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深圳市 2018—2019 学年度高一年级调研考试语文
2019.7
试卷共 10 页,全卷满分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
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唐诗的天空,群星灿烂,诗人们写出了诸多优美的作品,作为读者,本当用心去读,力
于成为理想的读者。但是有人在阅读之余,偏要选出桂冠之作,于是便有了不少纷争。
严羽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自此,七律桂冠便言人人
殊,莫衷一是。明代胡应麟认为《登高》一诗“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
第一也。”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
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诗第一耳。”当代学者孙绍振则认为王昌龄《出塞(其
二)》,“不论从意象的密度和机理上,还是从立意的精致上,都不是前述‘压卷’之作可以
望其项背的。”
在这些评价中,第一都是唯一的;然而对于唐诗的评价,也有多元第一的观点。
对于唐代律诗,明代杨慎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和沈佺期的《独不见》难分优劣,认为
它们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诗法上,王世贞指出崔颢《黄鹤楼》与沈佺期《独不见》,“要不得为
第一也”。他认为杜甫诗歌虽未尽善尽美,但是堪称第一,故隆重推出了《秋兴八首》中的
四首。
对于唐人绝句,也有多个第一的主张。明代王世懋对王昌龄《出塞》为压卷之作颇不认
同,认为不过是“击节‘秦时明月’四字耳”,指出“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
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相较于王昌龄《出塞(其一)》,明代敖英指出“王之涣《凉
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所以他认为这三首诗呈鼎足之势,
都堪称第一。
胡应麟不认同永恒第一的观点,他提出了分期的冠军之说。他在《诗薮》中指出:“初
唐绝,‘葡萄美酒’为冠;盛唐绝,‘渭城朝雨’为冠;中唐绝,‘回雁峰前’为冠;晚唐
绝,‘清江一曲’为冠。”
当然,也有人认为不必角逐出桂冠诗作。明代钟惺、谭元春指出:“诗但求其佳,不必
问某首第一也。”其实,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
大可不必在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
了。
(摘编自朱美禄《哪首诗是唐诗压卷之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严羽认为崔颢的《黄鹤楼》应当是唐人七律的桂冠。
B. 胡应麟认为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言律诗的桂冠。
C. 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卷之作。
D. 孙绍振认为《出塞(其二)》比不上《出塞(其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重点阐释了“唯一第一”及“多元第一”这两种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
B. 文章大量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为读者理解不同观点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C. 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
D. 文章主体部分围绕唐诗桂冠之争展开论述,阐述前人观点之后提出自己的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诗桂冠的论争集中在律诗和绝句,可见这两种体裁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诗体。
B. 唐诗压卷之作的纷争中,评价诗歌的标准不一,有意象、立意、声韵、情感等。
C. 好的诗歌给予我们艺术的享受和启迪,进而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
D. 明代钟惺、谭元春主张读好诗,不必角逐出唐诗的桂冠,作者也认可这一观点。
【答案】1. C 2. C 3. C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
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关于原文内
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王世贞赞同王昌龄《出塞(其一)》为唐绝句压
卷之作”说法不符合文意,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唐人绝句,明代李攀龙推王昌
龄《出塞(其一)》为压卷之作,王世贞也认为:‘若以有意无意可解不可解间求之,不免此
诗第一耳’”,“此诗第一”意即《出塞(其二)》是最好的,并不是赞同其为唐绝句压卷之
作。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
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
“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文章在分析关于唐诗桂冠的不同观点时,
均使用了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说法错误,文章在分析“分期第一”和“无第一”这
两种观点时,并没有同时使用律诗和绝句两个方面的例证。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
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
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
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
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 项,“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
理想的读者”推断错误,原文第一段称“作为读者,本当用心读去,致力于成为理想的读者”,
第七段称“但凡好诗都可以予人以艺术的享受和启迪,所以我们在接受唐诗时,大可不必在
意哪首诗堪称第一,哪首诗可谓压卷,能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理想的读者便足够了”,作者
主张做理想的读者用心读诗,读好诗,但是并没有说好的诗歌可以帮助我们成为古典诗歌理
想的读者。故选 C。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
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那么,
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
“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
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
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
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
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
“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
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
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
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
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
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
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
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
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
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
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
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
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
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布报告《新技术与 21 世纪儿童:最新趋势与结果》,总
结了新技术的获得与使用的最新趋势,以及 21 世纪儿童(0~18 岁)面临的网络机会与风险。
当前儿童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网。新技术为 21 世纪儿童的生活带来了根本变革,
扩大了儿童的学习机会,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儿童有很多机会去探索、表达并获得
自主权。儿童接触数字设备及上网机会日益增加,儿童使用新技术呈现低龄化趋势。儿童的
自由时间正日益变成屏幕时间,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不能上网的时候感觉很不好,降低了幸福
感。
儿童上网时间越长,他们的机会与风险也就越大。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
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
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网络增加了对儿童的个性化支持,但一些攻击性的、色情的、商业
化的或其他危险的内容正给儿童带来巨大冲击。社交网络平台日益受欢迎,儿童的网络安全
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
报告强调,“数字韧性”(Digital Resilience)是 21 世纪儿童必须拥有的一项重要技
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风险本身不一定不好,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
与成人相比,儿童面对网络风险更加脆弱,然而他们花在网上的时间比成人更多。因此,培
养儿童的“数字韧性”,学校和家庭都有重要责任。
(摘编自《OECD 报告:21 世纪儿童必须具备“数字韧性”》,《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
2019 年 5 月)
材料二:
韧性(Resilience),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指物体受到外力挤压时回弹,近年来,大
陆学者将 Resilience 译为“韧性或心理韧性”,学者认为,生命体不像物理材料那样被动地
接受外力随后回复,而是具有主动适应及自我调整的本能,从心理学意义上看,韧性不仅意
味着个体能在重大创伤或应激之后恢复最初状态,在压力的威胁下能够顽强持久、坚忍不拔,
更强调个体在受挫折后的成长和新生。
(摘编自崔文香等《韧性(Resilience)的概念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8 年 3 月)
材料三:
首先,众多家长对数字化成长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缺乏正面引导的能力。当前家长中
确实存在对数字化成长持恐惧心理的现象,他们可能潜意识认为接触数字化产品的时间越短
越好,甚至认为数字化产品容易使中学生变坏,而且他们更多是从知识吸收的角度去认识数
字化,并不关注中学生在数字化成长中的心路历程。
其次,目前社会给予学生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也有限。一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在引
导青少年正确使用网络等数字化技术方面所做的工作不够,网络环境净化、网络行为立法、
网络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都缺乏富有成效的行动。另一方面,一些商业机构和个人在利益的
驱动下给青少年带来不良影响,诱导青少年成为暴力游戏的玩家和低俗数字文化产品的消费
者。
最后,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
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
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关乎到人的各种素质在人
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
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
(摘编自肖凯《数字化成长中的自我完善及其教育——以中学生为例》,2014 年)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当前,儿童获得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表达的机会正越来越取决于互联网。
B. 新技术为儿童带来根本变革的同时,也使儿童因被新技术掌控而降低了幸福感。
C. 社交网络平台的快速发展,给儿童带来了巨大冲击,使儿童置身于危险之中。
D.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理性认识风险,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儿童的“数字韧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儿童作为信息获取者,被相似的信息限制,以致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
B. 由于儿童比成人花在网上的时间更多,所以,儿童比成人更需要培养“数字韧性”。
C. “数字韧性”可理解为在数字时代遭遇网络风险时表现出的适应、调整和发展的技能。
D. 中学生的数字化成长不是知识与技能的增加,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完善。
6. 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怎样做才能使儿童在数字化时代具有更强的“数字韧性”?
【答案】4. A 5. C
6. ①家长要正确认识数字化成长的价值,正面引导儿童。②社会要给予青少年数字化成长的
正面引导力量,应研发适合儿童使用新技术的指引或工具。③学校要改变数字化教学中只重
视知识与技能教育的现状,引导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种素质的建构。④儿童自身
要加强对信息的批判性思考和核实的能力。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
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然后
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
B 项,“也使儿童因被新技术掌控而降低了幸福感”说法错误,信息区域同样来自材料一第二
段,“越来越多的儿童在不能上网的时候感觉很不好,降低了幸福感”,是因“不能上网”
而觉得幸福感降低;
C 项,“使儿童置身于危险之中”说法错误,信息区域来自材料一第三段最后一句,“儿童的
网络安全与网络隐私处于极大的危险之中”,并非指儿童置身危险之中;
D 项,“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儿童的‘数字韧性’”说法错误,材料一最后一段,“儿童需
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但不意味着“建议用网络风险来增强‘数字韧性’”。
故选 A。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
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
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
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
A 项,“儿童作为信息获取者,被相似的信息限制,以致无法进行批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
说法强加因果,相关信息在材料一第二段,原文为“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的
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判
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
B 项,“所以”的理由不充分,材料一最后一段指出“报告强调,‘数字韧性’
(DigitalResilience)是 21 世纪儿童必须拥有的一项重要技能。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
风险本身不一定不好,儿童需要接触风险以增强‘数字韧性’。与成人相比,儿童面对网络
风险更加脆弱,然而他们花在网上的时间比成人更多。因此,培养儿童的‘数字韧性’,学
校和家庭都有重要责任”;
D 项,“不是……而是”歪曲原意,根据材料三最后一段“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
动,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
是计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更关乎到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
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
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可知中学生的数字化成长既是知识与技能的增加,也是情感、
态度、价值观等素质的完善。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中某一问题提出自己见解能力。属于对学生探究能力考查,探究类题
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中的内容
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
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
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此题属于
向内挖掘的类型,答题时,注意观点明确,分析透彻。通读材料,可以确定答题区域为材料
一和材料三,仔细阅读这两则材料,可以从中筛选出“儿童获取丰富信息的同时缺乏对信息
的批判评价,而且社交媒体日益成为信息来源,儿童有可能囿于相似的信息中,无法进行批
判性思考并核查信息源”“首先,众多家长对数字化成长的认识不足,导致他们缺乏正面引
导的能力”“当前家长中确实存在对数字化成长持恐惧心理的现象,他们可能潜意识认为接
触数字化产品的时间越短越好,甚至认为数字化产品容易使中学生变坏,而且他们更多是从
知识吸收的角度去认识数字化,并不关注中学生在数字化成长中的心路历程”“其次,目前
社会给予学生数字化成长的正面引导力量也有限”“教育作为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
应该引导学生好好珍惜数字化成长的时代机遇。但学校有关数字化成长的教学内容往往是计
算机以及网络应用,注重的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自我完善不仅仅关系到人的情感、
态度、价值观,更关乎到人的各种素质在人的自我建构中的实现,数字化时代,教育关于知
识传播的功能固然被确认,但教育的其他功能并没有充分显示出来,我们还在为非知识领域
的教育如何实现而不知所措”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分析概括怎样做才能使儿童在数字化时
代具有更强的“数字韧性”。还有,筛选概括本题答案时要注意政府净化网络环境不属于增
强“数字韧性”的策略,净化网络环境就是减少数字风险,而一定的数字风险可以增强“数
字韧性”;但又不能答“政府应该故意允许网络环境恶化”。所以,材料三的第二段部分信
息是不适合用来回答本题的。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的选择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
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
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
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
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
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
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
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
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地(节选)
贾平凹
男人叫刘诚,河南人。正赤身趴在沙地上做俯卧撑,三伏天的太阳很焦,沙烫得像炒了
一样,他浑身泛着汗油,黑黝黝地放光,撑起来,腔子陷下一个大瓢坑,卧下去,满身就隆
起了黑肉疙瘩,如此功夫了半个时辰,末了瘫在那里,像一条掠上滩的鲸鱼,懒懒地向远处
看起来。
冷不丁,他安静下来,死眼盯着前边一丛草下的一群蚂蚁,黑乎乎地爬在一只软虫的身
上,虫在挣扎着,百般扭动,却被蚂蚁驮着慢慢往前去了。他扑了近去,用手捏死了蚂蚁,
将那软虫儿放在手里;吹着气,走了回来,放在一丛毛柳里去了,还作起那么一个笑。
笑得十分生动。有五分是小孩的纯真,那五分则是做大人的可笑了。
他这种秉性,列湾人见得多了,却都猜摸不透。一半年前,他领着女儿叶叶,卖艺来到
列湾村,手脚上麻利,口舌上话大,亏得女儿又十分人才,生意很红,可是,叶叶却得了暴
病,突如其来地死了。他大哭了一场,掩埋了女儿,也再不去流浪,想从此在这儿落脚入户,
守叶叶的一颗孤魂。
列湾村有两个队长,一个姓李,一个姓谢。他备了一席酒菜,将老李老谢请到一起,两
人满脸酒红,哈哈一笑:“这是好事嘛,何况你这么一身本事,我们是同意了!可一个大村,
百人百心,我们再开个社员会,给社员做做工作吧。”一月一月过去,社员会却迟迟不开。
刚进门,有人大声喊他了:
“河南旦!河南旦!”
村里人一向是这么叫他的,那里边意味着一种鄙夷,他没有恼过,也没有改正过自己的
真名实姓。
当下走了出来,看见是列湾村的来举,来举身上的衣服已经破了,满脸的血道,气喘着
说:“队长叫你哩!”
“是落户的事吗?”他边跑边问。
“叫你去打架!”来举说。
“打架?”他愣了。
“南村又来欺负我们了,我们赶去说理,两厢就打起来了。”
当下他不走了;他知道列湾和南村的矛盾,他是不好去参与的。来举见他不走,就说:
“快去呀,用得上你的拳脚了!”
“是叫我去行凶吗?”他吼叫起来,“我又不是列湾人,我打人家什么的?”
来举说:“你这‘河南旦’,你要打赢了,列湾能不让你入户吗?难道光让你入户种我
们的地,吃我们的粮?!”
他突然大动肝火,一把揪住了来举的领口,提起来,叫道:“你也敢说这话吗?你再说
一句!”
来举吓得变了嘴脸。他手却松下来了,一扭头,独自走了。走了五步外,回过头来,来
举还待在那里,他叫道:“你这个窝囊坯子!还等着列湾人都被放了血吗?!”
南村人很厉害,追逼了过来,列湾人心不齐,终有两个人被围住,打得趴在地上了。
他一时看得火起,当下将两个拳头提在腰间,一阵风卷了过去。
“盐里没你,醋里没你!”南村人说。
“我抱打不平!”他黑着脸说。
“你个野猫子种,快滚开!”
“要不滚呢?”
一个小伙子扑了上来,他只扬手一推,仰八叉倒在水里;他便哈哈大笑了。南村一伙人
扑上来,压住了他。列湾人一见,就又哗哗后逃。突然,他手脚四边一蹬,一扬,立即有四
个人飞出了一丈来远,还未爬得起来,他早反身一弹,跳出了二尺远近;剥了褂子,圆睁双
眼,叫道:
“好啊,有本事的都上来!”
老李老谢跑过来,喜欢地说:“你应该再卸掉他们几条胳膊啊!”
他却恼了:“你让我去蹲牢房?!”
他捡起褂子,斜披在身上,向一个还倒在地上呻吟的受伤者走去;站住了,冷冷地看着,
末了,从兜里掏出一个小瓶来,丢在怀里,说:
“拿回去温了,敷敷,那个青块就会下去的。”
南村人吃了大亏,老实起来。他声名便抖开来,很快入了列湾户籍。
从此,他不是个流浪人,村里人却依然不大叫他的名字,老小还叫着“河南旦”。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叙述刘诚赤身趴在沙地上做俯卧撑,又营救软虫儿,为后文他替列湾人抱打不平埋下
了伏笔。
B. 列湾村民来举以入户要挟刘诚,要他跟自己去和南村人打架,刘诚恼羞成怒,但为了落户
不得不去。
C. 小说描写生动形象,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的简单描摹,活画出列湾村两位队长自私狡黠
的形象。
D. 小说结尾,列湾村里人依然叫刘诚“河南旦”,虽然称呼没变,但其中的情感已有了微妙
的变化。
8. 小说中的刘诚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9. 贾平凹在小说创作中特别讲究语词的精(简洁)、准(准确)、狠(独到,有力度),请结
合文中画线语段简要分析。
【答案】7. B 8. ①单纯:刘诚救了小虫后露出的笑容透着儿童般的纯真,可见他的单纯。
②善良:刘诚解救沙地上的小虫,把药给受伤的南村人,都表现了他性格中的善良。③正义:
刘诚虽不想介入两村的争斗,但见列湾人受了欺负,抱打不平挺身而出,可见他的正义感。
④粗犷直率:刘诚说话做事直来直往,在他与来举、南村人、老李老谢的对话中都可以看出
他性格中的粗犷直率。
9. 参考答案一:
语词的精指精炼,要用最节省的话来表达。如开头画线写练功的两句,100 多字只出现一个主
语“他”,用语能省则省。
语词的准指准确,如开篇画线处的动词“趴”“撑”“瘫”等都切合情境,准确描摹出人物
状态;“像一条掠上滩的鲸鱼”这一比喻也准确形象地描摹出练功后瘫趴沙上放松休息的情
态。
语词的狠强调独特到位,“一下子能说到人与事的骨头上”,如“太阳很焦”,用富有乡土
气息的说法,既写出太阳暴晒、天气极热的客观情况,又透出人在此种状态下的焦躁难受,
用语精简,表意丰富,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
参考答案二:
精:指措辞精炼,如文中描述三伏天的太阳很“焦”刘诚将两个拳头“提”在腰间,都是十
分精到的谓语。
准:指描绘准确形象,如文中将刘诚比喻成“一条掠上滩的鲸鱼”,既形象地描绘出刘诚一
身泛着汗油、黑黝黝的黑肉疙瘩的形象,又突出了沙地的特征,准确而生动。
狠:指力度强,读起来充满了文字的力量感。如文中写刘诚与南村人的对话,一来一回,寥
寥两句就渲染了双方对峙的紧张场面。
参考答案三:
画线对话很好体现了贾平凹小说语词的精、准、狠,写南村人责备刘诚多管闲事只用 8 个字,
惜墨如金,没有一字多余,非常精炼;写他的回答加上“黑着脸”的神态描写,准确生动写
出他对南村人以众欺寡的不满;“盐里没你,醋里没你!”活用方言土语,符合人物身份,
形象表达南村人对他要为毫无关系的列湾人强出头的不满,如见说话人声口,独特新颖,意
蕴丰富,可见其“狠”。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
人物形象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
如本题“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
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
再逐一进行分析。本题,B 项,“列湾村民来举以入户要挟刘诚”“为了落户不得不去”说法
错误,来举也无以入户要挟其的意思,因为来举无此权限,来举的话更多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刘诚帮助列湾人主要是出于其侠义心肠,看到列湾人受欺负的惨状才仗义出手,从其“我抱
打不平!”及对来举说的话均可看出。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赏析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
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要善于抓住作品对该人物
的肖像、语言、行为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和作品中的有关叙述文字进行分析。本题
要求简要分析小说中的刘诚有哪些性格特点,可根据小说中对刘诚的描写以及其言行举止进
行分析概括得出。比如根据文章第二段写刘诚看见一群蚂蚁搬着一只挣扎的软虫,就扑近去,
用手捏死了蚂蚁,把软虫救起,放到一丛毛柳里去,然后笑了起来,“笑得十分生动。有五
分是小孩的纯真,那五分则是做大人的可笑了”,从中可以看出刘诚的单纯善良;还有把药
给受伤的南村人,也表现了刘诚性格中善良的一面。从文章的叙述可知刘诚不想掺入列湾村
和南村的争斗,虽然知道自己如果帮列湾打架会更容易在列湾村入户,但还是坚决拒绝,说
明其有是原则。但是当看到列湾人受了欺负,就抱打不平挺身而出,说明其内心充满正义感。
村里人一向是叫刘诚“河南旦”,那里边意味着一种鄙夷,刘诚没有恼过,也没有改正过自
己的真名实姓,来举喊他去打架,直接他吼叫到“是叫我去行凶吗?”“我又不是列湾人,
我打人家什么的?”来举提醒他打赢了好在列湾入户。而刘诚是“突然大动肝火,一把揪住
了来举的领口,提起来,叫道:‘你也敢说这话吗?你再说一句!’”当列湾人被打倒,他
“看得火起,当下将两个拳头提在腰间,一阵风卷了过去”,南村人说“盐里没你,醋里没
你!”刘诚说自己打抱不平,南村人骂刘诚“野猫子种”,让他快滚,他直接回“要不滚呢?”
就打了起来。当把南村人打到后,列湾的老李老谢跑过来,喜欢地说:“你应该再卸掉他们
几条胳膊啊!”刘诚直接回“你让我去蹲牢房?!”从刘诚这些言行举止中可以看出他性格
中的粗犷直率。具体作答时,可以先答出刘诚的性格特点,然后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小说语言能力。赏析小说的语言,可以从作者的遣词造句、手法技巧、句
式特点等角度进行赏析。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要求结合文中画线语段
简要分析贾平凹在小说创作中特别讲究语词的精(简洁)、准(准确)、狠(独到,有力度)。
题目已经指出赏析的角度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特别讲究语词的精(简洁)、准(准确)、狠(独
到,有力度),且给出了赏析的范围是“文中画线语段”,也就是以文中画线的语段为依托分
析本篇小说哪些地方能体现出作者在小说创作中特别讲究语词的精(简洁)、准(准确)、狠
(独到,有力度)。答题时,选取画线语段中具体的词句分析作者是如何在小说中体现语词的
精(简洁)、准(准确)、狠(独到,有力度)。比如选取第一处画线的句子,可以抓住该出语
段中描写刘诚练功文字的节省和一系列动词精准描绘出刘诚练功的整个过程,还有对三伏天
太阳的描绘用一个词“很焦”,既写出太阳暴晒、天气极热的客观情况,又透出人在此种状
态下的焦躁难受。描绘刘诚练功后的情态时,运用比喻手法,将刘诚比喻成“一条掠上滩的
鲸鱼”,既形象地描绘出刘诚一身泛着汗油、黑黝黝的黑肉疙瘩的形象,又突出了沙地的特
征,准确而生动。第二处划线语段中对刘诚看到列湾人被打趴时去打抱不平的描写,将两个
拳头“提”在腰间,“一阵风卷了过去”,“‘我抱打不平!’他黑着脸说”准确写出刘诚
的直率,充满正义感,同情弱者。南村人看见刘诚冲过来,用方言“盐里没你,醋里没你!”
准确表达南村人对刘诚要为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列湾人强出头的不满。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典型人物的典型性如何体现呢?这
就需要注意人物的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共性是指典型人物所代表的那一类人的共同性格。其
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
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
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
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
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第三,
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矛盾冲突是构成情节的基础,是展示人物性格的手段.优
秀的小说,总是充分地揭示社会生活本质的矛盾和斗争,在典型的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的性
格特征.一般说来,矛盾冲突展开得越充分,人物性格也就越鲜明。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
析人物形象。本题就可以借助李茂的一系列行为表现来分析其性格特点。第五,借助环境描
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
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
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
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
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泰王有虎狼之心杀
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
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持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
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
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节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
舞阳侯樊哙者,沛人也。以屠狗为事,与高祖俱隐。项羽入屠咸阳,立沛公为汉王。汉
王赐哙爵为列侯,号临武侯。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从高祖击项籍,下阳夏,虏楚周将军卒
四千人。围项籍于陈,大破之。屠胡陵。项籍既死,汉王为帝,以哙坚守战有功,益食八百
户。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
十余日,哙乃直排闼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
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
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其后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
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
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
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节选自《史记·樊郦滕灌列传第三十五》)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B.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C.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D. 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
11. 对下列选项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按剑而跽”的“跽”意指“跪而挺腰直身”,这里指项羽准备出击。
B.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中,“参乘”指在车右侍卫的人,又叫陪乘。
C. “迁为郎中,从入汉中”中,“迁”意即调动官职,一般指的是升职。
D. “谥为武侯”的“谥”,指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所给予的表示赞颂的称号。
12. 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樊哙英武果决。面对危急形势,樊哙无所畏惧,“带剑拥盾入军门”,侧盾以撞卫士,强
行进入帐内,以保护沛公。
B. 樊哙勇而有谋。樊哙怒斥项羽时,先以秦滥杀无辜而亡的前事警告,后以道义谴责,让项
羽无言以对,可见其智。
C. 樊哙力谏尽忠。高祖患病,拒见群臣,樊哙径直闯入宫中,甘冒触怒高祖之险,声泪俱下
劝谏高祖,极显忠诚。
D. 樊哙结党毁誉。高帝病重,樊哙与吕后结党谋反,高帝听闻以后大怒,从此樊哙遭到人们
厌恶,一世忠名被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2)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
【答案】10. C 11. D 12. D
13. (1)特意派遣将领守护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它的盗贼进入和意外变故
(发生)。
(2)(高祖)立刻命令陈平用车载着绛侯周勃去代替樊哙,并在军中立刻把樊哙斩首。陈平
惧怕吕后,并没有执行高祖的命令,而是把樊哙捉拿起来,押解到长安。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
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
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陛
下”“大臣”“事”“宦者”,虚词“且”“顾”“与”“乎”,
A、D 项,“大臣”为一个专有名词,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AD 两项;
B 项,“计事”的主语是承前省略的“陛下”与“臣等”,意思是“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
来讨论国家大事”,意思完整,结构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B 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
家大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句子可以断开为: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
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故选 C。
【11 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
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
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
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选项中词语的解说,
不正确的一项是”,D 项,“指古代帝王及官僚死后所给予的表示赞颂的称号”说法错误,
“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有褒也有贬。故
选 D。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
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
文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 项,“樊哙结党毁誉……樊哙与吕后结党谋
反……从此樊哙遭到人们厌恶,一世忠名被毁”说法错误,樊哙并没有与吕后结党谋反,是
有人诋毁樊哙和吕氏结党,樊哙也没有因此遭到人们厌恶,一世忠名被毁。相关信息在选文
二的最后。原文为“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于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
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
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孝惠六年,樊哙卒,谥为武侯”。
故选 D。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
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如(1)中“故”,特意;“遣”,派遣;“守关”,守护函谷关;“备”,防备;“他盗”,
其它的盗贼;“出入”,偏义复词,意思偏在“入”上,进入;“非常”,指意外变故;“……
者,……也”,表判断,为判断句。(2)句“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省略主语“高祖”,翻
译时补齐;“乃”,就;“载”,指用车载;“代”,代替;“将”,将领,这里指樊哙;
“即”,立刻;“畏”,害怕;“执”,捉拿;“诣”,到;“执哙诣长安”,把樊哙捉拿
起来,押解到长安。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
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
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
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
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文段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
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
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
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
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
“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
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
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盾)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
“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
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
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
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
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
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
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
文段二:
舞阳侯樊哙是沛县人,以杀狗卖狗肉为生,(曾经)和汉高祖一起隐居在乡间。项羽带领
军队进入威阳,大肆屠戮,立沛公为汉王。汉王封樊哙为列侯,号临武侯。后来樊哙又升任
郎中,跟随汉王进入汉中。樊哙跟从汉王攻打硕羽,攻取了阳夏,俘虏了楚国周将军的士卒
四千人。把项羽围困在陈县,大败项羽。樊唅血洗了胡陵。项羽死后,汉王立为皇帝,因为
樊哙坚守城池和出击作战有功,加封食邑八百户。之前,黥布反叛的时候,高祖一度病得很
厉害,厌恶见人,他躺在宫禁之中,诏令守门人不得让群臣进去。群臣中如绛侯周勃、灌婴
等人都不敢进宫。这样过了十多天,樊哙径直推开宫门,闯了进去,后面群臣紧紧跟随。看
到高祖一人枕着一个宦官躺在床上。樊哙等人见到皇帝,痛哭流涕地说:“想当初陛下和我
们一道从丰沛起兵,平定天下,那是什么样的壮举啊!而如今天下已经安定,您又是何等的
疲惫不堪啊!况且您病得不轻,大臣们都惊慌失措,您又不肯接见我们这些人来讨论国家大
事,难道您只想和一个宦官诀别吗?再说您难道不知道赵高作乱的往事吗?”高祖听罢,笑
着从床上起来了。后来卢绾谍反,高祖命令樊哙以相国的身份去攻打燕国。这时高祖病得很
厉害,有人诋毁樊哙和吕氏结党,假如皇帝有一天去世的话,那么樊哙就要带兵把戚夫人和
赵王如意这帮人全部杀死。高祖听说之后,勃然大怒,立刻命令陈平用车载着绛侯周勃去代
替樊哙,并在军中立刻把樊哙斩首。陈平因惧怕吕后,并没有执行高祖的命令,而是把樊哙
捉拿起来,押解到长安。到达长安时,高祖已经去世,吕后就释放了樊哙,并恢复了他的爵
位和封邑。汉惠帝六年(前 189),樊哙去世,谥号为武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溪上作(其二)
陆游
伛偻溪头白头翁,暮年心事一枝筇①。
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
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
东山七月②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
【注】①筇(qióng),竹杖,②东山七月,指《诗经·豳风》中的《东山》《七月》两篇,《东
山》写周公东征后战士归途思乡的情绪及凯旋的喜悦,《七月》写西周时期农夫们一年的劳作
活动。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老翁手拄竹杖伛偻临溪,此场景看似寻常,实则意蕴深沉。
B. 颔联以山衔落日、鸦起蔽空之景,着青黑二色,渲染黯淡萧索氛围。
C. “白头翁”流露出垂暮之年的沉重,而“书生”则暗指壮年的豪迈。
D. 人生暮年,诗人仍然不愿沉浮酒盏,体现了他一以贯之的爱国情怀。
15. 这首诗用多种抒情手法巧妙地传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4. C 15. ①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颔联借萧索阴沉的溪上风景,抒发了内心的
愁闷;②直抒胸臆,颈联用“书生无地效孤忠”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③借典抒情,尾联用
《诗经•豳风》中《东山》《七月》的典故,寄寓诗人对国家战事的关心(或爱国之情)和对
民生疾苦的忧虑。
【解析】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
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整首诗歌进行分析,主要的
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
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
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 项,“‘书生’则暗指壮年的豪迈”分析错误,“书生无地效孤忠”,
写书生年迈,虽怀报国之心,但无处效力。忠心无人理解,无处寄托,是为“孤忠”,所以
其情绪不是豪迈,而是愤懑痛苦。故选 C。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能力。赏析诗歌打情技巧,首先指出诗歌运用了什么表达技
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该表达技巧的,最后点出诗歌运用该表达技巧抒
发了什么情感,或者有什么表达效果即可。本题要求结合诗句加以赏析这首诗用多种抒情手
法巧妙地传达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是要求学生赏析诗歌抒情技巧能力。诗歌的抒情技巧主要
分为两种,一种为直接抒情,一种为间接抒情。而间接抒情有分为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
典抒情、托物言志、咏史抒怀等。比如本诗颔联“山衔落日青横野,鸦起平沙黑蔽空”是借
萧索阴沉的溪上风景,抒发了内心的愁闷之情,属于借景抒情;颈联“天下可忧非一事,书
生无地效孤忠”,用“书生无地效孤忠”表达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属于直接抒情;尾联“东
山七月犹关念,未忍沉浮酒盏中”,结合注释可知是借用《诗经•豳风》中《东山》《七月》
的典故,寄寓诗人对国家战事的关心(或爱国之情)和对民生疾苦的忧虑之情,是借典抒情。
具体作答时,可以先指出运用了何种抒情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具体内容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
该手法抒发了什么情即可。
【点睛】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
想像 (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
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 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
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答题步骤: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释为什
么是用了这种手法,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屈原《离
骚》)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刘
裕北伐叱咤疆场的雄姿。
(3)《赤壁赋》中,指出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万物与我都无穷无尽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亦余心之所善兮 (2). 虽九死其犹未悔 (3). 金戈铁马 (4).
气吞万里如虎 (5).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6). 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
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
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理解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
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犹、悔、戈、皆、尽。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
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
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
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
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
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
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打败了上海队的广东队如今得陇望蜀....,充满信心地期待着与新疆队的决赛。
B. 教育部门责无旁贷....地要对创造良好教育环境负责,做好各方面的引导工作。
C.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也不应把传统美德束之高阁....,而应让其润泽更多心灵。
D. 本场辩论赛上,双方辩手振振有词....,展现了他们出色的逻辑与过人的口才。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成语的
能力。这类题要综合考虑分析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要联系句子语境思考辨析选用。常
见的成语错误使用类型有望文生义,对象误用,断词取义,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
色彩不明等。本题要求选出“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
A 项,得陇望蜀,意思是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得寸进尺,贪心不知满足,贪得
无厌。本句是说广东队打败上海队后,继续努力,又充满信心,期待着与新疆队的决赛。不
符合语境,可改成“再接再厉”;
B 项,责无旁贷,意思是自己的责任不能推卸给别人。多用于指自己应当做的不可推卸的事。
可以说“对……责无旁贷,但不能说“责无旁贷地……对……负责”,或者说“责无旁贷”
与“对……负责”语义重复;
C 项,束之高阁:意思是捆起来以后放在高高的架子上,比喻放着不用、丢在一旁不管,也比
喻把某事或某种主张、意见、建议等搁置起来,不予理睬和办理。使用正确;
D 项,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为贬义。本句是说辩论赛上正反双方辩手
互不相让,唇枪舌剑,展现了他们出色的逻辑与过人的口才。褒贬不当,不符合语境。
故选 C。
【点睛】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
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
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正确运用成语,要
弄清楚以下几种类型的错误:(一)看成语含义与前后文的修饰限制成分是否协调;(二)看
成语意思与所处的语境是否吻合,是否造成大词小用或小词大用;(三)看成语的褒贬感情色
彩是否适合所在的语境;(四)看成语适用的对象、范围和场合是否造成张冠李戴;(五)看
成语运用是否因望文生义而误用;(六)看成语是否因画蛇添足而造成前后内容重复。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公众按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去解释黑洞,各大媒体和报社积极跟进和宣传,促成了这次
全民黑洞狂欢节。
B. 一些培训机构以“国学班”替代义务教育非法办学,学龄儿童参加义务教育是法律规定,
我们应坚决抵制。
C. 随着各种各样“榜单”的出现,替代了我们的感官与思考,进而接受所谓的权威,这何尝
不是一种自我的丧失?
D. 元宵节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仅营造了浓浓的节日氛围,更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生活中
放射出新的光芒。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与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
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
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
能改变句子的原意。本题要求选出“没有语病的一项”,
A 项,并列不当,“各大媒体和报社”并列不当,“各大媒体”包括报社;
B 项,指代不明,“我们应坚决抵制”,抵制的对象指代不明;
C 项,成分残缺,“随着……的出现”介词“随着”滥用,导致主语残缺。
故选 D。
19.将下列句子填入语段的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对于我们在新时代发扬伟大五四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特别是新时代中国
青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而奋斗,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①明确提出了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重要要求
②高度评价了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③极大鼓舞了广大青年积极拥抱新时代、奋进新时代的坚定信心
④深情寄语当代青年
A. ①④②③
B. ②①④③
C. ④③②①
D. ②④③①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句子排序能力。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
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
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填入语段的横线处,排序正确的一项”,根据横线前“纪念五四运
动 100 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其后紧承①②两句,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评价五四运
动的历史意义,然后提出了新时代发扬五四精神的,所以①②两句排在一起,②在前,①在
后;③④两句,按照逻辑顺序,应该是先寄语当代青年,寄语鼓舞了广大青年积极拥抱新时
代、奋进新时代的坚定信心,所以③④两句排在一起,④在前,③在后,故句子正确排序为
②①④③。故选 B。
20.下面是李华同学写给班主任的请假条,其中格式、内容、用词、得体等方面存在五处错误,
请指出并修改。
请假条
李老师:
本人因身体欠安,需前往医院就诊,特向您请假,请务必批准。
学生:李华
【答案】①“李老师”应该顶格,“本人”空两格
②“欠安”称人生病,不能用于自己。
③“特向您请假”后需要写清楚请假的起止日期。
④“请务必批准”不得体。改为“望批准”。
⑤落款署名下方要有具体日期:X 年 X 月 X 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应用文——请假条写作和语言表达得体能力。请假条写作要注意一下
五个方面:①标题:就是“请假条”这三个字,位置要居中;②称谓:就是你要向人请假的那
个人,如果是学生的话,一般就是“某某老师”“某某主任”,要尊称,格式上要另起一行
顶格写起,比如本题“李老师”应该顶格;③请假原因和期限:这里可以先加上个“您好”,
然后另起一行,空两格,比如本题“本人”空两格,说说你为何请假,理由写得具体而又简
洁才好,最后在说明请假期限,比如本题要在“特向您请假”后需要写清楚请假的起止日期。
结束时加上“请老师原谅,希望老师批准”之类的话;④礼貌语:写完之后加上“此致”、
“敬礼”以示礼貌,注意:“此致”要另起一行空两格,“敬礼”再起一行顶格写起,和“某
老师”的称谓对齐即可;⑤署名和日期:最后两行是请假条的署名和日期,如果是学生的话,
写上“某某班学生:某某某”更加具体一些;位置要再起一行右下角。日期最后一行最下角,
与署名上下大致对齐即可。比如本题,落款署名下方要有具体日期:X 年Ⅹ月Ⅹ日。还有本题
中“欠安”表达不得体,“欠安”称别人生病,不能用于自己。可改为“本人因生病”;“请
务必批准”口气过于强硬,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望批准”。
21.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爱因斯坦说过:“我没有特殊的天赋,我只是极度地好奇。”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时期的
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___________。这是因为,知识体系都是有
框架、有假定的,___________。当然这些挑战和批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正确,所以会被
否定,___________。在我们的应试教育下,情况会更糟。当学生学习的唯一目的是获得好成
绩,当教师教书的唯一目标是传授标准答案,那么很可能的结果就是,受教育年限越长,教
师和学生越努力,好奇心和想象力被扼杀得越系统、越彻底。
【答案】 (1). 好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会递减。 (2). 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会挑战
这些假定,批评现有框架。 (3). 在客观上就产生了压制和否定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段落的整体意思,然后联系上下
文,先找是否有标志,如关联词、修辞等;如果没有,就看其意思。本题第一处,根据前文
“儿童时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特别强。但是随着受教育的增多”可推断出此处填写表示“好
奇心和想象力很有可能会递减”意思的句子;第二处,根据横线前“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
有假定的”和横线后“当然这些挑战和批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正确”可以推断出此处填
写表示“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假定,批评现有框架”意思的句子;第三处,根据
前文“知识体系都是有框架、有假定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往往会挑战这些假定,批评现有框
架”“当然这些挑战和批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正确,所以会被否定”,就产生了压制和
否定好奇心和想象力的效果,所以此处填写表示“在客观条件下产生了压制和否定好奇心和
想象力的效果”意思的句子。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广东省新高考方案正式公布,高一的同学要选科了。是选物理还是选历史呢?同学们各
抒己见。
小吴说:“我决定选物理,我发现选物理可以选择的大学和专业比选历史的多。”
小李说:“我也选物理,我舅舅是核物理研究专家,我们都觉得国家发展很需要物理专
业的人才。”
小栗说:“我觉得物理太难学了,我选历史吧,学起来容易一些,说不定高考分数能高
一些。”
小史说:“我也选历史,纯粹是因为我真的喜欢历史,我想到大学研究中国历史。”
小郑说:“我妈说,选科一定要考虑以后的就业,别选了一个以后找不到工作的学科。”
……
你作为高一的学生,面临选科,肯定也听了不少建议,有过很多体验,作过很多思考,形成
了你的认识。请根据材料内容,或记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思考和心得,写一篇文
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明显;③不得抄袭,不得
套作,不要泄露个人信息;④不少于 800 字。
【答案】参考例文:
听时代召唤,选如意科目
广东省新高考方案正式公布,我们高一的同学要选科了。是选物理还是选历史呢?有人说,
学理吧,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有人说,学文吧,古有苏秦张仪纵横捭阖,今有我辈
青年布道天下。有人说,学理有前途,好就业。有人说,不是文科没用,而是学文的人没用!
但是,我认为,选文还是选理,不能只听别人一面之词,也应该听听自己的兴趣,思考
社会时代的需要,放远目光,那样才能选到称心如意的科目。
选择文理,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
效,化低效为高效。兴趣是一种存在浓重感情的志趣活动,它可以使人集中精神去获得知识,
并创造性地实现当前的活动。
美国知名华人学者丁肇中教授就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任何迷信研讨,最重要的是要看对
本人所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换句话说,也就是有没有事业心,这不能有任何逼迫。……
比方搞物理试验,因为我有兴趣,我能够两天两夜、甚至三天三夜在实验室里,守在仪器旁,
我迫切地盼望发明我所要摸索的货色。正是兴趣和事业心推动了丁教授的科研工作,使他取
得宏大的胜利。
兴趣会促使人深入钻研,创造性地进行工作和学习。就高中学生而言,对一门课程感兴
趣,会促使他执着研究,并且激发创造性的思维,不仅会使他的学习成绩大大进步,而且会
大大地改良学习办法,提高学习效率。
明白兴趣所在,还应该长远考量,思考社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抉择。曾经有
多少天才,埋没在了时代的洪流之中。因此,高中学生在选文理科时,应当把个人的学习兴
趣融入到时代发展的潮流中。
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原本文强理弱,为了实现精忠报国、富国强兵的梦想,他弃文转
理,奠定了中国力学物理的基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面对祖国的召唤,两弹一星元勋于
敏一次次改变自己钻研的方向。我突然明白,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能把微薄的
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足以自慰。祖国选择了他,他选择了祖国,相互促进,成就了强
国梦想。
前辈们的光辉事迹,对我们学生选择文理都有一定的启示。没有兴趣,难以让自己从事
的学科专业长足发展,但光靠兴趣,难以长远、有高度地发展。若想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就必须听从时代召唤,把个人兴趣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
价值。
听时代召唤,选如意学科。我决定听从内心声音,听从时代召唤,选择文科,传道授业,
布道天下,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你作为高一的学生,
面临选科,肯定也听了不少建议,有过很多体验,作过很多思考,形成了你的认识。请根据
材料内容,或记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思考和心得,写一篇文章。任务驱动型作文
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
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的材料既具有一定限制性,又
具有很大开放性。
限制性:
1.立意限制。材料说,“面临选科,肯定也听了不少建议,有过很多体验,作过很多思考,
形成了你的认识”,可见,如何恰当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目是立意的侧重点,考生应结合听
到的别人的建议以及自己对人生体验的思考来解决这个问题。凡是抛开“选科”,泛泛而谈
哪一科好就业,哪一科利于实现人生价值,哪一科利于上好学校等等,都可判为偏题或者跑
题。
2.内容限制。材料作文看似开放,其实限制严格,可谓戴着锁链的舞蹈。小吴选理,侧重选
择大学的机会和专业;小李选理,侧重舅舅的意见,报效祖国社会,这里面涉及了家国情怀;
小栗选文,侧重难易程度;小史选文,因为喜欢历史;小郑的选择,侧重母亲的建议,从就业
角度来考虑。综上所述,考生需要在所给选择中做出权衡和选择。小吴、小栗思考得“浅显”
一些,小史“纯粹”一些,小李、小郑的考虑则更为长远。从命题人角度思考,小李、小史
的选科理由少些功利性,格局更广;小郑次之;小吴、小栗的选择则显得有些“盲目”。因此,
文章写作重点应该在更赞同哪一种选择上。
3.主体限制。“你作为高中的学生”,限制考生须从高中学生的视角进行写作。高中学生正
面临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深刻影响着他们未来人生道路的抉择。考
生在写作时,应该体现出新时代青年在选科以及选择专业,甚至规划未来人生时应有的责任
和担当。泛泛而谈,不关注社会现实,则难出佳作。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引导语“请根据材料内容,或记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思考和心
得”,表明考生可以侧重写自己在选科时的经历或人生体验,也可以侧重写对于选科这件事
情的认识和思考。而这些认识和思考,都源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之间的讨论,讨论的角度不
同,侧重点也不同,考生可以选择引起自己共鸣的角度写作,也可以结合自身,同时理性思
考,高瞻远瞩,综合立意。
2.文体开放。写作要求中说“或记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思考和心得”,即考生可
写记叙文或者议论文。不管选择哪一种文体,都要使文体特征鲜明。
根据以上分析,本题任务驱动性材料作文,紧扣考生的生活实际,让考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中,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正好体现了高考“立德树人,
服务选材”的初衷。文理如何选择?不同学生给出了不同答案。新时代领路人说,历史和现实
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
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因此,考生在讨论选科理由时,势必应该把自己的人生选择
与国家社会的需要结合在一起,有高度,有深度,相得益彰,必有佳作。
参考立意
1.选科要结合自身实际;
2.文科,选你爱你不容易;
3.长远规划,选科不难;
4.选科也须听听自己的声音;
5.听时代召唤,选如意科目;
6.那一夜,我在文理间徘徊;
7.一个准文科生的自白;
8.站在选科的门口;等等。
结构安排:在文体选择上,题目已经明确给出要求——或记叙你的经历和体验,或表达你的
思考和心得,也就是说考生既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议论文。写记叙文,可以通过具体选
科事件的记叙,或者表达对选科这件事的了解、认识的过程;或者记叙自己在选科这件事的
经历,表达自己对选科认识;或者围绕选科这件事,记叙其间发生的另自己难忘的事件……
不论如何写,注意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要记叙清楚自己的经历和体验,能体现出自己在
选科这件事上思考和心得,如果写议论文,首先给文章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标
题——“听时代召唤,选如意科目”,开篇简述材料,由简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选文还
是选理,不能只听别人一面之词,也应该听听自己的兴趣,思考社会时代的需要,放远目光,
那样才能选到称心如意的科目。然后从“选择文理,应该认真思考自己的兴趣所在”“明白
兴趣所在,还应该长远考量,思考社会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合理抉择”两个方面论述该
如何选科。最后得出结论听时代召唤,选如意学科,自己决定听从自己内心声音,听从时代
召唤,选择文科,传道授业,布道天下,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强化观点,做到收尾呼
应,结构圆合。
相关素材积累:
1. 分文理科的事似乎是闹得沸沸扬扬了,但人们对中学生的关注似乎不够。分文理科事关中
学生的命运,应当关注的是中学生的意见。
2.不可否认,的确有部分人会在分科问题上徘徊,甚至做出错误的决定,但我相信,这是少
数。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根据自己的学科特长和对将来的打算做出正确的选择,这个选择是自
己做出的,相信将来即便后悔也不会怨天尤人。而且在家长、老师还有自己的慎重考虑之后
做出的决定,应当有相当的把握性和正确性。面对人生的一个重要诀择,相信不会有多少人
会拿来开玩笑。
3.有人说,选择让我为难。说这话的人只有两种人:极优秀的人和没有选择的人。极优秀的这
类人,门门功课都学得得心应手,兼之兴趣广泛,难免会徘徊。但换过来想:不论怎样选择,
都是自己的长处,还有什么好怕呢?如果再无病呻吟,这对另外的人就将是痛苦了。因为极优
秀的“全才”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存在优势与弱势,他们需要选择。如果剥夺了他们
的选择权,这将是一种残忍。况且,现在高中分科后的六门课程已让高中生焦头烂额,许多
人都是“少白头”,学生跳楼的事也屡见不鲜。若是九门功课齐上,那后果将是惨不堪言。
4.可能分科会一定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潜力,但若在社会上,一个人有一技之长足矣。而更早
地分科则可以让学生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较有益的学习中去。毕竟,学习是无穷的,精力是
有限的。而且,请不要忘了:文理分科并非是始于今日,而是前人们的成果。想想看,当初在
实行分科之初,反对的浪潮定是层出不迭,反对的理由未必会比今日的诸君逊色多少。但是,
分科这一决策还是实施到今日。从这里不难看出分科这一决策正确与否。当然,不是前人所
留对如今都适用。但有一.点不可否认,至少是到目前为止,解决这一问题,还没有找到比分
科更有效的方法。
5. 面对分科,我很难抉择,但老师们总说“理科好,报志愿门路多,将来找工作也容易”,
可是兴趣也很重要啊!不感兴趣又怎能学好?学不好分数就提不上去,如果分数不够,又何谈
报志愿,更别提找工作了。不管学什么,只要学好了,都会有出路的。话虽这么说,但还是
很矛盾,这毕竟是自我安慰而已。于是,我想到了“抓阄”,可能这种做法很幼稚,也许是
很蠢,但我还是愿意蠢一次,本希望自己有所安慰,可天不如人所愿,试了好几次,没有一
次抓到“文科”,我不甘心,我偏就不相信命运,就算真有命运,那我也要赌它一把。于是
我在征求父母之前就已做了决定,而且已经报上去了,我之所以后来才告诉父母,是因为我
知道父亲一定会让我学理科,我害怕好不容易做出的决定将会动摇。我如此的选科可能是过
于轻率了,更何况读书是人生之大事,也许是生命中的一个转折点,也或许会影响我一生的
事业道路。无论前方的路是否平坦,但我们一定要坚持到底。
6.文理科选择的五个误区
误区 1:学习好的报理科,笨的人才学文科。这是带有倾向性的社会偏见。
误区 2:仅凭成绩确定。一门课程成绩的高低有多种因素。不能单单凭某一门成绩的好坏就做
出断然选择。
误区 3:仅凭兴趣。兴趣是一项重要指标,但是学生经历所限,兴趣还没有完全表现出来,现
在的兴趣可能是表层的。
误区 4:理工类学生就业前景一定好。未来的就业趋势很难预测,读文科和读理科都存在就业
上的风险。文科和理科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大学的东西只是提高你的综合素质,让你的接
受能力更强,以后的前途是靠你自己的。
误区 5:理科不需要背书。化学生物上面的知识点非常多,物理到了电磁学的时候,光是受力
分析都需要很长时间。而相对于文科,也不仅仅是背书那么简单。文科要求的综合能力比较
高,有时一个问题可以横跨几千年,并且牵扯到世界各国的地理问题和政治问题,这就需要
较强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较广的知识面。
7. 文理科选择应当注意的七个因素
因素 1:实力。选择最适合自己发展的科目。如果你的政治、历史比较不错,而物理、化学比
较差,应考虑读文科。读文科的学生,如果数学和英语很好,那是很占便宜的。在文科高考
中,最拉分的就是数学和英语。
因素 2:特长。特长是学习的推进剂,它将使你在竞争上胜人一筹,它也是文理科选择的重要
依据。
因素 3:潜力。了解学生各科成绩后在作有针对性的指导非常重要。任课教师有必要调阅一下
学生高一历次考试的各科成绩,再作具体分析比较,看学生哪科更有潜力,将来更具竞争力。
而且还要特别关注“拉分学科”,这在文理科选择中非常重要。
因素 4:兴趣。无论选文、选理,兴趣都应关注。兴趣是学好一门功课的重要因素。有了兴趣,
可以使枯燥的高三学习变的多姿多彩。有了兴趣,才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而不会抱怨声
不断。因为兴趣所在,所以学习是为自己学,而不会显得压力重重。
因素 5:升学。从目前的大学录取现状来看,文科的高考录取率的确不如理科;同校来看,现
在理科生的高考录取分比文科生的录取分要低;而且,适合理科生的大学比较多,系也比较多。
但如果你文科很有天分的话,还是选文科去考,因为面对整天讨厌的东西也难有发展。
因素 6:就业。读文,读理,对于大家今后的志愿是有很大影响的。因为现在尽管有的专业是
文理兼收,但是很多还是分开招生的。想象一下自己将来会从事什么职业。比如喜欢文学,
将来想做记者,编辑,或者对政治经济感兴趣,将来想从政或研究经济等等,这样的一般选
择文科。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或者对科技感兴趣的,将来想当工程师,或者技术人员等等,一
般选择理科。在此推荐大家了解我们的专业选择评估测试。
因素 7:态度。既然选择了到底读什么,就要一门心思的去读好。不管怎么样,选择好了,就
应该去做好,不要再心猿意马。同学们要学会独立思考自己的问题,要有勇气正视自己心底
里最真实的想法。在择文择理时,有的同学会被另外一些原因所困扰。比方说,舍不得自己
的班主任,舍不得自己的同学。这些问题要正确对待,它们不应是择文择理的原因,生活中
有很多方式去延续师恩与友情,不一定非要学习生活在一起。
8.选科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自己的兴趣爱好:看自己喜欢什么学科,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门学
科感兴趣,,相对来说学习的动力就会大,就会在这门学科上多下功夫。一般来说学习成绩就
会好,将来做出的成就也就相对较大一些。
二、要看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有的学生喜欢理科和文科但是文科和理科的成绩却不是很好。
比如说有的同学,选择了文科却不喜欢读书,有的同学选择了理科却对数字不敏感,计算能
力差。这都是不好的,这都不容易取得好成绩,这时候就需要忍痛割爱了。
三、要有自己的主见。分科的时候,学生最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而失去自己的主见。比如有
的人听说学习文科的学生比较笨,没有出息,将来就业也不好。因此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选
择学了理科。有的人听别人说学习文科将来好考公务员,可能就选择学了理科。这些都是没
有主见的体现。将来也会给的人生留下遗憾。
【点睛】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基本框架有如下五部分。(一)一个响亮的标题。就是在审题的基
础上,明确立意,选择写作的角度,拟定一个有抢眼的题目。这个标题应尽量是从材料中抽
取而出的‚核心立意,并就此选取材料中关键词句加以组合而成的简洁短语或句子。尽力不用
态度而用看法或观点。能运用约定俗成的词句加以改造更为上策。能标新立异就更加理想。
(二)引述+表态+观点。正文第一段就用“引述+表态+观点”的形式,以达到“闪亮登场”
的效果。引述可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但必须是有针对性的。表态一定要坚决、果断
和明确。观点的呈现,不要拖泥带水,而要开门见山。(三)分点分层阐述理由。有了态度与
观点,没有理由就站不住脚。因此,作文的第三步必然阐述你的理由。阐述一定要具有条理
性,就是分点;还要注意内容的层次性,如由浅及深,由表及里,有具体到抽象等。如此才
能展示一个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四)进一步深入阐述。最基本的办法就是针对问题提出可行
的有时代意义的解决方法,即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横向拓展”“纵向挖掘”和进行简
易的批驳。尤其是反驳,可以预设反方,然后,进行委婉的劝说,以体现作者思维的周密性,
达到任务型作文“文明说理”的要求。(五)联系实际,快速收尾。任何一篇文章都要考虑其
现实意义,如果没有了现实意义,该文章就逊色许多。因此,学生习作也好,考场作文也好,
联系实际是必需的。但是,这一环节不能太婆婆妈妈,应如一部乐曲演奏完毕,戛然而止、
曲终人散、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