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6.50 KB
  • 2021-06-09 发布

【语文】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陕西省商洛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代工业和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现代儿童的童年远离大自然,逐渐失去了对大自然的兴趣,被打上了“塑料儿童”“宅童”的标签,儿童的生活大多偏离了自然本性的轨道。儿童作为成长中的人,对其进行现代劳动教育显然是使人与自然得以重新建立联结的重要方式。劳动教育将为现代儿童提供复归自然的平台,让当代社会的人实现自然本性的释放,解决人与自然相割裂的现实问题。‎ 因为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是联结人与自然的重要手段。因此,劳动教育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途径。现代劳动教育的根本在于人与自然的生态互动的过程。一方面,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及劳动态度,懂得人与世界的认知关系;另一方面,更要在劳动教育中使学生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认识自然、遵循事物客观规律,这是现代性要求下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和开展劳动的前提。此外,在尊重事物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劳动教育又能激发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主观能动性。马克思主义的自然概念所蕴含的现代性意义还在于面对世界共同生态危机,人的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是核心且起关键作用,主观能动的实践活动也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关键。‎ 劳动让一个个原本没有任何关系的人走到了某一个集体中,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劳动为个体走向公共领域提供了重要的凭借,增强了作为个体存在的人的社会性。劳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劳动在个体与他人社会关系建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纽带作用,是现代伦理关系彰显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此意义上,现代性视域下的劳动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通过劳动教育生成人与人之间的自由交往、理性塑造人的正确劳动价值观的同时,使人更加热爱和尊重劳动人民,以此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现代劳动教育中蕴含的实践精神正是个体与世界关系的现实反映。因此,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必须从对个体理性的关注转向对公共理性的关注。我们必须遵循共同的伦理规范,以此来协调个体与他人和社会的共同生活。人在劳动实践中要想得到发展,必须以他人和社会拥有的共同利益为出发点,遵循劳动周围的个体以及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及行为准则,从而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的个人交往互动中,通过受教育者互相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更能塑造人的品性。另一方面,劳动教育使人在理性的交往劳动实践中,不断获得自我与他人良好社会关系的建立。劳动教育因此成为涵养学生公共理性、融入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说,劳动教育因此作为一种个体社会化的媒介,帮助学生由个体理性走向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最后,劳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个体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的全面发展。通过劳动教育,人的潜能才能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和解放。也正是借助于教育中的劳动,学生才能在不断自我确证的过程中,获得自身审美与道德能力的不断提升。由此,劳动教育将赋予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特征。学生接受这样的教育就是接受主体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生命过程。‎ ‎(摘编自袁利平《劳动教育:让身心获得全面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工业和互联网发展太快,使儿童跟不上其发展步伐,影响他们的成长。‎ B.劳动的重要意义:劳动创造了人类,而人类通过劳动与自然建立密切联系。‎ C.劳动让人们走到一起,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都是在集体劳动中形成的。‎ D.只有在劳动教育中才能塑造自己的品性,为建设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过程中,提及“现代工业”“互联网”“现代性”等,具有现实意义。‎ B.文章第二段先用因果论证进行阐述,然后从两个方面深入论证,逻辑严密。‎ C.文中将劳动与现代劳动教育进行比较,突出了现代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D.文章主要从劳动教育的意义、核心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这三个角度进行论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不对现代儿童进行现代劳动教育,就可能影响现代儿童回归自然,就可能影响他们作为当代社会人自然本性的释放。‎ B.对学生进行现代劳动教育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参加一下劳动,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在劳动中的主观能动性。‎ C.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不同于以前的劳动教育,须从关注个体理性转移到关注公共理性,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D.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来自劳动教育。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就是接受主体自我成长与自我完善的生命过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诗词综艺火爆,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妹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在一些老师看来,这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成为一场标准化考试。‎ ‎(摘编自《扬子晚报》)‎ 材料二:‎ 我国有极为成熟的诗教思想与诗教传统。在现代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古典诗词是一种什么认识?怎样有针对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诗歌教育?带着这些问题,我们特地进行了专题调查,得出了这样一组数据:‎ 从喜欢古诗词程度看,理科学生与文科学生差别不大,喜欢和很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9%,想学习或非常想学习古典诗词的学生占84%,更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多于喜欢新诗的学生。从阅读量与写作来说,自认为阅读量较大的只占4%,阅读量一般的占总人数的78%,几乎不读古典诗词的比例高达18%;而能写旧体诗词的学生只有7%左右。从爱好、了解与掌握古诗词的人群分布看,认为学习古典诗词对提高人的素质很重要和比较重要的,理科生占95%,文科生占93%;爱好古典诗词的,理科生占92%,文科生占87%;自认为阅读量较大和一般的理科生占84%,文科生占81%。尤其是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理科生占13%,文科生只占2%。从古典诗词的传播途径看,学生最喜爱的苏轼的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却源自通俗歌曲《但愿人长久》的传唱和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热播。反之,尽管有端午节的习俗,但熟悉屈原作品的人却极少。‎ 调查显示,古典诗词在当代的命运大可不必担心。但要真正使多数大学生热爱古典诗词,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 ‎(摘编自张永芳《当代大学生:古典诗词知多少》)‎ 材料三:‎ 诗词是植入中国人文化基因并潜移默化到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诗词语言和意象的美感,中国人可以“秒懂”,外国人可能就云里雾里。至今在很多中国人的居家生活中,以诗词为心,以对联与书法为用,文化中国未必高居于庙堂之上,却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现代人似乎离诗词越来越远,在校期间还能通过语文课程接触诗词,毕业之后能拿诗词怡养性情的并不多。在此形势下,把诗词做成一档很有参与感的节目,让很多喜欢诗词却不经意间远离了诗词的人们有机会重新接近诗词,可以称得上是一种功德。‎ 中国人的文化消费远远赶不上物质消费。相比之下,诗词是最方便获得也最精粹的精神享受,许多人一辈子没有进过剧场、电影院和音乐厅,尤其在边远小城镇,可能连这些设施都没有配备。‎ ‎(摘编自陶舜《诗词大会不要成为绝响》)‎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部分教育界人士认为,“中国诗词大会”带有“应试”的味道,与标准化考试没有多大区别。‎ B.在喜欢古诗词的程度上,文理科大学生差别不大,更喜欢古典诗词的学生比喜欢新诗的学生多。‎ C.大家不必为古典诗词在当代的命运担心,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使多数大学生热爱古典诗词。‎ D.从古典诗词的传播途径看,通过习俗进行传播的效果不及通过通俗歌曲和电视剧的传播效果。‎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江苏语文教师刘百生认为,诗词综艺火爆,学生会背古诗,虽然并不意味中学诗词教育的成功,但表明了整个社会爱好诗词已蔚然成风。‎ B.调查情况表明,在爱好、了解与掌握古诗词的人群分布上,理科大学生所占比例超过了文科大学生,尤其是自认为能写旧体诗词的。‎ C.“文化中国……经常安住于江湖之远”说明以诗词为载体的传统文化只在寻常百姓居家生活中鲜活存在着,而没有“高居于庙堂之上”。‎ D.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引发爱好古诗词热潮这一现象背后的情况,都既肯定其积极的影响又表现出对古诗词传承的担忧。‎ ‎6.怎样加强大学生的古诗词教育?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唤醒英雄 凡夫 中尉军官曾勇在一次出差途中遭遇剪径客,他奋不顾身与歹徒搏斗,终因寡不敌众身负重伤,被送进了医院。曾勇伤得太厉害,手术后三天三夜一直昏迷不醒。富有经验的老主任医师说,曾勇虽然没有了生命危险,但是,如果一直昏迷不醒,很有可能变成植物人。‎ ‎“难道一点办法都没有了?”‎ 部队首长、战友、包括等待英雄醒来采访的媒体记者们都急了。曾勇是英雄,如果能让英雄说话,能让英雄重返部队,该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啊!‎ ‎“办法不是没有,如果能找到它的主人,也许能唤醒他。”‎ 主任医师拿出了一封沾着英雄鲜血的信扬了扬。众人马上争相传阅,信在每个人手里转了一圈又回到了医师手中,在场的人都陷入了沉默。这是一封没写完的信。‎ ‎“珍珍:‎ 离开你的这些日子,我心里一直很难受,我没想到那天你会说出那句话。你知道吗?当时我的心有多痛,看着你负气远去的背影,像有一把无形的刀在刻我的五脏六腑……”‎ 信写到这里断了,人们一起把目光投向主任医师,想从他嘴里得到救醒英雄的良方。主任医师又缓缓开了口:“当然这个法子不一定灵,但绝对不会有害处。现在关键是要找到这个珍珍。因为从信中可以看出,他与这个珍珍关系非同一般,对她那句话刻骨铭心。如果让珍珍站在床前重复那句话,刺激他的脑下皮层,他有可能恢复知觉。”‎ 众人一听很兴奋,都表示愿意帮忙寻找珍珍。尤其是媒体记者更是跃跃欲试。次日,报社、电台、电视台一起发出新闻,珍珍这个名字一夜之间就家喻户晓了。‎ 媒体一炒作,医院也热闹起来,美女爱英雄,医院每天都要接待数十名自称珍珍的人。她们皆对医师陈述一段自己与曾勇有关的感人故事。有的说她与曾勇是同学,从小青梅竹马,后来相爱了,可不久前曾勇换了岗位来到了一个穷乡僻壤工作,她便提出与他分手;有的说曾勇向她求爱,她骂过他“大头兵”‎ 而伤害了他;还有的说曾勇与她相爱甚笃,而她爱慕虚荣,去找了个大款……一个个鲜活亮丽的少女,故事一个比一个真切感人,似乎,曾勇是个遍地留情的情种了,但少女们说得动情悱恻,让人不得不信,连一生见多识广,阅人无数的老主任医师也陷入了云里雾里,不知到底哪个是珍珍了,只得一次又一次地陪着感动。可是,令人遗憾的是,却没有一位少女能把英雄从混沌中唤醒过来。‎ 到了第四天,主任医师不知接待了多少个“珍珍”,他对自己出的这个主意也差点失去了信心。快下班的时候,一位容貌出众、举止端庄的姑娘走进他的办公室。‎ ‎ “姑娘,你找谁?”主任医师问。‎ ‎“我叫珍珍。”姑娘答道。‎ ‎“珍珍?你叫珍珍?”‎ ‎“是的,曾勇是我哥。他的那封信是写给我的。”‎ ‎“你?”‎ ‎“半个月前,我哥回乡探亲,临走的时候,我求他给我办件事。我中师毕业分在城郊一所偏僻的小学教书,我知道哥的好同学的父亲在县教育局当局长,要他帮我求求情……调我回城工作。他当时答应得好好的,可到了局长家门口却不敢进去了,当时我气得想哭,对他大叫:你这个怕死鬼,我这辈子不认你这个哥哥了!说完我转身跑了,躲到学校,直到他回了部队才回家,我……我对不起他……”‎ 老医师又一次感动了,他有种预感:这个珍珍说不定是真的珍珍。于是,他嘱咐姑娘一番,便带她来到了英雄的特护病床前,姑娘一见曾勇,扑上去失声痛哭,老医师费了很大的劲才把她拉起来,示意她按他的吩咐去叫。珍珍镇定了一下,还是带着哭腔叫开了。‎ ‎“你这个怕死鬼,我这辈子不认你这个哥哥了。”‎ ‎“再叫。”医师说。‎ ‎“怕死鬼……”‎ ‎“再叫。”‎ ‎“怕死鬼……”‎ 奇迹出现了,曾勇紧闭的眼皮开始跳了几下,身子也在抖动。医师又让珍珍叫了几声,曾勇的双眼终于睁开了一条缝,嘴唇开始蠕动,尽管没有声音,但从他的口型,可以看出他在叫珍珍,珍珍惊喜交加地扑了上去。‎ ‎“哥 老主任医师绷着的脸舒展开了。他含着泪,拉起珍珍,紧紧地握住珍珍的手,目光里充满了感动和慈爱:“谢谢你,珍珍。”‎ ‎“我哥他……”‎ ‎“放心吧,他有救了……”‎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叙述中尉军官曾勇因勇斗歹徒、寡不敌众而身负重伤、可能变成植物人的情节,起到设置悬念、扣人心弦的作用。‎ B.小说用不少笔墨描写老主任医师的语言、举止、神情与心理活动,表现了他对英雄的敬仰、关爱,和尽早救治英雄的急切。‎ C.“你这个怕死鬼,我这辈子不认你这个哥哥了!”这句话表现了妹妹对哥哥老实无能的不满,也揭示了她自私、钻营的个性。‎ D.小说主要运用顺叙的手法来叙事,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描写推进情节的发展,故事跌宕起伏,结尾出人意料,深化了主题。‎ ‎8.一封没写完的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为什么以“唤醒英雄”为题?请从情节、主题两个方面,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与杨荣同举进士。侍皇太子为洗马。太子尝读《汉书》,称张释之贤。溥曰:“释之诚贤,非文帝宽仁,未得行其志也。”采文帝事编类以献。太子大悦。久之,以丧归。时太子监国,命起视事。东宫遣使迎帝迟,帝怒。连溥,逮系锦衣卫狱。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仁宗即位,释出狱,擢翰林学士。念溥由己故久困,尤怜之。明年建弘文阁于思善门左,选诸臣有学行者侍值。命溥掌阁事,亲授阁印,曰:“朕用卿左右,非止学问。欲广知民事,为治道辅。有所建白,封识以进。”宣宗即位,召溥入内阁,与杨士奇等共典机务。英宗初立。一日,太后坐便殿,帝西向立,召英国公张辅及士奇、荣、溥、尚书胡濙入。谕曰:“卿等老臣,嗣君幼,幸同心共安社稷。”又召溥前曰:“仁宗皇帝念卿忠,屡加叹息,不意今尚见卿。”始仁宗为太子,被谗,宫僚多死诏狱,溥及黄淮一系十年,濒死者数矣。太后复顾帝曰:“此五臣,三朝简任,俾辅后人。皇帝万几,宜与五臣共计。”《宣宗实录》成,进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是时,王振尚未横,天下清平,朝无失政,中外臣民翕然称“三杨”‎ ‎。溥性恭谨,每入朝,循墙而走。诸大臣论事争可否,或至违言。溥平心处之,诸大臣皆叹服。比荣、士奇相继卒,在阁者马愉、高谷、曹鼐皆后进望轻。溥孤立,王振益用事。溥卒,年七十五。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选自《明史·杨溥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B.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C.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D.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锦衣卫,原为护卫皇宫的亲军,掌管皇帝出入仪仗。后兼管刑狱,负责巡察缉捕等。‎ B.卿,文中是君主对大臣的称谓,古代还可以指对男子的敬称,或夫妻、朋友间的爱称。‎ C.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实录,文中指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专记某一皇帝统治时期的大事,如《宜宗实录》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溥辅佐太子,尽心尽力。他任太子洗马,太子称汉代张释之贤能,他分析张释之得志的原因,并采集汉文帝的事迹献给太子,太子很满意。‎ B.杨溥掌管朝务,深得信任。仁宗把他从监狱放出来,任以要职,掌管弘文阁,并对他表示,自己除了看重他的学问,还希望通过他了解民情。‎ C.杨溥忠于皇帝,位高权重。他在仁宗做太子时曾被牵连入狱,后被仁宗记挂;作为三朝老臣,太后希望他和其他人一起辅佐皇帝。‎ D.杨溥政绩卓越,心态良好。有段时期天下太平,他获得众人赞誉;他上朝时很低调;大臣论事,有人攻击他,他心平气和,令人叹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 ‎(2)宫僚多死诏狱,溥及黄淮一系十年,濒死者数矣。‎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14-15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二首 陆游 其一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其二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注】绍熙三年农历十一月四日深夜,山阴骤起一场风雨,此前两年诗人被罢官,归隐山阴故居。‎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首第一、二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风大雨急、村落暗黑的情景,照应诗题。‎ B.第一首第三、四句叙写诗人在室内裹毛毡烤火的状态,语言平易朴实,浅显易懂。‎ C.第一首诗运用了叙述方式,第二首诗描写了梦境;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D.两首诗意境开阔,气魄宏伟,是诗人触景生情之作,有很强的艺术概括性和感染力。‎ ‎15.第一首诗和第二首诗相比,抒发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用听众在演奏结束后的反应和江边自然景色来侧面烘托琵琶女演奏效果的句子是“ , ”。‎ ‎(2)韩愈《师说》中,“ , ”两句揭示了作者写作《师说》的缘由。‎ ‎(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比喻写江涛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918年初,对人类社会危害极大的流感病暴发,造成严重的国际性公共卫生事件。此次大流感持续时间久,波及范围大,危害性极高。在美国,政府疏于管控,未能及时隔离患者,阻断传染源, 应允英法盟国的增兵请求,调派流感重灾区将士前往欧洲作战,致使病毒在国内外四处 。1918年大流感之所以波及全球,危害巨大,除医学界对流感病毒的认知与应对能力不足等因素外,与各国公共卫生管理严重缺位紧密相关。有鉴于此,1920年,英法主导下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特别添设了国际卫生组织作为其附属机构,针对疫病扩散等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予以管控防治。‎ 人类世界的生存和发展始终与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共存演进。各国政府要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动员充分国家力量,执行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各国政府都要保持足够警惕,不可 ,认为病毒毒性轻微或在某个时间段内危害不大就可以放松管控,要针对病毒可能的发展而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反而 漫延 掉以轻心 居安思危 B.而且 漫延 心安理得 未雨绸缪 C.反而 蔓延 掉以轻心 未雨绸缪 D.而且 蔓延 心安理得 居安思危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英法主导下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好医配好药 打赢阻击战——武汉主战场中医抗击疫情纪实 B.数据叙事的三个维度——“空间维度”“时间维度”“关系维度”。‎ C.松影下开着各种小花,招来各色的小蝴蝶——它们很亲热地落在客人身上。‎ D.“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吗?”赵七爷低声说道。‎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各国政府要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的原则,充分调动国家力量,执行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构建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B.各国政府要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充分调动国家力量,实行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构建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C.各国政府要以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调动充分国家力量,执行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D.各国政府要以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充分调动国家力量,建立严格的隔离防疫政策和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保障广大民众的身心健康。‎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记忆有着编码、储存和提取三个过程,记忆编码和储存的机制已经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但是,① 。中国科学家团队提出了记忆提取的“快速泛化理论假说”。记忆泛化能力形成的快慢取决于记忆之间是否存在重叠。例如人类在成长过程中积累了许多知识、技巧等记忆,再次面对相关内容时,记忆将会快速泛化。而对动物来说,面对完全没有接触过的任务时,② 。老年痴呆症患者的记忆并没有消失,而是记忆泛化能力受损。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③ ,关键看记忆泛化能力是否受损。记忆快速泛化机理,对治疗老年痴呆症等有帮助。‎ ‎21.2020年1月1日起,密码法开始实施。请用文字说明下列图表中密码法规定的密码的分类、作用及使用范围。不超过100个字。‎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湖南广播电视台播出《绝对忠诚》之后,“爱国奋斗的青春最出彩,担当奉献的青春最美丽”的台词一时间成了很多人的座右铭,奋斗、担当、奉献、青春成为很多人亮丽的底色。‎ 读完材料后,你有什么感悟?你身边一定也有很多这样的人和事,他们又是怎样做、怎样想的?请根据你的观察和思考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符合文体特征,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A项中的“使儿童跟不上其发展步伐”,文中无据。C项,“人们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都是在集体劳动中形成的”表述绝对化,人们所有关系并非都是在劳动中形成的。D项“只有在劳动教育中才能塑造自己的品性”错,原文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 ‎2.【答案】C(“将劳动与现代劳动教育进行比较”分析不正确。这是从一般到个别,这有助于深刻地认识事物)‎ ‎3.【答案】D(“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来自劳动教育”错,原文说“劳动教育将赋予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特征”,但是不是人的主体创造及自我超越的概念都来自劳动教育)‎ ‎4.【答案】C(“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使多数大学生热爱古典诗词”说法错误,原文是“但要真正使多数大学生热爱古典诗词,还必须做大量的工作”)‎ ‎5.【答案】B(A项,“但表明了整个社会爱好诗词已蔚然成风”说法错误,原文是“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C项,“只”“没有”说法绝对,原文是“未必”“经常”。D项材料一并没有肯定,而材料二、材料三也没有对“古诗词传承的担忧”,材料二跟“中国诗词大会”关系不明显)‎ ‎6.【答案】①通过多种形式,提升对古诗词的阅读(求知)欲望,加大阅读量;②加强古诗词的写作指导;③拓宽并充分利用古诗词的传播途径。(每点2分。根据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即可。如针对古诗词阅读量不足的情况,提升阅读欲望;针对能写旧体诗词人少的情况,加强写作指导;结合熟悉苏轼诗词的途径,要充分利用古诗词传播方式方法)‎ ‎7.【答案】C(“这句话表现了妹妹对哥哥老实无能的不满,也揭示了她自私、钻营的个性”这一分析不准确。从小说上下文语境看,这句话写出了哥哥为人处世坚持原则,不苟私情,不愿走后门、拉关系的正直品质。尽管这句话是怨言,抱怨哥哥不为妹妹着想,不愿求人的耿直;但联系下文,如“我……我对不起他……”等的描写,表现了妹妹对哥哥人品的敬重。“揭示了她自私、钻营的个性”这一分析显得偏激、武断,有断章取义之嫌,属于过度解读)‎ ‎8.【答案】①在结构安排上,用“没写完的信”为下文情节的展开(真的珍珍的出现)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使情节叙述有波澜,而且呈现严密的因果逻辑。(3分)在人物塑造上,表达哥哥的愧疚不安,对妹妹的爱;同时也表现出他为人处世坚持原则、不苟私情的正直个性。(3分)‎ ‎9.【答案】①“唤醒英雄”‎ 是小说情节的主干。小说叙述了人们为唤醒英雄而四处寻找一个与英雄有密切关系的女孩珍珍,几经周折最终用亲情成功唤醒英雄的故事。(3分)②“唤醒英雄”揭示了小说的主题思想。小说以中尉军官曾勇为主人公,旨在向全社会呼唤见义勇为、正直无私、坚守原则的高尚的英雄品格,倡导敬仰英雄、关爱英雄的良好社会风气。(3分)‎ ‎10.【答案】B(原文标点:后三年,振遂导英宗北征,陷土木,几至大乱。时人追思此三人者在,当不至此。而后起者争暴其短,以为依违中旨,酿成贼奄之祸,亦过刻之端也)‎ ‎11.【答案】C(“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12.【答案】D(“大臣论事,有人攻击他,他心平气和”与原文不符,应是各位大臣议论事情要争个高低,有的甚至说出不合情理的话。杨溥平心静气地和他们相处,各位大臣都赞叹心服)‎ ‎13.【答案】(1)家里人供应食物几次断绝。而皇帝的心意揣测不透,早晚将死去。(得分点:“绝”“意”“且”各1分,大意2分)‎ ‎(2)其属官大多死在皇帝下令关犯人的监狱中,杨溥和黄淮一关十年,有好几次差点死去。(得分点:“诏狱”“系”“濒”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杨溥,字弘济,石首人。和杨荣一起考取进士。侍奉皇太子任洗马。太子曾经阅读《汉书》,称赞张释之贤良。杨溥说:“张释之确实贤良,没有文帝的宽厚仁慈,也无法实现他的志向。”采集文帝的事迹分类成编呈献给太子。太子十分高兴。过了很久,因丧事返乡。当时太子代理国事,下令起用任职。太子派遣使臣迎接皇帝稍迟,皇帝发怒。牵连到杨溥,被逮捕关进锦衣卫的监狱。家里人供应食物几次断绝。而皇帝的心意揣测不透,早晚将死去。仁宗登位,杨溥被释放出狱,提升为翰林学士。皇帝惦念杨溥由于自己的缘故,长期不得志,尤其怜惜他。第二年,在思善门左边修建弘文阁,众大臣中挑选有学问品行的人侍从当值。皇帝命令杨溥主管弘文阁的事务,亲自授予弘文阁的印信,说:“用您在我的身边,不只是因为学问。是想要广泛地了解民情,作为治理国家的参考。有什么意见和倡议,奏疏可封口直接呈进。”宣宗登位,召杨溥进入内阁,和杨士奇等人一起掌管机要国务。英宗刚刚即位。一天,太后坐在便殿中,皇帝面朝西站着,召英国公张辅以及杨士奇、杨荣、杨溥、尚书胡濙进殿。告谕说:“你们都是老臣,皇帝年幼,希望同心同德一起使社稷安定。”又召唤杨溥到前面说:“仁宗皇帝念及您的忠心,多次叹息,没想到今天还能够见到您。”仁宗刚做太子时,遭人谗言,其属官大多死在皇帝下令关犯人的监狱中,杨溥和黄淮一关十年,有好几次差点死去。太后又回头看着皇帝说:“‎ 这五位大臣,三代朝廷都选拔任用,让他们辅助后人。皇帝日理万机,应当与五位大臣一起商量。”《宣宗实录》修成,升任少保、武英殿大学士。当时,王振还没有横行,天下太平,朝廷没有失去政纲,朝廷内外的臣子和百姓纷纷称颂“三杨”。杨溥性情谦恭谨慎,每次入朝,都沿着墙壁很快地小步跑。各位大臣议论事情要争个高低,有的甚至说出不合情理的话。杨溥平心静气地和他们相处,各位大臣都赞叹心服。等到杨荣、杨士奇相继去世,在内阁的马愉、高谷、曹鼐都是后辈而声望不高。杨溥孤立无助,王振更加专权。杨溥去世,享年七十五岁。以后三年,王振就逢迎英宗出征北方,皇帝身陷土木堡,几乎酿成大乱。当时的人追思如果这三个人还活着,肯定不至于这样。而后来的人争着揭露杨溥的短处,认为他对皇帝的意旨犹豫不决,酿成阉贼王振之祸,也是过于苛刻的开端。‎ ‎14.【答案】C(“两首诗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错,一首诗没有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 ‎15.【答案】同: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2分)异:情感上,第一首诗在抒发渴望为国出力光复中原的爱国之情的同时,也道出了作者处境的悲凉;(2分)第二首诗抒发诗人虽处境悲凉,但一心想着为国家戍守边疆。(2分)‎ ‎16.【答案】(1)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2)余嘉其能行古道 作《师说》以贻之 ‎(3)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每空1分,有漏字、错别字、语序错误等该空不得分)‎ ‎17.【答案】C(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而且:表示进一步。根据语境,应选“反而”。蔓延:像蔓草一样向周围扩展。漫延:水向周围扩展,连绵不断。根据语境,应选“蔓延”。掉以轻心:对某种问题漫不经心,不当回事。心安理得:自信事情做得合理,心里很坦然。根据语境,应选“掉以轻心”。未雨绸缪: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根据语境,应选“未雨绸缪”)‎ ‎18.【答案】B(B项中的破折号与文段的破折号标示注释内容或补充说明。A项用于副标题;C、D两项标示话题的 转换)‎ ‎19.【答案】A(B项“本着对公共卫生负责为原则”句式杂糅。C项“调动充分国家力量”语序不当。D项“建立……政策”搭配不当)‎ ‎20.【答案】①人们对记忆提取的机制却知之甚少 ②记忆泛化的形成需要更多时间 ③人是否会患上老年痴呆症(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1.【答案】‎ 密码法规定,密码分为核心密码、普通密码和商用密码。核心密码、普通密码用于保护国家秘密信息,属于国家秘密。商用密码用于保护不属于国家秘密的信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使用商用密码。(5分)‎ ‎22.【答案】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