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24.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六、有教无类
课内素材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观
本课中,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是儒家以“仁”为核心思想的重要体现。“有教无类”的思想内涵是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孔子的“有教无类”的“类”,不只是表现在贵贱这一个方面,还包括许多其他方面。各种类别的人,不分地域、贫富、老少、贤愚,都是孔子施教的对象。孔子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诸侯国,如曾子是鲁人,子张是陈人,子长是齐人,子游是吴人。颜路与颜回,曾点与曾参,父子都同时是孔子的学生。孔门弟子各有性格上的毛病,曾参迟钝,颛孙师偏激,仲由鲁莽。但经过孔子的循循诱导,曾子虽迟钝,但以勤补拙,成为儒家之集大成者,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子路虽鲁莽,也成为孔门弟子中的大贤人,这不能不说是孔子有教无类的功劳。
在现代社会,教育已经成为全体公民的共同需要和共享的权利,教育的全民性要求教育者更应该具有“有教无类”的教育观,注意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切磋琢磨。
运用角度
- 8 -
孔子所创立的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为历代教育家继承和发展。这一原则对于当今实施的素质教育仍有借鉴意义。
我国现行的教育模式是大一统教育模式,统一的课程,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进度,统一的考试,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统一的课程授课制。这种教育模式就像全国的儿童不管高矮、胖瘦都穿同一型号的衣服。在培养学生方面,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注意不够,没有充分遵循多元化的学生个性特点及发展,“千人一面”,学生的兴趣、专长和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素质教育在承认个体差异的基础上,鼓励个性发展,这正是素质教育与孔子教育思想相一致的地方。
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由于遗传素质、家庭环境、教育情况等因素各不相同,其身心发展的快慢和个性特征也各不相同,表现在学习上,同一个班级的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要教育好他们,这就需要教师认真了解班上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发现他们的个体差异,找出他们的共性,从他们的年龄特征、个性心理和原有的知识点出发,在教育活动中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此基础上进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在实处。
一、基础达标
- 8 -
1.对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弃而违之 违:违反
B.赤也惑,敢问 敢:谦辞,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C.三已之,无愠色 已:罢免
D.学而不思则罔 罔:欺骗、蒙蔽
解析:违:离开。
答案:A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B.
C.
D.
解析:A项“则”,连词,表承接,就/连词,表转折,却;B项“诸”,兼词,之于;C项“其”,副词,表猜测,大概;D项“已”,语气词,了。
答案:A
3.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礼后乎 B.求也退,故进之
C.由也兼人,故退之 D.己欲立而立人
解析:A项,名词用作动词,在……之后。B、C、D三项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A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
- 8 -
A.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
B.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
C.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D.于吾言无所不说
解析:A项“中人”在句中指“资质中等的普通人,一般人”。B项“至于”在句中指“到了”。D项“不说”在句中指“不喜欢”。
答案:C
二、阅读鉴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明年,孔子自蔡如叶。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他日,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B.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
- 8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C.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D.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解析:“孔子闻之曰由尔何不对曰”,句中“曰”是停顿的标志,“由”是子路的名,应该单独停顿。“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中“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具体写孔子的“为人”,语意明确,应该断开。
答案:A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皋陶(ɡāo yáo),偃姓,又作咎陶、咎繇,亦作“皐陶”“皋繇”或“皐繇”,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人物。皋陶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
B.庙堂,太庙的明堂,是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常用来借指朝廷。
C.布衣,麻布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多穿布衣。如刘备《出师表》中有“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的句子。布衣之交,即指贫贱之交。
D.六艺,含义有二:①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②指六经:《易》《书》《诗》《礼》《乐》《春秋》。现代多指前者。
解析:《出师表》的作者是诸葛亮。
答案:C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对郑国人对他的外在形象的描述认为是恰当的,而不赞成
- 8 -
“累累若丧家之狗”的评价。
B.孔子认为自己“其为人也,学道不倦,诲人不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突出表现了孔子好学的一面。
C.“《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句话表明了司马迁对孔子的极度颂扬之情和敬仰之情。
D.孔子的影响在当时已经很大,学者推崇他,天子王侯都以孔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
解析:孔子对外在形象的描述认为是不恰当的,认为“累累若丧家之狗”的比喻是恰当的。
答案:A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叶公问政,孔子曰:“政在来远附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他说的形状,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的确是这样啊!的确是这样啊!
(2)叶公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招徕远方贤人而安抚身边百姓。”
【参考译文】
孔子前往郑国,和弟子互相走失,孔子独自站在城外的东门。有个郑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膀像子产,然而从腰以下比禹差三寸,憔悴颓丧的样子好似丧家之犬。”子贡把实话告诉了孔子。孔子欣然笑着说:“他说的形状,
- 8 -
那倒未必。但说我像丧家之犬,的确是这样啊!的确是这样啊!”
第二年,孔子从蔡国前往楚国叶县。叶公询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为政之道在于招徕远方贤人而安抚身边百姓。”有一天,叶公向子路问孔子的为人,子路没作回答。孔子听说此事,说:“仲由,你为什么不回答说‘他为人呀,学习道理不感疲倦,教诲别人不觉厌烦,发奋努力废寝忘食,乐于此道而忘却了忧愁,不知衰老将要到来’等等。”
太史公说:《诗经》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阔的大路让人行走。”尽管我不能回到孔子的时代,然而内心非常向往。我阅读孔氏的书籍,可以想见到他的为人。去到鲁地,观看仲尼的宗庙厅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故居演习礼仪,我流连忘返以至留在那里无法离去。天下从君王直至贤人,是很多很多了,生前都荣耀一时,死后也就完结。孔子是个平民,(却)传世十几代,学者们尊崇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凡是讲习《六经》的都要以孔夫子为标准来判断是非,孔子可说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
三、语言运用
9.下面几个话语情境存在五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并加以修改,使之准确、得体。
①情境一 电视剧新《水浒传》中,晁盖送给捕头雷横十两银子,雷横一边接过银子一边说:“多谢晁大哥,那我就笑纳了。”
②情境二 某杂志上的一条请柬:“我明日乔迁新居,为答谢您的祝贺,特于府上备下薄酒……”
③情境三 记者连载报道:“滨河游园开放后,我已多次光顾,不论是春天的姹紫嫣红,还是冬天的玉树琼枝,我都领略过。……”
④情境四 电台新闻广播稿:5日以来的多场暴雨,
- 8 -
造成阿里山景区道路阻断……滞留游客可望明日返回住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情境一中,“笑纳”是客套语,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用在这里不合语境。情境二中,“乔迁”是祝贺用语,贺人迁居或贺人官职升迁之辞。“府上”是对别人的家或老家的尊称。二者都是对象不对。情境三中,“光顾”是个敬辞,是说:“(你)到来使(我)增添光彩。”后来多用作商店或服务性行业欢迎顾客上门时讲的客套话。使用对象不对。情境四中,语境是广播稿,里面不能出现谐音词(如“可望”与“渴望”),否则容易引起人的误解。
答案:(示例)①“笑纳”改为“收下”。②“乔迁新居”改为“搬新家”,“府上”改为“家中”。③“光顾”改为“游览”。⑤“可望”改为“有望”。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