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0 KB
  • 2021-06-09 发布

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 2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福建省平和一中、南靖一中等五校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基础知识(15分)‎ ‎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 A. 寥郭(liáo kuò) 彳亍(chí chú) 戮没(lù) 斑斓(lán)‎ B. 峥嵘(zhēng róng) 忸怩(niǔ ní) 青荇(xìng) 浸渍(zì)‎ C. 踌躇(chóu chú) 漫溯(màn shuò) 百舸(gě) 杯勺(sháo)‎ D. 桀鹜(jié ào) 颓圮(tuí pǐ) 长篙(hāo) 喋血(dié)‎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和识记并正确书写规范汉字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平时学习中扎实的积累,对一些多音字、形近字、形声字要能准确辨析。对于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易误读的字,平时要善于归纳,分类整理,加强记忆。‎ A项,“寥郭”应写作“寥廓”,“彳亍”应读作chìchù;‎ C项,“溯”应读sù,“杯勺”写作杯杓;‎ D项,“桀鹜”应写作“桀骜”,“篙”应读作gāo。‎ 故选B。‎ ‎2.下列语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张良出,要项伯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B. 令将军与臣有郤 朝济而夕设版焉 C.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 D. 大王来何操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语句中都有通假字的一项”,重点考查通假字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通假字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 A项,“要”通“邀”,邀请。‎ B项,“郤”通“隙”,嫌隙,隔阂。‎ C项,“已”通“矣”,句末语气词;“卒”通“猝”,突然。‎ D项,“反”通“返”,返回。 ‎ 故选C。‎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 )‎ A. 所以遣将守关者 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B. 而伤长者之意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C. 吾每念,常痛于骨髓 人不敢与忤视 D. 诸郎中执兵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重点考查的是古今异义词现象,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明确例句所给词语的用法,然后仔细分析所给选项,将选项所给句子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古今异义词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做出判断。‎ A项,“所以”,古义:表示原因;今义:表示结果的连词。 “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B项,“长者”,古义:品德高尚的人,敦厚的人;今义:年龄较大的人。“提”,古义:掷击;今义:拿着。‎ C项,“骨髓”,一种存在于骨内腔隙的柔软组织,古今意义相同。“不敢”,没有胆量,没有勇气做某事。古今意义相同。‎ D项,“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指中医医生。“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故选C。‎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其人居远未来 ③既东封郑 ‎ ‎④皆白衣冠以送之 ⑤箕踞以骂曰 ⑥籍吏民,封府库 ‎⑦项伯杀人,臣活之 ⑧共其乏困 A. ①④/②③/⑤⑧/⑥⑦‎ B. ①③/②⑦/④⑧/⑤⑥‎ C. ①⑤/②⑧/④⑥/③⑦‎ D. ②③/④⑦/⑤⑧/①⑥‎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对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重点考查词类活用现象。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将词语放回到原文中,根据平时对词类活用现象的积累情况,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分析。‎ ‎①“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 ‎②“远”,形容词作名词,远地;‎ ‎③“封”,使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④“白衣冠”,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白衣戴白帽;‎ ‎⑤“箕”,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⑥“籍”,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⑦“活”,使动用法,使……活下来;‎ ‎⑧“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少的东西。‎ 分析可知,①⑤都是名词作状语;②⑧都是形容词作名词;④⑥都是名词作动词;③⑦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文言实词中词类活用现象,属于实词考查的一部分,高考一般不单独设题。常见的实词活用情况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备考时要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掌握实词活用的常见类型,注意识记和累积,学会采取代入原文法、课内回顾法、成语迁移法、语境分析法等方法来推断。‎ ‎5.对下列句子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群臣侍殿上者 ‎ ‎④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 ‎⑦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⑧沛公安在 A. ①②/④⑤/⑥⑧/③⑦‎ B. ①④/③⑥/⑤⑦/②⑧‎ C. ①⑥/②④/③⑤/⑦⑧‎ D. ①④/③⑥/⑤⑧/②⑦‎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句式的能力。文言特殊句式有省略句、被动句、判断句和倒装句。倒装句又有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和主谓倒装句,分析时要注意结合句子特征进行,还可以依据固定结构来判断,‎ ‎①判断句,意思是现在人家是菜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 ‎②宾语前置句,正常的语序为“有何厌”,有什么满足的。‎ ‎③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语序为“侍殿上群臣”。‎ ‎④判断句,“者……也”表判断。‎ ‎⑤被动句,“为所”表被动,“为所虏”,被俘虏。‎ ‎⑥定语后置句,“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正常的语序为“太子及知其事宾客”。‎ ‎⑦被动句,“见”表被动,“见陵”意思是被凌辱。‎ ‎⑧宾语前置句,“安在”的正常语序为“在安”,在哪里。‎ 分析可知,①④都是判断句;③⑥都是定语后置句;⑤⑦都是被动句;②⑧都是宾语前置句。‎ 故选B。‎ 二、文言文阅读(32分)‎ 课内文言文阅读题 秦将王翦破赵,虏赵王,尽收其地,进兵北略地,至燕南界。‎ 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荆卿曰:“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 荆轲知太子不忍,乃遂私见樊於期,曰:“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计不知所出耳!”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樊於期乃前曰:“为之奈何?”荆轲曰:“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乃今得闻教!”遂自刎。‎ ‎6.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进兵北略地(掠夺、夺取)‎ B. 顾计不知所出耳(不过,只是,表轻微转折)‎ C. 愿足下更虑之(更加)‎ D. 秦王必说见臣(同“悦”,高兴)‎ ‎7.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用法和“秦之遇将军”相同的一项是( )‎ A. 今闻购将军之首 B. 太子闻之 C. 何厌之有 D. 行李之往来 ‎8. 下列对文中词语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燕”,周朝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在今河北北部、辽宁西部一带,为秦所灭。‎ B. “卿”,在古代是一个多义词,既是古代官名,也是对人的尊称。文中指前者。‎ C. “太子”,古代被确定将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儿子,太子多为嫡长子。‎ D. “邑”,在古代是一个多义词,既可以指大的城市,也可以指县,也指封地。‎ ‎9.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微太子言,臣愿得谒之,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答案】6. C 7. D 8. B ‎ ‎9. 即使太子不说(如果没有太子说的话),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些实词,然后要把实词逐一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C项解释错误,“愿足下更虑之”意思是“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更”,改变。‎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本题考查虚词“之”的用法,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之”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之”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具体解答时要根据“之”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意义。‎ 例句中“之”,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A项,“之”,结构助词,的;‎ B项,“之”,是代词,代指樊於期自杀;‎ C项,“之”,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之”助词,放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B项,“文中指前者”错误。文中“荆卿”的“卿”指后者,是对人的尊称。‎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 ‎“微”,没有;“谒”,拜会,前往;“谒之”,前往秦国,这里指采取行动;“而”,表转折,却;“无信”,古今异义词,没有信物;“亲”,动词,接近。‎ ‎【点睛】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参考译文:‎ 秦国大将王翦打败了赵国,俘虏了赵王,占领了赵国的全部领土,向北进军侵占土地,直到燕国的南部边界。‎ 太子丹很害怕,就对荆轲说:“秦国的军队早晚就要渡过易水,那么虽然想经常侍奉您,又哪里能够呢?”荆轲说:“太子不说,我也要请求行动。现在去却没有什么凭信之物,那就无法接近秦王。樊将军,秦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作赏格,购取他的头。如果真的能够得到樊将军的头,和燕国督亢一带的地图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地接见我,那我就有机会报答太子了。”太子说:“樊将军因为走投无路,处境非常困难才来投奔我的,我不忍心因为自己的私仇却伤害长者的心,希望您再想想别的办法吧!”‎ 荆轲知道太子不忍心,于是就私下去见樊於期,说:“秦国对待将军,可以说太刻毒了。父亲、母亲和宗族,全被杀戮或没收为官奴了。现在听说购买将军的头,赏格一千斤金、一万户人口的封地,(你)打算怎么办?”樊将军仰天长叹,流着眼泪说:“我每次想到这事,常常痛恨入骨髓,只是想不出一个计策来!”荆轲说:“现在有一句话,既可解除燕国的祸患,又可报将军的仇恨,怎么样?”樊於期走上前说:“怎么办?”荆轲说:“希望得到将军的头用来献给秦王,秦王必然高兴而又友善地接见我。(到那时)我左手抓住他的衣袖,右手刺他胸膛。既然这样,那么将军的仇报了,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将军有没有这个心意呢?”樊於期脱下一只衣袖,左手握住右腕,走近一步说:“这是我日夜为之咬牙痛心的事,今日才得到您的指教!”于是就割颈自杀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 留侯张良者,字子房,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父平,相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二十岁,秦灭韩。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相韩故。 ‎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锥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 ‎ 沛公入秦宫,宫室帷帐狗马重宝妇女以千数,意欲留居之。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故沛公得至此。夫为天下除残贼,宜缟素为资。今始入秦,即安其乐,此所谓‘助桀为虐’。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 项羽至鸿门下,欲击沛公,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私见张良,欲与俱去。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乃具以语沛公。沛公大惊。良曰:“沛公自度能却项羽乎?”沛公默然良久,曰:“固不能也。今为奈何?”良乃固要项伯。项伯见沛公。沛公与饮为寿,结婚姻。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及见项羽后解,语在《项羽》事中。‎ ‎(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减)‎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B.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张良故也 C.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D.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留侯中的“侯”是我国古代爵位中的一种,春秋时期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 B. 《太公兵法》又称《太公六韬》,是先秦时期著名的黄老道家典籍《太公》的兵法部分。‎ C. “拜良为厩将”中的“拜”,古代指按一定礼节求取官职,一般下级要求上级给予官位。‎ D. 婚姻,在本文中为古今异义词,古意是指约为儿女亲家,男方为婚,女方为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少年张良血气方刚,胆量过人。当韩被秦国灭亡后,他用尽自家财产为韩报仇,不畏惧秦的强大。‎ B. 张良眼光锐利,善于辞令。当刘邦想把珍宝、美人等留下享用时,他以秦亡国为例,独自规劝刘邦。‎ C. 张良审时度势,懂得隐忍。在行刺秦王失败之后,他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更改姓名,躲藏起来。‎ D. 张良有情有义,忠心耿耿。当得知项羽要攻打刘邦时,他没有选择逃离,而是给刘邦出化解之策。‎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 ‎(2)令项伯具言沛公不敢倍项羽,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 ‎【答案】10. A 11. C 12. B ‎ ‎13. (1)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 ‎(2)(沛公)请项伯向项羽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羽,(沛公)之所以封锁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的强盗。‎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个句子,然后通读全文,找到句子所在位置,结合上下文粗通大意,再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 本题所给画线句子的意思是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 句中 “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是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应为“狙击秦皇帝于博浪沙中”,也是状语后置句,故“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之后应断开,排除BD两项。‎ 再比较AC两项,“甚急”指的是“求贼”,故“求贼甚急”中间不应断开,排除C项。‎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核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根据平时的积累,并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对比选项,确定答案。需要注意的是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较为知名的作家作品、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C项,“古代指按一定礼节求取官职,一般下级要求上级给予官位”错误。应为“古代指按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独自规劝刘邦”说法错误。原文中说的是“‎ 樊哙谏沛公出舍,沛公不听。良曰:‘夫秦为无道,……愿沛公听樊哙言。’沛公乃还军霸上”,先是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听,然后张良规劝刘邦,希望刘邦听从樊哙的意见。可见不是张良“独自规劝刘邦”。‎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数”,多次,屡次;“以”,介词,根据;“说”,劝说,这里指献策;“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认为……善(好)”,引申为赏识,赞赏;“之”,代词,代张良;“其”,代词,他的;“策”,计谋。‎ ‎(2)句前省略了主语“沛公”,翻译时当补出;“具”,详细地;“倍”,通“背”,背叛;“所以”,表原因,……的原因;“距”,通“拒 ”;“者……也”,判断句式,“所以距关者,备他盗也”可译为“之所以封锁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的强盗”。‎ ‎【点睛】第1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留侯张良,字子房,他的先人是韩国人。祖父开地,做过韩昭侯王的相。父亲平,做过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年),父亲平去世。张良的父亲死后二十年,秦国灭亡了韩国。张良当时年纪轻,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灭亡后,张良家有奴仆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财产寻求勇士谋刺秦王,为韩国报仇,这是因为他的祖父、父亲任过韩王之相的缘故。‎ 张良曾经在淮阳学习礼法,在东方见到了仓海君。他找得个大力士,造了一个ー百二十斤重的铁锤。秦始皇到东方巡游,张良与大力士在博浪沙这个地方袭击秦始皇,误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在全国大肆搜捕,寻拿刺客非常急迫,这是为了张良的缘故。张良于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鄱躲藏起来。‎ 过了十年,陈涉等人起兵反秦,张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个青年,景驹自立为代理楚王,驻在留地。张良打算前去跟随他,半道上遇见了沛公。沛公率领几千人,夺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张良便归附了他。沛公任命张良做厩将。张良多次根据《太公兵法》向沛公献策,沛公很赏识他,经常采用他的计谋。张良对别人讲这些,别人都不能领悟。张良说:“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间的。”所以张良就跟随了沛公,没有离开他去见景驹。‎ 沛公进入秦宫,那里的宫室、帐幕、狗马、贵重的宝物、美女数以千计,沛公的意图是想留下住在宫里。樊哙劝谏沛公出去居住,沛公不听。张良说:“秦朝正因暴虐无道,所以沛公才能够来到这里。替天下铲除凶残的暴政,应该以清廉朴素为本。现在刚刚攻入秦都,就要安享其乐,这正是人们说的‘助桀为虐’。况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希望沛公能够听进樊哙的意见。”沛公这才回军驻在霸上。‎ 项羽来到鸿门下,想要攻打沛公,项伯于是连夜急驰到沛公的军营,私下里会见张良,想让张良跟他一起离开。张良说:“我是替韩王伴送沛公的,如今情况紧急,逃离而去是不合道义的。”于是就将情况全都告诉了沛公,沛公非常吃惊。张良说:“沛公自己揣度一下能够打退项羽吗?”沛公沉默了好一会儿,说:“本来是不能够的。现在该怎么办呢?”张良于是坚决邀请项伯见沛公。项伯会见了沛公。沛公与项伯同饮,为他敬酒祝福,并结为亲家。(沛公)请项伯向项羽详细说明沛公不敢背叛项羽,(沛公)之所以封锁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的强盗。等到沛公会见项羽以后,取得了和解,这些情况记载在《项羽本纪》中。‎ 阅读下面这首现代诗,完成下面小题 最后的飞翔 宫玺 一只受伤被缚的鹰 终于挣脱绳索 奋力飞上天空 然而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 鲜血淋漓 心肝如迸 为了最后的飞翔 它聚集起周身的力量 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 盘旋着,盘旋着 一圈,一圈,一圈……‎ 向大地倾洒着无尽的柔情 山河将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 蓝天将拥抱它不死的魂灵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开头极力营造一种悲凉沉郁的氛围,一只鹰受伤而又被缚,让这只鹰的命运显得凄惨而令人唏嘘。‎ B. “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运用比拟手法,化被动为主动,展现出绳索对鹰的阻碍和摧残,同时体现出鹰为了飞翔,付出了惨重代价。‎ C. 挣脱绳索的鹰最终的结局是其残躯被山河收留,其魂灵被蓝天拥抱,主要体现了山河蓝天对鹰的怜悯。‎ D. 本诗中的鹰,之所以能强忍身体剧痛,挣脱绳索,一圈一圈地翱翔于蓝天,根本原因是它对禁锢自己的绳索的控诉。‎ ‎15. 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 ‎【答案】14. B 15. (1)文中“绳索”象征的是对自由的压制、束缚,“挣脱绳索”、“奋力飞上天空”表达出了诗人对鹰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强权(束缚)的赞美之情,以及对禁锢生命势力的不满。(2)鹰“向大地倾洒柔情”表达出了鹰对山河、蓝天的深情,“山河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蓝天拥抱它不死的魂灵”,则表达出了山河、蓝天对鹰深厚的爱(情谊)。‎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把握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思想情感,思考表现手法,再对比选项得出答案。‎ A项,“诗歌的开头极力营造一种悲凉沉郁的氛围,一只鹰受伤而又被缚”分析不恰当,诗歌开头感情基调是激昂、振奋的,由原诗“一只受伤被缚的鹰/终于挣脱绳索”可知,鹰挣脱了束缚。‎ C项,“主要体现了山河蓝天对鹰的怜悯”错误,诗中说“山河将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蓝天将拥抱它不死的魂灵”,主要体现了对鹰的崇敬,表达出山河、蓝天对鹰的厚爱。‎ D项,“根本原因是它对禁锢自己的绳索的控诉”错误,诗中说“为了最后的飞翔/它聚集起周身的力量/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盘旋着,盘旋着……”可见,根本原因在于对自由的追求。‎ 故选B。‎ ‎【15题详解】‎ 此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问的是“请结合诗句分析诗歌主要表达了哪些感情”,“哪些”意味着答案不止一点,因此解答时需要逐句分析诗歌内容,分点进行概括。‎ 诗歌前三句“一只受伤被缚的鹰/终于挣脱绳索/奋力飞上天空”,说明鹰是被绳索所缚,这里“绳索”有其象征意义,象征的是对自由的压制、束缚,代表的是强权。“挣脱绳索”说明鹰敢于反抗,终于冲破了束缚。“奋力飞上天空”,则表明鹰向往的是天空,向往的是自由。“然而绳索撕去了它的一条腿/鲜血淋漓/心肝如迸”表明鹰为了反抗束缚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诗人写鹰受伤了仍要奋力挣脱束缚飞向天空,表达出的是对鹰的赞美之情,赞美鹰敢于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强权,同时也表达出对禁锢生命的势力的不满。鹰“为了最后的飞翔/它聚集起周身的力量/忍受着难以忍受的剧痛/盘旋着,盘旋着……向大地倾洒着无尽的柔情”,表明鹰对蓝天和大地有着无限深情,而“山河将收留它的毛羽和血肉/蓝天将拥抱它不死的魂灵”,又表明山河、蓝天对鹰有着深厚的情谊,其中“不死的魂灵”又表达出对鹰的高度赞美和崇敬之情,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诗歌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向往自由、忧国忧民等。‎ 四、默写(10分)‎ ‎16.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再别康桥》中用“一船星辉”来比喻对往昔生活的回忆、留恋的诗句是:“寻梦?______,__________,满载一船星辉,______。”‎ ‎(2)《荆轲刺秦王》中,通过环境描写来渲染氛围,表明荆轲慷慨赴难、为国捐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3)《记念刘和珍君》中作者认为真正的猛士应该这样的:_____,_________。‎ ‎(4)《雨巷》中描写丁香姑娘消失的地方的诗句是:_________,走尽这雨巷。‎ ‎(5)《沁园春·长沙》表现同学少年意气风发、强劲有力的诗句:____,________。‎ ‎【答案】 (1). 撑一支长篙 (2).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3).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 风萧萧兮易水寒 (5).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6). 敢于直面惨淡人生 (7). 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8). 到了颓圮的篱墙 (9). 书生意气 (10). 挥斥方遒 ‎【解析】‎ ‎【详解】本题考核名句名篇默写能力,采用的是情景式默写的题型,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所给句子的出处及作者,还要注意题干中给出的提示,准确书写出答案。本题要注意下列字词的正确写法:撑、篙、漫、溯、斑斓、萧、淋漓、颓圮、篱、遒。‎ 五、现代文阅读(2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 古人云:“诗言志。”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尽管人们可能因为生活境遇的不同而对诗歌的本质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只要是真正的诗人,他就无法拒绝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生成中的决定意义。‎ 虽然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产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遍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 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没有丰富的情感就不会产生优美的诗篇。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诗人要在真善美的表达中“给人以力量,给人以希望,给人以美好的感受”。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个人的生存感受就没有价值。相反,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不但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说的就是诗歌创作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白话成为文学创作的主要工具,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现代汉诗的口语化并不是意味着语言的粗俗化。日常口语可以成为诗歌的语言,但是它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不仅是诗歌语言的艺术化,而且也是诗人以诗意化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活情感的审美化。卞之琳的《断章》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但是诗人却通过日常生活的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节选自《人民日报》)‎ ‎17. 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 诗歌是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的,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B. 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来源于生活,因此,诗人的现实生活在诗歌情绪的生成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C. 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 D. 诗人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因为现实生活是诗歌情绪产生的基础。‎ ‎18.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诗歌的情绪蕴藏在深厚的生活土壤中。真正的诗人应该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 B. 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诗人所具有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 C. 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和情绪升华的过程,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 D. 诗人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只有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他们的诗歌才能能够感动读者。‎ ‎19.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要表达真善美,必须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情绪体验。‎ B. 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还是一个语言的挑选过程,因此诗歌创作中的语言运用十分重要。‎ C. 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日常口语也必须是经过诗人进行选择和审美加工才成为诗歌的语言的。‎ D. 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要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而且是诗意化的,卞之琳的《断章》就是用诗化的口语,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 ‎【答案】17. C 18. B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答题时一般要认真审题,然后阅读所给选项,并在文中找到每个选项对应的区位,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C项,“诗人要写出好诗,就必须将自己的情感尽情抒发”表述不确切,原文是说“诗歌中蕴含的内心情感绝不是诗人的任意发挥,而是从现实生活中得来的”。‎ 故选C。‎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比对,寻找细微的差别确定答案。‎ B项中“诗人所具有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错误,原文说的是“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并不是“诗人所具有的情感”。‎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的设误类型一般为可能说成绝对,扩大范围或缩小范围。解答时一般要注意仔细阅读题干要求,理清文章层次,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再分析各个选项,找出答案。‎ A项,“诗人要表达真善美,必须……产生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情绪体验”错误。原文说的是“那些在与普通大众相互交融的生活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往往是最接近真善美的,是最具有人文情怀和精神深度的”。‎ 故选A。‎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类试题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小题。‎ 天才徐志摩 余杰 ‎①1933年11月19日,现代诗坛的夜莺徐志摩,在失事飞机的烈焰中,结束了他35岁的生命,逍遥地“云游”去了。‎ ‎②“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是一位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如同他热烈崇拜的拜伦、雪莱、济慈一样,彻底地奉献给了远在云端的理想。我感到惊奇的是,在那被鲁迅形容为“处处是非人间的黑暗”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怎么会有这样一个信仰如此单纯的诗人?我始终觉得他不像一个纯粹的中国人。因为中国人很少像他那样快快乐乐、认认真真地做梦。中国人大都是世故的、滑头的。而在徐志摩的眼里,生命如同一注清泉,处处有飞沫,处处有闪光;生命也像一段山路,处处有鲜花,处处有芳草。‎ ‎③不幸的是,错乱的时代与困苦的现实一天天浸蚀着他明朗的心房,他渴望像孩子那样哭,像孩子那样笑,但生活却强迫他长大。他的歌声越来越低沉,他的目光越来越黯淡,他的笑容越来越稀疏,他的诗作越来越晦涩。一只秃笔去,一只秃笔回,再无当年剑桥的神采飞扬。生活的牵制、政治的压迫、舆论的指责、友人的背离……团团地包围住了这位坚持浪漫理想的诗人。“你们不能更多地责备我,我觉得我已是满头的血水,能不低头已算好的。”是的,一辈子徐志摩没有绝望过,也没有怨恨过谁。在最悲壮的那一幕到来之前,尽管现实的黑暗一点点地吞噬着他那理想的新月所放射的清辉,他还是在痛苦中竭尽全力挣扎着,写诗作文、教书、办刊物、开书店,甚至实验农村乌托邦计划……作为一个诗人,他注定像蚕一样用生命结成雪白的茧,在茧成的那天羽化飞升而去;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在只有一弯新月的夜晚,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 ‎④进入30年代以后,徐志摩开始感到,尽管诗歌弱小的翅膀在那里扑腾,还是没有力量带着种种累赘往天外飞。“太丑恶了,我们火热的胸膛里有爱不能爱;太下流了,我们有敬仰之心不能敬仰;太黑暗了,我们要希望也无从希望。太阳给天狗吃去,我们只能在天边的黑暗中沉默着,永远的沉默着 !这仿佛是经过一次强烈的地震的悲惨,思想、感情、人格,全被震成了无可收拾的碎片,再也不成系统,再也不得连贯,再也没有发现。”当每个聪明的成年人都对皇帝的新衣赞不绝口的时候,那个喊出“什么也没有看见”的孩子的下场也就可想而知了。在这一点上,徐志摩很像安徒生——既深味人世的苦楚,又保持不老的童心。然而,长不大的彼得·潘毕竟只是一个遥远的神话,徐志摩则是一棵无法与土地告别的树。追求了一辈子的美,突然发现面前傲然开放的是一朵恶之花。我们无法揣度他当年的心态,而好友梁遇春的回忆录中,印象最深的一幕是徐志摩拿着一枝纸烟向一位朋友借火时说的话:“Kissing the fire”(吻火)。人世间的经验好比是一团火,许多人都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不敢投身到轰轰烈烈的火焰里去,因此这个暗淡的生活,简直没有一点光辉。“只有徐志摩肯亲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朽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难怪他的眼睛跟希腊雕像的眼睛相似,希腊人的生活就像他这样吻着人生的火,歌唱人生的传奇。”还是梁遇春看得真切透彻,徐志摩的血液里,真有希腊人天真好奇的因子呢。‎ ‎⑤“飞”是徐志摩理想的象征。在诗歌《云游》中,他写道:“脱离了这世界,飘渺的/不知到了哪儿,仿佛有/一朵莲花似的云拥着我/拥着我到极远的地方去/唉,我真不希望再回来/人说解脱,或许那就是罢!”‎ ‎⑥于是,他真的不回来了,真的解脱了。这是一个他早已洞悉的宿命。我不得不相信宿命的存在。否则,这个沼泽地一样的世界上,怎么会有徐志摩这样一个不湿鞋袜的人来走一遭呢?‎ ‎(有删改)‎ ‎20.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徐志摩受拜伦、雪莱、济慈影响很深,一生也如同他们一样热切地追寻着自己的理想。‎ B. 徐志摩一生追求美却未能成功,因此内心非常失望和痛苦,《云游》这首诗歌就是为了表达这种心境而写的。‎ C. 徐志摩在生活中是个谈吐诙谐的人,比如他用“ kissing the ‎ fire”(吻火)来代指借火点香烟,想象丰富,充满生活的趣味。‎ D. 文章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言辞中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情感,如结尾划横线的句子用了对比的手法升华主题,主要表达了对徐志摩悲剧命运的同情。‎ ‎21. 请结合文本概括作者笔下的徐志摩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2. 如何理解文末划线处“这个沼泽地一样的世界上,怎么会有徐志摩这样一个不湿鞋袜的人来走一遭呢”这句话?‎ ‎【答案】20. A 21. (1)天真浪漫,单纯好奇。他是个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都彻底地奉献给了远在云端的理想;他快快乐乐、认认真真地做梦,在他的眼里,世界处处有闪光,处处有鲜花。(2)坚持理想 。作为诗人,他像荆棘鸟一样,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生命的终了。(3)才华横溢 。写诗作文、教书、办刊物、开书店,甚至实验农村乌托邦计划。 ‎ ‎22. (1)徐志摩身处黑暗的旧中国却认真、快乐地追寻理想。(2)徐志摩虽遭遇重重艰难,但仍充满希望、心怀宽容。(3)徐志摩饱尝人世苦楚,但仍保持一个纯真的心。‎ ‎(4)世人冷漠对待人生,徐志摩却挚爱生命,讴歌人生。‎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对文章的阅读理解能力,从考查的角度来看,既有对主旨的探究,也有对人物形象的分析;从考查的范围来看,既涉及全篇,又侧重局部。此类试题答题时一般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感知;其次明确结构,关注手法;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做出准确判断。‎ B项,无中生有,“《云游》这首诗歌就是为了表达这种心境而写的”错误,文章中并没有说《云游》是为表达当时失望心境而写的。‎ C项,“徐志摩在生活中是个谈吐诙谐的人,比如他用……”分析不恰当。文中写徐志摩用“kissing the fire”(吻火)来代指借火点香烟,突出的不是他谈吐诙谐,而是他面对惨淡人生的乐观和果敢。‎ D项,“主要表达了对徐志摩悲剧命运的同情”错误。结尾处主要不是表达同情,而是突出徐志摩虽遭遇重重艰难,但仍充满希望、心怀宽容,保持纯真的心去挚爱生命、讴歌人生,表达作者对他的赞美和敬意。‎ 故选A。‎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此类题目在解答时,一般要先对文章的层次进行梳理,找出文中关于该人物的相关描述,筛选出该人物的言行,然后抓住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第二段文中说“徐志摩是一位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天才诗人”,他的一生“彻底地奉献给了远在云端的理想”,他的“信仰如此单纯”,他“快快乐乐、认认真真地做梦”,在他眼里“生命如同一注清泉,处处有飞沫,处处有闪光;生命也像一段山路,处处有鲜花,处处有芳草”,据此可概括出徐志摩天真浪漫,单纯好奇。第三段文中说徐志摩作为一个诗人,“他也注定像荆棘鸟一样,衔着锐利的荆棘……不断为理想而鸣唱,直到满嘴鲜血淋漓,直到生命的终了”,表明徐志摩坚持理想 。第三段文中还提到“他还是在痛苦中竭尽全力挣扎着,写诗作文、教书、办刊物、开书店,甚至实验农村乌托邦计划”,可见徐志摩才华横溢 。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22题详解】‎ 此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考查的是哪个句子,然后把句子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分析。‎ 本题所考查的句子为“这个沼泽地一样的世界上,怎么会有徐志摩这样一个不湿鞋袜的人来走一遭呢”,这个句子在文章的结尾处,有总结全文的作用,因此考生需要结合全文来分析。这句话是对徐志摩一生的整体评价,其中“沼泽地一样的世界”指的是徐志摩生活的时代,指的是黑暗的旧中国。“不湿鞋袜”则是指徐志摩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品质,结合全文来看, “徐志摩是一位从头到脚都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天才诗人”,“彻底地奉献给了远在云端的理想”,表明他身处黑暗的旧中国却认真、快乐地追寻理想。但是生活在“‘处处是非人间的黑暗’的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错乱的时代与困苦的现实一天天浸蚀着他明朗的心房”,“生活却强迫他长大。他的歌声越来越低沉,他的目光越来越黯淡,他的笑容越来越稀疏”,“生活的牵制、政治的压迫、舆论的指责、友人的背离”,然而徐志摩一辈子“没有绝望过,也没有怨恨过谁”,这些都表明徐志摩虽遭遇重重艰难,但仍充满希望、心怀宽容。“追求了一辈子的美,突然发现面前傲然开放的是一朵恶之花”,“徐志摩很像安徒生——既深味人世的苦楚,又保持不老的童心”,这些信息表明徐志摩饱尝人世苦楚,但仍保持一个意真的心。“许多人都敬鬼神而远之,隔江观火,拿出冷酷的心境去估量一切”表明当时人们都冷漠地对待人生,“只有徐志摩肯亲自吻这团生龙活虎的烈火,火光一照,化腐朽为神奇,遍地开满了春花,难怪他天天惊异着,歌唱人生的传奇”,表明徐志摩挚爱生命,讴歌人生。考生依据上述分析可归纳出本题答案。‎ ‎【点睛】第2题是鉴赏人物形象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把人物放在文章中,抓住塑造人物的方法来分析。常用的塑造人物的方法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借助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借助环境描写烘托人物),阅读时要注意从文本中进行筛选。另外,还要考虑作者的感情倾向,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①总体把握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②画出文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性的语句。③看用了什么手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④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六、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有人问我良心是什么东西,我说他就是我心里的一个三角形的东西,我不做坏事他就静静地不会动;我做坏事他就会转起来,每个角都把我刺痛……‎ 请写一篇有关“良心”的记叙文,尽量写出事件的波澜。‎ 要求:①字数不少于800; ②不得套作。‎ ‎【答案】【例文】‎ 为了良心 莹莹闷闷不乐地走着,对热闹的街市毫无兴趣,离她爸爸开的铺子越近,她心中的压力越重,压得她似乎透不过气来了。‎ 莹莹的父母离婚后,她爸爸辞去工作,下海做起了生意,莹莹跟她爸爸父女俩相依为命。‎ 莹莹学习很努力,成绩极好,她觉得欠她爸的太多,认为只有拼命读书才能对得起父亲,她爸爸的生意一帆风顺,家里的钱越来越多,盖起了小楼房,买起了摩托车,家用电器什么都有。她考进了省重点中学——县一中,她爸爸笑了,笑得好开心。‎ 她曾发誓不让她爸烦心,然而今天,今天却……实在不敢想下去。莹莹双手捂住脸,泪水从指缝中流出来,她觉得良心受着难忍的煎熬,她在心中默默地乞求:“爸爸,别那样干了。”‎ 近了,可以看见自家的店铺了,她想返身离开,可有股无形的力量促使她继续向前挪步,店门口的人进进出出,都在争先恐后地购买那些“名酒”,她的心颤抖了。仿佛有条皮鞭在无情地鞭挞自己,她不敢再看一眼胸前的团徽,怕玷污了它,可又明显地觉得已经辱没了“团员”的光荣称号,她一直在受到良心的谴责。她甚至恨自己当初不该入团。‎ 假如没有入团,自己在良心上倒还可以宽恕一点。老天啊,你为什么这样捉弄人呢?她盯住太阳,让耀眼的阳光刺激自己,离开这里,越快越好,哪怕是逃开,但挪开第一步,已经无力再迈第二步。‎ 一般的酒,无法满足腰包里有了几个钱的小镇人,谁都希望过年时能买上几瓶好酒、别人难买到的名酒。然而,她爸爸却能几十箱上百箱地买回来。她曾为此自豪过,认为她爸行,然而昨天的事又浮现在她眼前——‎ 昨天,她忘了拿文具盒,返回家去取,在家门口,她听到这段话:“老刘,不要太抠了,你购过的这些酒,每瓶不过块把钱,把这些名牌商标贴上去,价儿就翻了几番……”‎ 听到这里,她呆了。几乎不相信,爸爸竟是个那样的人。然而,事实就是如此。晚上,她把那些商标摔得满地都是,倒在床上大哭。爸爸哄她,劝她,乞求她,都无济于事,最后,她爸竟跪在她的床前,求她原谅。她心软了,抱住了爸爸违心地点了点头。‎ 今天,她在学校里寡言少语,闷闷不乐,课也听不进,心里很乱。虽然,她知道爸爸那样做是为自己,但她绝不希望爸爸做那样昧良心的事,为了对得起“团员”的称号,为了良心,为了爸爸从那罪恶的“钱眼”中拔出来,她决心要……然而,她又害怕。“勇敢些!”她不停在心里为自己打气。‎ 更多的人拥进了店里。她的良心在痛……她下定了决心,她迈开脚步,抹掉眼泪,挤进了一店铺。‎ ‎“大家不要买了,这些都是冒牌酒!”声音不大,都很有力,似晴空霹雳,店里霎时出奇的安静。‎ ‎“谁在胡说八道,冒牌酒?嘿,你着这商标,你看……”她爸探出头来分辩,一看她,目瞪口呆,“叭叭”甩给她两个耳光。从她懂事起,一直到她上中学,她爸从未这样打过她。但,她却没有流泪,只是注视着她爸,一字一句地说:“爸,别那样干了,这是在骗人家的钱,对不起良心!”‎ 她没有再说什么,转身离开了店铺。脸上还隐隐作痛,但心里却十分轻松……‎ ‎【解析】‎ ‎【详解】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要求中规定了话题的范围,并要求文体必须是记叙文。对于这类作文,考生可以先解读要求,再结合材料分析确定最佳立意。‎ 审题:‎ 本题要求写一篇有关“良心”‎ 记叙文,限定了话题的范围,考生需要在准确把握“良心”的内涵的基础上确定立意。“良心”,从字面意义理解,“良”者,“善”也;“良心”即“善心”。从词典语义理解,“良心”,本指人天生的善良的心地,后多指内心对是非善恶的正确认识,特别是跟自己的行为有关的。在中国人的心目中,“良心”就是“道德”,有良心就是讲道德,没良心就是没道德。结合材料来看,材料中说“我说他就是我心里的一个三角形的东西,我不做坏事他就静静地不会动;我做坏事他就会转起来,每个角都把我刺痛……”表明良心对人的行为有约束作用,良心可以教人向善,向美,可以帮助一个人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再结合日常生活来看,生活中我们常说“做人要有良心”“做事要凭良心”“摸着良心说话”“天理良心”等等,从这些日常生活的话语可以推断出有“良心”就是要讲真话,要懂得感恩、知恩图报,要有仁义之心、怜悯之心,要同情弱者,要爱岗敬业,要对得起他人、社会、国家等。‎ 考生写作中可以表现良心的内涵,揭示“良心是什么”,如,良心是“真”的流露(说真话),良心是“善”的化身(做善事)等;也可以表现良心的现实意义,写“为什么要有良心”,如,良心可以帮助人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良心可以教人知恩图报等;还可以表现对待良心的态度,写“怎么对待良心”,如,坚守良心,成就自我等。‎ 立意角度参考:‎ ‎(1)良心是“真(善、美、爱等)”的流露(说真话、做善事、心灵美、有爱心等);(2)良心帮助我们提升道德修养;(3)良心让我们爱岗敬业;(4)良心让我们勇于和不良现象做斗争;(5)良心让我们懂得感恩;(6)坚守良心,才能对得起亲人,对得起国家;等等。‎ 素材:‎ ‎(1)一个良知纯洁的人,会觉得人生是件甜美而快乐的事。 —— 列夫·托尔斯泰 ‎(2)良心是最佳的决疑者。——罗曼·罗兰 ‎(3)良知比天才更难得。——巴尔扎克 ‎(4)一老农致信记者痛陈儿子不知感恩: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心?老农去看儿子,儿子却嫌父亲丢人。老农挣的钱全给了儿子,儿子却偷改学校的收费通知,虚报学费向父亲骗取金钱来挥霍。‎ 行文结构:‎ 本题要求写记叙文,记叙文的结构较为常见的是逐层递进式、一线串珠式、片断并列式、情景交融式、点面结合式等。此题可采用逐层递进式的结构行文,如可围绕“良心让我们勇于和不良现象做斗争”的主题行文,选择“我们”生活中与不良现象做斗争的某一事件,逐层展开,突出主题,要尽量写出事件的波澜。‎ ‎【点睛】本题写作中可按以下几个步骤完成:①围绕“良心”,确定文体。本题要求写记叙文,同学们要观察仔细观察生活,积累生活素材,将生活中的精彩片段撷取出来写成一篇生动感人的记叙文;②围绕话题、推敲含义。本题限定了话题的范围,对于所限定的话题,无论是表意单一,还是表意丰富,我们都应该准确理解话题的含义,除了理解原意,还应该注意引申义、比喻义,这样才能把握准话题的含义;③明确范围。本题有提示语,提示语在写作范围和内容上是有明确限制的,不可忽视;④慎重拟题。审题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是围绕指定范围,理解提示,拟好题目。要努力使自己的题目准确、凝练、含蓄、新奇,有美感,可运用修辞可发挥想象加引申,可巧设小标题等等。‎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