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7.00 KB
  • 2021-06-09 发布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四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北京市西城区第十四中2019-2020学年上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刘宗周《<论语>学案》中说:“‘学’字是孔门第一义。”认为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理解是理解本章乃至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基础。那么,如何理解“学”呢?‎ 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皇侃认为:“学,觉也,悟也。”这个理解不无道理。但皇侃进一步解释:“言用先王之道,导人情性,使自觉悟。”强调以“先王之道”来对人的性情进行引导;这一过程不是“自觉悟”,而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服从外在的训导。这种以“导”为前提的“觉”明显是不彻底的,要达到“自觉悟”,还需要从自身切近处入手,“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来获取对人生、对世界的基本认识。子夏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在儒家那里,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而“天道远,人道迩”,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 对“学”的另一种较为常见的解释是“效”,有“效法”之义。“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学谓读书”是宋明理学著述中常见的观点,不过将“效”只是理解为效法先贤,甚至进一步引申为读书,并将其作为“学”的全部意义,则显得偏狭。因此,有许多学者对以读圣贤书为学的做法提出了批评,激烈的如李贽、颜元自不待说,连一些理学的服膺者也不赞同将学与读书等同起来,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 ‎“学”的过程是“说(悦)”的。中国自古就有“十年寒窗苦”“学海无涯苦作舟”等说法,愉悦何来呢?通过前文对“学”字的分析可知,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如果超越外在的功利目的,将“学”作为自身完善的必由之路,那么“学”一分,便能够自得一分。从目标上说,学无止境;从过程上说,每一点一滴的进步都是结果。快乐便会伴随着对自身每一个细微进步的体会油然而生,至于别人知与不知,都不会影响自己的情绪。‎ ‎(取材于赵清文的相关文章)‎ 材料二 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时”字,历来有不同的阐发。‎ 宋代理学家谢良佐在解释“时”的意义时说到:“时习者,无时而不习。”从学习做人之道的角度来说,谢氏的说法说明了做人的道理存在于“百姓日用之间”,可以说“道不远人”。要想达到“无终食之间违仁”,就要时时刻刻谨记做人之道,正如曾子的“日三省吾身”。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自然可以达到“三月不违仁”,并进一步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近代的程树德则指出“时”有三种蕴义:“凡学有三时:一就人身中为时,二就年中为时,三就日中为时也。”‎ 一就人身中为时者,即注意教育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在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皮亚杰、埃里克森等都对其做了经典的研究。我国先哲的理念虽然没有准确的心理学实验支撑,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学记》中的“”,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就年中为时者,即根据一年中时令的不同调节学习内容。《王制》云:“春、夏学《诗》《乐》,秋、冬学《书》《礼》”,这种学习观反映了我国先民“天人合一”的特殊思维,古人在“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过程中,发现了天地人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外界自然变化能够引起人体内在情感变化。在这种“外象内感”的思维方式影响下,古人不但强调学习要把握年龄的时机,还要注意学习活动与外界环境的感应关系,把握季节时机。‎ 三就日中为时者,就是每一天的学习也要“适时”。上午大脑功能活跃,要安排逻辑性较强的课程;中午学生大脑活动减弱,人开始昏昏欲睡,要安排午休;科学证明傍晚最适合锻炼身体,要安排体育锻炼。‎ ‎(取材于陈祥龙的相关文章)‎ 材料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是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指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 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孔子从小就曾从事多种工作,驾得一手好车,弹得一手好琴,还管理过仓库、畜牧,孔子对入门弟子的教育即是从技能开始,内容是“六艺”(御、射、书、数、礼、乐)。孔子一生对《诗》《书》《礼》《乐》《春秋》《易》进行了系统的学习、整理和研究,并以它们为教材。孔子很重视思想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提出了“仁”这一儒学核心思想。孔子还十分关心社会政治现实,指导学生如何从政。‎ ‎“习”与“学”息息相关,有“实习、实践”的意思。孔子十分重视实践,以是否见于行动,来确定其是否为“学”或“好学”。技能需要练习,而思想伦理与政治理念则非实习、实践不可。孔子教导学生:“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强调的就是实践、躬行。把“习”理解为“温习”,是从书本知识的教学方面分析;把“习”理解为“练习”,是从知识、技能的可操作性上解释;把“习”理解为“实习、实践”,乃是从孔子教育观、政治思想观着眼,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是“行”孔子之“道”,这一理解,应该较为契合孔子学说。‎ 学之习之,知之行之,这一学习理论也开了中国教育史知行论之先河。目前,教育注重书本知识、技能的掌握,而对贴近社会生活的道德礼义的规范和实践不够重视,孔子的这一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先学做人,再学文章,强调学而习、知后行,是孔子教学的成功之处,提示我们在政治思想教育中必须联系生活实际,切忌空谈。‎ ‎(取材于朱依群的相关文章)‎ ‎1. 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学”的理解关系到对整个孔子儒学思想的理解 B. 皇侃推崇先王之道,主张以此作为学习的重要内容 C. 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不过人道比天道更易于把握 D. 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他的观点比较合理 ‎2. 根据材料一,下列关于学习苦乐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过程的苦乐与学习的目的有关 B. 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 C. 通过学习完善自我的过程令人愉悦 D. 自我进步的快乐与别人是否知道无关 ‎3. 下列加点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人道迩: “迩”读作ěr 意思是“近”‎ B. 服膺: “膺”读作yīng 意思是“反对”‎ C. 中肯: “中”读作zhōng 意思是“适合”‎ D. 皓首穷经: “皓”读作gào 意思是“白”‎ ‎4. 根据材料二,下列关于谢良佐的观点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学习与日常生活相伴相生 B. 学习要时刻不忘做人之道 C. 学习是天生的心性与品质 D. 达到“仁”需要时时学习 ‎5. 下列在第四段横线上填入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A. 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 B. 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C.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D.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6.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哪几个方面?请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 D 2. B 3. A 4. C 5. B ‎ ‎6. ①在学习途径和方法方面要强调学习者的自我觉悟,注意体验日常人事,注重实践,注意读书。②在学习目的方面要超越功利,着眼于自身人格的完善、人生的超越。③在学习时间和时机方面要提倡时时学习、适时学习。④在学习内容方面要广泛,不局限于书本。‎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察学生筛选文本内容,理解文意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理解文意的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D项,“明代的郝敬不赞成诵读圣贤书”错,原文说“明代的郝敬说:‘或问:学是诵读否?曰:不废诵读,不倚诵读。’可谓是一种较为中肯的见解”,“不废诵读,不倚诵读”不是不赞成诵读圣贤书,而是要求学既不能废弃读书,也不能完全倚仗读书。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本题中,B 项,“通过科举获得的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错误,原文是说“如果将功名利禄当作‘学’的目的;并以外在最终结果的获得为幸福,那么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这句是说作为达到这一幸福结果的代价的“学”的过程,往往是苦的,而不是“功名利禄往往是苦的”。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现代汉语的字音和实词的含义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离不开上下文的语境,可结合语境进行判断,常用排除法。B.“膺”读作yīng,意思是“胸”。C.“中”读作zhòng,意思是“适合”。D.“皓”读作hào,意思是“白”。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意,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本题中,C项,原文“学在时的规范下,内化成一种心性品质”而不是选项说的“天生的心性与品质”。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衔接语句,理解诗意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通读语段,抓中心词句,把握语境。本题中,空格前的语境是“他们的直觉经验使他们提出了教育的顺序性原则,注重抓住学习过程中的关键期,对不同时期的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教育”,空格后的语境是“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提示抓住学习关键时期的重要性,比较四个选项,B项,“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是说适当的学习时期过了才去学,虽然努力苦学,也难有成就,从而强调学习要抓住学习关键时期。‎ A项,“时复时,年复年,反复不已,老而无倦”强调学习要不断重复知识;‎ C项,“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说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强调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D项,“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是说学习能让人发现自己的不足。‎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概括归纳要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时候,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归纳、概括的方向,首先明确答题区间是“根据上面三则材料”,答题任务是“概括”,答案内容要点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所蕴含的教育思想”,回到文本里筛选概括整合:材料一中可从有关信息筛选出“至少在东汉之前,对学通行的解释是‘觉’”“因此,在学习中,对日常人事的体验是达到自觉的相对容易的途径”“效的基本方法是诵读记载先贤言行的著作,即读书”“孔子所谓学,并非后世科举等功利的目的驱动之下的皓首穷经之学,而是将学作为完善自身人格、不断实现人生超越的途径”,可以提取概括归纳出答案。材料二主要从“时”的角度谈学习,比较好概括答案。材料三“要理解孔子之学,必须了解学的内涵。孔子认为学习内容相当广泛”可以概括得出。‎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课内文言文 ‎7. 下列加横线的“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B.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C.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D.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D项,之:往,动词。 A、B、C三项均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故选D ‎8. 下列不是宾语前置的一项是( )‎ A. 田园将芜胡不归 B. 复驾言兮焉求 C.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D. 乐夫天命复奚疑 ‎【答案】A ‎【解析】‎ B项,疑问句中,疑问代词“焉”作动词“求”的宾语,前置。C项,疑问句中,疑问代词“胡”“何”分别作介词“为”和动词“之”的宾语,前置。D项,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奚”作动词“疑”的宾语,前置。‎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 时维九月 维:句中语气词 都督阎公之雅望望:声望 B. 宇文新州之懿范 懿:美好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 出:过 C. 披绣闼,俯雕甍 披:披着 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扑:满 D.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 凌:超过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赊:远 ‎【答案】C ‎【解析】‎ ‎“披”意为“打开”。‎ ‎10.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组是( )‎ A. 窜梁鸿于海曲屈贾谊于长沙 B. 徐孺下陈蕃之榻 层峦耸翠,上出重霄 C. 襟三江而带五湖目吴会于云间 D. 宾主尽东南之美雄州雾列,俊采星驰 ‎【答案】A ‎【解析】‎ A项,均为使动用法;B项,“下”为名词作动词,“上”为名词作状语;C项,“襟”“带”为意动用法,“目”为名词作动词;D项,“美”形容词作名词,意为“俊才”;“雾”“星”为名词作状语。‎ ‎1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正确的一组 A. 太子洗马(xĭ) 险衅(xìn)‎ B. 茕茕孑立(jié) 闵凶(mĭn)‎ C. 期功之亲(qī) 祚薄(zuò)‎ D. 责臣逋慢(pū) 拔擢(zhuó)‎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音的辨析和修改。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太子洗马(xĭ)”中的“洗(xĭ)”读音错误,应该为“洗(xiǎn)”。‎ B项,正确。‎ C项,“期功之亲(qī)”中的“期(qī)”读音错误,应该为“期(jī)”。‎ D项,“责臣逋慢(pū)”中的“逋(pū)”读音错误,应该为“逋(bū)”。‎ 故选B。‎ ‎【点睛】高考对字音的考查主要以形声字和多音字为主,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采用以点连线的方法来复习形声字。所谓的“点”,指的是形声字的声旁,“线”就是指声旁相同的形声字。我们以声旁为点向外扩散,就可以将很多形声字连成一条线,组成一个整体,大大的提高了记忆积累的效率。‎ ‎12.对下面句中的两个“之”和“矜”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③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④愿陛下矜悯愚诚 A. 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矜”字相同。‎ B. 两个“之”字相同,两个“矜”字不同。‎ C. 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矜”字相同。‎ D. 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矜”字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本题,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助词“的”;③顾惜;④怜悯。所以两个“之”字不同,两个“矜”字不同。‎ 故选D。‎ ‎1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野马也,尘埃也 B. 辩乎荣辱之境 C. 腹犹果然 D. 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古今异义现象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A项,野马:古义指一切有生命的事物(或运动的物体)。今义指:野生动物的一种;‎ C项,果然:古义指饱的样子。今义指:确实如此,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D项,众人:古义指一般人。今义指:许多人。‎ 故选B。‎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怒:愤怒 B. 而后乃今将图南 南:向南飞 C. 《齐谐》者,志怪者也 志:记载 D. 而控于地而已矣 控:投、落下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本题中,A项,句意是:它奋起而飞的时候,那展开的双翅就像挂在天边的云彩。怒:奋发。‎ 故选A。‎ 三、默写 ‎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⑴_________,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⑵农人告余以春及,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⑶木欣欣以向荣,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⑷__________,临清流而赋诗(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⑸物华天宝,___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⑹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王勃《滕王阁序》)‎ ‎⑺____________,青雀黄龙之舳(王勃《滕王阁序》)‎ ‎⑻__________,彩彻区明。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⑼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________。况臣孤苦,________。(李密《陈情表》)‎ ‎⑽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________,岂敢盘桓,________。(李密《陈情表》)‎ ‎⑾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⑿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周《逍遥游》)‎ ‎⒀且夫水之积也不厚,_________。覆杯水于坳堂之上,__________,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庄周《逍遥游》)‎ ‎⒁天之苍苍,其正色邪?_________?(庄周《逍遥游》)‎ ‎【答案】 (1). 舟遥遥以轻飏 (2). 恨晨光之熹微 (3). 将有事于西畴 (4). 泉涓涓而始流 (5). 登东皋以舒啸 (6). 龙光射牛斗之墟 (7). 潦水尽而寒潭清 (8). 舸舰弥津 (9). 云销雨霁 (10). 落霞与孤鹜齐飞 (11). 犹蒙矜育 (12). 特为尤甚 (13). 宠命优渥 (14). 有所希冀 (15).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6). 水击三千里 (17).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18).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19). 则芥为之舟 (20).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解析】‎ ‎【详解】考查默写常见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所以,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如同音字、形似字、通假字、难写字等字的写法。如“飏”“熹”“疏”“畴”“墟”“潦”“鹜”“渥”“冀”“抟”,理解字义去记忆。‎ ‎【点睛】常见的名篇名句默写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者查字无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和记忆同时考查。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定的技巧。理解性背诵是基础。要想做对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题,首先要下大功夫苦功夫,把原文要求背诵的段落背会。这是做对这类题的前提条件。否则,要谈默写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背诵的时候要注意要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进行背诵,不要死记硬背。要背得认真,记得准确,不要一知半解,似是而非。把握语境审好题是关键。高考名篇名句情景式默写,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和内涵的理解。因此在默写的时候,要在紧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情景式默写题。‎ 四、文言文阅读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集贤校理丁君墓表(节选)‎ 欧阳修 君讳宝臣,字元珍,姓丁氏,常州晋陵人也。其为人外和怡而内谨立,望其容貌进趋,知其君子人也。居乡里,以文行称。少孤,与其兄笃于友悌。兄亡,服丧三年,曰:“吾不幸幼失其亲,兄,吾父也。”‎ 君治州县,听决精明,赋役有法,民畏信而便安之。其始治剡也如此,后治诸暨,剡邻邑也,其民闻其来,欢曰:“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由是所至有声。及居阁下,淡然不以势利动其心,未尝走谒公卿;与诸学士群居恂恂,人皆爱亲之。‎ 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偃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而岭外尤甚。其山海荒阔,列郡数十,皆为下州,朝廷命吏,常以一县视之,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一日智高①乘不备,陷邕州,杀将吏,有众万余人,顺流而下,浔、梧、封、康诸小州所过如破竹。吏民皆望而散走,独君犹率羸卒百余拒战,杀六七十人,既败,亦走。‎ 初,贼未至,君语其下曰:“幸得兵数千人,伏小湘峡,扼至险,以击骄兵,可必胜也。”乃请兵于广州,凡九请,不报。又尝得贼觇者一人,斩之。‎ 贼既平,天子以君尝请兵不得,又能拒战杀贼,故他失守者皆夺两官,而君夺一官。已而知其贤,复召用。以治平四年四月某甲子,暴中风眩,一夕卒,享年五十有八。‎ 君之平生,履忧患而遭困厄,处之安然,未尝见戚戚之色。其于穷达寿夭,知有命,固无憾于其心,然知君之贤,哀其志而惜其命止于斯者,不能无恨也。于是相与论著君之大节,伐石纪辞,以表见于后世,庶几以慰其思焉。‎ 熙宁元年六月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述。‎ ‎【注】①智高,指北宋中期广西的少数民族起义军首领侬智高。‎ ‎16. 下列对文中加点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尝走谒公卿 谒:拜见 B. 偃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 偃:训练 C. 凡九请,不报 凡:一共 D. 又尝得贼觇者一人 觇:窥探 ‎17. 下列加点虚词的意思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其为人外和怡而内谨立 履忧患而遭困厄 B. 淡然不以势利动其心 天子以君尝请兵不得 C. 处之安然 然知君之贤 D. 未尝见戚戚之色 于是相与论著君之大节 ‎18. 下列对文中画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听决精明,赋役有法 审理断案精明,(分派)赋税徭役很得法度 B. 而君亦以治剡者治之 而丁君也用治理剡县的方法来治理诸暨 C. 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 自从朝廷削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权,国家东南也就没有什么叛乱发生了 D. 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 因此这些州郡的守备并不需要城墙,这些地区的戍卫也不需要士兵 ‎19.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君早年丧父,他对兄长的感情如同对父亲的感情。‎ B. 无论是剡县还是诸暨,百姓对丁君都既敬畏又信服。‎ C. 丁君对智高的反叛早有预见,只因援军不得而未果。‎ D. 平叛之后,天子因赞许丁君的表现,对他处罚较轻。‎ ‎20. 请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此剡人爱而思之,谓不可复得者也。今吾民乃幸而得之。‎ ‎【答案】16. B 17. C 18. D 19. C ‎ ‎20. 这就是那个剡县百姓十分爱戴思念的,认为是不可复得的好县令啊。现在我们这些人竟然有幸得到他。‎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 B项,“偃:训练”解释错误,偃:停止,停息。‎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把握。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本题,‎ A项,而:表示并列;‎ B项,以:因为;‎ C项,然: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表示转折“却”;‎ D项,之:助词,的。‎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关键词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本题,‎ D项,“因此这些州郡的守备并不需要城墙,这些地区的戍卫也不需要士兵”理解错误,由原文“国家自削除僭伪,东南遂无事,偃兵弛备者六十余年矣,而岭外尤甚”可知,“故其守无城,其戍无兵”的原因是:六十多年以来,军备松懈,而在岭外地区更为严重。‎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找细微的差别。‎ C项,“丁君对智高的反叛早有预见”属于无中生有,原文并未提到丁君对智高的反叛早有预见,只是讲了丁君因援军不得而未果。‎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 本题,关键点:“谓”:“认为”;“者也”:“判断句”;“乃”:“竟然”。‎ ‎【点睛】解答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要点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还有细节方面容易出题,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特别是细节处,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丁君名宝臣,字元珍,姓丁,是常州晋陵人。丁君为人外表温和,内心严守立身为人之道,看他的容貌举止,就能知道他是个君子。居住乡里,以文章德行著称。丁君少时丧父,与自己的兄长十分友爱。兄长去世,丁君为兄长服丧三年,他说:“我十分不幸,很小就失去了父亲,我的兄长,就是我的父亲啊!”‎ 丁君(从政),治理州县,审理断案精明,(分派)赋税徭役很得法度。百姓对他敬畏信服,安于他的治理。丁君最初治理剡县时就是如此,后来治理诸暨县,诸暨县是剡县的邻县,那里的百姓听说丁君到来,都高兴地说:“这就是那个剡县百姓十分爱戴思念的,认为是不可复得的好县令啊。现在我们这些人竟然有幸得到他。”而丁君也用治理剡县的方法来治理诸暨。由此丁君所到之处,都会有好的声名。等他后来在朝廷中做官,也是心性淡泊,不因名利而动心,从不在公卿之间往来拜访,与其他学者相处,恭谨温顺,人们都乐于亲近他。‎ 自从朝廷削除了地方割据的政权。国家东南也就没有什么叛乱发生了。六十多年以来,军备松懈,而在岭外地区更为严重。这一地区地域辽阔,大概分列几十个郡,(这些郡)都属于比“州”略低一级的地区,朝廷给这些“州”任命官吏,经常把它们当作一个县来看待,因此这些郡的防御并没有城墙工事,守备力量也没有正规士兵。一日,侬智高趁州郡防御不备,攻陷了邕州,杀死了当地官吏,聚集了一万多人的叛军,顺流而下,势如破竹地攻占了沿途的几个小的州郡。官员百姓都望风而逃,只有丁君率领着百余名老弱残兵抵抗拒守,杀死敌军六七十人。(丁君)被敌军打败之后,也逃走了。‎ 起初,叛军还没有攻到丁君所在的州郡的时候,丁君对他的手下说:“如果我们侥幸,得到几千名士兵,在小湘峡这个地方设伏,扼守天险,来伏击骄横的敌军,那么一定能够取胜。”于是向广州请求援兵,一共请求了九次,没有得到回复。丁君曾抓住了一个来侦察窥探的敌兵,把他杀掉了。‎ 平叛之后,皇帝认为,丁君曾经请求援军,还能够拒敌杀贼,(也算得上尽忠尽职),所以其他那些失守领地的官员都被处以“夺两官”的惩罚,而丁君只是“夺一官”。不久,皇帝知道丁君是个贤才,又把他召回任用。丁君在治平四年四月某甲子日那天,突然中风晕眩,一个晚上就死了,享年五十八岁。‎ 丁君一生,经历过忧患,遭逢过困厄,泰然处之,不曾表现出忧伤哀戚的神情。对于人生的起伏,寿命的长短,能安于天命,当然也就能够做到无憾于心。然而对于今天我们这些了解丁君的贤才,哀叹他的志向,怜惜他的命运的人来说,不能心无所怨。于是我们共同论述丁君的节义操行,在石头上刻下这些文字,来使其美德可以在后世留传,希望以此来慰藉对丁君的思念之情。‎ 熙宁元年六月十四日,庐陵欧阳修述。‎ 五、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池口风雨留三日①‎ 黄庭坚 孤城三日风吹雨,小市人家只菜蔬。‎ 水远山长双属玉②,身闲心苦一舂锄③。‎ 翁从旁舍来收网,我适临渊不羡鱼。‎ 俯仰之间已陈迹,莫④窗归了读残书。‎ 注释:①熙宁、元丰年间,作者一直位卑职微。元丰三年(1080年)秋,他自汴京赴吉州太和(今江西泰和)任县令,于池口镇为风雨所阻,逗留三日,作此诗。②属玉:鸟名。③舂锄:即白鹭,其啄食姿态如农夫舂锄,故名。④莫:即“暮”。‎ ‎2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扣题,写由于孤城连日风雨,小市人家只能避雨在家以清淡菜蔬充饥度日。‎ B. 在“身闲心苦一舂锄”一句中,白鹭既是诗人所见之物,也可视为诗人的自喻。‎ C. 颈联化用“临渊羡鱼”的典故,表达作者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诸行动的感慨。‎ D. 本诗为作者触景即兴之作,用语清新,将复杂意绪融入了寻常事物的形象之中。‎ ‎22. 本诗尾联化用了什么典故?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21. C 22. 尾联化用了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语句。写面对短暂无常的人生,不如到书中去寻求寄托,表明诗人不求仕进,远离名利的意愿,以及在读书中寻找乐趣自甘淡泊的心境。‎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及情感主旨的把握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要求,然后通读全诗,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结合题目和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逐一确认正误,最终得出答案。C项,“表达作者对世人热衷功名却不付诸行动的感慨”,理解不对。“翁从旁舍来收网”,作者由网联想到鱼,“我适临渊不羡鱼”是反用“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的成语,表现了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故选C。‎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先理解诗句内容,再联系所学,结合写作背景和注释,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感叹“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抒发的是对世事变迁、欢乐不再的失落感,和对人生短暂的痛惜。黄庭坚诗先以“身闲心苦”的白鹭自况,又化用“临渊羡鱼”暗示不求仕进、自甘淡泊的心境,尾句则以“莫窗归了读残书”表明心志,到书中去寻求寄托。由此可以看出:黄庭坚“俯仰之间”一句表达的是远离名利争逐,不求仕进,到读书中寻求乐趣的淡泊心志。‎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总之,考生要认真研读诗句,然后将选项内容与诗句进行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林庚: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 张伟 如果不是他去世的消息被媒体报道,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今年中秋节的前两天,这位97岁的老人在睡梦中辞世,人们这才又记起早年与吴组缃、李长之、季羡林并称“清华四剑客”,后来又与吴组缃、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的林庚先生。‎ 北大中文系教授钱理群①曾告诉自己的每一个学生,要去接触林庚,拜访林庚,因为这位老人有着老一代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 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20世纪80年代林庚从北大退休,便一直居住在这里。学生们从门口偶尔路过,能看到林庚先生正静坐在藤椅上,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 这些学生再也听不到林庚讲课了。‎ 据听过课的人们回忆,林庚讲课,有时身着白衬衣,吊带西裤,有时身着丝绸长衫。他腰板挺直,始终昂着头,大多数时间垂着双手,平缓地讲着,讲到会心关键处,会举起右手,辅以一个有力的手势。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 林庚退休之前,中文系特意为他安排了一堂“告别课”。尽管从1933年在清华大学给朱自清当助教开始,林庚已经执教半个世纪,但他的讲课题目还是几经更换才定下,讲课内容也斟酌再三,教案足足准备了一个多月。这一课,讲的是“什么是诗”。‎ 讲课那天,他穿一身经过精心设计的黄色衣服,配黄皮鞋,头发一丝不乱。照钱理群的说法,“美得一上台就震住了大家”。然后,他款款讲来,滔滔不绝。但是,课后钱理群送他回家,他一进门便倒下,大病一场。‎ 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已经少问世事,不接受媒体访问,淡出公众视野,甚至,连那些从他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张鸣②说。‎ 隐居中的林庚,唯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对学生,对年轻人,林庚有一种超乎寻常的感情和期待。”张鸣说。在他那间20多年毫无变化、简朴陈旧的客厅里,他面对来访的学生,很容易激动起来。阳光从东、南、西三面的窗户里洒进来,学生们“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学生袁行霈回忆,他从不对学生耳提面命,疾言厉色,也不肯当面表扬,或者说些惯常的客套话。学生去看望他时,他起身迎接;离开时,又总是要送出大门,说声“谢谢”。‎ 这位曾经的北平现代派诗人、后来的古典文学研究者,一生追慕的是“寒士文学”和“布衣感”。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他的学生袁行霈③至今记得先生的一句话:“人走路要昂着头,我一生都是昂着头的。”‎ 不过,“文化大革命”中林庚曾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这段历史,成为有人指责林庚的罪名之一。但钱理群向记者转述,在一次为一本古书作注的讨论会上,江青曾送给林庚一枝花,托他“转交夫人”。林庚不卑不亢,接过花,随手放在桌上,没有任何受宠若惊的表情。“这起码说明林庚先生的态度。他是温和的,他不是激烈反抗型的文人,这与他的性格一向相符。而他对政治上的事情,原本并不清楚。”钱理群说。他认为,此前和此后,林庚与政治再无半点瓜葛,可以作为一个证明。而林庚晚年的隐居,被钱理群看作“从根底上是自由的精神”。‎ ‎“在做人上,他是成功的。”钱理群评论,“相比一些在世时被推上高位、被别人供奉的人,林庚的结局是最美的。”‎ ‎“他并不显赫,社会上的人也许并不知道他是谁,学生却永远铭记。”钱理群说,这是作为一个老师,可以得到的最高评价。‎ ‎(选自《民国那些人》,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钱理群:鲁迅、周作人研究专家。北京大学资深教授。②张鸣:北大中文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文系副主任等职。③袁行霈:古典文学专家。曾任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 ‎(选自“百度百科”)‎ ‎23.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林庚先生早年名声很大,曾位列“清华四剑客”和“北大中文四老”,但后来被人们完全遗忘了。‎ B. 林庚先生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地倾听。‎ C. 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所以钱理群才会建议学生们去接触、拜访林先生,以期从他身上得到教益。‎ D. 林庚在“文化大革命”中被选调入“两校写作小组”,被人视为其污点,而从他对待江青送花的态度看,他并非刻意参与到政治中。‎ E. 林庚并不具有显赫的地位,不被人崇仰供奉,却以其人格魅力被学生永远铭记,这是一个老师所能得到的最高评价。‎ ‎24. 钱理群说林庚有着故去的知识分子们身上最深厚、最值得传承的精神财富。请结合全文,说说这“精神财富”体现在哪些方面。‎ ‎25. 文中引用了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请简要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26. 文中说林庚先生是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23. DE 24. ①学识渊博,治学严谨。②不慕名利,淡泊处世。③待人热心,随和真诚。④面对权贵,不卑不亢。 ‎ ‎25. ①三人皆是与林庚关系密切的人,引述他们的话使传记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②引述内容多为议论评价,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③三人身份地位不一般,评价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④引用多人多侧面的评述,有助于多方面表现林庚先生的精神品质。 ‎ ‎26. 林庚先生作为喧闹时代里的“隐退者”,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其生活处于“隐退者”的状态:①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大燕南园,少问世事,淡出了公众视野,连门口路过的学生有些也不知他是谁。②地位不显赫,在他辞世的消息被报道后,才又被人记起当年的赫赫声名。二是他具有“隐退者”的精神气质:①看淡名利,超然物外。②平易近人,性格谦和真诚。③面对权贵,不卑不亢,态度温和而不激烈。④在隐居中获得精神自由。⑤纯真、赤诚,追求单纯的快乐。‎ ‎【解析】‎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 A项,“但后来被人们完全遗忘了”理解错误,原文是“林庚似乎已被人们遗忘了”,可此项却把或然说成了全然。‎ B项,“上课注重形象,讲究穿戴,或中或西,风度翩翩,加上教态大方”论述不全,“吸引了学生们全神贯注的倾听”的原因还有其他因素,如“不用讲稿”“旁征博引”等。‎ C项,“林庚先生隐退后不再为学生们上课了”说法有误,原文是说“隐居中的林庚,惟独在有人请他为学生讲课时绝不推辞”,他有时替学生上课。‎ 故选DE。‎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分点作答。‎ 本题,要抓住题干中“精神财富”一词进行筛选和分析,然后分条作答。由“他从不用讲稿,偶尔看看手中卡片,但旁征博引,堂下鸦雀无声,仿佛连“停顿的片刻也显得意味深长”可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由“功利、名望,仿佛已经完全从先生的心里消失”可知,不慕名利,淡泊处世;由“坐在他面前,甚至连敬仰的心都很难产生,他实在太随和,太真诚”可知待人热心,随和真诚;由“他推崇不在权贵面前低头‘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尘埃。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的骨气”可知面对权贵,不卑不亢。‎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引用作用的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理解引用的内容,可从对塑造人物形、突出主题和艺术效果方面回答。‎ 本题,一要从这几个人的身份分析;二要从这几个人同林庚的关系分析;三要从这几个人说话的内容和角度分析。首先这几个人都是与林庚关系密切的人,因而增加真实性;其次,说话的内容都为评论话语,能够展现人物精神;再次,三个人的身份有说服力;最后,属于侧面论述,更加表现出其品质。‎ ‎【26题详解】‎ 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明确表达出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从文本情节引述论据分析。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等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本题,要先在文本中筛选出与“隐退者”意思有关的文字,然后再分析林庚先生“隐退”的特点,逐条作答。由本文第三节“这笔精神财富近20年来一直隐居在北京大学燕南园里。……他的侧影清癯而安详”和第八节“晚年,燕南园里这位坐在藤椅上的老人……有些也已经不知道他是谁了”可知他隐居者的生活状态;从钱理群、张鸣、袁行霈等人对林庚先生的评述中可知其“隐居者”者的精神气质。‎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七、写作 ‎27.微写作,请在下列两个小题中任选其一,按要求完成写作。‎ ‎(1)理想与现实之间常常存在着巨大矛盾,请从《红楼梦》、《论语》、《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主要人物,分析一下他(她)是如何面对两者之间的矛盾的。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2)在阅读经典小说的过程中,常有一些人物使我们感动,他们或高尚、或勇敢、或坚强、或纯洁……请从《红楼梦》、《边城》、《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红岩》、《论语》中选择一个人物,用一段抒情性文字表达你对他(她)的赞美。要求:150字左右。‎ ‎【答案】《老人与海》的主人公圣地亚哥身上体现出惊人的自信。在整部小说高潮中他的自信表现的最为明显,当他和马丁鱼以及鲨鱼在进行艰苦战斗过程中,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没有伙伴,没有武器而选择放弃,他坚信自己能够取得胜利,他坚决的用智慧和实际行动来捍卫自己的尊严,当小说到了结尾的时候,圣地亚哥依然坚信自己可以被毁灭,但是无法被打败,这样的一句话深刻的展现了圣地亚哥的自信。‎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微写作实际上是语言的应用能力,这类题首先要审清题干,根据题干的要求来写,微写作的考查要求常常与表达方式、修辞、句式、人称、角度等语言表达联系起来。从本质上说,微写作是语言综合运用题。表达方式看,我们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 本题要求请从《红楼梦》、《论语》、《平凡的世界》、《红岩》、《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个主要人物,分析一下他(她)是如何面对理想与现实两者之间的矛盾的。可以选取《老人与海》中的的主人公圣地亚哥,他身上体现出惊人的自信与小说结尾圣地亚哥依然坚信自己可以被毁灭,但是无法被打败,这样的一句话深刻的展现了圣地亚哥的自信。‎ ‎【点睛】微写作的形式多样化,可以是改写、扩写、缩写、仿写以及种种片段性写作。表达方式看,我们可以把微写作分为六大类:记叙类、描写类、说明类、议论类、应用类、抒情类。下面我们逐个说明。记叙类:不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面面俱到,一般以事件的某个环节或人物的某个方面为中心,描绘出一个精彩的镜头,或是动人的画面,进而揭示事件的意义,展示人物的个性。描写类:1、人物描写类:可以从正面切入,通过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直接刻画人物形象;也可以从侧面切入,借助景物或者描绘他人等间接描写来烘托人物,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2、景物描写类:要抓住景物的独特之处,发挥想象,变换观察角度,调动各种感官,做到绘声绘色。同时还要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将主观上的喜怒哀乐融入客观的景物描写中,做到情景交融。3、场面描写类:场面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时间和环境中的活动所构成的画面的描写。要综合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手段,使场面生动而富有感染力。写作时要注意两点:(一)点面结合,有序可循;(二)活动为主,突出气氛。说明类:说明类微写作的对象可以是日常物品、影视作品,可以是场所、建筑、时令特征,也可以是漫画等。事物说明文的写作关键是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而漫画说明文重在准确、全面。说明类微写作的技巧在于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依据合适的说明顺序,围绕事物的特征来进行写作。语言要通俗易懂、科学严谨。议论类:议论类微写作要求考生能够对某一事物、某种现象、某篇文章等发表评论或加以赏析。此类微写作一般先叙述现象或引用材料,然后明确论点,接着分析材料,用合适的论证方法,或举事例,或引名言,围绕现实和自身论述自己的观点。结尾再总结全文,照应开头或强化中心,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应用类:此类微写作要了解其基本格式要求,如标题、称呼语、问候语、结束语、落款等,同时还要积累一定量的谦辞与敬辞,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抒情类:直抒胸臆的抒情类微写作,可以借鉴颁奖词的写法,采用第二人称,使用直接表白的形式,直接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生动化。间接抒情的抒情类微写作,往往需要结合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对景物、人物、事物的感情。‎ ‎28.作文 ‎“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请以“说‘安’”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700字。‎ ‎【答案】说“安”‎ 古来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古时之人就把修身放在了第一位。我也认为: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 志者,必先安心。有志之士,必先有心。确定心之所向,志向也将势如破竹地冲破一切阻碍,成就一番事业。诸葛孔明忠义乾坤世人皆知,一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便把“伏龙”这个名字照得亮堂堂的,孔明将心安在了汉室统一上,最后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可后人永远将佳话围绕在了他身边。元帅岳飞将心安在大宋,一首《满江红》,歌出了“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志者,安心,心如磐石。‎ 治者,必先安心。冰心诗中写道:“心若冰清,天塌不惊”。治国之人,必先做到天塌不惊。心安得稳,国安得就稳。勾践卧薪尝胆终报国耻的故事再次证明了治者安心。记得从书上看过这么一句话“不可忘,不可念”,用在这里正合适,所谓国仇不可忘,天塌不可惊;家耻不可念,心应若冰清。治者,安心。心若冰清。‎ 智者,必先安心。曾经疑惑,曾经迷茫,将心放平,你便是智者。做得到宠辱不惊任庭前花开花乱,做得到去留无心,看天上云卷云舒,这才是将心放平,一朝不得志便抑郁而终的人,也许是诗人,也许是文学家;也许是富五车,也许家财万贯,但不懂得笑看风云,不懂得安心的人,决不是智者。智者,是一份潇洒、一份幽默、一份认真、一份玩笑、一份勇敢,五份安心。智者,安心。心比镜湖。‎ 知者,必先安心。佛曰:“渡人自渡。”也许这就是安心的最高境界。与人争名逐利,不如守掘归园田的恬淡轻松;与人比权量力,不如渡人自渡的豁达明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只有懂得宽宏,懂得不把世界看得太清楚,懂得笑看得失,淡观荣辱的人,才是知者,才懂得笑看得失。知者,安心。心似苍穹。‎ 安家,安国,安邦之人,必先安心。将心安如磐石的人是”、“志者”;将心置若冰清的为“治者”;将心比作镜湖的必为“智者”;将心看似苍穹的实作“知者”。‎ 安心、安家、安邦,之后安天下。‎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命题型作文,命题就是命制作文的题目,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其审题思路:添加语素,构成语境。有些命题,如词语或短语式命题,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 审题:‎ 首先解读材料和题目,“安”字含有“安定”、“安全”、“安宁”、“安逸”以及“安于……”等意思,以“说‘安’”为题写议论文”,我们可以添加语素,构成语境,比如:安全是生产得到保障的前提;安心是学业有成,事业发展的条件;安逸是毁掉青春的坟墓;安宁是一个人内心的追求等等,然后选择一个作为论点,构思成文。 ‎ 立意:‎ ‎1.随遇而安;‎ ‎2.居安思危;‎ ‎3.安于现状;‎ ‎4.不安于现状;‎ ‎5.杜绝“安逸”‎ ‎6.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素材:‎ ‎1.《孟子》中说道“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此话的确意味深长。只有心怀一定的危机感和忧虑感才能使我们在当今社会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寻求立足之地!忧患可以使担当大任的人经得住苦难的考验,可以促进人类社会不断的向前发展。‎ ‎2.狼捕食鹿,人们想让鹿不被狼捕杀而杀死狼。他们违背了“优胜劣汰”的原则。由此,狼便越来越少,本想鹿应该增多了,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这是为什么?是因为,鹿缺少了忧患,只顾自由自在的生活。原来有狼追鹿,鹿就会奔跑,现在,狼没有了,鹿的体质也必然下降,直至死亡。可见,忧患的作用不仅对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 也是有极大好处的。‎ ‎3.“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所以 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也是《孟子》中的一段话。这番话说的是:承担重任的人,之所以受尽苦难,是“天”授之以重任之前,先要磨练他的意志和身心,借以提高他的竞争能力。做一个人,一个发奋图强,顽强拼搏,意志坚定,勇往直前的人,必须要用“忧患”做为一切成就的先决条件。从古至今,多少英雄豪杰做出的丰功伟绩,都缺不了“忧患”意识做为精神支柱,这也体现出忧患的重要。‎ ‎4. ‎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对于个人而言,“生于忧患”是千古不变的名言,勾践卧薪尝胆就是这样的楷模。而纣王建酒池肉林,是“死于安乐”的典型。海尔张瑞敏常说“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微软比尔•盖茨亦有言:“我们离破产永远只有十八个月”,正是强烈的忧患意识使他们常备不懈获得成功。“安不忘危,盛必虑衰”,让我们在忧患中求得生存与发展,不能在享乐中走向衰败。‎ 结构:‎ 议论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并列式、层进式和对比式。此题可并列的结构行文,首先通过分析材料由此自己的观点:安家、安国、安邦,必先安心。然后分点论述:志者,必先安心;治者,必先安心;智者,必先安心;知者,必先安心。最后总结论点,收尾。‎ ‎【点睛】命题作文是根据所出示题目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方式。审题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语素,构成语境”的办法来完成审题,即在所给定的词语前或后添加词语或短语,丰满所给的词语,来显示自己要表达的主旨。要尽可能多角度添加,以便自己有筛选的余地。有些命题比较具体实在,我们需要化实为虚,抽象概括;有些命题比较抽象,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找到抓手;还有些命题可能虚实兼备,我们则需要虚实结合。把握内涵,梳理关系。对于关系型命题作文,审题的关键是要在把握概念内涵的基础上,找准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梳理出两个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由表及里,揭示寓意。有些命题采用比喻、象征手法,审题时不能照字面意思去理解,而应该抛开表面意义去挖掘隐藏在背后的寓意。‎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