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0 KB
  • 2021-06-09 发布

【语文】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试题(解析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学可以看作是作家追求个人审美体验的活动,也可以看作是与他人一起探求普遍价值和意义的公共行动。文学公共性就是指文学活动的成果进入到公共领域所形成的公共话题,此种话题具有介入性、批判性和明显的政治诉求,并能引发公众的广泛共鸣和参与意识。就其本质而言,是指一种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和批判精神,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已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感时忧国” 既是中国文化精神中固有的伦理情怀,也是中国文学精神里特有的“公共性”品质。‎ 雨果说:“愤怒与温情,是对于人类不自由状况两个方面的不同反应,并且,能够发怒的人就能够爱。”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就具有这种既“愤怒”又“温情”的特点:一方面,是“愤怒”和不满,具体表现为对权力的“以究王讻”的“上层反讽”;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中国文学的这种特殊形态的“公共性”,源自于中国文化的“天下为公”的基本理念、“经世致用”的责任伦理与“民胞物与”的博爱情怀。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在此基础上,邑不事及其门人全面地阐发了“士君子”文化观,表现出极可宝贵的启蒙主义精神,“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视死如归。”这种博大的“天下”观念和“遗生行义”的“士君子”伦理,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以士人为主体的文学写作。‎ 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王夫之说,中国自《诗经》以来的诗人,“有所指斥,则皇甫、暴公,不惮直斥其名,历数其愿,而且自显其为家父,为寺人孟子,无所规避。《离骚》虽多引喻,而直言处亦无所讳”。这种“无畏于天,无恤于人”的精神,作为一种伟大传统,在后来千百年的诗歌写作中,有继维绳绳的赓续和体现。在叙事文学的写作领城,司马迁则在《太史公自序》中,标举“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 的叙事原则,实乃一种高度成熟的人文精神,其中所包含的“公共性”,即使今天来看,也具有充分的普遍性和现代性。‎ 同情民众,关注民瘼,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伟大的“公共性”品质。以士君子为主体的优秀的中国文人,无论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皆以天下苍生为念。而中国文学中的“公共性”,也就体现为对“民生”“社稷”等“公共事象”的关注,体现为对同情底层大众的“哀”和“忧”的情感表达。在《离骚》里,屈原吟出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诗句,抒发了他对艰难时世的不幸民众的同情;杜甫则唱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诗句,表达了对底层民众的真挚同情和对权势的尖锐批评。对杜甫的这种仁慈而又伟大的“哀忧”精神,华人学者洪业给予极高的评价:“他是心系家邦的国民。他所观察到的八世纪大唐帝国的某些情形仍然存在于现代中国;而且,也存在于其他的国度。”‎ 可以说,正是屈原、司马迁和杜甫他们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时代的“公共生活”, 以中国人特有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来写作,来建构中国文学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才使我们的文学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并最终赢得世界读者的尊敬。‎ ‎(摘编自李建军《“公共性”与中国文学经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公共性与作为社会人的作家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不能离开作家讨论文学公共性。‎ B.相比于对权力的“愤怒”不满,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 C.《史记》的反讽精神,体现出了写作者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 D.《离骚》《史记》和“杜诗”中包含的公共性,具有人类经验的“普遍性”和“世界性”。‎ ‎2.下列关于原文的论证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论证中国文化伦理情怀与文学公共性的关联,是依由因到果的逻辑顺序推进的。‎ B.文章引用雨果关于“愤怒与温情”的话,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C.文章指出理解中国文学的“公共性”品质可从两方面入手,并重点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 D.文章提出问题后,分析了“感时忧国” 在中国文学中的表现,并论证了其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真正介人公共生活、肩负责任感的写作者,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的品质。‎ B.《礼记》《吕氏春秋》和“士君子”文化观,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 C.杜甫的作品能超越时代和地域的局限,部分来自于他对社会问题的深入思考与判断。‎ D.中国读者阅读中国文学,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 情怀和反讽精神。‎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 非典中最艰苦的一场遭遇战就发生在北京市人民医院。从四月五号开始,陆续有222人感染,包括93名医护人员,有将近一半的科室被污染。门诊大楼北侧的急诊科是当时疫情最重的地方。我不明白这家医院怎么会有这么多人感染,但我知道应该跟上次拍转运的那二十九个盖白布的病人有关系,我得知道这是为什么。没人要我做这个节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么多,心里就剩了一个念头,我必须知道。‎ ‎ 急诊科主任朱继红带我去看了留观室改成的SARS病房。我只看到几间普通的病房,迟疑地问他:“你们的清洁区、污染区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这儿画一根线。”我不能相信,问了一句:“那你们怎么区分清洁区和污染区?”朱继红沉默了一会儿,慢慢举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这儿。”‎ ‎ 我问:“你们靠什么防护?”‎ ‎ 他面无表情,说:“我们靠精神防护。”‎ ‎ 一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们来拍摄时,病人才开始转运到有隔离条件的医院。当时病人连输液的地方都没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输。他带着我去看,所有的椅子还在,输液瓶挂在树杈上,或者开车过来,挂在车的后视镜上,椅子不够了还有小板凳。一个卫生系统的官员在这里感染,回家传给了妻子儿子,想尽办法只能找到一个医院床位,夫妇俩让儿子住了进去。两口子发烧得浑身透湿,站不住,只能颤抖着坐在小板凳上输液。再后来连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愈的时候,父母已经去世。这是二〇〇三年,春夏之交。‎ ‎ 九年之后,人们还会说我“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当从头到脚盖着白布的病人从我身边推过的时候,还有媒体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过隐约感到怪异,仅此而已。我没有接到指令,这不是我节目的任务,我觉得转过头很快就会忘记——然后我就忘掉了。‎ ‎ 我做的节目播出后,有同行说:“你们在制造恐慌。”当时我身边坐着时任《财经》杂志主编的胡舒立,她说:“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轻慢。” ‎ ‎(摘编自新闻记者柴静传记集《看见》)‎ 材料二:‎ ‎ 非典报道经历了从瞒报到高度透明化的历程,这表明新闻主管部门的管理方式开始发生变化:从“如何包”转到了“如何报”‎ ‎,从内容控制转到了方向调控。在传统机制下,一些新闻主管部门认为消极信息容易引起公众不必要的恐慌和社会动荡,因而媒体在信息流通中实行严格的把关制度,侧重于“包”不重“报”。中国传媒对于危机报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针下,采取低调而务实的报道模式。应该说这一传统是在建国之初就形成的。当时中国面临国内外的险恶局势和政治、经济的双重危机,需要以正面宣传为主,稳定社会秩序,因而实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锁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但其前提是资讯手段的不发达,信息渠道的单一。‎ ‎ 这一做法延续到今天则并不合适:一方面当前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公众的信息需求扩大,对知情权的要求日趋强烈;另一方面通讯技术不断发展,使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传播学认为,流言的流传程度=事件的重要性x证据的暖昧性。如果媒体继续采取沉默的态度,既达不到封锁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权威的消息。社会舆论主体缺位,必然纵容了流言的传播而破坏社会稳定。从管理学上看,传统新闻管理侧重微观的内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导,而由于内容管理的庞杂,必然导致信息传送的滞后,造成舆论主导真空,流言乘虚而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抢购风波验证了这一点。‎ ‎ (摘编自俞熙娜、沈爱国学术论文《“非典”事件对新闻改革的影响》)‎ 材料三:‎ ‎ “非典”时的政府扣押信息、“媒体集体失语”等观点,与事实不符,是站不住脚的。‎ 我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3条规定,在暴发严重疫情时,媒体在对外通报前须征得卫生部的同意。我们需要强调,记者应当依法报道。由此可见,所谓非典期间“媒体失语”的主要原因,在于作为第一个环节的卫生部门出现了“故障”。‎ ‎ 事实也的确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这句俚语,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2003年3月和4月中上旬中国社会的特殊状态。在医学界,北京的洪涛院士最先认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为衣原体”,而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南方专家却坚持认为是冠状病毒。双方对SARS病原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从当时SARS迅速蔓延的紧迫形势看,人民群众急切地想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对此,当时的媒体都没有报道。不是媒体不能报道,也不是什么力量控制媒体不准报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体和卫生部,都必须等待专家们的最终判断。由此可见,由于SARS复杂病因引发的医学争论,才是造成所谓当时“媒体集体失语”的真正原因。‎ ‎ ‎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确认冠状病毒的一个变种是引起SARS的病原体。洪涛院士随即也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至此,争论结束。‎4月20日,国家卫生部门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非典”‎ 疫情。接着,新闻媒体也是以一种全新的姿态面对急切盼望信息的广大受众。 ‎ ‎(摘编自尹韵公研讨会主题发言稿《对非典时期新闻传播的再反思》)‎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者柴静对“媒体失语”的反思与材料三的立场有根本上的差异,柴静更强调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新闻记者面向社会民众的主体责任。‎ B.柴静调查发现,人民医院严重的院内感染很可能与该院防疫设施不完善有关。而该期节目的顺利播出,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典后新闻传播的改变。‎ C.材料三认为政府和媒体在“集体失语与缺位”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SARS复杂病因所引起的医学界异乎寻常的争执与矛盾。‎ D.世卫组织佐证了钟南山的观点,有力推动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料三为政府和媒体所作的申辩,其实并没有全面解答柴静在采访中暗示的所有问题。‎ ‎5.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要使我们党的报刊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报刊、广播、电视都要促进安定团结。”‎ B.“在那没有报纸的政府和没有政府的报纸之间,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 C.“由于公共危机涉及到公众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公众会积极主动地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有关公众危机的信息。”‎ D.“通过制度化可以赋予媒体相应的自由并规定其合法活动的范围,改善政府不确定、难持续、不对称的社会控制。”‎ ‎6.面对近期国外依旧严峻的新型冠状肺炎防治形势,在新闻传播方面,我们可以从非典事件中得到哪些经验教训?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最后的苍鹰 袁良才 弋江像一条猛力的鞭子,从千山万壑间打出一条百转千回的水道,一路奔泻,一路狂 呼,势不可挡,直扑扬子江口。‎ 如今,江面上只剩下零零落落的打鱼的两头尖小船,货船、客轮几乎绝迹了,木筏、‎ 竹筏更是不见影踪了。当年那般喧阗热闹的弋江似乎一下子衰迈了,风光不再,一如岩爷 看到的江天岩峰间的最后一只苍鹰的孤独寂寥身影,亦如风烛残年的日日浸在岁月记忆里的岩爷。‎ 岩爷从小就在弋江的风浪里出没,江水卷挟走了他的青春和荣耀,弋江无情的把他抛 弃了,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如同那只苍鹰,再怎么飞翔,也离不开 江天与岩峰。‎ 那一年,村上饿死了很多人,爸妈也饿死了,岩爷第一次感到从未有过的绝望和人生 的悲凉。他跳进了弋江的波涛里,他只想借江水淹没自己所有的痛苦和不幸……但他被弋 江上的筏客救起了。‎ 打那天起,为了吃饭活命,十六岁的他当上了弋江筏客,而且成为三百里弋江上最负 盛名和传奇色彩的筏客。弋江多急流、险滩,浪高沫飞,逆流时不时还得上岸背纤,穿衣 也是白搭,所以弋江上的筏客都是赤条条一丝不挂,终点站才着衣登岸。岩爷由刚当筏客 时害羞,到后来的习以为常,不觉得有什么难为情了。几十年后,弋江上建了大坝,水运 渐为陆路运输所取代,岩爷被迫上岸,穿戴齐整倒感觉束手束脚、浑身不适了。‎ 初当筏客那会儿,正值青春勃发时,力大无穷,激流掌舵是他,逆流背纤是他,一路 水程,不断有苍鹰在他头顶盘旋,与他为伴,为他喝彩。他在风浪中岿然屹立,游刃有余,‎ 如同一座黢黑坚硬的岩峰,发散着夺人心魄的阳刚原始之美,惹得弋江两岸的男人对他吹 胡子瞪眼,惹得弋江两岸的大姑娘小媳妇为他如痴如狂。筏队拢岸歇乏时,总有年轻女人 低头红脸偷偷来送米送菜,偶尔上岸到酒家吃饭,但凡是女老板,只要岩爷在,一概免费 ‎——岩爷活赛弋江上的一只人人仰视嫉羡的雄鹰!‎ 岩爷到底栽在了一个女人身上!‎ 女人叫翠翠,老筏客的独生女儿。一次来看父亲,一下子就被岩爷的英俊模样和青春 气息迷得神魂颠倒了,岩爷走到哪翠翠就跟到哪,撵都撵不走。一天,翠翠鼓起勇气向他 告了白,岩爷毫无思想准备,一口回绝了她,不想痴情的翠翠竟跳江自尽,被筏客们救起。‎ 这事不知怎么传到了翠翠未婚夫耳朵里,告了岩爷一个“强暴未遂”,连老筏客也救 不了他,生生坐了三年牢狱,命中一劫,无妄之灾啊!‎ 出狱后,弋江毫不犹豫地用宽广的胸怀接纳了他。老筏客为这事抑郁作古,翠翠也出 阁随军了。从此岩爷就觉得女人是洪水猛兽,断了念想,一生不娶。‎ 因无子嗣,倔强的岩爷到底吃上了五保。到弋江边走一走,站一站,看那奔腾不羁的 江水,望那孤独盘旋的苍鹰,是岩爷暮年每天必修的功课。谁也不知道他心里想些什么,‎ 都说岩爷怕是得了老年痴呆症哩!‎ 一天,村里来了几个时髦的年轻人,背着画板,说是美术学院的大学生,见到岩爷竟 欢呼起来,说岩爷的形象、气质太有沧桑感了,软磨硬缠请岩爷当人体模特,而且最好画 裸体。‎ 村人大怒,骂年轻人太放肆,太不尊重长者,挥拳要替岩爷教训他们,却被岩爷制止 住。幽幽道,画就画吧。‎ 年轻人喜极。‎ 村人横眉瞪眼道,别欺负老人,画裸体得给钱!一千块不多吧?‎ 年轻人傻眼,可我们是穷学生……‎ 分文不取!只听岩爷一声雷吼,谁也不敢再说什么了。众目睽睽之下,岩爷脱得赤条 条,神情从容坚毅,一如弋江边高高耸立的岩峰……‎ 美院学生们屏息凝神画着,眼里噙着泪花。‎ 画毕,岩爷冷不丁问,这画拿去展览,翠翠能看到吗?‎ 所有人都呆了,不知如何作答。‎ 又过了些时日,弋江风景区管委会的头头在弋江边找到岩爷,陪着笑说,我们计划推 出一个弋江裸体背纤的观赏项目,特请岩爷当顾问和技术指导,待遇嘛,好说!‎ 岩爷并不正视来人,冷冷地答,当年我背纤,是为了活命。你们,这是吃饱了,撑得!‎ 岩爷撇开目光又追逐那只翱翔在江天上的孤傲的苍鹰……‎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小说以时间为线索将主人公一生的许多事情串联起来,同时从语言、心理、神态,尤 其是动作和外貌等方面对主人公进行了形象塑造。‎ B.小说中有多处关于弋江险要、狂放等自然环境描写,这样的描写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 空间,也为后文情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C.文中“翠翠能看到吗?”的突然发问,揭示出当年的翠翠事件成了岩爷隐藏颇深的心 结,多年反刍,岩爷内心留下了复杂的感情沉淀。‎ D.岩爷对美院大学生请求的接受和对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头头的拒绝,使小说于对比中揭 示出岩爷对大学生审美观的理解和对世俗的不屑。‎ ‎8.说说你对文章中划线句“可岩爷的一生和梦境都须臾离不开弋江啊”的理解。(6分)‎ ‎9.小说以“最后的苍鹰”为题,含蓄蕴藉,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萧望之,字长倩,东海兰陵人也。好学,治《齐诗》,京师诸儒称述焉。是时,大将军霍光秉政,长史丙吉荐儒生王仲翁与望之等数人,皆召见;吏民当见者,露索①去刀兵,两吏挟持。望之独不肯听,自引出阁。光闻之,告吏勿持。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 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今士见者皆先露索挟持,恐非周公相成王躬吐握之礼,致白屋之意。”于是光独不除用望之。三岁间,仲翁至光禄大夫,望之以射策甲科为郎。仲翁谓望之曰:“不肯录录,反抱关为?”望之曰:“各从其志。”地节三年夏,京师雨雹,望之因是上疏,口陈灾异之意,以为:“今陛下思政求贤,然而善祥未臻,是大臣任政,一姓擅势之所致也。唯明主躬万机,举贤材,与参政谋,令公卿大臣朝见奏事。如是则奸邪塞,私权废矣。”天子拜望之为谒者。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所白处奏皆可。宣帝察望之经明持重,论议有余,材任宰相 , 欲详试其政事,以为左冯翊。后为太傅。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 受遗诏辅政。中书令弘恭、石显久典枢机,与车骑将军史高为表里,论议常独持故事,不从望之等。望之以为中书政本,宜以贤明之选,数荐名儒茂才以备谏官。恭、显告望之等谋欲罢车骑将军状,欲以专擅权势。望之对曰:“外戚在位多奢淫,欲以匡正国家,非为邪也。”后数月,天子方倚欲以为丞相,会望之子散骑中郎扱上书讼望之前事,事下有司,复奏:“望之前所坐明白,无谮诉者。 而教子上书,失大臣体,不敬,请逮捕。”弘恭、石显等知望之素高节,不拙(屈)辱,因令太常急发执金吾车骑驰围其第。望之仰天叹曰:“吾尝备位将相,年逾六十矣,老入牢狱,苟求生活,不亦鄙乎!"竟饮鸩自杀。天子闻之惊,为之涕泣,哀恸左右。‎ ‎(节选自《汉书·萧望之传第四十八》,有删改)‎ ‎【注】①露索:露岀身体被人搜查。‎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 B.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 C.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 D.望之说光曰/将军以功德辅/幼主致于洽平/是以天下之士延颈企踵/争愿自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诗》为汉代传习的《诗经》四家诗之一,另外三家分别是《鲁诗》《韩诗》《毛诗》。‎ B.射策是汉代选士之法,主试者将问题写在策上,受试人选取作答。中甲科者可为郎中。‎ C.茂才在文中的含义与科举考试时的“秀才”相同,都指优秀人才,明清则用来称呼举人。‎ D.左冯翊,既是官名,也是管辖的政区名,汉代与京兆尹、右扶风一起合称为“三辅”。‎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萧望之心直口快,反受霍光冷遇。他被丙吉推荐给大将军霍光,但不肯接受脱衣搜身的规矩并批评霍光未能礼贤下士,故不为霍光看重。‎ B.萧望之直言进谏,获得皇帝重用。趁有天灾异象,他向宣帝建议举用贤才参与政事,废除一姓专权;宣帝多次听取他的意见并逐步重用他。‎ C.萧望之受诏辅政,做事高瞻远瞩。他在宣帝病重时辅佐朝政,认为中书地位极为重要, 多次推荐人才做谏官,希望制约中书把政的局面。‎ D.萧望之不善计谋,被逼自杀身亡。弘恭、石显诬告他专权揽政,后又诬陷他儿子对朝廷不敬;他不愿受辱偷生,就喝毒酒自杀却没有成功。‎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时上思进贤良,多上书言便宜,辄下望之问状。‎ ‎(2)及宣帝寝疾,选大臣可属者,拜望之为前将军光禄勋,受遗诏辅政。‎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晚秋登城北门①‎ 陆游 幅巾藜杖北城头,卷地西风满眼愁。‎ 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②秋。‎ 山河兴废供搔首,身世安危入倚楼。‎ 横槊赋诗非复昔,梦魂犹绕古梁州③。‎ ‎【注】①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九月四川成都。②杜陵:本指长安,此处借指汴京。③梁州:古梁州州治在汉中,南宋西北边境上的重要关塞南郑、大散关皆在此地,诗人过去曾在这里驻守。‎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幅巾藜杖北城头”‎ 描述了诗人的装束和出游的地点,不仅紧扣诗题,还写出诗人当时投闲置散的生活和日渐衰颓的状况。‎ B.颔联抓住“一点烽”“两行雁”这两个物象抚今迫昔,通过远景与近景的交替,抒发了对岁月空逝,大宋故土兴复无期的感慨。‎ C.颈联的“山河”代表国家,“身世”指所处的时代,诗人登城时“搔首”“倚楼”,刻画出诗人的忧国深情和对自身遭际的感慨。‎ D.尾联“横槊赋诗”借指诗人当年驰聘疆场的戎马生涯,而今已成往事,“非复昔”三字包含着良机已失、大势已去的无限感慨。‎ ‎15.结合全诗,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情感。(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急流和瀑布在千山万壑间发出的巨大声响,强调蜀道的山高路险。‎ ‎ (2)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着笔,表达出一种飘零无依、孤寂病苦的生活状况。‎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描写琵琶在静默无声之后,突然爆发出激越、雄壮的乐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  书法,作为一种艺术,不仅________着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王羲之的行书,洒脱飘逸,________,后人难以望其项背。( )。因为那是一个人格独立、文化自觉的时代。魏晋时期,寄情山水,追求不拘礼节的闲适与放达。汉字结体与书法艺术不可避免地受到了这种时代风气的影响。到了唐代,时代的精神气候发生改变。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而________,开创书法的新天地与新境界。唐人在楷书和草书上,不让古人,直达巅峰。颜真卿的楷书,磅礴伟岸,一个个字,犹如一尊尊佛,雍容宽博,自信从容。张旭与怀素,一反人们对“二王”亦步亦趋的________,挥毫起风云,落墨泣鬼神,直把草书推到了“狂草”境地。‎ 书法是心迹,也是时代精神气象的载体。如今,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17.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传达 行云流水 另辟蹊径 拘泥 B.传递 行云流水 曲径通幽 执拗 ‎ C.传达 挥洒自如 曲径通幽 拘泥 D.传递 挥洒自如 另辟蹊径 执拗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这是王羲之个人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所致,更与那个时代相关。‎ B.王羲之所以有如此卓绝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是那个时代使然。‎ C.如果没有那个时代,就不会有王羲之如此卓绝的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 D.王羲之的书法地位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时代改变了其学养气质与书法造诣。‎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会使书法艺术缔结出新的辉煌。‎ B.中华民族正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在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C.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时代精神的新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造新的辉煌。‎ D.走在复兴的历史征程中的中华民族,在新的时代精神的灌注下,书法艺术将缔结新的辉煌。‎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6分)‎ 人工智能的定义可以分为两部分, ① 。“人工”,比较好理解,争议性也不大。 ② ,这涉及到其它诸如意识、自我、思维(包括无意识的思维)等等问题。人唯一了解的智能是人本身的智能,这是普遍认同的观点。但其实我们对自身智能的了解都非常有限。对构成人的智能的必要元素也了解有限,所以就很难定义什么是“人工”制造的“智能”了。因此人工智能研究要重视 ③ 。‎ ‎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70个字。(5分)‎ ‎8日,记者从第六届天琴空间科学任务研讨会上获悉,自今年6月以来,“天琴计划”科研团队已经多次成功实现了地月距离的激光测量。目前,包括我国在内,全世界仅有5个国家具备激光精准测量地月距离的技术能力。地月激光测距是以脉冲激光器作为光源对地球与月球之间的空间距离进行精准测量,也是开展“天琴计划”空间引力波探测必须攻克的关键技术。‎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同学们,这段时间我们度过了特殊的春节,见证了全力阻击新冠肺炎的全民动员。其中的思考、感悟、故事都值得我们好好珍藏、好好回味。同学们,想象一下十年后,你有了自己的事业,有了自己的爱人,甚至有了自己的孩子。回顾这段经历,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或者十年后作为一个成熟的公民的你,想对正在经历今天这一切的现在的自己说些什么。‎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答案】B(B项,“作家对民众的仁慈‘温情’更具有现实精神和人道情怀”错误,第二段“一方面,是仁慈和‘温情’,具体表现为‘惟歌生民病’的现实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情怀”,看不出来两者之间的比较。)‎ ‎2.【答案】C (C项“……并重点分析了二者间的关系”错误,文章主要是“公共性”与中国文学之间的关系,比如“受这样的‘舍生取义’的观念影响,中国以《史记》为典范的史传叙事和小说叙事,以‘杜诗’为代表的诗歌抒情,在面对权力的时候,总是表现出一种醒世独立的写作精神和亢直不挠的批判勇气,表现出一种中国式的‘公共性’品质”。)‎ ‎3.【答案】C (A项,“……其作品中也就必然有文学公共性的品质”错误,不全面,第一段“要求写作者积极介入公共生活,表现自已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可知还要“表现自已对时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判断”。B项,“……对中国文学写作的影响程度是一样的”错误,第二段“在中国儒家的文化元典《礼记》里,就建构了‘天下为公’的观念。后来的《吕氏春秋》对‘天下观’的阐释愈加深入,也愈加进步”,可知不一样。D项,“……看重的是写作者在创作中所体现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错误,无中生有,最后一段相关信息“可以说,正是屈原、司马迁和杜甫他们正直而勇敢地介入自己时代的‘公共生活’, 以中国人特有的‘忧哀’情怀和反讽精神来写作,来建构中国文学自己的“公共性”,并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才使我们的文学受到中国读者的欢迎”,可知中国文学作品“最终抵达与人类经验相通的‘普遍性’和‘世界性’”,所以受欢迎。) ‎ ‎4.【答案】C(“始终处于被动地位”错,在世卫组织明确病原之后,政府与媒体迅速行动起来,化被动为主动;“异乎寻常”与原文中“从科学研究角度看,这是非常正常的”不符。)‎ ‎5.【答案】D(明确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政府新闻管理部门应不断适应新的时代形势,调整管理方式,从内容控制向方向调控转变”。材料二并不反对政府对新闻媒体的调控,也不单纯只强调新闻自由的重要性,排除选项B;也不单单强调政府对新闻媒体内容管控的社会责任,排除选项A;材料二主要针对的主体是政府,而选项C讨论的是公众在公共危机中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材料二中强调的政府对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与新媒体的技术特性无关,所以排除选项C。)‎ ‎6.【答案】①及时发布疫情预警信息;‎ ‎②提升记者面向社会的责任担当;‎ ‎③新闻主管部门应占据社会舆论主导地位,加强方向调控;‎ ‎④记者应依法报道。‎ ‎7.【答案】D(由原文可知,小说中没有明显的动作和外貌的描写。)‎ ‎8.【答案】①岩爷的一生与弋江密不可分。从小在弋江边出没,青春和荣耀在弋江流逝,年老时守望在弋江。②弋江造就了岩爷独特的阳刚原始的气质,吸引了无数女性,翠翠的悲剧使她的人生跌宕,多年后仍无法释怀过往人事。③弋江是岩爷生命的栖息地,生活的落脚点,情感的归依处。‎ ‎9.【答案】①“最后的苍鹰”可以指盘旋在弋江上空的那只老鹰,也指像苍鹰一样的孤傲的岩爷,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这个小说题目更加耐人寻味。②“最后”二字写出了岩爷人生喧闹过后的孤独,“苍鹰”二字写出了人生改变之后的孤傲和与众不同,他的高远境界和人格追求令世俗仰视。 ③弋江雄鹰成为岩爷的精神化身,也成了岩爷自己的感情寄托。(每点2分,意思接近酌情给分)‎ ‎10.【答案】C ‎11.【答案】C(“秀才”在汉代是察举人才的科目,与后代科举考试的“秀才”含义并不相同。‎ ‎12.【答案】D(“不善计谋”不妥;是诬陷萧望之对朝廷的不敬,而不是诬陷他儿子对朝廷的不敬。“没有成功”错)‎ ‎13.【答案】(1)当时皇上希望提拔贤良之士,很多人都上书陈述利国利民的策略,皇帝总是(把这些事)交待给萧望之,(让他去)了解情况。(“便宜”“下”“状”各1分,大意2分。便宜: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下:交待。状:情况,情形。)‎ ‎(2)等到宣帝病重,选择可以托付后事的大臣,任命萧望之担任将军光禄勋,(让他)接受遗诏辅佐政事。(“寝疾”“属”“拜”各1分,“大臣可属者”定语后置句的翻译1分,大意2分。寝疾:卧病,病重。属:嘱托,委托,交付。拜:任命,授予官职。)‎ ‎14.【答案】B(“远景与近景的交替”错,此处没有近景描写。)‎ ‎15.【答案】①因登临而引起的悲秋之情。诗人登上城北门楼,深秋时节,西风劲吹,寒气袭人,眼前萧瑟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愁绪满怀;②山河沦陷、忧国伤时的叹惋。颔联和颈联抒发了诗人对关中失地的忧思,对故都的怀念之情;③壮志难酬之悲愤,远望烽火,仰视阵雁,想到岁月空逝,兴复无期,而自己却报国无门,悲愁难耐。‎ ‎16.【答案】(1)飞湍瀑流争喧豗 砯崖转石万壑雷 (2)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3)银瓶乍破水浆迸 铁骑突出刀枪鸣 ‎17.【答案】A ‎【解析】第一空:“传达”,指传告,使知道或向别人转述;“传递”,指由一方交给另一方;辗转递送。语境是说,书法艺术,可以传告、表达个人的才情气质,也承载着时代的精神气象, 所以第一处选“传达”。第二空:“行云流水”,像漂浮着的云和流动着的水一样,形容非常洒脱自然,毫无拘束。多形容诗文、书画、思维等自然流畅;“挥洒自如”,形容绘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语境是说,王羲之的行书,洒脱飘逸,非常流畅,所以填“行云流水”。第三空:“另辟蹊径”,另外开辟一条路,比喻另创一种风格或方法;“曲径通幽”,从弯曲的小路通向风景幽美的地方,后用来比喻做事情经过曲折取得成功。语境是说,唐代的社会气象与精神气度推动着唐人绕过王羲之的风格,而开辟新的路径,故选“另辟蹊径”。第四空:“拘泥”,指固执而不知变通;“执拗”,指固执任性,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语境是说,两位唐代书法家有创新思想和变通意识,即不“拘泥”于“二王”。‎ ‎18.【答案】A ‎ ‎【解析】B项,只归因于时代,显得偏颇。 C项,一来就“如果没有那个时代”显得突兀,和上文衔接不好,归因片面。D项,归因片面,且“改变”与“造诣”不搭配。 19.【答案】B ‎【解析】原画线句的语病是语序不当和主语中途易辙。前面的主语是“中华民族”,后面却是“书法艺术”。A 项,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代”之前;而且“缔结”与“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C 项,语序不当,“新的”一词应放在“时代”之前;且和原句一样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的“的”字。D 项,也是中途易辙,应将“中华民族” 放在“正走在”前,同时删掉句末的“的”字。且“缔结”与“辉煌”搭配不当,应将“缔结”改为“缔造”。‎ ‎20.【答案】① 即“人工”和“智能”。 ‎ ‎② 关于什么是“智能”,就问题多多了。 ‎ ‎③对人自身智能及构成元素的研究。‎ ‎21.【答案】我国成功实现地月距离激光精准测量,(2分)成为具有此能力的五个国家之一,(1分)为开展“天琴计划”空间引力波探测提供关键技术支持。(2分)‎ ‎22.【答案】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