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二轮复习 实用类文本阅读 作业(全国卷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2分)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从总体上看,我国中小学生身高、体重等身体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提升,但忽视体育锻炼导致的青少年身体素质下滑问题却日益凸显,“好日子养不出壮孩子”的现象令人担忧。仔细分析,不想锻炼、不愿锻炼、不敢锻炼是导致青少年体质下滑的三大原因。所谓不想,就是青少年的业余爱好从“体力型”转到了“脑力型”。以前,踢毽子、跳房子、捉迷藏是少年儿童的最爱。现如今,捧着手机或平板电脑玩游戏成为不少青少年的首选。所谓不愿,就是现代生活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变成了“宅男”“宅女”。现在购物有淘宝、吃饭有外卖、娱乐有网游,“葛优躺”和“宅文化”成了时尚。视力下降、体重超标、脂肪肝、血压高……这些中老年疾病早早敲开了年轻人的“命门”。所谓不敢,主要是对学校而言,体育锻炼、组织春游等户外活动有可能对学生造成伤害,一旦出现问题,家长不依不饶,上级主管部门追责问责。
(摘编自长乐《好日子咋养不出壮孩子?》,
《人民日报》2017年9月21日)
材料二:
2016中日儿童青少年BMI[住](男女)对比图
[注] BMI:身体质量指数,是用体重千克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得出的数字,是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
调查结果显示,“
2016年,中国儿童青少年体格指标(身高、体重和BMI)在大部分年龄段显著高于日本;但在体能指标的比较中,日本儿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韧性和灵敏协调性方面均显著高于中国”。
(摘编自梁璇《中日青少年体质健康数字“差”的背后》,
《中国青年报》2017年6月26日)
材料三:针对开幕式上多名大学生晕倒所暴露出的体质问题,东北农业大学体育部张主任介绍,学校每年对大学生都会有体质监测。监测曲线表明:大一新生的体质最弱;随着在校运动量的增加,大二时体质明显提升;大三时基本会保持大二的水平;到了大四,由于找工作等原因,运动量减少,学生体质又会下降。为了让大学生真正爱上运动,学校一直在想方设法开设大学生们喜欢的运动课程,比如三大球、瑜伽、健美操、游泳、羽毛球等,不少学生都因此喜欢上了运动。张主任提醒在校大学生,体质测试不合格将不予颁发毕业证。
(摘编自《东北农业大学军训开幕式 站30分钟晕倒4人
一天至少30人开假条》,东北网2018年9月10日)
材料四: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居世界前位,并且呈低龄化趋势发展,其中小学生近视比例为45.7%,初中生近视比例为74.4%,高中生近视比例为83.3%,大学生近视比例则高达87.7%。我国近日发布的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也显示,学生肥胖、视力不良和睡眠不足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区域学生肥胖率超过15%。有调查表明,近20年来,我国学生体质在某些方面一直呈下降趋势,已经影响到兵员的质量。据了解,某市今年征兵体检中,因体检不合格而被淘汰的应征者比例竟然高达52.98%。 当然,造成学生某些体质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视力和肥胖问题,一方面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膳食营养不均衡,电子产品使用过多,导致学生肥胖和视力下降;另一方面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锻炼,以及学校和家长“唯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念等,也造成了学生视力下降和肥胖。
(摘编自黄大鹏《青少年体质亟须全面提高》,
《中国国防报》2018年9月6日)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中国儿童青少年BMI在大部分年龄段高于日本,但并不代表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能指标都高于日本。
B.中日男孩的身体质量指数均逐年上升,中国在17岁时达到最高值,日本在18岁达到最高值。
C.中国女孩的身体质量指数在7~13岁均高于日本女孩,但在16、17岁时明显低于日本女孩。
D.中国男孩BMI各年龄段数值均高于中国女孩,但不都高于日本女孩,在14岁时与日本女孩的数值基本持平。
B [B项,“均逐年上升”
错,从材料二的第一个图表看,中国男孩身体质量指数是一条上下波动的曲线,并不是“逐年上升”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青少年只有从“好日子”的安逸中走出来,远离电子产品,各项身体指标才能有所上升,各种疾病提早侵袭的现象才能有所减缓。
B.东北农业大学对本校学生体质监测的曲线表明,大一新生的体质最弱,这可能与高三课业负担过重,学生缺乏运动有关。
C.造成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视力和肥胖问题上,学校和家长“唯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是最主要原因。
D.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居世界首位,且呈低龄化趋势发展,小学生近视比例接近一半,大学生近视比例接近九成。
B [A项,“从‘好日子’的安逸中走出来,远离电子产品”可以提高的是“身体素质”,而不是“身体指标”。C项,无中生有,“学校和家长‘唯分数至上’的错误观念是最主要原因”于文无据。D项,“居世界首位”错,原文材料四说的是“目前中国儿童青少年的近视率居世界前位”。]
3.提高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需要青少年、学校、家长共同努力,请结合材料为三方各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6分)
[解析] 本题题目中已明确指出需针对青少年、学校、家长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材料一写的是青少年自身的问题,如不爱运动、沉迷电子产品等,对此,可要求青少年增强健康意识,改掉不良习惯,积极参加锻炼。材料三介绍了东北农业大学的经验,如开设学生喜欢的运动课程、把体育作为考查项目等,可根据这些经验提出相关建议。材料四写了学生膳食营养不均衡、电子产品使用过多、课业负担过重,以及家长和学校“唯分数论”的教育观念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可建议学校适当减负,建议家长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改变“唯分数论”的教育观念等。
[答案] 青少年方面:①增强健康意识;②改变不良生活习惯;③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学校方面:①适当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开设学生喜欢的运动课程;③适当组织户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④可以将体育作为考核项目。
家长方面:①控制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时间,鼓励孩子参加体育锻炼;②转变观念,杜绝“唯分数论”,对学校组织的体育、春游等各种户外活动多持理解和支持态度。(每方面答出两点即可,每点1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冯骥才:原来是这么一个人
1995年前后,冯骥才在大众心目中还是一个传统作家、艺术家。他写的“俗世奇人都是些天津卫的奇人奇事。恰在那时,天津这座他常年居住的城市面临一场旧城改造的风波。为了“抢救”这座600年老城的文化遗产,他邀请了诸多摄影师和专家进行文化采风和地毯式考察,编成《旧城遣韵》一书,还建议副市长建一座城市文化博物馆。
就在强调天津城市文化的时候,他看到了一本介绍法国著名作家马尔罗的书。马尔罗在任文化部长期间提出“大到教堂,小到羹勺”的口号,在全法国做了一次文化普查,这大大增强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进一步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呼吁社会各界都参与进来。
这对他触动不小。他模仿法国人,当时提出了“大到教堂,小到荷包”的口号。他关于设立中国文化遗产日的提案在两会上获得通过,国务院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003年,他受邀去巴黎,大量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回国后,随即着手做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以十年为期。在这个规模浩大的“抢救”工程里,民间艺术文化的分类、使用方式、传承谱系、传播方式、绝活传奇都被以文字、视频的方式记录下来并梳理清楚。他把这叫做“摸家底”。十多年过去,“家底摸清楚了”——“国家级的‘非遗’是1372项,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加起来超过1万项。”他对这些数据记得很牢,脱口而出。
但他担心,日韩等其他国家“非遗”虽少,每项却有学者团队支持,而中国却并非如此,非得国家拨款建项目才行。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因此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2013年,他又去了一次巴黎,给法国人演讲十年来中国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的工作。随后,他游览了欧洲几国的乡村,惊讶地发现“所有的房子都很美,像童话一样”。这让他很羡慕。对比中国的村庄,不少已濒临瓦解和空心的问题。
回国后,他又发起了传统村落认定保护的工作,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有很美好重要的东西,承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因此,摸完了“非遗”的家底,他又开始摸村落的家底了。
似乎,他又要忙上若干年了。
去年,《俗世奇人》18篇新作发表后,迟子建给他发了条短信:二十年了,你,笔头还这么健呢!一个“健”字,评价得极为恰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他文学创作的喷薄期,二十年后,再拿起笔来,新加入的故事依然精悍利落,硬度不改,津味儿也不改。
但时间却是大问题。《俗世奇人》的前、后l8篇之间隔的20年,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这么长的时间,我几乎放弃了文学,偶尔想起写东西,但是想起的时候因为太忙就放掉了。”在图书订货会上,他被问起关于自己的文学创作的问题,却又总是无意中拐回到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上。他认为,这些工作比他个人的创作还重要,他宁愿为此牺牲个人创作的时间。
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和艺术家,他到底不能完全放下。他有一个“苦恼”,就是“做文化遗产抢救的时候,无法拥有小说家的纯虚构式的思维”。小说家的思维是纯虚构式的,“有段时间一定要活在虚构里”,“在现实和虚构间甜蜜的往返”。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每篇大约2000字左右,他称它为“超短篇”。它们大概也是他和现实相互妥协后的一种“往返”方式。
“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想写的太多,不知有没有时间。”他说,却是一副释然的样子。“我这个人我随缘,看上帝给我多少时间。”
(选自《北京晚报》,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1995年前后,冯骥才以作家、艺术家的身份为大众所知晓。他所写的“俗世奇人”系列人物之所以跃然纸上,根本在于这些人事就发生在他常年生活的天津,他有创作所需的厚实的生活基础。
B.曾任法国文化部长的著名作家马尔罗,在全法推行文化普查行动并设立文化遗产日,大大增强了法国人的文化自豪感,这对冯骥才在中国开展保护文化遗产的系列行动有重要的启示。
C.在抢救中国文化遗产的十年间,冯骥才与他的团队对民间艺术文化以文字、影像的方式进行全方位的记录,按照国家、省、市、县的不同层次进行了清晰梳理,为保存和研究中国文化遗产作出了重要贡献。
D.中国的“非遗”虽多,但每项都没有学者团队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非得国家拨款建项目才行,因此冯骥才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
E.冯骥才游览欧洲几国的乡村时,惊讶于当地乡村的纯朴美好,这触发了他发起“传统村落认定保护工作”的念头。但这项工作在当前城市化的背景下,任务十分艰巨,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
2.文章的画线句“它们大概也是他和现实相互妥协后的一种‘往返’方式”是什么含意?请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
3.文章的标题“冯骥才:原来是这么一个人”
,请简要概括冯骥才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表现为怎样的一个人。
1.CE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根本在于”的表述过于绝对;B项,根据原文第二段“上世纪八十年代,法国进一步设立了文化遗产日”可知,设立文化遗产日并不全是马尔罗的功劳;D项,“每项都没有学者团队支持,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有误,原文第五段说的是“80%的‘非遗’项目都处于自生自灭的境地”。
2.(1)作为作家和艺术家,冯骥才钟爱文学,不能完全放下写作;(2)但忙于保护文化遗产等社会事务让他难以获得小说家需要的纯虚构环境;(3)因此,他只能选择写作“超短篇”的“俗世奇人”这样的故事来求得理想志趣于现实责任的平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理解该句的含义,需把句子放入上下文的语境中,并突破关键词“和现实相互妥协”“‘往返’方式”。“现实”指的是什么?联系上下文关键句“然而当了许多年的作家和艺术家,他到底不能完全放下”“但他已经无法获得一个完全离开现实的纯虚构环境”,可见“现实”就是一方面他忙于保护文化遗产等社会事务而难以获得小说家需要的纯虚构环境,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写作;那么,“妥协”与“‘往返’方式”就是“只能写这样超短篇的小说了”。
3.(1)善于学习,善于改变;(2)关心传统文化,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3)牺牲自我,勇于付出;(4)工作认真细致,坚持不懈。
【解析】本题考查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能力。题目中要求概括冯骥才在“保护文化遗产方面”的个性特征,我们首先要筛选出相关的信息再加以概括。“他模仿法国人,当时提出了‘大到教堂,小到荷包’的口号”“他受邀去巴黎,大量研究了法国大量的文化资料”等可见其善于学习,善于改变;“他希望中国的知识界能‘到田野里去’”“他认为,‘世世代代居住的乡村有很多美好重要的东西,承载着民族精神文化的DNA’等可见其关心传统文化,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他认为,这些工作比他个人的创作还重要,他宁愿为此牺牲个人创作的时间”等可见其牺牲自我,勇于付出;“他对这些数据记得很牢,脱口而出”“正是他把工作重心转向文化遗产保护的20年”等可见其工作认真细致,坚持不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