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6.50 KB
  • 2021-06-08 发布

云南省普洱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Word版含解析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普洱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高二市统测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I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儒家哲学中,“中”的最基本含义是“标准”、“限度”的意思。由于“中庸”强调坚持某个标准和限度,因而在社会激剧变动时期就有可能成为维护某种旧事物,调和矛盾,反对变革的观点和方法,这是“中庸”思想局限性的一面。但是,“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这句话,最具体地体现了“中庸之道”。仅就强调“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一点来说,其目的确实是要调和“文”与“质”。但是,这种调和并不是对矛盾的简单地否定或抹杀,而是在意识到对立面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向相反方向转化的前提下,在实践行为中保持矛盾的某种平衡,从而取得最好实践效果的办法。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提出和坚持把握一定的“标准”或“限度”即用中或用和,作为实践行为的准则,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客观需要。‎ - 25 -‎ 但“用和”,并不是无原则的调和。相反,他们是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不讲原则的为和而和是不可行的,不用礼的原则加以节制的和也是不可行的。为此,儒家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和”是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的互相补充与配合,而“同”则是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彼此附和与合流。不同性质事物的相互配合,就能产生新的事物,而相同性质的事物放在一起,则不可能生出新事物。所以,孔子曾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其次,“和”或“中”也包含有不要陷于某一偏面,而应兼备两面或多面的意思。三国时的刘劭以“兼德”来解释“中庸”。他说:“兼德而至,谓之中庸。”(《人物志·九征》)他认为,仁、礼、信、义、智五种品德,是各有所偏的,只有兼备此五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而“中庸”就是指的能兼备五德的品德。同时,他还认为,“中庸”之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的过分拘谨或放肆,以及指明人的短处而弥补其不足等重要的作用。‎ ‎“用中”或“用和”是反对无原则的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但是如果对坚持“用中”和“用和”的原则作僵死的理解,而不懂得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变通,那么其结果同样是陷于为中而中与为和而和的偏面。“用中”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 ‎(摘编自楼宇烈《用中和时中》)‎ ‎1. 下列对文中“中庸”一词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中庸”有维护旧事物反对变革等思想局限性,是因为中庸强调坚持某个限度。‎ B. “中庸”思想中也包含着任何事物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向其对立面转化的思想。‎ C. “中庸”也指兼备仁礼信义智五德,有防止人在行为方面过分拘谨或放肆等作用。‎ D. “中庸”具有辩证观,不仅需要有坚持原则的一面,而且也要有灵活变通的一面。‎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论述“中庸”思想时,主要采用了两两对比的方法,如优劣正反全偏等等方面。‎ B. 全文在宏观整体上,从开头到结尾,三个自然段在思路上呈现着逐层深入的结构特点。‎ C. 作者在行文时,论据充分翔实。每提出一个观点后,都要引用儒家的原话并注明出处。‎ D. 在第二自然段中,作者用“其次”一词引领下文展开论述,体现了分条陈述的行文思路。‎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儒家为了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才提出要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 B. 在作者看来,如果坚持了一定的原则,并懂得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变通,才可能真正做好“用和”。‎ C. 孔子提倡“和”反对“同”,是因为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可以互相补充配合并产生新事物。‎ D. 三国时的刘劭认为,要做到“兼德”,既需要兼有五种品德,还必须指明人的短处并弥补其不足。‎ - 25 -‎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因为中庸强调坚持某个限度”错,选项表述原因时,指出坚持某个“限度”,这与原文不一致,文中在此处提出的是“标准”和“限度”。‎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C项,“每提出一个观点后,都要引用儒家的原话并注明出处”错,全文在论述时确实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先提出观点再援引论据,但并不是每一处都是这样。‎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 A项,“为了严格区分‘和’与‘同’这两个概念,才提出要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贯彻‘和’的前提”错,原文中把坚持一定的原则作为前提是因,区分“和”与“同”是果。‎ C项,“是因为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之间可以互相补充配合并产生新事物”错,在原文中“和”指不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补充配合,“同”指相同性质的事物或意见的附和与合流。‎ D项,“既需要兼有五种品德,还必须指明人的短处并弥补其不足”错,表述刘劭的兼德思想,扩大了内容,“必须”语气绝对。‎ 故选B。‎ ‎【点睛】论述类文本解题技巧:‎ 一、筛选文本对照选项找谬误:提取文本信息,筛选,整合,对照选项,找出异同点,判断各个选项是否准确提取、筛选信息。‎ - 25 -‎ 二、结合文本联系实际灵活理解:文本中不能直接提取到,或者个别词句有变化,这样选项未必是错的,需要学生学会灵活理解。灵活包括准确把握意思、准确分析语法结构。‎ 三、参照题干,分层归纳找异类:问题类型或敏感点:层次混乱、遗漏赘余、信息杂糅、不合逻辑(强加因果 颠倒顺序)、有失分寸(无变有,少变多,小变大,远变近)、时态有误、属性出错(特例成普遍、具体为概括、间接变直接)、指代偷换(概念、对象、主语)‎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它具有如下一些特点:一是突发性。突发性指事件的时间、地点、方式、程度等情况,都难以准确把握;对事件起因、规模、事态变化等,也不能事先确定。二是复杂性,主要指造成原因复杂。有自然因素造成的,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有人为因素造成的,如战争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三是传播的广泛性,某些传染病可能毫无国界地广泛传播。‎ ‎(摘编自《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特征探讨》)‎ 材料二 作为非典疫情最为严重的地区,当时的中国在疫情防治中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对疫情隐瞒不报。另一方面,当时国内比较缺乏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相关制度、应急设施。对于非典一类的新发传染病,彼时并无任何应急预案作为指导依据。而且,许多医院没有足够的隔离设施,交叉感染严重。这些都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2003年国家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此后又出台了一系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国家到乡镇逐步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医疗救治方面,各地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包括设立专门的传染病医院,扩大医疗救治队伍等。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这一系列建设使我国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明显提升。‎ ‎(摘编自《非典十六年之后,中国的防疫体系都有哪些进展?》)‎ 材料三 - 25 -‎ ‎2009年,全球爆发甲型H1N1流感疫情,我国政府对此高度重视,迅速组织联防联控,并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使公众能够了解疫情,做好防控。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仅87天,就研制生产出全球首支获得生产批号的H1N1甲流疫苗。‎ ‎2014年,西非爆发埃博拉疫情,中国政府积极应援非洲,同时采取国内疫情防范措施,取得了“零感染,零输入”的可喜成绩。这次疫情抗击还成为我国首次在卫生应急领域走出国门的成功案例。‎ 事实上,自非典后,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机制已多次经受住考验,并在实战中不断完善。国家卫计委卫生应急办主任许树强曾表示,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抗击甲流:中国在行动》)‎ 材料四 新冠肺炎疫情汹涌袭来,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重大考验。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央决策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全面加强防疫工作,把落实工作抓实抓细。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创造了十天十夜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奇迹。‎ 我国一系列措施有效地防控了疫情蔓延,国际社会对此普遍给予肯定。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中方行动快速有力,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我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摘编自《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信心来自哪里》)‎ ‎4. 下列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通常突然发生,人们事先难以准确把握某次事件发生的时间、方式、成因等情况,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 B.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因复杂,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战争等人为因素都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对公众健康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C.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范围广,某些传染病毒可能会无国界扩散,这需要各国共同应对,国际合作抗击埃博拉疫情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D. 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坚持公开透明地公布疫情信息,这有利于把握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规模、事态发展等信息,做好防控。‎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应对非典时,我国存在着部分地方政府瞒报疫情信息、缺乏新型传染病应急预案和应急设施等问题,这使得疫情难以在初期得到有效控制。‎ B. 2009年我国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力 - 25 -‎ 防控措施抗击甲型H1N1流感疫情,还成功研制生产了H1N1甲流疫苗,取得了抗击疫情的胜利。‎ C. 正是因为经历了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非洲埃博拉疫情三个重要阶段的洗礼,我国的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D. 世界卫生组织对我国有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赞赏,这体现出国际社会对我国疫情防控的肯定,也侧面显示出我国防控疫情能力的提升。‎ ‎6.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一次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为什么能快速有效地进行防控?请结合材料概括并分析。‎ ‎【答案】4. A 5. C ‎ ‎6. ①政府方面:态度重视,党中央总揽全局,各级政府组织落实,确保能迅速组织联防联控。②应急体系建设方面:非典后,我国在应急政策、医疗救治体系、信息通报、疫苗研制等方面加强建设,不断完善,为快速有效防控提供了政策、设施等方面的保障。③民众方面: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相互支援,积极应对,保证了各项措施能快速有效地开展落实。‎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说法有误。原文中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的特点,但不能由此推出“因此在应对时就往往会束手无策”的结论。选项属强加因果。‎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C项,“正是因为经历了……我国应急能力才能够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说法有误。材料三中说“中国经过非典疫情、汶川地震和埃博拉疫情等重要阶段的洗礼,应急能力已大大提升,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是承接关系,不是因果关系。选项强加因果。‎ 故选C。‎ - 25 -‎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整体阅读文章可知,答案涉及内容主要集中在材料二、三、四中。然后,勾画出关键语句。材料二中“SARS之后,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的决心和行动。政策方面,……医疗救治方面,……此外,中央还主导建立了一套信息通报体系,保证疫情信息快速透明地传播”;材料三中“此外,政府还联合科研机构进行疫苗的研发和生产”;材料四中 “面对疫情,党中央总揽全局,对抗击疫情作出指示,指明方向。各级党委政府……此外,在疫情面前,我国还坚持防控工作全国一盘棋,联防联控”“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最后,根据以上信息从政府领导、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全国人民的配合落实三方面概括。‎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笑 嫂 陈国炯 笑嫂喜欢笑,与人相见微微一笑,高兴时哈哈大笑,有时独自一人也偷偷地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捡宝似的笑个没完。因此,没见过笑嫂发愁时是个什么模样。‎ 因为笑嫂爱笑,大家当面笑嫂笑嫂地叫,背后笑嫂怎么笑嫂怎么地夸,好像笑嫂的姓名就叫笑嫂。‎ - 25 -‎ 笑嫂是我的师傅。我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铝轮厂搞宣传,负责人事的小老头陪我到车间,对车间主任说,这小伙子到你车间实习一个月,你给他安排一下。车间主任长着八字胡子,看似匪气十足。他仔仔细细地打量了一番我后,说,一个学生娃,哪能干活。反正一个月后要坐办公室的,就去帮笑嫂做点事吧。车间主任唠唠叨叨的一番话中,我知道有个笑嫂,也有些受辱的感觉。车间主任唠叨完,亲自陪我去厂东边一个堆废料的塑料棚下,扯开嗓门喊,笑嫂,我给你送来一个徒弟,给你打个下手。车间主任的一咋呼,我不但认识了笑嫂,还成了笑嫂的徒弟。‎ 我很顺从地叫了笑嫂一声师傅,笑嫂听了高兴得咯咯地像母鸡下蛋般笑。笑完了就说,你还真听小胡子的瞎话,什么师傅徒弟。笑嫂停了一下对我说,大家都叫我笑嫂,你也叫我笑嫂吧,我可不敢做你大学生的师傅呢。说完又咯咯地笑,把个笑嫂的雅号笑得名副其实。‎ 笑嫂已是奔五的人了,却一点也没有这个年龄段女人的那种臃肿,而是清清秀秀,穿戴得也整整洁洁,十分素雅。笑嫂的活不笨重,也不怎么脏,她每天整理着送来的废过滤网,那些过滤网是用来过滤铅水的,用过后铝水沾在过滤网上结成了块。因为过滤网是铁的,沾在上面的是铝,铁几百元一吨,铝上万元一吨。把废铁网当铝卖,人家不要;把铝当铁卖,公司不干。因此,笑嫂把沾在上面的铝块铝屑撬下来,分开卖,谁也不亏。‎ 笑嫂做事很认真,一块块像翻找金子一般,有时我一不留神漏撬了几块,她会猫着腰,捡回来重新撬。这样一来,我也不好意思马虎了,做得一丝不苟。笑嫂还挺关心人,我进公司时是夏天,南方的夏天贼热,加上在似露天一样的塑料棚下,汗似下雨般流,一把把捋也捋不完。笑嫂见了心疼地说,大学生,你去找个地方凉快一下,这点活我做起来很轻松的。我当然不同意,笑嫂就说,还要我陪你啊。说完就咯咯地笑着,连推带搡赶我走。‎ 笑嫂从来不到餐厅吃饭,她每次从餐厅里买来米饭,不打菜,菜从家里带来,等吃饭的人走得差不多了,就打开饭盒,坐在塑料棚下吃起来。那些走过来走过去的人都会与笑嫂打个招呼,笑嫂吃饭了?今天啥菜?还会有啥菜,这个星期吃咸鸭蛋呗。笑嫂咯咯咯地笑着回答,笑嫂的菜每星期换一种,咸鸭蛋,炒鸡蛋,等等。‎ 那天,我没去吃午饭,笑嫂吃完饭去了洗手间,我想笑嫂经常帮我洗饭盆,我也帮笑嫂洗一次。打开盛菜的铝盒子,里面的咸鸭蛋丝毫没动,完完整整地躺在盒内。当初没在意,后来想想有点问题,以后几天我特意偷看了笑嫂的菜盒,我终于明白,笑嫂一个咸鸭蛋要吃一个星期。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一位同事,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闹了个大红脸。从此我不再看笑嫂的菜盒,也不再提及同一个菜要吃一个星期的事。‎ - 25 -‎ 那次大地震后,公司开展捐款救援,笑嫂捐二百元,工会主席说,笑嫂你要不少捐一点?笑嫂微微一笑说,多的拿不出,捐二百没问题。工会主席不再说什么了。‎ 实习期满,我到宣传部搞宣传工作。那天工会去慰问贫困职工家庭,领导让我去拍照片,并写一篇通讯稿。走了几户后,一行人来到一个偏僻的小巷里,叩开一扇墨绿色的斑驳的门。门一打开,一张笑脸呈现在大家面前,我有些诧异地叫道,笑嫂?笑嫂仍在笑,把大家让进屋,屋里灯光暗淡,客厅也逼仄,几个人进去后有些拥挤。这时我才知道,笑嫂的丈夫几年前被车撞得瘫痪,长年卧床不起,公公早年已故,婆婆患有严重的老年痴呆症需照料,一个女儿正在上初中,家里十分拮据。笑嫂照顾两个病人,负担一个学生,又要上班,还从社会上揽来了刺绣,挣几个外快,以补家用。可想而知,笑嫂承受的压力有多大。‎ 我对笑嫂更是敬重了,有事没事总爱往笑嫂的工作场地跑。笑嫂依旧咯咯咯地笑,好像对那个沉重的家没有一点牵绊似的。‎ 那次我与笑嫂聊得很开心,我忽然说,笑嫂你的心态真好。笑嫂知道我想说什么,顿了顿道,家里有这么多病人,谁会不烦,如果我成天想那些不开心的事,我还活不活?‎ 笑嫂叹口气说,我如果整天苦着个脸,人家见了我,也不会有好心情的。因此我得高高兴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心情。说完笑嫂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没有直接记叙笑嫂家的困难,而是先写她的“笑”,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小说曲折有致,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B. 笑嫂自己身处困境,却仍然为地震灾区捐200元,这与她每个星期换一种菜的心理是一致的,不想人家知道她家穷,要面子。‎ C. 前两段是说“笑嫂”这个名字的由来,同时交代出她和同事的关系、她乐观的精神以及她对周围人的影响,这些都为后面的内容做了铺垫。‎ D. “我”关注笑嫂的咸鸭蛋吃一个星期的事,不是想看笑嫂的笑话,“我”发现这件事是无意的,告诉同事也是出于好心。‎ ‎8. 作品从“我”的视角来写笑嫂,这样写有什么效果?请简要分析。‎ ‎9. 作品为什么以“笑嫂”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 ‎【答案】7. B 8. ①以第一人称视角来写,表明是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真实感强;②以“我”的视角来写,有利于表现“我”的心理活动,娓娓道来,让读者有亲切感;③“我”是笑嫂的徒弟,又是搞宣传的,展开各方面的内容合情合理;④“我”是初来乍到,不了解情况,所以对笑嫂一周一个菜很好奇,对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闹了个大红脸”,这样写有利于制造悬念,吸引读者。 ‎ - 25 -‎ ‎9. ①结构上,笑嫂是中心人物,起到了线索作用,串起了小说的情节。笑嫂的“笑”与文章开头“笑嫂喜欢笑”,结尾“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形成了结构上的呼应。②人物塑造上,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笑”是人物在神态上最突出的一点;③主旨上,“笑”既表现出人物热爱生活的一面,又表现出人物坚强的一面,突出了主题;‎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主要对文意、文章的主旨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设错点概括类一般为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类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错误的选项命制一般都有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B项,“不想人家知道她家穷,要面子”错,“捐款”是善心的体现,而且同事知道她家里困难,工会慰问她时,她也十分配合,笑脸相迎,说明她并不爱慕虚荣。‎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解答时,紧扣题目强调的“‘我’的视角”这一关键词,联系情节内容和文章结构,进行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小说中写作视角。题干中是从“我”的视角来写笑嫂,即从“第一人称”来写,能够最大限度地记录人物的全部内心活动及其过程,把读者带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洞悉了人物全部的心灵奥秘,增强小说的真实感和亲切感;结合“我”的身份来分析,“笑嫂是我的师傅。我大学毕业应聘到一家铝轮厂搞宣传……反正一个月后要坐办公室的,就去帮笑嫂做点事吧”“我把我的发现告诉了一位同事,同事不满地瞪我一眼说,就你聪明?我闹了个大红脸。从此我不再看笑嫂的菜盒,也不再提及同一个菜要吃一个星期的事”因为我刚来,不了解情况,这些情节就显得真实、合情合理,也有利于制造悬念,提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作用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设置悬念;贯穿始终,使结构严谨的线索;突出人物的形象或者性格;推动(暗示)情节发展;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以某种艺术手法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 25 -‎ 标题“笑嫂”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从结构上分析,“笑嫂”是文章的核心人物,通过以“笑嫂”为题目,使得小说情节更为紧凑;开头“笑嫂喜欢笑,与人相见微微一笑,高兴时哈哈大笑,有时独自一人也偷偷地笑,好像每时每刻都在捡宝似的笑个没完”与结尾“说完笑嫂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形成呼应,首尾圆和。内容上,抓住人物特征“笑”,“说完又咯咯地笑”“说完就咯咯地笑着,连推带搡赶我走”“笑嫂咯咯咯地笑着回答”“笑嫂依旧咯咯咯地笑,好像对那个沉重的家没有一点牵绊似的”“我如果整天苦着个脸,人家见了我,也不会有好心情的。因此我得高高兴兴,让每个人都有一个好心情。说完笑嫂又咯咯咯地笑了起来”,通过“笑”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笑”表现出人们对艰难生活的一种释放的态度,展现出人物的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情怀,使得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更为突出。‎ ‎【点睛】小说标题的作用:‎ ‎(1)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①点名时间、地点、环境,创设背景,渲染氛围。②突出小说主题。③线索作用、设置悬念作用。‎ ‎(2)以物件为题:①结构线索,文章结构严谨,②设置悬念,引发联想。③概括故事情节,寄托作者情感,揭示主题,隐含比喻象征义。‎ ‎(3)以人物为标题:①突出人物形象,②暗示故事情节,③紧扣中心,突出主题。‎ ‎(4)以形象特征为标题:①铺开情节,呼应细节,②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也。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谈庄、老及百家之说,兼好释典。洛州总管独孤信见而叹曰:“此圣童也,但恨其器大,适小难为用也。”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太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尝谓所亲曰:“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 上元元年,辞疾请归,特赐良马,及鄱阳公主邑司以居焉。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焉。照邻有文云:邈道合古今,学殚数术。高谈正一,则古之蒙庄子;深入不二,则今之维摩诘耳。照邻有恶疾,医所不能愈,乃问思邈:“名医愈疾,其道何如?”思邈曰:“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和而为雨,怒而为风,凝而为霜雪,张而为虹蜺,此天地之常数也。人有四肢五脏,一觉一寐,呼吸吐纳,精气往来,流而为荣卫①,彰而为气色,发而为音声,此人之常数也。阳用其形,阴用其精,天人之所同也。及其失也,蒸则生热,否则生寒,结而为瘤赘,陷而为痈疽,奔而为喘乏,竭而为焦枯,症发乎面,变动乎形。推此以及天地亦如之。‎ - 25 -‎ 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故形体有可愈之疾,天地有可消之灾。”又曰:“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思邈自云开皇辛酉岁生,至今年九十三矣。询之乡里,咸云数百岁人。话周、齐间事,历历如眼见。以此参之,不啻百岁人矣。初,魏徵等受诏,修齐、梁、陈、周、隋五代史,恐有遗漏,屡访之,思邈口以传授,有如目睹。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冥器,祭祀无牲牢。经月余,颜貌不改。举尸就木,犹若空衣,时人异之。‎ ‎(选自《旧唐书•孙思邈传》,有删改)‎ 注释:①容卫:中医名词,荣指血的循环,卫指气的周流。‎ ‎10. 下面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是( )‎ A. 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 B. 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 C. 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 D. 吾闻善言天者/必质之于人/善言人者/亦本之于天/天有四时五行寒暑/迭代其转运也/‎ ‎11. 下面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弱冠,古代指人们二十岁时行冠礼,标志着成年,但此时,身体还稍显弱小,还比较年少,故多称“弱冠”。‎ B. 百家,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兵家和墨家等。‎ C. 谏议大夫,古代的官职,专掌议论,唐代的谏议大夫有权利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D. 牲牢,古代特指祭祀时使用的牲畜,一般包括牛、羊、猪,因此又叫“三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思邈年轻时就很有才气,学富五车。他喜欢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 B. 孙思邈不仅懂医学,而且学通数术。卢照邻认为他就像古代的庄子和当今的维摩诘圣僧。‎ C. 孙思邈隐逸行医,从未考虑过功名。他拒绝了多位皇帝授予的官职,说明他对功名没有追求,不屈服于朝廷。‎ D. 孙思邈历经数朝,犹如神化。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如同亲眼所见,乡里人都说他有几百岁。‎ ‎13.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汉语。‎ ‎(1)及太宗即位,召诣京师,年已老,而听视聪瞭,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 - 25 -‎ ‎(2)良医导之以药石,救之以针剂。圣人和之以至德,辅之以人事。‎ ‎【答案】10. B 11. A 12. C ‎ ‎13. (1)等到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征召他到京城,孙思邈已经老了,但耳聪目明,皇帝要授给他爵位,他坚决谢绝。‎ ‎(2)高明的医生用药物疏导,用针灸治疗。圣人用最高尚的道德来调和,用人情事理来辅助。‎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句子含义是:我听说会谈自然规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为依据;会谈人情事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则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冷热交替,就是它循环运行的规律。其中“善言天者”与“善言人者”是结构一致的短句,“善”与“言人者”不能断开,排除AC;“寒暑”与“迭代”是主谓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A项,“指人们二十岁时行冠礼”错,“弱冠”单用来指男性的成年。‎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C项,“说明他对功名没有追求”错,“过五十年,当有圣人出,吾方助之以济人”说明孙思邈并未从未思考过功名。‎ 故选C。‎ ‎【13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的文言文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然后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重点关注得分点:‎ ‎(1)及,等到;召诣,征召到;固辞,坚决谢绝。‎ ‎(2)导之以药石,用药物疏导;和,调和;至德,最高尚的道德。‎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孙思邈,京兆府华原县人。他七岁入学,一天能背诵一千多字的文章。20岁时,就擅长谈论老子、庄子以及诸子百家的学说,并且喜爱佛经。洛州总管独孤信见到他后赞叹说:这是一个神童啊,只是遗憾他本领太大,假如在我这小小州衙就难以施展。北周宣帝时,由于王室经常发生变故,他就隐居到太白山中。隋文帝杨坚辅佐北周朝政,征聘他担任国子博士,他推说生病没有出任。曾经对他的好友说:五十年后,会出圣人,那时我才帮助他治理天下。太宗李世民登上帝位,征召他到京城,他已经老了,但耳聪目明,皇帝要授给他爵位,他坚决谢绝。显庆四年,高宗李治召见他,授予他谏议大夫官职,又坚决谢绝。‎ - 25 -‎ 高宗上元元年,孙思邈因病请求回乡,高宗特地赐给他骏马,安排他住进鄱阳公主封地的庄园别墅。当时的著名诗人学者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人,按照孝敬老师的礼仪侍奉他。卢照邻有文章说:孙思邈思想贯通古今,学术穷尽天文、历法、占卜。他阐述世界万物永恒不变之根本的高超见解,就像是古代的庄子;研究精深的学问专心致志,就像是当今中国的维摩诘圣僧。卢照邻患有痛苦难治的疾病,医治不好,就问孙思邈:高明的医生治好人的疾病,他凭的是什么?孙思邈说:我听说会谈自然规律的,一定要用人情事理作为依据;会谈人情事理的,也要以自然法则为根本。大自然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冷热交替,就是它循环运行的规律,平和就下雨,激奋就刮风,凝滞就结霜落雪,扩展就出彩虹,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人有上下四肢、脾肺肾肝心五脏,起床睡觉,呼气吸气,精神元气时衰时旺,通畅就生气血,显现就是神色,振动就有声音,这些就是人的正常现象。从显露的表象,看隐蔽的实质,这是研究自然和人体的共同方法。一旦阴阳失调,地气升腾就发烧,天气阻隔就发冷,充塞就长疱疖,匮乏就生脓疮,奔跑就会喘息困乏,干渴就会焦黄枯燥,症状显露在面容,病情改变着形貌,如此类推,自然现象也是这样。高明的医生用药物疏通,用针灸治疗。圣人用最高尚的道德来调和,用人情事理来辅助,那么人体疾病有的可以治好,自然灾害有的可以消除。他又说:治病胆要大心要细,考虑要周密行动要坚决。‎ 孙思邈自己讲他出生于隋文帝开皇辛酉年,到今年九十三岁了,问他的乡亲,都说他是几百岁的人,他谈起北周、南齐年间的往事,分明如同亲眼所见,以此验证,他不止一百岁了。当初,魏征等人按照太宗的指示编纂南齐、南梁、南陈、北周、隋朝的历史,担心遗漏,多次询问他,孙思邈口述起来,宛如亲眼看见。孙思邈于高宗永淳元年去世。遗嘱要求从简安葬,不要陪葬器物,不用羊牛猪等祭祀牲畜。死后一个多月,脸色外貌没有变化,抬起遗体入棺,轻得好像只是拿着空空的衣服,人们为之惊异。‎ ‎(二)(9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以“感”入题,写景洗练生动,描写角度或仰或俯,时远时近,视觉听觉巧妙结合。‎ B. 首联写滁州城云遮雾绕,烟影重重,诗人登临送目不禁遥想历史,怀人追往,感概万端。‎ C. 颔联远观秋风瑟瑟,叶落山凸,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杯酒对赏,慰此幽独。‎ D. 颈联以凛冽西风,清哀画角,斜照落日,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暮的悲凉。‎ ‎15. 诗歌的尾联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14. D 15. 尾联虚写(想象)终有一天在冬日乘兴与友人一起踏雪,欣赏玉洁冰清之景。情感表达:诗人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酒兴诗兴高昂,虽然被贬仍旷达乐观。结构安排:“乘兴携嘉客”照应诗题,“群玉峰”照应颔联“山争出”,使结构更加完整,诗情更为激越。‎ ‎【解析】‎ ‎【14题详解】‎ - 25 -‎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能力。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D项,“……肃穆青松表达了诗人年华迟暮的悲凉”错误,颈联的西风、画角带有萧瑟悲凉之意,但是诗人“解带”迎之,落日照青松显示了不可凌迫的气概,并无年华迟暮之悲。‎ 故选D。‎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做这类题要准确地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结合诗句,阐述为什么用这种手法,还要阐述此手法有效传达诗人怎样的感情。翻译:环绕城郭的浓浓云烟,迷迷朦朦不知有多少重,唐时的名相曾经在此地怀念嵩洛感慨无穷。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尽,众山争相显露各自面容,野菊开放的美好时令,我们畅饮醇酒逸兴正浓。西风中飘来画角清哀的声音,我解开衣带胸怀更加豪雄,斜倚着楼上高栏观赏夕阳照在苍翠的青松。我将要乘着醉意带领佳客,冬雪皑皑时再踏上如玉的群峰。《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写登上高楼,于云烟弥漫之中追怀历史、遥想古人,借古伤今,气氛凝重。中间两联回到现实,写眼前所见所闻,这两联视野开阔,人与物浑融无问。诗人把个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寓于精炼的景物描写之中:颔联写霜后“争出”的峭拔山峰和凌霜盛开的菊花,表现出作者不畏政治风霜的嶙峋风骨;颈联则以“解带西风”的举止和暮色中挺立的青松,透射出自己从容面对政治风雨的那份潇洒和从容。尾联“会须乘兴携嘉客,踏雪来看群玉峰”,设想终有一天在冬日乘兴与友人一起踏雪,欣赏玉洁冰清之景,是虚写。诗人以景结情,表达了诗人酒兴诗兴高昂,虽然被贬仍旷达乐观。结构安排上,“乘兴携嘉客”照应诗题,“群玉峰”照应颔联“山争出”,使结构更加完整,诗情更为激越。诗写得潇洒道劲,景物描写形象鲜明而意味深长。‎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的沉痛之情。‎ - 25 -‎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个四字短语,写出了秦人对六国的金银珠宝不甚珍惜。‎ ‎(3)舍生取义是古往今来千千万万中国人为国捐躯、百折不挠的精神支柱,这在孟子《鱼,我所欲也》中的体现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佛狸祠下 (2). 一片神鸦社鼓 (3). 鼎铛玉石 (4). 金块珠砾 (5). 二者不可得兼 (6). 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名言名篇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佛、祠、鸦、鼎、铛、砾、兼。‎ 第II卷(运用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网上流传双黄连可抑制新型冠状病毒后,“双黄连口服液”一度遭哄抢直至脱销。‎ 其实,在1月29日早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或许,是因为大部分我们并没有独立思考能力,于是我们的脑中只能充斥各种道听途说的观点。而关于独立思考,有一个很重要的本质叫做逻辑,(  )。我们的很多见识、理解力,以及智慧,都是通过阅读  的见解。‎ 在大量的阅读里,我们可以和无数思想者对话,在一次又一次的思想碰撞之中,才有了自我对事物的认知,也进而培养了属于自己的思考方式,  ,在遇到问题时,才会理性判断,不盲从,先去了解事情的  ,再去判断是否具有价值,也可以通过文献搜索,而非 。‎ 这样,当我们再去面对“双黄连”类问题的时候,脑海里一定会先提问:有什么东西可以证明?得出结论的过程是否经得起推敲?而不是:哪里可以购买双黄连。‎ ‎17.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B. 世界卫生组织在1月29日早就已经公布: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治疗和预防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C.‎ - 25 -‎ ‎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目前为止,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D. 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日前为止,世界卫生组织还没有专门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 B. 事物的规律就是所谓的逻辑,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 C. 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且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经历和阅读。‎ D. 所谓的逻辑,就是事物的规律,而总结一个规律无外乎阅读和经历。‎ ‎19.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衍伸 从而 来踪去迹 道听途说 B. 衍生 而后 来龙去脉 道听途说 C. 衍伸 而后 来踪去迹 捕风捉影 D. 衍生 从而 来龙去脉 捕风捉影 ‎【答案】17. C 18. A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划线句子有四处语病:①语序不当,“在1月29日早就已经公布”中,定语“早”应在“在1月29日”前面,排除B; ‎ ‎②成分残缺,“早在1月29日就已经公布”缺主语,排除AD;‎ ‎③用词不当,“日前”应为“目前”,排除AD;‎ ‎④不合逻辑,“治疗和预防”应为“预防和治疗”,排除AB。‎ 故选C。‎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①“所谓的”意为所说的,紧接前文用于复说、引证等;‎ - 25 -‎ ‎②“经历和阅读”分别照应前后文内容,前文说的是经历,后文说的是阅读;‎ ‎③“而”做连词,这里表顺承。‎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衍伸:是从自有的基础上进行扩展,比如对这个问题进行衍伸(还是在讨论这个问题)。衍生:是从自有的基础上发展出新的东西来,比如衍生出新品种(出现新的事物)。根据语境“都是通过阅读……的见解”,填入“衍生”。‎ 第二组,从而:连词,侧重于表示上文指明原因、条件、方法等,下文用“从而”引出结果、目的等。而后:副词,以后,后来。根据语境“在遇到问题时”,填入“而后”。‎ 第三组,来踪去迹:指人的来去行踪。来龙去脉:山形地势像龙一样连贯着,比喻人、物的来历或事情的前因后果。根据语境“先去了解事情的”,填入“来龙去脉”。‎ 第四组,道听途说:路上听到的传闻,随后就在路上传播出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根据语境“先去了解事情的”,填入“道听途说”。‎ 故选B。‎ ‎【点睛】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 实际上大多数病毒远没有那么可怕,有的也不会使人得病。 冠状病毒本来致病的能力并不强,问题在于“变种”上。 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 ①______ ,但也可能变成“杀伤力”更大的病毒。然而我们不必担心它会因反复变异而使杀伤力次第增大。‎ - 25 -‎ ‎ 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 ②_______,不断地赢下去的几率是微乎其微的。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 ③_______。当人群有足够多的人产生抗体具有免疫力之后,这种病毒对人类的威胁也就很小了。‎ ‎【答案】 (1). ①它可能变得无害 (2). ②总是有输有赢 (3). ③还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第一处根据“变异的病毒和原来的不同了”,填入“它可能变得无害”;第二处根据“因为就杀伤力而言,变异就像赌博”,填入“总是有输有赢”;第三处根据“必须指出的是,杀伤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病毒一方”,填入“还取决于人群的免疫力”。注意字数的限制。‎ ‎【点睛】做这类题目要认真阅读语段,明确语段讨论的话题,然后认真推敲每一处空白处与上下文的关系,做到填写每一处空白处,既要做到前瞻又要后顾,这样即可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填写上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连贯通顺,另外一定要认真阅读题干中的隐性要求,按要求作答。‎ ‎21. 把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压缩成一句话,不超过50个字。‎ 目前全国低风险县域已占98%,各省份正在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内容要求,加快向全国一体化平台汇聚本地区防疫健康信息的目录。各地依托全国一体化平台,正在深入推广健康通行码互信互认应用,作为在交通卡口、居住小区、工厂厂区以及一些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通行凭证。截至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地区的健康通行码可以实现一码通行。‎ ‎【答案】全国各地按照统一标准和内容要求向全国一体化平台汇集防疫健康信息目录,推广健康通行码互认互信,实现一码通行。‎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在作答时,首先要通读段落,了解文段的内容。其次,要根据文章内容划分层次,把每个层次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最后,按要求组织答案。‎ 解答该题可根据句末标点划分层次,语段共有三个句末标点,可划分三个层次。第一句关键句是“各省份正在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内容要求,加快向全国一体化平台汇聚本地区防疫健康信息的目录”,第二句关键句是“正在深入推广健康通行码互信互认应用”,第三句关键句是“健康通行码可以实现一码通行”。据此分条概括即可,注意字数的限制。‎ - 25 -‎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98年,抗洪救险,我们友爱相助,齐退浩洋;‎ ‎2003年,抗击非典,我们友爱相助,同抗疫潮;‎ ‎2008年,汶川地震,我们友爱相助,并赴国难;‎ ‎2020年,新冠肺炎,我们友爱相助,共克时艰。‎ ‎“友爱相助”,简单的词汇,却包含着丰富的内涵,蕴藏着磅礴的力量,助我们走向成功。‎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谈谈自己对“友爱相助”的思考和认识。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凝聚友爱相助的磅礴力量 ‎“团结是铁,团结是钢,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风险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的重要保证。”正在进行的这场防控疫情的严峻斗争,深刻印证了这一结论。‎ 自古以来,我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不论是外族的入侵还是本民族内的自然灾害。但是,不论是再强悍的“豺狼虎豹”入侵,还是多么凶猛的自然灾害,都没有将我中华民族击倒。虽然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母亲在这一次次的侵袭中被蹂躏得体无完肤,但她从没有被真正的击倒,因为她倔强的性格和顽强的生命力的背后,是亿万万我华夏子女的抛头颅,洒热血的勇毅前行,是友爱互助的民族精神!‎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当前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对加强疫情防控作出全面部署,凝聚起友爱相助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为我们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了根本政治保证。‎ 这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战争。抗击疫情,不仅是武汉一地的“战役”,更是一场全国性的“战役”;不仅是一场医疗人员的“战役”,更是一场全民的“战役”。面对严峻形势,医疗人员加班加点奋战在防控一线,各地、各部门积极行动,加强重点地区和关键地方疫情防控,落实属地责任,关闭活禽市场,取消春节文化活动,封闭人流多的景点,严把车站等体温筛检关口,防止疫情扩散蔓延。面对新型冠状病毒这个狡猾、凶狠的“敌人”,很多人自觉加入到抗击疫情的战争当中去,关停饭店,关闭网吧,尽量不出门,坚决不聚会,外出带口罩,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洗手、多锻炼、常通风。大家团结一心,相互关爱,筑起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 - 25 -‎ 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团结精神的人民。疫情让人们在空间上保持距离,却让人们在心灵上贴得更近。在这场严峻斗争中,哪里有疫情,哪里困难多,哪里就有四面援助、八方支持。从医务工作者义无反顾冲锋在前,到防控物资相关生产企业及时复工、全力保供;从人民子弟兵闻令而动、积极支援地方疫情防控,到科研人员争分夺秒、强化攻关;从基层群防群治构筑严密防线,到交通运输、电力保障、市场供应等行业职工履职尽责、携手共筑坚强后盾,再到社会各方纷纷捐款捐物……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形成抗击疫情的强大力量。赢得这场严峻斗争的伟大胜利,我们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一起,坚守各自岗位,勇于担当作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积合力以致胜、汇众智而成功。‎ ‎“万夫一力,天下无敌”。从1998年的抗洪抢险,到2003年的抗击非典,再到2008年的抗震救灾,一次次伟大斗争告诉我们:越是面对挑战,越需要团结的力量;越是攻坚克难,越需要友爱互助的精神。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中国人民克服不了的困难、迈不过去的坎。‎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具体考查给材料的话题作文的写作能力。话题作文是一种用一段导引材料启发思考,激发想象,用话题限定写作范围的作文题型。“话题”,就是指谈话的中心;以所给的话题为中心,并围绕这个中心内容而进行选材写出的文章就是“话题”作文。所以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话题的准确解读。这类作文题表面上一般不含有观点,内容上不予限制,形式上往往也是体裁不限。以往的命题作文相比较,它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 - 25 -‎ 审题:材料所给的中心话题是“友爱互助”,对“友爱相助”的外延解读,即:友爱相助,齐退浩洋;友爱相助,同抗疫潮;友爱相助,并赴国难;友爱相助,共克时艰。它表面上给的是四个时间(背景),四件事,其实,“齐退浩洋;同抗疫潮;并赴国难;共克时艰”这个“含意内容”,完全可以作为四个分论点,考生在此基础上概括出一个中心论点统领四个分论点。而只抓住四个含意的其中一个作文是会判跑题的。材料导语说“‘友爱相助’,简单的词汇,却包含着多么丰富的内涵,蕴藏着多少磅礴的力量”,暗示考生,还可以从“友爱相助”的内涵角度作文。在知道“友爱相助”的内涵之后,分解它的要素:“友爱”,即彼此间信任、支持;“互助”团结一致,互相帮助。这样得到两个分论点。再想: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干什么?“齐退浩洋;同抗疫潮;并赴国难;共克时艰。”以上说的是“友爱相助”的外延与内涵。那么,“友爱相助”的范围显然是指“我们”,即“大家”,指全国人民。但是,你写作文时,不可能人人都写,那就需要找典型人物、代表性人物。由他们的表现来体现“大家”“友爱相助”:党中央英明决策,解放军冲锋在前,医护工作者不辞辛苦,志愿者默默奉献。考生围绕这些分析进行具体立意即可。‎ 参考立意:(1)友爱互助,凝聚伟大的中国力量;(2)友爱互助,彰显人民的壮志豪情;(3)友爱互助,弘扬民族的守望相助。‎ 参考素材:‎ ‎(1)近些天来,我们共同见证了全国各地爱心汇聚形成的暖流,也振奋于各行各业筑牢“责任防线”的坚实举动。浙江湖州83岁的林大爷靠回收废品为生,却为抗击疫情捐了1万块钱,在捐款时还不断强调“不要写我名字,也不要报道我”;春节假期,不少基层干部一接到通知就立即返回岗位,从宣传防疫知识,到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疫情监测、防控,为构筑群防群治的严密防线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一名坚持为医院送餐的武汉外卖小哥这样说道,“武汉没有电影里的超级英雄,但是有普普通通的这么一些人,他们是了不起的武汉人”。正是因为有这么多普普通通的中国人,正是因为有这样众人拾柴、涓滴汇海的中国力量,才让我们更加坚信疫情防控阻击战一定能打赢!‎ ‎(2)友爱互助是一首歌,唱出我们成功喜悦。中国有句谚语是这么说的,人心齐,泰山移。大家还记得2003年的非典吗?那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病毒啊。但是总有一些医护人员抗战在最前线,与我们众志成城,同抗疫潮,共同战胜了非典。友爱互助是一阵风,吹散了我们艰难的苦情。高尔基曾说过,团结在人需要的时候,它能帮助人们克服各种混乱。2008年,中国迎来了一场8级的大地震。没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汶川大地震。这场地震对于我们国家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考验。恰好的是,我们中国人又是那么的经得住考验。明知抗震救灾是会有多么的艰难,但还是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志愿者,奋战在前线。众志成城,并赴国难。‎ ‎(3)友爱互助是一道光,照亮我们前进的路途。“万夫一力,天下无敌”这是刘基说过的一句话。2020年的到来,也给我们带来了一场新的病毒。与非典相似,那次我们战胜了的非典,那么这次我们更不会退缩。为了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医护人员依旧奋战在前线,志愿者也是一批一批的出现。全国上下,任何人都没有置身事外,都在为这次抗疫做出贡献,众志成城,共克时艰。‎ ‎(4)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我们坚信,17年前我们能战胜非典,今天我们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也能战胜新型冠状病毒,打赢防控疫情这场攻坚战。‎ - 25 -‎ 结构示例:《凝聚友爱相助的磅礴力量》,议论文文体。开篇从“团结”的话题引入,谈到民族的灾难历史,指出友爱互助的民族精神的重要性;然后重点联系抗击新冠疫情的现实,分析民族团结、友爱互助在抗疫中的作用,表达抗疫必胜的信念;结尾回顾总结:越是面对挑战,越需要团结的力量;越是攻坚克难,越需要友爱互助的精神。‎ ‎【点睛】话题作文写作技巧:‎ 一、把握文体 话题作文往往不限文体,允许考生自由发挥。但是,不限文体并不等于不要文体。话题作文的“文体不限”其实是指不限于一种文体,让学生有选择文体的自由。‎ 当你选定了一种文体时,还得按照这种文体的特点来谋篇布局进行写作。有的同学观察能力强,生活积累丰富,不妨将生活中精彩的片断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有的同学想象丰富,擅长编写故事,不妨写写童话、寓言或科幻小说;有的同学逻辑思维能力强,擅长推理,不妨写成一篇理据充分的议论文;有的同学感情细腻丰富,不妨写成一篇优美抒情的散文,肯定会非常出色。‎ 二、缩小范围 话题作文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等的限制;给了考生一个比较开放的构思空间,使考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但是,如果不注意把握话题,缩小写作的口子,就会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毛病。因此,不管所给的话题多么宽泛,我们都要善于缩小“包围圈”,要选择一个小小的切入口,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把你所选择的话题角度写细写深写透,做到“以小见大”。‎ 三、拟好题目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话题作文允许自己拟题目,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拟题水平,力争使自己拟的题目准确、凝炼、含蓄、新奇,使阅卷老师“一见钟情”。‎ 四、善于联想 话题作文是一种开放性的作文形式,要求考生放开手脚,尽情地驰骋在想象的空间,善于多方位地展开联想,这样,才能生发出丰富多彩的思路来。比如话题“风”,你可以联想到自然界的风:微风、大风、狂风、飓风、龙卷风等等;你还可以联想到社会风气:拍马风、送礼风等等;你可以联想到一种像风一样的流行时尚:金庸热、韩寒热等等;你甚至可以联想到假如你是风,假如你遇到风等等。‎ 五、写出新意 - 25 -‎ 话题作文,既然是应试作文,总得给评卷老师一个好的感觉,得到一个好的分数。因此,写出特色、写出新意,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在写作时,要善于“独辟蹊径”,也就是要求我们在立意上要有独特的感悟,不人云亦云;选材上要有独到的眼光,不陈题旧话;构思上要独具匠心,不四平八稳,波澜不惊语气上要有独到的魅力,不平铺直叙泛泛而谈。‎ ‎ ‎ - 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