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35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甘肃省天水一中 2020-2021 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
语文试题
(满分:110 分 时间:120 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20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共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庄子·天道》篇中的一则寓言非常具有启发性。舜问尧如何治理百姓,尧回答说,自
己不慢待孤苦伶仃的人,不放弃贫穷的人,悲悯死者,喜爱小孩,同情妇人。舜说:“美则
美矣,而未大也。”尧问原因,舜说,真正的治政应该像四时运行有序,像昼夜交替有常。
舜肯定尧的美政,但又声称“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以无限为
参照系不断超越各种具体之美的局限性。这种思路,在《庄子》和《红楼梦》中都有所体现。
《庄子》强调“合内外之道”,把内圣(立德明道)与外王(应物而不穷)结合起来,主动
超越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促成美的无限生成。不过,《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人物形象
能够把内圣与外王结合起来,承载“合内外之道”的高妙境界。这种境界是在整体象征世界
中体现出来的。
《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命名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也很有可能是对道家“美则美矣,
而未大也”之大观视域深切体会的一种无意流露;“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贯穿全书始终,
可理解为以时空之无限突破拘于虚、笃于时的遮蔽;甄士隐、宝黛等人对功名富贵的疏离,
可视为对束于教、囿于物、拘于俗的超越。
《葬花词》当然不能深刻体现哲人之思,却以诗性智慧描述了一种极为大观的视域:诗
中的花不是园林之花,甚至不是大自然中的花,而是向无限飘飞的花——“花谢花飞花满
天”“随花飞到天尽头”;宝玉听闻《葬花词》后有了深刻的生命体验,也是因为这篇作品
引发了宝玉“逃大造、出尘网”的大观视域。
《红楼梦》艺术世界的时空建构耐人寻味。虽说主体部分仍是描述特定时期、特定空间
中的故事,但“又何必拘拘于朝代年纪哉”的说法便颇有达变中知常的意味。开头女娲炼石
的神话传说与“又向荒唐演大荒”的叙事结构将特定时期放置在“古往”与“今后”之中,
向前通向无限,向后也通向无限。另外,贾府、朝廷、宅院、庄园、乡村、庙观等特定空间
被放置在“白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中,由封闭空间变成向无限敞开的空间。小说结尾写宝玉
拜别贾政,将这种向无限敞开的空间意识写得极有诗意:“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背景中,
一袭“大红猩猩毡的斗篷”渐行渐远,走向远方,走向无限。这样富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
使得《红楼梦》具有其他古典小说难以企及的大观视域,让读者体认到具体、有限之美“美
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不对具体、有限之美产生依赖感,而是得以唤醒人的超越精神,
促成美的无限生成。
如果说《三国演义》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特定历史时期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水浒传》
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江湖世界英雄人物的具体之美,《金瓶梅》通过“极写人情世态之歧”
呼唤人性之美,《儒林外史》通过“戚而能谐,婉而多讽”寄托人格之美,它们都对具体之
美表现出依恋与执着,那《红楼梦》虽然也对具体之美表现出由衷的欣赏之情,却少了执念
与依赖。
在“无限”的参照之下,曾经的具体之美如梦似幻,不可永久依恃。人的心灵被净化,
妄念被消除,不会陷入具体之美的局限性中不能自拔。在“无立足境”的情况下,也就不会
驻足不前,而是随道运化,不断创造新美。
(摘编自王冉冉《怎样品赏<庄子>和<红楼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舜认为尧需要抛弃掉一味关怀弱者的治政思路,才能克服“美则美矣,而未大也”的局限。
B.《红楼梦》作者运用道家大观视域构思全书,“大观园”的命名就是这种思想的流露。
C.《红楼梦》主体部分描述的虽然是特定时空中的故事,却能将有限之美引向无限。
D.其他古典小说如果也能像《红楼梦》一样具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就一定能描述出等同
《红楼梦》的大观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引用尧舜问政的故事,既引出作者的观点,同时又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结构,论证了《红楼梦》借助整体象征世界体现无限之美。
C.文章多处运用表示转折关系的关联词,体现出了辩证的态度,增强了论证的严密性。
D.文章论述《红楼梦》的空间构建时,将贾府等特定空间与“白茫茫大地”作了对比。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贾宝玉听闻《葬花词》后产生大观视域,此时他已初步达到了“立德明道”与“应物而不
穷”的内在结合。
B.在诗文中,哲人之思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但是诗性智慧也可以在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同时,
净化人们的心灵。
C.《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在一定程度上依恋和执著于对具体之美的呈现,导致
它们的艺术水平低下。
D.本文所诠释的内圣外王的理念与《大学》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
国、平天下”八条目所传达的理念相通。
【答案】1.C 2.D 3.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
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
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A 项,原文“舜说,真正的治政应该像四时运行有序,像昼夜交替有常”并非对关怀弱者的
治政思路的否定,故而“需要抛弃掉一味关怀弱者的治政思路,才能克服……”表述错误。
B 项,“‘大观园’的命名就是这种思想的流露”表述错误,原文表述是“……命名即使不
是有意为之,也很有可能是对道家……”。
D 项,原文“这样富有象征意味的时空建构使得《红楼梦》具有其他古典小说难以企及的大
观视域,让读者体认到具体、有限之美‘美则美矣,而未大也’,从而不对具体、有限之美
产生依赖感,而是得以唤醒人的超越精神,促成美的无限生成”意思是《红楼梦》富有象征
意味的时空建构使读者体认到具体、有限之美,促成美的无限生成。“就一定能描述出等同
《红楼梦》的大观视域”表述过于绝对,且于文无据。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
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
点和论证的方法。
D 项,原文表述是“另外,贾府、朝廷、宅院、庄园、乡村、庙观等特定空间被放置在‘白
茫茫大地真干净’之中,由封闭空间变成向无限敞开的空间”并非对比,此处的“白茫茫大
地”是特定空间的背景。
故选 D。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
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
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
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 项,原文表述“《红楼梦》中没有一个单独的人物形象能够把内圣与外王结合起来”。
C 项,“它们的艺术水平低下”于文无据,即便如此,也非“在一定程度上依恋和执著于对
具体之美的呈现”这一原因,强加因果。
D 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仍执着于具体之美,
近似于尧关心弱者的政治思路,而庄子内圣外王的理念则超越了具体之美并引向无限之美,
二者理念并不相通。
故选 B。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
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
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
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
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2 小题,共 10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老夫老妻
冯骥才
“离婚!马上离婚!”
这是年轻时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来的一句话。六十岁后她就不再喊这句话了。
今天又喊出来,可见她已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
同样的怒火也在老头儿的心里撞着,他急速而无目的地在屋子中间转着圈。转了两圈,
站住,转过身又反方向地转了两圈,然后冲到门口,猛拉开门跑出去,还使劲“啪”的一声
带上门。
老婆儿火气未消,面对空空的屋子不住地出声骂他。
墙上的挂钟当当响起来,已经八点钟了。他们这场架正好打过了两个小时。不知为什么,
他们每次打架过后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她耳边又响起刚才打架时自己喊的
话:“离婚!马上离婚!”她忽然觉得这话又荒唐又可笑。她开始感到屋里空荡荡的,悔意
悄悄浸进心中。她想,两人一辈子什么危险急难的事都经受过来了,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
值得吵闹吗?--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会想到这句话。可是……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以
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两个小时了却仍没回
来。外边正下着大雪,老头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瞧他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是
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这儿,她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
头儿的围巾、棉帽,走出房子去了。
夜色并不太暗,在路灯的辉映下,繁密的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而落。她一看这雪景,突
然想到她和老头儿的一件遥远的往事。
那是五十年前的一天,也是下着大雪。两人踩着雪走,也是晚上八点来钟,她从多少天
对他的种种感觉中,已经又担心又期待地预感到他这天要表示些什么了。在河边的那段路上,
他突然仿佛抑制不住似的把她拉到怀里。她猛地推开他,气得大把大把抓起地上的雪朝他扔
去。他呢?竟然像傻子一样一动不动,任她用雪打在身上,直打得他像一个雪人。她打着打
着,忽然停住了,呆呆看了他片刻,忽然扑到他身上。她感到,他有种火烫般的激情透过身
上厚厚的雪传到她身上。他们的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年轻时,每逢下雪天,她就不免想起这桩醉心的往事。自从他们步入风烛残年,她却很
少再想起这桩事。是不是一生中经历的事太多了,积累起来就过于沉重,把这桩事压在底下
拿不出来了?但为什么今天它却一下子又跑到眼前,分外新鲜而又有力地来撞她的心……
现在她老了,此刻在雪地里,每一步踩下去都是颤巍巍的,每一步抬起来都费力难拔。
一不小心,她滑倒了。她把手插进雪里,撑住地面,艰难地爬起来,就在这一瞬间,她又想
起另一桩往事。
那时他俩刚结婚,一天晚上去看电影,散场出来时雪还下着。他们走着走着,跟着高兴
地跑起来。但她脚下一滑,跌在雪地里。他跑过来伸给她一只手,要拉她起来。她却一打他
的手:“去,谁要你来拉!”她一跃就站了起来。那时她是多么轻快啊,像小鹿一般,而现
在她又是多么艰难呀,像衰弱的老马一般。她多么希望老头儿在她身边!虽然老头儿也老而
无力了,一只手拉不动她,要用一双手才能把她拉起来。那也好!总比孤孤单单一个人好。
她想到楼上的邻居李老头,老伴死了。平时女儿、女婿都上班,家里只剩李老头一人;星期
天女儿、女婿带着孩子出去玩,家里依旧剩李老头一人。
真幸运呢!她这么老,还有个老伴,四十多年形影相随。尽管老头儿爱急躁,又固执,
不大讲卫生,心也不细,等等,却不失为一个正派人。她喜欢老头儿的性格,真正的男子气
派,一副直肠子,不懂得与人记仇记恨;粗心不是缺陷,粗线条才使他更富有男子气……她
愈想,老头儿似乎就愈可爱了。此刻她只担心老头儿雪夜外出会遇到什么事情。她找不着老
头儿,这担心就渐渐加重。如果她的生活里真丢了老头儿,会变成什么样子?
她在雪地里走了一个多小时,大概快十点钟了,街上没什么人了,仍不见老头儿,雪却
稀稀落落下小了。她两脚在雪里冻得生疼,膝头更疼,步子都迈不动了,只有先回去了,看
看老头儿是否已经回家了。
(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老婆儿的唠叨让老头儿忍无可忍,老头儿怒气冲冲地摔门而去,离家出走,想以此来教训
老婆儿。
B.老婆儿心情平静后,为自己吵架时喊“离婚”的话语感到荒唐可笑。老夫老妻,快七十岁
了再离婚,只会惹人笑话。
C.两个小时过去了,老头儿还没回来,老婆儿焦急万分,担心老头儿雪夜外出会遇到什么不
幸,以致给自己带来麻烦。
D.老婆儿“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貌似不经意的一个细节,彰显出她对
丈夫无微不至的关爱。
E.老婆儿雪夜寻夫,想起年轻时自己与丈夫相恋相爱、相伴相助的几幕情景,心中倍感“老
来伴”的重要性。
5.老婆儿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4.DE 5.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女形象。①老婆儿生性好强,性
情急躁。与丈夫从年轻吵到老,年轻时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离婚!马上离婚!”
的话语。②老婆儿重情重义。她与丈夫相濡以沫,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丈夫生气外出,两
个小时未回,她开始担心,拿着丈夫的围巾、棉帽,冒着大雪外出寻找丈夫。③老婆儿还善
于反省,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会想“像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吗”。
【解析】
【4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的能力。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
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
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
A 项,“老头儿怒气冲冲地摔门而去,离家出走,想以此来教训老婆儿”错误,老头儿离家
出走的目的不是(或者不全是)教训老婆儿。
B 项,“快七十岁了再离婚,只会惹人笑话”错误,原因解说不恰当,由原文可知,老婆儿
觉得荒唐可笑是因为她认为他们俩什么危险急难的事都经受过了,为小事不值得吵。
C 项,“……以致给自己带来麻烦”错误,老婆儿担心老头儿遇到不幸,不是怕“给自己带
来麻烦”。
故选 DE。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①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
物的性格特征;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
物的评价)本题属于三者结合起来,概括人物形象。老婆儿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妇
女形象。“离婚!马上离婚!”“这是年轻时每次吵架吵到高潮,她必喊出来的一句话。六
十岁后她就不再喊这句话了。今天又喊出来,可见她已到了怒不可遏的地步”,可知老婆儿
生性好强,性情急躁。“他们这场架正好打过了两个小时。不知为什么,他们每次打架过后
两小时,心情就非常准时地发生变化”“老头儿总该回来了,以前吵架,他也跑出去过,但
总是一个小时左右就悄悄回来了。但现在已两个小时了却仍没回来。外边正下着大雪,老头
儿没戴帽子、没围围巾就跑了。瞧他出门时气冲冲的样子,别是不留神滑倒摔坏了吧?想到
这儿,她在屋里待不住了,起身穿上外衣,从挂衣钩儿上摘下老头儿的围巾、棉帽,走出房
子去了”,可知老婆儿重情重义。“她想,两人一辈子什么危险急难的事都经受过来了,像
刚才那么点儿小事还值得吵闹吗?--她每次吵过架冷静下来时都会想到这句话”,可知老婆
儿还善于反省。
【点睛】人物形象分析类做法即通读全文,把握与人物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人物的生活经
历或人生轨迹;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把握人物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态度与评价;把握人物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筛选归纳人物的主要性格特
征(特质、与众不同之处等)。要概括与主要情节和主旨相关的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注意
各点之间不要重合、不要相互包含,答题时要先概括然后结合文章,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
的事例。
二、古代诗文阅读(28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共 16 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
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①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
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先是,上之抑埙而擢
孝祥一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且唱第后,曹泳揖孝祥
于殿庭,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遂以
孝祥为秘书省正字。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素不喜
汪澈,孝群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
首劾孝祥奸不在庐杞下,孝祥遂罢。寻除知抚州。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
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并海囊橐②为奸利,孝祥捕
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
③。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
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
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纵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
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请祠,以疾卒,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进显谟阁
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瀚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
将名世。”但渡江初,大议惟和战,张浚主复仇,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孝祥出入二人
之门而两持其说,议者惜之。论曰:张孝祥早负才睃,莅政扬声,迨其两持和战,君子每叹
息焉。
(选自《宋史·列传一百四十八》有删节)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并海囊橐:人名,大富豪。③行在:天子所在之
地,指京城。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领乡书,再举冠里选 冠:第一
B.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 峻:急切
C.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 陵:顶撞,冒犯
D.汤思退祖秦桧之说力主和 祖:承袭
7.以下句子中,全部表明张孝祥精明能干的一组是( )
①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②孝祥剖决,庭无滞讼③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④为政简
易,时以威济之⑤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⑥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年三十八
A.②③⑥ B.①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⑤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折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孝祥廷试夺魁,是高宗皇帝干预的结果。高宗认为秦埙的文章说的都是他爷秦桧的话,
远不如孝祥的文章,于是把他俩的名次互换。
B.张孝祥颇有从政才能。他在抚州、平江、潭州、荆州等地任职,都取得了出色的政绩,在
政坛上名声远扬;但他仕途坎坷,屡遭罢黜。
C.张孝祥多才多艺:过目成诵,才思敏捷,擅长书法。高宗看了他写的奏章,称赞他的书法
必定名传后世。他英年早逝,孝宗深感痛惜。
D.张孝祥在和与战这两种意见中模棱两可,时人为此惋惜。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张浚主战,
汤恩退主和,而这两个人都对他有知遇之恩。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曹泳揖孝祥于殿庭,以请婚为言,孝祥不答,泳憾之。
(2)年未三十,莅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
【答案】6.B 7.D 8.A
9.(1)曹泳在殿庭给孝祥施礼,说要把女儿嫁给他,孝祥不答应,曹泳为此怨恨他。
(2)(孝祥)不到三十岁,处理政务精明无差错,他的老练,州官县官都比不上。
【解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
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
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B 项,句意为: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峻:高或快。
故选 B。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
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
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①说的是张孝祥曾经是汤思退的学生;⑥说张孝祥做官到显谟阁直学士之职就去世了,不是
表明精明能干的。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全文,
粗知大意,了解人物的作为,概括人物形象;其次对选项中的句子进行观察,在原文中找出
相关的句子,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
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
A 项,“把他俩的名次互换”错误,不合文意,考官把秦埙定为第一名,孝祥是第二名;高
宗皇帝干预后,孝祥是第一名,秦埙是第三名。
故选 A。
【9 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翻译句子,第一:理解文句大意,将所要翻译的句子放入
原文中,前贯后连,把握大意;第二:确定考查重点,命题者在命题时从文段中选择的句子
往往含有某些文言知识点,如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实虚词等,要通过审题抓住命题意
图,确定考查点;第三:连缀词义成句,直译求“字字落实”(留、删、换),意译求“文从
字顺”(调、补、变);第四:认真审读检查,书写规范清楚。在确定文言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全部落实到位后,做到书写规范清晰。本题,(1)“揖”译为“施礼”;“请婚”译为“说
要把女儿嫁给他”或“请求两家结为婚姻”;“憾”译为“怨恨,嫉恨”;(2)“莅事”译
为“处理政务”;“精确”译为“精明,正确,没有差错”;“老”译为“老练”。
【点睛】掌握正确的阅读文言文的方法——遵循三个步骤:
在考试过程中,不少的同学在读完一遍文言文后就开始作答,这种做法是很不正确的。解答
文言文题目,应遵循三个步骤:
第一步:初读全文,整体感知,把握大意。要求集中心思,稳住神,快速地浏览一遍。初步
明确“什么时间、什么人、什么事、前因后果、谁说了什么话”等等,读懂个大概即可,因
为高考作为选拔性的考试,要一遍把他全部读懂,很少人能够办到;
第二步:细读题目,认真研读字、词、句,在这一步阅读中,要根据题干得要求,结合各选
项的具体内容,一一落实,理解要求作答的字、词、句、段在文段的位置,运用课内所学的
知识(实词、虚词、活用、句式等),解决完成较为容易的题目;
第三步:再读全文,加深理解。这一步是要解决较难的题目,加深对文意的理解,又纠正前
两步中出现的偏差,是一步深入和复核的过程。
参考译文:
张孝样,字安国,历阳乌江人。他读书过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字。十六岁时,张孝祥
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绍兴二十四年,张孝祥参加廷试获得第一名。考官
已定下秦埙在读书人中第一,张孝祥第二。高宗读了秦的对策都是秦桧所说过的话,于是把
张孝祥提拔为第一名,而秦埙为第三名。朝廷授予孝祥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的职务。
在这之前,皇上压制秦埙而提升张孝祥这一件事,秦桧已很是恼怒,后来知道张孝祥是张祁
的儿子,张祁与胡寅交情深厚,秦桧向来嫉恨胡寅,而且考试的名次公布后,曹泳在殿庭给
孝祥施礼,说要把女儿嫁给他,孝祥不答应,曹泳为此怨恨他。于是曹泳就散布流言诬陷张
祁要谋反,朝廷下诏将张祁关进大牢。适逢(后来)秦桧病死了,于是朝廷让孝祥担任秘书省
正字。当初,张孝祥考中进士,出自汤思退门下,汤思退为宰相,对张孝祥大力提拔。汤思
退一向不喜欢汪澈,张孝样与汪澈一同任馆职,汪澈老成持重,而张孝祥年少气盛,往往凌
驾在他之上不顺从他。等到汪激担任御史中丞时,他首先弹効张孝祥好邪程度不亚于卢杞,
张孝祥于是被罢官。不久张孝样任抚州知府。他年纪不到三十,处理事情很精明、准确,州
县中很老练的人也比不上他。孝宗即位后,张孝祥担任平江府知府之职。事务繁重艰巨,张
孝祥一一加以分析解决,知府庭上没有滞留的案件。平江府所属县中的大姓违法获取暴利,
张孝样派人逮捕他们并加以处理,没收他们的家产,得到几万斛粮食。第二年,吴中发生大
的饥荒,一直靠这些粮食来赈济百姓……张浚从蜀地回到朝廷,向皇上推荐张孝祥,皇上召
张孝祥前往行在(杭州)。张孝样己经被汤思退所赏识,等到他被张浚推荐,汤思退感到不悦。
张孝祥进宫回答皇上的问题,于是陈述:“二位宰相应当同心协力,以辅佐皇上完成恢复国
家的大任。”皇上赞扬了他。遇金人再次入侵边境,张孝祥陈述金的目的不过是想结盟约。
宣谕使弹効张孝祥使之失去职位,被罢黜。不久张孝祥被起用担任潭州知州,处理政事简明
易行,有时用成力辅助治理,湖南于是因此平安无事。张孝祥又等待诏命,改任荆湖北路安
抚使。他组织修筑了寸金堤,从此荆州没有洪水之患。张孝祥请求担任管理祠观的闲职,后
因病死去,终年三十八岁。孝宗感到十分惋惜,有用才不尽的感触。张孝祥才智出众,文章
水平超过一般的人,尤其擅长书法,曾亲自书写奏札,高宗看了后说:“他将来一定闻名于
世。” 只是在渡江之初,(朝廷)让大臣商议对金人是和还是战,张浚力主为复仇而战,汤
思退承袭秦桧的意见力主求和,孝祥出自这两人的门下因而在这两种意见中摇摆不定,议论
这件事的人都为孝祥感到惋惜。评论者说:张孝祥从很年轻时就很有才干,在政坛上名声远
扬,到他在和与战这两种意见中摇摆不定时,有见识的人常常为此感到惋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8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甘泉书院
陈与义
甘泉坊里林影黑,吴氏舍前书榜鲜。
床座略容摩诘①借,桂枝应待小山②传。
兵横海内犹纷若,风到湖南还穆然。
勉效周生述孔业,赋诗吾独愧先贤。
【注】摩诘:唐诗人王维,字摩诘。小山:汉淮南王刘安招集文人从事著述,各造辞賦,以
类相从,分别称为大山、小山,犹《诗经》之有《大雅》《小雅》。③周生:指东晋儒生周续
之。周续之等人曾在极差的环境里讲解和校勘《礼记》。
10.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甘泉坊里树木投下黑色的影子,营造了凄清幽静的氛围,为全诗奠定基调。
B.颔联意为书院中多是像王维这样的文人,他们纷纷用优美的辞赋描写美好的事物。
C.“兵横”“纷若”表现了当时兵荒马乱会状况,与下句静穆的学院环境形成对比。
D.诗歌由书院情形的描述转而联系社会现实,最后议论、抒情作结,层次分明。
11.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
【答案】10.A 11.(1)①对甘泉书院师生的赞扬、勉励之情。②对周生等先贤传播儒道文
化的敬慕之情。③自己传承儒道不力的愧疚之情。(2)①“周生述孔业”是用典。②书院师
生传承儒道文化的行为与自己传承不力的行为形成对比。③诗歌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
【解析】
【10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
想感情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
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
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A 项,“营造了凄清幽静的
氛围”“为全诗奠定基调”错误。“甘泉坊里林影黑,吴氏舍前书榜鲜”,结合标题“题甘
泉书院”分析,这是对甘泉坊里的景物描写,首句写甘泉坊里树木投下黑色的影子,为了突
出书院环境的清幽静穆等,并非“凄清”,而且并没有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故选 A。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
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
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1 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为两问,需要分析情感,还需要分析抒情方式。
对于情感的把握,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
析。在抒情方式上,有直抒胸臆、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多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用典故、
借古喻今等。“勉效周生述孔业,赋诗吾独愧先贤”,结合注释内容“周生:指东晋儒生周
续之。周续之等人曾在极差的环境里讲解和校勘《礼记》”及“勉效”分析,“周生述孔业”
是用典,主要表达对甘泉书院师生的勉励之情,对周生等先贤传播儒道文化的敬慕之情。结
合“吾独愧先贤”分析,一个“愧”字,写出了自己传承儒道不力的愧疚之情。“勉效周生
述孔业,赋诗吾独愧先贤”,直抒胸臆,把自己的传承儒道不力和甘泉书院师生等传播儒道
文化的行为形成对比,表达自己的愧疚之情。
四、作文(本题共 2 小题,共 60 分)
12.小作文。
《高老头》中有很多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描写,请你从中选择一处加以描述,并说它为什么
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要求:场景符合原著,理由条理清晰,200 字左右。
【答案】《高老头》中鲍赛昂夫人教导拉斯蒂涅的描写令人印象深刻。鲍赛昂夫人教导拉斯
蒂涅社会又卑鄙又残忍,要他以牙还牙去对付这个社会。她说:“你越没有心肝,就越高升
得快。你毫不留情的打击人家,人家就怕你。”
原因:拉斯蒂涅为了改变自己的贫困境地,早日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他抛弃道德、良知,
利用各种手段,不顾一切向上爬。他向上爬的过程即是道德、良知丧失,人性泯灭的过程。
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尊重他人,你才会得到尊重。我们要保护的是,建立一个平等明主的
社会,因为我们也需要这种制度的保护。
【解析】本题考查微写作的语言表达运用能力。全面审清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各项要求,如
写作范围、文体、主题、篇幅等。把握材料。大部分小作文为写作者提供了材料,要力求吃
透材料,把握主旨,领悟内涵。《高老头》讲述主人公高老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起家的面粉
商人,中年丧妻,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两个女儿身上,为了让她们挤进上流社会,从
小给她们良好的教育,且出嫁时给了她们每人 80 万法郎的陪嫁,可他的两个女儿生活放荡,
挥金如土,他的爱轻而易举就被金钱至上的原则战胜了。拉斯蒂涅是巴尔扎克的小说《高老
头》中的人物。他出身没落贵族,为了改变自己的贫困境地,早日实现飞黄腾达的梦想,他
抛弃道德、良知,利用各种手段,不顾一切向上爬。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被旧
封建社会腐蚀的贵族青年典型。他向上爬的过程即是道德、良知丧失,人性泯灭的过程。
【点睛】微写作内容要精练。首先要有鲜明的主题;其次,要有清晰的条理,在注重展示单
项能力的基础上处理好点面、详略的关系,避免“杂乱无章”;最后,语言要精练,杜绝废
话。注意体裁特点。描写性的小作文往往要求描绘一个特定的场景、描写人物的某个生活片
段等。要围绕中心描绘出最集中、最精彩的场景或人物生活片段,从而产生“特写镜头”般
的效果,体现“精彩”二字。结构完整。小作文的特点是小,但一般结构都应是完整的,所
以开头要明快,用一两句话引出话题或点明中心;结尾收束要迅速,或照应开头,或点明、
深化中心。这样才能集中笔墨写好主要部分。
1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75 年 5 月 27 日,中国登山队登顶珠穆朗玛峰,采用传统测量方法,首次精确测定珠
峰海拔高程为 8848.13 米。
2005 年 5 月 22 日,中国采用传统大地测量与卫星测量相结合的方法,经过严密计算,
确定珠峰高程为 8844.43 米。
2020 年 5 月 27 日,中国珠峰测量登山队采用最新科技方法进行第三次测量。据推算,
珠峰实际是以每年 4.4 毫米的速度在“长高”。世界之巅今年有多高?世界瞩目的数字即将公
布。
一座山峰,一种人生,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高度。同时,人们对于这一高度的认
识和把握也在不断变化。如何定义或重新定义这一高度,需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
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答案】【范文】
定义山峰高度,勇创人生巅峰
珠穆朗玛峰,立于世界之巅,立于中国之畔,随着时光荏苒,日月轮回,1975 年至 2005
年中国由传统测量再到大地、卫星相结合测量,珠峰的高度由 8848.13 米精确至 8844.43 米。
或许,山峰好比人生巅峰登山测距如似我们一生的追求,我们如何去定义一个人的一生,一
个时代的高度如何在有限的时光内去创造更高的高度?我想,面对未知,面对人生,面对时
代,必须求进上进精益求精,斗志昂扬。
面对未知,进则俱进,退则恒退。珠峰是否在以每年 44 毫米的速度在长高?这是未知
的。我们的人生同样面对太多的未知,但是“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
不拔之志。”或许“山川难改”,但我们可以掌控自我的人生,我们可以决定并明确意识自
己究竟是在进步还是退步,不以未知为惧怕的理由,不以绝望为结束的理由,人生起伏难免,
我们的高度应由自己定义。木心曾说过“所谓万丈深渊,走下去,也是前程万里”,我们的
高度当然有别于山峰,这是一种向上的心态,乐观的精神。
面对人生,精益求精,不可马虎。人生无以用数字衡量,更无以谈及精确至小数点后多
少位,但这不妨碍我们去测算自我的高度和地位。此分为两方面,一是求真务实,二是自我
反省。求真务实,求真理务实际,世上没有什么“乌托邦”,也无法逃避至‘桃花源林”,只
有真切地行动,我们才能不仅是肉体存活于这个世界上。二是自我反省,“吾日三省言身”,
“君子以细量身,以省塑志”,“任用良才,得以复己明志”,不断反省,如同不断精确数字,
无限不循环迈向的是更加精确。大国工匠,科研人员,中华的崛起就是在探寻属于我们的小
数点后一位将是什么。
面对人生,面对时代,潜力无疆。十年前,我们无以料到高铁时代,十年前,我们无以
料到如今的网络信息时代,小时候写下的天马行空的梦想在逐步实现,人生的巅峰-直在上
进,祖国的时代也将不断进步。
一切就犹如珠峰之巅,观红日飞雪,望清雨冰川。所谓定义,就是打破定义,以精益求
精,求真务实,再寻巅峰。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材料作文的写作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
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材料中的侧重点一
定要抓准。材料作文的开头,最好能够联系材料,可以保证自己的观点的确源于材料,不会
脱离材料,且能够明确地体现从材料中提炼自己的中心论点的过程。
【审题】材料为叙述性文字为主,也有说明性的文字。叙述性的文字涉及时间、地点、人物、
事件等。其中,(1)地点固定不变,但第 2 则材料未提及“登顶珠峰”,疑为疏漏;(2)人
物第 1 次称“中国登山队”,第 2 次忽略未提及,第 3 次所称“中国珠峰测量登山队”更能
凸显“测量专业特质”。以上两点并非关注要点。值得注意的是时间和事件:(1)从时间上
看,年份分别为“1975”“2005”“2020”。第 2 次与第 1 次相差 30 年;第 3 次与第 2 次相
差 15 年,与第 1 次相差 45 年。这一年份的选择,结合文段内容,显然与技术进步有关,当
然也具有纪念意义。年份之外,月份同为 5 月下旬,分别是“5 月 27 日”“5 月 22 日”“5
月 27 日”,材料中未提及这一时间点的选择原因,但仍可推知其中一个原因可能是彰显纪念
意义。(2)从事件上看,三个“采用”值得注意:“采用传统测量方法”“采用传统大地测
量与卫星测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最新科技方法”,由此可见,材料突出了科技进步带来
的巨大影响。说明性的文字有三处。前两处关注珠峰的海拔高程“8848.13 米”“8844.43
米”,第三处则强调:“据推算,珠峰实际是以每年 4.4 毫米的速度在“长高”。”以第三处
为依据,则前两处的数字令人顿生疑窦:为什么第 2 次测量所得较第 1 次测量所得要低 3.70
米?显然,这一矛盾要由叙述性文字中提到的三次测量所“采用”的方法来回答。材料部分
主要呈现出测量高度降低和珠峰实际“长高”的矛盾,意在引发考生的思考和感悟。在此基
础上,提示语做了点醒和拓展,意在引导考生尽快“入乎情境之中,又能超乎情境之外”。
1.关于“高度”。“高度”一词,既指事物本身客观具有的高度,也指人们对事物高度的主
观认识。二者并不总是保持一致;更多的时候,由于“人们对于这一高度的认识和把握也在
不断变化”,主观认识的高度只能无限接近客观事物的高度,且准确的程度并非一定呈现递
进的态势或局面。
2.关于“这一高度”。提示语中两次出现“这一高度”,均指事物本身的客观高度。提示语
中说:“一座山峰,一种人生,一个时代……都有着各自的高度。”也应指“山峰”“人
生”“时代”在客观上所能达到的高度。“人生的高度”应当是就人生实际取得的成绩或成
就而言,“时代的高度”应当是就特定时代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两个方面所创造的财富
而言。
3.关于“定义或重新定义这一高度”。这里的“高度”应当指主观意义上的高度,也就是指
人们对客观事物高度的认识与再认识。准确认识和深刻掌握事物客观的高度,无疑是十分艰
难的。这就需要人们“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等”。一个“等”
字,说明在三者之外,还可从材料中挖掘“敢于攀登”“注重科研”“严谨细致”等内涵。
4.关于“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从所给这三条中“三选
一”,或者另辟蹊径确定某一种材料中所内含的精神、态度或追求,就某一点生发拓展,当
然是可以的。但是,我们注意到,2017 年全国卷要求“请从中选择两三个关键词来呈现你
所认识的中国”,以及 2017 年全国卷要求“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
结合本道作文题的实际情况看,如果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精神、态度或追求,探究其中的
联系,及它们对成功的共同作用,则更佳。这一点虽然并未在提示语中明确提出,但是就体
现文章思辨性的角度来看,这一类的文章无疑更胜一筹。由此,应将“以材料中内含的两三
种精神、态度和追求为基础确定立意”作为“一类作文”的评分标准。
5.关于任务驱动。“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和感悟。”这里的思考和感悟不能脱离“三
次登峰测量”这一材料内容,要能够紧紧围绕对山峰、人生、时代的“定义或重新定义”。
高考作文多是考查考生“三观”,本次命题就是如此。写作时,考生要体现主题意识、身份
意识和任务意识。
“要求”部分分析。“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
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这里做一个强调。
【立意】严谨细致,注重科研;有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步的追求。
【结构】标题切合题意,《定义山峰高度,勇创人生巅峰》,首段联系材料,得出观点,“面
对未知,面对人生,面对时代,必须求进上进精益求精,斗志昂扬”。第二段围绕“面对未
知,进则俱进,退则恒退”论述,第三段围绕“面对人生,精益求精,可马虎“论述;第四
段围绕“面对人生,面对时代,潜力无疆”论述。最后一段强调“一切就犹如珠峰之巅,观
红日飞雪,望清雨冰川。所谓定义,就是打破定义,以精益求精,求真务实,再寻巅峰”。
【素材】1.一种人生,当有一种人生的高度。从牙牙学语时的“人之初,性本善”,到志在
青年时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我们无不感受着不同的人生高度;从《少年
中国说》中的“少年强则国强”到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又何曾不是一代青
年应当把握的人生高度。“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
望。”习总书记的话正寄予我们这一代新的厚望,正将中国的坐标交予我们手中。中国的高
度将由我们共同测量,靠什么测量?靠的只能是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永不止
步的追求。
2.八十年代深圳蛇口的一声巨响,惊醒了沉睡百年的雄狮,改革开放轰轰烈烈地展开了,从
此在世界忙碌的身影中多出了中国的影子,记下了中国的步子。二十一世纪我们高擎中国大
旗不断进军,中国,这个符号徐徐融入中国人心中,我们成为共奔小康路的追梦人。2025
年中国将进入世界制造强国行列,2035 年中国将进入世界中等制造强国行列,作为当代青
年,我们当壮志凌云,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态度去丈量未来中国的高度。今年,
一个平凡无奇却又让人永生难忘的一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破了运转中的中国、甚至世界的
速度。也许是中国人那种骨子里与生俱来的迎难而上的不屈服精神,让我们再次向世界展现
了中国高度,这是十四亿中国人民同心协力累积的高度,是不可估量的高度。
3.“花繁柳密处,拨得开才是手段;风狂雨急时,立得定方见脚跟。”处在时代的交汇点上,
2020 注定开启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只有以求真务实的精神、精益求精的太堵,方可站得定、
站得稳,永不止步,也方能站得高,这正是我们当下的时代任务。每一座山峰,每一种人生,
每一个时代,都是中国人民也是中华民族对高度的不懈追求。未来,何将响彻?壮志凌云,
气壮山河。
【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①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
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②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
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③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④联:这是文章的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
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
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⑤深:深入分析。怎样深入分析?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⑥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
不要画蛇添足。
五、附加题(本题共 6 小题,共 10 分)
14.下列句子中“怨”的含义与另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诗可以群,可以怨
B.离群托诗以怨
C.天下纷然,怨声载道
D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答案】A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文言文一词多义这个考点。我们要把字放到句子中加以理解而不能孤
立地理解,当然平时要识记重要实词的比较重要的几种意义。做题时我们会遇到我们没见过
的实词,要学会结合上下文语境来揣测字的含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多:同
一个词,在这个句子中是一个义项,在另一个句子里又是一个义项。一般说来,一词多义的
各个义项之间均有一定的联系。 一词多义是由本义引申、比喻和假借而形成的,因此应该
由本义入手,来理解和掌握它的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A 项,句意:《诗经》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讥讽方法。怨:讥讽。
B 项,句意为:你跟亲近的人要分离,把感情寄托在诗里面,表达自己的哀愁怨恨。怨:怨
恨。
C 项,句意为:天下议论纷纷,怨恨的声音充满道路。怨:怨恨。
D 项,句意为:屈原之所以写《离骚》,就是由怨恨引起的。怨:怨恨。
故选 A。
【点睛】一词多义,是指一个词具有两个或多个意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之间一般都有密切
的联系。其中最初的叫本义,常用的叫基本义,从本义或基本义推演引申来的叫引申义,通
过用本义或引申义比喻另一事物而固定下来的叫比喻义。可以根据一个句子中词语意思带入
另一个句子,判断意思是否一样。
15.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兴”,它被提出来主要用于阐释:
A.《诗经》
B.《乐府〉
C.《古诗十九首》
D.《楚辞》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文化常识掌握的能力。解答识记文化常识类题目时,学生应注
意平时的积累,立足于课本和课堂,还要广泛涉猎,做到准确识记。
A 项,《诗经》: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
五篇。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
三种表现手法。所以“兴”这种手法主要用于阐释《诗经》。
B 项,乐府:古代本指掌管音乐的官署,汉代开始建立,掌管制定乐谱、训练乐工和采集歌
词等。后来也把它所采集来配乐的歌词以及后人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写的作品称做
乐府。汉乐府诗的语言及形式的特点与艺术特色:语言朴实自然;押韵灵活;用对话或独白
形式叙事;浪漫主义的色彩;排偶句;回环往复,音韵和谐。
C 项,《古诗十九首》是中国古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
九首编入《文选》而成。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
D 项,《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并且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楚辞”的名称,西汉初期已有之,至刘向乃编辑成集。东汉王逸作章句。原收战国楚人
屈原 、宋玉及汉代淮南小山、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辞赋共十六篇。后王逸增入己作
《九思》,成十七篇。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篇也是承袭屈赋的形式。以其运用楚地
(注:即今湖南、湖北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和风土物产等,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故名《楚辞》,对后世诗歌产生深远影响。
故选 A。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
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
信极忠,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
者,民信之;忠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
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
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
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放旧罪,修旧宗,立无后,则民殖矣。省
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
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
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
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
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
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其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
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
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
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对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
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
先君。”于是令百官有司,削方墨笔。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使税者百一
钟,孤幼不刑,泽梁时纵,关讥而不征,市书而不赋,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 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 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 济:渡过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 故燕王欲结于君
B.将荐之先君 此亡秦之续耳
C.拱手而问曰 朝济而夕设版焉
D.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是( )
①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 ②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
③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 ④省刑罚,薄赋敛
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 ⑥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19.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解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
严肃法纪,提倡礼仪。
B.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
己的政治主张。
C.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
仲的认可和辅佐。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
拥护。
【答案】16.B 17.D 18.D 19.B
【解析】
【16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答题时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把实词放回到句
中理解,通则对,不通则错。其他方法有分析形旁推求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通过
语法特征推断词性、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等。
B 项,渝:改变、违背。译文:舍掉性命而不肯食言,就是信。
故选 B。
【17 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
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A 项,于:介词,在;介词,跟。
B 项,之:代词,指管仲说的话;结构助词,的。
C 项,而:修饰关系连词,不译;转折关系连词,但是。
D 项,则:条件关系连词,那么。
故选 D。
【1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句子意思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
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
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①陈述的角度是“人”,是齐国百姓如今的遭遇,不能“直接体现”;③是写其立法令,与“以
民为本思想”无关。排除①③。
故选 D。
【1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文章观点、主旨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
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
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B 项,“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错误,据原文“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
可知,管仲并不反对桓公称霸天下,他劝诫桓公要从根本事情做起。“根本”就是百姓,要
懂得体恤百姓,要减轻赋税,这样百姓就会归附于他,目的还是希望辅佐桓公成就霸业。
故选 B。参考译文: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一必须知其疾苦,二是要厚施
德惠,三是不用刑罚恐吓,四是不用强力禁制。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
“我知道这四条很好,但是人民少,该怎么办呢?”管仲回答说:“人民少,并不可怕。从
前天子立在中央,地方千里,只要具备上述四条,怎么怕人民少呢?治理人民,不知其疾苦
则人民憎恨,不厚施德惠则人民多怨,用刑罚恐吓则人民多行欺诈,用强力禁制则是去者不
肯再回,来者也裹足不前了。所以,圣王治理人民,不在乎人口的多少。”桓公说:“好,
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
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
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语说,舍掉性命而不肯食
言,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
就是礼。”桓公说:“好呵!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施行于天下,可以做到么?”管子回答说:“可以。”
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
管子回答说:“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系,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
宽放旧罪,救助旧宗,为无后者立嗣,人口就增殖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
各乡选用贤土,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政令发布后不会随便更改,那么老百姓的行
为就会端正规范。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
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
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
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
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
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
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和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要成就
霸王之业兴举大事么?这就必须从它的根本事情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
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回答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
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
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
百姓就不愁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
要举荐给先君才行。”于是命令百官有司,削好木板并备好墨笔。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
门庭朝见,为百官确立了法令。使纳税者只出百分之一,孤幼不准处刑,水泽按时开放,关
卡只查问而不征税,市场只书契而不深税,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
几年,人民归附之众,竟好像流水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