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2.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三试卷
语 文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怡当的一组是
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是中国艺术家精心构造的心灵________ 这些枯槁瘦硬千奇百怪的假山,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信息,但是中国人却爱之如金玉之城,传说当初杭州花圃盆景园内立一处叫作“绉云峰”的假山时,当天几乎是________ ,人们竞相一睹,这种文化现象背后________ 的是中国人崇尚自然的美学精神。
A. 影像 趋之若鹜 突显 B. 幻象 万人空巷 突显
C. 幻象 趋之若鹜 凸显 D. 影像 万人空巷 凸显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近义词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相似、相近词语在意思上的细微差别,正确辨别他们的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范围等。解答时联系上下文,从词语与语境的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筛选。再运用排除法排除不符合句意的选项。
影像:人对视觉感知的物质再现。幻象:指幻想、幻觉或梦境中产生的形象。此处用“心灵”修饰,应选“影像”。
趋之若鹜:指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 比喻许多人争着去追逐。有贬义。万人空巷:指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里出来了。多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此处指人们争相去观看假山,没有贬义,应选“万人空巷”。
突显:突出地显示。凸显:清晰地显露。此处指文化现象背后的美学精神的显现,应选“凸显”。
故选D。
【点睛】辨析近义词的基本原则是同中求异。具体方法:从色彩方面辨析,包括感情色彩和语体色彩两方面;从词的意义方面辨析,包括词义的范围大小,词义的侧重点,词义的轻重,词义的具体与概括等方面;从运用上辨析,包括习惯搭配,词性和句法功能,适用对象等。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怡当的一项是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____________;正如沈周题画诗所谓“荣枯过眼无根蒂,戏写庭前一树蕉。”
①而时间背后隐藏的不变因素同样亘古如常
- 29 -
②樱桃一年一年地红
③亘古如斯
④它是永恒不可变易的
⑤芭蕉一度一度地绿
⑥时间一刻不停地流淌
A. ②④③①③⑤ B. ⑥④③①②⑤
C. ⑤③①⑧⑧⑤ D. ②⑤③③①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连贯性。具体考查学生的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多种,其中逻辑顺序最为复杂,有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
本段文字说的是时间的变与不变。其中①句很关键,“而时间背后隐藏的不变因素同样亘古如常”是使上下文发生转折的句子,前面说的是“时间的变化”,后面说的是“不变”,据此可以给句子分为两组:⑥③说的是“变化”,④②⑤说的是“不变”,①放在两组中间。
故选C。
3.下面的诗句所涉及的古代体育活动依次为
①一声低来一声高,嘹亮声音透碧霄。空有许多雄气力,无人提挈漫徒劳。
②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③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④香散天风兰佩隋,声摇环玉彩绳飞。飘飘似跨双莺去,闲雅宜从月殿归。
A. 放风筝 抖空竹 赛龙舟 荡秋千 B. 抖空竹 放风筝 赛龙舟 荡秋千
C. 抖空竹 荡秋千 赛龙舟 放风筝 D. 放风筝 抖空竹 荡秋千 赛龙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出自《水浒传》,根据“嘹亮声音透碧霄”可知是“抖空竹”;
- 29 -
出自高骈《风筝》诗,根据“宫商信任往来风”可知是“放风筝”;
根据“梓影斡波”“鼓声劈浪”“两龙望标”可知是“赛龙舟”;
根据“香散”“彩绳飞”可知是女子“荡秋千”。
故选B。
4.下列诗句中,与漫画情境最吻合的一项是
A. 入夜始维舟,黄芦古渡头。眠鸥知让客,飞过蓼花洲,
B. 大江横万里,古渡渺千秋。浩浩波声险,苍苍天色愁。
C. 浊酒残杆欲解愁,芦花噙泪缀兰舟。苍霞化作天边月,雁影秋风古渡头。
D. 雁影秋风古渡头,落霞飞鸿野沙洲。浊酒欲笺千古事,胡笳随风入兰舟。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理解以及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问题,应当先对图画有一个整体的了解,把握主题或方向。要通过整体阅读诗句,搜索并提取有效信息,关注图画细节。
首先观察画面,画面中有“小船”“垂钓”“月牙”“鸥鸟”“渡头”“蓼花”等信息,组合成清幽、闲适的意境。再分析选项,B项,“大江横万里”“浩浩波声险”的阔大与画面意境不符;C项,“浊酒”“噙泪缀兰舟”的凄冷与画面意境不符;D项,“浊酒”“胡笳”的悲戚的情调与画面意境不符。排除BCD。
故选A。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西吉南赣道副使方君墓志铭
(清)刘大櫆
方君讳
- 29 -
浩,字孟亭,桐城人也。其尊府桦坡先生,家世行谊既有铭。君生而沉毅,不与童儿共嬉游。及长,读书为文章,骏发有气。中雍正八年进士。初知太原祁县,调阳曲,迁保德州,又知隰、平定二州,迁知蒲州府,移守潞安,擢江西广饶九南道按察副使,旋调吉南赣道。因公有诖① , 循例复职。方需次吏部,而以乾隆十九年七月十八日疾卒京师邸舍,年五十有二。
君之莅官临民,严而不苛,和而不可犯。既去,而民多思而不置。其在隰也,隰民以茹素为群,群数百,号为大乘教。君悉召至庭,而啖以酒肉,人莫知其原。其后速捕大乘党人连数郡,而隰民独免。金川用兵,平阳富民愿输饷,而旁郡效之者甚伙,君独以潞安地瘠民贫,不为报。会天子巡狩中岳,取道泽、潞,而民田之近接道旁者,吏辄令薅去青苗以俟。君独以銮舆未出,而废民耕作,非为上爱民之道,令耕如平时。民得以收获,而事亦办治。在广饶,兼摄九江府事,岁旱而米商未至,洪州乏食,大府檄属郡悉运仓粮往济。君以郡民咸待食,而移粟他往,恐生事,请独输九江仓,而属县停运。比违大府意。未几,安仁以阻运罹重罪,罪及守令。大府乃以此重君。旋有吉南赣之调。南赣自前世多不轨之民,依山泽为患害。而上犹奸民据险为乱,君闻即驰诣捕缉,比大府至而谋主已就擒,讯实,置之法。
尝推先君子之爱以事诸父、诸姑及从兄弟,又推太夫人之爱以事诸舅、从母及外兄弟。其族属、姻戚、故旧之贫不能娶,久丧不能葬,及羁穷以死而不能归者,君皆为之区画,必得当而后已。
(选自《桐城派名家文集》,有删改)
5.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旋调吉南赣道 旋:不久
B. 而啖以酒肉 啖:给……吃
C. 吏辄令薅去青苗以俟 俟:等待
D. 安仁以阻运罹重罪 罹:判处
6.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讳:旧时指死去的帝王或尊长的名字,古代“讳名不讳姓”,常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B. 摄:文中与“行”“假”“权”“署”一样,指临时代理某个官职。
C. 外:指母亲、姐妹或女儿方面的亲威,古代称父亲的姊妹的儿子为外兄弟。
D. 先:称呼死者的敬辞,文中“先君子”即是对作者亡父的尊称。
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 29 -
(1)因公有诖,循例复职。方需次吏部,而以乾隆十九年七月十八日疾卒京师邸舍,年五十有二。
(2)金川用兵,平阳富民愿输饷,而旁郡效之者甚伙,君独以潞安地瘠民贫,不为报。
8. 根据文意概括方浩为学及为官的特点。
【答案】5. D 6. D
7. (1)方浩曾因误事而被免职。后又依照旧例恢复了职务,正待起任吏部侍郎时,却在乾隆十九年七月十八日因生病在京师馆舍中去世,终年52岁。
(2)金川发生战争时,平阳富户愿意供给军饷,其周边其他郡效仿的很多,唯独方浩以潞安土地贫瘠百姓贫困为由,不作回应。
8. 为学,沉稳静处,思维敏捷;为官,严而不苛,以民为本。
【解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实词的含义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文言实词的用法应结合其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词的词性来判断。
D项,罹:遭受。句意:安仁县因为发生了阻运事件受到重责。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对作者亡父的尊称”错误,“先君子”是对方浩亡父的尊称。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做到字字落实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得分点:(1)循例,依照旧例;次,赴任。(2)输饷,供给军饷;伙,多;报,回复。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文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把握关键语句,结合相关事件,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 29 -
本题要求概括方浩为学及为官的特点。根据“君生而沉毅,不与童儿共嬉游。及长,读书为文章,骏发有气”概括出“为学”特点;根据“君之莅官临民,严而不苛,和而不可犯。既去,而民多思而不置”“旁郡效之者甚伙,君独以潞安地瘠民贫,不为报”“君独以銮舆未出,而废民耕作,非为上爱民之道,令耕如平时”概括出为官爱民如子、以民为本的特点。
【点睛】文言中的实词。此类题一定要结合语境理解选项句的含义,将所给的义项代入句子,看是否合乎语境。通常可采用以下方法进行推断:(1)常识识记法。文言实词的推断还要求考生必须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如 “乞骸骨”(告老还乡)、“下车”(官员刚到任)、“春秋”(年龄)、“结发”(男子成年)等。(2)联想迁移。近几年文言文考查都坚持“课外材料课内考”这一原则,即考查的语段和内容是学生陌生的,但知识点却是课内的,可从学过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语典故中找到相关依据。(3)通假代入法。有时对文言文中某个实词无法理解时,不妨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4)利用字形推。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抓住字的形旁推测字义就是一种正确的理解途径。(5)互文对举。 几个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对、相反的关系。(6)语法推断法。用语法分析法分析实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意义。
参考译文:
方先生名浩,字孟亭,是桐城县人。他的父亲是桦坡先生,其家族门第品行道义都已有了碑记铭。方浩从小就沉稳刚毅,不与童儿一起玩乐嬉戏。待到长大了,读书写文章,思维敏捷而且有气势,雍正八年考中进士。起初任太原祁县知县,后改任阳曲知县,又调到保德州,还担任照州、平定州的知州,还调到蒲州任过知府,做过路安州太守,提拔为江西广饶九南道按察副使,不久调任吉南赣道。方浩曾因失误而被免职,后又依照旧例恢复了职务。正待赴任吏部侍郎时,却于乾隆十九年七月十八日突然在京师馆舍中亡故、终年五十二岁。
- 29 -
方浩为官任职,对待百姓严肃而不过于严厉,平和而不可冒犯。离任以后,百姓大多对他恋恋不舍。他在照州时,照州百姓因都吃素而结为群体,有几百个这样的群体,号称大乘教。方浩把他们全召集到庭院中,拿酒肉给他们吃,大家都不知其中缘故。后来清政府逮捕大乘党人,牵连几个郡,唯独照州百姓得以幸免。金川用兵时,平阳富户愿意供给军饷,而其周边各郡效仿的很多,唯独方洁以潞安那土地瘠薄百姓贫困为由,不作回应。又连天子视察中岳,途径泽州、潞安州,当地官员要求土地靠近官道的百姓,将田中的青苗除去等待天子通过。只有方浩认为天子车驾未出而荒废了百姓的耕作,这不是统治者的爱民之道,下令还像平常那样耕耘。当地百姓得以有了收成,而事情也办得好。在广饶,方浩还兼代九江知府,当年闹早灾,而粮商未到,洪州缺粮了,督抚发文要求所属各州郡全部调运仓储粮食前往救助。方浩认为郡中百姓都在等吃的,把粮食调往他处,恐怕会出事,请求只运送九江的仓粮,而所属县停止运粮。方浩接连几次违背督抚的意旨。不久,安仁县因为发生了阻运事件受到重责,惩处牵连到郡守县令。督抚这才因此看重方浩。不久就有了调任吉南赣道的事。南赣地区从前代就有许多不守法度的百姓,仗着山峦水泽为害当地。而上犹县的奸民则占据险要之地作乱,方浩闻知后,立即飞速前往抓捕鲜拿,等上司到了主犯已被抓获,审讯得实,依法处置。
方浩曾把对亡父的爱扩大为对众伯叔、姑姑及堂兄弟的爱,把对母亲的爱扩大为对众舅父姨母及表兄弟的爱。他的同族亲属、姻亲及老友熟人,凡因贫穷要不起老婆、丧事久拖不能下葬、为穷所困死而不能归养故里的,方浩都为他们筹划,一定要办得妥妥当当方才作罢。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春
陆游
老境三年病,新元十日阴。
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
忧国孤臣泪,平胡壮士心。
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
[注]①本诗是陆游在山阴家居时所写,时年七十岁。②《白头吟》是乐府民歌,相传是一位女子因情郎变心所作。
9. 从情和景的关系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10. 尾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9. 颔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选取枯蔓,坏壁等意象,破损不堪的篱笆,荒芜萎败的藤蔓以及残断墙壁,这些冷色调景物与诗人当时家居生活的心境一致,传递出诗人居家的贫困和内心的苍凉。
10. 反问用典,引用《白头吟》的典故来表示否定,表明诗人不会像小儿女一样去吟诵《白头吟》这种诗,空发儿女之情的感叹。以反问作结,表示诗人虽然年老多病,但是收复中原的雄心壮志不减当年。
【解析】
【9题详解】
- 29 -
本题综合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具体考查诗歌情景关系的理解。诗歌抒情的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抒情、借事抒情、乐景衬哀情等。
颔联“疏篱枯蔓缀,坏壁绿苔侵”是写景句,写的是家居的环境:屋外的篱笆,已是破损不堪,又没有修补,只有篱上荒芜萎败的枯蔓把断破的地方连缀起来;圮塌颓断的墙壁也长满青苔,受到侵蚀。诗人选取“疏篱”“枯蔓”“坏壁”“绿苔”等意象,寓情于景,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家居生活的冷落和贫困,表达出内心的苍凉、冷落。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诗歌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该种题型时,首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把握诗中写了什么景、什么人、什么事,抒发了哪些情感,用了哪些手法。
尾联“吾非儿女辈,肯赋白头吟”,用反问句来表示否定。我不是小儿女,不去吟诵《白头吟》这种诗。《白头吟》是乐府民歌,据说是一位女子因她的男人变心而写的。陆游这里反用了这个典故,表现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我不是小儿女,不会去发那种感叹;另一层意思,我并不悲叹年纪老大,因为壮志还不减当年。以反问作结,总结全文,进一步表现了诗人虽然年纪已大,但壮志依旧的豪情壮志。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1.补写出下到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怒而飞,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2)故不积跬步,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清荣峻茂,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自经丧乱少睡眠,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____________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
(6)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7)____________,事定犹须待阖棺。(陆游《病起书怀》)
- 29 -
(8)删繁就简三秋树,____________。(郑板桥《赠君谋父子》)
【答案】(1) 其翼若垂天之云 (2) 无以至千里 (3) 良多趣味 (4) 长夜沾湿何由彻 (5) 春江花朝秋月夜 (6) 奈何取之尽锱铢 (7) 位卑未敢忘忧国 (8) 领异标新二月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比较简单。写错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至、沾湿、彻、锱铢、领异标新。
五、现代文阅读(一)(15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菊花与泉水
庞余亮
济南的菊花肯定是属于李清照的。
那一天,趵突泉公园的菊花开得实在烂漫了,仿佛如微醺的李清照。微醺的李清照,微醺的菊花们,心照不宣地,一边吟诵着《醉花阴》和《声声慢》,一边将所有的苦日子、坏日子、酸日子、甜日子用煎饼一卷,和着山东大葱,蘸着高粱烈酒,把这个秋天过得有滋有味。
二百余种菊花,二百多阙词,每一行,都闪烁着少女李清照的眸子。三十万盆菊花,三十万本《漱玉词》,每一页,都有墨香,那墨一定有漱玉泉的水,在砚台里洇开来。
我去的那天,恰巧下着雨,因为要把郭沫若的对联读出来,索性把雨伞收了。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对联有些遗憾,什么后主啊,李清照的词风是独立的,她是宋词中的“女王”。“女王”的王座,是用趵突泉的菊花铺就的。
雨越来越大,有雨便有泉,难怪趵突泉公园里的人会越来越多,都在看汹涌不绝的趵突泉。
“泉太好了,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是那么翻滚。你立定呆呆的看三分钟,你便觉出自然的伟大,使你不敢再正眼去看。永远那么纯洁,永远那么活泼,永远那么鲜明,冒,冒,冒,永不疲乏,永不退缩,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
- 29 -
五个“永远”,三个“冒”,几乎就是老舍这个作家的铁板钉般的信心和忠诚。这信心,这忠诚,背后是这个作家滚烫滚烫的热爱,对于济南对于趵突泉的爱。
——所以,有泉水的济南,最适合一个刚烈的坚决的人爱她。
在济南,老舍在泉水边生活了四年半,或者可以说,泉水在老舍的身体中流淌了四年半,《济南的冬天》,《济南的春天》《济南的秋天》,全是济南的赞美诗。除了这些赞美诗,还有长篇小说《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他的每一个文字都像是我们的教科书。干净而美好。
那美好里,就有“断魂枪”里的默契。
趵突泉、漱玉泉、无忧泉、孝感泉、知鱼泉、石湾泉、鉴泉、湛露泉、满井泉、卧牛泉、珍珠泉、黑虎泉。还有余下的60眼泉。
完全就是老舍的“断魂枪”的72式。点点又点点。招招又招招。
“不传!不传!”
那一夜,老舍摇着头,又摇着头。大明湖里的见到“老残”的白莲花也学着老舍摇头,老舍与白莲花对视一下,然后,老舍先生微笑着,摘了片白莲花瓣,用它佐了酒。
——真想就这么与老舍相遇一次,或者做一天他的书童,为他捅炉,为他磨枪,为他摘莲,为他担泉。
雨还在下,黑虎泉边有许多雨中担泉的济南人,汲水的几乎都是女子。母亲与泉水,理所当然。我掏了一口,那泉水几乎是跳进我喉咙的。天下怎么有这么好的城市啊,泉水涌着,一如既往地涌着,如老舍先生当年在济南的灵感。
那一年,老舍先生依依不舍地说:“从一上车,我便默默地决定好:我必须回济南,必能回济南!济南将比我所认识的更美更尊严,当我回来的时候……”
后来,老舍先生并没有回来,在北京那口又浅又浑浊的湖水中,肯定想到了济南。
雨还在下,我的镜片更迷茫,更恍惚……突然,一个跟着妈妈来担泉的男孩在我耳朵边奶声奶气地喊了声:“娘——”
我的心一下子软了,被泉水浸润的童音,济南话的童音,是天下最好听的声音。
(选自《纸上的忧伤》,有删改)
12. 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李清照“宋词女王”的王座是用的趵突泉的菊花辅就的,趵突泉的灵性丰富了李清照的生活和文采,她以趵突泉的菊花为创作源泉写了大量的词作。
B. 文中的“雨”与作者迷茫复杂的情思相映衬,也为作者雨中遐想提供一个诗意的背景。
C.
- 29 -
作者在雨中趵突泉遥想老舍在济南的创作生活。《断魂枪)中主人公“不传!不传!”的决绝与老舍自身刚烈的个性相契合,互为映衬。
D. 文章以“花和泉水”为线索,思路缜密,情感细腻,张驰有度,在娓娓而谈中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精神的远游。
13. 文章在叙述时穿插了大量老舍作品的相关内容,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
14. 请探究文章结尾画线句子的意蕴。
【答案】12. D 13. 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结构错落有致。丰富了文章内容,扩充了文章的思想内涵,例证并强调泉水对作家文学生命的滋润。有利于文章主旨的揭示。
14. “一下子软了”,突显作者灵魂深处的母性情怀。“泉水浸润”,表现滋养关系和作者对济南泉水的无限热爱,“童音”象征干净纯粹,折射出作者对纯净美好人性讴歌,“天下最美的声音”,表现作者对厚重济南文化的由衷赞美和至高褒奖。
【解析】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D项,“以‘花和泉水’为线索”错误,文章的线索是“雨”。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结构,把握文段作用的能力。分析语段的作用,要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考虑。结构方面考虑与前后文的关系,是否有照应、铺垫,是否是承上启下。内容方面则需要考虑主旨、感情、形象方面的作用。
这类引用的文字,往往能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学性和趣味性。这段文字丰富文本内容,赞美老舍的文采和人品、赞美老舍坚韧的秉性,结构上把老舍跳湖自尽的北京的湖水和济南的泉进行对比,突出老舍对济南的热爱。
“泉太好了,一年四季,昼夜不停,老是那么翻滚……只是自然有这样的力量!”“五个“永远”,三个“冒”,几乎就是老舍这个作家的铁板钉般的信心和忠诚。这信心,这忠诚,背后是这个作家滚烫滚烫的热爱,对于济南对于趵突泉的爱”;“从一上车,我便默默地决定好:我必须回济南,必能回济南!济南将比我所认识的更美更尊严,当我回来的时候……”
- 29 -
作者选择的老舍的作品都集中写了济南和泉,这些引用丰富了文本内容,赞美老舍的文采和人品,赞美老舍坚韧的秉性,表现老舍对济南的热爱。引用也避免平铺直叙,为文章增添文采底蕴。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意蕴的探究能力。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理解句子的几种方法:①抓住关键词语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句意。③根据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揣摩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理解句子。
本题主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理解:“软了”“泉水浸润”“天下最好听的声音”,内涵丰富,看该句写的是什么,如何来写的,达到什么效果。根据上文“一个跟着妈妈来担泉的男孩在我耳朵边奶声奶气地喊了声:“娘——”可知,“软了”,是指作者被男孩一声“娘”融化了,这一声“娘”唤起了作者心底的母性;“童音”有象征意味;“泉水浸润”突出济南话的率真爽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济南人有泉水一样的性情;“天下最好听的声音”在作者眼里济南是最美的城市,作者赞美菊花和泉水,钟灵毓秀,它们哺育成就了人格魅力,表达了对济南的赞美之情。
【点睛】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方法一般有:(1)抓句子中的重要词语。重要句子都有凸显其含义的关键性词语。抓住了这些词语,就等于拿到了开启句子含义之门的钥匙。(2)抓句子的位置。重要句子,或揭示段意,一般处于段首或段尾,或揭示文章脉络层次,往往是那些具有总领性、过渡性、总括性的语句。理解这类句子的含意,常需要考虑它在文中的位置:如果是总领句,解释句意时要考虑其所领起的语段的内容;如果是过渡句,要密切关注上下文段的内容;如果是总结句,就需上溯,寻找相关信息,确定答案要点。(3)抓句子的修辞。对含有修辞的句子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作用入手,从而透视其深层意义。弄清作者采用的修辞方法,常常能破解作者写作一些警策句子的真正目的。(4)抓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要确切地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意义,可从句子结构入手,在抓住主干的同时,特别留心那些修饰、限制成份。句子的修饰、限制成份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
六.现代文阅读(二)(12分)
阅读下画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谈书评
朱光潜
真正的批评对象永远是作品,真正的好的批评家永远是书评家。
- 29 -
书评家的职务是很卑恭的。他好比游览名胜风景的向导,引游人注意到一些有趣的林园泉石寨堡。不过这种比拟究竟有些不恰当。一个旅行向导对于他所指点的风景不一定是他自己发现出来的,尤其不一定自己感觉到它们有趣。他可以读一部旅行指南,记好一套刻板的解释,遇到有钱的顾主就把话匣子打开,把放过几千次的唱片再放一遍。书评家的职务却没有这么简单。他没有理由向旁人说话,除非他所指点的是他自己的发现而且是他自己的爱或憎的对象。
一个批评家应该是一个探险家,为着发现肥沃的新陆,不惜备尝艰辛险阻,穿过一些荒原沙漠冰海;为着发现好书,他不能不读数量超过好书千百倍的坏书。每个人都应该读些坏书,不然,他不能真正地懂得好书的好处。不过在每个时代,每个国家里坏书都“俯拾即是”,用不着一个专门家去把它指点出来。与其浪耗精力去攻击一千部坏书,不如多介绍一部好书。没有看见过小山的人固然不知道大山的伟大;但是你如果引人看过喜马拉雅山,他决不会再相信泰山是天下最高峰。
批评的态度要公平,一个人只能在他的学识修养范围之内说公平话。孔夫子只见过泰山,便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不能算是不公平,至少是就他的学识范围而言。凡是有意义的话都应该是诚实的话,凡是诚实话都是站在说话者自己特殊立场扪心自问所说的话。人人都说荷马或莎士比亚伟大而我们扪心自问,并不能见出他们的伟大。我跟人说他们伟大么?这是一般人所谓“公平”。我说我并不觉得他们伟大么?这是我个人学识修养范围之内的“公平”,而一般人所谓“偏见”。批评家所要的“公平”究竟是哪一种呢?“司法式”批评家说是前一种,印象派批评家说是后一种。前一派人永远是朝“稳路”走,可是也永远是自封在旧窠臼里,很难发见打破传统的新作品。后一派人永远是流露“偏见”,可是也永远是说良心话,永远能宽容别人和我自己异趣。这两条路都任人随便走,而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第二条路,虽然我知道它不是一条“稳路”。
法朗士说得好:“每个人都摆脱不开他自己,这是我们最大的厄运”。书评像一切其它艺术一样,它的作者不但有权力,而且有义务,把自己摆进里面去;它应该是主观的;这就是说,它应该有独到见解。叶公超先生在本刊所发表的《论书评》一文里仿佛说过,书评是读者与作者的见解和趣味的较量。这是一句有见地的话。见解和趣味有不同,才有较量的可能,而这种较量才有意义,有价值。
- 29 -
欣赏一首诗就是再造一首诗;欣赏一部书,如果那部书有文艺的价值,也应该是在心里再造一部书。一篇好的书评也理应是这种“再造”的结果。如果莎士比亚再活在世间,如果他肯费工夫把所有讨论、解释和批评他的作品文章仔细读一遍,他一定会惊讶失笑,发见许多读者比他自己聪明,能在他的作品中发见许多他自己所梦想不到的哲学,艺术技巧的意识以及许多美点和丑点。但是他也一定会觉得这些文章有趣,一律地加以大度宽容。
世界有这许多分歧差异,所以它无限,所以它有趣;每篇书评和每部文艺作品一样,都是这“无限”的某一片面的摄影。
(选自《书边闲语》,有删改)
15.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因为作品永远是真正的批评对象,所以书评家永远是真正的好的批评家。
B. 作者认为书评是读者与作者见解和趣味的较量,因为见解和趣味不同的较量才有价值。
C. 欣赏任何一部书都和欣赏一首诗一样,是书的再造,一篇好的书评也理应是这种“再造”的结果。
D. “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钱锺书(谈艺录)引清人谭献语),这一观点和作者的书评见解是相通的。
16.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运用比喻论证手法,通俗形象地闸明书评家和游览名胜风景的向导的职务的不同。
B. 文章引用法朗士的话,强调书评家融入自我,发表独到见解的必要性。
C. 文章在论证批评家应多介绍一部好书时,用看小山和大山的效果作了对比,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在论证批评的态度要公平时,以人们对荷马或莎士比亚的理解为例,对“司法式”批评家进行了否定。
17. 作者为什么说“每篇书评和每部文艺作品一样,都是这‘无限'的某一片面的摄影”?请根据文意简要解说。
【答案】15. D 16. D
17. 文艺作品本身在思想内涵及艺术技巧方面蕴含美点和丑点,这些美点和丑点是读者难以穷尽的,每个书评只是作品某一个角度的独到发现。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A项,“因为作品永远是真正的批评对象,所以……”强加因果。
- 29 -
B项,“作者认为书评是读者与作者的见解和趣味的较量”张冠李戴,原文是说“叶公超先生在本刊所发表的《论书评》一文里仿佛说过,书评是读者与作者的见解和趣味的较量”。
C项,“欣赏任何一部书都和欣赏一首诗一样,是书的再造”错误,原文“欣赏一部书,如果那部书有文艺的价值,也应该是在心里再造一部书”,选项“任何一部书”扩大范围。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对‘司法式’批评家进行了否定”错误,原文“这两条路都任人随便走,而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第二条路”只是作者自己的趣味,并没有对“司法式”批评家进行否定。
故选D。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先要读文本,分析文章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再将句子还原到文章中,根据“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义。
理解的关键是“‘无限’的某一片面的摄影”的含义,根据上文语境,说的是假如莎士比亚还活着,他对待书评的态度:“如果他肯费工夫把所有讨论、解释和批评他的作品文章仔细读一遍,他一定会惊讶失笑,发见许多读者比他自己聪明,能在他的作品中发见许多他自己所梦想不到的哲学,艺术技巧的意识以及许多美点和丑点”强调的是文艺作品本身蕴含了无穷的美点和丑点,即优点和缺点,书评家也只能从某一个角度有所发现。“‘无限’的某一片面的摄影”就是指书评的有限。这句话提醒我们,对文艺作品的研读永远没有止境。据此表述即可。
【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七、现代文阅读(三)(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 29 -
材料一:
本世纪初,苏南苏北步入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前者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阶段,传统工业产业在空间上的布局已经饱和,而苏北仍处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过渡的工业化早期阶段。2000年前后,被苏南淘汰的一批化工企业沿江北上,寻找新的机会,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苏南地区实现了“腾笼换鸟”,苏北地区则凭借政府的优惠政策、低廉的土地成本等优势吸引转移产业的聚集,化工产业转移的出现是必然的,发达地区淘汰落后产能转移至发展中地区,经济上来之后会再淘汰、再转移。前些年国家也讨论过把化工产业逐渐转向西部,但关键的问题是,管理不到位,不论转移到哪里,都会是一颗定时炸弹。出了事,不从安全监管上想合理的对策,而是简单了事,是不可取的,对行业发展也不利。管理是保障化工企业环保、安全最重要的一环,只要严格按照安全操作规定,在安全评价、技术管理等环节做好管控,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化工产业事故率不会高过其他行业,
相较于对GDP的追求,科学、绿色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今年3月10日,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尹中卿在“人大监督工作”记者会上表示,今年开始由国家统计局对各个省区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统一核算,并“叫停”对各地GDP总量、速度进行排名的做法。有评论认为,今后将出台更加科学、绿色的政绩考核体系。
(摘自《中国报道》2019年5月刊)
材料二: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非进城镇人口密集区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搬迁改造的指导意见》,要求解决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不达标问题、遏制危险化学品重特大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促进石化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到2025年,城镇人口密集区现有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就地改造达标,搬迁进入规范化工园区或关闭退出。
近年来,我国对危险化学品的安全管理力度不断加大,采取了一系列化监管的措施,对遏制重大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一些危化品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安全意识不足,相关生产及保存设备简单,工艺水平落后等原因,危化品犹如一颗颗定时炸弹。2015年8月天津滨海地区发生的危险品爆炸事故,至今令人记忆犹新。
材料三:2013-2018年化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
- 29 -
2013-2018年化工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
材料四:
国务院“3.21”事故调查组认为,江苏盐城响水爆炸事故中,事故企业连续被查处,被道报、被罚款,企业相关负责人仍旧违法违规,我行我素,最终酿成剧烈事故。
企业屡教不改,安全生产上墙不走心。据媒体报道,就在去年,涉事企业就有13项安全隐患被道报。这一说法在国务院“3.21”事故调查组的通报里也得到证实。也就是说,涉事化工企业是“前科”累累,经常“带病作业”。可以说是屡次整改,屡次再犯,屡教不改。安全生产,永远只是刷在墙上,挂在嘴上,而没有落实在行动中。由此来看,这个涉事企业的斑斑劣迹已经为此次惨祸埋下了隐患。
政府以罚代管,整改只走形式不务实。化工是高危行业,企业的安全规范、安全操作,一直是地方政府监管的重中之重。事故发生前,涉事企业安全隐患早已存在,为什么却能“一边罚款一边生产”,一路高歌猛进?不是当地不够“重视”,据媒体报道,今年以来,响水多次开会强调生产安全。就在爆炸的当天上午,响水县安全生产委员会还开展了一场“安全生产培训专题讲座”。那为什么爆炸还是发生了?原因很简单。所谓的重视不能只停留在开讲座、看报告上,所谓的安全监管也不能只是停留在对涉事企业的一罚了事上。如果没有做到真正跟进督促,严格依法履职,严格保证整改到位,发生“上午开会强调,下午爆炸发生”式的黑色幽默也就不稀奇了。
(指自2019年3月25日法制日报)
18.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化工产业转移是地方政府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发展的绿色举措。
B. 由于政府行政干顶,2025年后我国城镇人口密集区将不再出现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
C. 近年来危化事故有所下降,这与政府部门对相关企业的积极干预不无关系。
D. 响水“3.21”事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当地政府只重税收,以罚代管,一罚了事。
- 29 -
19.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危化品成为定时炸弹与一些危化品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安全意识不足,相关生产及保存设备简单,工艺水平落后等有关。
B. 只要职能部门跟进督促,相关企业整改到位,就不会发生“上午开会强调,下午爆炸发生”式的黑色幽默。
C. 由于对各个省区市的地区生产总值进行统一核算权收归国家统计局,今后有望出台更加科学,绿色的政绩考核体系。
D. 材料三表明:由于统计口径发生变化,2016年到2018年危化事故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是2017年死亡人数有所上升。
20. 危化品企业如何才能健康发展?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8. C 19. B
20. 合理调整危化企业布局,注重安全监管实效。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行业规范训练,提高安全生产意识,促进危企转型升级,提升生产工艺水平。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
A项,“化工产业转移是地方政府用科学发展观引领经济发展的绿色举措”错误,原文说的是“管理不到位,不论转移到哪里,都会是一颗定时炸弹”。
B项,“将不再出现”说法绝对化,原文是说“到2025年,城镇人口密集区现有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就地改造达标,搬迁进入规范化工园区或关闭退出”,是《指导意见》针对“现有”情况提出的要求。
D项,“根本原因是当地政府只重税收”于文无据。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B项,“只要职能部门跟进督促,相关企业整改到位,就不会发生……”说法绝对
- 29 -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能力层级C。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危化品企业健康发展”相关内容,关键句主要有:“到2025年,城镇人口密集区现有不符合安全和卫生防护距离要求的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就地改造达标,搬迁进入规范化工园区或关闭退出”“科学、绿色发展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政府以罚代管,整改只走形式不务实”“做到真正跟进督促,严格依法履职,严格保证整改到位”“安全生产,永远只是刷在墙上,挂在嘴上,而没有落实在行动中”“一些危化品企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安全意识不足,相关生产及保存设备简单,工艺水平落后”。据此从政府监管、企业改进等方面分条概括即可。
【点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八、作文: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费孝通曾这样评价他的老师潘光旦先生:“我们这一代人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潘先生比我们更深一层,就是把心思用在自已怎么看待自己上。”
【答案】例文:
谁的目光值得重视
费考通先生在评价他的老师潘光旦时,曾谈及面对外来的毁誉和自我的评价的态度。不难看出,费先生更加偏向于自己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而我认为,仅仅看重其中之一是十分片面的。如果问,他人与自己,究竟哪一个看待我们的目光更值得重视,那么我想说,他人的看法重要,而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更重要。
- 29 -
费孝通先生说:“我们这一代很看重别人怎么看待自己……”不仅仅在那个年代,直到现在,许多人心中还是十分在意他人的看法。社会经济在发展,科学技术在不断进步,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社会需要一批批有实力、有思想的人才,而在选拔人才的过程中,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是大多数人必须考虑到的。潜移默化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亦受到社会的影响,为了得到他人的许可,迎合社会的需求,许多人为之付出努力,他人的目光成为推进人们不松懈不放弃的动力。可见,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目光是有必要的,外界对自己的关注能督促自己向正确的、积极的方向发展。
若是过分在意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那么人生将会变得功利而乏味。也许有哪一天,当自己所作所为成了为得到别人的赞誉和认可,那他也许就会在人生之路上迷失方向,失去了真正的目标与追求,失去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潘光旦能成为费孝通先生的老师,不仅在于学识方面,更在于他对自己的态度——比其他人更加在意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一日三省吾身”“日参省乎己”,是自律与自省的表现,是追求与探索的精神。居里夫人与她的丈夫历经三年多的时间,在矿渣中提炼出了镭。在别人看来,她不该生活在那样的环境中——贫穷、辛苦、对健康不利。令她坚持的动力,是对科学的探索,是对科学无尽的求知欲,当然,更是对自己严格的要求与督促,对自己理想信念的坚持.因而,我们发现的不仅是放射性元素,更是那位勤劳淡泊的女科学家。过分在意外界的目光、别人的毁誉,这样的自己永远活在别人眼中,会让自己迷失方向,甚至违背初衷。由此可见,自我的检省、反思多么重要,它能使一个人保持独立的人格。
若是缺少了自己的目光,仅仅在意他人,那么就会失去个性,随波逐流;若是缺少了他人的目光,那么就会自傲、自负,走向极端,成为世人眼中的“怪人”。
无论是别人怎么看待自己,还是自己如何看待自己,都存在局限性。若是仅仅只在意其中之一,定会导致许多弊端。两者相辅相成,不可缺一,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在迎合社会需求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性格。谁的目光值得重视,是所有人的,当然,更要包括自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材料作文的写作能力。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还要理清关系,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
- 29 -
审题:材料选自费孝通的句话,围绕的是“怎样看待自己”的问题。“看重别人怎么看自己”在意的是身外的褒贬评价、名利地位,那都是虚名;“心思用在自己怎么看待自己”,在意的是自己对不对得住自己,是对自己的认识、定位,是对自我的理想信念的坚持。“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庄子)”,“是自律更是自省,使自我保持独立的人格(华羽茜)”,是自我生命能不能不断创造与更新,从而获得真价值、真意义。许多人好像很看重自己,其实看重的都是一时之名利;对自己生命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反而是不关心、不负责任的,因而也就无法享受到生命的真正欢乐。“自己对不起自己”,这才是真正的大问题。考生写作时可以把立意放在观照自己、审视自己的角度上。也可以作辩证分析:“旁观者清”,别人的意见和建议,社会公认的价值观、道德规范;“一日三省吾身”,坚持自我。两者相结合,这样就可以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了。
参考立意:
(1)学会“日参省乎己”,倾听自己心底的言语;
(2)对自我内心的省视、体察,对自我价值的认识、追求;
(3)有人关注他人意见,有人坚持内心所向,若能两者结合,必能相得益彰;
(4)莫要忽视自己的心镜,心镜中的自己便是最真、最坚定的自己;
(5)关注自我、反思自我才是最重要的,抛开面具,正视自我;
(6)以己为镜,可以善其身。
参考素材:
(1)俗话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莫过于自己。要战胜这个最大的敌人首先要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但,究竟有多少人想过你了解自我有几分。当你为了风度而故作潇洒,为了成熟而故作深沉,为了迎合他人而人云亦云,你是否暗地里想过,我了解自己吗?当你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徒劳奔忙时,你是否记得那句话:不是你的,就别再勉强。我们固然渴望潇洒的外表,和谐的人际关系;顽强的毅力,进取的精神我们也不能少。但我们不能因盲目地追求而失去自我;不必因没有闭月羞花之貌而自惭形愧。找到自我,重要的不在于虚有其表,而在于丰富的内涵,在于自自然然如行云流水般的一言一行。
(2)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敌手,而是你自己,你脆弱的心是你最可怕的敌人。而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想过,在生活中,人们最先注意的是自己,还是别人?“当然是自己。”你毫无疑义地说。你说得很对,拿到一张集体照,每个人的目光首当其冲不就是落在自己身上吗。可是人们经常会发生不认识自己的现象:“我怎么会做出这种事,说出这种话,简直不可思议。”有些人在碰到意外打击不能自拔时,会一下失去自我。“我心已碎,我已心灰意冷,我依然怕黑,无人给我安慰,我到底是谁啊?是恶魔?是天使?”
- 29 -
(3)不管是历史写照,还是文学作品,悲剧人物都可以从个性失衡,失去自我中寻找到缘由。如果没有镜子,不去河边、并且照照,人类可能永远不会知道自己的模样。同样,人不去自观自己,内视自己,不去认认真真坐下来想一想,要是难以了解自己那变化莫测的思维、情绪和自我表现。当你在失败和挫折中,自己看不上自己,自己和自己赌气,摔东西、骂人、捶打脑袋、无休止地长吁短叹时,你有没有想过,这并没有解脱你的失败,减轻挫折。你有没有想过:是谁在阻挠你取得成功呢?这个人正是你自己。世界上最可怕的不是敌手,而是你自己。
(4)有人写过这样一本书:《生生世世为矮人》。只有在“自卑”中寻找突破口,才有可能改变自我。你可能知道“白天鹅”的故事。当一只天鹅掠过长空,那洁白的羽毛,端庄的体态使人们赞叹不已。可是,在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这只美丽的天鹅,原先却是一只“丑小鸭”。当它刚刚破壳而出的时候,生得很瘦小,那些自以为是的鸭子根本瞧不起它。它默默地、日复一日地坚持训练自己,最后终于在一个早晨振翼飞向蓝天。从古至今功名显赫的名人激起多少人的羡慕,钦佩,当这些人站在人们面前时,使人感到浑身上下都有一种人格魅力,可他们并非都是丰功伟绩的幸运儿。翻开他们每个人的经历,几乎都有过“丑小鸭”的坎坷经历。他们善于把自己的缺陷当作人格完善大厦的铺垫,从而铸就了不屈奋斗的个性。
结构示例:《谁的目光值得重视》,议论文文体。开篇简引材料,亮明观点:他人的看法重要,而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更重要。首先分析重视他人对自己的目光是有必要的,外界对自己的关注能督促自己向正确的、积极的方向发展;然后分析自我的检省、反思多么重要,它能使一个人保持独立的人格;最后总结,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在迎合社会需求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性格。
【点睛】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必须全面理解材料,把握材料的主旨,了解材料所涉及的几个方面或层次。另外,材料作文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材料的整体着眼,不能纠缠局部的细节,否则很有可能出现偏题跑题现象。另外材料所蕴含的观点可能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结论,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材料,在动笔前,还要对所得到的观点进行适当的筛选。
附加题
阅读材料,完下面小题。
灯市
我邑岁于三月二十三日为天后诞展,先期县官出示,沿衡鸣锣,令居民悬灯结彩以祝,前后数日,城外街市,盛设灯彩,自大东门外之大街,直接南门,暨小东门外之内外洋行街及大关南北,绵亘数里,高搭彩棚,灯具不断,店铺争奇赌胜,内外通明,遥望如银山火树,金吾不禁,彻夜游行;百里外舟楫成集,浦滩上下,泊舟万计;名班演刷,百技杂陈,笙歌之声,昼夜不歇。凡阅半月,而灯事始毕,自道光辛丑,海疆多故,驻兵设防,因罢灯市,通商后,华夷杂处,恐生争端,遵以为禁云。
- 29 -
雨苍氏曰:“乱后文章感慨多”,拙句也。生际承平一罹变故觉事无大小知皆有今昔之慨灯市其一端尔。
(节选自毛祥麟《墨余录》,有删节)
22. 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4处)
23. 文末加点的“雨苍氏曰”的作用与《史记》中的________ 及《聊斋志异》中的________ 相同。
24. 根据文意,简要概括灯市的特点。
【答案】22. 生际承平/一罹变故/觉事无大小/知皆有今昔之慨/灯市其一端尔
23. (1) 太史公曰 (2)异史氏曰
24. 持续时间长;空间范围广;可彻夜游行;有杂戏助兴;热闹非凡。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断句能力是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断句时首先要仔细阅读文段,把握语段的基本意思,然后充分利用各种标志词及句式特点断句。
句子的翻译是:生活太平,一旦遭遇变故,就觉得事情无论大小,都会产生昔盛今衰的感慨。灯市就是其中的一个罢了。此句断句的关键是抓住动词谓语,如“罹”“觉”“知”等词,判断短语结构特点:“生际承平”是主谓短语,可独立成句,其后断开;“一罹变故”是动宾短语,结构独立,其后断开;“觉”与“事无大小是动宾关系,联系紧密,其后断开;“知”与“皆有今昔之慨”也是动宾关系,中间不宜断开,其后断句。最后的断句是:生际承平/一罹变故/觉事无大小/知皆有今昔之慨/灯市其一端尔。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积累。文学常识,主要考查一些名家作品知识,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
《史记》结尾用“太史公曰”,“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自称,是司马迁对书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其史学思维的阐释。《聊斋志异》结尾“异史氏曰”,“异史氏”也是蒲松龄的自称。本文“雨苍氏曰”也是作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24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认真阅读文本,从文本中找出文中体现“灯市”特点的语句,再用自己的话概括即可。
- 29 -
“前后数日”“凡阅半月,而灯事始毕”概括出持续时间长;“自大东门外之大街,直接南门,暨小东门外之内外洋行街及大关南北,绵亘数里”概括出空间范围广;“金吾不禁,彻夜游行”概括出彻夜游行;“名班演刷,百技杂陈”概括出杂戏助兴;“笙歌之声,昼夜不歇”概括出热闹非凡。
【点睛】常用的断句方法有:①根据文意断句。②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对话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③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也、矣、焉、耳等经常用于陈述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疑问语气词: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④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
参考译文:
我们城在三月二十三日庆祝天后诞生,先是县官贴出告示,沿街敲打锣鼓,让居民张灯结彩来庆祝,前后多天时间,城外街道,设置彩灯,从大东门外的大街,一直到南门,以及小东门外的内外洋行街道和大关南北,绵延几里地,高搭彩棚,灯饰没有间断,店铺之间竞相比赛,内外灯火通明,远看像银山火树,这一天解除宵禁,百姓彻夜游玩;百里以外船只聚集,滩岸上下,停泊的船只数以万计;著名的演艺班子都来表演,各种民间杂技汇聚,奏乐唱歌的声音昼夜不停。历经半个月,赏灯的玩乐才结束,从道光帝辛丑年间,沿海边疆多生事端,朝廷派驻守军,设置防务,于是才结束了灯市。通商以后,华夏与蛮夷居住在一起,朝廷担心生出争议事端,就遵从禁止了灯市。
雨苍氏说:“乱后文章感慨多”,这是我的拙作呀。生活太平,一旦遭遇变故,就觉得事情无论大小,都会产生昔盛今衰的感慨。灯市就是其中的一个罢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5.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头发的故事》大部分都是主人公N先生的独白,通篇没有完整、紧凑、集中的情节,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但这种特殊的结构却形成了独特的视角与观点,使文章对主旨的表达更具表现力。
B. 《家》中的觉慧富有斗争精神,追求光明、自由、幸福,否定封建礼教,走上彻底叛逆的道路;但他也有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狂热与幼稚。
C. 《茶馆》中常四爷悟出了这样一个荒唐的
- 29 -
“道理”:“有钱呀,就应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在这一人物身上,体现了民族资产阶级既有干事业的狂热又易在挫折面前软弱灰心的特点。
D. 哈姆雷特在孤立无援的不利条件下,用装疯来麻痹敌人,接连经受了克劳狄斯及母亲派来的他的同学、恋人对他的试探。最后采用“调包计”,除掉两个作为奸王走卒的同学,使奸王借刀杀人的计谋没有得逞。
E. 《欧也妮·葛朗台》塑造的爱情悲剧中,两位青年主人公并不是故事中的第一主角,小说浓墨重彩加以描绘的,不是悲剧中的负心汉,甚至也不是痴情女,而是这场悲剧的主要制造者老葛朗台。
【答案】C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
C项,“常四爷”错误,应该是“秦二爷”。
D项,“克劳狄斯及母亲派来的”错误,是克劳狄斯派来的他的同学、恋人、母亲对他的试探。
故选CD。
26.简答题
(1)翠翠请祖父用双管唢呐吹《娘送女》这支曲子给她听,有什么样的用意?
(2)“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没处再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这里的“我”是《红楼梦)中的谁?诗句的作者是谁?诗歌吟咏的对象是什么?诗题是什么?
【答案】(1)婚礼鼓声迎婚喜轿,勾起翠翠两年前与傩送相识的记忆,少女对朦胧的爱情有所憧憬,但少女持有的羞涩矜持又让她难于向爷爷诉说,于是只好请祖父吹《娘送女》的曲子,寄托自己的少女情怀。
(2)林黛玉(或潇湘妃子),史湘云(或枕霞旧友),菊花,《供菊》。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名著以及积累文学常识的能力。名著阅读考查,考点大多落在主要人物、重要情节和主题理解上,能力层级多为“识记”。题型多采用填空题、选择题和简答题,考生只需要在平时多“识记”基本的名著知识,了解名著的名段名角即可。
- 29 -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沈从文小说《边城》人物、情节的理解分析能力。“吹唢呐的一上岸后,又把唢呐呜呜喇喇吹起来,一行人便翻山走了。祖父同翠翠留在船上,感情仿佛皆追着那唢呐声音走去,走了很远的路方回到自己身边来” 这一段描写婚嫁,看到别人家办喜事,眼前端午,迎亲花轿撩拨了翠翠内心深处的情思,勾起翠翠两年前与傩送相识的记忆,引发了她对爱情的美好憧憬。翠翠请祖父吹唢呐《娘送女》,但是,翠翠没有娘,翠翠只有爷,翠翠满腹的心事不好向爷爷倾诉,从侧面烘衬了翠翠对未来迷茫和惆怅的心情。
小题2:本题考查学生对《红楼梦》相关人物、情节的记忆、理解能力。《红楼梦》第三十八回写贾母领着众女眷在藕香榭赏花饮酒吃螃蟹,欢乐非凡。宝玉和众姐妹们酒足蟹饱之后,诗兴大发,分题作了十二首咏菊诗。这一情节是黛玉评价湘云的《供菊》诗。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文艺复兴时代的建筑师与以往任何时代的建筑师都不同,他们一边进行建筑创作,一边潜心研究各种文化。他们不再是传统的工匠,而成了满腹经纶的学者;建筑也不再是传统习惯的延续,而变成一种高尚的文学想象;建筑师此时不仅是在建造一座建筑物,他还在建造着一座理论大厦。
建筑师在他的设计领域有了一系列新发现,佛罗伦萨的画家发现了透视学,从而产生了空间关系的新概念。其次是发现了和声中的音程与节拍在物理量度上是有精确比例的,这无疑使人们对统一感又有了意外的体验,窥测到一个富有意味的新王国,人们推想一座建筑物就应有可能在它的尺度和比例上反映出自然本质和上帝的根本法则。首先将这种理论付诸实践的是阿尔伯蒂。他在《论建筑》一书中阐述了以数字和谐为美的基础和理论,推崇基本几何体——方形、立方体、圆形、球体的绝对权威,进而由这些形体的成倍数关系的增减创造理想的比例,阿尔伯蒂探究的第二个问题,即一种对人的权力和才能的深切关注。人们发现人本身具有一种新的尊严,人文主义者信奉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人是一切事物的量度。”在综合了各种理想形式去创造每一座完美的教堂时,阿尔伯蒂都深信自己是在创造上帝的一个想象。这个理想中的形体折射着人的形貌。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一座建筑应该反映人体比例。”达·芬奇的名画也把人体比例与理想形式---方形和圆形联系在一起。根据这些理论,阿尔伯蒂创造了许多堪称文艺复兴里程碑的建筑。
(节选自刘托《外国建筑艺术欣赏》有删改)
27. 简要概括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师的特异之处。
28. 概括文中加点的“新发现”的内涵。
29. 阿尔伯蒂能创造出里程碑式建筑的理论依据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 29 -
【答案】27. 具有文化积淀,充满文学想象,重视理论素养。
28. 发现了透视学;产生空间关系新概念;发现和声中的音程与节拍在物理量度上有精确比例;对统一感的意外体验;推想出建筑物应在尺度和比例上反映自然本质和上帝的根本法则。
29. “建筑物有可能在它的尺度和比例上反映出自然本质和上帝的根本法则”的推想,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人是一切事物的量度”,维持鲁威提出的“一座建筑应该反映人体比例”,达芬奇的名画把人体比例与理想形式——方形和圆形联系在一起。
【解析】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把握全文内容要点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并加以概括。
本题要求概括“文艺复兴时代建筑师的特异之处”,语境在第一段,关键句有:“成了满腹经纶的学者”“变成一种高尚的文学想象”“建造着一座理论大厦”。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文中信息、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先要仔细读文章内容, 体会文章的主旨。再根据词语所在的语境,结合上下文内容体会词语的含义。
“新发现”的内涵主要在第二段,关键句有:“佛罗伦萨的画家发现了透视学”“产生了空间关系的新概念”“发现了和声中的音程与节拍在物理量度上是有精确比例的”“使人们对统一感又有了意外的体验”“人们推想一座建筑物就应有可能在它的尺度和比例上反映出自然本质和上帝的根本法则”。据此分条表述即可。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清题干要求,其次确定答题区间,第三要勾画出相关语句,第四进行整合。
解答本题,首先要根据题干意思在文中找到“理论依据”相关内容。“根据这些理论,阿尔伯蒂创造了许多堪称文艺复兴里程碑的建筑”出现文章第二段的最后,是一个总结句,据此可知“这些理论”的信息在上文语境,关键句主要有:“人们推想一座建筑物就应有可能在它的尺度和比例上反映出自然本质和上帝的根本法则”“人文主义者信奉毕达哥拉斯的名言:‘人是一切事物的量度。’”“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提出:‘一座建筑应该反映人体比例。’”“达•芬奇的名画也把人体比例与理想形式---方形和圆形联系在一起”。
- 29 -
【点睛】文意概括性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围绕题干找到文中的关键语句然后分点作答.筛选之前要先依据题干确定答题的区域,然后再找与之相关的内容.要对文中的信息进行分类,区分重要、次要的信息;要对这些信息归类,还要证明哪些信息是同一关系,哪些信息是包容关系,哪些信息是从属关系,哪些信息是并列关系等等。
- 29 -
- 29 -
相关文档
-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0届高三下学期第2021-06-0811页
- 江苏省盐城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2021-06-0824页
- 语文卷·2018届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2021-06-089页
-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0届高三5月高考2021-06-0814页
-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2021-06-0730页
-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0届高三5月检测2021-06-0629页
-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2021-06-0514页
-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2021-06-0514页
- 江苏省盐城中学、扬州中学、苏州中2021-06-0410页
- 江苏省盐城中学2020届高三第一次模2021-06-03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