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5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夏津一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一语文期末模拟试题 编制:李颖 时间:2019.1‎ 一、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 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 、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柳”作为文学意象最早出现于《诗经》,但其意象所蕴含的涵义更丰富和深刻,则是自唐代开始。‎ B. “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并未影响到诗意的准确表达。‎ C. 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古代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 古人常借柳表达对离人的相思和对家园的思念,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之后,进而对古诗词中“柳”这个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 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在增强说服力的同时,也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C. 文章最后三段从初春写起,然后按照朝代的顺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柳”这一意象的丰富含义。‎ D. 文中引用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意在证明“柳”在古代具有乡思的意象内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区分较大,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合称“杨柳”的做法确实不妥。‎ B. 如果没有冯延巳、刘禹锡和刘昚虚等人笔下的“柳”的诗句,就没有柳这一意象在古诗中的丰富的情感意蕴。‎ C. 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D. 柳在古代诗歌中可作为隐者的象征,与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不无关系。‎ ‎【答案】1. D 2. C 3. D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D项,“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曲解文意。从文中看,对人相思的原因应该是“‘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选D项。‎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C项,“按照朝代的顺序”错。语境中先写了隋炀帝时代,后写了秦朝时,不是按照朝代顺序。故选C项。‎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要求,然后找到文本相对应的内容,加以比较,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A项,“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合称‘杨柳’的做法确实不妥”说法错误,文章是说以今天植物学分类观点来看,“杨柳”合称确实不妥。B 项,“如果没有……就没有……”逻辑推导错误。文中说“‘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冯延巳、刘禹锡和刘昚虚等人是借“柳”表达了其他的含义。C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据此可知,是因为“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所以才不能把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当作“杨柳”皆指柳的证据。故选D项。‎ ‎【点睛】‎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涉及的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看看有没有曲解文意、张冠李戴、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 ‎(二)散文阅读(15 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选段, 完成各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总都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而躲在屋里过活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当这中间,有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冬至过后,大江以南的树叶,也不至于脱尽。寒风——西北风——间或吹来,至多也不过冷了一日两日。到得灰云扫尽,落叶满街,晨霜白得象黑女脸上的脂粉似的清早,太阳一上屋檐,鸟雀便又在吱叫,泥地里便又放出水蒸气来,老翁小孩就又可以上门前的隙地里去坐着曝背谈天,营屋外的生涯了;这一种江南的冬景,岂不也可爱得很么?我生长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节季,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是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着;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好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出。‎ 说起了寒郊的散步,实在是江南的冬日,所给与江南居住者的一种特异的恩惠;在北方的冰天雪地里生长的人,是终他的一生,也决不会有享受这一种清福的机会的。‎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潮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家人家会聚在一道的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丫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还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假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枝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有几年,在江南,在江南也许会没有雨没有雪的过一冬,到了春间阴历的正月底后二月初再冷一冷下一点春雪的。去年的冬天是如此,今年的冬天恐怕也不得不然,以节气推算起来,大约太冷的日子,将在一九三六年的二月尽头,最多也总不过是七八天的样子。像这样的冬天,乡下人叫作旱冬,对于麦的收成或者好些,但是人口却要受到损伤;旱得久了,白喉、流行性感冒等疾病自然容易上身,可是想恣意享受江南的冬景的人,在这一种冬天,倒只会得到快活一点,因为晴和的日子多了,上郊外去闲步逍遥的机会自然也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上湖上散散步罢!‎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文与《故都的秋》相比,描写的主要内容不同,但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致的观察和真诚的热爱。‎ B. 文中写闽粤的冬天,突出了暖和的特点。一方面和江南的冬天形成了对比,另一方面也给“江南”界定了范围。‎ C.‎ ‎ 作者望见江南雪景的时候,说自己笔力愚劣,并多次引用古诗名句,很巧妙地赞美了江南的美景,又使文章显得韵味丰淳。‎ D. 江南的冬天偶尔也会有寒冷的旱冬,容易让以得病,但它不影响作者对江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E. 《故都的秋》饱含一种悲凉、清静之美;本文描写江南的冬天也隐含着这种情调,但近乎荒凉的风景掩盖不住精神的奢华。‎ ‎5. 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文中多处使用,请在文中再找出两处。‎ ‎6. 文中说:“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请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要求观点明确,阐述合理,表达简洁。‎ ‎“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答案】4. CE 5. ①文章的开头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②运用对比的手法。③比如:北国冬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江南秋天与江南冬天的比较、北方夏夜与江南冬天的比较、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德国寒郊散步与江南寒郊散步的比较等等,将一幅幅江南冬景美图呈现出来,突出江南的冬景晴和清朗。 ‎ ‎6. ①这句话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以及自然景物对人的影响:能让人胸襟开阔,超越世俗,摆脱功利,旷达洒脱,使人进入一种美好的心灵境界。②正因如此,山水自然就是那些利欲熏心者的一服清凉散。③在郁达夫眼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冬景,能让人与自然合一,忘却得失,不问死生。走进自然,欣赏美景,对人生境界是一种提升。‎ ‎【解析】‎ ‎【4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理解散文作品的内容,语言,表现手法,散文主旨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首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作品内容及主旨。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望见江南雪景”分析有误,此段为想象中的雪景;E项,“隐含这种情调”、“近乎荒凉的风景”分析有误,本文的情调是明朗、闲适,风景也是充满了生机。故选CE两项。‎ ‎【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技巧。答题前,先通读文章的内容,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先后写了哪些人和事或景,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本题要求分析文章的开头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运用了什么手法?并在文中再找出两处使用这种手法的内容。第一问,分析为什么写冬天,先概括内容,然原来分析该内容与主体写作内容之间的关系。从内容上分析,开头写的是北方的冬天的寒冷,而文章着力写的是江南的冬天,写北方的冬天是为了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温和,渲染北国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谈天的乐趣。运用的写作手法是对比,拿北国冬和江南冬天进行对比。文中这种对比手法有多处,比如,第二节中,江南的秋天是读书写字的"最惠节季",而江南的冬天则"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对比;三、四两节拿闽粤地区与江南地区冬天的比较。‎ ‎【6题详解】‎ 该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本题要求学生理解文中一句话的含义,并结合题干中提供的郁达夫的另一句话来理解。考生可先理解提供的另一句话,“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强调,自然山水可以治利欲熏心的人,大自然的山水美景能影响人的心情,让人心胸开阔,不局限于名利之中,能淡泊名利。表达了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之情。然后再理解文中的那句话“人到了这一个境界,自然会得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是作者描写江南微雨图时内心的悠闲之感,面对江南冬天如画的美景所体味到的如画般的美感。在作者看来,如画的江南冬景,能让人忘记生死,不计得失,也表达了大自然的美景能陶冶人的性情,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点睛】‎ 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①表达方式。一般涉及到描写的角度,叙述人称的选择。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叙述顺序的安排手法的运用及作用。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描写的特点——白描、细节描写、景物描写等的作用。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特别注意,如果是对景物的描写,要注意:A抓住事物的特点来描写;B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描写角度;C常见技巧的使用。②表现手法角度。看是否运用了象征法、对比法、衬托法、先抑后扬法、托物言志法、借景抒情法等手法,以及用它们塑造形象所起的作用;③从结构安排角度。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三)小说阅读(13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第二章 优胜记略 阿 Q 不独是姓名籍贯有些渺茫,连他先前的“行状”也渺茫。因为未庄的人们之于阿 Q,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从来没有留心他的“行状”的。而阿 Q 自己也不说,独有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阿 Q 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 Q 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 Q 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 Q 真能做!”这时阿Q 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 Q 很喜欢。‎ 阿 Q 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神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⒅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 Q 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 Q 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人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 阿 Q“先前阔”,见识高,而且“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但可惜他体质上还有一些缺点。最恼人的是在他头皮上,颇有几处不知于何时的癞疮疤。这虽然也在他身上,而看阿 Q 的意思,倒也似乎以为不足贵的,因为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一犯讳,不问有心与无心,阿 Q 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估量了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总还是阿 Q 吃亏的时候多。于是他渐渐的变换了方针,大抵改为怒目而视了。‎ 谁知道阿 Q 采用怒目主义之后,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一见面,他们便假作吃惊的说:哙,亮起来了。”阿 Q 照例的发了怒,他怒目而视了。“原来有保险灯在这里!”他们并不怕。阿 Q 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但上文说过,阿 Q 是有见识的,他立刻知道和“犯忌”有点抵触,便不再往底下说。‎ 闲人还不完,只撩他,于是终而至于打。阿 Q 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 Q 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阿 Q 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 Q 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阿 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阿 Q 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 Q 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 Q 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阿 Q 以如是等等妙法克服怨敌之后,便愉快的跑到酒店里喝几碗酒,又和别人调笑一通,口角一通,又得了胜,愉快的回到土谷祠,放倒头睡着了。假使有钱,他便去押牌宝⒇,一推人蹲在地面上,阿 Q 即汗流满面的夹在这中间,声音他最响:“青龙四百!”‎ ‎“咳……开……啦!”桩家揭开盒子盖,也是汗流满面的唱。“天门啦……角回啦……!人和穿堂空在那里啦……!阿 Q 的铜钱拿过来……!”“穿堂一百——一百五十!”‎ 阿 Q 的钱便在这样的歌吟之下,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他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然后恋恋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肿着眼睛去工作。‎ 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 Q 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是未庄赛神的晚上。这晚上照例有一台戏,戏台左近,也照例有许多的赌摊。做戏的锣鼓,在阿 Q 耳朵里仿佛在十里之外;他只听得桩家的歌唱了。他赢而又赢,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他兴高采烈得非常:“天门两块!”‎ 他不知道谁和谁为什么打起架来了。骂声打声脚步声,昏头昏脑的一大阵,他才爬起来,赌摊不见了,人们也不见了,身上有几处很似乎有些痛,似乎也挨了几拳几脚似的,几个人诧异的对他看。他如有所失的走进土谷祠,定一定神,知道他的一堆洋钱不见了。赶赛会的赌摊多不是本村人,还到那里去寻根柢呢?‎ 很白很亮的一堆洋钱!而且是他的——现在不见了!说是算被儿子拿去了罢,总还是忽忽不乐;说自己是虫豸罢,也还是忽忽不乐:他这回才有些感到失败的苦痛了。但他立刻转败为胜了。他擎起右手,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剌剌的有些痛;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虽然还有些热剌剌,——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躺下了。‎ 他睡着了。‎ ‎(节选自鲁迅《阿 Q 正传》)‎ ‎7. 下列有关《阿 Q 正传》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 Q 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只好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的心态。‎ B. 阿 Q 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的盲目趋时和盲目的自尊自大、狭隘保守这样的心态。‎ C. 小说中阿 Q“十分得意地笑”,店里人“九分得意地笑”。这里的“九分”描写的是阿 Q对自己能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的心态。‎ D. “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 Q 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8. 文中多次写到“闲人”,这些“闲人”还出现在鲁迅的其他作品(《祝福》 《孔乙己》《药》……)中。这些“闲人”有什么特点?请你结合本文和鲁迅的其他作品,简要分析。‎ ‎9. 以下是画家创作的阿 Q 画像,请结合选文的具体内容,说说你认为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 Q 更为接近。‎ ‎【答案】7. C 8. ①闲人的特点:生活空虚无聊,愚昧无知,麻木残忍,冷漠无情,自私自利。就如本文中的“闲人”,以取笑阿 Q 的“癞头疮”这一生理缺陷为乐,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②再比如《祝福》中鲁镇的人们,他们咀嚼、赏鉴祥林嫂的痛苦,自觉不自觉地从精神上摧残着祥林嫂,甚至直接或间接地成为迫害祥林嫂的凶手.还有《孔乙己》里的冷漠的喝酒人…这些“闲人”也是底层弱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欺凌比他们更弱小的底层弱民,他们“被吃”也“吃人”,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 ‎ ‎9. 示例一:我认为图一与我心中的阿 Q 形象更为接近。画中阿 Q 撇着嘴的样子形象地表现出了他的盲目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的眼里”的自负,画家表现的阿 Q 是一个背对着读者转过头来的形象,表现出他被人欺负后在心里恨恨地嘟哝:儿子打老子的样子。示例二:我认为图二与我心中的阿 Q 形象更为接近。这张画阿衣服上的补丁表示他生活的贫苦,头发长短不齐,似乎可以看到头上的癞疮。画中阿倒背着手显得无所事事,皱起的眉头好像表现出对别人的不屑,外形表现得比较接近选文中的形象。‎ ‎【解析】‎ ‎【7题详解】‎ 该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这里的“九分”描写的是阿 Q对自己能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的心态。”分析有误。“九分得意地笑”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作者幽默的写出了“酒店的人”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 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故选C项。‎ ‎【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中的形象。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本题要求分析鲁迅笔下的“闲人”形象特点。鲁迅的好多作品中都有“闲人”形象。比如《祝福》中鲁镇的人们,《孔乙己》里的冷漠的喝酒人,还有本文中的“闲人”。这些人底层弱民,一面受到别人的欺凌和毒害,与受害者有着类似的命运,一面又欺凌比他们更弱小的底层弱民。本文中的“闲人”,以嘲笑阿 Q 的“癞头疮”为乐,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祝福》中鲁镇的人们,在听说祥林嫂再嫁后,说她死后会锯开,要捐门槛任人踩踏来赎罪;他们专门来听祥林嫂讲失去儿子阿毛的痛苦,然后满足地去了。并没有安抚祥林嫂。从精神上摧残着祥林嫂。《孔乙己》里的喝酒人看着孔乙己新添了伤,并不关心他的痛苦,反而取笑他又偷了东西挨了打。他们“被吃”也“吃人”,是那个时代的不幸者和可卑者。这些“闲人”的特点是:生活空虚无聊,愚昧无知,麻木残忍,冷漠无情,自私自利。‎ ‎【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本题要求学生结合选文内容和两幅画像,分析哪幅画与你心中的阿 Q 更为接近。考生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中阿Q的形象特点,然后结合漫画进行分析。可以多侧面、多角度进行理解分析。原则上,可以任选一幅说明理由,分析时,要言之有理,有据。假如认同第一幅漫画,则重点抓住第一幅漫画中人物神态来分析其心理性格,比如充满怒气的眼神和撇着嘴的细节,分析其被众人嘲笑奚落后的阿Q心理。假如认可第二幅,则要抓住漫画中的人物的服饰细节,打了补丁,捆着腰带,别着烟袋分析其人无所事事,又穷困潦倒的生活状态;抓住乱糟糟的头发,皱着的眉头,不屑的眼神分析其阿Q心理。‎ ‎【点睛】‎ 解答关于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题的方法: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理清线索,理清内容层次,概括主要内容。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各题。‎ 鲁仲连义不帝秦 秦围赵之邯郸。魏安釐王使将军晋鄙救赵,畏秦,止于荡阴不进。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因平原君谓赵王曰:“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平原君未有所决。‎ 此时,鲁仲连适游赵,闻魏将欲令赵尊秦为帝,乃见平原君曰:“事将奈何矣?”平原君曰: “赵百万之众折于外,今又内围邯郸而不能去。魏王使客将军辛垣衍令赵帝秦,今其人在是,胜也何敢言事!”鲁仲连曰:“梁①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 平原君遂见辛垣衍,辛垣衍曰:“吾闻仲连先生,齐国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职,吾不愿见鲁连先生。”平原君曰:“胜已泄之矣。”辛垣衍许诺。‎ 鲁仲连见辛垣衍而无言。辛垣衍曰:“先生独未见夫仆乎?十人而事一人者,宁力不胜、智不若耶?畏之也!”鲁仲连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耶?”辛垣衍曰:“然。”鲁仲连曰:“然吾将使秦王烹醢②梁王。”辛垣衍怏然不悦,曰:“嘻,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恶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鲁仲连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醢鬼侯。鄂侯争之急,辩之疾,故脯鄂侯。文王闻之,喟然而叹,故拘之于牖里之库。曷为与人俱称王,卒就脯醢之地也?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彼又将使其子女谗妾为诸侯妃姬,处梁之宫,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将军又何以得故宠乎?”‎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谢曰:“始以先生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为天下之士也。吾请去,不敢复言帝秦!”秦将闻之,为却军五十里。适会魏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于是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笑曰:“民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遂辞平原君去,终身不复见。‎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有删改)‎ ‎[注]①梁:魏国都城大梁。 ②醢(hǎi):肉酱。‎ ‎10. 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B. 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C. 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D. 秦与纣无异也/今秦万乘之国若无已/而帝则且/变易诸侯之大臣/彼将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B. 客将军,原籍不在该国而在该国为将,故称客将军。‎ C. 平原君即为赵国赵胜。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公子无忌、齐国孟尝君田文,也就是史家所谓的“战国四公子”。‎ D. 脯,肉干,这里指一种古代的酷刑,做成肉干。‎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前往救赵,派客将军辛垣衍间入邯郸,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帮助赵国。‎ B. 鲁仲连用“纣王害三公”的事例,说明面对霸权,是没有理可说的,妥协软弱不能换来安稳,反而更易招祸。‎ C. 鲁仲连通过想象秦王称帝后,对诸侯及其大臣的政策,对辛垣衍晓之以理,激之以情,最后说服了辛垣衍。‎ D. 通过文章内容,我们可以看出鲁仲连是一个有正义感、有谋略、热爱祖国、不慕名利的辩士形象。‎ ‎1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鲁仲连义不帝秦》‎ ‎②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四子侍坐》‎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齐桓晋文之事》‎ ‎【答案】10. B 11. A 12. D ‎ ‎13. ①魏国的客人辛垣衍在哪里?我替您去责问他并且让他回去。‎ ‎②如果我子路去治理这个国家,等到三年之后,可以让它的(百姓)勇敢起来,而且懂得礼义规矩。‎ ‎③尊敬我的长辈,并且把这种尊敬的心推及到别的年长者身上;爱护我的小辈,并且把这种爱护的心推及到别的年纪小的人身上,天下就可以掌握在我的手掌里。‎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对“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词要特别注意。“秦万乘之国”是判断句,“今”是句首的时间状语,因此“今秦万乘之国”前面都要断开;“则”是那么的意思,放在句首,表示推论,前面要断开;“彼”是所在句子的主语,前面要断开;“夺其所谓不肖而予其所谓贤”“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结构对称,中间断开。故选B项。‎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A项,“《战国策》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分析有误。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是《国语》。故选A项。‎ ‎【12题详解】‎ 本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热爱祖国”分析有误。这里鲁仲是在赵国,但他不是赵国人。故选D项。‎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键文言实词和虚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客辛垣衍安在,宾语前置句,客辛垣衍在安;为,替;责,责问;归,使动用法,使……回去;之,代词,代他。第二句中,也,句中表停顿,不译;为,治理;之,代国家;比及,等到;可使有勇,省略句,可使(民)有勇;知方,懂得礼义规矩。第三句中,前一个“老”和“幼”,都是形容词作动词,分别是尊敬和爱护的意思;后个“老”和“幼”,形容词作名词,分别是老人和孩子;以及,推已及人;天下可运于掌,介词结构后置句,天下可于掌运。这些词句都是翻译的关键处,要用心翻译。翻译时还要注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流畅。‎ ‎【点睛】断句首先牢记一个前提―――领会大意。要通读全文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之间的联系。断句的常用方法主要有:(1)善用标志性词语断句,比如句首发语词、句尾语气,对话标志词(如曰、云、语、言、道、白、对、谓等字),抓住了它们,也就抓住了一些捷径或诀窍。(2)结合章法结构断句,文言文中常用总说分承或分说总承的写法,而“分承”或“分说”部分,又多用对称句式,形成并列、排比。(3)了解固定结构断句,固定结构是文言运用中逐渐形成的凝固的词与词之间的搭配关系,每一种固定结构都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熟悉每种固定结构的常规形式,有助于其前后句子的断开。这些特点,均有益于断句。‎ 参考译文:(原文无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9 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各题。‎ 燕歌行 曹丕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 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 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14.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七言诗有着独特艺术风格,语言浅显,清丽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笔致委婉,感情细腻,有千回百转的缠绵。‎ B. 全诗不断变换抒情角度,运用赋、比、兴名种表现手法,综合环境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行动描写等方法,反复渲染思妇的情绪。‎ C. 短歌,调类名,汉乐府有长歌行、短歌行,一般来说,长歌多表现慷慨激昂的情怀,短歌多表现低回哀伤的思绪。‎ D. 李白有诗云“蓬莱文章建安骨”建安时期是文学史上的一个辉煌的时代, 曹丕作为此时期的代表人物,以作品风骨遒劲而著称,被后来人尊为典范。‎ ‎15. 这首诗是如何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结合诗句加以赏析。‎ ‎【答案】14. B 15. ①借景抒情。这萧条的景色牵出思妇的怀人之情,映照出她内心的寂寞;最后几句以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②对写。女主角想象她的丈夫在外面思念故乡的情景。③直抒胸臆。“念君客游思断肠,忧来思君不敢忘”写出了自己孤苦寂寞和对丈夫的牵挂。④用典。运用了牛郎织女的传说,表达了思妇的哀怒,对丈夫的思念。⑤“不觉泪下沾衣裳”是一个极富表现力的细节,“泪”是思的外在表现,“泪下”而“不觉”,正是动情之处“沾衣裳”则突出了相思之苦,忧愁之深。‎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然后结合选项涉及的具体诗句逐一进行分析判断。B项,“全诗不断变换抒情角度,运用……肖像描写”赏析有误。诗中没有“肖像描写”。故选B项。‎ ‎【15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答题前先通读诗歌,整体理解把握诗歌所写的内容,所抒发的情感。考生对诗歌中常见常用的表现手法要熟知,并能结合诗句加以分析判断和赏析。诗中“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清冷的月色来渲染深闺的寂寞,借景抒情。“念君客游思断肠,忧来思君不敢忘”,从对方入笔,设想对方如何思念自己思念家乡,更能表达思妇对丈夫的牵挂。“忧来思君不敢忘”,直抒胸臆,抒发对丈夫的思念之情。“牵牛织女遥相望”,用典,表达思妇的哀怒,对丈夫的思念。“不觉泪下沾衣裳”,运用细节描写,因思念丈夫而不觉“泪下”,这一细节描写突出了相思之苦,忧愁之深。‎ ‎【点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以从下面几方面入手: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艺术手法,即表达技巧,作家、艺术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各种具体的表现方法。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文学作品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理解各类手法的特点。‎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节选)》一文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强调既要重视思考,更要重视学习的名句是“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3)《短歌行》中写诗人诗人通过想象与贤才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争着将往日的情谊诉说的句子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吾尝终日而思矣 (2).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3). 悟已往之不谏 (4). 知来者之可追 (5). 契阔谈䜩 (6). 心念旧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识记A。名句背诵默写难度不大,但考生常得不到满分,原因有二,一是背不出来,二是写了错别字,后者是主要原因。课内的句子当抓牢,倒背如流,理解内容记忆,这样不会背错填错句子,同时关注其中易错的字。这些字主要是形声字,考生很容易写成同音异形字,如尝、须臾、悟、谏、契、䜩等词,都要格外留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 ,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 ‎ ‎,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 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 的精神之天。‎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冲锋陷阵 指点江山 安身立命 超凡脱俗 B. 赴汤蹈火 指点江山 安居乐业 超世绝伦 C. 赴汤蹈火 高谈阔论 安身立命 超世绝伦 D. 冲锋陷阵 高谈阔论 安居乐业 超凡脱俗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 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 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B.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 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 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答案】17. A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这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词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意义。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赴汤蹈火”指沸水敢蹚,烈火敢踏。比喻不避艰险,奋不顾身。赴,走往;汤,热水;蹈,踩。“冲锋陷阵”形容作战勇猛。语境说的是你可以做一个战士,在时代的战场上勇猛。故选“冲锋陷阵”。“指点江山”指评说国家大事。指点,评说;江山,国家。“高谈阔论”指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语境中无贬义,故选用“指点江山”。“安身立命”指生活有着落,精神有所寄托。“安居乐业”指生活安定,对所从事的工作感到满意。语境表达的是守望者守的是让人类生活有依托,精神有寄托的土地。应选用“安身立命”。“超凡脱俗”即超出常人,脱离凡俗。指与众不同,超脱世俗的高雅境界。“超世绝伦”指超出世人和同辈。语境表达的是守望者守的精神之天,超出常人的意思。故选用“超凡脱俗”。故选A项。‎ ‎【18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补写方法:1.阅读全文,了解文段内容,把握文段层次;2.明确空缺句子所处的位置,判断补写句子与前后句的关系;3.勾画出能够选用或参照的信息;4.选词造句;5.串读检查。根据上下文分析,括号内应该填表假设关系的复句,而不是表条件关系的复句,可以排除B、C两项;“精神”“灵魂”是与“物质”相对的概念;“心神”“意识”虽然也属于“精神”范畴,但不与“物质”概念相对,因而排除A项。故选D项。‎ ‎【19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做病句题首先整体阅读,根据语感可以直接排除个别选项。其余的,要仔细阅读,划分句子成分,先提取句子的主干,然后再看内部修饰是否恰当。这样能检测出搭配是否恰当,成分是否残缺,结构是否混乱,句式是否杂糅等问题。最后再看句中有无一些容易出现病句的标志词,细细推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一是“在天空和土地”前面缺少介词“在”,导致出现了两个主语,因此可以排除BD两项,二是照应不当,前面是“天空和土地”,后面也应是先“天空”,后“土地”。因此可以排除C项。故选A项。‎ ‎【点睛】病句需按考纲考查的几大类型复习,并且熟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平时注重总结。比如:1.出现了并列的短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分类不当、语序不当或语意不明;2.出现了多个谓语,可能是搭配不当、偷换主语;3.出现了长宾语,可能是宾语中心语残缺、搭配不当;4.出现了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是语序不当或赘余;5.出现了数量短语,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语序不当、用词不当;6.出现了代词,可能是语意不明、重复;7.出现了两面性的词语,可能是前后肯否不一、不合逻辑;8.出现了“避免”、“防止”、“以防”、“以免”、“切忌”、“禁止”等表示否定的词语(或者疑问句),可能是不合逻辑或表意相反;9.出现了判断动词“是”“成为”,可考虑主语与宾语是否搭配;10.‎ 出现了固定结构、下定义,可能是结构混乱;最后,如果句子的“病状”不明显,可压缩句子的主干,看相关成分是否搭配、残缺,或结构是否混乱。‎ ‎20.下面是某杂志社征订启事的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敝刊设有探索与争鸣、书刊评介、动态信息等独步天下的栏目,内容新颖,报道及时,信息量大,可读性强。现征订在即,希望读者慷慨解囊。订单上务必写明手机号码,以便我们随时垂询。‎ ‎【答案】(1)“敝刊”改为“本刊”。(2)“独步天下”改为“特色鲜明”。(3)“慷慨解囊”改为“踊跃订阅”。(4)“务必”改为“敬请”。(5)“垂询”改为“咨询”或“回访”。‎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得体、准确的能力。不得体处主要是谦敬语使用不当,解答时逐词分析,仔细考虑不得体的常见设误点,如不合语境、对象使用错误、谦敬误用等。本语段中,“敝刊”是谦词,征订启事中称自己的刊物为“敝刊”不合适;“独步天下”过于夸张,给读者以浮夸之感;“慷慨解囊”指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务必”语气过于强硬;“垂询”是敬辞。‎ ‎【点睛】语言得体类命题往往着眼于: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既要注意区分书面语和口语,还要注意区分各类文章的语体要求,如书信、公文、广播稿等等。因此学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解答时要结合交际场合、对象和目的做出准确判断。‎ ‎21.请按照你对《边城》的理解,完成下面题目。‎ 我最欣赏 的 特点,因为她(他) 。‎ 要求:(1)请在第一处横线填上《边城》中一个你喜欢的人物的名字;(2)特点要凝练概括,符合人物形象;(3)理由要充分,符合作品叙述,不少于 80 字。‎ ‎【答案】傩送 勇敢 为了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上的得失,他宁可不要碾房,也要一条破渡船。也可以说他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漂泊到什么地方。‎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名著阅读情况。高考名著面广量大,考生要坚持看完、看透。阅读时要作握作品的基本内容和主旨。结合作品相关内容,对人物形象、思想内涵、艺术特色、表现手法等进行理解、分析,全面把握内容,力求吃透所读小说的内容。读完后能对作品进行评价。答题时要全面审题,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本题考查学生对《边城》的阅读情况。要求选择其中一个人,突出他(她)的某一方面品质,然后阐述理由。考生可任选一个人,当然要选择自己相对熟悉的人,用一个形容词评价,然后结合具体情节概述。比如,可以选择傩送,突出他的勇敢,概述他为追求爱情所付出的努力。他为了爱情不计较任何物质上的得失,他宁可不要碾房,也要一条破渡船。也可以说他孤独地追求爱情。和哥哥的“决斗”,夜半唱情歌,却并不为心上人所知,最后也孤独地出走,不知道漂泊到什么地方。‎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城市里,乡野间,甚至校园里,总能见到一些枝繁叶茂的大树,粗壮的枝干,撑起繁茂的枝叶,如一把巨伞,隐蔽着树下的生灵。仰望大树,有时会沉醉在绿荫中,有时会生出一种莫名的感动,或许还有敬畏和沧桑感。‎ 请以“仰望大树”为题,写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不少于 800 字。‎ ‎【答案】仰望大树 每当我们抬头,静静地仰望大树的时候,为当我们在羡慕大树的伟岸,沉稳,茂密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想到,在他还是小树苗的时候,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才有了枝繁叶茂的今天。我们是否曾留意到,大树那沧桑的树干和埋在地下的树根。我们可曾理解大树那藏于心中的年轮故事。‎ 每当我们仰望大树时,我们在想些什么?我们是否真正的懂得大树,是否懂的大树的成长故事,是否懂得大树心底的那份执着与坚强,是否懂得大树的努力与付出,是否懂的大树在努力和付出别后的艰辛。‎ 在仰望大树的时候,我们才会发现自己有多么渺小,才能知道自己努力的目标,才能知道自己所遇到的一切,哪怕是困境,都是上苍赐予我们的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就会不再怨天尤人,每次都会微笑的走下去。‎ 大树说:“没有哪棵数是刚种下去就立马长成大树的,他们都是经历过暴风雨的洗礼,一定是岁月刻画着年轮,一圈一圈的外长。要想成功,一定要给自己时间,时间就是积累和经验,只有时间才可以让我们一点点的长大。”‎ 而且大树懂得坚持,懂得扎根,懂得勇往直前。这也就是大树成功的原因。想要成功一定要像大树一样,坚持,专注,全力以赴。经风霜,历雨露而不悔。还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向上。他们也懂得,没有人能在不断的变化中成功,所以他们永远在那里,一动不动。大树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们懂得成功要具备的素质。‎ 只有懂得这些,我们才可以驶向成功的彼岸。‎ 大树也懂得平凡,默默地站在角落里,或许很不起眼,但他们已经成功了。‎ 大树心中的目标就是找到阳光,阳光就是大树的希望所在,想要成功,一定要心向光明,我们要明白,所有的挫折,都是上天给我们成长的机会。‎ 仰望大树,你会渐渐明白成功的原因,当有一天,你也做到了,那么,你也会成功的!‎ ‎【解析】‎ ‎【详解】该题考查学生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本次作文为命题作文,写作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白材料蕴含的道理。然后选取合适的角度进行立意构思。本次材料提供的是有关大树的庇佑生灵,人对大树会生出陶醉之情,或者感动或者敬畏之情。要求以“仰望大树”为题,写一篇借物抒情的文章。考生可以展开联想,确定主旨。可以由大树的“绿荫”浓密,无私奉献,联想到为祖国建设作基石的工人、农民、战士等,在相似联想之中,讴歌其奉献精神;可以大树与天公“试比高”的参天之势,联想到人类与它相比,其生命何等渺小,利用对比联想抒写对大树的敬畏之情;可由大树的成长历程想到万物生长的过程,由大树质之优,想到万物之美,以相关联想的方法歌颂其成长这美,生命之美;还可由大树之现在,想到大树之未来,以推测联想的方式赞美其绿意长青,生命永恒。总之,我们一定要由外到内民掘出大树之精神和品质,然后锁定这些赞美之点,写出意蕴丰厚的美文来。注意描绘大树时,可以从大树的外形和精神两个方面表现其不平凡之处,尽显其局大。语言要生动形象。可以综合运用拟人、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表达情感。‎ ‎【点睛】命题作文审题方法:1.抓关键词,找准题眼法。题目的关键词语,就是作文题目的“题眼”,往往表明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揭示了题目的意义。扣住了“题眼”也就是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2.挖掘题蕴法。词语一般有本义、引申义和比喻义,命题作文题目的含义一般也是多方位的,深层次的,隐含的,所以我们对文题的理解有时不能仅停留在表层上,还应该深刻理解题目的丰富内涵,挖掘其深层的隐含信息。3.填补标题法,添加语素法。有些命题作文,例如词语或者短语式的命题,我们可以用“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方法来审题。4.虚题实做法,化大为小法。有些作文题,由于概念抽象,难以把握。对这类题目,可以化大为小、化虚为实。总之,在写中考命题作文时要同学们结合题目本身特点多角度去审题,审题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