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5.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贵州省贵阳市四校(贵阳市)2019-2020学年高三1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会治理智能化,就是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重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彼此关联的形态,使社会治理层次和水平得到提升,使治理过程更加优化、更加科学、更加智慧。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社会治理内嵌于社会结构之中,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一方面,当前社会治理所服务的对象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县体表现为:社会阶层结构出现新老演化,人口的年龄结构、素质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动,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受过高等教育或拥有专业技能的群体日益扩大,家庭结构呈现规模小型化、类型多样化特征,社会流动性不断增强,跨地区流动已成为常态,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特别是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另一方面,参与社会治理的主体,也从政府单一主体过渡到一个由政府、非政府组织、公众个体等构成的行动者系统。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智能化意味着精准分析、精准治理、精准服务、精准反馈。各类社会治理主体通过获取、存储、管理、分析等手段,将具有海量规模、快速流转等特征的大数据变成活数据,广泛应用于社会治理领域,更好地服务不同社会群体,将成为政府和社会组织实施智能治理的重要法宝。
长期以来,社会治理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风险的不可控性和难以预见性。现代社会处于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图景之中,与我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相叠加,使现代社会治理呈现出新特征。总的来看,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严峻复杂的,表现为短期矛盾和长期矛盾叠加、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并存、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特别是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等。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主要源于抽样调查数据、局部碎片数据、片面单一数据,有时甚至纯粹基于理论和经验假设,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大数据技术能够通过交叉复现、质量互换、模糊推演等手段有效提升整合各方面数据资源的能力,使政府决策的基础从少量的“样本数据”转变为海量的“全体数据”,为有效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提供新的可能性。
- 24 -
(摘编自杨雅厦《应用大数据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社会流动性增强,更多人口向大城市或中心城镇集聚,这给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问题。
B. 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因为他们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
C. 以前,政府是社会治理的单一主体;现在,政府只是参与社会治理的众多主体之一。
D. 当前信息化和网络化复杂交织的社会背景,助推我国现代社会治理出现新的特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简要地说明了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基础、方法、目标,以及实现目标所需要的条件。
B. 第二段分析了社会结构和社会治理的对象、主体的变化,主要论述了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可行性。
C. 第三段阐明智能化“精准”的特点,论述了广泛应用活数据对服务不同群体,实现智能治理的意义。
D. 文章最后采用对比论证方法,论述了大数据技术的优势以及借它来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可能性。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在网络化和网络空间基础上,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形成彼此关联的形态,则不能实现社会治理智。
B. 准确把握了“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就能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C. 以往,政府对经济、社会进行研究的实证数据具有较大的局限性和模糊性,这给解决错综复杂的社会问题带来了障碍。
D. 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使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严峻,应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变这一现状。
【答案】1. B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 24 -
B项,强加因果。第二段说“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的新兴社会阶层对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了很多新课题”,这不能说明“思想活跃、利益诉求多样”与“提出了很多新课题”之间是因果关系。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原文,整体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明确文章的论述话题是什么,观点是什么,文章采取了什么论证思路,从哪些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论证的,使用了哪些论据,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然后结合选项所分析的材料进行分析。
B项,概括不当。“论述了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可行性”错,第二段最后一句“这些变化迫切需要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也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创造了良好条件”表明该段主要论述的是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的迫切性。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A项,混淆是非。“不能使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形成彼此关联的形态……智能化”错,原文第一段说“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更加智慧”,由此可知,现有的社会生产与社会组织是彼此关联的,且重构这种形态只是有助于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并非实现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必要条件。
B项,说法绝对。原文第一段结尾只说“要在促进大数据与社会治理深入融合中提升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我们就必须准确把握‘互联网+’时代社会治理创新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并充分应用好大数据资源”。
D项,强加因果。根据文意,“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体系较为薄弱”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严峻”的具体表现之一,而不是原因。
故选C。
- 24 -
【点睛】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9月,中国中小学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新教材。新教材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小学有古诗文129篇,初中有132篇,增设专题栏目,安排了楹联、成语、谚语、歇后语、蒙学读物等传统文化内容。
据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介绍,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教材还加入了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温儒敏说:“老一辈革命家的作品、讲述他们革命经历的作品,还有一些革命英雄主义的篇目,老课文、经典的课文,这次又回来了。
(摘编自《中国修改中小学三科教材》,国际在线网,2017年8月28日)
材料二:
今年上半年,红色旅游“井喷”成为市场中的亮点:1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和436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4.84亿人次,同比增长4.83%,相当于国内旅游人数的17.13%。
业内分析者认为,红色旅游火爆首先是受政策利好影响,《“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重点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使其更好地满足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其次,红色旅游产品不断创新,红色风格的民宿、餐饮等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再次,研学旅行带动了大批青少年在红色景区开展红色教育,这也是红色旅游的发展动力。
(摘编自《红色旅游“井喷”成亮点》,经济日报,2018年8月28日)
材料三:
国庆黄金周,全国多地红色景区纷纷迎来客流高峰,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红色旅游受到大家青睐。十一假期,石河子市红色旅游基地——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每天平均有两三千人前来参观。乌鲁木齐市民张晓中专程带着孩子来到毛泽民故居,缅怀革命先烈。
- 24 -
张晓中:让孩子感受革命传统这方面的教育,这样对孩子“三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和教育意义。
在革命老区福建龙岩古田会议会址景区,前来瞻仰古田会议会址、主席园、古田会议纪念馆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在旅游观光的同时,也接受红色文化的洗礼。
游客1:我来这边是为了学习历史知识,感受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游客2:带孩子来,主要是想让他能够不忘本、不忘根。
(材料来自音频《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红色旅游升温》,中国之声,2018年10月5日)
材料四:
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今天的红色旅游具备多重性质和多种功能,比如休闲娱乐功能、经济功能。但是红色旅游根本上是一项精神活动,其第一性质是红色文化,第一功能是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红色旅游,精神是魂!
如何突出精神的价值、彰显文化的力量?真实的、质朴的、简洁的甚至残缺的,往往更能直击内心,发人深思。散乱在衰草丛中的西洋楼,被肢解成残垣断壁的大水法,比任何辉煌壮观的建筑都更能激发国人的爱国情感;重走半天原始的长征路,比华丽的语言、煽情的故事,更能让人感受当年红军的艰苦卓绝。反之,若是为了其他功能或者经济效益,盖几栋不新不旧的仿古建筑,讲几段半虚半实的猎奇故事,只能破坏红色场景本身的感染力,拉低真实的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的精神传递功效。
当然,红色精神的根与魂不可避免地要时代化和大众化,但时代化和大众化,恰恰是在全面深入地体认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之上方有可能。无数体验证明,游客只有真正地被红色文化的精神所感染,才能在各自岗位上更加努力,创造美好生活。
(自《红色旅游,精神是魂》,光明日报,2018年7月24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与旧教材相比,中小学起始年级的语文新教材在内容上有了变化:增加了古诗文数量,并加入了革命传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B. 国家在政策层面看重红色旅游,是因为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在基础设施条件、配套服务设施、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C. 从材料中的数据来看,红色旅游得到了游客的认可,游客在观光休闲的同时,也把缅怀先烈、重温历史的情怀融入旅游的过程中来。
D. “红色旅游,精神是魂”强调了红色旅游的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功能。如果离开了这个功能,红色旅游再热闹也是徒有其表。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4 -
A. 教育界通过修订教材来突出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做法,一方面弥补了旧教材在文化传承上的不足,另一方面也直接推动了红色旅游的升温。
B. 红色旅游的第一功能是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若是仅仅追求休闲娱乐功能或者经济效益,必定会减损红色文化本身具有的精神传递功效。
C. 红色精神的根与魂需要时代化和大众化,但是时代化和大众化应该以全面深入地体认红色文化的精神实质为前提。
D. 后三则材料围绕红色旅游,各有侧重:材料二分析井喷的原因,材料三介绍个体游客的出行目的,材料四分析如何突出精神价值,彰显文化力量。
6. 请结合材料,从国家、景区和个人三个角度概括传承红色文化应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答案】4. B 5. A
6. 国家层面:教育界应注重教育的德育功能,坚持继承发展;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对国民进行有效引导。景区层面: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进行红色旅游产品的创新;协调处理红色旅游的各项功能,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使红色旅游低俗化。个人层面:红色旅游与研学相结合;家庭教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培养下一代的爱国情怀。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文中,确定答题区域范围,联系上下文,筛选答案。
B项,强加因果。国家看重红色旅游,是因为红色景区在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方面有重要作用。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 24 -
A项,“旧教材在文化传承上不足”于文无据;“直接推动了红色旅游的升温”错误,教育界修订教材的做法直接推动了红色研学潮的升温,而不是红色旅游升温,直接推动红色旅游升温的是国家政策。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本类型题目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从原文中寻找信息,并将其进行概括组合,形成答案。
国家层面:依据材料一“中国中小学的起始年级开始使用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新教材。新教材更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家主权教育。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数量有所增加”以及“除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教材还加入了革命传统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可知传承红色文化教育界应注重教育的德育功能,坚持继承发展。依据材料二“红色旅游火爆首先是受政策利好影响,《“十三五”时期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提出重点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使其更好地满足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功能”,可知传承红色文化国家需出台相关政策,打造一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对国民进行有效引导。
景区层面:依据材料二,可知传承红色文化需“着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和产业融合”“其次,红色旅游产品不断创新”;依据材料四“作为一项综合性的活动,今天的红色旅游具备多重性质和多种功能,但是红色旅游根本上是一项精神活动,其第一性质是红色文化,第一功能是精神传承和文化教育”“如何突出精神的价值、彰显文化的力量?真实的、质朴的、简洁的甚至残缺的,往往更能直击内心,发人深思”,可知传承红色文化景区需协调处理红色旅游的各项功能,不能只注重经济利益,使红色旅游低俗化。
个人层面:依据材料二“研学旅行带动了大批青少年在红色景区开展红色教育,这也是红色旅游的发展动力”,可知传承红色文化应该红色旅游与研学相结合;依据材料三张晓中所说“让孩子感受革命传统这方面的教育,这样对孩子三观的形成,有很大的帮助和教育意义”,以及游客1和游客2所说,可知传承红色文化应该家庭教育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培养下一代的爱国情怀。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与松鼠共餐
马步升
- 24 -
在都市人的眼里,生活在山区的人随时都有被孤寂胀破的可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误解。都市的喧闹是人造的并以人为主体的,一旦市面萧条,那便是一片真正冰冷的荒漠。以这种热闹的眼光观照人烟稀少的山区,难免就要为其悲悯了。
其实,山区是一个众生喧哗的世界,与人为伴的不仅有人,还有无数生动的生命。且不说,人们整日被自己驯养的家畜家禽所围绕,从早到晚,都能听到异于同类的生命的声音,即使游荡于荒山野岭的生灵也在与人类同奏着生命的旋律。也许正因为山里人对孤独的恐惧,便也格外珍视自己与其他生命种属的和睦相处。客观地观察所得的结论往往有失客观,实际的体验则更具真实性。我读初中的时候家里和学校隔着十五里山路,在这段漫漫黄土便道上只散落着两个村庄,大部分路段都处在无人烟的黄土丘壑中。那时,村中也只有我一人读初中,学校没有寄宿条件,我每天是后半夜一路小跑去学校,前半夜一路小跑回家,每趟山路都被夜色所笼罩,月明星稀之夜,风雨如晦之夜,解除我内心恐惧孤寂的都是人以外的生灵,雄鸡的长鸣,狗的狂吠,驴的嚣叫,牛的壮吼,每听到一声两声的,虽然我与它们还迢隔甚远,但那种温暖穿透茫茫夜幕,与一颗少年的心灵相呼相应。
- 24 -
最让人感动的莫过于暮秋时节了,山路上有一棵高大的杜梨树,白露甫过,杜梨遭霜杀以后,就褪了生涩而变得绵软可口。20世纪70年代中期,山区农村的贫困实在可怕,放学回家时分早已饿得腿软脚飘了,家中也无足够的饭等候我,乌黑的杜梨便叫住了我的脚步。我爬上树,便边摘边狂嚼起来。那玉米粒大小的杜梨一朵朵地挂在树上,每一朵至少也十几粒。树生得高大也地处偏僻,这树杜梨基本上就是我的独食了。饕餮一通后,肚里有了点儿货,吃相就文雅一些了,拣摘着,品尝着,时不时地还吼几句山歌。我听见树下有松鼠在喧闹,它们一串串地扑上树身又叫嚣着窜了去。我心想,好多的杜梨,碗大汤宽,咱们各吃各的,何必向我示威呢!再说,悬挂于树梢上的杜梨我也没能耐吃到,就赏给你们享用吧。可是,松鼠并未领我的情,还在蹿上蹿下地喧嚣。我茫然四顾,才发现了我犯的错误,原来我恰好蹲在树身的分杈处,居着要津,绝了松鼠的食路。我刚爬向一个大的分枝,松鼠们便欢叫着爬上了别的分枝。这样,我在树的一边津津有味地吞嚼,松鼠们在树的另一边嘁嘁喳喳地噬咬,有的胆大的松鼠竟然爬到我伸手可及之处进餐,并且将尾巴朝向我,忽闪忽闪的,在夜幕中像我心中那面渺茫的人生之旗。也许,因了我的让路分食使它们对我产生了信任感吧。身处人海,难得的是被别人信任,被素未谋面人兽相隔的松鼠信任,那种幸福和庄严实在是令人激动,我不由得约束了自己的手脚,生怕惊动了它们。如此一个万木萧瑟的暮秋,最容易使无助少年伤怀的季节,我却在快乐中度过,我不着急回家,不紧不慢地吃着杜梨,观赏着松鼠们的吃相,真有一种暖流滔滔、其乐融融的温馨。每天,当我唱着山歌,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时,往往已是午夜前后,随便吃几口饭,眯一会儿觉,又兴致勃勃地上路了。
有一年暮秋我回了趟老家,发现那棵杜梨树已没有了,山路两旁,一览无余,村中还有一位少年仍整日奔波在这条去学校的路上,我既感动,又遗憾。我不知道,没有生命的相伴,他还能否坚持跑完这条孤独的山路,能否将少年希望的旗帜插在事业的城头上?
(有删改)
7.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里人为了排除对孤独的恐惧,便格外珍视与其他生命种属的和谐相处,共同营造众生喧哗的世界,同奏生命交响乐。
B. 文章叙写了作者初中求学时赶夜路的经历,是人以外的那些生灵解除了作者内心的恐惧和寂寞,温暖了他那颗少年的心。
C. 作者爬上了杜梨树,边摘边“狂嚼”起来,此处使用了夸张的艺术手法,将作者“腿软脚飘”的饿极窘态写得真实可信。
D. 作者写与松鼠分枝而食杜梨的场景,说明松鼠对人的信任,表现了贫困岁月中作者体验到的暖流滔滔、其乐融融的温馨。
8. 文章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作答。
9. 文章末尾写到了一名和自己一样“整日奔波在这条去学校的路上”的少年,并说自己既感动又遗憾,你是如何理解作者这种复杂感情的?请结合相关内容探究作答。
【答案】7. A 8. 内容上:通过对比,指出都市人对山里人的误解,不能以表面热闹的眼光去认识山里人的生活;结构上:引出下文对山区众生喧哗的世界的描写,为写“我”与松鼠同树共餐的和谐场景做铺垫。
9. 作者说感动,是因为这个少年有认真求学的精神,存他的身上,作者看到自己当年的影子,勾起了对自己少年求学生活的回忆;作者说遗憾,是因为童年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复存在,周围的环境已遭到极大的破坏,曾经给自己带来快乐的松鼠也不见了踪影,无法让这个少年体会与松鼠共餐的欢乐了。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D项考核文章的内容,C项考核手法,其中A项,原文为“也许正因为山里人对孤独的恐惧”,此选项将可能当必然。
【8题详解】
- 24 -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分析文章的结构的能力,重点分析语段的作用,分析语段的作用要结合语段的内容、手法和位置分析,此题要求回答文章第一段的作用,从内容看,第一段通过对比,指出城里人对山里人的误解,不能以表面热闹的眼光去认识山里人的生活;从结构看,下文写山区众生喧哗的世界和“我”与松鼠同树共餐的和谐场景,第一段起到引出下文和为下文做铺垫的作用。
点睛:分析语段的作用,首先明确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和内容的角度分析,结构上注意伏笔、照应、铺垫等,内容注意主旨的体现,和其它语段的关系。还要注意语段所处的位置,如开头注意铺垫、引起下文、统领全文、奠定情感基调、引起阅读兴趣等,中间注意承上启下,结尾注意点明深化主旨等。
【9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题,探究的内容是对文章的结尾作者说自己“既感动又遗憾”的情感的理解,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答出“感动”和“遗憾”的原因即可,从文章内容“有一年暮秋我回了趟老家,发现那棵杜梨树已没有了,山路两旁,荒山一片,一览无余,村中还有一位少年仍整日奔波在这条去学校的路上”看,作者“感动”的原因是“这个少年有认真求学的精神,勾起了对自己少年求学生活的回忆”;“遗憾”的原因是“童年时那棵杜梨树已经不复存在,无法让这个少年体会与松鼠共餐的欢乐了”。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也。祖茂,魏秦、华二州刺史。父显,周邢州刺史。彦光少岐嶷,有至性,其父每谓所亲曰:“此儿有风骨,当兴吾宗。”七岁时,父遇笃疾,医云饵五石可愈。时求紫石英不得。彦光忧瘁不知所为,忽于园中见一物,彦光所不识,怪而持归,即紫石英也,亲属咸异之,以为至孝所感。魏大统末,入太学,略涉经史,有规检,造次必以礼。解褐秘书郎,时年十七。周受禅,迁舍人上士。
及高祖受禅,以为岐州刺史,兼领岐州宫监,甚有惠政。开皇二年,上幸岐州,悦其能,乃下诏曰:“彦光操履平直,识用凝远,布政岐下,威惠在人,廉慎之誉,闻于天下。三载之后,自当迁陟,恐其匮乏,且宜旌善。可赐粟五百斛,物三百段,御伞一枚,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后数岁,转相州刺史。彦光前在岐州,其俗颇质,以静镇之,合境大化,奏课连最,为天下第一。及居相州,如岐州法。邺都杂俗,人多变诈,为之作歌,称其不能理化。上闻而谴之,竟坐免。
- 24 -
岁余,拜赵州刺史,彦光言于上曰:“臣前待罪相州,百姓呼为戴帽饧。臣自分废黜,无复衣冠之望,不谓天恩复垂收采。请复为相州,改弦易调,庶有以变其风俗,上答隆恩。”上从之,复为相州刺史。豪猾者闻彦光自请而来,莫不嗤笑。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初,齐亡后,衣冠士人多迁关内,唯技巧、商贩及乐户之家移居州郭。由是人情险被,妄起风谣,万端千变。彦光欲革其弊,乃用秩俸之物,招致山东大儒,每乡立学,非圣哲之书不得教授。常以季月召集之,亲临策试。有勤学异等、聪令有闻者,升堂设馔,其余并坐廊下。有好诤讼、惰业无成者,坐之庭中,设以草具。于是人皆克励,风俗大改。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彦光弗之罪,将至州学,令观于孔子庙。于时庙中有韩伯瑜,母杖不痛,哀母力弱,对母悲泣之像,通遂感悟,既悲且愧,若无自容。彦光训谕而遣之。后改过励行,卒为善士。以德化人,皆此类也。后数岁,卒官,时年六十。
(摘自《隋书·梁彦光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B. 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C. 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D. 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11. 下列对文中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称太学生。
B. 解褐,又称“释褐”。“褐”指平民百姓穿的粗布衣服,“解褐”即脱去布衣服,入朝为官。
C. 受禅,王朝更迭时,新皇帝承受旧帝让给的帝位,传位的叫“封禅”,被传位的叫“受禅”。
D. 课,朝廷依照相关法令,在一定的年限内,对各级官吏进行考核,区别等级,予以升降赏罚。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梁彦光幼年聪慧,性情醇厚。幼年时就涉猎经史、待人以礼。他的父亲很看重他,经常对人说梁彦光将来一定能使他们的家族兴盛起来。
B.
- 24 -
梁彦光颇具治理才能,深得皇帝赞赏。他历任华州刺史、秘书郎、舍人上士、岐州刺史、相州刺史等职,曾不止一次受到皇帝封赏。
C. 梁彦光生性执着,不肯屈服。任职相州时,他被人嘲笑没有治理才能,并因此而被免官,但后来他自请再回相州,终使相州教化大行。
D. 梁彦光公而忘我,注重教化。针对相州人诡变多诈的情况,他自己出资聘请大儒,用圣哲之书教化百姓,使百姓自励,风气大为改观。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光下车,发摘奸隐,有若神明,于是狡猾之徒,莫不潜窜,合境大骇。
(2)有滏阳人焦通,性酗酒,事亲礼阙,为从弟所讼。
【答案】10. B 11. C 12. B
13. (1)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不潜逃的,全境都非常惊异。
(2)有个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亲长时缺少礼节,被堂弟控告。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还要在整体把握句意的前提下,抓住其中的某些标志词,必要时可以直接凭意思和修辞等断句。
这段话的大意是:希望让你理解我的心情,四海之内,凡是官员,(都能)仰慕品德高尚的人,效仿操守廉洁的人。
在句中,“朕心”是偏正短语,做“有感”的宾语,意思是理解我的心情,排除AD;“慕高山而仰止”与“闻清风而自励”两句结构对称,从中间断开;前面“凡曰官人”为一个句子,意思是凡是官员,排除C。断句如下:庶使有感朕心,四海之内,凡曰官人,慕高山而仰止,闻清风而自励。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C项,“传位叫‘封禅’”错。“封禅”中,“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
故选C。
- 24 -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看清题干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将选项与原文进行比较,做好理解分析,找出与原文不符合之处。
B项,“华州刺史”是其祖父担任的官职;“曾不止一次受到皇帝封赏”于文无据,原文显示他只受过一次封赏。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
第一句得分点:下车,官吏初到任;发摘,揭发,揭露;合境,全境;骇,惊骇,惊异。
译为: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不潜逃的,全境都非常惊异。
第二句得分点:事,侍奉;阙,缺少;从弟,堂弟;讼,控告。
译为:有个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亲长时缺少礼节,被堂弟控告。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一般是:直译为,意译为辅。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留”,就是保留,保留一些不需要翻译的名词;“删”,就是删除,删除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补”,就是增补,补充省略的成分;“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调”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变”,就是变通,在忠于原文的基础上,灵活译出有关文字。翻译标准:信达雅。答好此题,要积累文言基础知识,要兼顾上下文分析把握关键词、注意特殊句式,并做到通畅表述。关键词,一般是通假字、古今异义词、活用字、多义词等,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敲断定解释即可。
译文:
- 24 -
梁彦光,字修芝,安定乌氏人。祖父梁茂,任西魏秦、华两州的刺史。父亲梁显,任北周邢州刺史。梁彦光幼年聪慧,有卓越品行,他的父亲常常对所亲近的人说:“这个孩子有刚正的气概,一定会使我们家族兴旺。”七岁时,父亲染上重病,医生说用五石做药饵可以治愈。当时寻找紫石英没有找到。梁彦光担心忧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忽然在园中看到一个物件,是梁彦光所不认识的,感到奇怪就拿回家,(发现)正是紫石英。亲属都感到惊异,认为是被他的至诚孝心所感动。西魏大统末年,进入太学,开始涉猎经史,遵循规矩法度,即使匆忙的时候,也一定按照礼仪做事。脱去布衣担任秘书郎,当时年仅十七岁。北周接受禅让后,升任舍人上士。
等到隋高祖接受禅位,让他作岐州刺史,兼任岐州宫监,做了很多对民有利的政事。开皇二年,皇帝巡幸岐州,为他的能力感到高兴,于是下诏说:“梁彦光操守公平正直,见识才能凝重深远,在岐州施政,威信恩惠遍及百姓,清廉谨慎的美誉,在天下闻名。三年之后,自然应当升迁,恐怕用度缺乏,而且应当表扬。可以赐给五百斛粟米,三百段布匹,一柄御伞,希望让你理解我的心情,四海之内,凡是官员,(都能)仰慕品德高尚的人,效仿操守廉洁的人。”后来又过了几年,转任相州刺史。梁彦光先前在岐州的时候,风俗非常质朴,用“静”的方法治理,全境教化很好,朝廷考评接连最好,是天下第一。等到任职相州,仍然按照治理岐州的方法。相州是北齐旧都,风俗杂乱,当地人诡变多诈,为他们写作诗歌,称他们不能用道理教化。皇帝听说之后责备他,最终因此被免职。
一年多后,又拜为赵州刺史。梁彦光给皇上上书说:“臣之前在相州获罪,百姓称呼我为‘戴帽饧’。臣自己料想罢免之后,没有恢复官职的希望,没想到天恩又垂青录用我。请求再次治理相州,改变方法,希望有用来改变当地风俗的方法。向上报答皇上深厚的恩典。”皇帝答应了他,又让他担任相州刺史。强横狡诈不守法纪的人听说梁彦光自己请求前来,没有人不嘲笑他的。梁彦光到任,揭露隐蔽潜伏的坏人或坏事,好像神明一般,于是狡猾的人,没有不潜逃的,全境都非常惊异。当初,北齐灭亡后,士绅大多迁往关内,只有手工业者、商人以及乐户移居在州城外城。因此人们都很阴险狡诈,随便就会有谣言产生,情况非常多变复杂。梁彦光想要革除弊病,于是用俸禄,招纳崤山以东的有名气的儒生,在每一个乡设立学堂,不是圣哲的书籍不能教授。经常在季月召集学生,亲自出题考试。有特别勤奋好学、聪明闻名的,在厅堂设宴席,其他人一起坐在走廊下。有喜欢争辩是非、懒惰学业无成的,坐到庭院中,用草具设坐。于是人们都克制自励,风俗有了很大改变。有叫焦通的滏阳人,喜欢酗酒,侍奉亲长时缺少礼节,被堂弟控告。梁彦光没有处罚他,而是把他带到州学,让他在孔子庙观看。当时庙中有韩伯瑜母亲打他不痛,他为母亲力气衰弱而悲哀,对着母亲哭泣的塑像,焦通就有所感悟,又悲伤又惭愧,无地自容。梁彦光训诫之后让他回去。后来焦通改过自新,勉力培养良好的品行,最终成为善良的人士。以德感化人,都是这样的做法。后来又过了几年,死在任上,当时六十岁。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
- 24 -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迁徒不定的朝廷。
14.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之说。
B. 颔联融情于景,境界开阔,情感悲壮。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沉郁悲抑之情难以排遣。
C. 颈联含蓄蕴藉。诗人以酒浇愁,酒随泪溅,可是“举杯销愁愁更愁”。听浪思归,而无所归,故暗自惊心,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归之情。
D. 尾联由个人身世之忧写到家国之愁。“欲问行朝近消息”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群盗尚纵横”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15. 后人评价本诗颔联与李贺《雁门太守行》的颔联在写景上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14. C 15. 两首诗都运用了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手法。①周诗颔联前一句写视觉(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后一句写听觉(动景),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暗指兵荒马乱。视听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②李诗颔联前一句从听觉描写,在深秋死寂中满城响起角声;后一句从视觉描写,晚霞映照战场,胭脂般的血迹凝结在大地上,呈现一片紫色;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渲染出战地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含蓄蕴藉”错,颈联用“客泪”“愁”“惊”等词鲜明直接地表达了诗人的思归之情。
- 24 -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写景手法的能力。常见的写景手法有:1、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等修辞手法;2、衬托(正衬、反衬)、对比、烘托(即正衬)、色彩渲染、绘形绘色、名词意象叠加、白描等的表现手法;3、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以静写动)、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远近结合;4、远近、高低、视听、俯仰等写景角度。
两首诗都运用了视听结合(或动静结合)手法。①周诗颔联前一句写视觉(静景),“斗柄阑干洞庭野”,望天无语,天上参横斗转,地上茫茫洞庭,点明“野”字,亦见望久,始见斗柄横斜;后一句写听觉(动景),“角声凄断岳阳城”,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作者听角伤怀,角声暗寓兵乱,岳阳城在泊舟近处,凄断写角声,亦写听到角声的感受。视听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并且,这两句都是以顿挫的句法,吞吐的语气,描绘出一个彻夜不眠人的形象,并将其融入诗中,恰切地表现了沉郁悲抑的复杂心情,蕴含着对国事的深沉忧患。②李诗颔联前一句“角声满天秋色里”从听觉描写,在深秋死寂中满城响起角声,本来就是一种十分悲凉的音响;诗中又是在满目萧瑟的秋天里回荡,自然就显得更加悲壮了;后一句“塞上燕脂凝夜紫”从视觉描写,晚霞映照战场,胭脂般的血迹凝结在大地上,在暮霭凝聚下呈现出暗紫色,为这个悲壮的画面抹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视听结合(动静结合),渲染出战地的悲壮气氛和战争的残酷。
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表现诗人疾恶如仇、宁死也不作苟合之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3)韩愈在《马说》中用:“_____,____”描写了千里马因为没有伯乐而不能“以千里称”的悲惨遭遇。
【答案】 (1). 宁溘死以流亡兮 (2). 余不忍为此态也 (3). 人生如梦 (4). 一尊还酹江月 (5).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6). 骈死于槽枥之间
【解析】
- 24 -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识记的能力。要求考生课下多读名篇,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解答此类试题时,如果是情境默写,一定仔细斟酌提示语;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和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别字形。注意重点字词:溘,尊,酹,祇,骈,槽枥。
三、语言文字运用
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7月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正式施行。由此,一个新兴职业也应运而生:代收垃圾网约工。客户线上预约,线下“废品小哥”上门回收。只要勤快,月收入可达1万元以上。
社会发展 ,各类职业的“新陈代谢”,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和市场活力的 。正如相关报道所称,( )
从本质上看,垃圾分类不仅关乎我们的生活处境,还关乎我们的心灵审视。从不知道垃圾分类为何物,到形成垃圾分类的价值共识;从象征性垃圾分类,到精细化垃圾分类;从惩奖之下才会垃圾分类,到把垃圾分类视为最常见的生活场景。这个较为漫长的过程,标志着时代的进步,它既让人看到制度层面在发力,也让人感受到公众的观念在发生 。
对于 的垃圾分类,如果没有真正上升到文明的高度,只是说说而已,垃圾分类势必行之不远。因此,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只是包含文明观照,而是包括成本核算。我们一方面欢迎和接纳代收垃圾网约工他们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垃圾分类的质量。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以更大的热忱和更有效的行动做好垃圾分类,毕竟这关乎文明,也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17. 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日新月异 激发 蜕变 如火如荼
B. 日新月异 迸发 改变 方兴未艾
C. 一日千里 迸发 蜕变 方兴未艾
D 一日千里 激发 改变 如火如荼
18.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新的社会规则,催生新的社会需求,而新的社会需求,孵化了新的商业形态。
B. 新商业形态,孵化新的社会规则,而新的社会规则,催生了新的社会需求。
C. 新的社会需求,催生新的社会规则,而新的社会规则,孵化了新的商业形态。
D. 新的社会规则,孵化新的商业形态,而新的商业形态,催生了新的社会需求。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是包含文明观照,而是包括成本核算。
- 24 -
B. 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只包含文明观照,还包括成本核算。
C. 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是包括成本核算,而是包含文明观照。
D. 花钱让人代扔垃圾,不只包括成本核算,还包含文明观照。
【答案】17. B 18. A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词语的使用。解答词语题,一般从以下地方思考:一、逐字解释词语,把握大意;二、注意词语潜在的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三、要注意词语使范围,搭配的对象;四、弄清所用词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联的信息;五、从修饰与被修饰关系上分析,看修饰成分跟中心词之间是否存在前后语义矛盾或者前后语义重复的现象。
①一日千里,侧重于速度快;日新月异,侧重于变化大。语境更侧重社会变化大,选用“日新月异”。
②激发,是刺激使其奋发;迸发,是由内而外地强力发出。“迸发”与“活力”更搭配。
③蜕变,泛指人或事物发生质变;改变,侧重于通过学习做出调整和变化。“改变”与“观念”搭配更恰当。
④如火如荼,形容气势正盛;方兴未艾,指事物正在发展,尚未达到止境。“垃圾分类”是正在发展的一项事业,选用“方兴未艾”。
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需要补写的内容。要求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注意前后文的衔接。
依据前文“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类职业的‘新陈代谢’,在一定程度上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和市场活力的迸发”,可知先有社会的变化,然后是社会需求,即“职业的变化”,最后是市场的变化,即“新的商业形态”。也可以说,条例的出台,催生出了新兴职业,进而活跃了市场。
故选A。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能力。解答语病类题目,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等。
- 24 -
D项,原句 “不只是……而是……”搭配错误,且两个分句应为递进关系,故应改为“不只……还……”;“文明观照”比“成本核算”意义更重大,故“文明关照”放在后边。并且,“成本核算”“文明观照”与后文横线后面内容相照应。
故选D。
20.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材料一: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的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则,他不能考进士。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____________?
材料三:小张同学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___________?
【答案】 (1). 那么谁也看不懂的作品就是最好的作品吗? (2). 那么你那伟大的科学著作将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写作呢?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仿照例句进行反驳,作答时首先要分析例句所用的逻辑推理方式,再结合给予的材料判断其错谬在哪里,仿照例句的推理方式针对该错误进行反驳。
题干要求“参照①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这是一道逻辑推断的题目,要求对所给出的观点进行反驳,这就要求考生在反驳之前要先明确对方的观点,即注意针对给出的观点,然后以一个反例进行反驳,如材料二中“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这里就得出一个错误的观点,即“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如材料三中说“一个学生表示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他说:我的梦想是像爱因斯坦一样,写出一部伟大的科学著作”,该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却想要写成伟大的科学著作。明确了这些错误所在之后,就要分析①的推断方式,“如果这样的话,①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这是采取假设的方式进行反问,考生可以模仿这种方式拟写出答案。
21.下面是一则产品说明书的部分内容,其中在结构、内容、语言表达方面有五处错误,请找出并作修改。
- 24 -
产品的性能和特点——本产品采用创新的外形设计,弧度优美,结构雅致,安装及拆卸都很便宜,面框组合丰富,产品功能齐全。
产品的使用方法——请不要在潮湿的环境下使用。请勿在插座和电线破损的情况下使用。请勿用干手插拔插头。
产品的维修—一定期适当保养可以延长插板的使用寿命,务必保养插板前拔下插头。插板长期停用,应切断电源。经常检查插板的密封是否破损,如果破损应立即停用。
产品概述——插座,又称电源插座、开关插座,通过它可以插入各种接线,便于与其他电路接通。
【答案】①“便宜”改为“方便”②“干手”改为“湿手”③“产品的维修”改为“产品的保养”④“务必保养插板前拔下插头”改为“保养插板前务必拔下插头”⑤“产品概述”改为“放在第一段”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得体,解答时要注意以下四点:①依据语境,用语准确句式恰当;②看准对象,用语讲究分寸;③适应场合,巧妙用语;④把握语体。另外,考生在平时学习和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并能够正确使用生活中常见的谦敬词语。
①“便宜”可以指价格低廉,也可指便利、方便;作为说明书的内容,应该通俗易懂,把“便宜”改为“方便”;②“请勿用干手插拔插头”说法错误,因为“湿手”可能导致触电,十分危险,应该把“干手”改为“湿手”;③“产品的维修”后面解说的内容,如“一定期适当保养可以延长插板的使用寿命”等都是在说“产品的保养”,所以“产品的维修”改为“产品的保养”;④“务必保养插板前拔下插头”语序不对,应改为“保养插板前务必拔下插头”⑤“产品概述”是说明书的提纲,应该放在第一段。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马云在“成功学”的主旨演讲中提出了“荷花定律”水塘里的荷花开始绽放时,第一天只有少数的花朵。第二天开放的花朵数量会比第一天翻一倍。到第二十九天时水塘里荷花盛开一半,在第三十天时才会全的盛开数量,即“荷花定律”,又称“三十天定律”。
你对“荷花定律”有怎样的看法?请在主题班会上作一个发言,发表你的看法,阐述理由。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答案】例文:
坚持铸就辉煌
- 24 -
同学们,这次主题班会上我发言的题目是《坚持铸就辉煌》。马云在演讲中提出了“荷花定律”:一池荷花开放的速度不一,第二天是第一天的倍数,到最后一天,开放的速度是前29天的总和。马云用“荷花定律”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该开的花早晚都要开放,坚持才能获得成功。
不懂得坚持的人才无法获得成功。成功不都是命运的安排,荷花能够在最后一天全部开放,是它们每一天坚持努力不断生长的结果。从理论上讲,任何人的成功都有必然性和偶然性。“荷花定律”启示我们,成功固然与偶然的运气分不开,但光凭偶然的运气是不够的,主观能动性让我们努力奔跑。努力越大,离成功就越近,集小胜为大胜,当量变达到质变,成功就成为必然。
然而,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里的荷花,一开始用力地开,玩命地开,但渐渐的,人们开始感到枯燥甚至是厌烦,你可能在第9天、第19天甚至第29天的时候放弃了坚持。这时,这个时候的放弃,往往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人生需要储备,有多少人,没能熬过那三厘米?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说起钱钟书的满腹经纶,人们往往归功于他的天分高,记忆力强。其实,钱钟书学问博大精深,更多来自后天手不释卷的苦功。钱钟书大学同窗许振德这样描述:在校时,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且奔且驰。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进入清华后,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同学们,人生就是赛跑,竞争不可避免。路上拥挤,不可怕,可怕的是半途而废。马克思告诉我们: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些不畏劳苦不言放弃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
人人都如荷花,青春乃是人生绽放的季节。最后,我希望同学们谨记:人生不能半途而废,要用坚持铸就人生辉煌。
【解析】
【详解】审题:
- 24 -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表达能力。所给材料中提到了“荷花定律”,水塘里的荷花开始绽放时,第一天只有少数的花朵。第二天开放的花朵数量会比第一天翻一倍,到第二十九天时水塘里荷花盛开一半,在第三十天时才会全的盛开数量。同学们审题时应该注意两点,第一是马云用“荷花定律”演绎“成功学”的主旨;第二是注意数字,“到第二十九天时水塘里荷花盛开一半”,而“在第三十天时才会全的盛开数量”,这说明前面的二十九天都是坚持和努力,只有坚持到最后才能看到全面的成功。“荷花定律”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就是:成功需要厚积薄发,需要积累沉淀。很多人的一生就像池塘里的荷花,一开始用力盛开,但是总感觉自己绽放的不够,所以渐渐感到厌倦,在第10天、第20天、甚至第29天的时候选择了放弃,这也说明越接近成功越困难,越需要坚持。无论是创业还是人生,我们缺少的不是能力、技巧、模式,需要的是坚持和毅力,只有坚持量变,才能最后完成质变,才能突破成功的临界点,取得最后的成功。
立意:
1.坚持才能铸就成功
2.越接近成功越需要坚持
3.做事不能半途而废
4.行百里半九十
素材:
1.蝉,要先在地下暗无天日的生活三年(有一种美国的蝉,要在地下生活17年),忍受各种寂寞和孤独,依靠树根的汁一点点长大,然后在夏天的一个晚上,悄悄爬到树枝上,一夜之间蜕变成知了。然后期待太阳升起的那一刻,它就可以飞向天空、冲向自由。这就叫金蝉定律。
2.马云曾说:“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看不到后天的太阳”。大部分人都是在离成功一步之遥却放弃了。1999年的阿里巴巴创办者马云,对梦想从不放弃。他曾经想考重点小学,但却失败了;考重点中学也失败了;考大学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学也没有成功。但他有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话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他通过自已的努力,最终成功了。
3.某年大旱,有农户打井,每次打到九米深还不出水就换个地方再打,结果打了三四处都是没有见水。最后,一家老小的存水用光,渴死了。而不知,当地的潜水就在十米处,如果再坚持打深一米,就可以见到水了。
- 24 -
4.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的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敬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事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结构层次:
《坚持铸就辉煌》是一篇漂亮的考场作文。作者能够从荷花定律中引申开来,将哲理贯穿其中。文章援引材料,得出中心论点:坚持才能获得成功。从理论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文章又以竹子生长规律做例子来证明观点。文章由物及人,从竹子的生长说到钱钟书的成功,然后联系现实,告诫人们不能半途而废,只有那些不畏劳苦不言放弃,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文章有理有据,引用名言,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心突出,紧紧围绕中心来展开论证,逻辑流畅,结构清晰。
【点睛】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几种方法:1.从抓关键句入手。有的材料为突出中心,有时会在材料中设置关键句(开头句、结尾句、反复出现的句子),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把握材料主旨,准确理解材料,正确立意。2.从分析原因入手。任何事物的产生、变化和发展,都有其内在或外在的原因。因此,阅读分析材料的因果联系,从原因切入立意,是行之有效的方法。3.从材料情感倾向入手。有的材料在叙述、说明或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地流露出作者的情感倾向,这样我们可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4.从辨明关系入手。任何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间的关系主要有依存关系、主次关系、取舍关系和条件关系等。
- 24 -
- 24 -
相关文档
- 语文卷·2018届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2021-06-0814页
- 语文卷·2018届广西南宁市第二中学2021-06-0814页
- 语文卷·2018届山西省太原市第十二2021-06-0823页
- 语文卷·2018届贵州省贵阳市清华中2021-06-0816页
- 语文卷·2018届浙江省义乌市群星外2021-06-0722页
- 语文卷·2018届山东省济南一中高三2021-06-0713页
- 【语文】贵州省贵阳市四校2020届高2021-06-0618页
- 【语文】辽宁省辽河油田第二高级中2021-06-0515页
- 贵州省贵阳市四校2020届高三联合检2021-06-0526页
- 语文 通用技术卷·2018届浙江省诸2021-06-05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