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0.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9届二轮复习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作业(全国卷用)(27)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届二轮复习 古诗词鉴赏专项突破 作业(全国卷用)‎ 一、【2019届江苏徐州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昨日访子上不遇,徘徊庭砌,观木犀①而归,再以七言乞数枝 杨万里 昨携儿辈叩云关,绕遍岩花恣意看。‎ 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蒸透②粟堆盘。‎ 寄诗北院赊秋色,供我西窗当晚餐。‎ 小朵出丛须折却,莫教坼破碧团栾。‎ ‎ 【注】①木犀,桂花。②水沉蒸透,香气浓郁。‎ ‎10.中间两联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1.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涵义。‎ ‎【答案】10.比喻,形象地表现了木犀的色泽形态;借代,(以秋色代指木犀花)引人联想,增添了语言韵味。‎ ‎11.以“小朵出丛须折却”为借口,巧妙提出“乞数枝”的要求;表达了诗人对木犀花的喜爱(或体现了诗人和子上的关系亲密)。‎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题干中给出要求分析修辞手法,“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蒸透粟堆盘”运用比喻的手法,“金布地”“粟堆盘”形象地表现了木犀的色泽形态;“秋色”代指木犀花,运用借代的手法,增添了语言韵味。‎ ‎【11题详解】‎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二、【2019届江苏师大附属实验校高三19月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清平乐·博山①道中即事 宋·辛弃疾 柳边飞鞚② ,露湿征衣重。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 一川明月疏星,浣纱人影娉婷。笑背行人归去,门前稚子啼声。‎ 注:① 博山:位于今江西永丰县,作者闲居上饶时,曾多次游览此山。② 鞚(kòng):马勒。‎ ‎10.“宿鹭窥沙孤影动,应有鱼虾入梦”写得饶有趣味,请简要分析。‎ ‎1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10.(6分)运用拟人和想象,描摹细腻,生动有趣:白鹭栖宿,窥视沙滩,孤影轻轻晃动,用拟人写出动态;应该是有鱼虾进入它的梦境,想象合理有趣。(总说2分,分说3分) ‎ ‎11.(5分)表达了词人对清新淡雅的自然风光和淳朴和乐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通过写景来表现的,这首词全篇写景,没有一句抒情,但处处融情于景,寄意言外。(3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从表现手法、表达效果或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以“窥”写白鹭,运用的是拟人手法,“鱼虾入梦”很明显是运用想象的手法,作者运用这两种手法,将白鹭和鱼虾写的生动有趣,给人以画面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题详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 ‎(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分析。本题题目是“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情感”,这是一首边塞诗,一般的边塞诗总是着重写激烈的战斗,充斥着烟尘烽火和刀光剑影,给人以苍凉、悲壮甚至恐惧之感。这首诗却迥然而异,前四句用“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风光宛如旖旎江南,但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十个人对草原风光的喜爱之情。“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贾谊《过秦论》:“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北方游牧民族常向南扩展势力,故“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汉将”即指唐将,此是唐诗中的惯用法。“北门”,即北方门户,《旧唐书·郭子仪传》:“朔方,国之北门。”这两句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是卫国的长城。最后两句“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如果说上一联中还 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乎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有生气,把景色装点得更加美好,表达诗人对暂无战事的欣喜之情,以及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此题的主要情感是“喜闻无战伐”,答题时注意联系一下前面的手法,即借景抒情的方式,以及诗歌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其所表达的情感。‎ 五、【2019届江苏常州武进区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离豫章别司马汉章①大监 辛弃疾 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②遍历楚山川。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 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 ‎【注】①司马汉章:司马倬,字汉章。司马朴长子也。②二年:指淳熙三年到四年。‎ ‎(1)“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这三句写景精妙,请简要赏析。‎ ‎(2) 全词以一“别”字贯穿,请简要分析。‎ ‎【答案】(1)①比喻,用“绿带”形容流水,不仅写出了河水的颜色之碧绿,也写出了河水蜿蜒流动之动态。用“青钱”状写荷叶之貌,将荷叶的清圆之态形象生动地刻画出来;②点面结合、远近结合,写出了东湖广阔无边、澄澈碧绿、水天一色而又富有生机的优美景象;③优美的东湖之景反衬离别的忧伤。‎ ‎(2)上片起首二句,借聚散兴感,直接抒写分别时的感慨(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小满情绪);下两句,描写饯别宴会场景,写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让离别的歌曲深化作者的别离之愁;下片起句,承上文的“酬风月”,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如画,实是表达对于豫章的依依眷恋之情;结尾两句,诗人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境,妙在情景交融。‎ ‎【解析】‎ ‎【详解】(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结合诗句内容来分析。此题要求分析写景的手法,注意从顺序、着眼点以及手法的角度分析。“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内容上来看,写江河里的水像绿色的带子萦回弯曲;荷花叶子圆圆点点的像青钱,布满了池塘;东湖里的春水碧绿清澈,与湛兰的青天连一起。从手法上来看,“萦绿带,点青钱”‎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水像绿色的带子,突出了水是“绿”色的,而且蜿蜒曲折;荷叶像青钱,说明荷叶是圆的,突出了荷叶的形状,生动形象。绿水、荷叶都是近景,是局部,而“春水碧连天”则是远景,全景,描绘出东湖广阔无边、水天一色的优美壮阔景观,所以三句诗写景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结合下文“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可知诗人最终要抒发的离别的哀愁,所以在这里是借乐景来抒哀情,以优美的东湖景色反衬离别之情。‎ ‎(2)此题考核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明确考查的具体要求。本题题干要求分析“别”字是如何贯穿全篇的,需要结合全篇内容分析。“别”是诗歌标题中的一个字,也是诗歌的主要内容,还是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起首二句“聚散匆匆不偶然。二年遍历楚山川”,写诗人与朋友的团聚与分散太匆促了,但这不是偶然的,诗人在这两年里调动了四次,几乎走遍了楚地的山山水水。借聚散兴感,吐露自己对于被频繁调动的牢骚不满情绪。“但将痛饮酬风月,莫放离歌入管弦”写饯别的宴会,诗人要开怀喝个痛快,借酒来酬谢这里的风月景色和友人们的关怀,表示不要把离别的歌曲谱在管弦里唱出来,免得听见伤心。表明作者只愿意和朋友一起为了美丽的风光而畅饮,而不愿深化别离之愁。下片“萦绿带,点青钱,东湖春水碧连天”写饯别处的东湖美景,承上文的“酬风月”而来,表达对于豫章的眷恋之情。结尾两句“明朝放我东归去,后夜相思月满船”,意思是诗人明天早晨就要东归了,后夜月光满船的时候,正是孤独的一个人在思念友人的时候,写诗人想象别后殷切思念朋友的情景。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别”字贯穿全篇。‎ 过渡、照应等)。‎ 六、【2019届江苏海安高中高三12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白田①马上闻莺 李白 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 我行不记日,误作阳春时。‎ 蚕老客未归,白田已缫丝②。‎ 驱马又前去,扪心空自悲。‎ ‎【注】①白田:古地名,位于今扬州境内。②缫(sāo)丝: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9.赏析首联的写景特色。‎ ‎10.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9.选取乡村典型景物黄鹂、紫椹、桑枝等;视听结合,“黄鹂啄紫椹”写视觉,“鸣”写听觉;色彩明丽,富有画面感。(答其它特色合理亦可。) ‎ ‎10.(1)对白田夏日美好景象的欣喜之情:黄鹂“啄紫椹”,鸣桑枝,美景可喜。(2)对故园的思念之情:“蚕老”而“客未归”,其情可见。(3)长期漂泊、思乡而不能归、前途迷茫的悲伤之情:“驱马又前去”,欲归而不能;“空自悲”,直抒其情。‎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查诗歌的写景特色,也就是考查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先点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本题要求赏析首联的写景特色。首联“黄鹂啄紫椹,五月鸣桑枝”,选取黄鹂、紫椹、桑枝等乡村典型景物;“黄鹂啄紫椹”写视觉,“鸣”写听觉,视听结合;“黄”“紫”,色彩明丽,富有画面感。 ‎ ‎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的能力。由“碧霄知己在”可以看出诗人对友人的鼓励,由下句月中折桂可知,诗人对友人能够折桂高中的期盼和祝愿。‎ 九、【2019届江苏南京、镇江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释:“篠”即“筱”;“裛”即“浥”‎ ‎10.这首诗的颔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 ‎11.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答案】10.选词精当:动词细腻生动:“含”有小心呵护之意,运用了拟人手法;“裛”是滋润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然风雨的微细、轻柔;形容词“净”、“香”巧妙地营造了微风中有细雨、细雨中夹微风的清新朗润的美妙意境。叠词“娟娟净”秀美光洁,“冉冉香”,阵阵清香,既生动地点出了竹子和荷花的美好形态,又平添音韵之美。色彩清新明丽。“翠竹”、“红蕖”。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写。 ‎ ‎11.先写居住环境、暗寓疏放之意:诗的前四句描写眼前幽美清静的草堂环境,表达诗人饱经丧乱之后的舒展愉悦乃至旷放的心情;五六两句笔锋调转,写出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点出诗人现实处境之艰难为下文抒发心志做铺垫;七八句表明心志:即使生活如颈联所述那般残酷,诗人并未被打倒,而是愈发“疏放”、“老更狂”,可见诗人坚强、乐观的生活态度。‎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对诗歌写景手法的赏析。解答该题时,应在理解诗句含意的基础上分析其写景手法。诗歌常见的写景手法主要有白描、虚实结合、动静关系、对比、衬托、烘托、渲染、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偶、用典、通感等等。“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意思是:风吹着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含”为动词,是人的动作,作者用来描写风,可见是拟人,而拟人的表达作用一般为生动形象,可结合诗句分析;“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翠竹净”、“红蕖香”又运用视觉、嗅觉等角度来描写景物。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具体指向“对诗歌层次的把握能力”。 题干为“概括构思脉络”, 即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要在整体把握诗歌的基础上,考虑诗作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同时,答案中一定出现体现行文思路的关联词语。本诗可分为三层,前四句为写景,寄寓饱经丧乱之后的舒展愉悦的心情;五六两句描写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最后两句直接抒情,表达自己的乐观狂放的生活态度。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解答这类题目要从划分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同时,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对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也有很大帮助。 ‎ 十、【2019届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三10月调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下面小题。‎ 东鲁门泛舟 李白 ‎【其一】‎ 日落沙明天倒开,波摇石动水萦回。‎ 轻舟泛月寻溪转,疑是山阴雪后来①。‎ ‎【其二】‎ 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 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②?‎ 注:①山阴:今浙江绍兴。山阴雪,指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之事。②剡溪:王子猷雪夜访戴之事即发生于此地。‎ ‎10.请具体分析第一首诗是如何紧扣题中的“泛舟”二字展开的。‎ ‎11.试分析第二首诗首句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2.两首诗中的主人公形象有什么共同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10.首句以“天倒开”‎ 写天在水中的倒影,暗写泛舟之事;第二句以水流、波摇,让人产生石动的幻觉,来写人在舟中;第三句直写轻舟泛月;结句以东晋王徽之(字子猷)雪夜乘舟访戴的故事写自己泛舟访友。由写景到叙事,紧扣“泛舟”二字展开,妙趣横生。 ‎ ‎11.比喻,写河水像青龙一样环绕着石堤,写出了作者泛舟访友途中的愉悦心情。 ‎ ‎12.诗人月夜泛舟,满怀兴致地欣赏水上夜景,自比为古代名士。两首诗共同刻画了一位豪迈洒脱、闲适恬淡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解析】‎ ‎【10题详解】‎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修辞手法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仔细阅读诗歌,分析指定诗句,先明确手法,再分析表达效果。第二首诗的首句为“水作青龙盘石堤”,意思是水似青龙盘绕着石堤,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本体是“水”,喻体是“青龙”,用青龙比喻流水,既形象地写出了水流的曲折宛转,又赋予无生命物象以生气,使诗中景物充满生机。此句是诗人访友途中所见之景,表达出诗人内心的愉悦之情。‎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中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这在题目解答时首先要仔细审题,然后结合诗句进行分析。本题要求鉴赏主人公的形象,并答出两首诗中主人公形象的共同点,解答时可逐一分析,然后总结。第一首诗中,主人公月夜泛舟访友,先写景,后叙事,访友途中不忘赏景,可见诗人兴致极高,并且借用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来写自己访友之事,把自己比为古代名士。第二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前两句所写景物充满生机,美丽怡人,表达出诗人乘舟剡溪的兴致;最后两句抒情也是运用了“王子猷雪后访戴”的典故,自比名士。所以两首诗中主人公的形象是一致的,都突出了豪迈洒脱、恬淡闲适的特点。‎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②抓住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③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④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献身边塞、反对征伐,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等。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明确形象;(性格特征+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十一、【2019届江苏南京金陵中学高三12月检测】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各题。‎ 浣溪沙①‎ 纳兰性德 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②,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③,当时只道是寻常。‎ 注:①《浣溪沙》这首词是清代纳兰性德为悼念亡妻卢氏所作。②疏窗:刻有花纹的窗户。③赌书消得泼茶香:是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典故。李清照《金石录后序》云:“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9.词中“谁念西风独自凉”的“凉”是指什么?‎ ‎10.结句“当时只道是寻常”,作者描述了当时什么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9.①秋风渐紧,天气凉。②树叶飘落,景物荒凉。③卢氏去世后,作者心境凄凉。 ‎ ‎10.①妻子卢氏轻轻呵护酒喝多了睡意昏沉的丈夫,写妻子对自己的体贴和关心;②写他和卢氏也有着类似李清照和丈夫赌书泼茶的生活场景,充满着诗情雅趣、幸福欢乐。③抒发作者对卢氏的深深爱恋,以及妻子亡故的无限哀伤之情。‎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侧重解释词语的含义。解答本题,首先分析上阕诗歌内容,结合景物描写和人物情感特点解释词语的表层义和深层义。上阕写丧妻后的孤单凄凉,首句从季节变换的感受发端,“西风凉”,写出了秋风飒飒,天气转凉;“萧萧黄叶”写出了意境的孤寂悲凉;而“凉”字描写的绝不只是天气,更是词人的心境,“独自”“沉思往事”等传达出了词人因悼念亡妻而伤感凄凉的心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10题详解】‎ 雅生活的乐趣,夫妻以茶赌书,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书某页某行,谁说得准就举杯饮茶为乐,以至乐得茶泼了地,满室洋溢着茶香。这生活片断极似当年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赌书的情景,说明他们的生活充满着诗情和雅趣,十分美满和幸福。“当时”“寻常”,由此说明“现在”想来就是“不寻常”的,从而蕴含了词人追悔之情。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八入手”把握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 ‎1.从诗词的标题入手.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2.从诗词描写景色的冷暖色调入手.古人写诗作词,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因此,鉴赏时首先要找出写景的诗句,再体味所写之景的“冷”“暖”,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3.从诗词所选取的意象入手.古诗词中的许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义,诗人常常通过选取特定的意象来表达内心独特的情感。鉴赏时就要留心诗词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作品的内容。‎ ‎4.从诗词中所暗示的关键词入手.诗词是诗人“缘情而发”的产物,有时如能捕捉到诗词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鉴赏诗词的钥匙。‎ ‎5.从诗词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入手。古人写诗词,尤其注重炼字炼句,力求一字传神,一句传神。而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蕴及表达技巧。‎ ‎6.从作者的人生经历入手。“诗言志”,作者的人生经历不同,通过诗词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也就不同。因此,鉴赏时不妨从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生活经历突破。‎ ‎7.从诗词中典故的含义入手。诗人创作诗歌时,有时会借助一些典故来表现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如果关注这些典故,了解这些典故,无疑会有助于把握作品的主题。‎ ‎8.从诗词的注解入手。有的诗词鉴赏在原诗之后附有注解,阅读这些注解,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作品的有关情况,以便更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及作品的内容。‎ 十二、【2019届江苏南通高三毕业生第一次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望江南·幽州九日①‎ 汪元量②‎ 官舍悄,坐到月西斜。永夜角声悲自语,客心愁破正思家。南北各天涯。‎ 肠断裂,搔首一长嗟。绮席象床寒玉枕,美人③何处醉黄花。和泪捻琵琶。‎ ‎【注】①九日:指重阳节。②汪元量:原位南宋宫廷琴师,元军陷临安,被俘北去。③美人:南宋宫女。‎ ‎10.上阕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11.结合全词,简要概括作者“肠断裂”的原因。‎ ‎【答案】10.长夜响起的角声似在诉说悲伤,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衬托了深夜的寂静,渲染了苍茫肃杀的气氛,突出了作者身俘幽州的悲惨境地。 ‎ ‎11.①身陷幽州的悲痛;②孤身一人的寂寞;③思念家乡的愁苦;④故国不再的哀伤。(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首先审题,题干是“上阕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是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然后仔细阅读诗歌上阕,仔细辨析,“永夜角声悲自语”‎ ‎,意思是长夜响起的角声似在诉说悲伤,可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然后结合诗句指出其表达效果,衬托了深夜的寂静,渲染了苍茫肃杀的气氛,突出了作者身俘幽州的悲惨境地。 ‎ ‎【解析】‎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把握首联景物描写作用能力。本诗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意思是: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起笔开门见山叙写景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同时照应了诗题。“玉露”即白露,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所以本诗首联景物描写作用为:点明时节、地点;照应诗题;通过对巫山巫峡秋色秋气的形象描绘,烘托出萧瑟阴森的环境气氛;寄寓了老大伤悲、抑郁苍凉的情怀;为后文的写景抒情做铺垫;奠定了全诗沉郁感伤的情感基调 ‎【10题详解】‎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颔联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感情通常分两步走:①准确指出抒发了怎么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感情?用四个字或两个字的词 ②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联系诗歌的事物、景物来回答,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诗歌 内容的概括或翻译,表达感情的特点、方法)(直抒胸臆、 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在答题的时候,把诗歌中的关键字、关键词或关键句放到你的分析中,这将极大的增强你制订的答案的规范性。‎ 十五、【2019届江苏启东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念奴娇·水乡霜落 范成大 水乡霜落,望西山一寸,修眉横碧。南浦潮生帆影去,日落天青江白。万里浮云,被风吹散,又被风吹积。尊前歌罢,满空凝淡寒色。‎ 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赢得长亭车马路,千古羁愁如织。我辈清钟,匆匆相见,一笑真难得。明年谁健,梦魂飘荡南北。‎ 注:①此词为范成大充任祈请使出使燕山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时所作。‎ ‎10.上阙中所描写的风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 ‎11.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0.空阔(远景、空旷、運远)。“西山一寸”中的“一寸”,“南浦潮生帆影去”中的“帆影“日落天青江白”中的“天”“江”,“万里浮云”中“万里”,都体现了空阔辽远的特点。 ‎ ‎11.对人生多离别的伤感;对名利的淡漠(对热衷于功名利禄者的抨击):羁留异多的愁苦;对短暂相聚的欢乐;对完成使命的担忧。‎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形象,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上阙中所描写的风景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请结合词句加以分析”,考生要圈出上阕中所写的风景,理解诗歌的意思,把握景物各自的特点,最后概括其共同的特点。“水乡霜落,望西山一寸,修眉横碧”,“水乡”交代地点,“霜落”交代季节,“望”表明活动,即“远望”,而“一寸西山”展现出距离之遥远。“南浦潮生帆影去,日落天青江白”,“帆影去”“落日”“青天”“白江”展现出场景之空旷。“万里浮云……”,以“万里”言其之开阔。上阕这些景都是远景,都是“望”之所见,展现出空旷辽远的特点。考生围绕这些内容概括作答即可。‎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词的下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下阕”明确了设题的区域,“情感”明确考查的方向,这就要求考生要在关注全词的基础上把握词的注释、词中的意象、人物的活动、直接表露情感的词语,然后来分析情感。“人世会少离多”意思是人生在世相聚很少,离别太多,流露出人生离别太多的伤感;“人世会少离多,都来名利,似蝇头蝉翼”,句中指出人们大多为了名利而聚少离多,句中暗含对那些热衷功名利禄之人的抨击,而在词人的眼中,这些名利“似蝇头蝉翼”,表达对名利的淡漠;“赢得长亭车马路,千古羁愁如织”,以“如织”来喻指羁旅之愁连绵不断,千古有之;“我辈清钟,匆匆相见,一笑真难得”,“笑”表明相见之欢,而“匆匆”表明相见之间之短,句中流露对短暂相聚的欢乐;“明年谁健,梦魂飘荡南北”,“谁健”流露出对前途的担忧,再结合注释“此词为范成大充任祈请使出使燕山向金索求北宋诸帝陵时所作”,词人担忧的应是能否完成出使的使命。考生结合这些内容答题即可。‎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 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十六、【2019届江苏南通通州区高三第二次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踏莎行 晏殊 碧海无波,瑶台有路。思量便合双飞去。当时轻别意中人,山长水远知何处。‎ 绮席凝尘,香闺掩雾。红笺小字凭谁附?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 ‎10.简要概括上片表达的思想情感。‎ ‎11.赏析结句“梧桐叶上萧萧雨”。‎ ‎【答案】10.因当初轻别情人而致的懊悔和思念之情。(因当初放弃双飞机会,让“意中人”轻易离开的后悔之情,离别后对意中人的思念之情。) ‎ ‎11.选取梧桐这一典型意象描写了秋雨滴落梧桐之景,营造一种哀伤凄婉的氛围,抒发了对对方的思念深情。以景结情,含蓄蕴藉、意味深长。‎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词的上片写碧海波平无险阻,瑶台有路可通行。细思量,当初就该双飞去。但当时却没有这样做,轻易地与意中人分别了,现如今,山高水远不知何处去寻找意中人。由于一时的轻别,造成长期的思念,表达出懊悔之情。‎ ‎【11题详解】‎ ‎【点睛】第1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 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十七、【2019届江苏启东中学、前黄中学、淮阴中学高三12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 注:①翡翠:翡翠鸟。②麒麟:石麒麟墓饰。‎ ‎9.前三句(“一片”~“经眼”)如何层层渲染“伤多”,请分析。‎ ‎10.尾联“行乐”在诗中具体指什么?诗人 “行乐”原因有哪些,请具体说明。 ‎ ‎【答案】9.开头借“一片(一瓣)花飞”,暗示春天开始消逝,敏感诗人开始伤感;接着借风飘万点花情景,表达诗人满腹愁怀(“正”字);最后描写春花“欲尽”,诗人只得“且看”(姑且去看,实际不忍再看),诗人愁绪无以复加。 ‎ ‎10.“酒入唇”(“喝酒”)。百花凋零,春光逝去,令人发愁;景象残败,昔盛今衰,令人感伤;浮名无用,羁绊自身,令人难受。(惜春伤春、忧时伤世、看透浮名)‎ ‎【解析】‎ ‎【9题详解】‎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此题要求分析“层层渲染”“伤多”,注意是渲染,注意抓住诗人的凭借即可,此题有诗句中的“一片”“万点”和“欲尽”着手分析。根据落花的数量的变化分析“伤多”。‎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概括诗歌内容的能力,要求分析“行乐”在诗中具体所指以及诗人“行乐”的原因。答题时注意根据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作答即可,“行乐”在诗中具体是指, “莫厌伤多酒入唇”中的“喝酒”。“行乐”的原因有,首联写的景是百花凋零,春光逝去,令人发愁,这是其一;其次,这眼前的景象是春景残败,令人伤感,这是诗人“行乐”的原因之二;“何用浮名绊此身”,浮名无用,羁绊自身,令人难受,这是诗人“行乐”的原因之三。 ‎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赏析的能力。赏析诗歌情感题一般要从以下角度入手考虑:一是结合诗歌的标题及创作的背景,二是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去把握和分析,三是注意抓住情感的关键词句解读情感。例如本题中作者抒发的感慨有:借助梅花自喻,抒发了自己不被认可的无奈之情。同时也有友人离别的伤痛之情。同时也蕴含着作者的抱负不得施展的无奈和伤痛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二十二、【2019届江苏如皋中学高三上第二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各题。‎ 严公①仲夏枉驾草堂,兼携酒馔 杜甫 竹里行厨②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 非关使者征求③急,自识将军礼数宽。‎ 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 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④何有罄交欢。‎ 注:①指剑南节度使严武,杜甫老友。②传送酒食。③征召访求,严武数度劝杜甫到自己幕府中任职。④杜甫自称。‎ ‎10.全诗围绕“枉驾”也就是“屈尊拜访”之意展开,试作简析。‎ ‎11.简要概括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情感。‎ ‎【答案】10.首联写严公自携酒馔来访,身份尊贵显赫;颔联赞扬严公不拘礼节礼贤下士;颈联作者自愧住处偏远寒酸;尾联写作者因自己没有什么可以款待严公内疚。 ‎ ‎11.①对严公屈尊来访的感激。②对严公征召自己出仕的婉言谢绝。③因自己住处偏远,家贫无法款待尊客的歉疚。④对草堂所处的清幽景色的自得和赞美。‎ ‎【解析】‎ ‎【10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把握诗歌语言,理清诗歌思路的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情感。然后仔细审题,明确答题要求。本题要求考生简析全诗是如何围绕“枉驾”来展开的。考生要结合每一联的内容理解,看看该联是从如何写““枉驾”的。首联“竹里行厨洗玉盘,花边立马簇金鞍”,写严公自携酒馔来访,身份尊贵显赫;颔联“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赞扬严公不拘礼节礼贤下士;颈联“百年地辟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写作者自愧住处偏远寒酸;尾联“看弄渔舟移白日,老农何有罄交欢”写作者为自己没有什么好招待严公而愧疚。‎ ‎【11题详解】‎ 该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情感主旨的理解能力。答题前先通读全诗,对诗歌有整体性的理解和把握,读懂诗歌写了什么,然后抓住诗句中的关键词句进行细细品读,体悟其中蕴含的情感。有时诗中还会有直接抒情的词句。诗中,诗人杜甫贫寒,又地处偏远,友人严公“枉驾”,这令诗人格外感激。“非关使者征求急,自识将军礼数宽”意思是严公携酒馔来访,足见严公礼数很周到,考虑很到位。结合注释③中,严武数度劝杜甫到自己幕府中任职。表明杜甫已多次拒绝,而“非关使者征求急”‎ ‎,意思是你此次前来应与使者征召之事无关,也就婉言谢绝了严公征召自己出仕。“地辟柴门迥”表明自己地处偏远,家境贫寒,表达为无法款待尊客的歉疚之情。“看弄渔舟移白日”表达诗人对草堂所处的清幽景色的自得和赞美。‎ ‎【点睛】理解诗歌的情感,首先要知道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有哪些。1.忧国伤时。有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的,有反映离乱的痛苦的,有同情人民的疾苦的,有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的。2.建功报国。有建功立业的渴望的,有保家卫国的决心的,有报国无门的悲伤的,有山河沦丧的痛苦的,有年华消逝,有壮志难酬的悲叹的,有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的,有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的。3.思乡怀人。有羁旅愁思的,有思亲念友的,有边关思乡的,有闺中怀人的,4.生活杂感。有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的,有昔胜今衰的感慨的,有借古讽今的情怀的,有青春易逝的伤感的,有仕途失意的苦闷,有告慰平生的喜悦。5.长亭送别。有依依不舍的留念,有情深意长的勉励。‎ 那么,在考场上,题量大,时间紧,如何才能快速的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三、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二十三、【2019届江苏苏州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润州二首(其一)‎ 杜牧 向吴亭东千里秋, 放歌曾作昔年游。‎ 青苔寺里无马迹, 绿水桥边多酒楼。‎ 大抵南朝皆旷达, 可怜东晋最风流。‎ 月明更想桓伊①在, 一笛闻吹出塞愁。‎ 注:①桓伊:东晋将领、名士、音乐家,屡建战功。‎ ‎10.简要赏析颔联的写景特色。‎ ‎11.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10.抓住典型景物(突出色彩描写),通过对比。写出了古寺冷落与酒楼盛况,反映出润州风物人情的变化。 ‎ ‎11.①对名士风度的追慕。②怀古伤今的悲慨。③人世无常的感叹。④怀才不遇的自伤。‎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古诗词常见的写景角度,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声色;视角,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角度描写景色;虚与实的结合;时空角度等。“青苔寺里无马迹,绿水桥边多酒楼”‎ ‎,没有续写昔年游览的光景,而是以不尽尽之,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晋、南朝时的重镇,也是当时士人们嬉游的繁华都会。“青苔”二句,一写先朝遗寺的荒凉清冷,一写河边酒楼盛景依然,对仗工整。从写法上看,本来是寺里长满青苔,桥下荡漾绿水,诗人却故意颠倒语序,把鲜明的色彩放在句头,突出一衰一盛的对比,形象地反映了润州一带风物人情的沧桑变迁,这就为下一联抒发思古之情创造了条件。‎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诗从眼前的景色写起,再一笔宕开,思忆起昔年游览的情形。颔联把思路从昔年拉回到眼前,承首句写诗人下亭游览时所见的景物。润州系东物在人空的无限哀惋之情。诗用“月明”表明时间的推移,以见沉思之久。“更想”的“更”字,则有无限低徊往复多情之意。然而这一联的佳处,更在其意境的深远。诗人由笛声而更想到东晋“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的吹笛好手桓伊,他要借桓伊的笛声来传达心中的无限哀愁。丰富的想象,把时隔数百载的人事联系起来,使历史与现实,今人与古人,眼前的景物与心中的情事,在时空上融为一体。因此,诗虽将无穷思绪以一“愁”字了结,却给人以跌宕回环、悠悠不已之感。封建知识分子因不得志所产生的人生无常虚幻的悲叹。‎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 二十四、【2019届江苏盐城、南京第一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清江风帆甚快,作此与客剧饮歌之①‎ 范成大 十古东流,声卷地,云涛如屋。横浩渺、竿十丈,不胜帆。夜雨翻江春派,船头鼓急风和熟,似当年,呼禹乱黄川,飞梭速。‎ 击楫、空惊俗。休拊髀,都生肉。任炎天冰海,一杯相属,获笋萎芽新入馔,鲲弦风吹能翻曲,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 ‎【注】作者于172年冬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次年春经过清江(江支流)填写了此词。170年作者北渡黄河,出使金国,交涉收复北宋陵寝等事宣。“呼两”,追想大禹业绩,“乱黄川”,渡黄河。‎ ‎9.上阕对过江情景的描写有哪些特色?请简要赏析。‎ ‎10.“笑人间、何处似尊前,添银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9.视听结合,运用夸张、比喻、比拟等修辞手法写出了风浪之巨;虚实结合,以当年渡黄河的情形衬托而今船行之速。 ‎ ‎10.一方面表达了与客痛饮的豪情,另一方面隐含着壮志难酬的无奈。‎ ‎【解析】‎ ‎【9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词句子的理解和手法赏析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先进行诗句的理解,最后确定手法。上片落笔先写清江水流风高浪急,赣江之水,滚滚东流,千古不变,巨大的波涛声如席卷地,翻腾的波浪又如涌起重叠的房屋,江水浩渺,无边无际,十丈高的危樯,也承受不了张开的帆腹。由于夜来春雨,水势增大,水位增高,风向刚定,便命击鼓开船。此时,风急浪高船快如飞,就如当年出使金国追想大禹业绩横渡黄河一样,令人振奋。顺风急驶,作者心情轻快。与客人痛饮船上,填词佐酒,意气洋洋,潇洒风流。但表面上的轻松难以掩饰他心中沉积的愤懑,览物之情带来的开怀,无法替代报国无门,理想破灭的悲愤,作者只有借酒浇愁,以释胸中苦痛。根据以上的理解可知,上阙综合运用了比喻、夸张、视听结合等手法写出了黄河的水势浩大的场面。‎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词的情感的能力。这类试题一般要结合对诗词内容的理解进行作答,同时要注意结合注释的背景介绍。下片起首四句用祖逖击楫和刘备抚髀感叹的典故表达自己满腔爱国热情和收复失地的希望都已化为烟云的悲哀。因与朝廷政见不合,受到冷落外放为地方官,无法实现理想,他看透了一切,并表示不以此为意,不管把自己放到南方或北方,不管能否建功立业,一切都无所谓,不在乎,唯有与友人举杯同饮,才最为快乐。以下写他的豪纵行为,吃着新鲜的菜蔬美味,听着美妙的音乐,何等的惬怀。此时此刻他感到,人间还有什么事情比把酒尊前、开怀畅饮更令人高兴呢?作者这些话看似旷达不羁,实则悲恸难抑,他把报国无路和理想成空的失意都化作一腔激愤,貌似豪爽,实为悲哀。‎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二十五、【2019届江苏省盐城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三)①‎ 杜甫 彩云阴复白,锦树②晓来青。‎ 身世双蓬鬓,乾坤一草亭。‎ 哀歌时自惜,醉舞为谁醒?‎ 细雨荷锄立,江猿吟翠屏。‎ ‎【注】①这首诗是杜甫晚年从成都草堂迁往夔州后所作。②锦树:繁花盛开的树。‎ ‎10.颔联描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境遇?颈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状态?‎ ‎11.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说:“细雨”一联唤醒开头两句。请作具体分析。‎ ‎【答案】10.生活境遇:生命垂老、生活困窘、孤独无依。精神状态:自哀自怜、苦无知音。 ‎ ‎11.“细雨”揭示出首联景物“彩云”和“锦树”变化的原因,使读者豁然开朗。尾联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完整、丰满。‎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哀歌时自惜,醉舞为谁醒?”,结合注释内容“这首诗是杜甫晚年从成都草堂迁往夔州后所作”分析可知,生活境遇:生命垂老、生活困窘等。精神状态,结合“自惜”“为谁醒”分析,自哀自怜、苦无知音。 ‎ 三十、【2019届江苏阜宁中学高三上第一次学情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太常引①‎ ‎【元】陈孚 短衣孤剑客乾坤。奈无策,报亲恩。三载隔晨昏。更疏雨、寒灯断魂。‎ 赤城②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蒲醑③谩④盈尊。倩谁写、青衫泪痕?‎ ‎【注】①本词作于母亲生日之时②赤城:山名,在天台县北,常以此代指诗人所在的家乡台州。③蒲醑:用蒲草炮制的酒。④谩:徒然。‎ ‎10.简析“赤城②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的表达效果。‎ ‎11.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青衫泪痕”的原因。‎ ‎【答案】10.通过想象、虚写,描绘在故乡的赤城山畔,满头白发的母亲倚门盼望儿子归来的动人场景。借助母亲盼望儿子们归来(或者回答:从对方落笔“)巧妙地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11.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愁,长期漂泊的孤独之感,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不能归乡向母亲敬酒祝寿的愧疚。(回答“处境凄凉”或者“仕途不如意的无奈”也可得分)‎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词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词句有什么特点,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词的主旨,即词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词句中包含的情感。“赤城霞外,西风鹤发,犹想倚柴门”,结合注释①“本词作于母亲生日之时”,②“常以此代指诗人所在的家乡台州”‎ 分析可知,通过想象、虚写,描绘满头白发的母亲倚门盼望儿子归来的场景。结合上片内容“奈无策,报亲恩”分析,从对方落笔,巧妙地抒发了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词的标题、注释和词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青衫泪痕”的原因,结合词句内容分析。“短衣孤剑客乾坤。奈无策,报亲恩”,长期客居异乡的羁旅之愁,无法报答亲恩的愧疚,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三载隔晨昏。更疏雨、寒灯断魂”,处境凄凉;“蒲醑谩盈尊”,结合注释①内容分析,不能归乡向母亲敬酒祝寿的愧疚。‎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三十一、【2019届江苏扬州中学高三10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 东 郊 韦应物 吏舍局①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②迹犹遽。‎ 终罢斯结庐,慕陶③真可庶④。‎ ‎【注】①局:拘束。②事:指政事。③陶:陶渊明。④庶:庶几,差不多。‎ ‎10.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 ‎11.请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 ‎【答案】10.①在郊外,杨柳、和风、青山能够使“我”的思绪变得澄明;②可以靠着灌木丛自由自在地憩息,沿着涧流旁任凭意愿地徘徊。③可以欣赏芳香的原野落着述蒙的细雨,谛听大地上的春鸪鸣啼。 ‎ ‎11.①开头作者拘束于“吏舍”,即“官府”,心情烦闷;②到东郊之后,看到优美的景色,心情舒畅;③最后要决心学习陶渊明,归隐东郊。‎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诗歌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问的是“作者在东郊获得了哪些乐趣?请结合诗句解释”,这就要求考生梳理诗歌的内容,圈出诗歌中写作者在东郊获得乐趣的内容,然后进行概括,并结合诗句解释。本诗写春日郊游情景,先写拘束于公务,因而案牍劳形;次写春日郊游,快乐无限;再写归隐不遂,越发慕陶。一二句意思是说诗人整年拘束官署之中实在烦闷,清晨出去郊游顿觉精神欢愉;三至八句写东郊之游的快乐,诗人来到东郊,看到杨柳依依,在和风里摇曳不定,青山如画,淡泊了诗人的尘念俗情。诗人斜倚树丛休息,感觉是多么安宁;沿着山涧,继续信步前行。微雨过后,芬芳的原野更加滋润清新,斑鸠声声,却不知在哪里欢鸣,但毕竟诗人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最后四句诗人指出自己向来喜爱幽静,可惜总难以遂心。公务缠绕,生活常感迫促不宁,所以自己终将辞谢官职,去营造茅屋一进,追随陶潜的步履,过着像陶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但愿得到那清雅的风情。所以作者在东郊获得的乐趣在诗歌的三至八句,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全诗,谈谈作者在诗中有哪些心情变化”,这就要求考生结合诗中的具体内容分析诗人的心情变化。从诗中来看,作者在诗中的心情变化,可以真可庶”写诗人虽然游东郊心情舒畅无比,可是诗人毕竟是个做官的人,心中时时要冒出公务之念,因此决心以后能摆脱官职,结庐此地,希望能过上像陶渊明一样的田园生活。‎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