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教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届高三一轮复习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教案 ‎【高考攻略】 ‎ 一、常用术语 ‎  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是指作家运用了哪些写作原则、规律和方法来塑造文学形象和表现作品的内容的。具体来说,对文章的表达技巧的分析主要指:一是作家在表达方式运用上的技巧和文体知识运用方面的技巧,二是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其他相关写作方面的技巧。‎ ‎  从高考试题来看,对表达技巧的考查不但要求学生判断某种表达技巧是什么,而且要求赏析其表达的作用。‎ ‎(一)叙述人称 ‎  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二)叙述方式 ‎  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三)描写 ‎  总体来说,描写有以下一些作用:①再现自然风光。②描绘人物的外貌及内心世界。③交代人物活动的自然及社会环境。‎ ‎  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  3.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渲染气氛,更好地表现人物。‎ ‎  4.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  5.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四)修辞 ‎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  2.比拟:给物赋予人的形态情感(指拟人),描写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  3.借代: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 ‎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  5.对偶:便于吟诵,易于记忆,使词句有音乐感;表意凝练,抒情酣畅。‎ ‎  6.排比:节奏鲜明,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长于抒情。‎ ‎  7.反复:写景抒情感染力强;承上启下,分清层次;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  8.对比:使所表现的事物特征或所阐述的道理观点更鲜明、更突出。‎ ‎  9.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10.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五)结构安排 ‎  布局谋篇的技巧 ‎  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度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  线索:‎ ‎  记叙文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如下几种: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 ‎  从结构上明确不同位置的句子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  1、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  2、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  (1)记叙文(散文)的结构特点 ‎  ①按时间顺序或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组织材料。‎ ‎  ②按观察点的变换安排材料,如《我的空中楼阁》。‎ ‎  ③按场面的安排安排材料,如《内蒙访古》。‎ ‎  ④按材料性质归类安排结构,如《琐忆》。‎ ‎  ⑤按作者认识的过程或感情的变化安排材料。如《荔枝蜜》。‎ ‎  ⑥按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作为行文线索安排材料。‎ ‎  (2)议论文的结构特点 ‎  ①按逻辑思维分,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 ‎  ②按篇章结构分,常见的结构有并列式、对照式、层进式和总分式。‎ ‎(六)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 ‎  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 ‎  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 ‎  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七)语言 ‎  1、语言是否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  2、具有怎样独特的语言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  3、运用了什么独特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通感等)。‎ ‎(八)表现手法 ‎  1、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  2、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 ‎  3、先抑后扬,引发好奇,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  4、托物言志,作者在对事物的进行描绘的过程中,非常巧妙地寄托作者个人的情感和理念,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事物中,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含蓄、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 ‎  5、借景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来衬托作者或喜或悲的情感。‎ ‎  6、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的刻画人物的性格,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结构紧凑,笔墨集中。‎ ‎  7、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  8、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  9、渲染烘托,渲染,是指作者通过对人物的外形、行为、心理、语言或事件、环境、景物等作多方面的挥洒铺陈,集中描写,突出人或事物的本质特点,用以加深主题的一种表现手法。衬托是指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这种写法除了利用反差对比使主要形象更加鲜明外,还会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发现二者的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的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 衬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  10、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九)、议论文论证方法 ‎  1、比喻论证,其作用是将抽象的道理寓于具体的形象之中,使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容易被人接受。‎ ‎  2、类比论证,通过讲故事、打比方的办法将相类似的两件事进行比较,从而由此及彼,自然地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它以浅寓深,以近比远,形象鲜明,有很强的说服力。‎ ‎  3、举例论证,用确凿典型的事实来证明论点,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  4、对比论证,运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或道理进行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鲜明的对比,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 ‎  5、引用论证,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 ‎  6、引申论证,通过对事理原因或结果的周密分析,层层剖析,从而证明论点的正确性、合理性,精彩深刻。  ‎ ‎(十)答题技巧提醒 ‎  1、高考对表达技巧题的考查多是主观题,需要组织文字准确的表述。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些文段所显示的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高考题已取消了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特别是在答赋分较高的概括性题目时,一定要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清晰明白,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  3、用术语:‎ ‎  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 ‎  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 ‎  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 ‎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  高考中的现代文主观题阅读(一般是有一定的阅读难度和信度的文学作品,主要是散文,再就是小说),因其分值高,难度又大,一直是学生语文高考的瓶颈。能否正确解答这类题,基本决定了学生的语文成绩的高低。对现代文阅读题的畏难心理、长期以来的挫败感以及掌握答题方法不到位,使许多同学陷入束手无策的尴尬境地,常常望“文”兴叹。‎ ‎(一)、有关语言修辞的题型 ‎  描绘类 ‎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 ‎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 (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  结构类 ‎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  修辞类 ‎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  1. 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  2. 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  3. 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  答题示例: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节选自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 ‎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 ‎(二)、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答题模式:‎ ‎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  3. 文末: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言有尽而意无穷。‎ ‎  答题示例: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节选自韩羽《父子之间的怯意》)‎ ‎  问: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即上文)在作品中的作用。‎ ‎  答:(1)为下文写父亲对“我”的爱作反衬;(2)为文末写父亲对“我”的怯意作铺垫;(3)照应了“父子之间的怯意”这个题目。  ‎ ‎(三)、有关表现手法的题型 ‎  艺术类 ‎  提问方式:文章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  答题示例:这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各有其截然不同的背景、色彩和内涵,不可一概而论,却都是时代浮沉的侧影,历史浩荡前进中飞溅的浪花。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并不取决于地理距离的远近。我们第一代的华侨,含辛茹苦,寄籍外洋,生儿育女,却世代翘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当祖国需要的时候,他们都做了慷慨的奉献。香港蕞尔一岛,从普通居民到各业主王、绅士爵士、翰苑名流,对大陆踊跃捐助,表示休戚相关、风雨同舟的情谊,是近在眼前的动人事例。(节选自2003全国卷《乡土情结》)‎ ‎  问:本文第四段(即上文)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  答: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涵义。具体说明了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既照应了开头,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  人称类 ‎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  答题示例: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节选自2000年全国卷《长城》)‎ ‎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 ‎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 ‎(五)、有关鉴赏人物形象的题型 ‎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  答题模式:按总分(分总)来回答。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 ——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 ‎ 几组手法区别 ‎  1、渲染和烘托 ‎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 ‎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 ‎  2、对比和衬托 ‎  衬托则是利用事物间的近似或对立的条件,用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它可以使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突出、形象。衬托有正衬、反衬两类。利用事物的相似条件来衬托就是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就是反衬。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衬”出其中的一个。‎ ‎  对比则是把对立的事物,或景,或境,或人,或情,前后相叙,加以比照,来使人从中有所感有所悟,更加强烈而清晰地传达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意旨,以增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它强调的是通过比照更鲜明强烈地表达某种意旨。‎ ‎  对比和衬托都有对照的意味,都是通过对某些事物(或形象或情感)进行对照来完成。但是对比仅限于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而衬托还可以是相似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对比通过对照落脚点不在于相互对照的任何一方,而是从对照中昭示某种情感认识;衬托通过对照落脚点在于凸显相互对照的某一方。‎ ‎  3、衬托和烘托 ‎  不论哪种衬托,强调的都是两个事物通过比较而使其中一个更加凸显。落脚在一个“衬”,特别强调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 ‎  烘托强调的是对一种事物从侧面着意进行描述或铺排,来使该事物形象更突出。落脚不一定是由相近或相对的事物进行对照,而强调侧面地对该事物进行 “烘”。‎ ‎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某中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的修辞手法。衬托,若就衬体与主体的性质与关系而言,可分为正衬与反衬这两种。‎ ‎  正衬,即是用一与本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 反衬,即是把一种与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衬烘托本体。‎ ‎【高考真题】‎ ‎(湖南卷)‎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想飞 徐志摩 我们吃了中饭出来到海边去,云雀们也吃过了饭,离开了它们卑微的地巢飞往高处做工去。瞧着,这儿一只,那边又起了两!一起就冲着天顶飞,小翅膀动活的多快活,圆圆的,不踌躇的飞,——它们就认识青天。一起就开口唱,小嗓子动活的多快活,一颗颗小精圆珠子直往外唾,亮亮的唾,脆脆的唾——它们赞美的是青天。瞧着,这飞得多高,有豆子大,有芝麻大,黑刺刺的一屑,直顶着无底的天顶细细的摇,——这全看不完了,影子都没了!‎ 飞。“其翼若垂天之云……背负苍天,而莫之夭阏者”,那不容易见着。我们镇上东关厢外有一座黄坭山,山顶上有一座七层的塔,塔尖顶着天。塔院里常常打钟,钟声响动时,绕着塔顶尖,摩着塔顶天,穿着塔顶云,有一只两只有时三只四只有时五只六只蜷着爪往地面瞧的“饿老鹰”,撑开了它们灰苍苍的大翅膀没挂恋似的在盘旋,在半空中浮着,在晚风中泅着,仿佛是按着塔院钟的波荡来练习圆舞似的。那是我做孩子时的“大鹏”。有时好天抬头不见一瓣云的时候听着豸虎 忧忧的叫响,我们就知道那是宝塔上的饿老鹰寻食吃来了,这一想象半天里秃顶圆睛的英雄,我们背上的小翅膀骨上就仿佛豁出了一锉锉铁刷似的羽毛,摇起来呼呼响的,只一摆就冲出了书房门,钻入了玳瑁镶边的白云里玩儿去,谁耐烦站在先生书桌前晃着身子背早上的多难背的书!呵飞!不是那在树枝上矮矮的跳着的麻雀儿的飞;不是那凑天黑从堂扁后背冲出来赶蚊子吃的蝙蝠的飞;也不是那软尾巴软嗓子做窠在堂檐上的燕子的飞;要飞就得满天飞,风拦不住云挡不住的飞,一翅膀就跳过一座山头,影子下来遮得阴二十亩稻田的飞,到天晚飞倦了就来绕着那塔顶尖顺着风向打圆圈做梦……‎ 飞。人们原来都是会飞的。天使们有翅膀,会飞,我们初来时也有翅膀,会飞。我们最初就是飞了来的,有的做完了事还是飞了去,他们是可羡慕的。但大多数人是忘了飞的,有的翅膀上掉了毛不长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翅膀叫胶水给胶住了再也拉不开,有的羽毛叫人给修短了像鸽子似的只会在地上跳,有的拿背上一对翅膀上当铺去典钱使过了期再也赎不回……真的,我们一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但没了翅膀或是翅膀坏了不能用是一件可怕的事。因为你再也飞不回去,你蹲在地上呆望着飞不上去的天,看旁人有福气的一程一程的在青云里逍遥,那多可怜。而且翅膀又不比是你脚上的鞋,穿烂了可以再问妈要一双去,翅膀可不成,折了一根毛就是一根,没法给补的。还有,单顾着你翅膀也还不定规到时候能飞,你这身子要是不谨慎养太肥了,翅膀力量小再也拖不起,也是一样难不是?一对小翅膀驮不起一个胖肚子,那情形多可笑!到时候你听人家高声的招呼说,朋友,回去吧,趁这天还有紫色的光,你听他们的翅膀在半空中沙沙的摇响,朵朵的春云跳过来拥着他们的肩背,望着最光明的来处翩翩的,冉冉的轻烟似的化出了你的视域,象云雀似的只留下一泻光明的骤雨——那你,独自在泥土里淹着,够多难受,够多懊恼,够多寒伧!‎ 是人没有不想飞的。老是在这地面上爬着够多厌烦,不说别的。到云端里去,到云端里去!那个心里不成天千百遍的这么想?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到海,从海再看到陆地。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代。‎ 人类初发明用石器的时候,已经想长翅膀,想飞。原人洞壁上画的四不象,它的背上掮着翅膀;拿着弓箭赶野兽的,他那肩背上也给安了翅膀。小爱神是有一对粉嫩的肉翅的。挨开拉斯(Icarus)是人类飞行史里第一个英雄,第一次牺牲。安琪儿(那是理想化的人)第一个标记是帮助他们飞行的翅膀。人类初次实现了翅膀的观念,彻悟了飞行的意义,挨开拉斯闪不死的灵魂,回来投生又投生。人类最大的使命,是制造翅膀;最大的成功是飞!‎ ‎(选自《中国现代散文选(1918—1949)》,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节)‎ ‎15.简析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云雀的原因。(4分)‎ 答:                                                                        ‎ ‎16.为什么只有“饿老鹰”成了“我做孩子时的‘大鹏’”?(6分)‎ 答:                                                                         ‎ ‎17.谈谈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运用第二人称的好处。(4分)‎ 答:                                                                         ‎ ‎18.联系上下文,简析作者为什么说“是人没有不想飞的”,并结合现实,谈谈“想飞”的积极意义。(8分)‎ 答:                                                                        ‎ 参考答案:‎ ‎15. 答:①描写出云雀飞向青天的高远与快乐;②引出“我”对“飞”的渴望。‎ ‎16. 答:①庄子笔下“大鹏”的飞令“我”神往,但“大鹏”在现实中“不容易见着”;②现实中麻雀、蝙蝠、燕子的飞是“我”不屑的;③撑开大翅在天空中盘旋的“饿老鹰”暗合了“我”心中的“大鹏”形象。‎ ‎17. 答:①运用第二人称,如对朋友,殷殷相告,有一种亲切感;②有利于作者对不想飞的“你”倾注同情与关怀,与“你”共同感受不能飞的痛苦。‎ ‎18.答:①在作者看来,人原来都是会飞的,但因各种缘故,多数人“过了做孩子的日子就掉了飞的本领”,而不能飞是件可怕的事;飞上天空,就能将世界“看一个明白”,彻悟做人的意义和价值。②可以从做人要志存高远,不懈追求等角度谈积极意义。‎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新课标卷)‎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血的故事 林海音 南腔北调的夏夜乘凉会,一直聊到月上中天,还没有散去的意思。‎ 大家被彭先生的故事迷住了。‎ 彭先生是张医师的朋友。张医师最近常鼓励大家去验血型。大家都没有动过大手术,‎ 对于血的一切不够亲切。‎ 今晚又谈到了血型。这位彭先生说,作为现代的国民,血型不可不验,而且它或许还有意想不到的妙用呢!‎ 这时,钱太太开腔了:“干脆说罢,我就怕验出是AB型的!”‎ 钱太太所以这么说,实在也怪张医师,他曾说AB型是不祥之兆。‎ ‎“我丈母娘就是AB型的。”这时,彭先生忽然冒出来这么一句话。钱太太“咯”地笑了:“还管丈母娘的血型呢!”‎ 张医师紧接着说:“提到彭先生的丈母娘,你们别笑,这里还有段恋爱悲喜剧呢!倒是可以请彭先生讲给你们听。”‎ ‎“谈起来,是五年前的事了,”彭先生躺在藤椅上,仰着头,喷着烟,微笑着,他倒真是在做甜蜜的回忆呢!“那时秀鸾在秘书室做打字员,天天从我办公桌的窗前经过。”‎ ‎“你就拿眼盯着看!”有人插嘴。‎ ‎“不错,我盯着她那会说话的眼睛,淘气的鼻子,甜蜜的小嘴儿……”‎ ‎“结果认识了没有?”‎ ‎“我们当然有机会认识啦!日子一久,我们就坠入情网了,互订终身。热带的小姐,实在另有她们可爱之处。”‎ ‎“台湾小姐?”到这时大家才知道是位台湾小姐。‎ ‎“糟糕的就在秀鸾是台湾小姐。”彭先生接着说。‎ ‎“我知道,一定是聘金的问题。”有人说。‎ ‎ 彭先生悠然地吸着烟,摇摇头:“是我那位老丈人的问题!”‎ ‎“我那老丈人真是铁打的心肠,任凭秀鸾怎么哀求,就是不许她嫁给我。”‎ ‎“他认准了‘外省郎’没好的。秀鸾跟她爸说,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老头子也说,你要嫁给那小子,我只当你死了。结果,秀鸾还是投进了我的怀抱。”‎ ‎“但是关于你丈母娘的AB型呢?”这时钱太太又想起了这件事。‎ 大家笑起来了,彭先生接着讲:‎ ‎“我是很乐观的,我总以为我们结婚以后,一定会把我们翁婿之间的关系慢慢调整过来。可是一年下来,我的愿望始终就没实现,有时看着秀鸾挺着大肚子进去,就让我风里雨里站在门口,我真想冲进去。可是我心疼秀鸾,到底还是忍住了。”‎ ‎“真惨!”林太太不胜唏嘘。‎ ‎“倒是我那丈母娘会偷偷出来塞给我点心什么的。”‎ ‎“有一天我独个儿上了老丈人家的门儿喽!”‎ ‎“好大胆子!”有位先生插嘴。‎ ‎“你以为我上门找打架哪,我是报告秀鸾入院待产的消息去了。大胖儿子生下了,算是又见了一代,可是我们的情形并未见好转,老丈人在他女儿面前连半个字都没问过我。”‎ ‎“迭格【注】老泰山凶得来!”‎ ‎“硬是要不得!”‎ ‎“有一天,”这段回忆大概很有趣,彭先生自己也未语先笑了,“秀鸾匆匆忙忙回来了,慌慌张张地说:‘爸爸病了!’‘什么病呀?’‘肠子!肠子要剪断!快走。!唉!我那铁石心肠的老丈人呀!也有一天柔肠寸断了!”‎ 大家听到这里哄然大笑。林太太说:“彭先生,你解恨了,是不是?”‎ ‎“不敢!”彭先生虽然这么说,可是仍然可以看出他的轻松。“秀鸾说爸爸需要输血,但秀鸾是A型,小舅子是B型,丈母娘是AB型……”‎ ‎“他们都不能给病人输血,买血要五百块钱100CC,共需300CC一千五,秀鸾母女在着急。我对秀鸾说:‘这样说来,你爸爸是O血型的喽?’秀鸾点点头。我说:‘你何必着急呢!现成的大血人在这儿哪!我也是O型的呀!’‎ ‎“第二天,我那干巴巴的老丈人,一把拉住我的手,‘你金家伙!你金家伙,’……”‎ ‎“你金家伙?是日本话,还是骂人的话?”‎ ‎“‘你金家伙’,台湾话‘你真正好’也!我们爷儿俩的手紧紧地握着,两股热血交流,一切嫌隙都被血般的事实给溶化了!”彭先生说到这里,向张医师挤了一下眼,微笑着,“所以,我要奉劝诸位,血型不可不验,它实在有意想不到的妙用!”‎ 故事讲完了,大家觉得非常有趣,林先生首先说:“血型不可不验,明天就去验。张医师,先给我挂个号。”‎ ‎“对!对!血型不可不验。”大家同声地说。       (有删改)‎ ‎【注】迭格:吴方言,意为“这个”。‎ ‎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张医师紧接过彭先生的话,让彭先生讲述自己的恋爱悲喜剧,因为他事先知道彭先生的爱情故事很是生动曲折。‎ ‎  B.台湾姑娘秀鸾与彭先生相爱,却遭到了她父亲的反对。为了捍卫爱情,她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 ‎  C“铁石心肠”的老丈人有一天“柔肠寸断”,这是他改变对女婿态度的起因,而这一情节设计是作者的匠心所在。‎ ‎  D.这篇小说借助人物之间的对话,讲述了一个与血型有些关系的婚恋故事;巧妙地传达了作品的内在意蕴。‎ ‎  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南腔北调的外省人在台湾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文笔诙谐而又细腻。‎ ‎ (2)小说一开始就写乘凉会上“南腔北调”,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外省郎”彭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的题目是“血的故事”,但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8分)‎ ‎(1)答案: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E不给分。‎ 解析:A项彭先生的爱情故事是悲喜剧,不是生动曲折,张医师让彭先生讲故事是为了劝大家验血型。E、这篇小说的内容是关于外省人彭先生与台湾小姐的爱情故事。小说带有浓郁的台湾风情,对话风趣而又细腻。B、“不惜牺牲亲情,以至于以死抗争”错,秀鸾说过如果不答应,她宁可去死的话,但没有这样做,也没有牺牲亲情 ‎(2)答:①表明乘凉会上的人们的外省人身份;②提示小说主题的解读路径;③照应下文出现的各种方言。‎ 解析:本题考查细节的作用,应考虑细节本身的内容,细节与上下文的关系,细节与主题的关系。‎ ‎(3)答:①有担当,明大义:在老丈人危难时,以亲情、和睦为重,不计前嫌,施以援手,最终赢得信任;②执著隐忍;面对老丈人的排斥,不轻言放弃,不莽撞行事,捍卫了自己的爱情;③幽默乐观:说话风趣,与人为善,遇事能有良好的心态。‎ 解析: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4)答案:观点一:以“血型的故事”为题不合适。‎ ‎①“血”这个词可让人联想到“血脉”、“血缘”、“血性”等多种含义,如果以“血型的故事”为题,题意就显得单一了;②外省人和台湾人血脉同源,这是“血般的故事” ③彭先生的恋爱故事,实质上折射了外省人与台湾人之间的冲突与融合问题,小说表达了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 观点二: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合适。‎ ‎①“血”有类型之别,而语言有“南腔北调”之分,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彰显作者的巧思;②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围绕血型而展开的,以“血型的故事”为题;可与内容更吻合;③可显示“验血型”在文中的重要性,也与中华民族血浓于水,应该“一家亲”的主题不相冲突。‎ ‎【模拟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日历 冯骥才 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 厚厚一本日历是整整一年的日子 。每扯下一页,它新的一页——光亮而开阔的一天——便笑嘻嘻 地等我去填满。我喜欢日历每一页后边的“明天”的未知,喜欢它隐含着一种希望。“明天”乃是人生中最富魅力的字眼儿。生命的定义就是拥有明天。它不像“未来”那么过于遥远与空洞。它就守侯在门外。走出了今天便进入了全新的明天。明天会是怎么样呢?当然,多半还要看你自己的。你快乐它就是快乐的一天 ,你无聊它就是无聊的一天,你匆忙它就是匆忙的一天;如果你静下心来就会发现,你不能改变昨天,但你可以决定明天。有时看起来你很被动,你被生活所选择,其实你也在选择生活,是不是?‎ 每年元月元日,我都把一本新日历挂在墙上。随手一翻,光溜溜的纸页花花绿绿滑过手心,散着油墨的芬芳。这一刹那我心头十分快活。我居然有这么大把大把的日子!我可以做多少事情!前边的日子就像一个个空间,生机勃勃,宽阔无边,迎面而来。我发现时间也是一种空间。历史不是一个空间吗?人的一生不是一个漫长又巨大的空间吗?一个个“明天”,不就像是一间间空屋子吗?那就要看你把什么东西搬进来。可是,时间的空间是无形的,触摸不到的。凡是使用过的日子,立即就会消失,抓也抓不住,而且了无痕迹。也许正是这样,我们便会感受到岁月的匆匆与虚无。‎ 时针是从来不会逆转的,你每扯去一页用过的日历时,是不是觉得有点像扯掉一个生命的页码。‎ 我不能天天都从容地扯下一页。特别是忙碌起来,或者从什么地方开会、考察、访问归来,看见几页或十几页过往的日子挂在那里,暗淡,沉寂和没用;被时间掀过的日历好似就是废纸。可是当我把这一叠用过的日子扯下来,往往不忍丢掉,而把它们塞在书架的缝隙或夹在画册中间。就像从地上拾起的落叶。它们是我生命的落叶!   别忘了,我们的每一天都曾经生活在这一页一页的日历上。   记得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天,我在长沙路思治里12号那个顶层的亭子间被彻底摇散,震毁。我一家三口像老鼠那样找一个洞爬了出来。当我的双腿血淋淋地站在洞外,那感觉真像从死神的指缝里侥幸地逃脱出来。转过两天,我向朋友借了一架相机,爬上我那座狼咬狗啃废墟般的破楼,钻进我的房间--实际上已经没有屋顶。我将自己命运所遭遇的惨状拍摄下来。我要记下这一切。我清楚地知道这是我个人独有的经历。这时,突然发现一堵残墙上居然还挂着日历--那蒙满灰土的日历的日子正是地震那天:‎1976年7月28日,星期三,丙辰年七月初二,我伸手把它小心地扯下来。如今,它和我当时拍下的照片,已经成为了我个人生命史中刻骨铭心的珍藏了。 ‎ 由此,我懂得了日历的意义。它原是我们生命忠实的记录。从“隐形写作”的含义上说,日历是一本日记。它无形地记载我每一天遭遇的、面临的、经受的,以及我本人的应对与所作所为,还有改变我的和被我所改变的。 ‎ ‎  然而人生的大部分日子是重复的--重复的工作与人际,重复的事物与相同的事物都很难被记忆。所以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都是黯淡无光的。过后想起来,好似空洞无物。于是,我们就碰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关于人本的话题--记忆。人因为记忆而厚重、智慧和变得理智。更重要的是,记忆使人变得独特。因为记忆排斥平庸。记忆的事物都是纯粹而深刻个人化的。所有个人都是一个独特的“个案”。记忆很像艺术家,潜在心中,专事刻画我们自己的独特性。你是否把自己这个“独特”看得很重要?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   然而,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我们还要用行为去创造记忆。我们要用情感、忠诚、爱情、责任感,以及创造性的劳动去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把这一天深深嵌入记忆里。我们不是有能力使自己的人生丰富、充实以及具有深度和分量吗?   所以我写过:‎ ‎“生活就是创造每一天。”‎ 我还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 ‎“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 为此,每每到了一年最后的几天。我都是不肯再去扯日历。我总把这最后几页保存下来。这可能出于生命的本能。我不愿意把日子花得净光。你一定会笑我,并问我这样就能保存住日子吗?‎ 正像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变为酒;保存岁月最好的方式是致力把岁月变为永存的诗篇或画卷。‎ 现在我来回答文章开始时那个问题:为什么我喜欢日历?因为日历具有生命感。或者说日历叫我随时感知自己的生命并叫我思考如何珍惜它。‎ (1) 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文章很有可读性,这是因为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夸张、设问、对比等多种修辞手法,且前后呼应,诗化的语言富于哲理性。‎ B、 文章取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用日历”这样熟悉的小事却从中揭示出生命的深刻意义,这种“以小见大”的写法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C、 文中说“时间也是一种空间”,既然是空间,那么就可以存放东西,能在这个空间存放东西的人觉得充实,否则,便觉得无聊、空虚。‎ D、 作者每每把过去的日历扯下的时候,塞在书架或者画册中这扯下的日历犹如生命的落叶。可见作者惋惜流逝的时光,畏惧生命的衰老。‎ E、 作者把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日历”记得十分清楚,因为他是从死神的指缝里逃出来的。每个亲历者都会如他一样,记得清楚、仔细。‎ ‎(2)作者开篇设问“我喜欢用日历,不用月历。为什么?”请概括他喜欢用“日历”的原因。(6分)‎ (3) 作者在一次艺术家的聚会中说:“我们今天为之努力的,都是为了明天的回忆。”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6分)‎ ‎(4)作者说:“广义地说,精神事物的真正价值正是它的独特性。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种文化。记忆依靠载体。一个城市的记忆留在它历史的街区与建筑上,一个人的记忆在他的照片上、物品里、老歌老曲中,也在日历上。”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某种“载体”谈谈你对“记忆”这一“人本话题”的感悟。(8分)‎ 参考答案:‎ ‎(1)B (3分) C (2分) A (1分)(D“畏惧生命衰老”‎ 没有依据。E每个亲历者都会记忆犹新,但不是每个人都如冯骥才一样能够记得那么仔细:公历、农历,星期,干支纪年全记住。)‎ ‎(2)①日历让作者感受到明天的希望;②日历让作者思考如何珍惜时间、珍爱生命;③日历让作者感知到生命的意义。‎ ‎(3)①作者认为我们的日历大多页码是暗淡无光的,但是记忆却能从黯淡无光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因为记忆排斥平庸,使人变得独特。②作者认为一个人的记忆是留在日历上的,但人不能只是被动地被记忆,还要用行动去创造记忆,认真的书写每一天的日历,是自己的人生(日历)丰富,充实。意思对即可 ‎(4)本题为开放性题。只要能够通过一个城市的街区与建筑,一个人的照片、物品、老歌、老曲、日历等载体谈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言之有理,有据即可,本题是第三题的拓展。‎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赵一枪 林朝辉 在无名县,最出名的猎手是赵肖交,他拥有百步穿扬的枪法,只要猎物进入他的视野,他就有九成的把握将猎物收入囊中,而且往往是一枪就击中猎物的要害部位,无名县的大伙送他一个绰号:“赵一枪”。 ‎ 赵一枪虽然名声远扬,但打猎的过程中,他也遇上了强劲的对手——独眼狼。 ‎ 这些年,赵一枪上山打猎时常会碰上那只独眼狼,独眼狼每次见到赵一枪,眼里都会迸射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凶光,独眼狼对赵一枪如此刻骨仇恨当然有它的理由,独眼狼的那只眼睛就是被赵一枪的猎枪打瞎的。三年前,独眼狼还是一只幼狼,在山上,它碰到了猎人赵一枪,当猎人赵一枪举枪瞄准它时,它还睁着天真无邪的眼睛望着赵一枪,那时候的它压根就不知道猎人与狼究竟是什么荚系。只是当枪声响起,殷红色的血从它的眼睛里溅出来时,它才明白了一切,拼命地往深山里跑,它一边跑一边发誓一定要报这个深仇大恨,也就从那天起,独眼狼与猪人赵一枪结下了冤仇。赵一枪每次打猎,独眼狼都悄悄地跟上了他,好几次,猪人赵一枪都差点成为独眼猿的美食。幸亏赵一枪脑子里的弦绷得很紧,猎枪不离手,在独眼狼朝他狂奔而来时,及时把枪口对准了它,独眼狼对枪特别恐惧和敏感,一看到黑洞洞的枪口,它马上转过身,风一样旋进密林之中,让猪人赵一枪无从下手。 ‎ 赵一枪原先在无名县只是一个非常平庸的猎手,打猎的收入最多混口饭吃,可自从有了强劲对手独眼狼后,他感受到自己的生命受到了威胁,赵一枪是一个有血性的猎手,他发誓一定要拿下对他虎视眈眈的独艰狼,为此,他苦练枪法,终于成了无名县最出色的猎手。 ‎ 赵一枪的枪法长了,可“道高一尺,魔高一文”,独眼狼也练出了对付赵一枪的一套法子,它跑起来像一阵风,让赵一枪举着枪不知道朝哪放。 ‎ ‎  对于自己的这个凶残对于,赵一枪费尽心机想消灭它,为此,他在独眼狼经常出没的地方设下陷阱,但独眼狼却绝顶的聪明,它从来不上赵一枪的当,赵一枪对它毫无办法。 ‎ ‎  措人赵一枪与独眼狼这些年就这样对峙着、周旋着。 ‎ ‎  那是一个细雨纷飞的黎明,猎人赵一枪刚起床,就听到凄凉但并不尖历的狼嚎声,赵一枪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一骨碌便从床上跃了起来,这声音太熟悉了,赵一枪在梦里不知道多少次听到这声音,现在的他不如道是在梦里还是在现实性中,他踮起脚根侧耳细听。凄凉但并不尖历的狼嚎声再次响起。 ‎ ‎  千真万确,这声音是独眼狼在赵一枪的门外发出的。 ‎ ‎  赵一枪顿时又惊又喜,惊的是独眼狼居然敢在大白天来到他家向他发起攻势,喜的是独眼狼现在来到他家门外,那不是自投罗网吗?看看自己与独眼狼之间的恩恩怨怨总算有了一次了断的机会了,赵一枪伸出颤抖的手取下了挂在墙上的猎枪,慢慢把门打开一条缝,独眼狼此时正端坐在离赵一枪不远的地方,面对从门缝里慢慢伸出的黑耸耸猎枪,它没有扑上前来,更没有逃窜,而是颤抖着身子,双膝跪下,两眼满含哀求地注视着赵一枪。赵一枪怔了怔,多年打猎的经验告诉他,独眼狼此次来,并不是来与他拼命的,而是有什么事求于他。赵一枪举起的枪口慢慢地朝向地面,独眼狼似乎意识到措人已有所一心动,它站起身子,向门缝边走去,它边走边向赵一枪摇动着尾巴,以示亲昵之意。 ‎ ‎  赵一枪犹豫了一会儿,最终他还是持枪从门里走出。 ‎ ‎  独眼狼掉过头,示意赵一枪跟它走。 ‎ ‎  也许是独眼狼的真诚感动了赵一抢,他跟着独眼狼走。 ‎ ‎  独眼狼见赵一枪跟上它的步伐,便渐渐加快了速度…… ‎ 在半山腰上,赵一枪听到独眼狼凄历的哀嚎声,他赶紧走上前去,只见一头幼狼正在他昨天布下的套夹里挣扎。赵一枪的身子微微一颤,他没想到独眼狼为了救自己的崽子,会铤而走险向自己的死敌求救。 ‎ 赵一枪的心海顿时被一股浓浓的温情所缠绕,他不加思索地解开套夹,小心翼翼地放出了在套夹里挣扎的幼狼,并在幼狼的腿上涂了自己随身带的创药。 ‎ 放走幼狼后,赵一枪的脑子里突然冒出《农夫与蛇》的故事,他打了个寒战。难道自己解救了独眼狼的崽子幼狼之后,独眼狼真会象农夫怀里的那条蛇一样狠狠咬上自己一口?想到这儿,赵一枪警觉地把猎枪紧紧握在手里,但当他掉过头看着独眼狼时,他发现自己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独眼狼的那只独眼里不再象往日一样充满了狡诈与凶残,更多的是浓浓的亲情与爱意,它爱怜地把饱受创伤的幼狼叼在嘴上,心怀感激地望了望猎人,尔后一步三回头地走进了深山密林。 ‎ 当独眼狼慢悠悠地走进深山的时候,赵一枪举起了枪。 ‎ ‎“砰”一声巨响回荡在森林上空,赵一枪这位铁血男儿眼里竞然涌出了两行混浊的眼泪。也就从那天起,赵一枪挂了枪,离开了这片土地。至于他去了哪里,村里无人知晓。‎ ‎(选自《百年经典·青少年美文阅读·小小说精读》,有删减)‎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是一篇充满传奇色彩的小小说,成功地刻画了赵一枪这样一个血肉丰满、极富个性的猎人现象,给读者带来了视觉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 B.小说塑造了一个敢恨敢爱的独眼母狼的形象,它把仇恨深埋心底,长大后决心复仇到底,多次跟踪仇家,练就过硬的躲避本领,终于化险为夷。‎ C. 独眼母狼在幼子被套夹夹住时,使用缓兵之计,到赵一枪门前示弱,多次凄凉但并不尖厉的哀号,摇尾亲昵的动作,博得仇家同情,终于救子成功。‎ D.在赵一枪看来,农夫与蛇的故事是千古不变的真理,救下幼狼后他警觉地把猎枪紧握手里的动作描写,进一步印证古训的根深蒂固。‎ E.赵一枪这位铁血男儿在拯救了母狼幼子后,为自己从前的行为悔恨不已,因而涌出了两行浑浊的泪水,也就从那天起,挂枪离开,可见人性未泯。‎ ‎(2)品味句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独眼狼怎样的心理。(6分)‎ ‎①它站起身子,向门缝边走去,它边走边向赵一枪摇动着尾巴,以示亲昵之意。‎ 答: ‎ ‎②独眼狼掉过头,示意赵一枪跟它走。‎ 答: ‎ ‎(3)小说中赵一枪是个怎样的形象?文中是如何塑造的?请结合小说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4)小说结尾耐人寻味,“赵一枪挂了枪,离开了这片土地。至于他去了哪里,村里无人知晓”,请结合内容,对赵一枪离开的原因进行探究。(8分)‎ 答: ‎ ‎ ‎ ‎ ‎ ‎【参考答案】‎ ‎(1)D3分,A2分,B1分,CE不得分(B不是因为本领过硬而化险为夷,是猎人被它的真诚以及母子情深感动。C不是缓兵之计,是真心和好,化干戈为玉帛的真情的自然流露。E原因解释有误,“流泪”并非完全是后悔自己的行为,主要是为母狼的母子亲情所感动;“可见人性未泯”不恰当,猎人与猎物本就是敌对的,不能据此说猎人就是人性泯灭的)‎ ‎(2)①狼摇尾巴表达恳求和好之意,这是独眼狼有求于赵一枪的示好之举。②希望猎人解除戒心帮其救子的迫切心理。‎ ‎(3)(1)赵一枪是一个枪法神奇、心地善良、极具血腥并带有传奇色彩的猎户形象。(2)这种形象主要是通过赵一枪与独眼狼的较量、救助独眼狼幼子两件事来塑造的:赵一枪与独眼狼的较量是小说的主线,主要描写了人与狼的仇怨;而赵一枪救助独眼狼幼子,人与狼化干戈为玉帛。小说正是通过叙述人与狼的恩怨情仇最终完成了对赵一枪的形象塑造。‎ ‎(4)①赵一枪对自己多年来以打猎为生,猎杀了无数个鲜活的生命而感到内疚。②独眼母狼的凄凉的哀鸣,对幼子的热爱,对生命的渴求,使得他对生命、对动物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③对猎物情感的深刻感悟,对生命的警卫额,使他放下猎枪,准备救赎自己的良知。④选择离开,放下猎枪,就是选择了新的生活,更好地珍惜生命。珍惜人与动物的感情。(能结合文章内容,言之成理即可)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