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3.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靖远四中 2019—2020 学年 12 月考试
高一语文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情志是中国古代诗学范畴的概念,是诗歌的内在本质要素。史传文学的“志”体现在以
一字寓褒贬的春秋笔法中,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情”表现为史官
在书写历史时“发愤著史”,融入自己的心灵感悟,饱含深情。用诗学范畴的“情志”来研
究史传文学,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先秦时期,史官掌管祭祀、占卜、记事、典册等一系列国家大事。这些人知识渊博、地
位崇高,不仅担负记录历史的责任,还要向君王谏言、献策,有时还会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
中。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是分不开的,他们同其他臣子一样肩负励精图治的使命。
这也就是史官要在史传中表现“志”的原因。
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因为他们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还是历史的参与者。孔子慨叹:
“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史记·孔子世家》)如果是秉笔直书,只
是客观记录历史,孔子何以想到后世“罪”他?深层原因还是他在《春秋》中融入了自己信
奉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这种价值观念并不是作者个人狭隘的主观取向,而是认识历
史的一种参照系统。
史传在对事件和人物做点评时,往往会追加一个点评的主体。这样就将历史事件和人物
品评区分开来,不会混为一体,不至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对事件的看法借“君子”“仲
尼”等之口表达,实质上是借他人之口抒心中所想。这样的叙事技巧,既保持了历史的客观
真实性,凸显了史学家的公正,也在字里行间暗含了作为一个当局者的态度——史官并不是
看客,而是切身为国家兴衰存亡忧心忡忡的正义保卫者。
钱钟书言“史蕴诗心”,史传亦是史官的心灵史。这一点在司马迁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
尽管一直秉持据事直书的信念,但在司马迁看来,史传不仅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也是对
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径。他以诗性叙述,展示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展示了
历史强大的生命力。例如《史记·刺客列传》中饱含深情地刻画了刺客这样一类人物,曹沫、
专诸、豫让、聂政、荆轲、高渐离,一个个有血有肉、肝胆相照,淋漓尽致地诠释了“士为
知己者死”的价值观、人生观。
历史记录的本质是对人类文明痕迹的捕捉,史官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要与历史人物进行心
灵的对话,他的使命就是饱含着深情把已经逝去的人物写出生命,把已经发生的事件写得生
动,最终呈现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让跳动的生命气息绵延不绝。
史传作者的“情”不同于抒情诗人的“情”。诗人多聚焦于一时一刻的客观世界和主观
意志;史官有更加广阔的胸襟,不仅关注当代,也关注过去的人和事,在动态的社会和人生
中表情达意。诗歌的情是静中显情;史传的情是动中传情。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
史传则是表面上有意避之,实则处处传情。 (摘编自魏玮
《史传文学的“情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史书中都蕴含着“情志”:在叙事中蕴含着事理,抒发史官的政治抱负;写史书时融入史
官的心灵感悟。
B. 史传往往借某个主体对事件和人物进行点评,这样就区分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品评,而不至
于影响史实的客观真实性。
C. 司马迁认为,史传不是对历史的整理和记录,而是对现实的态度,是体现价值观的一种途
径,他践行了自己的理念。
D. 史传作者的“情”与抒情诗人的“情”不同,诗歌字里行间传递着诗人的情感,史传则是
有意避开情感。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把属于古诗学概念“情志”引入史学研究,目的是深化对史传艺术本质的认识。
B. 文章主体部分从记史言志和作史缘情两个角度阐述,后一角度与诗学进行了对比。
C. 文章引用《史记》中孔子言论,论证史官在记史时抒发意志,是历史参与者的观点。
D. 文章列举《史记》中刺客这一类性格鲜明的人物,论述司马迁秉笔直书的治史观念。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史官个人的荣辱成败与国家兴亡紧密相连,他们有一种使命感,因此在史传中表现“志”。
B. 《春秋》中融入了孔子的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标准,主观内容较多,只能作为历史的参考。
C. 史官在史书中表达自己作为当局者的态度,这是史官心忧国家,对国家兴亡的一种责任。
D. 饱含深情地写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写出鲜活的人物、鲜活的历史,这是史官的伟大之处。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2018 年中国游客的足迹覆盖了 157 个国家,除了传统热门目的地,更多小众的冷门国家
正在被中国游客发现和喜欢。
目前,中国出境游呈现生活化和品质化的趋势。美食、自然探索、户外运动、避寒避暑、
疗养休闲等当地化的旅游体验内容日益受中国游客所青睐。购物内容趋向日常用品,消费行
为向理性转变。近年来除了传统的团队游,半自助、自助游等出游方式都受到中国游客的广
泛欢迎。其中,半自助的优点是既自由,又省心;自助游则自己安排旅途中的一切,自由、
主动、诗意,利用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却又不受商业的束缚。现在,中国游客已普遍利用
智能手机使用翻译软件、电子地图、移动支付、预约当地中文向导、租车、移动 wifi 等服务,
使得出境游像国内游一样,越来越便利。
境外支付方式的升级也为中国游客出境旅游带来了更多便利。以中国银联为例,目前银
联卡受理网络已延伸至 168 个国家和地区,覆盖境外超过 2300 万商户和 164 万台 ATM 机。而
手机支付使境外消费更加便捷。目前,中国游客可以在全球 40 个国家使用支付宝移动支付。
(摘编自《中国人:出境游很轻松》)
材料二:
(摘编自《旅游绿皮书:2017-2018 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倡议、“旅游年”的推动下,旅游合作更加紧密,跨越国境的旅行越来
越便利。走出国门旅游,去别人的城市住上几天,换一种生活方式。游客越来越强调对城市
生活方式的体验,目的地则成为本地居民与游客共享的生活空间。
中国游客就是行走的中国名片,丰富着世界对中国人和中国的认识。中国正在加快出境
旅游市场的成熟,以期获得更高的利益。随着相关出境政策不断改进和松动,有了坚实的国
家经济和政治基础以及国外相关组织的参与协作,相信我国的出境旅游市场将与社会经济水
平相适应。
中国出境行业黄金增长周期大方向不变,随着不利因素的渐消,国人出境旅游的需求依
然潜力巨大:中国目前持有护照人口为 1.2 亿,占总人口比例仅 8.5%,远低于美国 39%和日
本 24%的护照持有率,中国居民出境旅游才刚刚起步。 (摘编自《中国出境游
发展前景》
材料四:
第三十八届世界旅游交易会日前在伦敦举行。在今年的世界旅游交易会上,中国出境游
市场受到广泛关注。近年来,中国出境游客数量不断增长,消费能力逐步上升,许多国外的
旅游部门、旅行社和航空公司等相关单位,都希望了解中国游客出境游趋势的最新动态,以
吸引更多中国游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出境游客以“80 后”“90 后”为主力,他们通过网
络在线购买旅游服务或查询旅行攻略成为常态,同时中国出境游客更加注重旅游品质以及旅
游内容的个性化。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出境游市场地位也迅速提升,中国游客拉动
了许多地区的消费和就业,同时也展现出较强的消费引导力。由于不少中国游客不再满足于
逛景点、喝下午茶等大众化的旅游内容,一些旅游机构也在“绞尽脑汁”出新出彩,提供更
多个性化选择。如今,各国为了吸引中国游客纷纷设置中文旅游网站、餐厅提供中文菜单、
酒店客房提供中文电视台、车站设置中文标识、景点提供中文导游等服务。随着家庭亲子、
自由行客人的明显增多,当地向导成为出境游的“网红”,他们主要提供陪游讲解、包车接送、
特色体验等服务。如何在细微之处做出改变,让更多中国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是诸
多境外旅游目的地和旅游机构正在努力改善的方面。
(摘编自强薇《中国出境游需求市场影响力渐长》)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从现行数据分析,目前参与出境旅游的人中,“80 后”“90 后”是主力军,他们大都采用
网络购买旅游服务或查询旅行攻略的方式。
B.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数逐年上升,2017 年就
将近二千八百万人次。
C. 出境旅游的方式有多种,其中自助游受到了中国人的广泛欢迎,因为它让游客感觉到自由、
主动、诗意,不受商业的束缚。
D. 近年来,出境旅游呈现生活化和品质化趋势,中国人不再热衷前往一些传统热门目的地,
而是开始青睐一些冷门的小国家。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智能手机在现在的出境旅游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其服务形式多样,包括翻译软件、电子
地图、移动支付、预约当地中文向导、移动 wifi 等服务。
B. 从图表看,“四大航”国际线增速并不均衡,2014 年快速上升,2015、2016 年增速有所下
滑,但从 2017 年全年来看,增速呈现上升势头。
C. 中国持有护照的人数为 1.2 亿,远低于美国、日本,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出境游
市场地位的提升,出境旅游的中国人将越来越多。
D. 现在不少的中国出境游客不再满足于逛景点、喝下午茶等大众化旅游内容,于是一些旅游
机构想方设法,为游客提供更多个性化选择。
6、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当下中国人出境旅游得到快速发展的原因。(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白玉盅
林清玄
①在所有的蔬菜里,苦瓜是最美的。
②苦瓜外表的美是难以形容的,它晶润透明,在阳光中,仿佛是白玉一般,连它长卵形
的疣状突起部分也长得那么细致,触摸起来清凉滑润,也是玉的感觉。所以我觉得最能代表
苦瓜之美的,是清朝的玉器“白玉苦瓜”。“白玉苦瓜”是清朝写实性玉雕的代表之作,历
来只看到它的雕工之细、写实之美,我觉得最动人的是雕这件作品的无名艺匠,他把“白玉”
和“苦瓜”做一结合,确实是一个惊人的灵感。比较起来,虽然“翠玉白菜”的声名远在“白
玉苦瓜”之上,但是我认为苦瓜是比白菜更近于玉的质地。
③苦瓜俗称“锦荔枝”、“癞葡萄”,“白玉苦瓜”表现了形象的美,但是我觉得它还
不能完全表现苦瓜的内容以及苦瓜的味觉。苦瓜切开也是美的,它的内部和种子是鲜红色,
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有一次我把切开的苦瓜摆在白瓷的盘子里,红白相映,几乎是画笔
所无法表达的。人站在苦瓜面前,尤其是夏天,心中就漫上一股凉意,那也只是一种感觉而
已。
④不管苦瓜有多么美丽,它还是用来吃的。我年幼的时候最怕吃苦瓜,因为老使我想起
在灶角熬着的中药,总觉得好好的鲜美蔬菜不吃,为何一定要吃那么苦的瓜。偏偏家里就种
着几株苦瓜,有时抗议无效,常被妈妈逼着吃苦瓜,说是苦瓜可以退火,其实是因为家中的
苦瓜生产过剩。
⑤嗜吃苦瓜还是这几年的事,也许是年纪大,经历的苦事一多,苦瓜也不以为苦了;也
许是苦瓜的美,让我在吃的时候忘却了它的苦;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应该是我发现苦瓜的苦
不是涩苦,不是俗苦,而是在苦中自有一种甘味,好像人到中年怀想起少年时代惆怅的往事,
苦乐相杂,难以析辨。
⑥苦瓜有很多种吃法,我最喜欢的一种是江浙馆子里的“苦瓜生吃”,把苦瓜切成透明
的薄片,蘸着酱油、醋和蒜末调成的酱,很奇怪,苦瓜生吃起来是不苦的,而是又香又脆,
在满桌的油腻中,它独树一帜,没有一道菜比得上。有一回和画家王蓝一起进餐,他也最嗜
苦瓜,一个人可以吃下一大盘,看他吃苦瓜,就像吃糖,一点也不苦。有一家江浙馆里别出
心裁,把这道菜叫做“白玉生吃”,让人想起白玉含在口中的滋味,吃在口里自然想起故宫
的“白玉苦瓜”,里面充满了美丽的联想。
⑦画家席德进生前也爱吃苦瓜,不但懂吃,自己还能下厨。他最拿手的一道菜是苦瓜灌
肉,每次请客都亲自做这道菜。上市场挑选最好的苦瓜,还有上好的腱子肉,把肉细心地捣
碎以后,塞在挖空的苦瓜里,要塞到饱满结实,或蒸或煮,别有风味。一次,画家请客,我
看到他在厨房里剁肉,小心翼翼塞到苦瓜中去,到吃苦瓜灌肉时,真觉得人生的享受无过于
此。我们开玩笑地把画家的拿手菜取名为“白玉盅”。如今画家去了,他拿手的“白玉盅”
也随他去了。我好几次吃这道菜,总品不出过去的那种滋味。
⑧苦瓜真是一种奇异的蔬菜,它是最美和最苦的结合,这种结合恐怕是造物者“美丽的
错误”。以前有一种酸酸甜甜的饮料,广告词是“初恋的滋味”,我觉得苦瓜可以说是“失
恋的滋味”,恋是美的,失是苦的,可是有恋就有失,有美就有苦,如果一个人不能尝苦,
那么也就不能体会到那苦中的美。
⑨我们都是吃过苦瓜的,却少有人看过苦瓜树。去年我在南部,看到一大片苦瓜田里长
出累累的苦瓜,农民正在收采,他们把包着苦瓜的纸解开,采摘下来,就像在树上取下一颗
颗的白玉。我站在田边,看着篮中满满的苦瓜,心中突然感动不已,我想,真正苦瓜生命里
的美,是远远比故宫橱窗里的苦瓜还令人感动的。
⑩我买了一个刚从田里采下的苦瓜,摆在家里,舍不得吃;放置几天以后,苦瓜枯萎了,
失去了它白玉般的晶亮与透明,吃起来也丝毫不苦,风味尽失。这使我想起了人世间的许多
事,美与苦是并生的,人不能只要美而不要苦,那么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美丽的错误,它是
人生真实的一个小影。
7.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章以“白玉盅”为题,不仅点出了写作的对象,而且突出了苦瓜的外表美,流露出作者
对苦瓜深深的喜爱之情。
B.苦瓜不但外表美,而且切开也是美的,像是有生命流动的鲜血。人站在苦瓜面前,特别是
在夏天,心中就会有凉意的感觉。
C.作者在第⑧段说苦瓜“是造物者‘美丽的错误’”,在第⑩段又说“苦瓜的创作不能说是
美丽的错误”,这貌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
D.文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苦瓜来寄托人生的感悟,告诫世人要像苦瓜一样,不但要有
外表美,而且要拥有心灵美。
8.第②段作者采用哪些手法来描写苦瓜的美?请简要赏析。(6 分)
9.文章围绕“苦瓜”展开,作者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请梳理出来。(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3 题。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
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
县。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
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蝗
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
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后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后深衔之。天
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
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
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
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
乃至于此。”太后亦喜。
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
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
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
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
(选自《宋史·李迪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
乃欲为此计/
B.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
乃欲为此计/
C.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
乃欲为此计/
D.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
乃欲为此计/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进士”,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科举考试到明清发展为四
个级别,最低一级是乡试。
B.“归沐”,本意指“回家沐浴”,后指官吏休假,休假天数在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汉代
“五日一休沐”,唐代“旬休”。
C.“三司”,宋代为了加强对内控制,将财政大权从宰相手中分割出来而设置了“度支、户
部、盐铁”三司,长官是三司使。
D.“社稷”,古代的君主为了祈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每年要到郊外祭祀,即社稷。后来
“社稷”被用来借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李迪才华出众,受人赏识。柳开对他写的文章很是赞赏,认为他能堪大任,后来李迪参加
科举考试,果然高中,走上仕途,颇有建树。
B.李迪富有谋略,亲力亲为。就任亳地知县后,他暗中打听察访,然后部署精锐士兵,最终
擒获一群洗劫城邑的逃兵,斩首示众。
C.李迪为人正直,敢于进谏。李迪屡次上疏劝谏,不同意册立章献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
即遭到了章献皇后的打击报复,贬官衡州。
D.李迪胆量非凡,富有豪气。元昊攻打延州时,不少守将用其他名义来躲避战争,李迪却主
动要求戍守边疆,仁宗皇帝没答应。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时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5 分)
(2)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4-15 题。
公安县怀古①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②。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 768 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
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
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 首联构思精巧,用笔旨在表现“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 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 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三四句描述时景,再写想象之景,最后直抒怀古情
思。
15、本诗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什么艺术手法?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6 分)
(1)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年轻人要起到中流砥柱作用,《沁园春﹒长沙》中,词人巧妙地
借用“ , ”两句表现了这样的图景。
(2)《记念刘和珍君》中,鲁迅用“ , ”两句话对“真的猛士”作
了高度评价。
(3)康河的流水和水草呈现出的安闲、自在,正是诗人徐志摩向往的境界,《再别康桥》中
“ , ”便直接抒发了这种情感。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19 题。
苏东坡之所以让无数的后人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盖世才华之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
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他的性格色彩层
次丰富,太具魅力。人们 地为他倾倒。他的人生经历也算是够坎坷的
了,因为才华太过出众而一生受小人陷害:坐牢于京城,遭贬于黄州,浪迹于天涯。最后还
上了个“元祐党人碑”,累及子女。观其一生,其实他并没有过多少太平宁静的日子,然而
他也并没有因此整日里 哀哀切切,见人便“痛诉革命家史”,困
惑虽有过,烦恼也有过,但这些到底也还是如同烟云,从他悟性非凡的心里只作穿行而从不
。他依然我行我素地热爱着生活,乐观着人生。他的才华横溢
一生:他一戏墨,就提出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传千古;他一好吃,
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
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倘若将苏东坡连根带枝蔓地从中国文化史中挖取出来,我相信整个中国文化史都会因之而
。正是有了苏东坡的存在,有了他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精神的存在,
( )。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身不由己 不修边幅 停止 失色 B.不由自主 蓬
头垢面 停滞 失重
C.不由自主 蓬头垢面 停滞 失色 D.身不由己 不
修边幅 停止 失重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B.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天才诗人,什么叫做大家气度
C.才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D.就让我们后人真正见识到什么叫做大家气度,什么叫做天才诗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面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还有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使
然。
B.还由于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
所致。
C.还是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
致。D.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
天性。
20、在下面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这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现今时代,做一个中国人, ,而爱国意识有一定的思想基础,只有认识到祖
国的可爱,才能具有爱国意识。 ,又必须对于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正确的理解。
几千年来, ,虽曾经走过曲折的道路,而仍能自我更新,继续前进,这发展更新
的思想基础,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1.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 70
个字。(5 分)
2019 世界机器人大会 8 月 20 日在北京开幕,本届大会的主题定为“智能新生态、开放新
时代”,大会论坛部分邀请了 300 多位业界顶尖专家和企业领袖开展主题报告和高峰对话。
大会同时还举办了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及世界机器人大赛。世界机器人博览会展览面积 52 万平
方米,由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智能物流机器人四大展区组成,180 多家国
内外知名企业及科研机构将携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产品和解决方案亮相;2019 世界机器人大
赛已在全球举办多场选拔赛,全年预计参赛人数超过 4 万人,本次将有来自全球 10 多个国家
和地区的 1000 余支队伍参赛。在大会开幕式上,国家工信部透露:2018 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
量达 14.8 万套,全球产量占比是 38%。今年,我国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 86.8 亿美元,市
场需求潜力依然巨大。
四、写作(60 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人说:“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有人说:“人生如果走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以上材料给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