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50 KB
- 2021-06-08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年级语文试卷
1、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2、考试时间:150分钟 分数:150分
3、本试卷分第I卷(客观题)和第II卷(主观题)两部分,共18道题,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魏家骏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 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治理想、“大巧若拙”
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 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
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以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一般大都强调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所以,在当时生产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生产水平比较落后。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老子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认为艺术创作只需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
A. 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与老子所提出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D. 《国语•楚语上》中的“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一句
强调了“无害即是美”,也就是说,善就是美。而且要对“上下、内外、大小、远近”各方
面都有分寸、都无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
A、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则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这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也使华丽之美成为了众矢之的。
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到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的领域之中,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C、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即反对繁饰礼乐,故曰:“为乐非也。”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反对娱乐化,洞明娱乐化对民族所造成的危机。
D、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后来其他派别思想家的加入,使这种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渐渐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
二、古代诗文阅读 (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沐英,字文英,定远人。少孤,母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之,抚为子,从朱姓。年十八,授帐前都尉,守镇江。稍迁指挥使,守广信。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略崇安,别破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始命复姓。寻迁大都督府佥事,进同知。府中机务繁积,英年少明敏,剖决无滞。后数称其才,帝亦器重之。
寻拜征南右副将军,同永昌侯蓝玉从将军傅友德取云南。元梁王遣平章达里麻以兵十余万拒于曲靖。英乘雾趋白石江。雾霁,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友德欲渡江,英曰:“我兵罢,惧为所扼。” 乃帅诸军严陈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陈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军。遂大败之,生擒达里麻,僵尸十余里,长驱入云南。明年诏友德及玉班师,诏留英镇滇中。
二十年平浪穹蛮,奉诏自永宁至大理,六十里设一堡,留军屯田。二十二年,思伦发复寇定边。英选骑三万驰救。蛮驱百象,披甲荷栏楯,左右挟大竹为筒,筒置标枪,锐甚。英分军为三,因乘风大呼,炮弩并发,象皆反走。思伦发遁去,诸蛮震惧,麓川始不复梗,南中悉定。
英沉毅寡言笑,好贤礼士,抚卒伍有恩,未尝妄杀。在滇,百务具举,简守令,课农桑,岁较屯田增损以为赏罚,垦田至百万余亩。滇池隘,浚而广之,无复水患。通盐井之利以来商旅,辨方物以定贡税,视民数以均力役。疏节阔目,民以便安。
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太祖初起时,数养他姓为子,攻下郡邑,辄
遣之出守,多至二十余人,惟英在西南勋最大。子沐昕驸马督尉,尚成祖女长宁公主。二十五年六月,闻皇太子薨,哭极哀,至是感疾,卒于镇,年四十八。军民巷哭,远夷皆为流涕。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明史•沐英传》
【注】诸男皆尚秦公主。《史记·李斯列传》,此句中的“尚”义,即“娶帝王之女为妻”。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乃帅诸军/严陈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陈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
B.乃帅诸军严陈/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陈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
C.乃帅诸军严陈/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陈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
D.乃帅诸军/严陈若将渡者/而奇兵从下流济/出其陈后/张疑帜山谷间/人吹一铜角/元兵惊扰。
5.对下列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太庙是皇帝举行祭祖典礼的地方,夏朝时称为“世室”,殷商时称为“重屋”,周称为“明堂”,秦汉时起称为“太庙”,只有皇族的神位才能被供奉在太庙中。
B.“屯田”是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军屯、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C.“郡邑”是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指府县,从秦代起郡比县大,邑旧指县。
D.“驸马都尉”是掌副车之马,是官名。汉武帝时始置,魏晋以后,帝婿照例都加驸马都尉称号,简称“驸马”,非实官。
6.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沐英的成长很特殊。他双亲死后跟从太祖姓朱,十八岁就授官,随大军出征福建立下战功后,受诏恢复原来姓氏“沐”。
B.沐英作战有谋略。在任征南右副将军,跟从傅友德攻打元将达理麻的军队时,沐英乘雾从下游渡江,出奇兵克敌。
C.沐英善于借助外物进行作战。在攻打进犯定边的思伦发时,他选用上百头大象,让大象披上铠甲,夹带能放标枪的竹筒,用于作战。
D.沐英沉着坚毅,喜好贤良,爱护士卒;开垦荒田,疏浚滇池,泽被一方。他的儿子显贵,沐昕娶成祖的女儿长宁公主为妻。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英急麾军渡江,以善泅者先之,长刀斫其军。(5分)
(2)思伦发遁去,诸蛮震惧,麓川始不复梗,南中悉定。(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清溪行①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作。②新安江: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8.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9.诗的颔联、颈联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描写清溪水色?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赤壁赋》中描写曹军连克荆州、江陵后顺流而下时军容盛况的句子是“ _______ _,
_______ _。”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 ? ”借动物鸣叫之声烘托出了诗人被贬此地后居住环境的恶劣。
(3)晏殊在《浣溪沙》一词中表达对春光逝去的惋惜、怅惘之情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锄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吶!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德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
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晬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她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颗一颗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也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B.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家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D.小说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的环保主题。
E.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2)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试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红学泰斗”周汝昌
2012年5月31日凌晨,95岁高龄的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悄然离世。他的女儿对外表示,按照父亲遗愿,不开追悼会,不设灵堂,让他安安静静地走。
1918年,周汝昌降生。先生自幼聪慧,少年时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然而,真正使他步上“研红”之路的,是著名学者胡适先生。
那是1947年,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兄长的信函,说他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的一篇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在《民国日报》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史上的一段佳话。
从那时起,周汝昌开始了长达60来年的“红楼”之旅,因痴迷《红楼梦》,他的书斋就叫脂雪轩。痴迷到什么程度?痴到不记得自己和家人的生日,却对曹雪芹的生日、忌日记得一清二楚。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曹雪芹当年创作用了10年,“十年辛苦不寻常”;周汝昌先生则用了近60年。有两句诗为证:“五十六年一愿偿,为芹辛苦亦荣光。”几十年下来,研究硕果累累,著述等身:1953年出版代表作《红楼梦新证》,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另一部代表作《石头记会真》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对11种《红楼梦》古钞本的汇校勘本,堪称当今红学版本研究之最。另出版有《曹雪芹》、《红楼梦与中华文化》、《献芹集》等数十部专著,涉及红学领域各个层面。尤其是晚年,研究成果呈现井喷的态势,令不少后学钦佩不止。要知道,周汝昌先生继1954年双耳失聪之后,1974年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可以想见,能取得如此丰硕的学术成果,先生要付出怎样的艰辛!
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他把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
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由于崇尚实证,他的每一个论点的提出都以充分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又因为崇奉实录,他把全部实证工作都作为论证实录的手段。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乃至后来的“曹学”,其基本的方法论就是以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中的贾府双向互证,在以历史材料推证小说本事的同时,又以小说情节反推历史,史学与文学合而为一。正是从《红楼梦新证》开始,“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后来它被称作“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这年周汝昌35岁。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先生是一个“解味道人”,是解曹雪芹味道的人。梁归智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他说周先生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周汝昌不仅是红学家,还是中华文化学家。他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写道。
先生一生淡泊名利,一直蛰居在一幢小楼内,过着俭朴至极的晚年生活。脂雪轩内陈设简单,唯一现代化的设备就是一台电脑,是他的女儿兼助手周伦苓帮他打印文稿用的。先生快乐地沉浸在他的研究中。
“百读红楼百动心,哪知春夜尚寒侵。每从细笔惊新悟,重向高山愧旧琴。只有英雄能大勇,恨无才子效微忱。寻常言语终何济,不把真书换万金。”这便是这位泰斗级学者——一位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最值得骄傲的精神写照。
说不尽的《红楼梦》,道不尽的人与事。周汝昌梦在其中近七十年。梦未醒,人已去,花落水流红,谁解其中味?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
【相关链接】
①周汝昌读中学时研习宋词。在燕大读书时,与顾随、张伯驹、钱钟书等都有唱和,其诗词功底颇得各位先生赏识。他为刘旦宅先生《石头记人物画》中的40位人物每人配写了一首诗,令画册生色不少。他在诗词上的造诣,使他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幼年时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其“横逸飞动、作草如真”的周体书法,在众多书家中神采焕然。
②周汝昌大学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后来,他成为被燕大中文系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周汝昌的代表作《红楼梦新证》,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该书以丰富翔实的内容,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此书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B.周汝昌与著名学者胡适的交往缘于在《民国日报》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文中主要介绍了敦敏诗集中发现的那首《咏芹诗》,这引起了胡适的兴趣,从此两人书信来往不断。
C.周汝昌对中华文化的研究始终坚守不渝,穷追不弃,他喜欢“国货”,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甚至到了冥顽不化的程度。
D.红学家梁归智认为周汝昌是一个“解味道人”,他用“痴人”和“赤子”这两个词语形容周汝昌,认为他的一生全部投入到红学研究中,为红学发痴,为人单纯。
E.周汝昌继承了胡适、顾颉刚、俞平伯的“曹、贾互证”的研究方法,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
(2)周汝昌一生硕果累累,被誉为“泰斗”的他取得了那些成就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简析文章结尾“还是让老人家安安静静地走吧”一句在文中的作用。(6分)
(4)周汝昌的一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结合全文及相关链接,简要探究。(8分)
五、语言运用 (20分)
13.下列各句中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1)研究学问要耐得住寂寞,甚至要足不出户,方有大成;高三虽不似研究学问那般严肃,但莘莘学子也要坐得住板凳,_______,才可有大长进。
(2)有些学生平时东游西逛,一派自在,临到大考时却点灯熬油,_______,更有甚者焚香祷告,膜拜神灵,看得我也是醉了。
(3)多年努力,一朝扬眉,你可以为自己能进入世界知名企业而欣喜,但如果你就此以为自己高人一等,那真是_______,切记“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A. 目不见睫 目不交睫 目不窥园
B. 目不交睫 目不见睫 目不窥园
C. 目不窥园 目不交睫 目不见睫
D. 目不窥园 目不见睫 目不交睫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提案》建议在贫困地区推行十五年免费教育,以“十三五”期间普及三年高中教育为契机,把贫困地区的学前教育统一纳入免费教育。
B.为长征火箭焊接发动机的国家高级技师高凤林认为,机器是人能力的延伸,只能按照程序重复运作,但人能够不断进行改造和创新,这是机器永远无法做到的。
C.中国政府在优惠贷款和其他援助支持下,中国企业在中亚地区承揽了多个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批经济合作项目已成功启动并在积极落实之中。
D.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利用自身经济和资源优势,大量挖走不发达地区的名师,这种做法扰乱了不发达地区的人才培养力度,扩大了区域之间教育差距。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
在全球化的今天,守护文化多样性,是关涉人类文化发展未来的大问题。在不同文化主体之间,要倡导有创建的交流、理解与对话。这种文化理解是一个双向承认的过程:______________。前者是自觉、内省,后者则是宽容礼让、平等开放。
A.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
B.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认识“自身”文化,然后是了解“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C.首先是接触“他者”文化以了解“自身”文化,然后是认识“自身”文化以理解“他者”文化。
D.首先是了解“自身”文化以认识“他者”文化,然后是接触“他者”文化以理解“自身”文化。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人在低处,抬腿就是登高;人在高处,伸脚就是低就。做人与处事,_________________,既不能得意忘形,也不要妄自菲薄。孔子看过仓库、养过马、当过宰相,最后去办学、周游列国。好像他止于低处,其实那正是他的高处——因为凡人着眼于世俗的功业,看重的是成功;_______________,立足于成人。凡人因为功利而速朽,孔子因养心而被后人追为千秋至圣。凡人与“至圣”的距离,弥补之途,还是修炼内心,虔敬地读圣贤书。因为,一个人内心的宽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人内心的高度,是他读过的书一本一本码起来的。
17、劳务派遣是一种新型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下面的示意图反映了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和当事三方的关系,请根据图中信息,用文字描述劳务派遣的基本流程(环节)。(6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国王收到了一份礼物——一只威武的猎鹰,他从未见过这么漂亮的猛禽。可从来到王宫的那天起,这只猎鹰就待在枝头纹丝不动。国王召集了各方兽医和术士,命他们设法让这只猎鹰飞起来,但所有人都无功而返。于是国王命人去找一个熟悉野外环境的农夫进宫。第二天早晨,国王看见那只不可救药的猎鹰正盘旋在御花园的上空,就问农夫:“你到底用什么方法让这只猎鹰飞起来的?”农夫低着头回答道:“陛下,我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砍断这被鹰抓着的树枝。”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语文答案及评分标准
1、答案:【B】原文说的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B选项因果颠倒
2、答案:【A】“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一种治国的原则。
3、答案:【A】“这”的指代错误,原文说“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4、答案:【B】
5、答案:【A】最早太庙只是供奉皇帝先祖的地方。后来皇后和功臣的神位在皇帝的批准下也可以被供奉在太庙。
6、答案:【C】大象不是沐英挑选使用的
7、答案:(1)沐英急忙指挥军队渡江,让擅长泅水的人率先渡江,用长刀砍杀敌军。(2)思伦发逃跑离去,其他几个蛮族都很震惊惧怕,麓川才不再有祸患。南中全部平定。关键点:(1)以……先,之,斫(2)遁去,始,梗(重点字词1分,句意通顺2分。)
8、答案:水色的清澈。(2分)寄托诗人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长安,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或远游他乡而悲切、内心落寞忧郁的情绪)的情怀。(3分)
9、答案:颔联运用衬托的手法,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水更清。(3分)
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岸上景物倒映清溪之中,写出了水的清澈。(3分)
10、答案:(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2)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11、答案:(1)【C】2分【E】3分(A,平静是说六爷稳稳的性格,固执是说六爷对土地的热爱和坚守;B,孤僻错误;D,流露出来的是作者的极大惋惜)
(2)内容上写出了百亩园在农村人心中的地位和作用。百亩园虽不大,却是村里人生存和生息的依靠。结构上后文写六安爷的行为做铺垫。
(3)①从题目来看,该题一语双关,“锄”既是指六安爷的生产工具,又是六安爷的精神支柱。②从结构上看,锄是贯穿全文的线索。③从主题上看,锄是农业生产方式的象征,是被工业挤压的毫无生存空间的农村的象征。
(4)①它体现了六安爷心里的无奈和悲哀。六安爷面对百亩园被毁的现状却无可奈何。②它体现了农业、农村面对机器大工业生产的疯狂挤压的现状,引发人们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③它体现了作者对农村、农业、农民生存现状的同情和对现实的批判。
12、答案:(1)【D】3分,【B】2分,C1分,答AE不得分。解析:A项,张冠李戴,“是他历经50余载潜心努力的成果”说的是《石头记会真》;E项,“成为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有误,文中表述为“周汝昌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C项,无中生有,“对有些人认为他保守、落后不以为然”文中无依据。
(2)①红学方面:将“曹、贾互证”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最完整地发挥出来,使
“红学”实证研究开始体系化、专门化;出版红学研究专著数十部,涉及红学领域的各个层面。
②书法方面:创立周体书法,特点是“横逸飞动、作草如真”。
③诗词方面:与名家唱和,颇受赏识;造诣高,所选注的《范成大诗选》、《杨万里选集》一直为学林推重。
④翻译方面:把《文赋》《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骚》文体译成中文。(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
(3)①结构上,照应开头,首尾呼应,使全文结构完整。(2分)
②内容上,暗示他一生淡泊名利、追求俭朴的生活;(1分)遵从并满足他的遗愿,希望他安安静静地走;(1分)表达默默为老人送行的心愿,体现作者对周汝昌的尊重。(2分)
(4)①要有执着的精神。先生把一生献给红学,招致异议批评时,依然坚持学术研究,并为之痴迷。②要有认真细致的态度。作查证,一丝不苟,查遍大学图书馆。③善于继承,努力创新。善于继承名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创作《红楼梦新证》,创造性提出探佚成果。④淡泊名利,生活简朴:蛰居小楼,屋内陈设简单,快乐地沉浸在自己的研究中。(每点2分)
13、答案:【C】“目不见睫”:自己的眼睛看不到自己的睫毛。比喻没有自知之明。也比喻只见远处,不见近处。“目不交睫”:没有合上眼皮。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目不窥园”: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故选C。
14、答案:【B】(A项,成分残缺,“纳入”后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在句末加上“的范围”。C项,中途易辙,前面主语是“中国政府”,句子没结束,后面主语就变成“中国企业”,应将“在”放到句首。D项,搭配不当,将“力度”改为“秩序”。)
15、答案:【B】(根据前后照应的原则,采用排除法。由“自觉、内省”“宽容礼让、平等开放”应分别对应“自身”文化和“他者”文化,排除A、D项;由先“认识”后“了解”的逻辑顺序,排除C项。)
16、答案:①要有理性自适的态度 ②而孔子着眼于心灵的修业 ③是他读过的书一本一本摊开来的;(写出一句给1分,两句给3分,三句给5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7答案:①劳务派遣单位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确立劳务关系②劳务派遣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合同,建立劳动关系③用人单位和被派遣的员工签订岗位协议,确立使用关系。(要求句子连贯通顺,具备表述要点即可,每点2分)
18、答案:参考高考得分标准赋分 以下立意可供参考:
(1)摆脱依赖,依靠自己。猎鹰不告别依赖,怎么能在天空中经受风吹雨打?人不告别依赖,怎么能在生活中战胜挫折困苦?(2)抓住根本看轻其余。当我们学会抓住根本时,就抓住了成功的尾巴,离成功也就不远了。(3)不要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其实,很多事情都很简单,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复杂。(4)不留退路,才有出路。有时置身于命运的悬崖绝壁、后无退路时,人才会集中精力奋勇向前,从生活中争得属于自己的位置。(5)压力就是动力,成功需要逼迫。人往往是有惰性的,没有压力,就少了前进的动力,而来自外部的逼迫会唤醒人的斗志,激发人的潜能,最终使人达到自己不曾企及的高度。(6)切莫安于现状。安于现状,满足于自身现有的条件,不思进取,最终将会被社会淘汰。
参考译文:
沐英,字文英,是定远县人。幼年时便死去父亲,跟随母亲躲避战乱,母亲又死。太祖与孝慈皇后怜惜他,收为养子,让他跟随朱姓。十八岁时,授为帐前都尉,驻守镇江。逐渐升为指挥使,驻守广信。不久,跟随大军征讨福建,攻克分水关,夺取崇安,另外又攻克闵溪十八寨,捕获冯谷保。太祖这时命他恢复己姓。不久升为大都督府佥事,晋升为同知。府中机务繁杂堆积,沐英年纪虽轻,却聪明敏悟,分析、解决事务,毫无遗漏。孝慈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太祖也十分器重他。
不久,沐英随即被授为征南右副将军,与永昌侯蓝玉一起跟随将军傅友德攻取云南。元梁王派遣平章达里麻率军十余万在曲靖抵御。沐英乘着大雾率军直趋白石江。雾散之后,两军相望,达里麻大惊。傅友德想马上渡江,沐英则说:“我军应停止前进,因为我担心会被敌军扼制。”于是率领诸军严阵江边,就好像即将渡江一样。另外却派遣奇兵从下游渡江,出现在敌军之后,在山谷中张开迷惑敌人的旗帜,并且每人吹一铜角。元军大受惊扰。沐英迅速指挥军队渡江,命令善于潜水者先行,用长刀直砍敌军。敌军退却,明军全部渡江。鏖战良久,明军又派出铁骑,于是大败敌军,生擒达里麻,僵尸遍布十余里。明军长驱直入云南,第二年,太祖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滇中。
洪武二十年平定浪穹蛮族,奉帝诏从永宁到大理,六十里设置一个城堡,留守军队开垦荒地种田。二十二年,思伦发又进犯定边。沐英选骑兵三万奔驰救援。思伦发带领蛮人驱赶大象上百头,大象披上铠甲背着栏杆,左右夹带着大竹做的筒,筒里放标枪,十分尖锐。沐英把军队划分成三部分,于是凭借大风大声呼喊,炮箭一起发射,大象都返回逃跑。思伦发逃跑离去,其他几个蛮族都很震惊惧怕,麓川才不再有祸患。南中全部平定。
沐英深稳刚毅,寡言少笑,喜欢礼贤下士,安抚部卒,恩惠有加,从不妄杀无辜。沐英在滇之时,百事并举,选拔地方官,督促农桑,每年以屯田增减作为赏罚,因而垦田达到百万余亩。滇池狭小,沐英下令将其疏通拓广,使它不再造成水灾。挖通可以盈利的含盐质的井使商旅到来,明辨地方财物用来决定上贡给朝廷的赋税,视百姓的数量来均衡劳力差役。简化礼节放宽条目,人民因此便利安宁。
沐英在家经常读书,手不释卷,闲暇之时则邀请诸儒生讲解经史。太祖起兵之初,将许多他姓小孩收为养子,攻下郡邑,总是派他们前去驻守,多达二十余人,惟独沐英在西南功勋最大。沐英的儿子沐昕是驸马都尉,娶明成祖的女儿常宁公主为妻。洪武二十五年六月,听到皇太子死的消息,痛哭极度悲哀。在这种情况下,染上疾病,死在镇守任上,终年四十八岁。军民在里巷聚哭,远方的夷族都为之流泪。沐英归葬京城,追封为黔宁王,谥号昭靖,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