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MB
  • 2021-06-09 发布

【语文】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解析版)

  • 22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炫耀(xuàn) 筵席(yán) 顷刻间(qǐng) 悄无声息(qiāo)‎ B.贫瘠(jí) 拙劣(zhuó) 不更事(gēng) 穿红着绿(zhuó)‎ C.拮据(jū) 忖度(duó) 刽子手(kuài) 转弯抹角(mò)‎ D.船坞(wù) 创伤(chuāng) 胳肢窝(gā) 载入史册(zǎi)‎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字音的能力。注意常见同音字、多音字、形似字的读音。侧重两个方面:一是容易读错的字,包括形近而音不同的字和声旁已不代表读音的字;二是多音多义字,音随义移。‎ A项,“悄无声息”的“悄”读qiǎo;‎ B项,“拙劣”的“拙”读zhuō;‎ C项,“刽子手”的“刽”读guì。‎ 故选D。‎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把握中国思想文化的荦荦大端,从中汲取精髓并加以淬炼,一定能为新时代文艺创作提供丰厚底蕴和淋漓原气。‎ B.玛丽·居里在《我的信念》中袒露了心声:“从我丈夫温和沉静的性格中我受益匪浅,而当他溘然长逝之后,我便学会了逆来顺受。”‎ C.在遵规守纪者心目中,“物之来者自不能遁其妍媸矣”,什么鬼域伎俩都无所遁形。而不知腐者如果“自蒙双目”,自欺欺人,终将身陷囹圄悔当初。‎ D.不知荣枯了几世几劫的骆驼刺、梭梭草突然间兴奋了起来,它们疯狂地挥舞着干瘪的臂膀,如癫如狂;它们歇斯底里地向着苍穹呐喊着,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渲泄着桎梏了一冬的郁闷,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学会识别形似字、音近字,根据字形、意义来准确记忆和辨析,坚持向字典学习汉字,要养成勤查字典的好习惯。‎ A项,“原气”应为“元气”;‎ C项,“鬼域”应为“鬼蜮”;‎ D项,“渲泄”应为“宣泄”‎ 故选B。‎ ‎【点睛】据义别形形随义定,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要辨析字形正误,一切当从字的意义下手、考虑。据义别形的技巧:①字形结构分析法。汉字当中,有若干是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等,它们的表意性很强。剖析字形特点,或者说是剖析汉字的造字方法,推知汉字的意义,从而为我们辨析别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②词语结构分析法。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联合式的词语,对这类词,可根据前后位置的关系,推知相对应的字词的词义,从而帮助我们辨析字形。‎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哈佛大学的校训:“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以真理为友。”正是基于这样的校训,哈佛大学培养了大量杰出的哲学家、科学家和作家。‎ B.我的同事老吕收藏报纸,细大不捐,甚至连广告版在他眼里都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说他是“老报童”,毫不为过。‎ C.今天,当我们向这些无私奉献的科学家致敬时,我们更希望包括汽车在内的所有中国制造业都能具体而微,学习大师身上的大国匠心。‎ D.“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秉性不同关系不大,还能互补,价值观不一样很难交为朋友。许多人觉得薛宝钗最配贾宝玉,宝玉偏不喜欢。无它,话不投机半句多。‎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近义词的辨析与运用的能力。辨析词语时,要注意辨析近义词语的细微差异。要注意从对象、程度、褒贬、范围、侧重点等方面认真加以揣摩。‎ A项,“基于”,由于、根据的意思。语境中,把它与“校训”搭配,使用恰当。‎ B项,“细大不捐”,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语境中形容老吕什么都收藏,使用恰当。‎ C项,“具体而微”,指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大体都有了,不过形状和规模比较小些。语境中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D项,“话不投机半句多”,彼此心意不同,谈话不能相契,干脆就沉默不言。薛宝钗与贾宝玉两人想的不在一处,此处使用恰当。‎ 故选C。‎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春节过后,航空市场转入淡季,机票价格迅速跳水,一些人选择此时出游。显然,机票价格是人们是否选择这种出游方式的首要原因。‎ B.为深入研讨新高考背景下普高优质特色发展的新策略、新途径,全面促进和丰富普高办学内涵,决定召开全区普通高中教育会议。‎ C.北京师范大学学生王子虚通过查阅100多本教材和资料,撰写了一份近30000多字的《中学语文教材语言规范分析报告》并在《中国语文》上公开发表。‎ D.企业服务热线是消费者与企业沟通的桥梁,它影响着消费者对企业的信任程度,承担着消 费者咨询、业务受理、售后服务与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B项,“促进”与“内涵”搭配不当;‎ C项,“近30000多字”,“近”与“多”同时使用,不合逻辑;‎ D项,成分残缺,应在“投诉”后加“的重要功能”。‎ 故选A。‎ ‎【点睛】病句辨析的几种方法:‎ ‎①语感检查法,辨析病句,可以依靠预估,一般说来,按习惯的说法觉得别扭的地方,常常是有语病的地方,病句类型中的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意重复都可用此法;‎ ‎②主干枝叶法,按照先找句子主干,再看句子枝叶的步骤来确定病句,搭配不当、成分残缺都可用此法;‎ ‎③类比检查法,就是仿造一个结构类似的句子同原句作比较,如果仿写句子有问题则说明原句不正确;‎ ‎④逻辑分析法,就是从事理上分析句子,看概念的使用、判断、推理是否得当,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是否合适,前后语句是否呼应等;‎ ‎⑤寻找标志法,就是抓住病句中一些明显得语音标志。‎ ‎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杨绛先生为人所尊崇,并不在于她有一位杰出的夫君——她曾因钱钟书先生写作《围城》而甘做“灶下婢”,①___________。她创作的剧本、小说、散文,她翻译的作品,②___________。无论是在哪个年代,无论际遇如何,无论外界如何喧,③___________,笔耕不辍,这才有了她92岁时出版的《我们仨》,才有了她96岁时成书的《走到人生边上》。‎ ‎【答案】①而在于她自身所取得的成就 ②早已载入文化史册(只要谈到作品很优秀便可得分) ③她都淡然处之(或者谈到坚持)‎ ‎【解析】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注意前文“并不在于”,第②空注意后面的“《我们仨》等”第③空注意前文“如何的喧嚣”。‎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互的 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而在于”“载入文化史册”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1)用一句话归纳以上照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 ‎(2)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很少有笑容,而照片中的祥林嫂却满面春风地出现在鲁镇,谈谈你的看法,不超过100字,‎ ‎【答案】(1)鲁迅笔下人物阿Q、祥林嫂在鲁镇吸引众多游客。 ‎ ‎(2)鲁迅笔下的祥林嫂生活中辛亥革命后,那时的中国是封建落后的,祥林嫂再次守寡后,儿子又被狼叼走,受尽了人们的白眼和羞辱,因此,很少有笑容。而照片中的祥林嫂生活在新时代,衣食无忧,受人关怀,因此满面春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图文转换的能力。图文转换,要求考生将图表中的信息转换成语言文字信息,但一般不需要也不允许我们进行想象甚至虚构。‎ ‎(1)画面中最前面的两个人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和阿Q,他们面带笑容向身后的许多游客介绍景点。游客们面带笑容看着他们,有的还拿着手机录像。‎ ‎(2)分析比较鲁迅笔下的祥林嫂与图片中的祥林嫂精神状态的不同,可结合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和照片中的祥林嫂所生活的时代,分析人物在不同时代中人们对她的不同态度。不同的态度致使人物的境遇、心情不同。‎ ‎【点睛】图文转换题技法点拨 ‎1.仔细读图,准确捕捉信息。‎ 对试题中的图表要认真观察,先对图表资料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其主题。要通过整体阅读,搜索有效信息。对于表格,要找出其中所含的信息,如比较对象、比较角度及项目、各 种数据及变化特点等;对于流程图,要抓住其中的时空、逻辑顺序等。‎ ‎2.查找变化,找到比较角度。‎ 查找变化,是审察图表中比较对象在不同的阶段里的变化,例如数字的增减等。找到比较角度,是比较的开始,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两个或多个说明对象的比较点,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再按题目要求归纳概括。‎ ‎3.把握要求,简要归纳概括。‎ 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回答,才能有的放矢;同时,题目要求往往对内容有一定的提示性。因此,分析题目要求和图表信息,就可准确回答问题。要正确分析图表中的内容,重点分析说明对象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注意其相同点、不同点、变化及其趋向等,在此基础上,总结出事物的特点及发展的规律等。‎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工匠精神”锻造文学语言 朱中原 文学界存在一种误解,认为文学创作就是虚构故事,把故事编得好看就够了,似乎越来越少有人提及文络化、娱乐化用语的大量运用,使得文学语言渐有粗鄙化、简单化和平庸化之嫌。对叙事文学而言,构思故事当然是必要的,但故事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语言是文学的全部肌体,是文学的活的灵魂。‎ 文学之美首先体现为语言之美。一个成熟的作家,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使用的方家。作家贾平凹每天练笔,三五个句子,随时想到随时写。其实文学语言就是这么积淀来的。语言积淀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文学经典。对于有志于文学者来说,读文学经典,关键在品出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感。‎ 古往今来的经典文学作品,往往一开头就能见出作家语言功力的高低和语言风格的取向。‎ 鲁迅的语言体系,《故乡》,开头一段写景,即用了大量具有拟人化特征的词组:深冬、阴晦、冷风、呜呜作响、篷隙、苍黄、荒村、活气、悲凉。这寂静的荒村,马上就活起来了,具有了某种人格化的特质。鲁迅的语言体系,是对绍兴官话和现代白话的融会与改造,虽已属纯然的现代白话,但这白话,并非一般的俗语和口语,而是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了的文学语言。鲁迅对现代白话进行了文学的塑造,并形成了自己风格鲜明的语言范式。‎ 与之相异,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长于情景跳跃式和时空交错式的语言。《百年孤独》的开篇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种荒诞式的情境:“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马尔克斯将过去、现在和未来发生的事在一句话中呈现,以这种荒诞叙事为开端,奠定了《百年孤独》整个的文学基调。此种突兀的文学语言,在《百年孤独》中比比皆是。‎ 文学大师就好像建筑巨匠,一定对语言有一种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反观我们的语 言态度,一个越发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学语言乃至生活语言,似乎正变得越来越贫乏、干瘪,汉语本身的简洁之美、音律之美和灵动之美,已然十分难得。比如表示看这个动作的词汇,今天的文学作品中,一般只有三五种,而在古代汉语中,则有数十种之多,诸如睨、瞟、瞄、眨、瞪、眺、睬、瞥、盯、睹、瞭、眦、瞋、眴、睇、觑等等,且不同词汇皆有微妙的动作差异,生动形象,姿态万千。‎ 那么,如何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丰富呢?文学语言不应丢弃汉语的深厚传统,要善于从现代书面语、地域方言、古代汉语、日用口语等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为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就贾平凹的小说语言,多游走于现代白话、关中话、陕南商州话和古语之间,于《红楼梦》语言借鉴尤多,又汲取了张爱玲的小说语言,近则与沈从文、孙犁相衔接,再加上他的勤奋练笔,于是锻造出了贾氏独特的文学语言。‎ 优秀的文学语言,一定是在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自我创造,需要一种几十年如一日地平凡劳作的“工匠精神”,语言上没有这样的硬功夫,文学精品就只能是空中楼阁。‎ ‎(选自2017年8月4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叙事文学必须构思故事,而故事通过语言讲述,作为文学肌体的语言,才是叙事文学的重心。‎ B.如果不经过高度修饰、提炼和改造,鲁迅作品的文学语言就很难形成自我鲜明的风格。‎ C.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是在对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语言融会贯通基础上的自我创造。‎ D.只要把故事编得好看,而且还有语言上的硬功夫,这样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把文学创作不重视锻造文学语言作为立论前提,进而明确了语言对于文学的重要意义。‎ B.文章把文学大师与建筑巨匠进行类比,援引古今中外实例,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 C.文学语言要从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并自成一体,贾平凹独特的文学语言是最好的明证。‎ D.对于锻造文学语言,文章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最后明确解决的办法,层次分明。‎ ‎9.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以“工匠精神”锻造文学语言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答案】7.B 8.B ‎ ‎9.①勤奋练笔。②大量阅读文学经典。③继承语言的深厚传统。④善于从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为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 ‎【解析】‎ ‎【7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 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作为文学肌体的语言,才是叙事文学的重心”无中生有,于文无据。原文的表述是“对叙事文学而言,构思故事当然是必要的,但故事是通过语言传达出来的,语言是文学的全部肌体,是文学的活的灵魂”。‎ C项,“优秀的文学作品,必定是……的自我创造”曲解文意,原句是“优秀的文学语言,一定是在古今中外经典文学作品的语言基础上的融会贯通和自我创造”。“文学语言”非“文学作品”。‎ D项,“只要……而且……这样文学精品就不会是空中楼阁”说法绝对,“把故事编得好看”“有语言上的硬功夫”只是文学精品形成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项,“充分论证了一个成熟的作家是语言使用方家的观点”表述错误。信息来自第六段第一句,应是论证了文学大师对语言要有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 故选B。‎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可分析第2段“三五个句子,随想随写。其实文学语言就是这么积淀来的。语言积淀另一个重要途径是阅读文学经典。对于有志于文学者来说,读文学经典,关键在品出语言的味道、语言的魅力、语言的美感”等句,即可分析出锻造文学语言的途径为勤奋练笔和大量阅读文学经典。可分析7段“文学语言不应丢弃汉语的深厚传统,要善于从现代书面语、地域方言、古代汉语、日用口语等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鲜活丰富的活性元素,熔铸为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等句,即可分析出锻造文学语言的途径还有善于从多种语言形态中汲取丰富的活性元素并熔铸为自成一体的特色文学语言。‎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 ‎(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 ‎(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 ‎(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 ‎(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需要认真甄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盲厨师 ‎【俄】帕乌斯托夫斯基 ‎1786年的一个冬天的傍晚,维也纳近郊一间小木屋里,一个盲眼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花园里堆满了被风吹落的腐朽的树枝,一条带链的狗像主人一样奄奄一息,衰老得不能吠叫了。‎ 几年前,厨师被炉子的热气熏瞎眼睛后,和18岁的女儿玛丽亚住到这里。小屋里只有一张床,几条跛脚板凳,一张粗笨的桌子,一个布满裂缝的洋磁罐,还有一架非常古旧的翼琴。‎ 玛丽亚替父亲擦洗身子,穿上干净的衬衫,老人说:“我不能叫牧师,但死前我要洗净自己的灵魂。”‎ ‎“那怎样办呢?”玛丽亚问。‎ ‎“到街上去,”老人说,“请求你碰到的第一个人来听临终者忏悔。他不会拒绝。”‎ ‎“我们这条街这样荒凉……”玛丽亚喃喃地说,披上头巾出去了。‎ 街上空旷无人,风把落叶吹刮得满街跑,阴霾的天空下着冰冷的雨点。‎ 玛丽亚长久地等待着。有人沿着围墙走来,她走上去把父亲的请求说出来。‎ ‎“好吧,”那人说,“我不是牧师,但是也一样。”‎ 他们进了屋子。身材瘦削矮小的陌生人把淋湿的斗篷放在凳子上。烛光把他的黑坎肩、透明的钮扣和饰有花边的衣领照得闪闪发亮。‎ 陌生人很年轻,顽皮地摇晃着脑袋,很快把凳子移近床边。‎ ‎“您说吧!”他说,“我不借上帝的权力,用我从事的艺术的力量,使你在生命最后获得轻松,并卸下心灵重负。”‎ ‎“我干了一辈子活,直到眼瞎,”老人喃喃地说,“妻子玛尔达得了肺病,医师开了各种贵重的药,我没钱,就偷了伯爵夫人一个小小的金盘子卖了。现在回想起心里很难受,我向女儿隐瞒着:教她不要动别人桌上一点点小东西。”‎ ‎“伯爵夫人的仆人中有谁为这件事吃过苦头吗?”陌生人问。‎ ‎“没有。”老头哭了起来,“如果知道黄金对玛尔达没有帮助,我何必偷呢!”‎ ‎“你叫什么名字?”陌生人问。‎ ‎“约翰·梅叶尔,先生。”‎ ‎“约翰·梅叶尔,”陌生人说,“你做的这件事不是罪过,不算是偷窃,相反,算是你对爱情的功劳。”‎ ‎“阿门!”老头喃喃道。‎ ‎“阿门!”陌生人重复道,“现在告诉我你最后的心愿吧!”‎ ‎“我希望有人能照顾玛丽亚。”‎ ‎“我来照顾。你还希望什么?”‎ ‎“我想再一次看到玛尔达,就像年轻时遇见她的样子。想看见太阳,看见花园百花齐放的春天。”‎ ‎“好吧,”陌生人站起来,走近翼琴。‎ 突然间急速的声响在小屋内散开,仿佛千百颗玉珠被抛到地板上。‎ ‎“听吧,”陌生人说,“听吧,看吧!”‎ 他弹起来了。烛火的光焰在他发黑的眼睛里摇晃。‎ 翼琴多年来第一次放声歌唱,声音充满了小屋,响彻整个花园。那只老狗从窝里爬出来,轻轻地摇着尾巴。‎ ‎“我看见了,先生!”老人欠起身,“我看见和玛尔达相会的那天,她因为慌乱打翻了一罐牛奶。这是冬天,在山上。天空像深蓝色玻璃般透明,玛尔达笑了,她笑了。”‎ ‎“你看见了吧?”陌生人边弹边说,“黑色的夜变成蓝色,又成了蔚蓝;温暖的阳光射下来,古树已开放白花。苹果树的花,像大朵的郁金香。阳光射在石头院墙上,把墙烤暖了,冒着热气。天空更高、更蓝、更加壮丽,一群群鸟儿从维也纳上空飞向北方。”‎ ‎“这些我统统看见了。”老人喊了一声。‎ 翼琴更庄严地歌唱着,好像千百个人在欢呼。‎ ‎“先生,”玛丽亚说,“这些花不像郁金香,是苹果树,今夜才开了花。”‎ ‎“打开窗户吧,玛丽亚。”老人请求道。‎ 玛丽亚打开窗户。冷空气冲进来。陌生人弹奏得轻柔而缓慢。‎ 老人倒在枕头上,贪婪地呼吸着,手在被子上摸索着。玛丽亚向他扑去。陌生人停止了弹奏。他凝然不动地坐在翼琴旁,好像被自己的音乐迷住了。‎ 玛丽亚大叫一声。陌生站人了起来,走到床前。老人喘息着说道:‎ ‎“我像许多年以前那样清楚地看到了一切。但我不愿意不知道你的名字就死去!”‎ ‎“我叫沃尔夫冈·阿玛迪乌斯·莫扎特。”陌生人回答道。‎ 玛丽亚离开床边,双膝几乎着地,深深地向这位伟大的音乐家行礼。‎ 当她直起身子时,老人已经去世了。朝霞在窗外显得通红,红光下呈现出铺满了雪花的花园。‎ ‎(有删改)‎ ‎10.小说开头和结尾的景物描写,对表达主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1.概括盲厨师的性格特点。‎ ‎12.作者是如何展示音乐家高超的演奏技艺的?请作简要分析。‎ ‎13.能不能把小说的题目改成“莫扎特”?‎ ‎【答案】10.①开头的景物描写,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暗示了人物的悲剧命运;②结尾的景物描写,暗示了盲厨师灵魂得到洗涤和升华,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③首尾不同色调的景物描写,先抑后扬,反差强烈,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 ‎11.①心地善良、正直朴素;②穷困潦倒、地位卑微;③坚守真爱、憧憬美好生活;④人格高尚。 ‎ ‎12.①运用比喻、通感和联想等修辞手法。 如“突然间急速的声响在小屋内散开,仿佛千百颗玉珠被抛到地板上”,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声音圆润清脆的特质,节奏急促繁密。②通过写老人和狗听到音乐后的反应,侧面烘托莫扎特音乐感人肺腑的力量,可谓技艺高超。 ‎ ‎13.观点一:不可以。因为文章以盲厨师的逝去为线索展开情节,颂扬盲厨师自我忏悔、自我救赎的品质,表现了他对亲人的关爱,体现了人世间最普通情感的不普通感受,体现了人性的力量。而莫扎特则是作者为了完成老人洗净自己灵魂而写人文本的人物,与盲厨师相比是次要人物。‎ 观点二:可以。 因为从全文来看,莫扎特确实是作者着墨较多的一个人物,虽是最后出场,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是作者思想的一个寄托,他通过自己所从事的艺术力量来洗净盲厨师的灵魂,用音乐特有的魅力,使之得到安息。‎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环境描写作用的能力。景物描写的作用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开篇景物描写,首段作用:结构上,它起铺垫作用;景物描写上看,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渲染气氛。‎ 开头景物描写“花园里堆满了被风吹落的腐朽的树枝,一条带链的狗像主人一样奄奄一息,衰老得不能吠叫了”与“盲眼的老人--杜恩伯爵夫人从前的厨师快要死了”的情境相呼应,以景物的萧条渲染了凄凉的气愤,暗示人物的悲剧命运。结尾景物描写“朝霞在窗外显得通红,红光下呈现出铺满了雪花的花园”,是一幕美好的画面,温暖而充满魅力,照应前文老人因忏悔、听音乐而重新回味人生的美好瞬间的情节,暗示他的灵魂得到了洗涤,首尾景物色调的不同,形成了前后反差,暗示了主题。‎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 从他的忏悔“妻子玛尔达得了肺病,医师开了各种贵重的药,我没钱,就偷了伯爵夫人一个小小的金盘子卖了。现在回想起心里很难受,我向女儿隐瞒着:教她不要动别人桌上一点点 小东西”可见,他是个善良贫穷而正直的人,迫不得已偷了一个金盘子,心中一直愧疚,教育孩子不要动别人的东西,可见善良;为妻子而偷窃,可见他对爱情的坚守。要求打开窗户,感受美好的人生,可见他追求美好生活。他临死前忏悔,希望得知陌生人的名字,体现出他高尚的人格。‎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描写技巧的能力,人物活动描写,本题指音乐家演奏技艺的描写,可以运用修辞及多种描写方法来进行,注意其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效果。‎ 作者运用多种修辞以及多种描写方法来展示音乐家高超的演奏技艺的。文中通过狗的反应“那只老狗从窝里爬出来,轻轻地摇着尾巴”,老人的感受“我看见和玛尔达相会的那天,她因为慌乱打翻了一罐牛奶。这是冬天,在山上。天空像深蓝色玻璃般透明,玛尔达笑了,她笑了”来侧面烘托其琴技的高超;“突然间急速的声响在小屋内散开,仿佛千百颗玉珠被抛到地板上”运用比喻和通感,直接描写了琴声的动听。‎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小说标题艺术鉴赏开放式探究题。答案不唯一,可就是否有助于突出形象、主题,是否是文章的线索,或概括主要内容,或制造悬念,或讽刺,或双关等进行鉴赏。再指出替代标题的不足。‎ 本题开放式作答,先确定观点,如认为不可以,则可从文章主要描写盲厨师,通过他的临终忏悔,来表达对普通人高尚善良灵魂的赞美,莫扎特在文中不是主角,而是一位工具性人物,故改名偏离了文章主题。如认为可以,则可认为莫扎特是文中重要情节和主旨转换的关键人物,是他用音乐让老人洗涤了灵魂。‎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4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独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愍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闵:同“悯”,忧伤。‎ B.既无伯叔,终鲜兄弟 终:又 C.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区区:渺小 D.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后土:土地神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而刘夙婴疾病 吾尝终日而思矣 B.臣以供养无主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若属皆且为所虏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陈述家庭的不幸和与祖母相依为命,以使武帝化严为慈,化对立态度的逞威为同一立场的体恤。‎ B.作者强调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既是热切称颂朝廷褒扬孝行,更是为“愿乞终养”设置根据。‎ C.文末以一个降臣的口吻表达了格外恭谨的想法,“犬马”“怖惧”“不胜”等语,适合一个新朝君主所希望听到的降臣的语言。‎ D.为了达到“辞不就职”的目的,李密把对祖母的孝情作了大肆渲染,这种“孝”首先是出于政治的考量,并不真诚。‎ ‎17.用“/”给下面这句文言文断句。‎ 赏 疑 从 与 所 以 广 恩 也 罚 疑 从 去 所 以 慎 刑 也 当 尧 之 时 皋 陶 三 曰 杀 之 而尧 三 曰 宥 之 (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有改动)‎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2)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14.C 15.B 16.D ‎ ‎17.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三曰杀之/尧三曰宥之 ‎ ‎18.(1)我因为命运凶险,年幼时就遭遇不幸。生下来才六个月,父亲就去世了。‎ ‎(2)我想遵从诏书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迁就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解析】‎ ‎【14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 C项解释错误,“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意思是:因此我的内心的感情使我不能弃养而远离。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诚恳深切的样子。‎ 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在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高考一般是课外文言文阅读,可以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来推断词义。‎ A项,①“而刘夙婴疾病”中,“而”连词,表示递进;②“吾尝终日而思矣”中,“而”连词,表修饰。‎ B项,①“臣以供养无主”中,“以”连词,因为;②“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中,“以”连词,因为。‎ C项,①“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中,“之”结构助词,取消主谓独立性;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之”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项,①“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中,“所”与动词组成“所”字结构;②“若属皆且为所虏”中,“所”与“为”都表示被动。‎ 故选B。‎ ‎【16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本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在认真阅读并翻译文章的基础上,注意时间、地点、人物,看是否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人所做之事。拿选项与原文逐字对照,看是否有出入。‎ D项,“这种‘孝’首先是出于政治的考量,并不真诚”分析错误,根据文意,这种孝情既是出于政治考量,同时也是真诚。‎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要根据常见的句首句尾语气词、句式、修辞、意思进行断句。本题可以根据句中动词、虚词、句子结构,抓住关键词,然后根据语意进行断句。‎ 需要断句的语句大意是:奖赏时如有可疑者应该照样留在应赏之列,为的是推广恩泽;处罚时遇有可疑者则从应罚之列除去,”为的是谨慎地使用刑法。尧当政时,皋陶是掌管刑法的官。要处死一个人,皋陶三次说当杀,尧帝却一连三次说应当宽恕。‎ 句中,“赏疑从与”与“罚疑从去”,“所以广恩也”与“所以慎刑也”,句式相同,语意并列,分别断开,如“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是时间状语,其后断开,“尧三曰宥之”中的“尧”是下句的主语,句前断开。‎ 分析可知,正确的断句是:赏疑从与/所以广恩也/罚疑从去/所以慎刑也/当尧之时/皋陶三曰杀之/尧三曰宥之。‎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注意以下关键词的翻译:‎ ‎(1)“险衅”,凶险祸患(这里指命运不好)。“夙”,早时, 这里指年幼的时候。“闵凶”,闵:通“悯”,指可忧患的事(多指疾病死丧);凶:不幸,指丧父。“见背”,背离我,离我而去。‎ ‎(2)“奔驰”,奔走;“日笃”日益病重;“苟顺”,姑且迁就;“告诉”,报告申诉。‎ ‎【点睛】虚词的辨析方法如下:一、关注词性差异。二、把握位置不同。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明确这一点,不仅能在学习的时候做到纲举目张,事半功倍,答题时也能给我们提供一个更为清晰而高效的思路。三、理解用法本质。应该说大多数虚词的用法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只要多积累,多总结,熟练掌握并不难,但对其中一些虚词的重要用法,如果没有准确、深刻的认识,只看表象而抓不住其本质特征,便很容易在做题时丢分。四、结合具体语境。考试答题时,面对试卷中陌生的语段,我们一定要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具体语境,在准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 参考译文:‎ 臣子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小时候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父逼母亲改嫁。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会行走。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没什么兄弟,门庭衰微而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 慰。但祖母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停止侍奉而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任太守逵,考察后推举臣下为孝廉,后任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优秀人才。臣下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拖延,态度傲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赴京就职,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9.找出这首诗的“诗眼”(最能概括这首诗的内容的2个字)。‎ ‎20.请简析前二联的写景艺术。‎ ‎【答案】19.悲秋 20.①运用对偶、摹声等手法;②多角度写景,俯视仰视、视听结合。‎ ‎③首联绘形绘声绘色,次借重想象,渲染秋氛围。④情景交融,寄寓悲秋之情。‎ ‎【解析】‎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把握诗歌“诗眼”的能力。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和表现力最强的关键词句。要在理解全诗内容的基础上,分析全诗是围绕什么来写的。‎ 最能概括这首诗的内容的关键词是“悲秋”。“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秋”是这首诗的诗眼,是诗人沉痛而又复杂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浓缩。这“悲”字里包含了因离家“万里”、“作客”异乡而产生的浓重的思乡之情,包含了因满鬓“繁霜”、“百年”而产生的悲凉的迟暮之恨,也包含了因身体“多病”、“新停浊酒杯”而产生的肌肤之痛,包含了生活“艰难”、穷困“潦倒”而产生的落魄之愁,因朋友已逝、孑然一身的孤独之感,更包含了因时局“艰难”,社会动乱、民不聊生而产生的忧国忧民的深切情怀。‎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写景诗句、分析其写景艺术的能力。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手法,最后点明表达效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秋风急紧,天空高阔,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有鸟儿在盘旋。才用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手法,对仗工整,营造了宏阔苍凉的意境,诗人观景的角度是看到江水向自己奔流,诗人用“滚滚来”这个视角和描写,感觉一种气势磅礴的震撼感,而“滚滚去”给人感觉十分消沉、无奈,不是诗人想表达的感受,突出人生的悲凉情愫和内心的无限感慨,为下文奠定了凄凉的基调。寓情于景,表现了客居他乡、壮志难酬的悲苦。‎ ‎【点睛】读懂诗歌的技巧 ‎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 ‎(三)关注注释隐含意 ‎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 诗歌赏析:‎ 此诗载于《杜工部集》,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久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张上。‎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6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宪问》)‎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为政》)‎ ‎21.请解释第一则材料中加点的“色”字的意思 ‎22.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解释子女对父母行“孝”的具体做法。‎ ‎【答案】21.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神色态度。 ‎ ‎22.有事情,子女效劳;奉养父母;对父母持敬爱之心,并在父母面前持和悦的容色。‎ ‎【解析】‎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经典文本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握文中人物的观点、情感态度,进而解释词义。‎ 这里的“色”,指和颜悦色。供奉父母的礼节对人来说不成问题,但是有的人敬爱之心不够恳切。侍奉父母之道不在于外表,而在于心中真正所想所愿,孝顺不是表面文章,而是由心而生的实际行动,脸色只是内心的体现之一,心生孝顺,外貌自然有好的表现。‎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应注意理解材料中关键语句的意思,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文本内容,要准确提炼概括。‎ 由第一则材料看,“孝”在内心,所以“色难”,即“在父母面前,始终和颜悦色很难”,也就是说真正的“孝”应该在父母面前保持敬爱和悦的容色,孔子认为只要对父母和颜悦色,不违背礼制地对待是孝,更注重“礼”。从第二则材料看,孔子认为“孝”表现为侍奉父母不仅要满足衣食所需,还要心存孝敬之意。“聆听父母聊往事”就能体现子女对父母内心的尊敬,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 ‎【点睛】概括归纳文章内容的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 ‎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参考译文:‎ ‎(《论语·宪问》)‎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论语·为政》)‎ 现在所谓的孝,是指能够奉养父母,就连狗与马,也都要饲养。父母和狗马都能养活,如果不能尊敬父母的话,那么奉养父母和饲养狗马还有什么区别呢?‎ ‎(四)古诗文默写。(6分)‎ ‎2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道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2)天之苍苍,_________?_________?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庄子·逍遥游》)‎ ‎(3)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4)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时多少豪杰。(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1)敬事而信 节用而爱人 (2)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3)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4)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5)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要求学生平时要注意记忆、积累。在做题时首先要读懂题干,明确要求。其次要镇定作答,规范写字。此题要注意的易错字有:邪、涯、沦、染。‎ ‎【点睛】名句默写题,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 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 四、作文(60分)‎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唐代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后人以此说明多读书的好处。而清代诗人、画家郑板桥则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是说书读得太多,会无所适从,反而有害。‎ 对于读书的多寡与利弊,你有什么体验或看法?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题目,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学会读书 古来名人都爱将书比作朋友。金缨有言:“读未见书如得良友,见已读书如逢故人。”考尔德也说过:“仅次于选择益友的,就是选择好书。”有书为伴,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寂寞也会感到充实。‎ 古人读书勤奋刻苦的故事很多。孙敖的“悬梁”,苏秦的“刺股”,孔子的“韦编三绝”,匡衡的“凿壁偷光”都是刻苦的典范;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柳永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亦是勤奋的楷模。勤奋,就像一把金色的钥匙,它能打开知识的宝库;又像一股飞湍瀑流,能冲开智慧的闸门。‎ 读书需要选择。如果被书征服,便如培根所说,把自己的大脑当成草地,任别人的思想如马蹄一般践踏。那样的话,再好的书也将失去魅力和价值。‎ 一本好的书,有如一盏神奇的灯,不过它照亮的不是黑夜,而是求知者的心灵。就像培根说的那样:“读书在于造成完全的人格。”当然,还有一部大书,每个人都需要终生不懈地品读,它就是社会这部活书。卢梭有言:“社会就是书,事实就是教材。”是的,大道理总是蕴含在小故事中:一位丈夫因意外车祸变成植物人,当时他刚刚结婚三年。年轻的妻子以柔弱的双肩挑起他们生活的全部重担,并尽一切努力去唤醒丈夫。或许爱心感动了上苍,15年后,丈夫慢慢苏醒,但更加残酷的事实摆在眼前:丈夫丧失了15年间所有的记忆,连妻子的面貌也忘得一干二净。15年啊,15年的岁月,就是一个女人的青春,倾注了一个女人的整个爱心!但妻子只是淡淡地说:“我不后悔。我用15年的刻尺度量良心,远比用一生的惭愧谴责良心幸福得多。”——就是这样一把良心的刻尺,让我震憾至今。‎ 生活也是一本书,需要你一字字一句句去咀嚼。美词佳句要细细品味,幽默之言需含笑领会,名言哲理该悉心揣摩。人生的坎坷可教你学会了承受?生活的打击可教你学会了坚强?社会的多元可教你学会了选择?亮丽的美景可教你学会了欣赏?时光的流逝可教你学会了 珍惜?‎ 把生活当作一本书来读,放出眼光去观察它,用心灵去感悟它。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埋怨理不清看不懂,生活本来就是这样,它需要你去慢慢体味。‎ 读书是享受,把社会和生活当作书来读,你会领悟更多,获取更多。‎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材料作文的能力。这类题,要求学生首先要读懂作文材料,继而进行立意分析,列出几则立意,最后结合题目要求及自身积累,选择适合自己写作的最佳角度进行写作。‎ ‎【审题】材料的核心内容为“读书的多寡与利弊”,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因为人的学识与情感,是经由阅读而逐渐变得丰盈厚重,由此生发出来的思维能力、审美感受能力,以及精神探索的意义,都是有着实用价值的人文素养。如果没有这个阅读累积的过程,就会对最新的文化动态一无所知,且容易形成碎片化、平面化的思维,不但缺乏参与社会事务所必须掌握的学问和技能,也会在竞争中居于下风。而且与物质财富相比,读书有一个显而易见的优势,即越是经过岁月的打磨,知识也越见其成色,风沙越吹,越光彩夺目。当然基于清代诗人、画家郑板桥则说:“读过万卷书,胸中无适主”的言论,要重点突出的是读书的具体价值,要如何读书,考生结合这些角度分析即可。 ‎ 参考立意: ‎ ‎1、读书的价值; ‎ ‎2、读书要思考; ‎ ‎3、读好书,做有文化的人。‎ 参考素材:‎ ‎1、书是船帆,开往知识的海洋。书是阶梯,将走向知识的道路。书是良药,能医治愚昧之症。书是明灯,能照亮未来道路。书是钥匙,能开启智慧之门。书是自己最好的伙伴,与你一起度过美好的时光。‎ ‎2、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周恩来说:与肝胆人共事,无字句处读书。想成就大事,就只有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名句。只有把书读破了,写起字来才下笔如有神啊!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能为自己的未来改变命运,只有把书里的知识读好了,记好了就会使人走向进步的阶梯。‎ ‎3、有时候,不想看书总是不去看它,在想看书的时候,连妈妈叫我去吃饭自己都没有听见,自己都好像穿越到书中的境界,怎么也出不来了。其实啊!读书的好处有很多,可以使我们变得有修养,可以使我们学会做人要诚实。教我们学会了人要讲信用、诚实,要拥有素质。还能帮我们在未来长大后的一天可以找到一个好的工作单位。到那种境界时在想想书是一个多么美好的东西啊!‎ ‎4、我国西汉的学者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书就像药材,可以解读书中药材的奥秘,同时还可以医治;俄国着名作家高尔基说: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 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告诉自己不断的学习,自己就会知道书看得越多,自己就更有力量。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不解,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5、当自己穿越到书里时,总会发现一点东西,“书就是知识的源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两句话一点也没错。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不可能对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事物都认识,只有去读书才能使我们知道:人生的漫长,只有多读书才能让我们增长知识,充实头脑。‎ ‎6、在读书当中,让我读懂了一部分人生哲理。书籍是一种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民族的瑰宝。书籍是一种良药,书是知识的力量。书是知识的摇篮,所以读书是快乐的。‎ 行文结构:‎ 本题适合于写成议论文。根据材料确定一种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可以采取并列式、层进式或对照式结构。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有家国情怀和时代担当。最后,要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要点 :‎ 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 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 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 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 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 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题目明确提示我们要选择其一来写,要体现权衡与选择,因而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笼统写交际的艺术、细节决定交际等;也不能均衡笔力论述每一个细节道理而不体现权衡后的选择。‎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