、航天精神一步步深入人心,在很大程度上为提升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航天事业也从公众的积极反馈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 ‎(摘编自《国防科技工业》2018年第5期《共筑航天新时代》)‎ 材料三:‎ 目前,世界上已有29个国家颁布了航天领域的国内法律或法规,而我国是航天大国中唯一没有航天法的国家。加快立法进程,建设法治航天是我国实现航天强国梦的根本途径。‎ ‎《航天法》作为规范和促进我国航天活动的最重要的法律,应该起到航天基本法的作用,对航天活动所涉及的各个层面进行规范和调整。‎ ‎《航天法》的立法宗旨首先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与权益,作为航天基本法,未来的《航天法》应当明确空间安全是我国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将采取各种强有力措施维护国家空间主权和空间安全,我国的航天活动不受非法阻碍和破坏,对于任何攻击、破坏我国空间资产和有关地面设施的行为将被视为敌对行为,我国有权进行自卫。‎ ‎《航天法》还应该规范航天活动的发展。规范我国各类航天活动,需要协调解决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确认经顶层制度设计下形成的部门职权划分;解决职责不清的问题,既需要明确各部门的职权,还需要解决部分职权交叉、重叠以及职责空白地带;解决部分航天活动在管理上无法可依的问题;通过立法为促进航天活动的商业化和商业航天提供法律支持;通过立法构建合理的航天科研、生产、采购制度。‎ ‎(摘编自《国际太空》2018年第5期《加快航天立法建设航天强国》)‎ 材料四:‎ 当前,世界商业航天的迅猛发展,既给中国航天以机遇,也对中国航天提出严峻挑战。国家航天局副局长吴艳华指出,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航天是坚定不移的政策方向。《2016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出,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有序参与航天科研生产、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信息产品服务、卫星运营等航天活动,大力发展商业航天。这预示着中国民营航天将持续迎来政策利好。在国家新发展理念推动下的航天创新形势,尤其是近日国家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发展,鼓励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落户非国有企业。中国商业航天不可阻挡地破土而生,一大批创新型民营航天企业蓬勃兴起,有力地促进了新形势下以全面商业化、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为标志的新航天时代。‎ ‎(摘编自《数字通信世界》2018年第1期《创新驱动商业新航天》)‎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设立“中国航天日”的目的是普及航天知识,传承航天精神,使航天成果服务国计民生。‎ B. 中国航天事业有了巨大发展,美国航天局愿意与中国进行“透明、互惠、互利”的合作。‎ C. 制定《航天法》,不仅能够保护国家空间主权和空间安全,而且能对航天活动进行规范。‎ D. 世界商业航天迅猛发展,是中国的机遇,国家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航天活动。‎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国就探月工程表达了与中国合作的意愿,吴伟仁的回答展现了中国航天人的自信与开放心态。‎ B. 嫦娥四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是几十年的技术和工业积累及航天工作者潜心耕耘的结果。‎ C. 一大批创新型民营航天企业蓬勃兴起,得益于国家的新发展理念,标志着新航天时代已到来。‎ D. 目前我国已经可以称为航天大国,但是《航天法》的缺失导致我国暂时还难以成为航天强国。‎ ‎9. 习近平主席为中国航天日题词说:“探索浩瀚宇宙,发展航天事业,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我们如何实现航天梦。‎ ‎【答案】7. A 8. C ‎ ‎9. ①加强与国际社会和航天先进国家的合作,实现共赢。②大力开展航天科普活动,普及航天知识,传播航天文化。③航天领域广大工作者继续发扬潜心耕耘、默默奉献的精神。④全社会对航天事业持续关心、积极反馈与大力支持。⑤加快航天立法,规范并保障航天活动的展开。⑥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航天,促进航天商业化运营。‎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再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比对。本题A项, “目的是普及航天知识,传承航天精神,使航天成果服务国计民生”错误,“使航天成果服务国计民生”并不是设立“中国航天日”的目的,“国计民生”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根本原因。故选A。‎ ‎【8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注意细节。学生必须养成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迅速搜寻到每个选项所涉及的段落,然后仔细比较选项的说法是否与原文一致。本题C项,“标志着新航天时代已到来”不准确,原文是“有力地促进了新航天时代”。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筛选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经过辨别把相关的信息提取出来,前提是审清题目要求,筛选出的信息要与题目有关;而整合信息就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将文中相关的而又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并加以处理。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是言语理解能力中十分重要的一个能力。这一能力点的基本要求:先筛选并提取文中重要信息,然后再进行归纳、综合、概括、提炼,形成简洁而正确的答案。本题中,原文“符合美国政府和国会的规定,并表示美国计划重回月球,与国际伙伴持续展开合作……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提出了合作请求。美方提出,能不能延长中继星的使用寿命,能不能在嫦娥四号上放美方信标机”,即加强与国际社会和航天先进国家的合作,实现共赢。“航天成果服务国计民生日益呈现广泛深入的特点,而丰富多彩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发挥了应有的作用,航天事业也从公众的积极反馈中获得更大的发展动力”“中国航天事业赢得举世瞩目,既是航天领域广大工作者潜心耕耘、默默奉献的结果,也离不开全社会的持续关心与大力支持”,即全社会对航天事业持续关心、积极反馈与大力支持。“世界上已有29个国家颁布了航天领域的国内法律或法规,而我国……建设法治航天是我国实现航天强国梦的根本途径”,即加快航天立法,规范并保障航天活动的展开。“中国商业航天不可阻挡地破土而生,一大批创新型民营航天企业蓬勃兴起,有力地促进了新形势下以全面商业化、创新驱动和军民融合为标志的:新航天时代”,即大力支持和发展民营航天,促进航天商业化运营。分点概括要点。‎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解题方法:‎ ‎(1)比较材料。在当今这个大数据时代里,阅读新闻、报告类文本,要加强比较分析能力的培养。要从材料来源、主要内容、中心观点、数据图表等多角度比较分析,辨明异同,深入探究规律。‎ ‎(2)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一方面浏览全文,找到相应语句并在原文中标注出来。另一方面,逐一把选项和原文比对,不一致的即可判定错误。‎ ‎(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读懂文本,标记包含相关信息的重要语句。可以从概括性的句子、文中运用的材料和作者的评价三方面入手。其次,从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出发,结合新闻材料提炼观点。最后,观点必须于文有据,合情合理。要做到客观公正,不能任意拔高或者贬低。‎ 二、文言文阅读(共2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初从高祖起丰,攻下沛。高祖为沛公,以哙为舍人。项羽在戏下,欲攻沛公。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项羽既飨军士,中酒,亚父谋欲杀沛公,令项庄拔剑舞坐中,欲击沛公,项伯常屏蔽之。时独沛公与张良得入坐,樊哙在营外,闻事急,乃持铁盾入到营。营卫止哙,哙直撞入,立帐下。项羽目之,问为谁。张良曰:“沛公参乘樊哙。”项羽曰:“壮士。”赐之卮酒彘肩。哙既饮酒,拔剑切肉食,尽之。项羽曰:“能复饮乎?”哙曰:“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默然。沛公如厕,麾樊哙去。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哙从至陈,取信,定楚。更赐爵列侯,与诸侯剖符,世世勿绝,食舞阳。以将军从高祖攻反韩王信于代。自霍人①以往至云中,与绛侯共定之,益食千五百户。因击陈稀与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降定清河、常山凡二十七县,残东垣,迁左丞相。哙以吕后女弟吕婆为妇,故其比诸将最亲。‎ 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余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 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 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注:霍人:地名,在今山西省繁峙县东郊。‎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 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B.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C.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D. 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比如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B. 沛公,指汉高祖刘邦。公,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这五等爵位依次是“公、侯、伯、子、男”,本文中的“沛公”的“公”即为此意。‎ C. 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D. 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和高祖刘邦是同乡,一开始依靠屠狗谋生,后来做了沛公的侍从,跟从沛公去赴项羽设下的鸿门宴,他手持铁盾守在营外,以备不测。‎ B. 刘邦当了皇帝以后,樊哙凭借战功,多次增加封邑,又凭借战功,官至左丞相。后来娶了吕后的妹妹,因此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C. 樊哙为了保护刘邦,私闯鸿门宴,面对项羽威胁,他不仅用喝酒吃肉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勇猛,还义正词严地批评项羽不该听信小人的挑拨离间。‎ D. 樊哙在高祖病重时,因为担忧国家的命运而伤心流泪,他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话,高祖就笑着坐了起来。后来卢绾造反,他凭借相国的身份率兵攻打。‎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沛公从百余骑因项伯面见项羽,谢无有闭关事。‎ ‎(2)是日微樊哙奔入营诮让项羽,沛公事几殆。‎ ‎【答案】10. D 11. B 12. C ‎ ‎13. ‎ ‎(1)沛公使一百多骑兵跟从(带领一百多骑兵)(来到项营),通过项伯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2)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讥诮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接近危险)了。‎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 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的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的衰颓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不见您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 句中,“陛下与臣等”作“起丰沛”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两项。“甚”的意思是“厉害”,补充说明“病”的情况,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D。‎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平时学习文言文,要加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识记和积累,如称谓、习惯、官职、历法、礼仪、科举制度等都要加以理解和识记。‎ B项,“本文中的‘沛公’的‘公’即为此意”解说错误,沛公指汉高祖刘邦,起兵于沛,故称“沛公”。这里的“公”是对人物的敬辞,尊称男子。“公”有时也指封建制度五等爵位中的最高爵位。‎ 故选B。‎ ‎【12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 C项,“面对项羽的威胁”分析有误,据原文“赐之卮酒彘肩……”可知,项羽并没有威胁他,反而很欣赏他,赐予他酒喝,赐给他肉吃。‎ 故选C。‎ ‎【13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从”,使……跟随;“因”,通过;“谢”,谢罪;“闭关”,封锁函谷关。‎ ‎(2)“是日”,这一天;“微”,如果不是;“让”,责备;“几殆”,几乎就结束了。‎ ‎【点睛】文言文筛选信息注意事项: ‎ ‎1.通读全文,把握文意 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章的正文以及标题、作者、背景、注释等,都能向读者传递信息。文章的信息和材料有主次之分。一般来说,文章的主要意旨、主要事件或说明的主要事物,是文章的主要信息和材料;而枝蔓的事件或附带的事物,则是文章的次要信息和材料。在分析过程中,要准确把握隐含信息,先要弄清相关文字的字面含义,同时还得顾及全面,把握整体,推断时更要遵守逻辑规则。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 ‎ ‎2.弄清题干要求,根据要求筛选 “跳读法”是筛选信息较为常用的方法。因为对一篇文言文来说,我们不可能一下子完全读懂,采用“跳读法”,可以把不懂的字、词跳过去,来捕捉文中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时是有一定标志的,如全文中心句、段落起始句、段末总结句、作者议论性的文字等。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语言信息孤立地看是重要的,但却是不符合题干要求的。面对众多的“有效”信息,我们要根据题干要求,正确认识信息所涉及的对象和范围,然后有针对性地去分析、概括和归纳,做到有的放矢。 ‎ ‎3.剔除无效信息 我们从文章中筛选出来的信息有些往往是相似的,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有清晰的思路,仔细地去分析、辨别,从而剔除千扰项,得出所要的正确答案。‎ 参考译文:‎ 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藏在乡间。当初跟从高祖在丰县起兵,攻取了沛县。高祖做了沛公,就以樊哙为舍人。项羽驻军戏下,准备进攻沛公。沛公带领一百多骑兵通过项伯的关系面见项羽,向项羽谢罪,说明自己并没有封锁函谷关,不让诸侯军进入关中的事。项羽设宴犒赏军中将士,正在大家喝得似醉非醉的时候,亚父范增想谋杀沛公,命令项庄拔剑在席前起舞,想乘机击杀沛公,而项伯却一再像屏风一样挡在沛公的前面。这时只有沛公和张良在酒席宴中,樊哙在大营之外,听说事情紧急,就手持铁盾牌来到大营前。守营卫士阻挡樊哙,樊哙径直撞了进去,站立在帐下。项羽注视着他,问他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称赞道:“真是个壮士!”赏给他一大碗酒和一条猪前腿。樊哙举杯一饮而尽,然后拔出剑切开猪腿,把它全部吃了下去。项羽问他:“还能再喝一碗吗?”樊哙说道:“我连死都不怕,难道还在乎这一碗酒吗?况且沛公首先进入并平定咸阳,让队伍露宿在霸上,以等待您的到来。大王您今天一到这里,就听信了小人的胡言乱语,跟沛公产生了隔阂,我担心天下从此又要四分五裂,(百姓们)都怀疑是您(一手造成的)啊!”项羽听罢,沉默不语。沛公借口要去上厕所,暗示樊哙一同离去。这一天如果不是樊哙闯进大营讥诮责备项羽,沛公的事业几乎就完了。‎ 项羽死了以后,汉王做了皇帝,因为樊哙坚守战有功,增加封邑八百户。楚王韩信反叛,樊哙跟从(高祖)到了陈地,攻打韩信,安定了楚地。又赐爵列侯,和诸侯剖符(或叫“剖竹”。封建时代的帝王在建国之后,就会封赏有功的诸侯将士,任命将郡守,将符节剖分为二,文臣武将各执其一,作为信守的约证,叫作“剖符”),世世代代不断绝,又增加封邑舞阳。以将军的身份跟从高祖到代地攻打反叛的韩王信。从霍人以到云中,与绛侯共同安定了这些地方,增加封邑到一千五百户。趁机攻击陈稀与曼丘臣军,在襄国作战,攻破柏人,稳定清河常山总共二十七个县,摧毁了东垣,升为左丞相。樊哙娶吕后的妹妹吕媭为妻子,所以和其他的将领相比(他和皇帝的关系)最亲近。‎ 起初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曾经病得很严重,讨厌见人,躺在宫中,给守门的太监下诏不能让群臣进宫。群臣绛、灌等人都不敢进入。十多天后樊哙就打开宫门径直闯入,大臣跟随他一起进入。皇上独自枕着一个宦官躺着。樊哙流着泪说:“起初陛下与我们在丰沛起兵,安定天下,是多么的壮烈呀!如今天下已定,又是多么的衰颓呀!况且陛下病重,大臣都很担心,不见您与我们谋划国事,难道要独自一人和一个宦官一起过到最后吗?况且陛下看不见赵高的事情吗?”高帝笑着坐了起来。‎ 后来卢绾反叛,高帝让樊哙以相国的身份攻击燕国。这时高帝病得很重,有人诬陷樊哙和吕氏勾结,假如皇上一旦驾崩,那么樊哙就会率领军队全部杀尽戚夫人和赵王如意这些人。高帝听说了以后非常生气,于是就让陈平载着绛侯前去代替樊哙,到军中斩杀了樊哙。陈平畏惧吕后,抓捕樊哙到了长安。到了以后高祖却已经驾崩,吕后释放了樊哙,让樊哙恢复了官爵与封邑。‎ 孝惠六年,樊哙去世,谥号是武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虞美人·枕上[注]‎ 一九二一年 毛泽东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都灰尽,剩有离人影。一钩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注】此词是毛泽东写给新婚不久的夫人杨开慧的。‎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江海翻波浪”以比喻、夸张手法,化无形为有形,突出、鲜明地写出“愁”状。‎ B. 一个“晓”字,点出是彻夜未眠;一个“影”字,写出若即若离的别样之苦。‎ C. 下阕末两句,作者触景生情,见月怀人,含蓄地写出了别离之苦。‎ D. 这首词通过对夜晚景色的描写,从侧面反映了革命者也有自己的离愁别绪。‎ ‎15. 这首词与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相比,从借景抒情的角度看,有何不同?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4. C 15. 本词选取的景物具有凄清、冷寂的特点,其抒发的是作者的思念之苦;而《沁园春•长沙》选取的景物则充满生机、色彩绚丽,其抒发的是作者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技巧、形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考生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手法不准确、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风格不正确,情感表述有误,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C项,“含蓄”错误,“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是直接抒情。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诗歌标题、作者、注解、意象、抒情关键词等,在理解全诗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关键诗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要注意从内容、景物描写、艺术手法、情感态度等角度比较。‎ 解答此题,可分别从景和情的角度来比较。从景的角度,本词写天色难明、寒星、一钩残月,景物特点是清冷;《沁园春•长沙》描绘的是层林、漫江、百舸、雄鹰、游鱼,景色绚丽多姿,充满生机。从情的角度,本词抒写的是作者的离愁别绪,《沁园春•长沙》抒写的是作者投身革命的壮志豪情。‎ ‎【点睛】情与景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对范畴。古代诗歌中情、景之间的关系有下列几种: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以景结情等。鉴赏时,要注意景与情之间的哀乐衬托关系:以乐景衬乐情,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 ‎(三)名句默写(每空1分,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赤壁赋》里,借自然界的动物和植物,分别感慨人生短暂与渺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在《离骚》中多次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坚定信念,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表明他纵然死一万次也绝不后悔;“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也表明他即使粉身碎骨也不会改变自己的志向。‎ ‎(4) 《诗经·氓》中表现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时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在《马说》中,韩愈同情那些不遇伯乐而辱没在仆役手中的千里马,这些马只能落得“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局。‎ ‎【答案】 (1). 寄蜉蝣于天地 (2). 渺沧海之一粟 (3). 虽九死其犹未悔 (4). 虽体解吾尤未变兮 (5). 泣涕涟涟 (6). 骈死于槽枥之间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此类试题解答时,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蝣”“沧”“犹”“涟”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第Ⅱ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FA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项目的科学意义 。建望远镜是瞄准21世纪的科学前沿,寻找暗物质、暗能量。宇宙中有99%的质量和能量知道它的存在,但不知道它的特性是什么。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谜。‎ 中国“天眼”有多大?沿着FAST的圈梁走一圈用时43分钟。“天眼”的“眼眶”是一圈钢铁结成的圈梁,登上圈梁往下看,巨大的天坑里, 地排列着一个个“网结”。FAST的圈梁被50根‎6米到‎50米 的钢柱支在半空,周长约1.6公里,FAST口径有‎500米,组成的球形反射面相当于30个足球场大小。‎ 国家天文台FAST工程技术人员介绍说,探听地球之外的音讯,“天眼”的能力和其大小 ‎ ‎。简单来说,眼睛越大,看得越远。尤其特殊的是,这只“天眼”并非“死眼”,FAST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4450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足以观测到更大天区的天体,同时,馈源舱也随索网一同运动,采集天体发射的无线电波,( )。‎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毋庸置疑 星罗棋布 参差不齐 息息相关 B. 不容置喙 星罗棋布 参差错落 休戚相关 C. 毋庸置疑 阡陌纵横 参差不齐 休戚相关 D. 不容置喙 阡陌纵横 参差错落 息息相关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B. 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全世界的天文学家也在紧盯着它——希望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谜。‎ C. 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也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并解开宇宙起源之谜。‎ D. FAST不仅让中国的天文学家为之振奋,也让全世界的天文学家紧盯着它——寄希望于这个最大的“天眼”或许能找到外星人和宇宙起源之谜。‎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调整视线的指向,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B. 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 C. 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D. 如同人类转动自己的眼珠,调整视线的指向,遥远的太空对它来说将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词语的含义,然后比对给出的句子,看使用是否合乎语境,毋庸置疑:不必怀疑。不容置喙:不容许插嘴。文中强调FAST的科学意义,用“毋庸置疑”。星罗棋布:形容数量多,分布广。阡陌纵横:形容田园的繁盛。句中和“田园”无关,用“星罗棋布”。参差错落:各种不同的事物,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一或很不整齐。句中强调“钢柱支在半空”不整齐,用“参差不齐”。息息相关:形容彼此关系非常密切。休戚相关:形容关系密切,利害一致。句中是“能力和大小”的关系,与“利害”无关,用“息息相关”。故选A。‎ ‎【18题详解】‎ 此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注意明确病句的类型,以及典型的错例,答题时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句子,对照错例,找到错误。句中共有两处错误:①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FAST”,后面的主语是“全世界的天文学家”;②搭配不当,“找到”和“宇宙起源之谜”搭配不当。题中A项,中途易辙;B项,中途易辙,搭配不当;D项,搭配不当。故选C。‎ ‎【19题详解】‎ 此题考核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重点考核选填衔接句,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和音韵的和谐的角度选取。答题时注意分析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和语句之间陈述对象的一致,“如同……眼珠”这一比喻紧承前面的“FAST 的索网结构可以随着天体的移动自动变化,带动索网上活动的 4450 个反射面板产生变化”,“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是结果。由此排除 A、B 两项。根据文意,“不存在方向上的死角”的是“FAST”,不是“遥远的太空”,由此排除 C 项。故选D。‎ ‎20. 用对联形式为下列新闻拟一则标题。‎ 新华社香港‎9月9日电 中国奥运金牌选手代表团9日结束了为期3天访港活动,他们在香港市民的欢送下离开香港,前往澳门访问。迎候在码头的数百名澳门居民以鲜花、欢呼和激动的心情,热烈欢迎健儿的来访,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等到澳门外港码头迎接。、奥运金牌选手访港3天来,在全港市民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美好的印象。9日上午,香港上环港澳码头门口聚集了许多市民,他们高举“中国的英雄”“中国人的骄傲”“预祝中国奥运健儿2008再创佳绩”等字样的横幅,热情欢送奥运金牌选手。‎ 到澳门时,等候在那儿的人群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当刘翔、田亮、郭晶晶等名星运动员走到近前时,人们争相拍照,闪光灯亮成一片,人们情不自禁地欢呼,表达了与金牌健儿重逢的喜悦。根据安排,代表团将在澳门活动2天。 ‎ ‎ ‎ ‎ ‎ ‎【答案】香港欢送金牌选手,澳门喜迎体坛精英。‎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新闻消息概括压缩类试题,新闻属叙事类文体,可以要素提取法,就是将新闻中叙述的各要素(当然有的新闻不一定每个要素都具备)提取出来,然后按“什么人(或物)于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的顺序(或适当调整语序)即组成一句话新闻。‎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 ‎2019年6月15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所谓两网融合,就是把城市环卫系统和再生资源系统两大体系有效衔接、融合发展。其中,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这座位于嘉定区马陆镇的集散中心,占地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是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它于近日建成投运,每天可处置70吨再生资源,它将对嘉定区全品类可回收物“兜底”回收处理。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站长杨龙斌介绍说,运到这里的垃圾被送到分拣车间,根据类别不同,会进入对应的操作间,由工作人员进行精细分类。“比如,废弃塑料瓶会去掉标签和瓶盖,再进行打包;废纸会分成硬板纸、报纸、书本等等,由全自动打包机进行压缩,放入堆垛区。”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副局长唐家富表示,“两网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答案】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并于嘉定区马陆镇建成上海首座全品类再生资源集散中心,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概括思想内容,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一般可三步解题法:先明确陈述对象或主要事件或议论的观点;然后明确与主概念相对应的谓语动词或总结性的词句;最后将选定后的几个词句连缀,看能否大体表达文段的主要内容,即可确定答案。材料第一句“‎2019年6月15日,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提出事件: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工作。第二、三句依据“所谓两网融合,就是”“其中”可知,在解释“两网融合”的内涵,并重点提及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第四句“这座位于嘉定区马陆镇的集散中心……将对嘉定区全品类可回收物‘兜底’回收处理”,写了建设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地点和作用;第五六句,“马陆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站长杨龙斌介绍说”“ 比如,废弃塑料瓶会……放入堆垛区”,两句以负责人的话和举例废旧塑料瓶来写再生资源集散中心的工作开展。最后一句“‘两网融合’工作的持续推进,将有效促进垃圾分类后的减量化和资源化”以副局长的话点评“两网融合”的作用。对以上材料进行筛选整合,考生可得出核心意思:上海启动“两网融合”及其作用。考生据此可组织答案,注意不超多字数限定。‎ ‎【点睛】压缩语段题的主要方法有:一是查找法,即在原文中寻找能表述主要信息的关键语句,如议论文中表述论点的语句,说明文中的中心句,记叙文中的过渡句,新闻中的导语均属关键语句。二是删减法,就是保留材料中主要信息,删除次要信息。三是连缀法,即将符合题干要求的信息筛选整合,连缀成最终答案。‎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2003年,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航天飞行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2012年,中国“蛟龙”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标志着我国深海潜水器成为海洋科学考察的前沿与制高点之一;2015年,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8年,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竣工投入使用,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获取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并传回地面。‎ 阅读上述材料,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你有哪些思考和感想?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参加学校“科技文化节”,写一篇演讲稿。‎ 给某位“当代科技英雄”写一封慰问信。‎ 收看某次航空探测器升空的视频直播,写一篇观后感。‎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嫦娥”探月扬国威,吾辈竭力续新篇 ‎——观看“嫦娥四号”探测器升空有感 浪花与波浪紧密相连才会经久不衰,永远绽放。个人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社会和时代,才能永葆事业的青春,创造永恒的价值。一味突出个人,只能像火花一样,转瞬即逝。‎ ‎16世纪英国诗人约翰·邓恩曾说:“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我们青年人不应囿于自我的小圈子,当与祖国一起追梦、圆梦。融于集体,融于社会和时代,方能更好地实现自我的价值。‎ 不要蜷缩在自己促狭的世界里,当关注祖国的发展,因为无数的人都与我们有关。‎ 二战时期一位牧师曾这样反思自己:“起初他们追杀共产党,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站起来为我说话了……”过于自我其实是在孤立自己,而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古训是说读书人要少参与是非,多钻研学问,而不是教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祖国需要我们的担当与奉献。融入时代,砥砺奋斗,无数的人都与我们有关。‎ 不要认为自己的力量渺小,当滴水汇成大海时,你就可以改变世界。‎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充分证明了这一观点。总设计师林鸣发明专利达数百项之多,但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还需要无数设计者和工人的辛勤付出才能完成。港珠澳大桥被国外媒体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如果单凭总设计师的一己之力去研发,这个世界难题恐怕很难攻克。“众人拾柴火焰高”,个人只有融于集体,才能收获更大的成功。‎ 不要忽略集体的价值,当灾难来临时,你会体会到大爱与温暖。‎ ‎2008年汶川大地震突如其来,让汶川人民恐慌不已,让中国同胞紧张不已。而从各地赶到汶川的救护人员和志愿者却让我们的心很温暖,正所谓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因为我们都是祖国的一分子,是一个集体。无论何时遇到困难,四面八方的兄弟姐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我们面前并向我们伸出援手。‎ 鲁迅先生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浪花离不开波浪,鱼儿离不开海洋,鸟儿离不开天空,而我们离不开集体。个人与集体、社会、时代紧紧连在一起,只有融入集体才能更好地彰显自我价值,圆梦新时代。‎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本题和2019年高考全国卷属于同一命题方式,是一道给定背景材料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主要介绍了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在新世纪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为考生写作指明了方向,写作内容应紧扣我国的科技成就,并以此为基点,思考自己该如何融入到国家科技事业当中去。‎ ‎【审题】限制性 ‎1.情境限制。作文试题分为三部分:背景材料、任务指令、写作要求。其中背景材料介绍了新世纪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有着明显的情境限制。主要包括载人航天、深海潜水、生命科学、宇宙探索等方面。三个写作任务是与其相契合的,这就提醒考生要上下勾连,代入情境,体现“当事人”这一身份要求,阐发观点,书写感受。‎ ‎2.身份限制。考生在选择任务的同时,要注意切合“新时代的高中生”身份这一要求。这就明确要求考生要假定自己是上述科技成就的见证人、“当事人”,写作要“切合身份”。如选择第一个任务,自己则应是科技文化节的参与者。‎ ‎3.价值判断限制。材料隐含了命题人明显的感情倾向。命题人意在列举我国科技发展的成就,激发考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这些科技成就凝聚了众多科学家的心血,考生读后应激发爱国豪气,应明确自身使命,肩负起推动科技发展的责任。‎ ‎4.任务选择限制。材料给了三个写作任务,让考生自由选择。设题目的在于检测考生能否精准解读任务指令。考生只能选取其一,不可在多则材料间建立逻辑联系。‎ ‎5.文体限制。材料后有“符合文体特征”的明确要求。考生要注意每个任务后都有明确的文体限制,有演讲稿、有慰问信、有观后感,写作时一定要符合各自的文体特征。‎ 开放性 ‎1.任务选择是开放的。材料中给出了三个具体任务,考生可选择任何一个进行立意,只要有所触动,都可入文。考生可直面科技文化节,引导同学们感受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科技文化节,为未来科学研究积累经验、奠定基础;也可以当代科技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乐于奉献、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积极创新的精神。‎ ‎2.思考和感想是开放的。材料所给任务,写作视野开阔,可从多方面、多角度展开分析,可立足当下,放眼科技发展;也可以科学家为榜样,阐述自身使命……论据素材丰富,考生只要能充分认识国家取得的科技成就,将科技发展与自我成长相结合,写出自己的看法、思考和真情实感即可。‎ ‎【立意】作文的情境性很强,考生需要将自己代入到所选择事件的具体背景中进行写作。这提醒考生一定要选择自己熟识的背景、情境,如此才能有话可说,也才可能成就佳作。‎ 如任务一:考生一定要紧扣科技文化节这一活动来写作,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科技文化节活动;任务二:要写出科技英雄的贡献及其表现出来的品质,明确其对自身的影响;任务三:则要回忆出某次航空探测器升空视频中呈现的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以及将来的做法。‎ 此外就是要注意各种文体的具体要求,格式要规范,如演讲稿、慰问信等,文体特征既要体现在题目上,也要体现在行文过程中,不可忽略。‎ 切题立意:‎ ‎1.投身科技事业,肩负时代使命。‎ ‎2.向科技英雄学习,为科技发展助力。‎ ‎3.积累科技文化知识,参与科技研究。‎ ‎4.宇宙探测无止境,青年学子勇攀登。‎ ‎5.科技成就扬国威,青年接力正当时 偏题立意:‎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未扣住写作任务)‎ ‎2.科技成就彰显国家实力。(完全来源于材料,未体现写作情境)‎ ‎3.科技成就美好生活。(只看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不符合写作要求)‎ 结构示例:‎ 作文材料中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这则作文要注意各种文体的具体要求,格式要规范,如演讲稿、慰问信等,文体特征既要体现在题目上,也要体现在行文过程中,不可忽略。‎ 考生可直面科技文化节,引导同学们感受我国取得的科技成就,号召同学们积极参与科技文化节,为未来科学研究积累经验、奠定基础;也可以当代科技英雄为榜样,学习他们乐于奉献、敢于担当、敢为人先、积极创新的精神。‎ 素材积累:‎ ‎1、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曾任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委。‎ 袁隆平是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 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袁隆平提出并实施“种三产四丰产工程”,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 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2018年9月8日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生命科学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袁隆平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获评杂交水稻研究的开创者。‎ ‎2、同学们,履行使命首先要拥有梦想,梦想将指引你们人生的方向。能打动人心的梦想必须是远大的梦想,只有远大的梦想才能激励我们为之长期奋斗。清华人素有深厚的家国情怀,清华人的梦想要超越小我,追求大我。1960年入学的工物系学长朱凤蓉将军,长期在我国西北核试验基地工作。她曾说:“我们是从清华毕业的极普通的学生,仅仅因为我们投身到了一个伟大的事业中,仅仅因为我们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才体现了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 ‎3、1928年考入清华土木系的沈崇诲学长。毕业后,他投笔从戎,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1937年8月18日淞沪会战中,在战机突发故障后,他毅然驾机撞向日军旗舰,壮烈捐躯,用26岁的年轻生命践行了抗日救亡的崇高使命。‎ ‎4、机遇与挑战共存。今年出生的宝宝们,中国面临严峻挑战。中美贸易战,美国一禁芯片,中兴公司立马就没法生产了。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芯片,就使得中兴公司面临困境。没有核心技术,这是中国面临的窘境。中兴事件,让我们清晰认识到自主创新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承认,也许现在我国最新的技术,是其他发达国家早就不用的技术,这是我们的落后之处,也是我们用来鞭策自己创新的动力。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中有一句话:“一个民族,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因此,这些种种问题都必须依靠我们这一代人解决。任何一个科技领域的发展都需要人才,我们肩负着更大的责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实现中国强国梦。2035年,我们已成建设国家的顶梁柱。那时,今年出生的娃娃,将像我们一样参加高考,那时,我们并肩作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基本结构:‎ ‎1、引:引叙是议论文的开头部分,引用所给材料的部分内容,或者概括记叙这件事情。好的引叙既要简明扼要,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要引出评述点。‎ ‎2、释:解释突出评述的重点,鲜明指出自己的态度、观点。‎ ‎3、议:是议论文的分析问题部分,也是论证中心论点的重点部分,它的任务是分析问题,组织论据来论证论点的正确。‎ ‎4、联:即“联系现实”‎ 议论文的写作一定要具有时代性,要对现实生活有指导意义。在本论结束之后联系现实社会或者作者生活实际,谈谈论点的现实意义,这样可以引发读者更多思考,或者发出呼告,引起读者的特别关注,以达成作者写作的目的和针对性,这样可以加深议论的力度。‎ ‎5、结:即“结论”‎ 这个结论是紧承前面的“联”而来,从对现实生活的分析得出结论,更能够令读者接受,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在文章开头提出的中心论点,起到首尾呼应的作用,使全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