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00 KB
  • 2021-06-09 发布

内蒙古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月考语文试题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集宁一中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第二次月考 高一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一、 现代文阅读 (共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 在托物言志的咏物传统下,物与特定情感或人格象征逐渐形成了较为紧密的结合。竹经霜不败、枝叶峭劲的自然属性,常被用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的人格精神,竹也因此在传统文化中形成了“君子”形象,获得经典化了的象征意义。‎ 宋代诗人的咏竹之作很大程度上延续了这一传统。然而,苏轼一些诗歌对竹的游戏性观照,是诗人对竹之诗意的新探索,体现了经典意象在个人化写作中的意义分化。‎ 苏轼以游戏性的态度写竹时,以个人化的观照表现竹,探寻竹给人带来的幽默联想,体现出与正面托物言志相异的写作方式,于是竹在诗中的意义有所分化。不过, 虽然苏轼对竹的观照描写有许多私人化因素,但其精神内涵的底线并未被打破。游戏性的写作,只是从各种角度使竹的形象更为亲切、生动、丰富。‎ 对与竹相关的私人事件进行征用或影射,构成苏轼游戏性写竹的一个角度。苏轼常在诗中用发生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之事作为“典故”,这种“典故”可称为“私典”。宋人作诗以好用典故著称,典故是文化背景相似的士子所共有的知识,可根据学识领会。私典则相反。通常而言,诗人会以“自注”的形式标明来历,交待事实之本,若非如此,旁人则难解其意。苏轼在咏竹诗中用“私典”咏竹,并不以对竹的描写本身为目的,而更看重借物所传递的绵绵情意。不过,知名人物的“私典”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传而被众人分享,逐渐成为共有的知识,甚至成为后人诗中的典故,成为传承时代记忆的一种方式。‎ 苏轼游戏性写竹的另一特殊视角,则利用了从自己的一首诗中发展出的逻辑,将“竹”和“饥”的联想勾联在一起。这首诗如下:‎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旁人笑此言,似高还似痴?若对此君仍大嚼,世间那有扬州鹤!‎ 理解这首诗中苏轼对竹的议论,必须注意写作的具体场景。从逻辑上讲,“食肉”与“赏竹”并非不可兼得,苏轼反复申述二者之间的对立,是因此诗是对“於潜僧绿筠轩”的赋题。僧人戒肉食,因为是在僧寺的背景下咏竹,“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描述才有所根据,句意也得以落实。苏轼借题发挥,将“肉”与“竹”分别对应物质与精神上的不同追求,以此象征俗与雅、痴和高的分别。将“赏竹”与“食肉”并置,实质上弱化了对竹之“不俗”精神的正面推崇,将“赏竹”置于一个颇具世俗趣味的语境之中——苏轼流露于此诗中的语气是幽默而轻松的。‎ 苏轼另一种游戏性书写,则巧妙利用了“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在“竹”的意象中看到它与饮食、世俗趣味的联系。当“食笋”成为“爱竹”的原因时,对竹的欣赏就不再是纯粹精神性的追求,甚而成为与“食肉”类似的世俗爱好。与“笋”的联系巧妙赋予了“竹”沟通“雅”“俗”之趣的可能,使“竹”自身产生出与经典象征意味的反差,并由此构成幽默效果。“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是以道为己任的君子应有的形象,对口腹之欲的追求是与人格修养的自我完善相对立的行为。苏轼由竹及笋的联想似乎“不甚君子”,这既是对自我的调侃,也是对视竹为君子这一传统意义的调侃。‎ 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诗中的“竹”呈现出了与传统相异的形象。‎ ‎(摘编自《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作者姚华)‎ 1. 下列各项中,“竹”的形象不符合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的一项是(3分)( )‎ A.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苏轼《初到黄州》)‎ B.今日南风来,吹乱庭前竹。低昂中音会,甲刃纷相触。萧然风雪意,可折不可辱。风霁竹已回,猗猗散青玉。故山今何有,秋雨荒篱菊。此君知健否,归扫南轩绿。(苏轼《竹》‎ C ‎.昔我尝陪醉翁醉,今君但吟诗老诗。清诗咀嚼那得饱,瘦竹潇洒令人饥。试问凤凰饥食竹,何如驽马肥苜蓿。知君忍饥空诵诗,口颊澜翻如布谷。(苏轼《戏用晁补之韵》)‎ D.筼筜谷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竹笋)。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 A.竹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君子”的象征意义,这是因为竹具有经霜不败、枝叶峭劲的自然属性,经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不畏艰险、风骨倔傲的人格精神。‎ B.苏轼对竹的游戏性观照虽然带有鲜明的个性特点,但是并没有打破竹的精神内涵的底线,反而从各种角度赋予“竹”更为亲切、生动、丰富的形象。‎ C.如果没有“於潜僧绿筠轩”这一写作的具体场景,“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的描述就会没有根据,“食肉”与“赏竹”在诗中的对立也会令人费解。‎ D.苏轼通过“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挖掘出竹与饮食、世俗趣味的联系,赋予“竹”与传统相异的形象,并以此否定了以道为己任的君子。‎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宋代很多诗人写的咏竹诗延续了“竹是君子”的传统意义,而苏轼的一些对竹进行游戏性观照的诗歌则探索了“竹”的新诗意,使“竹”在个人化写作中分化出新意义。‎ B.私典是指用在诗中的发生于个人生活中的真实之事,它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传而被众人分享,逐渐成为共有的知识,乃至成为后人诗中的典故,进而传承时代记忆。‎ C.在诗中,苏轼以“肉”对应物质上的追求,象征俗与痴;以“竹”对应精神上的追求,象征雅和高。将“赏竹”与“食肉”并置,实质上弱化了竹的传统象征意义。‎ D.不管是将对“竹”和“饥”的联想勾联在一起,还是利用“竹”“笋”之间同实异名的关系,苏轼通过不同的角度对竹进行游戏性观照的诗歌都带有幽默、诙谐的特点。‎ (二) 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材料一 李子柒,“现象级”网红。这位美食博主,以中国传统美食文化为主线,用时间跨度极大的镜头记录了春耕夏种、秋收冬藏,三时三餐、四季流转的农家生活,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令人惊叹的是,她的视频在Youtube上备受追捧,收获735万粉丝,影响力堪比CNN,无数外国粉丝留言“她让我爱上中国文化”“求英文字幕跟进”。‎ 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很多人觉得她的视频总在中国农村的旧式耕作生活上打转转,是展示中国的“落后”,是负面文化输出。落后还是先进,很多时候只是相对概念。持有这类看法的网友,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将叙事背景设定为超现代的工业社会,选择的参照系大概也是发达国家的大城市。礼赞工业成果无可厚非,可讴歌田园生活就是展示“落后”吗?事实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并无绝对意义上的先进与落后。至于有人质疑李子柒镜头下的农家生活不真实,其实更无必要。艺术源于生活必然高于生活,田园牧歌不一定要唯浑身污泥才是真实,美学大家朱光潜早就说过,完全依葫芦画瓢把现实复制到艺术作品里,难有美感。‎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堡。”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做纸……李子柒的故事何以无障碍地跨越地理,让不同文明之间实现交融和对话?与其说是迎合了外国人对中国旧式田园生活的想象,不如说是戳中了在钢铁森林中栖居太久的人类对田园诗意的怀念与畅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返璞归真,爱生活、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往往具有穿透时空的力量,让不同肤色、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心生共鸣、心有慰藉。‎ 当然,李子柒的爆火并非偶然。在视频高点击量的背后,其实是西方世界对崛起的中国之好奇。他们以这位网红博主的视频为窗口,探寻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从这个角度来看,李子柒至少是丰富的中华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一个剪影。崛起中的东方古国,不仅有高楼大厦、大国重器,还有“一箪食一瓢饮”的田园诗意。‎ 与其纠结李子柒的视频算不算文化输出,或许我们更该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更好地进行文化输出。任何一种文化,要想被理解,首先得动人。记得在李子柒做“古法长安纸”的视频下,很多外国人惊诧不已,然后有中国人用英语给他们科普这是中国古老的造纸术。文化输出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长期过程,仅凭一人之力肯定无法传递全部,还期待更多“李子柒”,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向全世界展示一个既富有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又不断向现代化前行,丰富、多样、精彩的中国。‎ ‎(取材于《北京日报》2019年12月11日)‎ 材料二 毋庸置疑,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浓浓的中国风,三月桃花开,她采来酿成桃花酒;五月枇杷熟,她摘来制成枇杷酥,还有养蚕、缫丝、刺绣、竹艺、木工等,无不具有鲜明的中华传统文化意象,加之视频后期制作采用的低沉悠扬的传统曲风,成功塑造了一种诗意的山居生活情境。这些作品可以让人们回味中国古人的衣食寝居,畅想一种超脱于消费社会的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裹挟的现代性问题席卷世界之时,这种生活方式很容易引起各国网友的共鸣。‎ 李子柒的海外走红,与其说是一种“文化输出”,不如说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输出”似乎带有一种预设的目的和动机,带有不同文明竞逐高下的“文明冲突论”意味。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女孩,她没有可能承担起“文化输出”的重任,事实上,她只是抓住了短视频发展历史机遇的一个创业者,用自己的勤奋和纤巧展示山村生活的美好部分,以期获得观众的认可和关注。当然,从结果上看,李子柒的作品很好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传递出精致的、文明的、可亲的、具有烟火气和人情味的中国形象,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传承与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案例,其中具有值得总结的文化传播规律。‎ 文化的融合和文明的传播是一个奇妙的旅程,常常暗合“无心恰恰用,用心恰恰无”的规律。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内在的价值理念也具有很多面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和发展其中符合社会进步和人的发展需要的价值理念。楼宇烈先生曾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最根本的精神,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李子柒的作品不是宏大叙事,其记录的是一个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但却恰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而这正是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价值共识。‎ ‎(取材于《经济日报》2019年12月10日)‎ 材料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文化输出”是文创领域高大上的、有着强烈使命感的一种行为,需要很强大的包装能力。所以当《功夫熊猫》这部充满中国元素但却是由外国人制作的电影火爆市场时,很多人为之遗憾——中国有许多很好的文化资源,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并开始感叹,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套用上面这种逻辑,李子柒显然不算文化输出,她只是误打误撞,让很多外国人了解到中国的乡村生活和美食文化。而且,客观地说,外国网友关注她可能有着复杂的动机,文化好奇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多的人是带着某种治愈的目的,尤其是那些在都市强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需要在这样的童话世界里寻找慰藉。对于他们而言,李子柒来自哪不重要,重要的是看到她的视频能获得愉悦,得到放松,仅此而已。‎ 那些认为李子柒不算文化输出的观点中,还有一种非常普遍的说法,即李子柒把中国落后的一面展示给了外国人,“中国人不是这样生活”,李子柒这样做其实是中国人的罪人。准确地说,这种观点并非否定李子柒是文化输出,而是认为李子柒不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那么这里所要讨论的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文化输出?‎ 呈现中国真实甚至落后的一面到底对不对,这个问题几十年前就有过讨论。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曾受中国政府之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名为《中国》的大型纪录片。但因为认为《中国》并没有展现中国最好的一面,国内并不欢迎此片。而按照安东尼奥尼的说法,“其实《中国》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电影”。并表示“我没有坚持去寻找一个想象中的中国,而是把自己交付给了能看到的现实,我觉得是做对了”。这部电影后来获得了很多大奖,一直被视为国外了解中国的窗口,即便到今天,它仍然是那个年代重要的影像资料,极具历史价值。‎ 如今《中国》已经不再敏感,它成了怀旧的珍贵素材,很多人因此感激安东尼奥尼的工作。从对有关《中国》评价的变迁不难看出,一些陈旧过时的观点正逐渐被抛弃,只是时不时还会冒出来吓唬人。从《中国》到李子柒,这些成功的案例表明,表现普通人的生活也能打动人感染人,文化输出需要打破过去的条条框框。‎ 李子柒用唯美的风格讲述乡村故事,她的拍摄讲究商业技巧,但这只是提升了消费体验,她所讲述的那些故事,其“剧本”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这才是很多人喜欢她的一个主要原因。澄清争议,走出误区,李子柒呈现给国外网友的东西,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相信会激励更多的李子柒,因为这是文化输出,而且是我们所需要的文化输出。‎ ‎(取材于新媒网2019年12月07日)‎ ‎4.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子柒的作品在海外异常火爆,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 B.国内网友质疑李子柒的原因是认为其作品展示了中国落后的一面,而且不够真实。‎ C.作者认为李子柒作品是否是文化输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文化输出的深层思考。‎ D.文章采用了驳立结合的论证结构,先反驳网友的观点,然后正面阐述自己的看法。‎ ‎5.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二认为李子柒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创业者,她的作品虽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语境,但算不上真正的文化输出。‎ B.《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 C.安东尼奥尼拍摄的《中国》最初并不受欢迎,但是因为它的真实性,最终获得了广泛认同,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 D.材料三认为,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 ‎6.根据三则材料,概括李子柒的作品能够火爆的原因。(6分)‎ ‎ ‎ ‎ ‎ ‎ ‎ (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小题。‎ 三把茶壶 顾晓蕊 那个周末,我去汝州白云寺游玩,返回的途中,路过一家“娄氏汝瓷”店。早就听闻民间流传一句俗语“家藏万贯,不如汝瓷一片”,却从未近距离地观览过,我心里生起好奇,决定进到店里看看。‎ 店铺的柜架上,摆放着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茶壶、茶杯、盖碗、茶盏等等,看上去造型简洁,釉色纯正,温润古朴。“真不错呢!”我边看边欣喜地叹着。‎ 有位年轻的男孩走过来,黑亮的眼里盈满笑意:“我是这店的主人小娄,请问有什么能帮您的吗?”我有些诧异,想象中的陶瓷艺人应是稳持的长者,而他长得俊眉细眼,面若小生。‎ ‎“这是祖传的手艺吗?”我端起一把木柄侧把茶壶,狐疑地问。‎ ‎“娄家算是汝瓷世家,家父做汝瓷行当30余年,我自幼常看他烧制瓷器,但真正入行只有两年多。”他坦言道,“这把汝壶你喜欢吗?是我新烧制的。”‎ 我仔细端详起手中的壶,“这是传说中的雨后天青色吗?”‎ ‎“说对了!雨过乍晴,一抹淡淡的天青,从北宋至今沿承千年,是最动人的颜色。你看,它多像江南山水泼墨画,带着迷蒙的神秘。”‎ 稍停下他又说:“每一把汝壶都是有生命的,汝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同,会形成开片。在安静的夜里,你如留心听,釉面有极小极细的开片声。”‎ 我听得心动,掏钱付款,购买了这把汝壶,还加了他的微信。‎ 第二天的晚上,我冲上一壶茶,慢慢酌饮,细细倾听,果然有“呲呲”的声音,如冰面开裂,玲珑清脆。‎ 然而倒了几杯茶后,发现茶壶木柄与瓷器的衔接处有渗水,我心中有点不悦。当即拍了照片,从微信上传给了他。‎ 他很快回复:非常抱歉!您把壶寄回来吧,我重改进加固下。‎ 壶寄了回去,一周后返回来,我打开包装一看,顿时愣住了。‎ 可能运送途中有磕碰,壶柄处出现断裂。我心里窝着团火,又拍照传给他,那边回道:您别急,我再快递一把壶过去,这次一定包裹好。‎ 三天后收到新壶,打开层层包装,我仔细查验,釉面润泽完好,冲水不渗不漏,这才放下心来。‎ 那把断柄的茶壶,我种上菖蒲,做了案头清供。闲来无事时,我经常把玩新壶,简淡、素雅、明润,透着自安之美。‎ 有天正上班,接到一个电话,是小娄打来的,他说:“我来市里办事,顺道看望您。”‎ 半个小时后,见到了他,送我一把粉青壶,说是回报老客户。我开玩笑地说:“要是都这么送,你不就亏本了吗?”‎ 他羞谨地一笑,说:“亏本是小事,不能失了诚信,给您带来麻烦,还望多多宽谅。”‎ 接过茶壶,我有些过意不去,站到马路边,热情地跟他攀谈起来。‎ ‎“年轻人做到这样,也是难得,你怎么能沉下心来,坚守这一古老的行当。”我不解地问道。‎ 他说自己念书时,心性贪玩,后来勉强考上大学。毕业后,他跟父亲借了十万元,跟朋友合伙开家酒吧。‎ 生意做得不温不火,看到别的酒吧生意火爆,朋友有点眼热,提出把红酒的商标揭去,换上洋商标好销售。他虽感觉到不妥,但在利益诱惑下退缩,默许了朋友的做法。‎ 结果被人揭发,赔了不少钱,生意做不下去,只得停业关门。‎ 他心情沮丧极了,回到老家。父亲知道情况后,没有责怪他,只是淡淡地说:“跟着我学做汝瓷吧!”‎ 随父亲一起选料、揉泥、拉坯、施釉到装窑点火等等,一道道工序下来,他体会到汝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他烧制成功的第一件作品,是一盏盖碗,开片出窑后,被粗粗细细、长短不一的裂纹惊到了,状如鱼鳞,薄如蝉翼。‎ 父亲严肃起来,对他说:“釉面在烈火中淬炼、开片,宛若涅槃重生。生活中也是如此,失败了怕什么,在碎裂中绽放,实现人生的开片。”‎ 他听懂了父亲的话,并由此迷上汝瓷,那细密温暖的烟火气息,让他觉得安然、踏实。‎ 是夜,我又闲坐饮茶。桌上的两把好壶,似隔着一抹烟云,深情对望。开片使汝瓷有通灵之美,只是不知,它们是否在怀想回忆窑变的前世今生。‎ 隔了几个月,他从微信上发来图片,新开家“一九茶舍”微店。细思下,有淡淡的禅意在其中,抱朴归真,淡泊守静。我想,或许他已从汝瓷茶道中,品嚼出生活的真味。‎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章以“三把茶壶”为叙事线索,通过修茶壶、换茶壶刻画了主人公小娄踏实、敬业、诚信的人物形象。‎ B.“他长得俊眉细眼,面若小生”暗含了“我”对小娄的不信任,下文“衔接处有渗水”进一步印证了“我”的判断。‎ C.小说先提到“还加了他的微信”后写到“当即拍了照片,从微信上传给了他”,这是一组伏笔和照应,体现了作者构思的严密。‎ D.“汝瓷”简淡、素雅、明润,透着自安之美,把玩时能让人淡泊守静,“汝瓷”寄寓了“我”对生活的情感态度。‎ ‎8.文章多次提及“开片”一词,说说“开片”一词在小说中有哪些具体含义。(6分)‎ ‎ ‎ ‎ ‎ ‎9.最后一段中“我想或许他已从汝瓷茶道中,品嚼出生活的真味”,请结合小说内容,从小娄的角度说说他从茶道中品嚼出了怎样的生活真味。(6分)‎ ‎ ‎ ‎ ‎ 二、古代诗文阅读 (34分) ‎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共19分 )‎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康之子也。十岁而孤,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注]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 ‎  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薨,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宜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于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注]。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注]①侔:相齐。 ②行在所:天子所在的地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B. 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A. 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B. 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孤”是古代帝王的自称,也是一方之长的称谓,此处指幼年死去父亲。‎ B. “谥号”是古代君王、诸侯等死后,根据他们的道德品质而给予的一种评判性质的称号。‎ C.“丝竹”,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汉族传统民族弦乐器和竹制管乐器的统称。也泛指音乐。‎ D. “社稷”是土神和谷神的合称。古代君主祭祀土、谷神以祈求国事太平,后用“社稷”代指国家。‎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 A. 嵇绍孝顺母亲,才能出众。嵇绍侍奉母亲非常孝顺,与郤缺一样贤能,山涛向武帝推荐他担任秘书丞,武帝同意了,后来嵇绍升迁任汝阴太守。‎ B. 嵇绍为人正直,刚正不阿。贾谧凭借外戚的身份受宠信,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广陵公陈准死后,太常上奏请求给陈准谥号,嵇绍据理反驳。‎ C. 齐王囧劳民伤财,骄傲专横。齐王囧大兴土木,营建宫室,嵇绍上书劝谏,最终没有被采纳;嵇绍向齐王囧咨询政事遇宴会,齐王囧采纳董艾之言让嵇绍操琴为欢。‎ D. 嵇绍忠于君王,英勇无畏。朝廷北征,嵇绍受诏奔赴皇帝所在的地方,王师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纷纷溃散,只有嵇绍誓死捍卫皇帝,最终被射死在皇帝身旁。‎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5分)‎ ‎ ‎ ‎ ‎ ‎(2)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5分)‎ ‎ ‎ ‎ ‎ ‎(二)古诗阅读鉴赏(本题共2小题,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金塘路中 李群玉①‎ 山连楚越复吴秦,蓬梗何年是住身。‎ 黄叶黄花古城路,秋风秋雨别家人。‎ 冰霜想度商於②冻,桂玉③愁居帝里贫。‎ 十口系心抛不得,每回回首即长颦。‎ ‎【注】 ①李群玉(808-862):字文山,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晚唐诗人,工书能诗,不乐仕进。开成初,东游吴越,又曾西入三峡。大中八年,裴休为相,荐之,徒步入京,进诗三百首,授秘书省校书郎,后请告东归,复东游,卒于洪州。此诗为李群玉离乡赴京之作,②商於: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③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首联即景抒情,诗人看着远处峰峦叠嶂,山路漫漫,不禁感慨自身漂泊流离,犹如飞蓬断梗,飘荡无定。‎ B.颔联紧承首联,对仗工整,第三句承接第一句,第四句承接第二句,“黄叶黄花”对应“秋风秋雨”,上句写路途环境,下句寓离人心情。‎ C.颈联两句指明时间。“冰霜”二字写出诗人在秋日离家后于寒冷的冬日抵京,因清贫无居处而心情苦闷。‎ D.尾联两句和首联相呼应,并照应诗题,表明缘由。诗人的频频回首、蹙眉长叹的动作和神态颇具画面感。‎ ‎15.本诗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 ‎ ‎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师说》一文不仅有严密的论证思路,而且有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文中“ , ”就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心态。 ‎ ‎(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3)白居易《琵琶行》中的 “                      ” 两句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手法,自叙谪居卧病的境况,流露出迁谪之意。‎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近两年的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六年来,我国识字者图书阅读情况每况愈下,其中2005年首次低于50%。而与图书阅读有天壤之别的是,国民网上阅读率正在迅速增长,每年平均增长率为10.7%。这个调查结果,传递出两层意思。好消息是,国民阅读率似乎还在继续提高;坏消息是,图书阅读率正在持续走低。而这其中,很大一部分阅读,已经被浅阅读、碎片化阅读所取代。( ):一是,手机上的阅读行为迅速普及;二是,一些专门化的知识付费产品颇受欢迎。不是说碎片化阅读、浅阅读一定一无是处。而是说,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更进一步说,当阅读嫁接上知识付费等概念,尽管说它的确可能给一部分人带来了阅读效率的提高,但当阅读变成一种消费,它也可能给人制造一种错觉:只要买了某个知识产品,或者说一天浏览了多少公众号文章,就误认为自己真的在严肃阅读了。一如伪语录的泛滥所折射的,快餐阅读的风靡一时,很可能只是让更多的人知道了更多的语录——其中就包括不少“伪造”的。‎ ‎1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这其实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不用严肃调查 B.这其实不用严肃调查,从日常的生活观察就能够得到判断 C.这不是严肃调查,而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D.这与其说是严肃调查,不如说是从日常的生活观察中得到的判断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最后一句中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这位朋友觉得奇怪,仔细一问,才知道巴尔扎克是对自己作品中的一个人物大喊大叫——他在揭露他的卑鄙行为。‎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宝钗叹道:“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于有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刚说半句,又忙咽住。‎ D.忽然,一辆菲亚特轿车急驶而来。正好红灯,车便“嘎——”停下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B.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C.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泛滥和流行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D.如果一个社会只有碎片化的浅阅读,那么伪语录的流行和泛滥就未尝不具有必然性。‎ ‎20.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很多人都说,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李商隐是缠绵悱恻的,他的很多诗的情意都是非常长远,不能隔断,不能舍弃,不能自已的,所以很多人以为李商隐所写的都是爱情诗。那杜甫呢?杜甫盼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写的都是忠君爱国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杜甫学得最好的就是李商隐。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种方式是表面学得很像,比如《行次西郊作一百韵》,完全模仿杜甫写人民的疾苦;另外一种方式是学杜甫艺术性的句法,如“桂花吹断月中香”一句,就是在学杜甫的句法。‎ ‎21. 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我校学生宿舍下水道时常堵住。后勤处认真调查了原因,发现管子陈旧,需要换掉。‎ 学校打算7月15日开始施工。施工期间正遇上暑假,为安全起见,请全体学生暑假期间不要在校住宿。望大家配合。‎ ‎ ‎ ‎ ‎ 四、作文(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文章。(60分)‎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各行各业的人都在为防控疫情而尽自己的力量。在这非常时刻,许多平凡人却说出了最走心的凡人金句,如:‎ 我们离英雄的标准很远,我们只是医者。——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王素娟、闫荔在湖北仙桃抗疫一线接受采访时说。‎ 虽然我退伍了,但是为国奉献的责任和军人的荣誉已深扎在心,永不褪色!——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十河镇在抗疫一线的退伍军人孙磊如是说。‎ 群众的平安,就是我最好的止痛片。——福建仙游县石苍乡副乡长陈清海因病手术,提前出院,拄拐杖到抗疫一线时言。‎ 菜不好看,但很甜,我不要钱,希望我能尽一点心。——湖北菜农秦师傅奔赴数十公里,给上海、北京驰援武汉的医疗队送去新鲜蔬菜时说。‎ 支持武汉,别问我是谁。——贵州遵义市红花岗区一位老奶奶到派出所给武汉捐款,不留名,面对警察的追问言。‎ 对此,你有何看法?请联系自身见闻、感受、所思所想,写一篇论述性文章。不少于800字。‎ ‎ ‎ ‎ 高一第二次月考语文答案 ‎1.B(B竹的形象傲雪独立,有传统的象征意义。A把竹和笋相联系,C把竹和饥相联系,D把竹和笋相联系。这三项中竹的形象都是苏轼通过游戏性观照所书写的)‎ ‎2.D(“以此否定了以道为己任的君子”说法绝对,原文是说“苏轼由竹及笋的联想似乎‘不甚君子’,这既是对自我的调侃,也是对视竹为君子这一传统意义的调侃”)‎ 3. B(范围扩大,原文是说“知名人物的‘私典’会随着文字与事迹的流传而被众人分享……”)‎ 4. A “但在国内却受到冷落,不断遭到众多网友的质疑。”错误,原文“不过,相较于外网的齐声点赞,国内网友则质疑颇多,”‎ ‎5.A 解析: B项,《功夫熊猫》的例子证明,中国有非常丰富的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开发和利用,便可以为世界各国文化的交融贡献中国智慧。这句话错误,举例《功夫熊猫》是想证明做文化输出是一件很讲究技术实力的工作。‎ C项“这种经历与李子柒的作品很相似。”错误,李子柒的作品在最初就很受欢迎以至于成为中外网红,所以他俩的经历不相似;D项,“李子柒的成功会激励更多的人主动承担文化输出的责任,真实记录日常生活,以小而美的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中国”错误,原文是说“这种小而美的中国故事所获得的共鸣”会激励人,而不是李子柒的成功。‎ ‎6.(1)创造了一幅田园牧歌的美好画卷,具有浓浓的中国风。(2)满足了西方世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奥秘与魅力的好奇。(3)能够给那些在都市强大压力之下生活的人们带来慰藉。‎ ‎7. B 解析:B项,“暗含了‘我’对小娄的不信任”错误。“他长得俊眉细眼,面若小生”是突出小娄与“我”印象中制瓷人的形象有鲜明的反差。“下文‘衔接处有渗水’进一步印证了‘我’的判断”于文无据。‎ 故选B。‎ 8. ‎①指汝瓷因胎与釉膨胀系数的不同,冲水后形成的“吡呲”的声音;②指小娄在经历创业失败的打击之后,能够重新找到自己的人生定位,实现了他个人意义的“开片”。‎ ‎(每点3分) ‎ 点拨: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先要仔细读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主旨。再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词语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是指词语的字面意义,而深层含义指有关文章的主旨意义。‎ 本题中的“开片”有表层和深层两层含义。解题时要注意先找到小说中有哪几个句子提到“开片”,再结合语境具体分析。根据“汝瓷胎与釉膨胀系数不同,会形成开片。在安静的夜里,你如留心听,釉面有极小极细的开片声”“我冲上一壶茶,慢慢酌饮,细细倾听,果然有“呲呲”的声音,如冰面开裂,玲珑清脆”概括出第一点表层含义;根据“生活中也是如此,失败了怕什么,在碎裂中绽放,实现人生的开片”概括出第二点深层含义。‎ ‎9.①要以人为本,尊重人与人的情感。如小娄“来市里办事,顺道看望您”;②要诚信本分。小娄从当初创业时默许作假的错误做法到后来的诚信经商,两次寄茶壶给我;③要专注做事。小娄从当初的“心性贪玩”,到后来的踏实做事,表明他已实现了人生质的飞跃;④要敢于面对失败,不怕磨炼。小娄从最初创业失败时的“沮丧”,到传承汝瓷后变得自信安然。 (任写三点满分)‎ 点拨: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赏析,一般的解题思路是:对内涵比较丰富的语句要注意联系上下文,抓关键词进行分析,答题步骤:抓关键词——上下勾连;对使用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就要抓住它使用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答题步骤:还原手法+作用+情感(把握修辞——由表及里);对结构复杂的句子,对句子每一部分都要给以解释,答题步骤:复杂句子简单化+写关键解析+作用+情感。此题考察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该句属于文中含义丰富类句子,理解时要从全文的主旨出发,再结合上下语境作答。‎ 解题时先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再通过分析主要情节来梳理出小娄“嚼出怎样的生活真味”:‎ ‎“他很快回复:非常抱歉!您把壶寄回来吧,我重改进加固下”“那边回道:您别急,我再快递一把壶过去,这次一定包裹好”“我来市里办事,顺道看望您”年轻人善于吸取教训,积极改正错误,重视与人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最终获得了成功。概括出要以人为本,尊重人与人的情感。年轻人开酒吧因作假而失败,烧瓷器因讲诚信、替顾客着想而成功。概括出做人要讲求诚信,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弄虚作假。小娄领悟了父亲的话“釉面在烈火中淬炼、开片,宛若涅槃重生。生活中也是如此,失败了怕什么,在碎裂中绽放,实现人生的开片”的含义,瓷器在烈火中淬炼,开片,看似是磨难,实则是涅槃重生。年轻人开酒吧失败,但磨难让他品嚼出做人的道理,才有了后来的成长。概括出磨难是一种人生的财富,人只有经历磨难,才能成长。年轻人最初“说自己念书时,心性贪玩”“结果被人揭发,赔了不少钱,生意做不下去,只得停业关门”,到后来开“一九茶舍”说明他品味出生活的禅意,人生要忘却名利繁华,踏实做事,追求简淡宁静,才能体会自安之美。‎ ‎ 10.D解析:根据 “绍虽虚鄙” “忝备常伯” “腰绂冠冕” “鸣玉殿省”等词语特点以及“岂”“以为”等标志性词语即可断出。‎ 11. B 解析:评判的的依据不只是“道德品质”,还有“生平事迹”等。‎ 12. A 解析 :张冠李戴,错在“山涛向武帝推荐他担任秘书丞”应该是“秘书郎”。‎ ‎13(1)(嵇绍)如像你所说的那样,(他的才能)完全能够担任秘书丞,怎么能仅仅(担任)秘书郎呢。(堪、但、主语(嵇绍)省略各1分,句意通顺2分,共5分)‎ (2) 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两个被动句式、以、阿比各1分,句意通顺1分,共5分)‎ 参考译文:‎ 嵇绍,字延祖,是曹魏中散大夫嵇康的儿子。十岁时失去了父亲,奉养母亲孝顺慎重。因为父亲(的缘故)被降罪,闲居在家。山涛主管挑选官员,对武帝说:“《康诰》中说‘父子之间的罪过不应相互牵累。’嵇绍的贤能与郤缺相齐,应该加以表扬征召,请任命他为秘书郎一职。”皇帝对山涛说:“(嵇绍)如像你所说的那样,(他的才能)完全能够担任秘书丞,怎么能仅仅担任秘书郎呢。”于是下发诏书征用他,嵇绍离家去任秘书丞。‎ 嵇绍后来进入洛阳,累次升迁为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颜也很器重他,常常说:“如果让嵇延祖任吏部尚书,可使天下不会再遗漏人才。”沛国的戴晞年轻有才气,当时人们相信他将来必有大用,嵇绍却认为他一定不会成大器。戴晞后来任司州主簿,因为行为不端被驱逐,州里民众都说嵇绍有知人之明。元康初年,任给事黄门侍郎。当时侍中贾谧凭借着外戚的身份受宠爱,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潘岳、杜斌等人都依附他。贾谧请求与嵇绍交好,嵇绍拒绝不理。等到贾谧被处死,嵇绍正在官署,因为他不亲附恶人,被封为弋阳子,又升为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死了,太常奏请加给谥号,嵇绍反驳说:“谥号是用来流传后世永不磨灭的,大的德行得到好的名号,小的德行得到差的名号。由于近来掌礼治之官怀有私情,加谥号便不依据原则。加给陈准的谥号过誉,应该加谥号为‘缪’。”这件事交给太常处理。当时虽然没有听从嵇绍的意见,但是朝廷大臣都有些惧怕他。‎ 齐王冏执掌政事以后,大兴土木,营建宫室,骄横奢侈,嵇绍上书劝谏道:“夏禹以居室简陋而获得美誉,唐虞以茅草屋顶而显示品德,应该省去起造宫屋的烦劳,沉思谦虚谨慎的道理。”齐王冏虽然口头上答应顺从他的建议,但最终还是没有采纳。嵇绍曾经到齐王冏处咨询事情,正赶上齐王冏举办宴会,召董艾等人共商时政。董艾对齐王冏说:“侍中嵇绍善于弹琴,您可以让他演奏。”侍从呈上琴,嵇绍推辞不接。齐王冏说:“今天我们欢聚,您又何必吝惜呢?”嵇绍回答说:“您匡复国家社稷,正应当遵循法度以身作则,让美名能够流传后世。我虽说身份寒微,但也忝列伯爵之列,身穿朝服,头戴冠冕,出入于朝堂之上,怎么能够手执乐器,去做那些伶人所做的事情呢!假若是脱下官服参加私人宴会,那我就不敢推辞。”齐王冏(听后)很惭愧。董艾等人也很不自在地退身而去。‎ 不久朝廷又有北伐之举,征召嵇绍。嵇绍因为天子流亡在外,受诏令奔赴天子所在的地方。恰逢军队在荡阴战败,百官及侍卫人员都纷纷溃逃,只有嵇绍庄重地端正冠带,挺身保卫天子,军队接近銮驾,飞箭如雨,嵇绍于是被射死在皇帝的身旁,鲜血溅染了御衣,天子为他的死沉痛悲叹。等到战事平定,侍从要浣洗御衣,皇帝说:“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 ‎14 C,“冰霜”二字写出诗人在秋日离家后于寒冷的冬日抵京”错误,颈联“冰霜想度商於冻,桂玉愁居帝里贫。”意思是在这寒冷的暮秋天气赴京谋职,可是京师长安之地,不是那么好安置的,再加上自己清贫无居处,因而心情苦闷,悲怆凄凉之情涌上心头,“冰霜”本意指冰和霜,在这里并非指冬天,而是指清清操守,也指冷峻的心境。‎ 15. ‎(1)一个远离故乡漂泊在外的人。‎ ‎(2) ①诗人对远离故乡和家人,感到恋恋不舍,不忍别离②诗人对前去长安的前途,感到迷茫无助③诗人无意仕途却又不得不为生计上京求职的苦闷和无奈。‎ ‎16. (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2)羽扇纶巾   樯橹灰飞烟灭 ‎ ‎(3)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7.B 解析:A项,根据下文“一是……二是……”可知,它是属于判断的结果,可排除。C项,“不是……而是……”表并列;D项,“与其……不如……”表选择,根据句意,此处应该是一个轻微转折,故不合适。‎ 故选B。‎ ‎18.A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结合语境内容分析。点号表示口语中不同长短的停顿,标号表示书面语言里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句末点号用在句末,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的语气,包括句号、问号、叹号。句内点号用在句内,表示句内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标号的作用是标明,主要标示某些成分(主要是词语)的特定性质和作用。包括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分隔号。破折号(——),表示话题或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等的符号。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声音延长,象声词后用破折号;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表示语气的转变、声音的延续、时空的起止,或用为夹注。‎ 例句,表示补充说明;‎ A项,表示补充说明;‎ B项,表示转折(看语意表层是说婆婆要我去看,可我不想去看,因为“有什么看头啊”);C项,表示话语的中断;‎ D项,表示声音的延长。‎ 故选A。‎ ‎19.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原句存在两处语序不当:“一个社会”和“如果”互换位置,排除A项、C项。‎ ‎“泛滥”和“流行”应互换位置,排除B项、C项。‎ 故选D。‎ ‎20 ①李商隐跟杜甫迥然不同 ‎ ‎ ②可是如果从学作诗的角度来说 ‎ ‎ ③李商隐学杜甫有两种方式 (每句2分)‎ ‎21.示例:‎ ‎①“堵住”改为“堵塞”;‎ ‎②“管子”改为“管道”;‎ ‎③“换掉”改为“更换”;‎ ‎④“打算”改为“计划”;‎ ‎⑤“正遇上”改为“正值”。‎ ‎22作文:按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 例文:‎ 勇于担当 甘于奉献 ‎ ——凝聚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 闻令而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逆行出征,血肉之躯筑起抗疫堤坝;枕戈待旦,坚守点亮希望之光……在这场战役中,无数人以担当之勇、奋斗之志,书写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乐章,在挑战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就在疫情刚刚发生时,听闻战斗号角吹响,正是各行各业、千千万万个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奋斗者,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聚涓滴之力,护山河无恙。在这场战疫中,不论是医护人员还是民警辅警,不论是社区工作者、下沉干部还是志愿者,在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在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用行动诠释着担当,用辛劳书写着奉献。“最辛苦的岗位,党员必须先上”,是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身影;“我不能哭,护目镜花了就没办法工作了”,是一位护士面对采访镜头时的坚强;“万家灯火,就是战疫路上最大的动力”,是社区工作者不惧风雨的独白……疫情当前,有人远征前线,也有人守护家园;有临危不惧、挺身而出的英雄,也有默默无闻、点滴奉献的身边好人。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担一份责,献一份力,筑起了阻击病毒的铜墙铁壁,汇聚起战胜疫情的强大力量。‎ ‎“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挑战面前,每一份牺牲和奉献都将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化作穿越风雨的力量。为阻断病源输出,湖北所有地级市相继采取措施,以壮士断腕的精神,为全国乃至全世界赢得抗击疫情的“时间窗口”;各省区市鼎力相助、火线驰援,选最精锐的医生往湖北送,拿最好的物资往武汉运,写下一个个感人的故事;企业员工牺牲与亲人团聚的机会,春节期间加班加点生产口罩等医疗物资;建筑工人为抢工期,牺牲了休息的时间,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如期完工。梁武东、李文亮、刘智明、黄汉明、马承武、郑勇……这些牺牲在抗疫一线的医务人员、基层干部、民警辅警、志愿者们,他们的名字必将铭刻于历史、铭记于人心。无畏、无私、无悔,大仁、大勇、大爱,读懂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上的这些牺牲和奉献,才能读懂什么叫爱国情怀,什么叫家国大义。‎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决心和以身许国、无私奉献的行动,支撑我们向着一个又一个目标勇毅前行。习近平总书记赴湖北省武汉市考察疫情防控工作时强调,在这场大考中磨砺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在与疫情的正面交锋中,一个个干部经受住考验,被组织火线提拔;一批批青年扛起最艰巨的任务,在火线光荣入党。从研究新型冠状病毒的科学家,到为民排忧解难的网格员,再到广大党员干部,他们在经风雨中壮筋骨,在见世面中长才干。这场抗疫中展现出的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精神力量,善作善成的底气,都将熔铸成为我们共同的民族记忆。‎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正在重新醒来的武汉,湖光潋滟,樱花盛开。江城武汉的复苏,喻示着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必将迎来最后的胜利。面向未来,任务依然艰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鼓催征,实现“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的使命在肩。将这场斗争中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弘扬到各项事业中去,我们必将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审题:‎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从题干来看,这是一篇材料作文。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写作之前必须结合材料准确理解题意,按要求作文。而且学生要清楚审读材料不仅仅是看材料,而应该对材料有分析理解的思维过程。材料将“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写作的大背景,选取了“平凡人说出的最走心的凡人金句”作为选材立意的方向。五则“凡人金句”分别出自医务工作者、退伍军人、基层干部、菜农、一位老奶奶,他们来自不同的群体,有的连姓名都不为人知,但是朴实的话语背后,展现出的是面对灾难每个中国人的道德情怀、精神境界,展现出的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团结力。本题可写角度较多,结合关键词句“英雄”“为国奉献的责任”“群众的平安”“尽一点心”“支持武汉,别问我是谁”,可围绕谁是英雄、无私奉献、责任担当、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话题进行写作。写作时注意结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写出自己的见闻、感受、所思所想。文体要求写成议论文。‎ 参考立意:‎ ‎1.战“疫”中的英雄本色 ‎2.奉献、担当是中国精神的底色 ‎3.凝聚抗击疫情的的磅礴力量 ‎4.面对疫情,我们将遇见内心的信仰 ‎5.疫情面前,没有旁观者 ‎6.民族精神是民族的强大力量 可用素材:‎ ‎1.“这次疫情,让我们见识了中国风骨,也更加理解了医者仁心。”“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普通人。”“披星戴月,不眠不休,每个社区工作者都是一束光照。”伴随每一期情景报告的讲述,无数平凡英雄的模样浮现观众眼前:86岁仍坚守在防疫一线的董宗祈教授,除夕夜闻令出征的“抗疫老兵”宋彩萍,以命相博的白衣天使郭琴,用行动诠释“疫情当前、党员不退”的社区书记甄洪月,一个人扛起整条生产线的袁传伟,“十过家门而不入”牺牲在抗疫一线的河南民警樊树峰……万涓归海,才有了大海的辽阔;千帆竞渡,才有了冲浪的雄壮。疫情的蔓延抵不过勇敢的时速,人性的温暖与未来的曙光会成为最坚固的力量,守护着我们前行。‎ ‎2.“最让我震撼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很强烈的责任担当和奉献精神,愿意为抗击疫情作出贡献。”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分享在中国观察到的细节,打开了一个真切感知中国的视角: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全力以赴,非常疲惫,有工作人员在同考察组谈话间隙困得睡着了;每一个被动员和组织起来的中国人,就像是在跟病毒打一场战争,肩负起阻止病毒蔓延的共同责任。在他看来,正是中国人民的坚韧和奉献,极大延缓了疫情的传播。世卫组织专家于细微处捕捉到的中国人的面貌,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无论是疲惫得在任何地方都能睡着的医生和护士,还是与时间赛跑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者,为居民代买药品、浑身挂满药袋的社区工作者,昼夜转运物资、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志愿者……这些来自千万家庭的平凡个体,忘我地冲锋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一线。高尚而美好的家国情怀,正是命运与共的精神内涵。‎ ‎3.只要每个人都发光,萤火也能汇成星河。无论是奋战在抗击疫情一线的“逆行者”,为保障经济和人民生活默默付出的志愿者,还是坚守在疫情防控各个环节的“守望者”,通过“口罩航班”捐助抗疫物资的海外同胞,走出国门志愿帮助发生疫情的其他国家的中国专家组……在抗击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海内外中华儿女以千千万万闪光的行动,汇聚成患难与共、同舟共济、坚不可摧的英雄伟力。“中国展现了惊人的集体行动力与合作精神”,世卫组织如此评价。中国人民的宽广胸怀和不屈精神,不仅让心心相通、命运与共的生动故事熠熠生辉,而且彰显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力量。‎ ‎4.人并不完全是为了获得物质报酬而工作的,为国家贡献、为他人奉献,是个人职业成就感的重要来源。连日来,人们纷纷把致敬的目光投向那些奋战在抗疫最前线的医护人员、专家学者,他们迎难而上、不惧危险、抢救生命,树起了职业精神的典范。对待工作学习,我们应该像那些恪尽职守的人一样,始终怀着热忱责任感,履行义务善始善终,发挥才智善作善成。做好本职工作,实现的不仅是个人的职业理想,也将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5.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历史证明,一个国家和民族,贫弱落后固然可怕,但更可怕的是精神空虚。失去了理想信仰,内心没有约束,行为没有顾忌,再多的外部要求,也会“法令滋彰,盗贼多有”;丢失了主导价值,没有了明确准则,冲破了道德底线,再丰裕的物质生活,也难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重要内涵,就是在寻求国家的价值内核、实现社会的共同理想、构建国民的精神家园。在这样的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生奋斗的梦想之舵,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钙,是当代中国的兴国之魂。从知与行的角度,发掘每个人心底蕴藏的善良道德意愿、道德情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意识,外化为群体和个人的行为规范,才能产生凝聚力、焕发战斗力。‎ ‎6、曾看过一句话:“谁说春天来了/那是日历撒的谎/只要还有一座城冰封雪飘/我们就不忍心立春。”而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们,亦是怀着这样的信念,身着白衣,心有锦锻,江城不解围,我们不后退。新春佳节,我们大多数人都被困在了家中;但正是他们的天私奉献,才让更多人没有被永远地困在这个冬天。疫情终将平息,这场感天泣地的战“疫”,也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页。医务人员顾全大局的气度,无疑将闪耀成共和国史册上新的光芒。而我们从他们身上感受到的这份情怀,不会也不该褪色。受了“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信念的触动,新一代青年也将从中接受洗礼,成为一个心智更成熟、精神更丰满、格局更开阔的真正的“人”。‎ 参考结构:‎ 勇于担当 甘于奉献 ‎——凝聚抗击疫情的精神力量 第一部分,开篇点题,提出观点。首先,以排比形式,概括列举抗击疫情中的感人之举。然后,总结评述并引出观点:在这场战役中,无数人以担当之勇、奋斗之志,书写下一曲曲荡气回肠的乐章,在挑战中挺起不屈的脊梁。‎ 第二部分,层层深入,分析论述。第一层,论述正是各行各业、千千万万个坚守在抗疫一线的奋斗者,勇于担当、甘于奉献,聚涓滴之力,护山河无恙。第二层,论述挑战面前,每一份牺牲和奉献都将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化作穿越风雨的力量。第三层,论述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 第三部分,展望未来,发出号召。首先,总结前文并指出:这场艰苦卓绝的战役,必将迎来最后的胜利。然后,联系时代发展背景提出希望:将这场斗争中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弘扬到各项事业中去,我们必将开创更加光明的未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