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4.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7届二轮复习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学案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命题方向三 分析综合 ‎ (2016·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阅读文本见命题方向一例1),完成后面的问题。‎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陈登云不畏权贵,弹劾贵妃之父。他出于对朝廷的忠心,即便对郑承宪这样的国戚,也大胆揭发对方为非作歹,包藏祸心,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 B.陈登云敢于直言,检举多名重臣。他在朝既久,发现诸多问题,于是奏告一干大臣,其中有些人因此遭到贬职或罢免,以至朝廷大官们都很畏惧他。‎ C.陈登云上疏指出,选才慎于始进。他认为二十年来,刚直者很少被提拔进京,在朝者却背公结党,谄媚权贵,与其误用后罢免,不如进用时慎重。‎ D.陈登云关心百姓,奏请救助灾区。在他巡视河南期间,当地年成歉收,百姓相食,他向朝廷呈告灾情,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 考生答案 误区诊断 学生甲 A 原文说“疏入,贵妃、承宪皆怒,同列亦为登云危,帝竟留中不下”,A项说“幸而皇上并未因此发怒”。该选项命题人运用“添”的手段,添加了“皇上并未因此发怒”来设置干扰项。其实,从“帝竟留中不下”可知帝并未发怒,所以A项表述与原文一致。 学生乙 B B项相关信息是“久之,疏论吏部尚书陆光祖,……朝右皆惮之”,B项增加了表因果关系的词语“以致”。其实原文中就隐含着因果关系,所以B项表述符合原文内容。该选项命题人设置了强加因果的陷阱作为干扰项。 本文主要人物是陈登云,主要事迹及品格有:①弹劾贵妃之父——不畏权贵;②检举多名重臣——敢于直言;③抨击选才制度——敢于直言;④奏请救助灾区——关心百姓。‎ 本题从曲解词义的角度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D项,“歉收”有误,原文是“大饥”;“皇上当即派遣寺丞锺化民筹措钱款赈济灾民”有误,原文中说“帝立遣寺丞锺化民赍帑金振之”,此处的“赍”是“赏赐、给予”的意思,不是“筹措”的意思。‎ 仔细比对,识破6大陷阱 ‎1.比对时间:命题者常把事情发生的时间故意颠倒、搞错。考生作答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 ‎2.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地点错误”的陷阱。‎ ‎3.比对人物:辨析时应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识破命题者所设“张冠李戴”的陷阱。‎ ‎4.比对关键细节:命题者常会对原文关键细节(关键词语)故意错解以迷惑考生。这种曲解文意的方式正成为设题的主要陷阱。因为错误极其细微,故要认真、细心比对,识破命题者所设“曲解文意”的陷阱。‎ ‎5.比对添加内容:命题者故意添加一些貌似合理的内容“制造”出错误选项来。辨析时应将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从而识破“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的陷阱。‎ ‎6.比对因果关系: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是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辨析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从而识破“强加因果”(或因果颠倒)的陷阱。‎ ‎[专 项 练]‎ 一、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判断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并阐释理由。‎ ‎1.(2016·全国乙卷)原文: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言:“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 选项: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本题从张冠李戴和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表述不当。派赵滋前去的是皇上而不是曾公亮;另外,派使者去告诉赵滋,并没说让使者偕同。‎ ‎2.(2016·全国丙卷)原文:极陈时弊十事,语多斥权幸,权幸益深嫉之。会户部尚书孙交亦以守正见忤,遂矫旨令二人致仕。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 选项:傅珪守正不阿,反遭诬蔑报复。每遇大事,他都能坚持己见,不肯随意改易,因而触怒许多人;后因得罪权贵被迫退休,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本题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虽有言官请留,他仍坚持离职”表述错误,原文“两京言官交章请留,不听”句中,“不听”是说权贵不予理睬,而不是傅珪坚持离职。‎ ‎3.(2016·天津卷)原文: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 选项: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 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不正确,作者在李台州去世后才听说李台州母子的事。‎ ‎4.(2016·山东卷)原文: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选项: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理解错误。原文中“不法其制”的意思是“不效法他们服饰宫室的形制”,而非“制度”。‎ ‎5.(2016·江苏卷)原文: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奇才!”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 选项: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错误,黄贞父要故意为难张汝霖,但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才称赞他为奇才。‎ ‎6.(2016·浙江卷)原文:嬴氏焚书史,咸阳火正炽。此中有全书,并不遗只字。上溯书契前,结绳亦有记。‎ 选项:本文叙事简练,描写细腻,结尾议及“嬴氏焚书史”,旨在批评秦王嬴政焚书坑儒,导致典籍损毁的行为,体现了“记”叙议结合的特征。(  )‎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 本题从曲解文意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之所以议秦王焚书之事,是为了说明洞中所藏之书保存得比较完整,没有遗漏,并不是为了批评秦王嬴政。‎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导学号:32112008】‎ 窦建德碑 ‎[唐]殷 侔 云雷方屯,龙战伊始,有天命焉,有豪杰焉,不得受命,而名归圣人,于是元黄之祸成,而霸图之业废矣。‎ 隋大业末,主昏时乱,四海之内,兵革咸起。夏王建德,以耕氓崛起,河北、山东,皆所奄有,筑宫金城,立国布号,岳峙虎踞,赫赫乎当时之雄也。是时李密在黎阳,世充据东都,萧铣王楚,薛举擅秦,然视其创割之迹,观其模略之大,皆未有及建德者也。唯夏氏力国,知义而尚仁,贵忠而爱贤,无暴虐及民,无淫凶于己。故兵所加而胜,令所到而服,与夫世充、铣、密等甚不同矣。行军有律,而身兼勇武;听谏有道,而人无拒拂,斯盖豪杰所以勃兴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或以建德方项羽在前世,窃谓不然。羽暴而嗜杀,建德宽容御众,得其归附,语不可同日。‎ ‎(节选自《全唐文》,有删改)‎ ‎7.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隋朝末年,时局混乱,农民起义蜂拥而起。李密、王世充、萧铣、薛举都割据一方,但他们的势力和地盘都赶不上窦建德。‎ B.窦建德在争夺帝王的战争刚开始便殒命了,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有天命的因素,更重要的缘故是他的对手也是非凡的英雄豪杰。‎ C.窦建德作战勇猛,军纪严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没有人拂逆他,这或许是这位豪杰勃勃兴起称雄一方、拓展千里疆土的原因。‎ D.有人把窦建德比作项羽,作者并不认同,他认为项羽残暴嗜杀,而窦建德以宽容统治百姓,使百姓都归附,项羽与窦建德不可相提并论。‎ B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项,在作者看来,更重要的缘故是天命。]‎ ‎【参考译文】‎ 刚扩充了势力,争夺帝王的战争刚开始,(窦建德便殒命了)有天命的因素,有对方是英雄豪杰的缘故,未能受到上天的眷顾,而名归当今圣上,最终未能完成统一大业。‎ 隋朝末年,皇帝昏庸,时局混乱,四海之内,农民起义蜂拥而起。夏王窦建德以农民身份起家,黄河以北,崤山以东,都被他占有。建造宫殿,修筑城墙,建立国家,颁布号令,像山岳一样对峙,像老虎一样盘踞,声势显赫,是当时的英雄人物。这时李密坐拥着黎阳,王世充占据着东都,萧铣在楚地称王,薛举拥有秦地。但是看看他们割据一方的势力,地盘规模的大小,都赶不上窦建德。‎ 只有夏王窦建德治理国家,知晓礼仪,崇尚仁爱,看重忠诚,爱惜贤才,对待百姓不残暴,对待自己不放纵。所以兵所到之处无不取胜,号令所到之处无不令人叹服,与王世充、萧铣、李密很不相同。军纪严明,自身勇猛;善于听取他人意见,没有人拂逆他,这就是这位豪杰勃勃兴起、称雄一方、拓疆千里的原因啊!有人认为窦建德是当今的项羽,我私下认为不是这样。项羽残暴喜欢杀人,窦建德以宽容统治百姓,使百姓都归附他,项羽和他不可相提并论。‎ ‎[综 合 练]‎ 三、(2016·石家庄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19分) ‎ ‎【导学号:32112009】‎ 薛元超,薛收之子也。元超早孤,九岁袭爵汾阴男。及长,好学善属文。太宗甚重之,令尚巢剌王女和静县主,累授太子舍人,预撰《晋书》。高宗即位,擢拜给事中,时年二十六。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俄转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盘石,初道衡为内史侍郎,尝踞而草制,元超每见此石,未尝不泫然流涕。‎ 永徽五年,丁母忧解。明年,起授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余人,由是时论称美。后以疾出为饶州刺史。三年,拜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以罪配流嶲州,旧制流人禁乘马,元超奏请给之,坐贬为简州刺史。岁余,西台侍郎上官仪伏诛,又坐与文章款密,配流嶲州。上元初,遇赦还,拜正谏大夫。三年,迁中书侍郎,寻同中书门下三品。‎ 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时元超特承恩遇,常召入与诸王同预私宴。又重其文学政理之才,曾谓元超曰:“长得卿在中书,固不藉多人也。”永隆二年,拜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幸东都,太子于京师监国,因留元超以侍太子。帝临行谓元超曰:“朕之留卿,如去一臂。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于是元超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又数上疏谏太子,高宗知而称善,遣使慰谕,赐物百段。弘道元年,以疾乞骸,加金紫光禄大夫,听致仕。其年冬卒,年六十二,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文集四十卷。子曜,亦以文学知名,圣历中,修《三教珠英》,官至正谏大夫。‎ ‎(节选自《旧唐书·薛元超传》,有删改)‎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B.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C.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D.时高宗幸温泉校猎/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焉 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文言断句题目,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时高宗幸温泉校猎”结构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排除A、C两项。“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排除B项,选择D项。]‎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袭爵,继承爵位。按规定,第一继承人承袭原有爵位,其余继承人减三等袭爵。‎ B.草制,草拟制书。制是皇帝的命令,制书是用以颁布国家重要法制命令的专用文书。‎ C.丁母忧,遭逢父母丧事。父母死后,子女要为父母守丧,一般三年,官员还需要辞官。‎ D.陪葬,古代指臣子或妻妾的灵柩葬在皇帝或丈夫坟墓的近旁。文中的 ‎“陪葬”指一种恩宠。‎ C [本题考查识记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丁母忧”指遭遇母亲去世。]‎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薛元超好学,擅长写文章。太宗很看重他,让他参加修撰《晋书》;高宗即位以后,让他兼修国史。‎ B.薛元超受到人们的称颂。一是因为他擅长文辞;二是因为他喜欢引荐寒门才俊,曾经上表举荐过十几个人。‎ C.薛元超一生数遭流贬。先因与上官仪有文字之交,受到牵累;后又上书进谏,为李义府请求马匹代步而被贬。‎ D.薛元超很为唐高宗所宠信。他经常被召入宫中和诸王一同出席私人宴会;高宗到东都,让他留下辅佐太子。‎ C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时间错位。薛元超先是因为上奏朝廷给流放的李义府马匹乘坐,视贬为简州刺史;后因为与上官仪有文章交往,在上官仪被杀后流放到嶲州。]‎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上书陈君臣政体及时事得失,高宗皆嘉纳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但吾子未闲庶务,关西之事,悉以委卿。所寄既深,不得默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薛元超多次上书陈述君臣政体和时政得失,高宗都赞许并采纳。(得分点:“数”“嘉”“纳”各1分,大意2分)‎ ‎(2)只是我的儿子不熟悉政务,关西的事情,都托付给你了。我对你寄予的希望已经很深,你不能沉默不语。(得分点:“闲”“庶务”“委”各1分,大意2分))‎ ‎【参考译文】‎ 薛元超是薛收的儿子。元超早年丧父,九岁袭爵汾阴男。长大以后,好学且善于作文章。太宗非常器重他,叫他娶巢剌王的女儿和静县主为妻,‎ 多次升迁授任太子舍人,参加修撰《晋书》。高宗即位,升任给事中,这年二十六岁。薛元超多次上书陈述君臣政体和时政得失,高宗都赞许并采纳。不久转任中书舍人,加弘文馆学士,兼修国史。中书省有一块大石头,当初薛道衡任内史侍郎,曾蹲坐在石头上草拟制书,薛元超每次见到此石,总是泫然流泪。‎ 永徽五年,遭逢母亲去世解职。第二年,丧期未满就起用为黄门侍郎,兼检校太子左庶子。薛元超擅长文辞,又喜好推荐寒门才能卓越的人士,曾经上表举荐任希古、高智周、敦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多人,由此被当时的舆论赞美。后来因病离京任饶州刺史。三年,授为东台侍郎。右相李义府因为获罪被发配流放到嶲州,按照旧制,被流放的人不许乘马,薛元超上奏请求给他马骑,因此获罪贬任简州刺史。一年以后,西台侍郎上官仪服罪处死,薛元超又因和他有文章往来关系密切,被发配流放到嶲州。上元初年,遇赦回来,授予正谏大夫。三年,升任中书侍郎,不久被提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当时高宗驾幸温泉打猎,诸蕃酋长也都拿着弓箭跟从。薛元超以为既然不是同一族类,很叫人担心,上书直言极谏,高宗采纳了。‎ 当时薛元超特别受到恩遇,时常被召入和诸王一同出席私人宴会。高宗又看重他文学政治的才能,曾对薛元超说:“长期有卿在中书省,就不依靠更多的人了。”永隆二年,授任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高宗临幸东都,太子在京师监国,就留薛元超随侍太子。高宗临行时对薛元超说:“朕留下卿,好像失去一只手臂。只是我的儿子不熟悉政务,关西的事情,都托付给你了。‎ 我对你寄予的希望已经很深,你不能沉默不语。”于是薛元超上表推荐郑祖玄、邓玄挺、崔融为崇文馆学士。又多次上书劝谏太子,高宗知道了说好,派使者慰问,赐物一百段。弘道元年,薛元超因病要求退休,朝廷加授金紫光禄大夫,准许退休。这一年冬天薛元超逝世,享年六十二岁,追赠光禄大夫、秦州都督,陪葬乾陵。薛元超有文集四十卷。儿子薛曜,也以文学闻名,圣历年间,修撰《三教珠英》,官做到正谏大夫。‎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