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8.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9届高三一轮复习写作学案9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节 素材鲜活且丰富 ‎“天机云锦任我裁”讲的是运用素材的问题。高考作文只有运用丰富和鲜活的素材,关注当下生活,言他人所未言,写他人所未写,才可成就高考佳作。如何运用丰富且鲜活的素材呢?下面谈一下运用技巧。‎ ‎———[素材时尚 特色鲜明]——————————————————‎ 走到生活深处,与时俱进,抓住时代潮流,仔细观察,大胆体验,关注社会热点和自然奥秘,探求人生的真、善、美,从而积累丰富而生动的作文素材。‎ ‎——————————————————————————————‎ 说纽带 ‎(2017北京卷优秀作文)‎ 纽带是连接过去与现在,当下与未来的桥梁。当我们在迎接未来的路上信马狂奔,应当回头看看,那些为往圣继绝学、为我们筑起桥梁与纽带的人。‎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驻守大漠数十年,从风华正茂到满头华发,岁月沉潜不改初心。她一直坚持传承敦煌文化。为了让当代青年更加了解敦煌,她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拍摄纪录片《千年莫高》,自乐尊和尚开凿石窟,到几百年后后人不断加以完善,支撑他们不断前行的动力是虔诚的信仰。于是,每一位来过敦煌的游客都大为感动、深受震撼。樊锦诗将敦煌文化的火种洒遍九州大地,构建起了一座当代人与古代敦煌交流的桥梁。‎ 樊锦诗驻守西北,而远在北京,还有一个人也与她遥相呼应,那就是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他是当代唯一一个走遍故宫九千多间屋子的人,《朗读者》中,面对董卿的提问,他能清晰地背诵出几年前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文物数量。在对故宫文物烂熟于心的基础上,由他主持开办的“石渠宝笈展”,展出中国最古老的图画《游春图》,展出十年一见的《清明上河图》,引得众人一时热议的话题都围绕着中国古老的诗、书、画、印。其实我们并不排斥中国古典文化,我们需要的,仅仅是把那些佶屈聱牙、令人望而生畏的故纸堆转化成二维码一扫便可一目了然、简明扼要的优美文字,我们需要的仅仅是一条连接古典与现代的纽带,单霁翔做到了。‎ 当白先勇先生排除万难拍摄青春版《牡丹亭》,让我们再做一场“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梦;当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的舞台上朱唇轻启,背诵远古先民的歌咏长叹;当我们为台上他们的水袖翻飞,出口成章而震撼感动,主动接触学习传统文化,其实不该忘了的是他们做了坚守者与先行者,为我们构建传统与现实交流的纽带,是他们在文化冲击、文脉衰微之时为我们守住了中国最古老的精神财富。‎ 昔日张骞出使西域,太史公赞其有“凿空”之功,因为他构建起中国与中亚各国文明交流的纽带。今日,如樊锦诗、单霁翔、白先勇、武亦姝者构建起我们与古典文化交流的纽带,其功绩不亚于张骞,我们也理应表达我们的敬畏与赞美之情。我们不应当忘了,正是有了这一代又一代为往圣继绝学的知识分子,中国文化才能历久弥新,也正是他们,撑起了中国文化的脊梁。‎ ‎[点评] 巧选角度,素材鲜活。宏大的命题往往需要小巧的角度。当代中国人在迎接未来的路上信马狂奔时,小考生却能够独辟蹊径,从“为往圣继绝学的知识分子”的角度入手,畅谈其卓越的纽带作用,并鲜明地指出他们是坚守者与先行者,是他们在文化冲击、文脉衰微之时为我们守住了中国最古老的精神财富,使人不由得为考生的深思和盛情点赞。文章素材丰富,在使用樊锦诗、单霁翔、白先勇、武亦姝事迹时叙述准确,逻辑清楚,条理分明,表现出较强的思维能力。‎ ‎———[素材剪辑 繁简得当]——————————————————‎ 掌握一些基本的剪辑事例的方法,如繁时用墨如泼,简时惜墨如金;或对一个个单一的材料进行改造、拼接或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人,进行移花接木或将几件事剪辑组合为一件事,便可起到集中刻画人物或揭示文章主旨的作用。从而使文章内容丰富,使人读后唇齿留香。‎ ‎——————————————————————————————‎ 一个行囊,一段旅程;一份准备,一场人生 ‎(2016年山东卷优秀作文)‎ 人们常把人生比作一场旅行,道阻且长,引得我们踽踽独行。一个行囊,一份准备;为旅行,为人生。‎ 谁不想要一段完美的旅程?谁不想要一段精彩的人生?然世事无常,旅途莫测,安得双全之法、无瑕之璧?行囊中的种种不是万能,只有对各种准备恰如其分地利用,才能收获精彩的人生。‎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背包中那些马上就会用到的物品提醒我们,对近处事物的准备让我们前进得更加坚定。挪威探险家路尔德·阿蒙森及其同伴,于1911年底到达南极点,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点的人。他们的成功,源于他们对马上要做的事情的准备。他们使用的爱斯基摩狗,比后到南极点的斯科特上校使用的西伯利亚马更加耐寒;他们保持充足精力,每天行走固定的距离,留下充足的食物……凡此种种,都奠定了他们这群“插队者”最后的胜利。正如哲人所言:“机会总是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冰天雪地间,他为即将到来的种种做好了准备,让旅途平坦,让前路光明。‎ ‎“十年磨一剑,锋刃未曾试。”背包中的物品自然不全部是近处的消耗,有些东西,近处虽不会用到,但远处一定会用到。‎ ‎“中兴以来,一人而已。”一代名臣曾国藩名震四海,然而少时他的天分并不高,甚至到了连小偷都看不下去的地步。然笨鸟先飞,曾国藩的行囊中装着别人不曾有的勤奋,纵使他天资平平,然厚积薄发,十年七迁,终成就“做官当如曾国藩”的美话。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对那些暂时不用的准备,我们亦不能忽略,恰如其分地利用,它会在远处绽放光芒。‎ ‎“如果没有人给你奇迹,你就去自己创造奇迹。”尼克·胡哲如是说。旅途中,难免有想用而行囊之中无物可用之时,这或许会让你陷入困境,但如郭小川所言“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或许困境也能带来新的契机。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他曾两度高考失利,他曾为维持翻译社生计四处摆摊赚取外快。他的行囊中没有惊人的天赋,他白手起家,却筑起网络营销帝国。他常说:“路是自己走出来的。”旅行中总有坎坷,人生总有不如意,行囊之外的坚持与智慧,为我所用,定能达到常人无法达到的高度。‎ 于旅途之尽头回望,有些东西始终伴随左右。有如杨绛先生“和谁我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的淡定从容,有如特蕾莎修女“不管怎样,你还是要帮助”的热心无私,有如张载大儒“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壮志。它们有如行囊中的指明灯,引导我们前行。‎ 路漫漫其修远兮,行囊中的种种,拉近我们走向终点的行程。对你的准备恰如其分地利用,你将乘九万里风,飞向你仰望的人生巅峰。‎ ‎[点评] 取材广泛,紧扣主题。本文运用大量名言,尤其是倒数第二段中的排比列举,使文章充满气势,增加了文章的表现力。文中多次提及“行囊”与“旅行”,“‎ 准备”与“人生”,紧扣题目,论证观点。扣题的方式也有多种,有比喻,有对句,有引用。从对行囊中不同的物品进行分析入手,先后采用阿蒙森、曾国藩、马云等诸多名人事例,跨度广泛,从不同角度论述应当对背包中的物品恰如其分地利用,突出了主题。‎ ‎———[素材杂糅 多重结合]——————————————————‎ ‎①点面结合:“点”是阐述观点、分析论证时用做事实论据的一两个富有代表性而又较为具体的事例;“面”是群例运用,以概括多元取胜。事例由“点”及“面”,论述由浅入深。②远近结合:即古今结合。③内外结合:运用内外结合、东西合璧的材料组合方式。④大小结合:“小”指作者自己或他人在各类生活空间亲身体验或耳闻目睹的日常琐事或平凡小事。“大”指超越个人小我,表现无限大我的比较重要、有价值的社会生活材料。‎ ‎——————————————————————————————‎ 享文化之繁华 ‎(2016年山东卷优秀作文)‎ 落日熔金,暮色四合,乘一叶扁舟,来到历史的彼岸:与苏轼探讨人的渺茫与伟大,与陶潜共享带月荷锄归的美好,与李煜分担愁如东流水的感伤……用一纸墨香,看尽文化之深邃与灵动。‎ 文化从那翻滚激荡的黄河开始,便扎根于我们的心田,镌刻于基因。那寓意吉祥的中国结,那元宵佳节的灯谜,那雄伟的华夏庭院,无一不是珍贵的传统元素。而伟大的中华民族也正因这博大精深的文化而愈发绚烂壮美。‎ 把文化作为生命的行囊,便让灵魂与文化一道,穿行在历史的音符与文字墨香之间。文化,流淌在悠远的箫声中,诉说着哀怨与愁绪。文化,也弥漫在阿炳的二胡中,叹尽人生的跌宕起伏;文化,亦可以流转于锦瑟之间,轻拢慢捻之间净化内心的污秽。本无生命的乐器与乐曲结合在一起,便成为了文化的载体,寄予着心灵的世界,承载厚重的文化。‎ 不仅仅在丝竹间,文化也在素净的宣纸上蔓延而来。张大千伏在洞底绘出的梦幻敦煌,诉说着那千百年前人们的信仰;齐白石着手画出的自然风物,亦传达着生命的灵动;壮观的《清明上河图》,也刺激着美的神经。中国画中的水淡云轻,妙手丹青的一点一描,拓开的不仅仅是墨,更是深厚的文化底蕴,文化之魂由笔底传承。‎ 同样,龙飞凤舞的字亦为文化之腑脏;颜真卿规正而又洒脱的笔锋,王羲之隽秀玲珑的字体,张旭字如带般拂过的清新之风,无一不是文化的符号。那挥洒自如之间掩盖不了中华文化之含蓄内敛,那笔锋回转之间亦彰显着文化之典雅深厚。‎ 亦深潭微澜,亦雪底苍松。文化如辽远的江海,包容着一切。既有张翰的“江月年年初照人”的美好幽深,又有李白的“起舞弄清影”的缥缈烂漫。那篇篇诗词,字字珠玑,诗人惜字如金,落笔生花,留给世人一片芳华。‎ 文化之美常浮荡于我心间。那里有轩榭廊道,那里有至臻服饰的绣扣,那里更有吟唱千年的戏曲,那是中华之精髓,炎黄子孙之傲骨。它如枝头的梅花,傲吐芬芳。‎ 愿乘文化之舟,渡文化之沧海,享那份美好与真挚,低吟文化之妙语,歌吟一生,幸福一生。‎ 这样的行囊,希望我们共同拥有,共同打造,以期共享文化盛宴。‎ ‎[点评] 点面结合,内涵丰富。初读此文,一股悠远的文化纵深感扑面而来;阅罢此文,我们不得不惊叹小作者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驾驭语言的能力。文章内涵丰厚,从苏轼、陶潜到李煜,来尽享“文化之深邃与灵动”;从中国结、灯谜到庭院,来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箫、二胡到锦瑟,来倾听中国文化的“厚重”;从张大千、齐白石到《清明上河图》,来仰观中国文化之“底蕴”;从颜真卿、王羲之到张旭,来品享中国文化的“含蓄内敛”与“典雅深厚”。行囊中有诗词,有传统元素,有音乐,有绘画,有书法,这些无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非常恰当地诠释了主题。文中有例证,有引证,有点有面,很好地诠释了内涵丰厚。‎ ‎———[素材精要 述评结合]——————————————————‎ ‎“述”即客观叙述、描述,“评”即主观评价、评析。在运用素材时对人物、事件进行生动叙述后,通过要言不烦、切中肯綮的几句精短议论抒情表现出人物的突出品质或鲜明个性,揭示出事件蕴涵的深义或道理。‎ ‎——————————————————————————————‎ 说纽带 ‎(2017年北京卷优秀作文)‎ 纽带,顾名思义,是能够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其意义在于连续性与持久性。‎ 泱泱中华,五千年上下求索,文化却一脉相承。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凝聚华夏儿女力量、拉近人与人心灵间距离的纽带,联系着过去与现在,必然也将会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延续至遥远的将来。‎ 传统文化是情感交流的纽带。从“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诗经》,“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离骚》,到“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一代枭雄曹操,再到“手把花锄出绣闺”的黛玉葬花,都寄托了作者丰富的情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阅读经典就好像漫溯文化清流,打捞的是古人情感的结晶。欣赏国粹京剧,亦是一种心灵的享受。犹记得京剧大家梅兰芳、孟小冬的一颦一笑曾令多少人为之动容,而现在的京剧传承人王佩瑜的表演,也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时代,让我们从中体会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的悔恨,见证薛平贵与王宝钏的凄美爱恋。传统文化,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 传统文化是思想启迪的纽带。“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对个体生命的短暂与人类存在的永恒的思考,启迪我们寻找须臾人生中自己存在的价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代生活大师苏东坡的豁达乐观让我们能笑对挫折,迎难而上。失意时,“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勉励犹在耳畔;困厄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我们收拾好心情,重新出发。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一种力量,引领我们不断向前。它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历经岁月洗礼,在今人与古人的思想碰撞中擦出美丽的火花。‎ 传统文化也是人际交往的纽带。传统文化好比扎入地下深深的根,是每个中国人最原始的文化滋养。不管是在外求学的学子,还是常年在外工作的华侨,一句母语,一道家乡菜便能勾起他们的共鸣。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改善人际交往,传统文化的传承势在必行。传统文化以其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在潜移默化中拉近人与人心灵之间的距离。‎ 中华传统文化这根纽带,是华夏儿女的精神源泉,必将贯穿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历久弥新。‎ ‎[点评] 经典素材,述评结合。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华夏儿女力量、拉近人与人心灵间距离”的纽带,它“联系着过去与现在,必然也将会以其蓬勃的生命力延续至遥远的将来”,一个句子,就让文章立意深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考生的引用从《诗经》至《离骚》,至曹操,至《红楼梦》,看似随意,实则别具匠心,因为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在随后的段落中,考生由对情感的把握上升到对古诗词的引用,在分析与评价中,文章的境界随之也进入了更高的层级。全文的引用材料丰富,且叙述与评论自然贴切,文采飞扬,值得效仿。‎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孙子·谋攻》曰:“故知胜有五。”其中,有这样三句:“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是说能准确判断仗能打或不能打的一方胜; “上下同欲者胜”,是说上下意愿一致、同心协力的一方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是说主将精通军事而国君不加干预的一方胜。‎ 这些取胜之道也可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你认为这三种制胜条件哪一个更重要?请做出你的选择,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材料中说到了三种制胜之道,都有各自的道理,但不要求考生全面论述,而是选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并阐述看法与理由。写作时,要注意材料中的“这些取胜之道也可应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须联系生活来谈而不能抽象地讲道理,因为这既是兵法,又是生活法则。“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是对形势的判断,包括对自己的优劣势与对手的优劣势的了解,在综合比较后做出“战”或“不战”的选择,而不是意气用事,逞一时之勇;“上下同欲”,是指整个集体有共同的目标,同心同德,团结一致,强调的是劲儿往一处使,即俗话说的“人心齐,泰山移”;“将能而君不御”强调的是领导对下属的绝对信任,不过多干预,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三句话,三个角度,确定好立意,联系生活实际进行分析,难度不大。‎ ‎[立意角度]‎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人要有自知之明,不可意气用事;退并不可耻,保存实力、不做无谓的牺牲也是一种智慧;判断形势,把握机会,不因犹豫而贻误时机。‎ ‎“上下同欲者胜”:团结就是力量,同心同德,泰山可移;人多势众是优势,但心齐、劲儿往一处使是做事成功的保证。‎ ‎“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用人不疑,对自己的人要绝对信任;瞎指挥贻害无穷。‎ ‎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说,我们要通过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有人说,我们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还有人说,我们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围绕着“改变自己”与“改变世界”展开思考的富有哲理的作文题。材料中的每个观点都有其道理,但落脚点与人生境界不同。第一个分句中的“通过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强调对自己的修正,但修正的目的不是适应世界,而是改变不合理的世界——这个境界很高,着眼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第二个分句中的“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强调人对世界的适应,改变的目的止于个人,这个方向可能是妥协、退让,境界低了一层。第三个分句中的“不让世界改变我们”,不让“改变”的应是人性中的真善美,是人类的美好品质;“不是为了改变世界”,看似是不愿投入改变世界的队伍当中,但对人性的坚守,就是在对抗世界的不公,也是在改变世界,而且这种反抗力量更持久。三个角度,三种立意,各有所长。当然,省略号表示,考生还可以有其他想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立意角度]‎ ‎“通过改变自己,进而改变世界”:突破自我,用自己的力量影响世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每个人都努力改变自己,世界就会改变。‎ ‎“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改变自己,顺应世界;认清现实,完善自我;改变自己看世界的眼光,世界便会是另一种模样。‎ ‎“不让世界改变我们”:人性不可泯灭,理想不可丧失;坚守自我,便是改变世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