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0.0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8-2019学年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双鸭山市第一中学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公姥(lǎo) 百舸(gě) 凄宛 青青子衿 B. 彷徨(huáng) 氾南(fán) 瞋目 蓊蓊郁郁 C. 袅娜(niǎo) 潭柘寺(tuò) 窒息 总角之晏 D. 守拙(zhuó) 象弭(mǐ) 一掾 灼灼其华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及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要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根据字形和字义辨析读音字形正误。本题中,A项,“白公姥”的“姥”应读mǔ,指年老的妇女;“凄宛”的“宛”,应是“婉”。C项,“氾南”的“氾”应读fàn。D项,“守拙”的“拙”应读zhuō,“一掾”的掾,应是“一椽”,词语意思是一条椽子。亦借指一间小屋。故选B。‎ ‎【点睛】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由于生活中那些容易读错的字往往也就是高考字音考查的重点内容,因此,归纳出误读的常见类型对我们复习备考是很有帮助的。同时。针对每一种误读类型,我们都要采取积极的措施,从而能够有的放矢地掌握好字音这个考点。字音的误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把多音字的甲音误读成乙音。(2)形声字类推偏旁引起误读。(3)习惯误读字,如“玫瑰”中的“瑰”,“ 气氛”中的“氛”。(4)生僻字。生僻字,因其不常见而容易被忽略,易误读。考生平时要做有心人,注意积累。对于字形来讲在学习是要注意:1、平时加强识记,尽力拓宽知识面,扩大阅读量,积累词汇,丰富词汇量。2、对汉字字形的识记要化大力气。对那些形近字、音近字、义近字等尤其要仔细区别。学会以义辨形。学会根据语境辨形。‎ ‎2.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B.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C. 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 D. 契阔谈䜩,心念旧恩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通假字是指本应用甲字,使用时借用与其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的一种语言现象。解答此题要对选项一一分析。A 项,卒,通“猝”,突然;B项,说,通“脱”,解脱;D项,䜩,通“宴”,宴饮。故选C。‎ ‎3.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 槌床便大怒 至于顿丘 B. 处分适兄意 人生几何 C. 羁鸟恋旧林 忧思难忘 D. 复得返自然 约为婚姻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A项,“床”,古义:坐具,比板凳稍宽;今义:卧具。“至于”,古义:到、到达;今义:放在下一句开头,表示另提一事。B项,“处分”,古义:处置、安排;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决定。“几何”,古义:多少;今义:一门学科。D项,“婚姻”,古义:是指双方约定成为儿女亲家;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故选C。‎ ‎4.下列词语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既若见录(我) 君安与项伯有故(故事) 渠会永无缘(水流)‎ B. 伶俜萦苦辛(多少) 愿大王少假借之(借用) 忧思难忘(情思)‎ C. 忧心孔疚(小洞) 逆以煎我怀(叛逆) 但为君故(只是)‎ D. 叶叶相交通(互相) 少无适俗韵 (迎合) 将子无怒(请)‎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词语含义能力。文言文词语含义理解,一定要结合所要理解词语所在的上下文,也就是具体语境进行。本题要求选出“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项,“君安与项伯有故”中的“故”,应译为“交情”;“渠会永无缘”中的“渠”,应译为“他,指焦仲卿”。B项,“伶俜萦苦辛”中的“萦”,应译为“缠绕”;“愿大王少假借之”中的“假借”,应译为“宽容”。C项,“忧心孔疚”中的“孔”,应译为“很、非常”;“逆以煎我怀”中的“逆”,应译为“逆料,想到将来。”。故选D。‎ ‎5.下列各项中的三个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天子气也 秋以为期 吾属今为之虏矣 B. 不吾知其亦已兮 何以解忧 大王来何操 C. 高余冠之岌岌兮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群臣侍殿上者 D. 鸡鸣桑树颠 晋军函陵 沛公欲王关中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项中的三个句子,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句式的辨析能力。A项,“此天子气也”,是判断句,“也”表判断;“秋以为期”,是宾语前置句,即“以秋为期”;“吾属今为之虏矣”,是被动句,“为”表被动。B项,都是宾语前置句,“不吾知其亦已兮”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何以解忧”中“何以”即“以何”;“大王来何操”即“大王来操何”。C项,都是定语后置句,“高余冠之岌岌兮”中“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高余岌岌兮之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中“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即“太子及知其事宾客”;“群臣侍殿上者”中“者”是定语后置标志,应是“侍殿上群臣”。D项,都是省略句,“鸡鸣桑树颠”,省略介词“于”,即“鸡鸣(于)桑树颠”;“晋军函陵”省略介词“于”,即“晋军(于)函陵”;“沛公欲王关中”省略介词“于”,即“沛公欲王(于)关中”。故选A。‎ ‎【点睛】文言特殊句式主要有:一、判断句。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的判断句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者……”的句式中,“者”不译,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如: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3.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也”式。如: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语意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5.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如: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7.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如:巨是凡人。二、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1.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即“谓语+于……”式。如: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在动词前边用“见……(于)”“受……(于)”表示被动。如: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为+动词”的形式。如: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4.“为……所……”或“为所”式。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用介词“被”引出主动者,如: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6.语意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在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四、宾语前置句。动词可以带宾语,介词也可以带宾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后边。在文言文里,宾语前置是有条件的。1‎ ‎.动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大致有三种情况:(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置于动词前。所谓否定句是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无定代词“莫”。如果它的宾语是代词,一般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古之人不余欺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前。如:沛公安在?(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这种现象古汉语中并不多见。如:句读不知,惑不解。(4)表示动作对象的单一性和强调宾语,往往用“唯(惟)……是……”和“唯(惟)……之……”等格式,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如成语“唯利是图”等,就是这种格式。2.介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它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叫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后,文言文中在以下情况时放在介词之前:(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之前。如:何以知之?”(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最常见的情况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如:余是以记之。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的前面。如:项王、项伯东向坐。‎ ‎6.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A. 伏清白以死直兮 B. 群臣怪之 C. 孔雀东南飞 D. 长余佩之陆离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词类活用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先要审题,题干是“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然后要对例句和选项一一分析,选出符合题意的一项。例句和B项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句中迟,形容词意动用法,译为“以……为迟”,B项中怪,形容词意动用法,译为“以……为怪”。A项“死”,动词为动用法,译为“为……而死”。C项“东南”,名词作状语,译为“向东南”。D项“长”,形容词使动用法,译为“使……长”。故选B。‎ 成语运用:辨析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是否正确?正确的选A,错误的选B。‎ ‎7.他在会上韬光养晦地讲了两个钟头。‎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题目要求选择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韬光养晦:比喻隐藏才能,不使外露。这句话是说他连续不断地讲话,应用“滔滔不绝”。故选B。‎ ‎8.他信上虽然提到这事,但语焉不详,请您再介绍一下。‎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题目要求选择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语焉不详:指虽然提到了,但说得不详细。与语境相符。故选A。‎ ‎9.在济南老东门美食城你可以品尝到草包包子、孟家扒蹄、黄家烤肉、醉辣龙虾等美食,品类之多,实在是擢发难数。‎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题目要求选择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擢:拔。是贬义词,句子说美食品类多,故使用错误。故选B。‎ ‎10.我们做一件工作,应当专心去干,不要心猿意马。‎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题目要求选择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心猿意马:比喻人的心思流荡散乱,如猿马之难以控制。符合语境。故选A。‎ ‎【点睛】分析成语可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要分辨成语的语义,有的成语有表层意和深层意,切忌望文生义。②要分清成语的适用范围和对象。③要分清成语的感情色彩。④要识别成语与其他词语的搭配。比如说修饰语与中心与不搭配,动词与宾语不搭配等。⑤要分析成语使用是否符合逻辑。成语使用的“不合逻辑”主要表现是自相矛盾。成语使用要仔细分析语境。还可以用排除法做成语题。‎ ‎11.广交会上的商品,丰富多彩,蔚为大观。‎ A. 正确 B. 错误 ‎【答案】A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能力。题目要求选择加点成语使用的正误。蔚为大观:蔚:茂盛;盛大。大观:形容丰富多彩的景色;雄伟的景象。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多指文物等。符合商品丰富多彩的语境。故选A。‎ ‎12.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 )‎ A. 贝尼奥夫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达2亿美元,这与国内许多明星细大不捐的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 B. 对一篇规范的论文,因版面限制而去砍综述、删注释,实在是矫枉过正的不智之举。‎ C. 在我父亲的记忆里,那是一段极为特殊、不堪回首的岁月,人事的变迁如白云苍狗,谁也无法预料。‎ D.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古往今来,写明月和相思的诗文可谓罄竹难书,我却独爱此两句。‎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所有东西兼收并蓄。常指收罗的东西多,毫无遗漏。也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选项说国内许多明星吝啬,使用错误。B项,“矫枉过正”,为了把弯曲的东西扭直,超过了正常限度,结果反而又弯向另一边。比喻纠正谬误、错误或偏差超过了应有的限度,反而又陷入另外一种错误或偏差之中。选项说的是论文主体与注释、综述之间的关系,并不牵涉所谓“矫枉过正”的问题,故不合语境。C项,“白云苍狗”,指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黑色的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使用正确。D项,“罄竹难书”,指把竹子用完了都写不完(古人写字用竹简,竹子是制竹简的材料),比喻事实(多指罪恶)很多,难以说完。不能用于形容写明月和相思的诗文多,使用错误。故选C。‎ ‎1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 )‎ A. 羽毛球名将李宗伟又一次败给林丹,这让李宗伟的球迷们黯然神伤,流下了泪水。‎ B. “灿鸿”过后,杭州西湖迎来纯净的落日和透明的夜晚,苏堤、白堤、保俶塔、雷峰塔,沐浴在瑰丽的黄昏和迷离的夜色中。“人间天堂”果然名不虚传。‎ C. 老人住院指定女儿24小时陪护,财产却只给儿子,老人的做法引起网友热议,近八成网友认为老人在财产分配上应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D. 这段时间气候反常,昨天还是艳阳高照暖意融融,没有想到夜里下了一场大雪后竟然一寒如此,我今天早上出门时不得不穿上羽绒服。‎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A项,“黯然神伤”,指心神悲沮的样子。使用正确。B项,“名不虚传”,虚:不真实。名:名声。传出的名声与实际相符合,不是虚假的。确实很好,不是空有虚名,真实。使用正确。C项,“一视同仁”,原指圣人对百姓一样看待,同施仁爱。后多表示对人同样看待,不分厚薄。使用正确。D项,“一寒如此”,一:竟然;寒:贫寒。竟然穷困到这样的地步。形容贫困潦倒到极点。句中误用为大雪后的寒冷,使用错误。故选D。‎ ‎【点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比如“牝鸡司晨”,从句中来看,选项误把该词错误理解为自然悠闲的乡村生活,故错误。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解答词语题,第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第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第三、要注意词语使用范围,搭配的对象;第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第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14.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群体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根本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优先保护原则所致。‎ B. 许多人的办公桌椅高度存在问题,久坐会使人产生疲劳感,并出现腰酸背痛的毛病,应该根据工作性质先把办公桌调整到合适的高度,再调整座椅的高度。‎ C. 从胡适、陈独秀、鲁迅对文学革命的态度来看,尽管有个性、见识的差异,但他们的行为是团结一致的,是攻击旧文化的同一个战壕的战友。‎ D.‎ ‎ 各级政府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政理念,解民忧、察民情、知民需、纾民困,妥善处理社会的多元诉求,积极营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A项,“根本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优先保护原则所致。”句式杂糅,其中“根本原因是……”和“是……所致”杂糅,可改为“根本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优先保护原则”或“是没有树立起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优先保护原则所致。”。 C项,搭配不当,删掉“的行为”。D项,“解民忧、察民情、知民需、纾民困”语序不当,根据逻辑关系,应是先“察”后“知”,然后“解”、“纾”,可改为“察民情、知民需、解民忧、纾民困”。故选B。‎ ‎15.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 )‎ A. 莫言的小说充满了对社会不公的强烈控诉,以及对有尊严的、轰轰烈烈的生活的撞憬,这两个主题也是我们阅读莫言小说,走进他的文学世界的钥匙。‎ B.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说我们理当坚持的只能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何况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并不差。‎ C. 大范围、高力度的审计整改,向那些潜在的违规者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并对他们起到震慑作用:不仅任何违规行为要被发现,而且也要被切切实实地进行整改。‎ D. 在快餐式阅读的潮流下,互联网文化产品的质量始终是决定互联网文化产业和市场水准高低的关键,而网络知识产权则亟须出台相关制度加以规范。‎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C项,“不仅任何违规行为要被发现”语序不当,“任何违规行为”应放在“不仅”前面。故选C。‎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两大类: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凡书皆一阅不再读,宋绶、蔡齐以为天下奇才。举茂材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又中贤良方正,选迁著作佐郎。夏人寇边,方平首乞合枢密之职于中书,以通谋议。帝然之,遂以宰相兼枢密使。时调诸道弓手,刺其壮者为宣毅、保捷,方平连疏争之,弗听。既而两军骄甚,合二十余万,皆市人不可用,如方平言。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权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英宗立,迁礼部尚书,请知郓州。还,为学士承旨。帝不豫,召至福宁殿。帝冯几言,言不可辨。方平进笔请,乃书云:“明日降诏,立皇太子。”方平抗声曰:“必颍王也,嫡长而贤,请书其名。”帝力疾书之,乃退草制。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又请差减锡赉,以乾兴为准,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其见称重如此。契丹泛使萧禧来议疆事,临当辞,卧驿中不起。方平谓枢密使吴充曰:“但令主者日致馈勿问,且使边郡檄其国可也。”充启从之,禧即行。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且曰:“臣且死,见先帝地下,有以藉口矣。”平居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叙其文,以比孔融、诸葛亮。‎ ‎(节选自《宋史・张方平》)‎ ‎16.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B. 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C. 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D.‎ ‎ 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 ‎1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茂材原称秀才,东汉时因避光武帝刘秀之讳,改为“茂材”,或作“茂才”。‎ B. 修起居注是宋代官职名称,负责记录皇帝言行,以作为修史材料。‎ C. 礼部为六部之一,负责学校、科举、外交及工程建设等事宜。‎ D. 山陵本指山岳,此处借指皇帝陵墓。有时也用来比喻帝王或王后。‎ ‎1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方平天资超群。他从小就聪明绝顶,读书过目不忘,每本书只需读一遍即可,因此,被宋绶、蔡齐视作天下奇才。‎ B. 张方平慷慨有气节。告老还乡之后,他仍评论时政,尤其关心用兵、起狱之书;平常从不趋附他人,对人和蔼可亲。‎ C. 张方平直言敢谏。朝廷筹建宣毅、保捷两军,他接连上疏劝阻;英宗立皇太子,他主张立颍王,并请求让皇帝写下名字。‎ D. 张方平慧眼识人。他十分器重苏轼,推荐苏拭为官;苏轼入狱,他又上疏为苏轼求情。因此,苏轼终身都很敬重他。‎ ‎19.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翮译成现代汉语。‎ ‎(1)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 ‎(2)但令主者日致馈勿问,且使边郡檄其国可也。‎ ‎【答案】16. A 17. C 18. B ‎ ‎19. (1)骑马在前打球,拿玉卮斟酒给他喝,并将自己所骑的马送给张方平。‎ ‎(2)只让主管官员每天送饭食不加过问,并且让边郡发公文交给他的国家就可以了。‎ ‎【解析】‎ ‎【1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曰:‘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又善以丰为约,意博而辞寡,虽《书》之训诰,殆无加也。’”,结合文本理解意思,这段话是说“张方平进献诏书草稿,神宗亲自批复说:‘你的文章典雅,明显的有三代风采,又善于化繁为简,意丰言简,即使是《尚书》中的训诰,大概也不会超过。’”,然后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方平”“帝”“卿”“‎ 三代风”等,再根据结合人物、事件以及句式特点等判断。再根据“曰”前后要断开,可排除BC两项,“焕然有三代风”是明显的有三代风采,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D。故选A。‎ ‎【1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C项,“负责学校、科举、外交及工程建设等事宜。”错误,工程建设为工部职责。故选C。‎ ‎【1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对人和蔼可亲”于文无据,文中“未尝以言徇物、以色假人”意为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故选B。‎ ‎【1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击球于前:是状语后置句,即“于前击球”;酌:斟酒;饮:使动用法,给……喝,使……喝;赠:送给、赠送。第二句关键点:令:让;主者:主管官员;日:名词作状语,每天;致馈:送饭食;檄:发公文;其:他的。‎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从小聪敏绝顶,家里贫穷没有书读,他就向别人借来三史,十来天就归还,说:“我已经知道具体内容了。”他读书只看一遍,不读第二遍,宋绶、蔡齐认为他是天下奇才。考取茂才特等,任校书郎、知昆山县。又考中贤良方正科,被选拔升任为著作佐郎。西夏人侵猖边境,张方平首先请求将枢密院的事务合并到中书省,以便共同商议。皇上认为很对,于是让宰相兼任枢密使。当时征调各地的弓箭手,挑选其中健壮的组成宣毅、保捷两军。张方平接连上疏反对,没被听从。不久两军十分骄横,一共二十多万,都是市井之人不能任用,正像张方平所说的那样。不久,张方平以修起居注的身份出使契丹。契丹王对左右说: “有这样的大臣,真好啊!”骑马在前打球,拿玉卮斟酒给他喝,并将自己所骑的马送给张方平。回来后,担任知制诰,代理开封知府。府中事务繁杂,前任知府一般用书板记录,只有张方平靠默记决断发遣,没有一点差错遗忘。升为翰林学士。英宗即位,升任礼部尚书,请求出任郓州知州。回京后,任学士承旨。皇上身体不适,召他到福宁殿。皇帝靠着案几说话,话听不清楚。张方平递上笔请示,皇帝于是写道:“明天下诏,册立太子。”方平高声说道:“一定立颍王为太子,既是嫡长子又贤明,请写下他的名字。”英宗费力地写下了,方平于是告退草拟诏书。神宗即位,召见张方平,他请求减省英宗的安葬费用。神宗说:“祭祀先帝可以减损吗?”方平回答说:“遗诏上本来就说了,按照先帝旨意施行,可以称得上孝顺。”(张方平)又请求按比例减省赏赐,把花兴时的作为标准,费用节省了十分之七八。张方平进献诏书草稿,神宗亲自批复说:“你的文章典雅,明显的有三代风采,又善于化繁为简,意丰言简,即使是《尚书》中的训诰,大概也不会超过。”他就是这样被称赞、器重。契丹泛使萧禧来商议边界事宜,到了应该辞行时,躺在馆舍中不起来。张方平对枢密使吴充说:“只让主管官员每天送饭食不加过问,并且让边郡发公文给他的国家就可以了。”吴充启奏后听从了他,萧禧立即回国。张方平为人性格豪爽有气节,退休之后,评论时事更加深切,对于用兵、判案,尤其反复论说。并且说: “我快死了,到地下拜见先帝,得有话说呀。”平时从来不用言语讨好别人,用神色谄媚别人。担任蜀守时,发现眉山苏洵和他的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非常器重,认为他们与众不同。曾推荐苏轼为谏官。苏轼被关进制狱,他又毅然上奏为苏轼求情,因此苏轼终身都敬重他,为他的文章作序,把他比作孔融、诸葛亮。‎ 诗歌鉴赏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20.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 这是一首富于民歌风味的船歌。本诗没有选取丽日艳阳照映下的日间景物,而是选取夜间作背景,构思独出心裁,着重表现夜的静谧朦胧。‎ B. “凉月如眉挂柳湾”写舟行所见岸边景色。一弯如眉的新月,正低挂在水湾的柳梢上,柳条已经垂缕披拂。眉月新柳,相映成趣。‎ C. “越中山色镜中看”,写水色山影。句内“中”字复迭,既增添了民歌的咏叹风味,又传递出夜间行舟时于水中一边观赏景色,一边即景歌唱的怡然自得的情趣。‎ D. “三月桃花雨”与“鲤鱼来上滩”都不是目接之景,前者因滩声喧哗而有此联想,后者因游鱼泼刺而有此猜测。两者都是诗人的想象之景。正因为多了这一层想像的因素,诗情便显得更为浓郁。‎ ‎21. 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20. A 21. 动静结合。前两句写出了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出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全诗动静结合,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 ‎【解析】‎ ‎【2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A项,“着重表现夜的静谧朦胧。”错误,结合整首诗歌来看,这首船歌虽然以兰溪之夜作为背景,但它着重表现的并非夜的静谧朦胧,而是兰溪夜景的清新澄澈,生趣盎然。故选A。‎ ‎【2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审题,题干是“本诗最主要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主要”明确是一种,“表现手法”指明了答题方向,“本题”暗示答题范围是整首诗。然后仔细阅读理解诗歌内容,仔细辨析手法。诗歌前两句写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这样可判断全诗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22.将上下句补充完整。‎ ‎(1)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风正一帆悬。‎ ‎(3)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 ‎ ‎(4)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望复关。 ‎ ‎(6)桑之落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____________________,謇朝谇而夕替。 ‎ ‎(8)___________________,谣诼谓余以善淫。‎ ‎(9)固时俗之工巧兮,__________________。 ‎ ‎(10)________________,吾独穷困乎此时也。‎ ‎(11)________________?夫孰异道而相安? ‎ ‎(12)______________________,忍尤而攘诟。‎ ‎(13)___________________,延伫乎吾将反。 ‎ ‎(14)____________________,集芙蓉以为裳。‎ ‎(15)忽反顾以游目兮,_________________。 ‎ ‎(16)佩缤纷其繁饰兮,__________________。‎ ‎(17)虽体解吾犹未变兮,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歌以咏志 (2). (2)潮平两岸阔 (3). (3)玉盘珍羞直万钱 (4). (4)瀚海阑干百丈冰 (5). (5)涕泣涟涟 (6). (6)其黄而陨 (7). (7)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 (8). (8)众女嫉余之娥眉兮 (9). (9)偭规矩而改错 (10). (10)忳郁邑余侘傺兮 (11). (11)何方圆之能周兮 (12). (12)屈心而抑志兮 (13). (13)悔相道之不察兮 (14). (14)制芰荷以为衣兮 (15). (15)将往观乎四荒 (16). (16)芳菲菲其弥章 (17). (17)岂余心之可惩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咏志、阔、珍羞、直、瀚海、阑干、涟涟、鞿羁、娥眉、偭、忳、侘傺、周、抑志、察、芰荷、四荒、弥章、惩。‎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小题。‎ 父亲的树 陈忠实 又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原下的老家了。终于有了回家的机会,也有了回家的轻松,更兼着昨夜一阵小雨,把燥热浮尘洗净,也把自己都记不清的烦扰洗去。‎ 进门放下挎包,先蹲到院子拔草。这是我近年间每次回到原下老家的必修课。或者说,每次回家事由里不可或缺的一条,春天夏天拔除院子里的杂草,给自栽的枣树柿树和花草浇水;秋末扫落叶,冬天铲除积雪,每一回都弄得满身汗水灰尘,手染满草的绿汁。温习少年时期割草以及后来从事农活儿的感受,常常获得一种单纯和坦然。‎ 前院的草已铺盖了砖地,无疑都是从砖缝里冒出来的。两月前回家已拔得干干净净,现在又罩满了。我的哥哥进门来,也顺势蹲下拔草,和我间间断断说着家里无关紧要的话。我们兄弟向来就是这样,见面没有夸张的语言行为,也没有亲热的动作,平平淡淡里甚至会让人产生其他猜想,其实大半生里连一句伤害的话从来都没有说过,更谈不到脸红脖子粗的事了。世间兄弟姊妹有种种相处的方式,我们却是于不自觉里形成这种习惯性的状态。说话间不觉拔完了草,之后便坐在雨篷下说闲话,想到什么人什么事,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从雨篷下透过围墙上方往外望去,大门外场塄上的椿树直撑到天空。记不清谁先说到这棵树,是说这椿树当属村子里现存的少数几棵最大的树,却引发了我的记忆,当即脱口而出,这是咱爸栽的树。‎ 我便说起这棵椿树的由来。大约是在“三年困难”中最困难的一年,我正上高中,周日回到家,父亲在生产队出早工回来,肩上扛着镢头,手里攥着一株小树苗。我在门口看见,搭眼就认出是一株椿树苗子。坡地里这种野生的椿树苗子到处都有,那时椿树结的荚角随风飘落,在有水分的土壤里萌芽生根,一年就可以长到半人高的树秧子。这种树秧如长在梯田塄坎的草丛中,又有幸不被砍去当柴烧,就可能长成一棵大椿树;如若生长在坡地梯田里,肯定会被连根挖除晒干当作好柴火,怕其占地影响麦子生长。父亲手里攥着的这根椿树苗子是一个幸运者,它遇到父亲,不是被扔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了当柴烧,而是要郑重地栽植,正经当作一棵望其成材的树,进入郑重的保护禁区。‎ 我对父亲的一个尤为突出的记忆,就是他一生爱栽树。他是个农民,除了农作本职外,业余爱好就是栽树。我家在河川的几块水地,地头的水渠沿上都长着一排小叶杨树。地头的水渠里大半年都流淌着从灞河里引来的自流水,杨树柳树得了沃土好水的滋养,迎着风如手提般长粗长高。我的父亲还指望着在地头渠沿培植的这些杨树,能补贴家用,能供给哥和我的学杂费用。‎ 我在每个夏天的周日从学校回到家中,便要给父亲的那棵椿树秧子浇一桶水。这树秧长得很好,新发出的嫩枝竟然比原来的杆子还粗,肯定是水肥充足的缘由。这椿树就一直长着,直到现在。每隔一段时日抽空回到老家,到门口第一眼看到的就是这棵椿树,父亲就站在我的眼前,树下或门口;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没有任何烦恼……‎ 现在,在祖居的宅院里,两个年过花甲的兄弟,坐在雨蓬下,不说官场商场,不议谁肥谁瘦,却与无意中很自然地说起父亲的两棵树。父亲去世已经二十五年,他经手盖的厦屋和承继的祖宗的老房都因朽木蚀瓦而难以为继,被我们拆掉换盖成水泥楼板的新房子,只留下他亲手栽的两棵树还勃勃生机,一棵满枝尖锐硬刺的皂荚树,守护着祖宗的坟墓园,一棵期望成材做门窗的椿树,成为一种心灵的感应的象征,撑立在家院门口,也撑立在儿子们的心里。‎ 每到农历六月,麦收之后的暑天酷热,这椿树便放出一种令人停留贪吸的清香花味,满枝上都绣集着一团团比米粒稍大的白花儿,招得半天蜜蜂,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今年却因这事那事把花期错过了,便想,明年一定要赶在椿树花开的时日回到乡下,弥补今年的亏空和缺欠。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 ‎(选自《陈忠实自选散文集》,有删改)‎ ‎2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对艺术特色的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中“我”和哥哥拔草和闲聊的情景是一闲笔,其目的无非是说明他们间共同的语言不多,只是兄弟之情还非常浓烈。‎ B. 从文中看,父亲栽树有两个根本原因:一是可以通过种树卖钱来补贴家用,二是能够供给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 C. 父亲去世后,只留下的这棵树,它已经成为“我”心灵感应的象征,看到这颗树,“我”便没有任何孤独空虚和烦恼。‎ D. 文章最后一段描写了椿树迷人的花香,但“我”却因事而错过,没能看到这美好的情景,字里行间流露出悔恨之情。‎ ‎24. 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5. 综合全文,简要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 ‎【答案】23. C 24. 实写蜂鸣的祥和轻柔以及清新的花香;暗含着作者老家村庄具有朴素、清新、宁静、祥和的乡味,没有“官商”、没有“肥瘦”的“浮尘”;表达了作者对老家村庄的热爱和对父亲的赞美之情。 ‎ ‎25. ①椿树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所写的内容均与椿树有关。②椿树象征着一生勤劳朴素善良无私的父亲。③椿树成为回忆父亲的切入点。‎ ‎【解析】‎ ‎【2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不是闲笔,是要表明他们兄弟间关系平淡又真实,同时还有引出下文对父亲栽树的回忆,与倒数第二段构成照应的关系;B项,“二是能够供给哥哥和‘我’上学的费用。”错,应是父亲栽树根本原因在于完成爱好外,还可补贴家用。D项,作者没能回老家不免惋惜,“悔恨”太重。故选C。‎ ‎【2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在文中找到画线句子: “从清早直到天黑都嗡嗡嘤嘤的一片蜂鸣,把一片祥和轻柔的吟唱撒向村庄,也把清香的花味弥漫到整个村庄的街道和屋院。”,理解句子含义要抓关键词,上下勾连,这句话出现在结尾段,理解这句话就要联系上下文,特别是文本这一段内容。从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或句外意义的分析方面理解,画线句的表层含义(即实写)是写蜂鸣的祥和轻柔以及清新的花香,深层含义(即暗写)是写老家村庄具有朴素、清新、宁静、祥和的乡味,没有“官商”、没有“肥瘦”的“浮尘”,结合下文语句“每年都在有机缘回老家时闻到椿树花开的清香,陶醉一番,回味一回,温习一回父亲。”、“那是父亲留给这个世界也留给我的椿树,以及花的清香”,可见作者对老家村庄的热爱和对父亲的赞美。理解了这些不难概括出答案,答题时要分条列写。‎ ‎【2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先审题,题干是“综合全文,简要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题目要求分析“椿树”这一意象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一道分析文中的意象的作用的题目。注意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从结构上看,椿树是全文的线索,文章所写的内容均与椿树有关。从内容上看,椿树象征着一生勤劳朴素善良无私的父亲,椿树成为回忆父亲的切入点。答题时要分条列写。‎ ‎【点睛】散文中分析句子含意题的解题思路:所谓“理解句子”,它包括三层次意思:①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②句内意义,即句子的语境意义(临时意义)。③句外意义(言外之意),即言在此而意在彼而产生的意义。3、理解文中的句子与理解文中词语的关系:词语是基础,句子是扩展,两者是紧密相关的,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实际上离不开信息的筛选,所以,有时考查会把三者结合起来。方法指津:1、分析句子的切入点:①从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②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③从分析句子的结构入手;④从分析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入手。‎ ‎26.概括下面这则新闻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新华社北京1月1日电 2019年1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与美国总统特朗普互致贺信,热烈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 ‎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中美建交40年来,两国关系历经风雨,取得了历史性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利益,也为世界和平、稳定、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充分证明,合作是双方最好的选择。‎ ‎ 习近平强调,当前,中美关系正处于一个重要阶段。我高度重视中美关系发展,愿同总统先生一道,总结两国关系发展经验,落实好我们两人达成的共识,共同推进以协调、合作、稳定为基调的中美关系,让两国关系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 特朗普在贺信中说,2019年1月1日是美利坚合众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40周年纪念日。多年来,两国关系取得了巨大发展。发展合作和建设性的美中关系是我个人的优先事项。我们强有力的友谊为两国在未来数年取得伟大成就奠定了极好的基础。‎ ‎【答案】中美两国领导人互致贺信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压缩语段能力。题目要求概括新闻主要内容,概括新闻类题型,做题的关键在于明白新闻五要素,而新闻的主要内容往往在导语中得到体现,所以,对新闻导语加以概括总结,一般能概括出新闻主要内容。可按照何时何地何对象做何事何结果来概括,其中对象、‎ 事件必不可少,答题时要注意字数限制。照此方法这则新闻可概括为中美两国领导人互致贺信祝贺两国建交40周年。‎ ‎27.下面对小说《欧也妮 葛朗台》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作者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巴尔扎克,他的代表作有《高老头》、《幻灭》等。‎ B. 小说为我们塑造的人物形象葛朗台,是贪婪、吝啬、虚伪的地主阶级的代表。‎ C. 小说中的描写细腻生动,比如“老头儿像饿虎扑向熟睡的婴儿那样朝梳妆盒扑来”这一处细节描写,表现了葛朗台嗜钱如命的性格特点。‎ D. 小说中主人公欧也妮是温柔善良的,但是在夏尔背叛她们的爱情之后,她选择了用替夏尔偿还所有债务的方式来羞辱夏尔,这个情节体现了欧也妮人物性格的转变。‎ ‎【答案】B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熟记和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记名著的内容,然后在熟记的基础上对名著内容要有自己的看法,要积累一些对名著内容评价的知识。A项,“浪漫主义作家”错,应是“批判现实主义作家”;C项,“表现了葛朗台嗜钱如命的性格特点”分析不恰当,结合他当时的语言,可见葛朗台眼里只有金钱,暴露出他把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都看成交易的肮脏灵魂。D项,“她选择了用替夏尔偿还所有债务的方式来羞辱夏尔”错,应是她忍受着常人难以容忍的痛苦,拿出一百五十万巨款,阻止债权人宣布叔父破产,成全也保全了夏尔。故选B。‎ ‎28.下面对欧亨利小说《警察与赞美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小说的主人公苏比是一个穷困潦倒、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形象。‎ B. 小说“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结尾方式,使人物命运陡然逆转,带给读者无尽的思考。‎ C. 小说以幽默的语言,向我们展现了美国下层社会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D. 小说最后写到苏比想要第二天去找曾经给他提供过马车夫工作的皮草商人,就是为了表现苏比不能把握机会、懒惰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D项, “就是为了表现苏比不能把握机会、懒惰的特点。”分析错误,根据文本内容可知,最后一次当苏比在音乐的感召下,是表现苏比想重振自我。故选D。‎ ‎29.下面对小说《感恩节里的两个绅士》、《幽默家的自白》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感恩节里的两个绅士》中的老绅士是一个让人不能理解的形象,他自身非常贫穷,却还要坚持每年的感恩节都请流浪汉皮特吃一顿大餐,以致最后饿昏在街头,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值得。‎ B. 《感恩节里的两个绅士》中作者称流浪汉斯塔弗为绅士,体现了作者对皮特善良、乐于为他人着想等美好品德的赞美。‎ C. 《幽默家的自白》中,最后主人公从一位幽默大师变成了一个殡仪馆的合伙人,这个情节体现了主人公的可怜可笑。‎ D. 《幽默家的自白》语言生动、富有表现力,如“我的家庭也成了狩猎场”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为了寻找幽默语言而将家庭成员当作压榨对象的自私自利。‎ ‎【答案】C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A项, “这种做法,其实并不值得。”分析错误,根据文本内容可知,看似简单的故事背后,却透射出人性的光辉。B项,“称流浪汉斯塔弗为绅士,体现了作者对皮特善良、乐于为他人着想等美好品德的赞美。”分析不当,斯塔弗为了感谢那位老人的好意,不说自己吃得非常饱,而说自己非常饥饿,以及随老人去吃饭,说明都是为了表明其感恩之心。D项,“‘我的家庭也成了狩猎场,运用拟人的手法,”手法分析错误,应是运用比喻的手法。故选C。‎ ‎30.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 胡先生正要开车去上班,发现后视镜上别着一张纸条:“不好意思,你车门把手上的白色圆点是我儿子开车门时不小心碰划的。如果需要赔偿可以联系我,因为儿子要上学,所以我不能在原地等候。”纸上留有一个手机号码。胡先生查询后才知道,这个号码是刘先生的,刘先生和胡先生在同一个小区,但相互并不认识。刘先生的举动让胡先生很感动,事后他不但没找刘先生赔偿,反而在微博上发文称赞刘先生。‎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以诚为本 以信立人 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上午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以诚为本,以信立人》。‎ 不久之前,我听说了这样一件事情。我们都知道,校内方便快捷的自动售卖机,自落成伊始就受到了大家的热切欢迎。然而,最近高一年级有几位同学,利用其销售系统的漏洞,强行借助外力,从售卖机中获得不用交费的饮料及食物。‎ 我想在此询问一下这几位同学,在你们做出这样的行为之前,有没有思考此举是否符合校规校纪?有没有斟酌过,这样做是否与高中生应有的正面形象相符?有没有犹豫过,认为心中的诚信意识能否允许自己伸出双手去推动那台售卖机?‎ 这种行为在校内定义为违反校规校纪,走向社会时无疑是违反法律之举,将成为人生中的污点,让别人心中对你的定义产生了疑问?‎ 此外,还有同学为了购买食物而耽误上课,或是将食品包装袋到处乱丢的情况发生,这不禁让我们从心底升起了几分疑惑,自动售卖机的存在意义究竟是什么?学校尽最大可能完善硬件设施,是为了给予校内学生以轻松舒适的生活节奏,而不是让这份关怀成为同学们违反纪律的借口。我想,刚才提到的几位同学大概不是为了省下这区区几元钱而已,更多的则是内心中诚信意识的淡薄,以及对自我任性妄为的放纵。纵使售卖机的确存在着很多问题,大家也曾遇到过被“吞钱”的情况,遇到这样类型的事件时,我们应当向老师寻求帮助,或者拨打机体上标注的电话,一味借助蛮力不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在此,还望同学们能够严于律己,坚守自己的准则,让这样的事情不再有发生的机会。‎ 伴随着暖阳与春风,三月的气息愈发浓厚。本月的十二人才基因关键词为——文明。‎ 文明,一向是检验个人修养的最佳衡量标准,小至一个班级,大至一个国家,每个人的文明程度成为了判断这个群体是否具有较高素质的首要条件。‎ ‎ “文明”体现在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之上。‎ 在图书馆阅读时,我们应当做到做到安静不言,而不是用尖锐的声音划破馆内沉静的氛围,更不应当让本应布满纸墨气息的阅读室内携上食物的味道。踏着清晨的阳光走进校门时,我们应当对值周同学报以问候和微笑,而不应当用一脸的冷若冰霜扩大与他人的距离。享用完丰盛的午餐之后,我们应当将桌面清理整齐,而不是给值周生增添不必要的麻烦。‎ 除了这些不必提醒,而是应当成为我们个人习惯的众多细节,若想成为一个举止文明,谈吐文雅的公民,“诚信”也是我们应当拿来约束自己的必要条件。‎ 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品德,是我们每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商鞅因遵守承诺而获取拥戴,曾子遵循诺言杀彘更是体现了诚信在先祖心目中的分量之重。所以,继承诚信品质并将其发扬光大成为了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 诚实是力量的一种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祝愿同学们皆能与此份力量相伴,做一位堂堂正正的学子。‎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材料作文要想准确立意,认真分析材料是关键。所给的材料是叙事类材料,材料是这样的叙述的:胡先生发现后视镜别着一张刘先生留下的一张写明碰划事故、离开原因及自己号码的字条,事胡先生没找刘先生赔偿,反而在微博上发文称赞刘先生。这则材料很有针对性,在日常生活中,机动车碰划,当事人避责屡见不鲜。在市场经济背景下,拜金主义甚嚣尘上,人们的道德观、价值观经常被扭曲。唯利是图、出卖灵魂、以丑为美的事屡见不鲜。亲情在淡薄,友情在变味,爱情在哭泣,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的信任与关爱。冷漠也成为时尚,自私自利在堂而皇之地流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成为人们实现自我保护的选择。然而,道德自在人心,人间自有真情在。有人在感叹社会世风日下、人心惟危的时候,材料中的胡先生刘先生已经成为世俗社会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给世人的心灵以甘霖般的滋润,让世人看到生的希望,感受到生的快乐。因此,弘扬正气、宣传正能量才是作文题的正确立意。‎ 立意角度参考:‎ 从刘先生角度:表现出知错认错、主动担责的诚信美德;拟定: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彰显人格等。如:①诚信是立身之本;②诚信彰显着人格的尊严;③只有诚信才能换来诚信;④诚信可以澄清社会风气;⑤诚信是事业成功的保证等。‎ 从胡先生角度:宽容的风度;宽容是和谐之本等。如:①宽容是一种做人的风度;②只有宽容才能换来宽容;③宽容比惩罚更能引起道德震动;④宽容可能造就快乐人生;⑤宽容是缔造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等。‎ 整体材料角度:默默传递的爱心或和谐社会的标志等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