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9.00 KB
  • 2021-06-08 发布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第一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出题人:李颖 时间:2019.06‎ 一、现代文阅读(37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古至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和互动,都有艺术相伴。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和情感溪流,也是贯通丝绸之路的文化血脉。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歌舞、建筑、绘画等,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同时,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丝绸之路由此千年不绝,绵延至今。‎ 人类的交流从物质交换开始,通过各种生活用品和器物的交换,沟通着不同族群人与人的关系,而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中国丝绸、瓷器被西方人推崇,印度、波斯、中亚音乐舞蹈对中国乐舞的影响等等,是在艺术差异性中建立的新型审美关系,并发挥了长久而特殊的功能。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也穿越了国家民族地域界限。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从学术的角度说,在人类艺术史乃至人类史的视域中研究丝绸之路艺术,避免了在狭义的艺术视域下建构艺术史的发展逻辑,同时,提出一个艺术理论问题——“物的艺术表达”。‎ ‎“物的艺术表达”的概念,意指物质交流负载艺术元素,同时,艺术创作及其传播对于物质载体、材料、质地的要求、利用和催生,使得“物”蕴含丰富的艺术性和审美性,也具有了艺术表达功能和“文本”叙事功能。“物的艺术表达”的研究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瓷器和其他器物,丝绸和织物,乐舞和乐器,建筑风格和雕塑手法等等,不仅以物的实用性而且以其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精神滋养。可以说,蕴蓄艺术审美性的丝绸之路物质交流,或者说具有艺术品格的物质交流,就是心灵对话,就是审美意识的表达,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了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丝绸之路艺术作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一种彼此欣赏、和而不同、包容差异的文化精神,它的艺术趣味是异中有同,它的审美特质蕴含更多共性,它的精神追求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和演变,其重要意义包括物质交流对异域生活方式的影响,以及时尚和审美趣味的改变。在古代,西方曾因为远东地区的瓷器和茶叶等的进口而创制出大量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中国的青花瓷餐具,改变了欧洲的饮食习惯和室内设计。同样,来自欧洲、南亚、西亚和中亚的丰富的物质产品交流,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和东亚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新的艺术样态。由对艺术的彼此欣赏而加深相互之间情感交流和文化认同,可以说,不同艺术的接受就是对不同文化差异的包容和融合,艺术是温润和滋养丝绸之路的精神源泉。‎ ‎(程金城《艺术对丝绸之路的温润和滋养》)‎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物质与艺术、实用与审美的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丝绸织锦、陶瓷器、乐器等交流的物品使丝路沿线的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 B. 丝绸之路千年不绝,绵延至今,是因为丝绸之路中的艺术交流和影响,能沟通民族情感和化解文化冲突。‎ C. 当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之后,便改变和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具有了物质功能。‎ D. 艺术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与演变,促进了东西方的创新意识,西方因为进口远东地区的瓷器和茶叶等而创造出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提出了以“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的艺术理论。‎ B. 文章认为丝绸之路艺术史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 C. 文章全文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独特意义。‎ D. 文章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彼此欣赏、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丝绸之路承载的不仅仅是物与物的交换,更承载着艺术交流,瓷器、丝绸织物、雕塑等以其实用性和艺术性沟通人类审美情感。‎ B. 想要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有新的理解、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的关系有新的阐释就要使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 C. 张骞将中原的漆器、铁器、丝绸带入西域,将西域舞蹈、汗血马、葡萄带回中原,既改变中原、西域生活方式,也改变时尚和审美情趣。‎ D. 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的哲学理论同样体现在丝绸之路艺术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体现了丝绸之路的精神追求。‎ ‎【答案】1. A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题中,A项,由原文第一段“以其物质与艺术属性的和谐统一、实用与审美功能的相得益彰满足了丝绸之路沿线人们的各种需求”可知该项“使丝路沿线的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满足”正确。B项,“……是因为丝绸之路中的艺术交流和影响,能沟通民族情感和化解文化冲突”错误,选项以偏概全,由原文第一段中“同时”可知“艺术的交流和相互影响,沟通了民族情感,化解了文化冲突”只是“千年不绝,绵延至今”的一个条件,应该还有“物质”方面的,故该项错误。C项,“……具有了物质功能”错误,选项曲解文意,由原文第二段“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则改变和丰富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美学风尚,也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丝绸之路艺术从物质实用性与精神审美性两方面满足了东方与西方社会的需求”可知“物质被赋予艺术审美特性之后”应是具有了精神功能,而非物质功能,故该项错误。D项,“……促进了东西方的创新意识”错误,选项无中生有,由原文第四段“西方曾因为远东地区的瓷器和茶叶等的进口而创制出大量新型器物和艺术产品”“也极大地改变了中国和东亚的生活方式,创造出新的艺术样态”可知应是“促进东西方创造出新的器物和艺术样态”,“促进了东西方创新意识”于文无据。故选A。‎ ‎【2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论述类文本的论据论证分析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从全文来看,本文论述了艺术对丝绸之路的“温润和滋养”,也就是艺术对丝绸之路的作用以及“物的艺术表达”研究理论和丝绸之路的文化理念等内容。从第三段“物的艺术表达”阐述来看,A项正确;从第二段“丝绸之路艺术史与以往的国别艺术史、区域艺术史、世界艺术史不同之处之一,就在于它不是‘纯艺术’的历史,而是与物质结合在一起的交流史”来看,B项正确;从文章第四段“丝绸之路艺术作为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艺术整体,体现了一种彼此欣赏、和而不同、包容差异的文化精神”来看,D项正确。C项,“文章全文逐层深入地论证了丝绸之路艺术交流的独特意义”错误,从第三段最后“它在一定程度上弥合经济利益和文化冲突造成的裂痕,这是人类艺术史上特殊的艺术现象,是丝绸之路艺术的独特意义之所在”来看,“独特意义”只是文章论证的一个分论点,并不是全文内容,该项错误。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题中,B项,“就要”错误,这一说法过于绝对化。由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来看,“使用‘物的艺术表达’研究丝绸之路艺术”是作者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原文只是说“将使丝绸之路艺术的意蕴获得新的理解,也使得丝绸之路物质与艺术之关系获得新的阐释”。故选B。‎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这类题目,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答题时注意阅读题干,找准区位,然后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题目的解题方法有这样几点:①根据要求确定提取信息的目标。②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在确定了提取信息的目标之后,要根据目标浏览全文,确定提取信息的区间。③准确寻找,筛选提取。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④仔细对照,正确判断。找准选项有关内容在原文的位置后,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6分)‎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各题。‎ ‎【甲】‎ 玄德回新野之后,光阴荏苒,又早新春。乃命卜者揲蓍,选择吉期,斋戒三日,薰沐更衣,再往卧龙冈谒孔明。关、张闻之不悦,遂一齐入谏玄德。‎ 关公曰:“兄长两次亲往拜谒,其礼太过矣。想诸葛亮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兄何惑于斯人之甚也!”玄德曰:“不然,昔齐桓公欲见东郭野人,五反而方得一面。况吾欲见大贤耶?”张飞曰:“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玄德叱曰:“汝岂不闻周文王谒姜子牙之事乎?文王且如此敬贤,汝何太无礼!今番汝休去,我自与云长去。”飞曰:“既两位哥哥都去,小弟如何落后?”玄德曰:“汝若同往,不可失礼。”飞应诺。‎ 于是三人乘马引从者往隆中。离草庐半里之外,玄德便下马步行,正遇诸葛均。玄德忙施礼,问曰:“令兄在庄否?”均曰:“昨暮方归。将军今日可与相见。”言罢,飘然自去。玄德曰:“今番侥幸得见先生矣!”张飞曰:“此人无礼!便引我等到庄也不妨,何故竟自去了!”玄德曰:“彼各有事,岂可相强。”‎ 三人来到庄前叩门,童子开门出问。玄德曰:“有劳仙童转报:刘备专来拜见先生。”童子曰:“今日先生虽在家,但今在草堂上昼寝未醒。”玄德曰:“既如此,且休通报。”分付关、张二人,只在门首等着。玄德徐步而入,见先生仰卧于草堂几席之上。玄德拱立阶下。半晌,先生未醒。关、张在外立久,不见动静,入见玄德犹然侍立。张飞大怒,谓云长曰:“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云长再三劝住。玄德仍命二人出门外等候。望堂上时,见先生翻身将起,忽又朝里壁睡着。童子欲报。玄德曰:“且勿惊动。”又立了一个时辰,孔明才醒,口吟诗曰:‎ ‎“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孔明吟罢,翻身问童子曰:“有俗客来否?”童子曰:“刘皇叔在此,立候多时。”孔明乃起身曰:“何不早报!尚容更衣。”遂转入后堂。又半晌,方整衣冠出迎。‎ 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玄德下拜曰:“汉室末胄、涿郡愚夫,久闻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昨两次晋谒,不得一见,已书贱名于文几,未审得入览否?”孔明曰:“南阳野人,疏懒性成,屡蒙将军枉临,不胜愧赧。”二人叙礼毕,分宾主而坐,童子献茶。茶罢,孔明曰:“昨观书意,足见将军忧民忧国之心;但恨亮年幼才疏,有误下问。”玄德曰:“司马德操之言,徐元直之语,岂虚谈哉?望先生不弃鄙贱,曲赐教诲。”孔明曰:“德操、元直,世之高士。亮乃一耕夫耳,安敢谈天下事?二公谬举矣。将军奈何舍美玉而求顽石乎?”玄德曰:“大丈夫抱经世奇才,岂可空老于林泉之下?愿先生以天下苍生为念,开备愚鲁而赐教。”孔明笑曰:“愿闻将军之志。” 玄德屏人促席而告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迄无所就。惟先生开其愚而拯其厄,实为万幸!”孔明曰:“自董卓造逆以来,天下豪杰并起。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地,非其主不能守;是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今刘璋暗弱,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此亮所以为将军谋者也。惟将军图之。”言罢,命童子取出画一轴,挂于中堂,指谓玄德曰:“此西川五十四州之图也。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家,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玄德闻言,避席拱手谢曰:“先生之言,顿开茅塞,使备如拨云雾而睹青天。但荆州刘表、益州刘璋,皆汉室宗亲,备安忍夺之?”孔明曰:“亮夜观天象,刘表不久人世;刘璋非立业之主:久后必归将军。”玄德闻言,顿首拜谢。只这一席话,乃孔明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真万古之人不及也!‎ ‎(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定三分隆中决策 战长江孙氏报仇》)‎ ‎【乙】‎ 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摆摆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哎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黛玉笑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 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底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便道:“是不是?我来了他就该去了。”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 薛姨妈便令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李嬷嬷便上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宝玉央道:“妈妈,我只吃一盅。”李嬷嬷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薛姨妈笑道:“老货!你只放心吃你的去。我也不许他吃多了。便是老太太问,有我呢。”……那李嬷嬷听如此说,只得和众人去吃些酒水。‎ 这时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颤儿。”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玉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呢!”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叫我送来的。”黛玉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一阵罢了。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李嬷嬷又上来拦阻。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宝玉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盅就不吃了。”李嬷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 宝玉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黛玉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只说姨妈这里留住你。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那李嬷嬷也素知黛玉的为人,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还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知。”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恼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薛姨妈一面笑着,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这里没好的给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唬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只管放心吃,都有我呢……”因命:“再烫热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节选自《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 ‎4. 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甲】文作者运用了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衬托、对比等手法,从侧面和正面塑造了诸葛亮这一形象。‎ B. 【甲】文中的诸葛均和小童看似闲笔,但是他们都是刘备见诸葛亮过程的铺垫,使得刘备的求贤之路显得崎岖不平,行文也变得摇曳多姿。‎ C. 【乙】文中林黛玉的出场方式与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王熙凤的出场方式相同,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代表性语言是“林姑娘来了”。‎ D. 宝玉见到黛玉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襟褂子,就问“下雪了么?”一句描写,一方面说明每逢下雪时黛玉的穿着,一方面又表明宝玉对黛玉的平日关注和细心。‎ E. 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往往富有潜台词,如【乙】文中黛玉“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哪里就冷死了我”中,“他”表面指紫鹃,实际指宝钗;“我”表面指黛玉自己,实际指宝玉。‎ ‎5. 【甲】文反映出诸葛亮怎样的形象特点?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6. 【乙】文中薛姨妈、薛宝钗、李嬷嬷三人都反对宝玉喝(冷)酒,她们的理由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由此可见,三人劝宝玉的动机也是不同的,她们的动机各是什么呢?‎ ‎(1)薛姨妈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动机:______________‎ ‎(2)薛宝钗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动机:_____________‎ ‎(3)李嬷嬷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动机:______________‎ ‎【答案】4. AC 5. (1)远见卓识:诸葛亮虽“躬耕陇亩”,却对全国形势了如指掌,对当时政坛人物如数家珍,可见其洞察天下形势。(2)高瞻远瞩:提出的取荆.益建基业(3)雄才大略:提出联吴抗曹策略。 ‎ ‎6. (1). (1)“写字手打颤儿。” (2). 为宝玉的前途。 (3). (2)“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4). 为宝玉的身体。 (5). (3)“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 (6). 为了自己,怕负责任。‎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项,“【甲】文作者运用了……对比”错,没有运用对比手法。C项,“【乙】文……都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错,“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指没有看到本人,先听到了他的声音。“林姑娘来了”一句不是林黛玉说的。故选A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内容进行梳理,找出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他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 ‎【6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通过人物语言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答题时要注意联系上下文和人物的身份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贾政希望宝玉上进,自然不希望他喝酒。王夫人得照办,而薛姨妈又是她的妹妹,她俩行动得一致。薛宝钗是说不能喝冷酒,怕郁结于心,对身体不好,是对亲人的关心。至于李嫲嫲,她怕宝玉喝酒惹事,王夫人怪她照顾不周。‎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十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窗昏晓送流年 ‎——追记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童庆炳先生 ‎2015年6月14日‎,北京的天空澄碧如洗,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著名文艺理论家童庆炳离去了。‎ 先他而去的妻子曾恬曾在文章中这样描写自己的老伴儿:“他一直是个‘努力型’的人……他在10年前就为自己的退休生活画了蓝图。写哪几本学术书,写哪几本小说,上午工作几个小时,下午工作几个小时,写的书名叫什么……也说退休后要加强锻炼,一周多爬一次香山,等等。他说,人如果有工作做,又有能力做,是福气;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是大福气。”‎ ‎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创始人黄药眠先生去世,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危难之中,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与程正民老师一起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使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 与他一起奋斗的学生们都记得被称为“四大战役”的学术创新活动:1986年到1992年,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中西比较文论研究”,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上下卷,这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较诗学著作;1990年到1994年,完成国家社科“85规划”重点项目“文艺心理学研究”“心理美学丛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陆续出版;1994年间,出版具有开拓性的“文体学丛书”和“文艺新视角丛书”;1990年到1997年,编写出观念更新的《文学理论教程》等教材,至今仍被国内高校广泛采用。‎ ‎“团队学术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坚硬如钢的顽强意志、毅力。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点正是先后凭借黄药眠先生和童庆炳先生两代统帅的统领,建设起了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时为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的王一川说。‎ 童先生在学术上通达开明,善于包容不同的见解,是学界素来称道的。他常常告诉学生,外来的新思想、新观念没有什么可怕的,千万不要视若洪水猛兽,关键是开放而有自己的主见,容纳新知而又有消化之功。‎ 作为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文学组首席专家,童庆炳曾诚恳地指出,现在的文学理论界有种风气,认为西方的理论一定比中国的高明,因此不加辨别地搬用、套用西方理论,直接造成很多文章内容空洞,下定义者和推论者多,分析现实、讲道理者少,这不可取。西方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与我们有很大差异,我们可以有所借鉴,但绝不能照搬照抄。‎ 作为作家型的文艺理论家,童庆炳出版过《淡紫色的霞光》等小说。1988年,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院与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联合开设了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童庆炳不仅担任了总导师,还为学生开设了“创作美学”课程。在某种意义上,这也得益于童先生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也是他将文艺理论与创作实践结合起来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实践。‎ 在中国当代文坛,作家通常不把文学理论家当回事,理论家一般也对作家不服气。但在童先生看来,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是认知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前者是理性的、逻辑的,后者是审美的、直感的,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它们的合作,有助于推动彼此向更高水平发展。越是名作家的创作就越需要严格的批评,因为他们的作品影响很大,读者对他们期待很高。所以评论家不仅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对社会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评论家必须拥有自己的文学理念、生活信念和社会理想。‎ 多年之后,人们还不时回忆:他学识渊博,授课深入浅出,流畅而不急切,精细而不烦琐,理性而不艰涩,论点阐释必结合实例分析,追根溯源之后又有理论提升。虽然是理论课,他却有许多贴近生活的比喻,他的声音回旋于静空,在学生们的心里形成共振。‎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这是启功先生赠给童庆炳先生的墨宝。窗外绿树成荫,窗内书香迎面。想必,童先生是欢喜的。在另一个世界里,他依然会延续这样的日子。‎ ‎(选自《光明日报》,作者靳晓燕,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童庆炳,1936年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国古代诗学、文艺心理学、文学文体学、美学方面的研究。童庆炳是中国文艺学理论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培养出大批学者、作家,莫言、刘震云、余华、迟子建等知名作家都曾是他担任总导师的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的学生,其中莫言、刘震云等在当时就已成名,其他的大多数则在学习期间起步,在毕业后才逐渐成为“大腕”作家。‎ ‎②童庆炳确认了文学的审美品质,把文学创作看作一种以审美活动为核心的精神活动后,还从社会现实、心理美学、社会学、文体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诸视角,在与古今中西各种文学理论的对话和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着自己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从而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 ‎(吴子林《童庆炳与中国审美论文艺学的创构》)‎ ‎7.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童庆炳开设首届文学创作研究生班,担任总导师并开设“创作美学”课程,使许多作家从中获益。‎ B. 童庆炳“作家与理论家兼备的特殊身份”,使他的文学理论课理论与实例结合,深入浅出,流畅生动,容易引起学生共鸣。‎ C. 童庆炳对评论家的责任有充分的认识。他认为评论家必须拥有自己的生活信念、社会理想和文学理念,评论家的主要责任是对社会负责。‎ D. 童先生认为人若能做自己喜欢的工作,而且能有创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大福气。他计划退休之后,仍要继续研究、著述。‎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不厌其烦地列举了童庆炳及其学术团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陆续推出的一系列著作,具体而充分地表现了他们在学术上取得的成就。‎ B. 童庆炳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不一定比中国的高明,他对当时的文学理论界照抄照搬西方理论的风气提出了批评,认为我们应该根据国情对其适当借鉴。‎ C. 文章引述童庆炳的妻子曾恬对丈夫的描写和北师大中文系教授王一川对童庆炳的评价,侧面表现了他的精神品质和学术贡献,丰富了文章的写作角度。‎ D. 针对当时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互相轻视的现象,童庆炳认为,评论家对艺术和社会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这个角度来看,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 E. “一窗昏晓送流年”是对童庆炳学者生活的诗意描述,但其中也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 ‎9. 童庆炳为把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建设成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哪些贡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7. C 8. CA ‎ ‎9. ①危难之际,带领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使其迅速发展。在北师大文艺学学科遭受重创之际,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带领同仁逐步将该学科发展成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②带领北师大文艺学学科的师生们完成了一系列的学术创新活动,取得了卓越的学术成就。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童庆炳带领学术团队完成了学术创新的“四大战役”,出版了一系列文艺学著作,质量高,影响深广。③兼收并蓄,创建了独特的文艺学理论体系。童庆炳从多角度完善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为建设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巨大贡献。(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答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先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判断正误。C项,原文是“认为评论家不但要对艺术负有责任,而且要对社会负责”。选项表述不准确。‎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解答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先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内容,然后认真辨析所给的选项,把文本的信息和选项进行比较,判断正误。B项“认为西方的文学理论并不比中国的高明”表述不准确,应该是“不一定比中国的高明”;D项“评论家应该比作家具备更高的素质”无中生有;E项“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达了对一代学术泰斗离世的深深惋惜之情”理解错误。‎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类题目通常要注意筛选出文章的主要信息归纳出观点,作答本题,首先要确定答题区间,然后精读答题区域的文字,筛选整合答案。筛选整合答案通常有两种方法:一为“摘取法”,即摘取、加工文中的关键词句;一为“提炼法”,即独立概括文意。两种方法要结合使用,但以前者为主,后者为辅。紧扣“童庆炳为把北师大文艺学学科建设成全国学界独树一帜的文艺学学派做出了哪些贡献”这一问题,阅读文章,可以确定第三、四段和“相关链接②”为本题的答题区域,如“危难之中,童先生辞去研究生院副院长一职,回到文艺学教研室担任学科带头人,与程正民老师一起带领一批中青年学者,使北师大文艺学学科走出低谷,并跻身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国家重点学科。”“与他一起奋斗的学生们都记得被称为‘四大战役’的学术创新活动”“从社会现实、心理美学、社会学、文体学、语言学和文化学等诸视角,在与古今中西各种文学理论的对话和沟通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着自己以‘审美特征’为中心的文学思想,从而创建了一个以审美为核心的文艺学理论体系”,再对答题区域的文字进行加工整合,就可以得出答案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与韩荆州书 李白 白闻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誉(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昔王子师为豫州,未下车 ‎,即辟荀慈明;既下车,又辟孔文举。山涛作冀州,甄拔三十余人,或为侍中、尚书,先代所美。而君侯亦荐一严协律,入为秘书郎;中间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之徒。或以才名见知,或以清白见赏。白每观其衔恩抚躬,忠义奋发,以此感激,知君侯推赤心于诸贤腹中,所以不归他人,而愿委身国士。傥急难有用,敢效微躯。‎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B. 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C. 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D. 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万户侯:食邑万户的封侯。唐朝封爵已无万户侯之称,此处借指显贵。‎ B. 下车: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初即位或到任也称为“下车”。‎ C. 秘书郎:官名,专管图书收藏及校写。‎ D. 长揖:相见时拱手高举自下而上以为礼。‎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直接引用天下谈士的话,既表现了韩荆州对士人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也赞美韩荆州谦恭下士,识拔人才。‎ B. 作者自叙经历、才能和气节,表现了其“心雄万夫”的气概和“倚马可待”的自信,又赞颂了韩荆州的德行、学问和声望,并反复请求引荐。‎ C. 李白将韩荆州比作王子师和山涛,以荀慈明和孔文举自况,直接说明自己希望“委身国士”“敢效微躯”的动机。‎ D. 文末作者提出请韩荆州阅读自己的作品,并愿意当面呈上,就像薛烛相青萍宝剑、卞和识璞玉一样,自己也能得到韩荆州的赏识。‎ ‎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张衡传》‎ ‎(2)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 ‎(3)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 ‎【答案】10. B 11. D 12. C ‎ ‎13. (1)张衡年轻时就擅长写文章,曾到“三辅”一带游学,接着进了京城,在太学学习,于是通晓五经,贯通六艺。‎ ‎(2)如今竟然抛弃百姓去资助敌对国家,排斥客卿以成就其他诸侯。‎ ‎(3)国君无论愚笨还是明智、贤明还是昏庸,没有不想求得忠臣来为自己服务,选拔贤才来辅助自己的。‎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需先回到原文,联系上下文把握画波浪线部分的大意,然后以此为基础去分析选项中的差异点,辨析出正确的选项。“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译为把您看作是评定文章优劣的宗师。所以“以君侯/为文章”错误,排除C、D项。“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译为您又何必舍不得台阶前尺寸之地来接待我。此处语气应停顿,所以“盈尺之地不使白”错误,排除A项。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D项,“自下而上”错,应为自上而下。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C项,“直接说明”错,应为间接说明。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此题需注意以下关键词:(1)“善”,擅长;“属”,写;“游于三辅”,状语后置,应为“于三辅游”,到“三辅”一带游学;“通”,通晓。(2)“黔首”,百姓;“却”,排斥;“业”,成就;两处“以”,均表目的。(3)“无”,无论;“忠”、“贤”,均为形容词作名词,忠臣,贤才;“自为”、“自佐”,均为宾语前置,应为“为自”、“佐自”,为了自己、辅佐自己。‎ ‎【点睛】参考译文:‎ 李白我听天下议论时事的人们聚在一起都说:“活着不一定要被封为辖区有万户的侯爵,但希望一定要结识韩荆州。”您为什么令人景仰到这样的程度啊?难道不是因为您拥有周公的风范,亲自践行“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的殷勤待客之道吗?因而致使天下的豪杰俊才争相归附于您;一旦被您赏识,便如跳进了龙门,声誉立即提高了十倍。所以藏龙卧虎待机而动的人士,都想从您这里获得声誉和肯定的评价。君侯您不凭自身的富贵而傲慢待人,不因他人的贫寒卑贱而忽视他,那么众多的门客里自然就会有自荐的毛遂,假使我李白能有机会脱颖而出,我就是毛遂那样的人。‎ 我本是祖籍陇西的一个贫民,后来流落到江汉一带。十五岁时喜好剑术,四方拜访封疆大员。三十岁时写的文章到处求教当朝显贵。虽说我身高不到七尺,但是雄心壮志却超越万人。王公大人们都赞赏我的气魄和节操。这是我以往的抱负和经历,怎么敢不向君侯您尽情倾诉呢!‎ 君侯您的著作等同神明,德行感动天地,文章能阐明自然运行的规律,学问能明察天道人事的粗微。希望您能够和颜悦色、以诚相待,不要因为我傲然长揖而被拒绝。如您能以丰盛的筵席接待我,请允许我一天写出万言的文章,我也像袁宏那样靠着马背一挥而就!当今天下的士人都把您看作是评定文章优劣、衡量人才高下的宗师和权威,一旦经您的认可,就可成为优秀的读书人。现在您又何必舍不得台阶前尺寸之地来接待我,不让我李白扬眉吐气、直上青云呢?‎ 从前王允当豫州刺史,上任途中就征召荀爽为从事;到任后,又任用了孔文举。山涛当冀州刺史时,选拔了三十多个人才,其中有的后来担当了侍中或尚书等要职,这件事被前代人传为佳话。而君侯您也一开始就举推荐了协律郎严武,让他进入朝廷当秘书郎。其间还举荐了崔宗之、房习祖、黎昕、许莹等人,他们有的是因为才能出众而受到重用,有的是因为德行清白而获得赏识。我常看到他对您感恩戴德,发自肺腑;时时激励自己,奋发出忠贞义烈的精神。我李白因此而深受感动,认识到您能将自己的一颗诚心,全部交付给诸位贤才。所以我就不再去投奔他人,而愿意委身于您这位举国知名的大人物了。假若您一旦有什么急难之事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来为您效力!‎ 再说一般人并不都是尧舜那样的圣贤,谁能够尽善尽美呢?我李白在政治上的谋略计划,怎么敢自己夸耀呢?至于说到诗文著作,我虽已积累成册,本想请您过目,又怕这些浅薄的小玩艺,不合乎高人贤哲的口味。假如您能赏脸,愿意看我的劣作,请求您赐给我纸张笔墨,并派来抄写的人。然后我就回去清理好安静的屋子,将文稿誊抄清爽后呈送给您。或许能使青萍宝剑、结绿玉在薛烛、卞和那儿受到鉴赏,提高声价。希望您能恩顾于我这个地位低下的人,大开夸奖、赞美之恩,恳请大人考虑我的要求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情人:多情的人,指自己;一说指亲人。‎ ‎14. 对下面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联写景,辽阔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明月。即景生情,诗人想起远在天涯的友人,此刻与“我”同望明月。前句“望月”,后句“怀远”,紧扣诗题。‎ B. 颔联直接抒发思念之情。因“思”生“怨”,相思之深、相思之极、因而埋怨长夜漫漫,夜不能寐;“竟夕”,以至于通宵都在思念,极言相思之烈。‎ C. 颈联通过动作和细节描写传达感情,描绘诗人彻夜难眠的情形。“灭烛”月光满屋,更加可怜月的孤独;“披衣”庭院散步,露水湿衣,相思之浓。‎ D. 尾联说月光虽美,可无法捧在手中送给远方思念的人,还不如在梦里与思念的人团聚。寄希望于梦中,足见对友人思念之切,情感真挚,深化中心。‎ ‎15. 首联“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用何种手法表达意境之美的?请指出并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14. C 15. 触景生情(即景生情)。①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普照天下,为“怀远”营造了气氛;由雄浑壮阔之景,引发思亲怀远之情。远在天涯海角的亲人,此时此刻也和我望同这轮明月吧! ②这样写由“壮”景转入“怀远”浑然天成,雄浑阔大深邃,表达对友人的深深思念。‎ 虚实结合。①望月是实写:波澜壮阔的大海上,升起了一轮皎洁的明月;怀远的内容是虚写。遥想远在天涯的友人也对这轮明月在怀念自己吧;②借助想象补充现实,虚实互补,深化怀远的深情,给人留下了思考的空间。‎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题中C项,“更加可怜月的孤独”错误。“怜光满”:爱惜满屋的月光。很显然根据上下文,这应该是个月明的时候,农历十五左右。(望月:即是遥望月亮,又可理解在满月之际农历十五)。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注意手法是触景生情和虚实结合,答题时注意分析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什么意境,最后分析情感;答虚实结合是注意分析诗中哪些是实,哪些是虚,效果是什么。诗中所写景物是“辽阔无边的大海上升起一轮皎洁的明月,普照天下”。意境是“雄浑壮阔”,情感是“思亲怀远”;“望月”是实写,“怀远”是虚写。‎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三)名句名篇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春江花月夜》中张若虚面对月下良辰美景,引发了作者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过秦论》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地描写了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 ‎(3)李白《蜀道难》中,“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古以来秦、蜀之间少有往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 ‎【答案】 (1). 人生代代无穷已 (2). 江月年年只相似 (3). 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4).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5). 西当太白有鸟道 (6). 可以横绝峨眉巅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学生名句的识记能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名句默写分为两大类,一是给出语境的理解性默写,二是给出上句写下句的直接默写。本题属于前者。解答这类题时要注意仔细阅读所给题干,注意选句的出处及题干中的相关提示,如:(1)题干中“作者对生命本源和宇宙无穷思索”;(2)题干中“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3)题干中“秦、蜀之间为高山峻岭所阻挡”。除此之外,需注意以下字词: “劲弩”“何”“峨眉巅”。‎ ‎【点睛】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三、积累与运用(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科学有什么用?这真的是个 ‎ 的问题。知道地球围着太阳转有什么用?光合作用不会因为我们不知道这一点就停止,人类还是一样昼作夜息。知道电磁波有什么用?我们一样熟练地使用手机,天涯若比邻;一样用X光检查身体,保障健康。这样的事情可以说是 。‎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被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的伟大论断。但是,这句话不能 的理解,认为“科学技术必须是生产力”或者“不能马上转化为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就是无用的”。布鲁诺绝不是因为预测到今天的人造卫星,才用生命捍卫“日心说”“新宇宙观”的;詹姆斯•麦克斯韦在1865年做出关于电磁学的理论预测时,也肯定不会知道将开启一个新世界。‎ 虽然今天的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不再 ,科学发现到技术突破的时间也越来越短,但距离仍然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科学的发展就是人类对自然认识不断加深的过程。很多时候,科学研究的出发点仅仅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发现美的需求和满足好奇心的渴望。因为人类的幸福感,( )。也只有在对自然的不断认识中,我们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我。这正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擢发难数 不胜枚举 蠡测管窥 大相径庭 B. 众口难调 不胜枚举 蠡测管窥 泾渭分明 C. 擢发难数 琳琅满目 孤陋寡闻 泾渭分明 D. 众口难调 琳琅满目 孤陋寡闻 大相径庭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被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的伟大论断。‎ B.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被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的伟大论断。‎ C.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被历史和无数事实证明的伟大论断。‎ D.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被无数事实和历史证明的伟大论断。‎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不仅来自对更广袤、更深邃的精神世界的追求,还来自物质的满足 B. 不仅来自物质的满足,还来自对更广袤、更深邃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C. 不是来自物质的满足,而是来自对更广袤、更深邃的精神世界的追求 D. 不是来自对更广袤、更深邃的精神世界的追求,而是来自物质的满足 ‎【答案】17. B 18. C 19. B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答题时首先明确成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众口难调:比喻做事很难让所有的人都满意。擢发难数:形容罪恶多得像头发那样,数也数不清。由语境“难以回答的问题”来看,应选“众口难调”。不胜枚举:举也举不完,形容很多。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由语境“这样的事情很多”来看,应选“不胜枚举”。蠡测管窥:比喻见识片面狭窄,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孤陋寡闻: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或对世事了解的不多。由语境“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不足”来看,应选“蠡测管窥”。大相径庭: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泾渭分明:比喻界限清楚或是非分明。由语境“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来看,应选“泾渭分明”。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核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能力。答题时应先注意句中是否有明显错误标志,是否存在结构、逻辑等问题,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文中划线句存在着成分残缺的语病。A项加上谓语“是”,但是主宾仍搭配不当;B项加上“这”,但是句子缺少谓语“是”;D项将“无数事实”和“历史”更换位置,并没有改变成分残缺的语病。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首先从上文“仅仅因为我们是人,我们有发现美的需求和满足好奇心的渴望”来看,该处应强调的是人类幸福感的精神需求,因而,该句应选用递进关系。从选择项来看,“不仅……还……”表递进关系,“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故排除CD两项。既然是递进关系,应先物质后精神,A项将“精神追求”排列在前,而“物质”在后,不合逻辑,故排除A项。故选B。‎ ‎20.下列对中国文学名篇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盛宴所作诗文写的序文手稿。作者通过记叙兰亭周围山水之美和聚会的欢乐之情,抒发了对于生死无常的感慨。作者时喜时悲,喜极而悲,文章也随其感情的变化由平静而激荡,再由激荡而平静,极尽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之美,也因此《兰亭集序》被称为名篇佳作。‎ B. 《山居秋暝》是一首写山水的名诗,诗人以自然美来表现自己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自己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C. 《滕王阁序》是唐代文学家王勃于上元二年(675年)所创作的一篇骈文。文章除少数虚词以外,通篇对偶。句法以四字句、六字句为多,对得整齐;又几乎是通篇用典,用得比较自然而恰当,显得典雅而工巧。全文表露了作者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 D.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世家》中,它是项羽和刘邦在灭秦之后长达五年的斗争的开端。虽是开端,却在某种程度上预示了这场斗争的终结。这是因为作者通过对这次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他自矜功伐而又有“妇人之仁”。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从这段史实可以看出领袖人物的性格在历史发展重要关头上所起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文学名篇的赏析及判断能力,建议考生要注意鉴赏的语言、角度和技巧,在复习中要经常运用鉴赏性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情感,要多读一些赏析类的文章从中深刻体会对名篇的分析角度和深度以及语言的运用等。D项, “《鸿门宴》出自《史记•项羽世家》”错,《鸿门宴》应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故选D。‎ ‎21.下面是出自四大名著的4幅对联,已经打乱了顺序,请将出自《三国演义》《红楼梦》的对联重新组合起来,所组对联与名著内容相关,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钗于奁内待时飞 ②金翠飘香煮酒浓 ③玉盘堆积青梅满 ④踏破梁山捉宋江 ‎⑤长生不老神仙府 ⑥玉在椟中求善价 ⑦填平水泊擒晁盖 ⑧与天同寿道人家 A. ③②⑤⑧ B. ⑥①③② C. ③②⑥① D. ②③①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修辞和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本题属于综合性学习的题型,题目具体考查了对联知识和四大名著中的有关内容。对联,其基本特点有:第一,对偶,要求上下联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第二,内容相关,要求上下联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内容上或互补,或对立,或承接;第三,避免重复,避免上下联同一位置出现同一词语,也避免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第四,上仄下平,即上联末字押仄声韵,下联末字押平声韵。学生可运用对联知识和四大名著的相关内容进行解答,题中④⑦句句中有“宋江”“晁盖”,可知出自《水浒传》;⑤⑧句句中有“长生不老”“与天同寿”,可知出自《西游记》;②③句句中有“煮酒”“青梅”,可知出自《三国演义》,从对联上仄下平的特点分析,可知上联为③,下联为②;①⑥句句中有“钗于奁内”“玉在椟中”,是贾雨村不得意之时所吟,从对联上仄下平的特点分析,可知上联为⑥,下联为①。故选C。‎ ‎22.根据以下情境写一段话,要求语言流畅,理由具体,条理清晰,不少于100字。 ‎ 高一·3班每月都会开展一次“读书分享会”,本月分享会的主题是“我读《红楼》/《三国》”。如果你是分享者,你会分享哪部名著呢?请从内容或技巧的角度分享,至少说出两条理由。‎ ‎【答案】示例1:我分享的名著是《红楼梦》。第一,写出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以贾府为中心,揭露了封建社会后期的种种黑暗和罪恶。第二,刻画的人物繁多并且各具特点,黛玉的多愁善感,宝钗的知书达礼,熙凤的张扬得势,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第三,本书穿插了很多诗词名句,如《葬花词》,既营造了凄楚感人的意境,又暗示了人物的前途命运,耐人寻味。‎ 示例2:我分享的名著是《三国演义》。一本好书能够给我们带来无限收获,开启智慧的大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我学会了面对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时,只要善于转换思路,借助他人力量就可以帮助自己获得成功。关羽单刀赴会,运用勇气和计谋成功脱险,让我明白处变不惊也是一种智慧。‎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准确的能力。本题属于评价性书评。这种书评是在介绍某种图书的主要内容的同时,还可以对其特点、风格、主要成就以及缺陷等给予简明扼要的评论,具有一定的导读性质。可从《红楼梦》《三国演义》中任选一部,从内容或技巧的角度进行介绍、分享。‎ 四、写作训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古人曾写过这样的诗句:“一种春声浑难忘,最是长安课归时”,表现了对放学之后那欢快、嬉闹之声的深深怀恋。今天,我们周围的声音多得让人应接不暇,可是,哪一种才是真正牵动你内心深处的呢?是校园的课钟,还是窗外的风雨?是新岁的爆竹,还是梦中的短笛?或者,那是……‎ 请你以“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 要求:①叙事要凸显真实感受,注重描写,写人要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②字数不少于 800字,题目自拟;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规范,字迹工整,标点清晰。‎ ‎【答案】参考例文:‎ 故乡的唤鸭声 或许你陶醉于细雨落泥板那份声音的婉转与惆怅;‎ 或许你迷恋于秋风扫落叶那份声音的霸气与彻底;‎ 或许你赏心于微浪拍古船那份声音的厚重与底蕴;‎ 但是,我却最爱故乡的唤鸭声,最爱那份淳朴的旋律与回忆……‎ 我是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长大的,门前门后都是碧波荡漾的荷花塘。家家户户都响起了唤鸭声,唤鸭进笼。每在晚饭之前,奶奶往门口一站,对着鸭儿的天堂“咯咯,咯咯……”地唤起鸭子。这呼唤声,高低起伏,没有文字的修饰,舌头不停地在口腔翻动,幻化成一个个跳动的音符。那声音不似秦腔粗犷豪放,而似黄梅调婉转悠扬。而此时鸭儿却如同听了魔咒一般,再清澈的水,再肥嫩的鱼虾,也阻挡不了它们“回家”的脚步。有时,我会调皮地过去拽它们的毛,想逮住它们,但它们机灵地四处逃散。此时,奶奶便要我进屋,然后“咯咯,咯咯”地唤起鸭子,鸭儿们就又乖乖地回来了。我再出去时,奶奶已经逮住一只雪白的鸭,我抚摸着它那细软的额头,柔顺的绒毛。依稀记得袅袅炊烟下奶奶如银丝的鬓发。‎ 然而家家户户一同唤鸭就不一样了。吃罢晚饭,平日寂静秀美的村庄一下响起了各家的唤鸭声,音调高低不同,此起彼伏。有尖细刺耳的嗓门,也有不紧不慢、舒缓的音色。东边的刚落,西边却又响起。有的拖着长音,余音袅袅,似与另一头的人打招呼。各种各样的唤鸭声在河畔、苇叶、家家户户传来传去。回音夹杂在一起,你却感受不到繁冗与喧闹。搬一把摇椅,靠在门口。晚风吹拂苇叶,波浪轻拍古船。闭上眼睛,聆听世界,我只想把时间和空间定格在那里,定格在这生我养我的美丽故乡。‎ 漫长的学业让我离故乡越来越远。外面响起了知鸟的鸣叫,又是一年暑假来临。爷爷打来电话,问我回不回来,我分明听到爷爷渴盼的语气,但爸爸妈妈却让我留下来学习。突然,电话那头传来那无比熟悉的音律,勾起了我那童年最纯真的记忆:荷花塘、古船、鸭儿们,还有那垂老的奶奶。电话那头奶奶的呼唤,令我幡然醒悟。我就像一只在水塘里嬉戏而忘记回家的鸭儿——不要再迷恋清澈的水和肥嫩的鱼虾,不要让唤鸭人为你而着急。我应该回家了。‎ 于是,我踏上了归乡的列车。傍晚,点点斜阳,洒下余晖,将寂静的山村映照得温暖而又敞亮。荷塘旁,一老一少,一高一矮,和着一阵阵唤鸭声,绘成一幅最牵动人心的画面。‎ 文章以“故乡的唤鸭声”为题,点明写作对象,引发读者阅读兴趣,拟题巧妙。文章主体部分对唤鸭声的描写生动细致。文章叙事简洁,抒情含蓄深沉。结尾的描写既呼应前文,又巧妙点题,深化主题,含蓄隽永。‎ ‎【解析】‎ 试题分析:千万种声音中,能触动内心世界的,必定是使我感受最深的声音。这道题立意不难,任何一种或几种声音,只要与“真正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相关就行,从正、反、实、虚各个角度立意均可。1、 捕捉材料中信息(关键词)的限制:今天、声音、一种、牵动你内心深处的、你审题的关键词是“真正牵动……内心深处的声音”,“声音”引入文章要表达的对象,“牵动”是一个感受的过程;而“牵动你内心深处”是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需要突出的主旨。“声音”可以是自然的,可以是社会的,也可以是生活的或艺术的等等。文章重在表达牵动的过程:即为什么牵动,怎样牵动。整篇文章应表达对声音的怀想、由衷赞美等感情情。2、文章可以实写,比如可写由听到书声、风雨声、教诲声、音乐声等带来的审美感受;也可以虚写,比如将艺术作品(一幅画、一首诗等)中的某些图景幻化为听觉感受,从而进入审美境界。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人的声音社会的声音,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洞箫声等等,这些声音里,哪些是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这些声音凭着什么特点,又是怎样让你动了真情,感受至深?从自然界的实实在在的声音,风声、雨声、燕子泥喃、小麦拔节声等角度由实到虚;从人的角度社会的呼吁角度,师长的教诲声、父母的叮嘱声、朋友的嬉闹声、“嘈嘈切切错杂谈,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的洞箫声等等角度,写出最触动内心的引发你无限遐思的声音。3、对声音的感受应该是深刻的,声音的感受是有感染力的,震撼力的;表现的“声音”不应该是低俗的,不健康的。‎ 考点: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