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16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咬文嚼字》导学案7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金昌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咬文嚼字》导学案4 新人教版必修5‎ 编号: 励志语言:“不耻最后”。即使慢,弛而不息,纵会落后,纵会失败,但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鲁迅 课题:咬文嚼字 时数(第 周第 4 课时) 班级: 编写人: 编写时间: 审核人: 审批人: ‎ 学习目标 ‎1、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2、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把握作者思想感情,借鉴吸收其中精华。‎ ‎ 合 ‎ 作 互 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学习重点 熟习课文,把握结构,分析评价课文观点,注意筛选重点语句 互动与展示 理清文章的结构。‎ 全文共分8个自然段。‎ ‎①②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一部分,写“炼”字的重要性。‎ ‎③④⑤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二部分,写文字的改动关系着作者的思想感情。‎ ‎⑥⑦自然段是文章的第三部分,写文学写作要注重斟酌文字的联想意义。‎ ‎⑧自然段是文章的第四部分,总结全文,提倡人们在创作和欣赏中咬文嚼字。‎ 文章列举了那些事例,在文章中各起到了什么作用?‎ ‎(1)郭沫若改台词。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2),王若虚改“李广射虎”。说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3),“推敲”。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4),《惠山烹小龙团》的诗句。说明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句子意蕴丰富,会使文章增色,达到艺术的妙境 ‎(5)套语的实例。说明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 学习难点 从课文内容,写法上获得启示,学会在写作中“咬文嚼字”‎ 自 主 研 讨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目标与导入 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 ‎(1)郭沫若听演员的意见改动《屈原》的一句台词。‎ ‎(2)《水浒传》《红楼梦》中几句谩骂性的话语。‎ ‎(3)《史记》对李广射虎的描写,王若虚对它的改动。‎ ‎(4)韩愈帮贾岛斟酌诗句。‎ ‎(5)“烟”字的直指意义和联想意义。‎ ‎(6)《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7)“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理清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首先,找出本文在论证中所运用的材料,其次,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自学与诊断 分析作者运用这些材料要证明的观点。‎ 以上七则材料可概括为:‎ ‎(1)炼字的重要性。在结构上起到一个引起下文的作用。‎ ‎(2)古代伟大作家都注重炼字,古代伟大的著作都是炼字的典范。‎ ‎(3)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4)更动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5)①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②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6)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文章增色。‎ ‎(7)联想意义的误用会造成流弊。 ‎ ‎ 再次,思考这些论证材料可否调换位置。如王若虚对《史记》描写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和“僧敲月下门”一句的推敲两例。‎ ‎ ‎ 答案是不可以,因为每个分论点和它的论据都是相对应的,两者密切相关,不能调换。‎ 精讲与点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无沦阅读或写作,都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作者在文中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情感的密切关系,是从根本上抓住了文字的实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即“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也就是说,真正意义上的“咬文嚼字”应先从思想感情入手,以表达最恰当的思想感情为最终目的,再去进一步斟酌文字,而不能一味地追求形式,搞表面文章,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文学借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显得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练。”‎ 作者在阐述”炼”字的道理时与郭先生的观点有哪些不同,他认为起主要作用的是什么?‎ ‎ 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郭的观点注重的是语言本身,即形式上的特点;而作者特别强调了他在情感表达上的效果。作者认为情感应该起主要作用。‎ ‎ ‎ 检 测 与 评 价 学生活动 教学设计 达标检测题 检测与纠错 马南邨在《不求甚解》一文中提出与本文不同的主张,说读书“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理由是:‎ ‎1、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正确态度,我们应该虚心学习。‎ ‎2、诸葛亮与徐庶等三人一道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诸葛亮比三人高米明,因为他“观其大略”,知识面更广。‎ ‎3、宋代陆象山说:“读书切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是说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 ‎ 在议论文中所列举的材料一定要鲜明有力地证明相应的观点,反之则是材料使用不当。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应具有对应性和最佳性。‎ 阅读《咬文嚼字》一文,完成下面练习。‎ ‎1、下列有关“咬文嚼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D)‎ A.“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所以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B.本文中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A.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原因在于“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B.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凡多三石字”,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其中区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C.古今人都赞赏“推敲”故事中“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 是意境上的分别,作者认为二词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贾岛要表现的意境是什么。‎ 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总结与升华 ‎ 讨论:两人见解不同,应该怎样看?‎ 答:两人见解并不矛盾。 “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这两种读书方法,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如果为的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不求甚解”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再则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正能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咬文嚼字”的功夫。人的阅读理解能力是在逐步提高的。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不求甚解”,以后再慢慢“咬文嚼字”,“咬文嚼字”,就豁然贯通了。“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构不成彼此否定的关系,它们的存在也不会排斥别的读书方法。 ‎ ‎《咬文嚼字》是强调创作要反复修改,精益求精。《不求甚解》强调读书要把握精神实质,不要困于表面现象。前者侧重写,后者侧重读。同时,即使都是读书或都是写作,精益求精、反复修正和把握精神实质、不拘表面这两点要求也要同时具备,两者相辅相成,并不矛盾。另外,“咬文嚼字”是谈学习的态度,“不求甚解”是谈学习的方法,两者角度不同,精神一致。 ‎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