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届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训练(全国)4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一轮复习 现代文阅读 训练(全国)‎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居。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当时他们班上只有6个学生。后来由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当时班上只有3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每星期仅1元2角5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没有取得高名次。他在写作和抽象论方面却是出类拔萃的,因多次夺得英语作文奖而名扬校园内外。就读期间,因为贫穷,容闳很少参加校园内外的社交活动,所以也没有至交,显得孤独。可是他严于律己、刻苦学习的品行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为自己确立了一个目标,“在大学的最后一年结束之前,我已把自己将要付诸行动的事在心中规划出一幅蓝图。我决心要做的事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我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竭尽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朝着这一目标奋斗着。”在以后的岁月里,他毕生的努力都是为了实现这个伟大目标。‎ 耶鲁大学毕业后,容闳决然离开美国回到中国。那个年代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回程的船在茫茫大海中航行154天,况且又不是舒适的客船,那次航程被容闳描述为“令人厌倦的、最难以忍受的、漫长的”航行。况且他在美国呆了几年,中文水平已经退步到不能流利表达的地步,在船上与中国领航员甚至无法沟通,领航员听不懂他的话,他也很难明白领航员说的是什么。‎ 回到祖国后,他更换了无数的工作,每一项工作都是那么短暂。从中国留学的第一人,发展成为留学事业的开拓者,容闳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坎坷的路。‎ ‎(摘自香港《大公报》,有改动)‎ ‎【注】 容闳(‎1828年11月17日~‎1912年4月21日),字达萌,号纯甫,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人,中国近代史上首位留学美国的学生。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B )‎ A.少年容闳家居澳门,是美国传教士布朗的学生;布朗因故提前回国,决定带几个中国学生回国,容闳做通母亲的工作,第一个报了名。‎ B.容闳在美国学习期间,布朗不但对他耐心培养,还亲自为他解决了留洋学费与家庭两年的生活费,为容闳赴美留学提供了物质帮助。‎ C.容闳在耶鲁大学学习时,为了追求理想而放弃救助金,生活艰苦,获得当地妇女协会的生活救助,没有至交,孤独自律,刻苦学习。‎ D.容闳在美国留学走了许多坎坷之路。他初到完全陌生的美国孟松学校就读,靠勤工俭学完成了学业,毕业后努力追求教育兴国的理想。‎ ‎[解析]“亲自为他解决了留洋学费与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布朗为此找人帮助解决了留洋学费及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CE )‎ A.容闳远涉重洋,留学美国,面临着距离遥远、交通落后、通讯阻断、父母思想传统、人地两生、经济负担等重大难题。‎ B.容闳第一个报名随老师去美国继续学习,既表现出对老师的崇拜,又表现了他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 C.容闳之所以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的机会,是因为他不想学成之后去做传教士,放弃自己的兴国理想。‎ D.第⑦段“回中国的路程何其遥远、航程那么漫长”一语双关,明写归程遥远、航程漫长,暗写容闳教育兴国之路漫长。‎ E.本文把传主的主要经历和典型语言放在特定的背景下进行叙述,在展示传主坎坷经历的同时,展示了传主的崇高理想。‎ ‎[解析]A主要信息在第①‎ 段,“通讯阻断”理解不当。原文说“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意思是音讯难通,而不是“阻断”。B“表现了他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牵强附会。从具体语境看,容闳第一个报名跟布朗留学美国,未表现出“通过西方教育来振兴中国的强烈愿望”。D“暗写容闳教育兴国之路漫长”理解不当,这里只写了归途的艰难。答出一项给2分。‎ ‎3.容闳认为:“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你赞成这一观点吗?为什么?(5分)‎ 答:①赞成这一观点。满清以来,政府闭关锁国,中华国力日趋衰弱,通过西方教育,可以使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和科技成果快速传入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我赞成容闳的这一观点。②不赞成这一观点。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化与文明,历史上曾经多次辉煌过,造成中华民族衰弱的原因是封建统治制度,如果不从制度上改革,派多少留学生接受西方教育都无济于事。因此,我不赞成这一观点。③不赞成这一观点。近代中国,经济落后,而西方教育耗资巨大,强化西方教育,非但不能实现民族复兴,反而加重国民的经济负担。所以,在当时贫穷落后的中国,不能企图通过西方教育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答案可以是多元化的,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对于本题中提出的问题,答案主要有赞成与不赞成两个方面,关键在于答出支持观点的根据。本题赋5分,观点1分,有理有据地阐明这一观点4分。由于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所以只要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 西周晚期的政治秩序已然走向崩溃,有关“礼崩乐坏”的现实,在《诗经》中有所记载。《大雅·云汉》云:“靡神不举,靡爱斯牲。圭璧既卒,宁莫我听!”意思是说,没有神灵不曾祭奠,奉献牺牲毫不吝悭。礼神圭璧全都用完,神灵还是不听我言!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已对原有神权的合法性有所冲击。‎ 从周礼的崩溃到汉礼的构思,可以窥见儒家思想的根本目的是为礼制提供合法性解释。有学者将《白虎通义》定义为东汉的“国教”,相比“宪章”更能反映此书的意识形态本质。尽管曹褒根据《白虎通义》制定的《汉礼》受到反对而没有实行,并且随着时代变迁,《白虎通义》的原则也有很多改变和突破,但是其意义仍然十分深远,因为《白虎通义》标志着在西周神权崩溃七百年后,从形形色色纷乱的政治思想中终于诞生了统一的意识形态。不同于神权意识形态,《白虎通义》以道德伦理为经,以阴阳五行为纬,全面深刻地将自然、道德与人事整合为一体,从而建构起儒家学说的基本解释方式和现实践行路径。这一点,使任何想要打扮自己的野心家都不能再只是依靠浅显的谶谣和生搬硬套古代经典,必须从现实出发,用实力来彰显自己的“天命”。因此,再也没有知识精英以“天命”自居来随意染指政治权力,王莽式的意识形态篡权不再重演,取而代之的则是一代代士大夫兢兢业业地辅助、校准君权的实施,以此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因此,伴随西汉的浪漫主义转向了东汉的务实教条,礼制、儒学也就成了礼教、儒教。从人心到宇宙,儒教体系的神圣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神圣,儒家道德伦理也通过中央集权的实施,成功塑造和维系着传统社会,成为支撑政治和社会稳定的精神力量,故而陈寅恪尝云:“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义》三纲六纪之说。”‎ 正如葛兆光在评价《白虎通义》的影响时所云:“当人们习惯并接受这一套由数字化的与此系统所表示的思想学说时,人们其实已经不由自主地放弃了追问其合理性来源的权力,也已经承认这种‘标准化’的强制性力量对个人心灵的规范。”《白虎通义》成书近两千年来,尽管儒学历经多次冲击,并曾包容吸收外来因素,但是在“改制不变道”的思想指引下,儒家道德伦理始终坚持“从人心到宇宙”的大一统观念,在变革中更加强化道德本位。正如宋代曾巩所云:“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吸收与坚守,构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张力,推动着中国文化不断作出调适性改变。因此,不难理解宋代儒学在受到佛教冲击的背景下,二程、朱熹等人不得不借鉴佛教具象宇宙观,根据自然——道德的传统价值观,进一步提出了人心诸“理”映射宇宙“天理”的理学思想(只不过理学取代了五行的阐释而已),以此密切宇宙与人心的结合。也不难理解晚清儒学在与西方世界交往的背景下,张南皮等人会提出“中体西用”之说,在坚持儒家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大胆采用西方器物、技术、工艺乃至制度法规等一系列先进而新奇的事物,希冀能够证明和加强儒家道德伦理的普适性。不过这种普适性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那就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 (摘编自《从周礼到汉礼》,有改动)‎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白虎通义》标志着在我国西周神权崩溃七百年以后,从形形色色纷乱的政治思想中诞生了统一的意识形态,其历史意义十分深远。‎ B.《白虎通义》以道德伦理为经,以阴阳五行为纬,将自然、道德与人事整合为一体,建构起儒家学说的基本解释方式和现实践行路径。‎ C.《白虎通义》建构的儒家学说使任何想要打扮自己的野心家都不敢再只是依靠浅显的谶谣和生搬硬套古代经典就能彰显自己的“天命”。‎ D.《白虎通义》建构的儒家学说使知识精英不能以“天命”自居来随意染指政治权力,使一代代士大夫兢兢业业辅助、校准君权的实施。‎ ‎[解析]“都不敢再只是依靠浅显的谶谣和生搬硬套古代经典就能彰显自己的‘天命’”表述不当。原文的意思是“都不能再只是依靠浅显的谶谣和生搬硬套古代经典就能彰显自己的‘天命’”。‎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 )‎ A.西周晚期政治秩序走向崩溃,神权的合法性受到冲击,从周礼的崩溃到汉礼的构思,表现出儒家思想具有为礼制提供合法性解释的目的。‎ B.曹褒曾经根据《白虎通义》制定《汉礼》,因遭到了反对而未成书,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白虎通义》的原则仍有很多改变和突破的内容。‎ C.《白虎通义》成书之后,从人心到宇宙,儒教体系逐渐神圣,不仅强化了中央政权的神圣,儒家道德伦理也通过中央集权的实施而推广。‎ D.《白虎通义》成书以来,儒学尽管历经多次冲击,但在变革中更加强化道德本位,其吸收与坚守,推动着中国文化不断作出调适性改变。‎ ‎[解析]“曹褒曾经根据《白虎通义》制定《汉礼》,因遭到了反对而未成书”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曹褒根据《白虎通义》制定的《汉礼》受到反对而没有实行”。‎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D )‎ A.随着西汉的浪漫主义转向东汉的务实教条,礼制、儒学成了礼教、儒教,塑造和维系着传统社会,成为支撑政治和社会稳定的精神力量。‎ B.《白虎通义》成书近两千年来,包容吸收外来因素,在“改制不变道”的思想指引下,儒家道德伦理始终坚持“从人心到宇宙”的大一统观念。‎ C.宋代二程、朱熹等人借鉴了佛教具象宇宙观,进一步提出了人心诸“理”映射宇宙“天理”的理学思想,以此来密切宇宙与人心的结合。‎ D.晚清张南皮等人提出“中体西用”之说,在坚持儒家核心价值的前提下大胆采用西方的先进事物,证明和加强了儒家道德伦理的普适性。‎ ‎[解析]“证明和加强了儒家道德伦理的普适性”理解不当。原文的意思是“希冀能够证明和加强儒家道德伦理的普适性”。‎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4分)‎ 特殊的回报 刘 德 李克南 凌晨4点多,张荣春在睡梦中接到警察打来的电话,说她丈夫杨文远受了伤,正在市人民医院抢救。‎ 一个小时后,缠满纱布的杨文远被推出了急救室,张荣春上前拉着丈夫的手大哭起来。医生安慰她说:“你丈夫的刀伤未伤及要害,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张荣春心疼地陪着丈夫去了病房,向丈夫问清了事发经过:夜里两点多,一个小青年说要搭车去东郊,人高马大的杨文远见乘客是个半大孩子,就没放在心上。没想到停车付钱时,那人忽然掏出一把尖刀,逼他把钱全交出来。杨文远一愣,伸手去夺尖刀,那青年惊慌中对他连捅数刀,杨文远身子一歪,假装昏倒在地上。劫匪见状,就在他身上掏钱。杨文远乘劫匪搜钱之机,冷不防夺过尖刀,对着劫匪连刺了两下,只听劫匪“啊”的一声惨叫,双手捂住肚子倒在了地上。杨文远强忍着疼痛,拨打了“110”……‎ 天亮之后,张荣春在护士的带领下,去办理住院手续。路过最东侧的一间病房时,她发现有两个警察守在门口。她觉得奇怪,问护士:“这个病房住的是什么人?”护士说:“这个病房里住的是冯盛平,身上两处刀伤,其中一刀刺破脾脏,情况非常危险。由于他身无分文,又找不到他的家人,医生只给他做了简单处理。”‎ 张荣春闻听此言,心里想,这个劫匪不会是伤害自己丈夫的那个吧!经过多方打听,张荣春证实了这个猜想的正确性。在交费办住院手续回病房时,她混进了劫匪的病房。张荣春恨透了无法无天的劫匪,愤怒地冲了过去,要问问他为啥对自己丈夫下毒手。可是,当她揭开盖在劫匪身上的白布单时,握紧的拳头不觉停在了半空中。因为还处于昏迷状态的劫匪,是一个身板单薄、带着几分稚气的十六七岁的孩子,面目并不像她所想象的那样凶恶。‎ 张荣春回丈夫病房的路上,劫匪那稚气未脱的脸一直在她眼前晃动,那双无神的眼睛分明是在求她救救自己。不知为何,张荣春鬼使神差地返回住院处,为冯盛平交上了仅剩的2000元治疗费。‎ 随后,医生为冯盛平做了手术,他终于恢复了知觉。‎ 第三天,张荣春为丈夫熬了补血的猪肝汤,用保温饭盒装好去了医院。刚走到病房的走廊里,就听一个看守劫匪的警察与护士议论:“这个劫匪8岁时母亲病死,因与继母不和,十几岁就离家出走,与父亲和继母脱离了关系。”张荣春听了,心里感到酸酸的。‎ 张荣春照料丈夫喝过汤,见饭盒里还剩了不少,就提着饭盒,去了冯盛平的病房。‎ 冯盛平被眼前这个儿时记忆中的妈妈一样的女人感动了,他问她是谁?张荣春不答。张荣春走后,冯盛平又问警察。警察动情地说:“她就是受害人的妻子。是她,背着丈夫把仅剩的2000元为你交了治疗费。”‎ 冯盛平听了,感动得泪水盈满了眼眶。‎ 张荣春找机会把冯盛平的情况告诉了丈夫,丈夫也觉得自己当时下手重了些。一次探视时,冯盛平问张荣春为什么如此对待自己?张荣春说:“孩子,我看你比我儿子大不了几岁……”冯盛平听了,眼泪直流,嘴唇动了好久,才喊出了一声“妈妈”,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夜深了,看守冯盛平的警察敲门来到杨文远的病房,对张荣春说:“冯盛平的伤势突然恶化,他知道自己快不行了,死前想单独见你一面。”‎ ‎20分钟后,张荣春步履沉重地走出房门,说:“他死了。”警察问冯盛平跟她说了些什么,她说:“冯盛平说,他在流浪时,被一个叫黄毛的人看上并胁迫一同抢劫,他的任务是望风,干过一次他就后悔了。前些天为脱离黄毛,他带着仅有的8元钱逃了回来,想回家,又没有路费,就用那钱买了一把小刀,准备抢点钱买车票。他满以为用刀一吓,对方就会乖乖交出钱来,不想遇到了不怕死的杨叔叔,情急之中下了狠手。冯盛平最后让我告诉你们,‘6·‎17’‎特大抢劫杀人案是黄毛干的,黄毛现住在他女朋友袁某家……”‎ 两天后的一个上午,公安局长带着一帮人来到杨文远的病房,亲自把10万元奖金交给张荣春:“根据局里《悬赏通告》的承诺,这10万元赏金是你的!”‎ 张荣春这才明白过来,冯盛平单独告诉自己黄毛是“6·17”抢劫杀人案的主犯,原来是用赎罪、感恩之心回报自己。杨文远出院后,她把这10万元赏金捐给了失学儿童救助站。‎ ‎(原文有较大改动)‎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B )‎ A.小说采用顺叙与倒叙相结合的手法,记叙了张荣春义救刺伤自己丈夫的劫匪、打动失足少年感恩赎罪的故事,传达了社会正能量。‎ B.小说中的杨文远是劫匪罪行的受害者、见证者与叙述者,他虽然不是小说的主人公,但是,他对于小说情节的展开起到了重要作用。‎ C.“他满以为用刀一吓,对方就会乖乖交出钱来,不想遇到了不怕死的杨叔叔”,这几句意在表明恶人总是欺软怕硬、是不堪一击的。‎ D.市人民医院这一地点不但为小说全部情节的展现提供了场所,也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同时,更是主人公张荣春性格得以完善的重要凭借。‎ ‎[解析]A“倒叙”分析不当,应为插叙。C“意在表明恶人总是欺软怕硬、是不堪一击的”分析不当,应为交代冯盛平刺伤杨文远的原因。D“为小说全部情节的展现提供了场所”分析不当,市人民医院只展现了部分情节,如劫匪行凶的情节就不是在这里发生的。‎ ‎8.小说中的张荣春是个怎样的艺术形象?请简要概括。(5分)‎ 答:①心地善良。②疾恶如仇。③有社会责任感。‎ ‎[解析]张荣春看到处于昏迷状态的劫匪是一个身板单薄、带着几分稚气的十六七岁的孩子,那双无神的眼睛分明是在求她救救自己时,不觉萌发了恻隐之心;当她得知冯盛平的身世和作案动机后,不仅悬在半空的手停了下来,而且还给冯盛平交上了医疗费,送去了补血汤。这些情节可以看出其善良的心地。当她得知冯盛平就是伤害丈夫的劫匪时,愤怒地冲了过去,要问问他为啥对自己丈夫下毒手,从中可以看出疾恶如仇的特点。丈夫出院后,她把悬赏奖金捐给了失学儿童求助站,表现了一定的社会责任感。5分,答出一点给1分,答出两个要点给3分,答出三个要点给5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9.这篇小说提出了哪些社会问题?你怎样看待张荣春呵护“劫匪”冯盛平的做法?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具体分析。(6分)‎ 答:第一问:①破碎家庭的子女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政府与社会应关注这些子女的教育问题。②失足青年亟需家长和社会的关爱。③医院存在着无钱不救治病人的体制弊端,应积极推进体制改革。‎ 第二问示例:①我支持张荣春的做法。冯盛平总归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他的犯罪动机也只是想通过吓唬一下把钱弄到手,买火车票,踏上回家路,与那些罪大恶极的惯犯有所不同。张荣春总归是一位母亲,呵护孩子是她的天职。正是由于她的善良和爱心,才使得冯盛平在临死之前良心发现。所以,我支持张荣春的做法。‎ ‎②我不支持张荣春的做法。无论怎么说,冯盛平总归是一个抢劫犯,对于犯罪的同情与姑息,就是对于法律尊严的亵渎与践踏。如果整个社会都认敌为友,仇将恩报,那么,正义何来,社会安定、人民幸福又从何来?因此,我不支持张荣春的做法。‎ ‎[解析]‎ 冯盛平是破碎家庭的孩子,他走上犯罪道路,启示人们要关注破碎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冯盛平得到张荣春呵护之后翻然改悔,启示人们关爱失足青年的重要性。小说中写道因冯盛平没交医疗费,医院只给他作了简单处理,揭示了医院存在无钱不治病的弊端。6分,第一问答出一个要点给2分,答出两个要点给4分,第二问观点1分,材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给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