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文言文阅读作业(9)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届一轮复习苏教版 文言文阅读 作业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以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宝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之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③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④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 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上为天子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休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注】①素标缃帙:白色的标签,浅黄的书套。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③裒(póu)聚:聚集。④呻占:诵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而又未必能世宝也     宝:珍宝 B.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 矜式:敬重效法 C.对扬休命有余矣 休:美善 D.翕然有名于当世 翕然:一致的样子 解析:A 宝:动词,珍爱、珍藏。‎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3分)‎ A.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焉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 ‎ 何处不勉焉 B.部居类汇,各以其次 斧斤以时入山林 C.甚矣,书之多厄也 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 D.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于书者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解析:A A项,兼词,于之、于此;语气词。B项,都是介词,按照。C项,都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D项,都是介词,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作者先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点明“传是楼”的来源;再由受命写记而合理地过渡到对藏书意义的议论和对徐健庵传书给后代行为的褒扬,最后以自谦之词来收束全文。‎ B.楼主人本来想把土田货财、金玉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类传给子孙,但又认为将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作者的观点逐层深入展开,其中提出了藏与守、守与读、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最关键的还是知与行的关系,躬体而心得之才是善读书的上策。‎ D.文中骈散夹杂,错落有致,问答起伏,波澜横生,尤其是几组长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同时,文中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更显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解析:B “楼主人本来想把土田货财、金玉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类传给子孙”理解有误。由原文“吾方以此为鉴”及“所传者惟是矣”可知,楼主人自始至终所传之物就是书。‎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解析:找到“矣”“而”“也”等虚词,并考虑整体句意分析判断。‎ 答案: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4分)‎ 译文:  ‎ ‎  ‎ ‎(2)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4分)‎ 译文:  ‎ ‎  ‎ 解析:(1)“博”“约”“夸多斗靡”“保残安陋”各1分。(2)“弘”“循”“虽”各1分,“何不可之有”宾语前置句式1分。‎ 答案:(1)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保存残缺安于简陋。‎ ‎(2)我只有赞叹不绝,认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  参考译文:昆山徐健庵先生,在他的住宅后面造了一幢楼房,共有七间。乘隙(又)让工匠砍削木材,起造大橱,贮书有若干万卷,区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部中附以经传义疏等方面的书,史部中附以日录、家乘、山经、野史等方面的书,子部中附以卜筮、医药等方面的书,集部中附以乐府、诗余等方面的书,共有七十二个橱,按照部类置放,都按照一定秩序,(贴着)白色的标签,(套着)浅黄的封套,打开橱门,灿然在目。于是先生召集儿孙,登楼而教导他们说:“我用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我们徐家先世,本来就以身家清白兴家立业,我耳濡目染已很久了。我曾感慨那些做父辈祖辈的,有的想把土地家产传下去,而子孙不一定能世世代代富下去;有的想把金玉珍玩、鼎彝尊斝之类的宝贵文物传下去,而子孙又不一定能够世世珍爱这些东西;有的想把园池台榭、舞歌车马之类的用具传下去,而子孙后代又不一定能世世享受这些欢娱快乐。我正把这些事例看作鉴戒,那么我拿什么东西来传给你们呢?”(这时他)趁机指着书高兴地笑着说:“我传给你们的,就是这些了!”于是就称这座楼为“传是”,而要我作一篇记。我体衰多病,不能一下子写出来,先生多次写信催促,最后我只得用下面这些话来回复先生:‎ 书遇到的灾难太厉害了!从汉代以来,皇帝常常用丰厚的官家赏金去买书,皇帝以下,名公贵卿又常常用许多钱物去换书,有的亲自动笔,有的雇请抄手,加以誊录。但是聚集不久,就常常遭故散失,由此可知藏书之难了。不过,我以为藏书之难还比不上守书之难,守书之难又比不上说书之难,更比不上亲身去实行而有所体会之难。所以藏书而不能守,就像没有藏书一样;守住了而不能读,就像没有守住一样。虽然已经读了,而如果嘴上说的与实行的相违背,心中想的和实际做的不一致,采了它的花而忘记了它的果实,那么就是用默记诵读的学说来骗骗众人而欺世盗名的人了,同不读书又有什么不同呢?‎ 古代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时博览,到最后就专攻。博览群书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广博,专攻一门也不是保存残缺安于简陋。善于读书的人以性命之理为基础,而最终则要体现在事业和功绩中:循着水流追溯源头,没有什么不能弄明白的;明白了道理再去适时地应用,没有不能做到的。尊重所听到的教诲,力行所学到的道理,不是善于读书的人能这样吗?‎ 现在健庵先生已经践行他从书中得到的道理,上能得到天子的器重,次能被朝廷士大夫敬重效法,借此来为国家大业增添光彩,报答称扬美善的命令绰有余裕。再推而广之,用以训斥后辈,使他们能先后跻身巍科,取得高官厚禄,在当世被人一致称道。我只有赞叹不绝,认为读书的好处实在太大了!遵循这条道路,即使传给子子孙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像我这个人就没有资格参与其中了。平时愚笨无才,苦于有书而不能读。现在到了晚年,又只能蜷伏在穷山僻壤之中,孤陋寡闻,过去学到的都已衰退了,本来没有资格来为这座楼作记。不得已勉强应承先生之命,姑且写这些话回复,先生能否原谅我的老谬呢?‎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19分)‎ 长清僧 ‎[清]蒲松龄 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 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百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 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 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 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聊斋志异》)‎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马逸,堕毙    逸:奔跑,狂奔 B.吾师曩已物化 物化:事物的变化 C.既而戒马欲归 戒:戒备 D.了不勾当家务 勾当:行当,事情 解析:A B项,死亡;C项,准备好;D项,办理,处理。‎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 B.‎ C.‎ D.‎ 解析:D D项,连词,表修饰。A项,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递进。B项,代词,他;代词,指阙秦以利晋这件事。C项,副词,于是;副词,竟然。‎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 B.老僧的魂魄离开身体后,飘到河南地界,恰巧撞上了一个旧官宦家公子的尸体,而魂魄竟然与尸体相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 C.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当即出发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D.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亲自来到长清寺院看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已。‎ 解析:B A项,不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而是“性定”。C项,不是“当即”而是第二天。D项,是公子的夫人派人到长清寺院看望他。‎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 解析:注意标志性的词语“者”“也”“曰”“胡”等,然后依动词 断句。‎ 答案: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错1处扣 ‎1分。)‎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4分)‎ 译文:  ‎ ‎  ‎ ‎(2)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3分)‎ 译文:  ‎ ‎  ‎ 解析:重点词语:“但”“饷”“脱粟”“托”“悉”。重点句式:饷以脱粟、托以病倦均为介宾后置句。‎ 答案:(1)僧人自己也不申辩解释,只是闭着眼不再说话。给(他)拿粗米饭(他)就吃,酒肉(他)就拒绝。‎ ‎(2)公子拿有病倦怠推托,全都拒绝了他们,只是问道:“山东的长清县,(你们)知道它吗?”‎ ‎  参考译文:山东长清地方,有位道业高深、品行纯洁的老僧,七十多岁了还很康健。一天,他突然跌倒起不来了,寺里的僧人跑过去抢救,一看已经圆寂了;而他并不知道自己已死,灵魂飘然而去,到了河南地界。河南有个旧官宦世家的子弟,这天率领十几个骑马的侍从,架着猎鹰打兔子。忽然马受惊狂奔不止,公子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这时老僧的灵魂恰好与公子的尸体相遇,合为一体,公子竟然渐渐苏醒过来。奴仆们围着他问讯,他睁开眼说:“怎么来到这里!”众人扶着他回了家。公子进门,搽粉描眉的姬妾们,纷纷聚集过来看望慰问。他大惊说:“我是僧人,怎么来到了这里!”‎ 家人以为太荒唐,都扯着他的耳朵恳切开导,想使他醒悟。僧人自己也不申辩解释,只是闭着眼不再说话。给(他)拿粗米饭(他)就吃,酒肉(他)就拒绝。夜里他独自睡觉,不和妻妾在一起。‎ 几天后,他忽然想稍微走动一下。家人都很高兴。出了房门后,他刚刚站定,就有几个仆人来到,拿着钱粮账册,纷纷请他审理收支情况。公子拿有病倦怠推托,全都拒绝了他们,只是问道:“山东的长清县,(你们)知道它吗?”仆人们都回答说:“知道。”公子说:“我烦闷无聊,要去那里游览一下,快备办行装。”众人对他说:“病才痊愈,不应出远门。”但他不听,第二天就出门上路了。到了长清,他见当地的风光景物犹如昨天一样。不用烦劳问路,竟然到了佛寺。那老僧的好几个弟子见贵客来到,都非常恭敬地前来拜见。公子就问道:“原来的老僧到哪里去了?”他们回答说:“我们的师父前些时候已经去世了。”公子又问老僧的墓地。众僧引导着他前去,看了看那三尺孤坟,荒草还没长满。僧人们都不知这位公子是什么意思。不久公子备马要走,嘱咐说:“你们的师父是个恪守戒律的僧人,他遗留下的手迹,应当谨慎地守护好,不要使它受到损害。”众僧很恭敬地答应了,公子这才离去。回到家后,他木然呆坐,一点也不过问家务。‎ 过了几个月,(公子)出门自己逃走,直接到达以前的寺院,对弟子们说:“我就是你们的师父。”众僧怀疑他说得荒唐,相视而笑。老僧于是叙述了他还魂的经过,又说了自己生前的所作所为,全都符合事实。众僧这才信以为真,让他睡在原来的床上,仍像过去那样侍奉他。后来公子家里屡次派车马来,苦苦地请他回家,他丝毫都不理会。又过了一年多,公子的夫人派管家来到长清寺院,赠送了很多东西。凡是金银绸缎他一概不要,只收下一件布袍而已。公子的朋友中有人到了长清,去寺院拜访他。见他默然处之,心志坚定;虽年仅三十岁,却总说他八十多年所经历的事情。‎ 蒲松龄评论:“人死则魂飞魄散。老僧的魂魄经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性定。对这个僧人,我不是惊讶于他的回魂再生,而是惊讶于他进入华丽、奢侈的地方,而能自绝于人,遁世为僧。如果眼睛一闪,而被兰麝的香气迷住了心窍,即使想求(保全名声)死去也没有办法,何况是出家为僧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