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3.51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8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含解析)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 18 科普文章阅读 课标全国卷未考过科普类文章。近年来只有广东高考、福建高考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 北京高考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 1.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将更注重综合性,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概括后得出答案。 2.探究题将一步受到青睐,探究题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要求评价贴近文本。 一、关于科普文 科普文章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科普文章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 特点。科普文章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下定义、 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而简明。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 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 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二、科学小品的特征 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 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 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其特点如下: 1.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 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 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 300 平方 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 的健康。 2.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生动性需要:一是要善于记叙和 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 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三、科普文章的阅读要求 与科学说明文相比,科学小品的趣味性更浓,它的趣味性不仅体现在题材上,更多的是 体现在通过多种表现手法而渲染、强化出来的种种情趣上。首先,科学小品标题要生动活泼, 富有新意。其次,科学小品要借助文学表现手法来加强它的趣味性。例如:①运用形象化的 比喻来表达知识内容,使文章写得生动形象,引人入胜;②运用拟人的手法使科学小品富有 情趣;③把科学知识编织成为有情节的小故事,让读者通过想象,在阅读故事中认识和掌握 科学知识,这也是使科学小品产生趣味性的一种表现手法。 科普文章的阅读要领:①抓被说明的主要事物;②抓主要事物的特征;③抓说明的顺序 和方法;④抓科普文章的文学手法。 四、科普文的语言 由于展现的科学内容需要客观性和科学性,科普文章的语言必须严谨准确。比如在用词、 造句方面要力求精确,合乎语法习惯,而且所运用的专业术语、科学解释也必须准确无误, 毫无歧义。 另外,科普文章的目的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所以它的语言除了准确严谨外,往往还具有 趣味性、形象化、通俗易懂的特点,以便深入浅出地帮助读者轻松愉快地理解科学知识。这 种特点可以体现在记叙和描写、善于穿插趣闻、善于运用修辞等方面。 围绕科普文章语言、特点的考查,历来是高考的重点。凡是考查科普文章阅读,很少有 不涉及科普文章语言这个高频考点的。 五、科普文的手法和标题艺术 科普文章在于普及科学知识,有时为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使人们乐于接受所介绍的 科普知识,科普文章的作者还经常在标题的拟定上下功夫。有一个新颖、吸引人的标题,自 然会让人们眼前一亮。所以科普文章的标题的新颖程度、感染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 篇文章被人们的接受程度。因此,针对科普文章的标题进行设题,就成了高考中常见的考查 内容。 由于科普文章在不同程度上使用文学的笔法和手段,写作手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它不 必墨守成规地恪守说明文的写法,如说明文的写作强调客观性,尽量排除作者的主观感情色 彩,而科普文则不必受此拘束。它不仅可以加入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还可以运用文学的拟 人、比喻、夸张等手法,甚至还可以虚构故事情节,使作品达到引人入胜的境地。 科普文的整体布局一般有漫话式、设问式、穿插式、拟人式等多种形式,局部安排一般 有引用材料、讲述故事、设置悬念、留下疑问等方法。 高频考点一、把握文本特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李开乐说,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的温度,预报中是不会出现的,那些“创历史新高”的新 纪录,都是实际气温;预报的数字,也不会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因为,“天气预报从来都 不是一道纯粹的数学题”。这也是气温预报常常比实际温度低的原因之一。 只要温度上了 35 ℃,一律称之为高温天气。天气预报上了 35 ℃,需由首席预报员签发。 不过,在高温预警信号界定中,40 ℃仍是有重要意义的。红色高温预警信号——高温中的最 高级别——是指 24 小时内最高气温将要升到 40 ℃以上。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以今 年 8 月 18 日发布的黄色预警举例说明,在发布预警的同时都必须附有防御指南,包括提醒有 关部门防范电力设备因负载过大引发火灾,建议高温作业人员采取防护措施等等。因此,预 报 40 ℃以上高温,与其他极端危害天气的预报一样,仍然是需要与工作人员责任、考核相挂 钩的。 对于 40 ℃以上高温天气的预报并不是一律倾向于保守与压低。有些地方鼓励把可能出现 的极端天气预报严重些,以给政府防灾减灾工作留有余地,有些地方则会倾向考虑预防的成 本与扰民的风险,鼓励保守预报,这些都会呈现在气象系统的考核机制中。 除了考核的压力,气象系统还时常陷入弱势境地。根据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的一致标准, 百叶箱所在的气象站的空旷度须精确到其与障碍物的距离,不得小于障碍物高度的 810 倍。 比如,如果气象站周围有栋 5 米高的楼房,那气象站与它之间要留够 4050 米的间隔。但是, 随着城市迅速扩张与土地开发商用,许多地方的气象站被迫频频搬迁。上海的一个气象站最 多迁了 6 次;广东省目前有 86 个气象站,因探测环境受破坏而被迫迁移的多达 54 个……世 界气象组织对中国气象站频频搬迁表达过不满,他们认为这将降低中国当地天气预报的准确 度,从而影响全球气象数据交换系统的正常运转。 1.文段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科普文的科学性?请举例说明。 【答案】①引用了气象界权威人士的话。例如引用高级工程师李开乐的话,对天气预报 的有关情况进行说明,增加了可信度。②数据真实准确。例如“广东省目前有 86 个气象站, 因探测环境受破坏而被迫迁移的多达 54 个”,所举数据精确,揭示了气象站被迫搬迁的困窘。 ③所举的事例可靠。例如“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贵名以今年 8 月 18 日发布的黄色预警举 例说明”,播报有明确的时间和内容,增强了真实性、可信度。④客观性。例如世界气象组 织对中国气象站频频搬迁表达过不满,客观地点出了气象站频频搬迁的危害。 高频考点二、分析表现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近年来,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被冠上了“雾都”的名号:2011 年 10 月,郑州连续 三天雾气笼罩,早晨能见度更是降到仅有 200 米左右;2011 年 11 月 5 日,西班牙《阿贝赛报》 的文章指出,“中国的首都正在与伦敦争夺世界‘雾都’称号”;2011 年 11 月,乌鲁木齐一 周七天有六天都被大雾笼罩;在微博中以“广州+雾都”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找到四万 余条的搜索结果。 中国近五十多年来雾日和霾日的变化研究表明,大部分地区雾日的变化并不明显,那么 这些所谓的雾天增多了,实际上都是霾天增多。霾会造成“雾蒙蒙”之感,是因为它降低了 空气能见度,这主要在于大气中颗粒物的散射、吸收带来的消光作用,而其中“贡献”最大 的当属颗粒物的散射。颗粒物家族称为总悬浮颗粒物,其组成部分 PM2.5 在 2011 年迅速蹿红。 PM2.5 受到如此重视不仅仅因为它是灰霾的元凶,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对人体健康 的危害极大。据调研,PM2.5 超标后,浓度每增加 10 微克/立方米,医院心血管系统的急诊及 死亡要增加 1%6%或 7%,高血压病的急诊要增加 5%。 毫无疑义,中国的“霾都”已经越来越多,而且还在继续增多中。中国的东部和南部, 包括华北、黄淮、江淮、江南、江汉、华南以及西南地区东部,这些经济和工业较发达的地 区,霾日变化都呈现出增加趋势,而且在一段时间内这种趋势恐怕也很难发生改变。 (摘编自《中国国家地理》) 2.文段多处运用列数据的说明方法,请举一例分析这种方法的作用。 【答案】如节选部分第三段,分别以“10 微克/立方米”“1%6%或 7%”和“5%”这些数 据,说明了 PM2.5 超标后的浓度与心血管系统、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有关,使人们对 PM2.5 危 害人体健康有科学认识。列数据使说明准确具体,富有说服力。 高频考点三、赏析语言特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祝蜣螂南行 黎先耀 ①蜣螂者,俗称屎壳郎也。现在居然为这种被人们讨厌的“逐臭之夫”祝福,未免使人 发笑。 ②可是,让屎壳郎照镜子——臭美,开先河者,是被人称为昆虫诗人的法国科普作家法 布尔。他的名著《昆虫记》赞颂蜣螂,称它们为“清道工”,因为蜣螂逐臭,就是为我们除 污:蜣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它带锯齿的前腿像是扫帚,用来 收集粪土,把粪土放在长着尖爪的后腿间,搓转成丸,然后推回地下巢穴,储作食物。 ③蜣螂推着比它们身体大得多的粪球前进,从不避陡坡险沟,常常快推到坡顶,又连球 一齐滚下来,一只蜣螂推不动,就两只合作,一前一后,齐心协力推,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因此,有一种蜣螂,生物学家给它取名为希腊神话中罚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我国民 间也称蜣螂为“推车客”。 ④据说古代埃及人认为蜣螂搓推粪球,有如运转天上的星球,所以称它为“神圣的甲 虫”。古代也有说蜣螂坏话的,如希腊的伊索就写过一篇叫“蚂蚁与屎壳郎”的寓言,把蜣 螂讥讽为不爱劳动的乞食者,但那是“不实之词”。我国古代药书中记载,蜣螂,甚至蜣螂 转丸,都能入药,可治不少内外科的疾病。所以,屎壳郎确非害人虫,不能顾名掩鼻。 ⑤我们现在要为蜣螂祝福,是因为今年我国长江流域的一种“神农蜣螂”,应澳大利亚 有关科研机构的“邀请”,离别故土,远渡重洋,到澳大利亚东南部湿热地区去安家落户。 澳大利亚现在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牛粪,要覆盖约 4 000 平方千米的草场;牛粪还滋 生蝇类,更是害上加害。从中国请去的蜣螂的任务,就是去帮助清扫那里广阔的大牧场。 ⑥澳大利亚难道没有蜣螂?有是有的,但是本地的蜣螂只爱吃袋鼠粪,牛粪不合它们的 胃口,它们不愿问津。这就像牛虻爱吮牛血,狗蝇只叮狗身一样,是昆虫在长期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一种适应生活的本能。 ⑦澳大利亚为什么没有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这有地质历史和生物进化两方面的原因。 澳大利亚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和印度洋之间。可是在古老的地质年代,它是与其他大陆相连的。 到了一亿多年前的白垩纪,由于地壳运动和大陆漂移,澳大利亚才与亚洲大陆分离,后来又 与南极洲分开。那时候,地球上生物进化的历程还处于哺乳动物的早期阶段,才出现一些原 始的兽类。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动物种类又单一,澳大利亚一方面成了鸭嘴兽和袋鼠等一些 原始哺乳动物的乐园,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哺乳动物在当地环境中继续向前进化。现在澳大利 亚陆地生活的一些有胎盘类动物,如马、牛、羊、猫、犬、豕,甚至鼠类,都是十八九世纪 人类从欧、亚等其他大陆带去的。牛是带去了,但清除牛粪的蜣螂却没有带去。因此,澳大 利亚现在缺乏以牛粪做食料的蜣螂。 ⑧达尔文等人曾举出“猫—田鼠—野蜂—三叶草—牛”食物链的有名例子,揭示了当时 英国畜猫有利于养牛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同样的道理,澳大利亚引进我国产牛地区的蜣螂, 如果繁殖成功,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将是有益的。 ⑨我国的牧民中有句谚语,“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用来称赞草原上有些动物 的某种器官特别灵敏。蜣螂的嗅觉确实非常敏锐,无论哪里有了人畜粪,它们不怕关山阻挡, 很快就会闻风而至。中澳相距万里,又远隔重洋,蜣螂的鼻子虽灵,想过去也只好望洋而叹。 现在,中澳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天涯咫尺,地理隔绝的鸿沟已经消失。今天,在澳洲袋 鼠出没、牛羊遍野的美丽富饶的草原上,从我国引进的油亮壮实的黑甲虫们,正在那里勤奋 地打扫牧场哩。 ⑩让我们祝蜣螂们成功吧! (选自《莼鲈之思》,有删改) 3.请就这篇文章的语言特色,谈谈你的看法,并举例加以说明。 【答案】本文语言生动,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生动地说明对象的特征。“蜣 螂扁阔的头前,一排钉耙似的硬角,用来掘割粪土”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地说明了 硬角的形状和功用。“正在那里勤奋地打扫牧场哩”以拟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作者关于蜣螂 的想象。“鹰眼、鹿腿、屎壳郎的鼻子”则引用谚语介绍说明了蜣螂拥有灵敏的嗅觉。 高频考点四、把握观点与材料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据《参考消息》报道,由于扩招严重,很多高校的研究生人数已经超过本科生。但我国 研究生教育仍存在科研能力差,“产学研”链条断裂,缺乏既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 生实践的“双师型导师”等问题,致使部分研究生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大提升。 据新华网报道,目前高校或研究院的硕士生导师,是以教授和研究员为主体,大多从事 的是理论研究,对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发展给予的帮助有限,更无法提供训练平台。研究生在 实际培养中,过分强调理论研究水平,出校门时空有一套见解却毫无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结 果是,虽然培养了大量人才,却无法适应就业市场需要,高校和企业都消化不了,只能“贬 值”。 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如今中小企业是主要的就业岗位提供者,但对研究生的吸引力 有限。一方面,产业结构影响了企业用人方向;另一方面,较小的发展空间和不规范的用工 标准,也让研究生顾虑颇多。辽宁省人社厅发布的 2012 年上半年辽宁省职业供求数据表明, 由于该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熟练工要求较多,企业对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需求量只是 高职生的 21%。 由此可见,想要转变硕士生“产能过剩”的现状,要从高校、个人和市场三方面入手。 高校转变培养观念,以“社会可用的高水平人才”为培养标准;硕士生在加强实践能力的基 础上,适当调整求职心态;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更会从根本上缓 解高水平人才的就业压力。 4.在这段调查报告中,作者是怎样得出“要转变硕士生‘产能过剩’的现状,要从高校、 个人和市场三方面入手”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作者为了证明这一观点,先引用了《参考消息》的材料,说明当前的教学情况 是研究生的能力没有很大提升;再引用新华网的报道,分析了研究生贬值的原因;最后以辽 宁省人社厅发布的 2012 年上半年辽宁省职业供求数据表明,企业对本科生和硕士生的需求量 相对较低。有力地论证了这一观点。 高频考点五、探究标题意蕴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地图的魔术 [美]克莱·摩根 ①我一向喜爱地图——爱它们美丽、实用、引人遐思;有了地图,我们自以为可以仿制 世界,自命对世界了如指掌。我们人类需要有安身立足之所,需要知道自己身在何方——我 们在地球上的地址,而地图恰好把这些需要表露无遗。地图告诉我们许多有关世界的东西, 不过有关我们人类的就说得更多。 ②从公元前 4 世纪的古希腊时代起,饱学之士都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但是我们一般人却 时常把这忘得一干二净。教会更加深了这个误解。地球是扁平的,像地图一样。它还有边—— 好让人从这里跌下来。在一些早期的地图上,可以看到地球是由大象的背托着的。古人觉得 世界必须立于坚实的基础上,这种感觉直到近代还有。 ③地图是最早的文字,比书还要古老。我敢说,人类彼此的沟通,最早写下来的就是地 图,可能在 100 万年前,时间是一个晴朗的黄昏,地点是东非的大峡谷,我们的远祖在漫长 的演化中,停下来休息一会。在湖底的泥泞上,他们用一根棒画了几条线,来代表这个湖, 来代表一条河、一个大森林以及林外若干可以狩猎的好地方。然后指着地图说:“这里,小 伙子。我们目前在这里,希望明天可到那个地方。” ④我们把这些线条当作魔术,你说多有意义。我们就这样用一幅画来表示世界。这个新 玩意儿叫作“地图”,其中有非常真实的东西,可使我们相信我们能从这里到达那里。它加 强我们的信念——森林外有狩猎的好地方;不但如此,它还有力地提示,将来是存在的。这 是个我们可以去的地方,而且明天就可抵达,多令人欣慰。地图上所有的路径,都通向一些 地方。 ⑤地图使世界安就其位。在有地图之前,岛屿漂来漂去,城市转瞬间就会消失不见。当 然,地图上也有空白的地方,就像我们的知识一样;可是不要紧,我们可用想象力来填补。 对于早期的地图,约·斯威夫特这样写过:地理学家在非洲地区上,用了野蛮的图画来填补 空白;在不适合人居住的草莽,放了大象,说是没有市镇。 ⑥不准确的地图,有时却有助于发现新的地方。伟大的地理学家托勒密以为欧洲和亚洲 横跨大半个地球(今天,我们都知道欧亚二洲只占地球面积的 1/10)。托勒密的数字,流传了 13 个世纪。哥伦布就借用这个数字,向西班牙国王游说,说他向西航行,可轻易地抵达东方。 哥伦布很幸运,走到一半就见到了美洲。 ⑦1519 年,费迪南·麦哲伦起航,要环绕世界一周,那时欧洲人以为美洲不过是个岛屿 而已,藏在这个岛后面的就是亚洲。麦哲伦的那个时代,大家都以为“新世界”(美洲)和东 印度群岛,只是一水之隔。岂料这“一水”竟是浩渺的太平洋。回头说说陆地,地图让我们 想到疆界。我们各个随心意来绘制地图,在这个城镇、那条河流画上边界,看,我们就这样 为自己建立了帝国。帝王玩地图的游戏,像我们玩棋子一样。教皇用一条线就分开了“新世 界”;西班牙把西面的全要了,葡萄牙只得要余下来的。 ⑧地图画出了疆界,而疆界促成了战争。统治者叫人绘画地图,然而,比较真实的地图 不一定能取悦统治者。17 世纪末,路易十四看到一幅较为准确的法国地图后宣称:地图让他 失去的国土,多于他从战争中所得的。就算在今天,政治地图所反映的世界,还是基于人们 的意图。厄瓜多尔的地图所显示的国土面积,双倍于它实际所统治的;原因是它在 1941 年与 秘鲁打仗失去的领土至今仍争议未决。根据危地马拉印行的危地马拉地图,伯利兹一国并不 存在。地图是充满想象的富藏。在地图上,澳洲看来像个孤儿。岛屿在镣铐中憔悴。古老的 非洲耸起肩膀,而欧洲把它按下去。 ⑨“在地图上神游天地,”塞万提斯写道,“不像旅行那样要花钱,会使人疲劳,又可 免受冷热饥渴之苦和种种不便。” 5.请结合全文探究“地图的魔术”这一标题的意蕴。 【答案】①地图上简单的线条能够表现美丽无限的世界。②地图具有实用价值,可以使 世界安就其位,不准确的地图有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③地图是充满想象的富藏,可 以引人遐思。④地图可以让人足不出户,神游世界。 高频考点六、探究文本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中国烹饪协会调查报告 记者 窦媛媛 中国烹饪协会日前公布的调查报告显示:近期超过 30%的餐厅浪费明显减少。在春节长假 中,北京市商务委也发布信息称,年夜饭和春节家宴也刮起了“节俭实惠”风气。 菜量“大换小”避免浪费 “姑娘,我们点这些菜够了吧?不会浪费吧?”昨天下午,市民胡先生一家五口到鸿宾 楼用餐。服务员的“贴心提示”立刻让他的担心打消了:“您放心,6 个人以下的年饭菜品都 给您用小盘,当然价格也低,分量减了,保证吃得完。” 按照北京人过年的食俗,年夜饭和过年期间的家宴一定要丰盛,最好是“鸡鸭鱼肉备 齐”,还要配上汤、面点和果盘。春节前,餐饮企业响应中央关于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 浪费的号召,春节家宴也打起了“实惠牌”,像鸿宾楼这样“大盘改小盘”的措施就是其中 之一。在鸿宾楼,菜量分大、中、小三档,比例是 2:1.5:1,小盘菜的分量是大盘的一半, 价格也按比例减少;凡是 6 人餐以下所有菜品都用小盘,基本都能吃完。 北京市商务委表示,今年春节期间,京城多家餐厅为“厉行节约”推出了点菜适量提醒、 剩菜打包、推出小份菜或半份菜、奖励节约用餐、主动退换菜等服务方式。而中烹协的一项 调查显示,有 61.76%的企业张贴了宣传标语,近 15%的企业对节约用餐有不同形式的奖励措 施。 部分餐企取消“最低消费” 包间设“最低消费”,顾客为了凑单往往多点菜,吃不完就造成浪费,这样的情况与“厉 行节约”背道而驰,令许多消费者颇有微词。北京市商务委昨日在市场盘点信息中表示:春 节期间,眉州东坡、湘鄂情、倪氏海泰、俏江南、顺峰等知名餐饮企业取消实行多年的“最 低消费”,还取消了包间费。 北京餐饮协会会长汤庆顺表示,目前取消了“最低消费”和“包间服务费”的餐饮企业 还不多,并且其中不少企业都没有做出“彻底取消”的承诺,很有可能出现反复。“企业设 最低消费和服务费是出于经营压力,但更应以保护消费者利益为标准,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 向。”他表示,近期餐饮协会将正式向全市餐饮企业发出号召,呼吁企业共同取消“最低消 费”,并一直坚持下去。 超 30%餐厅浪费明显减少 中国烹饪协会近期公布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一系列厉行节约措施实施后效果明显,近 80%企业认为浪费“有所减少”。 据悉,中烹协调查了全国近百家餐饮企业。调查报告显示,近 80%的企业表示有不同程度 的浪费,浪费现象普遍存在。其中 27.3%的企业认为餐饮消费中浪费量达 20%,这部分企业主 要以星级酒店、高端餐饮为主。约 80%的浪 费来自于公款消费和商务宴请,约 20%的浪费是由于团拜会和婚宴,家庭大众消费则很少 浪费。 中烹协表示,在中央发出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后,近 80%的企业认为浪费 有所减少,其中超过 30%的企业认为浪费明显减少。 值得关注的是,调查数据显示:有 60%的餐饮企业在春节前出现退订现象,其中退订率在 20%以上的企业超过一成,大多是高端餐饮和星级饭店。举例来说,北京某五星级酒店退订近 千万元,某西餐厅聚会下降 80%。而以大众消费为主的中低档餐饮企业受影响不大,销售额基 本持平,部分中低档餐饮企业营业额有所增长。 (摘自《北京晚报》) 6.读了这篇调查报告,你觉得怎样才能厉行节约?请结合选文和生活实际分条说说你的 看法。 【答案】①“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人人有责。②取消“最低消费”和“包间 服务费”能够厉行节约。③限制公款消费、商务宴请、团拜会、婚宴等是厉行节约的重要举 措。④家宴可以“大盘改小盘”,打起“实惠牌”。⑤餐厅可以推出点菜适量提醒、剩菜打 包、推出小份菜或半份菜、奖励节约用餐、主动退换菜等服务方式,以鼓励厉行节约。⑥政 府可以适当监督,并对铺张浪费者给予处罚。 一、(2015 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体内葡萄糖发电。我们在蜗牛壳上钻孔,把覆盖着酶的电极植入 聚集在蜗牛身体和壳之间的血淋巴,也就是蜗牛的血液中。与其他类型的电池类似,我们的 电池也是基于化学反应来让电子流动的;一个电极捕获血淋巴中葡萄糖的电子,之后这些电 子会通过外部回路——包括我们想要供电的任何设备——抵达相对的电极。在那里,电子与 血淋巴中的氧反应形成水,输出的电力很微弱,在微瓦的量级上,而且在数分钟后会因葡萄 糖耗尽而断电。收获能量之后,蜗牛通过吃喝会恢复体内的葡萄糖水平,就可以再次发电了。 而蜗牛看来并没有受到生物电池的伤害。 电池的输出功率受两个因素的限制:蜗牛微小身体内的葡萄糖含量,以及葡萄糖向电极 扩散所用的时间。如果医生把类似的某种装置植入人体而不是蜗牛体内,我们就能获得更强 更持久的电流,因为人类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要比蜗牛的高,而且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 新的葡萄糖补充给电极(蜗牛没有闭合的循环系统)。一个想法是用我们的生物电池基于人 体内烦人的修改版来为植入医疗设备供电,例如起搏器,蜗牛不能为手机充电,但它能为微 型传感器供电,这促成另一个想法——让蜗牛、蠕虫和昆虫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服务。 12.第一段主要介绍生物电池的 :第二段主要介绍生物电话的 (4 分) 13.下列对“生物电池”的阐述,不符合原文的意思的一项是 A.生物电池可以利用蜗牛血液中的葡萄糖来发电,这种电池与其他类型电池类似,也是 基于化学反应让电子流动的。 B.生物电池通过植入生物血液中覆盖着酶的电极来捕获葡萄糖中的电子,这些电子可以 通过外部设备到达相对电极。 C.生物电池输出的电力十分微弱,只能用微瓦来计算,短短几分钟后悔因血淋巴耗尽而 引起断电现象。 D.生物电池在利用蜗牛发电时——电子与血液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水——应该没 有对蜗牛造成伤害。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蜗牛没有循环系统,而人类的循环系统会持续把新的电能补给给电极,可利用人体制 造大功率的电池。 B.可以为小型传感器供电的生物电池将肩负起为环境鉴别和国土安全任务,用在家用电 器上也为期不远了。 C.随着生物电池的不断更新,植入人体内的心脏起搏器和其他各种医疗设备所输出的电 力将更强更持久。 D.人类身体较蜗牛有一定的优势,生物电池若能用于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将可以造福 于人类健康。 【答案】 12.原理,前景 13.Cæ 14.D 【解析】 二、(2015 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第 1——6 题。(17 分) 地图与理论模型 ①工程师在设计汽车时会按比例制作汽车模型,这种实物模型可以直观地呈现出汽车的 构造,而且可以让一些实验更加便捷。举办一场宴会前,我们会思考应该邀请谁参加、需要 准备哪些食物等,这是我们其实也构建了一个模型。这种模型与汽车模型不同,它不是一种 实物,而是一种“理论”。科学家的工作与此相似,也是构建某种理论模型,只是这类模型 的特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②地图也是一种模型,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我们先 来做一个练习。请看一张某大学校园的局部地图: ③这张地图的右边画有一个箭头。请问:箭头指示的东西是什么? ④人们通常会回答:箭头指示的是一幢建筑。如果我说这答案不仅是错的,而且根本不 着边,你会怎样想?你肯定会怀疑这是个把戏。没错,你的怀疑是正确的,但这个把戏的背 后却是最为核心的问题。 ⑤正确的答案是,箭头指示的是一个矩形图框。这就是真正为箭头所指的东西。人们会 回答箭头指向了一幢建筑物,是因为根据地图和与之对应的实际环境,矩形图框显然表示一 幢建筑物,但建筑物只是矩形图框所表示的物体,而不是矩形图框本身。 ⑥这个练习的目的是指出地图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不是一码事。当然,这只是一个把戏, 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地图上的一个矩形框和现实中的一幢建筑。毕竟..,你可以将一张街道地 图折起来放进你的口袋,却不可能把一个街道折起来放进口袋。而理论模型与客观对象间的 差别却容易被人忽略,这需要我们格外注意。 ⑦我们都知道地图和它所表示的对象是不同的,但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要的联系。那么, 地图是如何与一个特定空间发生联系的呢? ⑧第一,地图与它所表示的对象在结构上具有特定相似性。就地图而言,结构的特定相 似性是空间上的。例如,地图中的线条的空间关系,与地图所表示的街道的空间关系相对应。 ⑨第二,我们拥有一套社会约定来绘制和阅读地图。没有这些约定,地图只是绘有不同 线条的纸,这套约定十分浅显,并为人们所熟知,所以大多数人在看地图时,根本没有意识 到自己使用了这些约定。 ⑩理论模型也离不开约定,只是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没有几个人知道用来解释宇宙大爆 炸这一理论模型的约定。人们需要了解更多的学科专业知识,才能“绘制”和“阅读”理论 模型。 ⑾通过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我们还发现了值得进一步追问的有趣的问题:存在完美 的地图吗?答案依赖于什么是“完美的地图”。如果“完美的地图”是指对一个地方的所有 特征进行完整、精确表征的地图,那么,这样的地图几乎不可能存在。 ⑿表征所有的特征意味着不仅要表示出所有的街道、建筑的地点,而且还要表示出建筑 的高度、新旧的程度,甚至还要表示出全部的植物、被丢弃的自行车等等。所以,地图不那 么完美的一个方面,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地图只是有选择地表示某些特征,如建筑的空间位 置,而忽略其他特征,如建筑的高度、新旧程度等。另外,地图表示出来的特征有多精确? 例如,上海地图能精确表示出东方明珠塔的虹桥机场之间的距离吗?它精确到千米、米、厘 米了吗?显然,没有一张地图能做到完全的精确。 ⒀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型也同样具有。不妨说,理论模型就是科学家为我们理解世 界而绘制的“地图”。 1.如果要替换第⑥段中的“毕竟”一词,根据上下文,恰当的一项是( )。(2 分) A.因为 B.况且 C.因此 D.也许 2.作者在文中设计的练习为什么只是一个把戏?请联系第⑨段加以分析。(3 分) 3.全文以地图作类比的作用是 。(2 分) 4.对文章的写作手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中用汽车模型的例子是为了通过类比引出宴会模型。 B.第⑥段画线部分使用夸张手法,突出了把街道放入口袋绝无可能。 C.第⑿段写到了“植物”“自行车”,不属于举例子这一说明方法。 D.举东方明珠塔和虹桥机场为例是因为它们间的距离不易精确测量。 5.作为说明文,本文的语言除严谨准确外还有其他特点,请举例分析。(3 分) 6.综览全文,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4 分) 【答案】 1.A 2.答案示例:因为作者故意不使用大家默认的社会约定来解释地图,所以这个练习只是 一个把戏。 3.答案示例:形象直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 4.C 5.答案示例:本文语言还具有平易近人的特点,如文中多次使用设问,使用“我 们”“你”等人称代词,拉近了读者和作者的距离。 6.答案示例:从文中看,理论模型的特点有:一、理论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对象,但两 者易于混淆;二、理论模型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特定相似性;三、理论模型需 要一套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来构建和解释;四、理论模型是不完美的,主要体现在不完整、 不精确两方面。 【解析】 1.此题考查考生对“毕竟”一词所在句子前后关系的理解。分析“生活中没有人会混淆 地图上的一个矩形 图上的矩形图说成是建筑物就是因为人们用了特定的社会约定来阅读地图,但作者故意不用 大家默认的社会约定来解释地图,所以这个练习只是个小把戏。 3.此题考查考生对说明文中类比分析手法的作用,类比的作用是借助类似的事物的特征 刻画突出本体事物特征,更浅显形象地加深本体事物理解,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 氛,引起读者的联想。该文对类比的作用在原文中已经明确说明,原文的第二段开头一句说 “地图与理论模型的类比有助于我们了解理论模型的特点”,因此,在空格中填入“形象直 观地说明理论模型的特点”即可。 4.该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和把握,考生要读准题干,题干要求考生选出的 是正确的一项。 6.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题干已经提示筛选区间,“综览全文”,考生要从 全文去综合概括“理论模型”的特点。通过一个小把戏,作者在第六段的最后说明,理论模 型与客观对象间的差别容易被人忽略,或表述为“理论模型不同于其表示的对象(差别), 但两者容易混淆(差别容易被人忽略)”。文本的最后一段表明“地图的上述特点,理论模 型也同样具有”,那么考生把上述地图的特点归纳出来,置换成理论模型的特点即可。其中 包括三点:一、理论模型与其表示的对象之间具有结构上的特定相似性;二、理论模型需要 一套基于专业知识的约定来构建和解释;三、理论模型是不完美的,主要体现在不完整、不 精确两方面。加上前面第六段得出的一点,理论模型的特点一共有四点。 三、(2015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材料,完成 1—8 题。 材料一 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曾被誉为“文明之母”。毕昇的活字印刷,更是领先了 西方数百年,揭开了世界印刷史的辉煌一页。然而,时至 20 世纪,中国印刷业遇到了巨大的 危机和挑战。 20 世纪 40 年代,美国发明了第一代打字机加照相机的手动式照排机,但该照排机效率不 高,一旦按错键,改版很麻烦。1958 年美国发明了光机式西文照相排字机,在计算机控制下 依靠光学和机械方法选取字模,逐字照相形成版面,称为第二代排字机。1969 年,日本也研 制成功第二代汉字排字机。1965 年西德成功研制出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三代机 的速度可以比二代机快 10 倍,适用范围也广。日本引进西德和美国的技术,于 1975 年也初 步研制成第三代汉字排字机。1976 年英国研制出第四代排字机,它采用激光技术,用激光束 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日本也正在研制第四代汉字排字机,但尚未成功。 此时此刻,中国的印刷业却仍在沿用古代的技术,在汉字的“丛林里”艰难跋涉。 从美国的第一代手动照排机,到英国的第四代激光排字机,世界照排技术的发展进步大 大依赖于不同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实力。就拿阴极射线管输出的第三代排字机来说,该类排字 机对底片要求高,对所使用的阴极射线管分辨率也要求很高。这些困难,在中国当时的技术 条件下难以克服。 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从印刷的基本需求看,排字机的字库通常要收 7000 多字。而从一般书报的需求来说,字体就有书版宋、报版宋、标题宋、仿宋、楷体、黑体、 长宋、扁宋、长黑、扁黑等 10 多种;字号还有小六号、六号直到初号,共 15 种。如此一来, 字库的收字就会成倍增长。 汉字的巨大数量,为排字机字库的存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再加上文字印刷质量上的需 求,要保证字形美观、笔锋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20 世纪已进入信息 时代,只有几十年历史的计算机,向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汉字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有外国人说: “汉字如果不废除,中国就不能进入现代文明,也永远无法真正走向世界。” (取材于 1979 年 7 月 1 日《汉字信息处理》)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印刷业面临“巨大的危机和挑战”的原因,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研究进程的落后 B.计算机的历史短 C.汉字自身的特征 D.技术条件不具备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汉字在信息时代遇到“严峻的挑战”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 )(2 分) A.汉字数量大,排字机字库存贮困难 B.因字形字体的制约,汉字排版繁复 C.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用于排字机 D.汉字美观、笔锋明晰的要求难解决 【答案】 1.B 2.C 【解析】 1.把握文中的关键句是做好本题的关键。文中第二段介绍了美国等国的研究情况,第三 段用一句话点 明晰,汉字带给排字机的技术困难就会更大”,可见 D 是正确的;五六两段论述了由于汉字 的自身特征带来的严峻的挑战,也只是指出“汉字相比表音体系的文字,数量巨大”,并没 有说“表意系统的汉字无法适用于排字机”,C 答案是无法中生有,错误。 四、(2015 年高考北京卷) 材料二 世界最先进的第四代排字机使用激光技术,将激光束在底片上扫描打点形成版面。由于 激光很强,普通底片便能感光,还可用转印的方式在普通纸上印出逼真的大样。更有意义的 是,它用三到五瓦的强激光束直接打到版材上就能形成凹凸版面,称为激光直接雕版,这无 疑免除了早期借助照相技术进行照排制版的一大套工序。 汉字激光照排系统采用第四代排字机的激光技术,但要解决字模存贮、文字变倍、激光 只能逐线扫描而不能逐字扫描等关键问题。其中,汉字字模存贮量是横亘在科学家面前的最 大的技术难关。汉字的常用字在 3000 字左右,印刷用的字体、字号就更多。不同字体和不同 字号使印刷用的汉字字头数高达 100 万个以上,汉字点阵对应的总存贮量竟达 200 亿位,约 合 1 万 6 千兆个存储单元。即使制成超容量的巨型磁盘,其缓慢的存取速度和高昂的代价也 足以使它丧失使用价值。如果不能另辟蹊径解决汉字字模的存贮问题,研制汉字精密照排系 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过程中,王选所带领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确保文字质 量的高倍数汉字信息压缩技术,可使每个五号字的信息量大幅度下降,即从 1 万位下降到平 均 800 位。这种压缩方法还允许文字变倍,能变大变小并保证质量,只需 4 千万位的存贮量 就能存下 65 万字头的全部信息。在照排过程中,有一个微程序汉字点阵生成器把汉字压缩信 息高速复原成点阵。汉字信息压缩技术的研制成功给汉字照排系统开辟了新的途径,使得高 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的研制成为可能,激光和照相机的结合带来了排版系统和信息处 理的新突破。这些技术获得我国第一项欧洲专利和多项中国专利,成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 核心和基石。 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文字变倍和变形时的高度保真,我国又自主发明了用参数信息进行 控制的独特方法,从而为汉字精密照排系统的研制扫除了又一个障碍。这项发明是世界首创, 比西方早了 10 年。当外国电脑企业大举进军我国市场的时候,唯独在出版领域,来华研制和 销售照排系统的英国蒙纳公司、美国王安公司和日本写研、森泽、二毛公司等全部退出了中 国市场。国产照排系统在与国外产品激烈的竞争中大获全胜。 我国精密汉字照排系统的自主创新与成功研制,标志着中国计算机编辑排版系统和汉字 信息处理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使中文印刷业告别了“铅与火”,大步跨进“光与电”时代。 (取材于徐炎章、王素宝等相关文 章) 3.下列为“材料二”所拟的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激光照排系统原理及其使用 B.汉字照排技术的突破与创新 C.高速廉价的先进汉字照排机 D.汉字信息处理技术领先世界 4.根据“材料二”,在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研制过程中,不属于...技术难关的一项是( ) (3 分) A.字模存贮 B.汉字信息压缩 C.文字变倍 D.激光逐线扫描 5.下列对“材料二”中出现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凹凸:两个字书写的第一笔都是“∣(竖)”。 B.横亘:“亘”读音是“gèn”。 C.存贮:“贮”读音是“zhù”。 D.另辟蹊径:“辟”也可以写成“僻”。 【答案】 3.B 4.D 5.D 【解析】 3.材料二承接材料一,介绍了中国传统印刷难题的第四代排字机的运用原理和研制过程, 指出我国精 五、(2015 年高考北京卷) 材料三 21 世纪的中国,期待着更多的自主创新。如何实现自主创新,无疑是摆在中国人面前的 重要课题。 近代科学产生于西方,中国的现代科学大多也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这是事实。然而, 同样确定无疑的是,中国古代光辉灿烂的科学技术也需要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相比于西方,中国古代科技无论是具体的成果,还是研究的思路方法,都有着显著的不 同。有学者曾经感言:“当今不少人一提到科学,脑子里想到的就是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 学。而我要强调的是,除了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科学之外,事实上还有跟它们完全不同的所 谓东方科学。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这一鸿篇巨制里就曾认为,东方的科学,跟西方 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有着不同的思想方法。”因此,我国的科技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自 主创新,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中国著名的数学家吴文俊,最早发现中国最古老的数学十 分适合计算机时代,他称中国古代数学为“算法的数学”或“计算机的数学”,并运用它创 立了著名的“吴方法”,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主创新对于进一步弘扬和传播中国固有的科技与文化,有着重大的 意义。汉字源远流长,使得中华数千年的文化绵延不断。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 中国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然而,进入 20 世纪的信息时代,中国的汉字排版 与印刷却因汉字信息处理的困难,落后于西方。王选这位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科学家,率领 自己的研究团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继承并发展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 正是王选团队在 20 世纪信息时代掀起的这场印刷技术的革命,大大弘扬了中国科技与文化。 如今,举国上下正满怀豪情建设创新型国家,在向科技强国迈进的征途中,我们既不能 轻视创新,更不能数典忘祖。中国的科技人才应该在中国传统科技与文化的丰硕成果中汲取 营养,勇于开拓,大胆创新,将中华数千年的文明发扬光大。 (取材于徐立《王选与中国文化》) 6.下列对“材料三”中 “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所指代的对象,理解最准确的一 项是( )(3 分) A.印刷术 B.研究思想 C.四大发明 D.算法的数学 7.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成功研发有何意义?请根据以上三个材料回答。( )(6 分) 8.下列对“材料三”中成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 分) A.鸿篇巨制.:著述 B.源远流.长:水流 C.自强不息.:停止 D.数典.忘祖:经典 【答案】 6.A(答 C 得 1 分) 7.要点 1:使承载中国文化的汉字摆脱了危机,顺利进入了信息时代; 要点 2:使中国印刷业达到了新的水平,民族产业占领市场; 要点 3:有助于传播中国文化,使中国走向世界; 要点 4:宏扬了中国古代科技,启示我们继承和发展东方科学,实现自主创新。 8.D 【解析】 6.要理解“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所指代的对象,就一定要把握本句话的具体语境, 在具体的语境中来理解分析。因此,解答本题,那就是先在文本中找到题干中的句子,然后 由本句前溯语境即可得到答案。这个具体的语境是:“作为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使得中 国的科技与文化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然而,进入 20 世纪的信息时代,中国的汉字排版与 印刷却因汉字信息处理的困难,落后于西方。王选这位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科学家,率领自 己的研究团队,自强不息,勇于创新,卓有成效地继承并发展了独领风骚的中国古代科技。” 对于这几个句子,稍对其句子间关系注意一下,就能分析推导出正确的答案,那就 A,印刷术。 7.本题抓住三个材料中的结尾部分,是解答这一题的关键。材料一虽然只是论述了中国 印刷业面临的 六、(2015 年高考福建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数不尽的萤火虫 中国有悠久的萤火虫文化。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萤火虫就成为先民的关注对象, 诗中“町畽鹿场,熠耀宵行”就是描述萤火虫的。古代诗人常借萤火虫抒情达意,唐代杜牧 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便是千古绝唱。“囊萤夜读”的故事家喻户晓, 也曾激励过无数学子发奋努力。 现代人是不再需要“囊萤”来夜读了。到 20 世纪 40 年代,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 发,发明出荧光灯。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是一种生物光,它不同于其他的光会伴生热量的损耗, 是目前已知唯一已知没有热损耗的光源,因此也叫“冷光源”。荧光灯的发明大大提高了能 源使用率,但与萤火虫的发光率相比还差得太远。 最近,研究人员在研究萤火虫发光器时,还意外发现了一种锯齿状排列的鳞片,它可以 提高发光器的亮度。科学家将其应用在二极管(LED)的设计中,制作出模仿萤火虫发光器天 然结构的 LED 覆盖层,可使其效率提高 50%以上。这种新颖设计可能会在几年内应用在 LED 生 产中。 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在基因工程中也越来越多地作为遗传标记的首选来检测 基因表达。人们不但利用萤火虫的基因检测癌细胞,还利用基因转移技术把萤火虫的基因转 移到玉米中,较快地培育出新的具有抗病虫害的玉米新品系。 萤火虫还是血吸虫病的防疫助手。水生血吸虫的幼虫吃包括钉螺在内的螺类,而钉螺正 是血吸虫的唯一宿主。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污染程 度。萤火虫喜欢植被茂盛、水质干净、空气清新的环境,凡是萤火虫种群分布的地区,都是 生态环境保护得比较好的地方。 遗憾的是,如今,萤火虫在部分地区已越来越少见。除了自然天敌外,人类成了萤火虫 最大的“天敌”。美国一些医药公司为了获取萤火虫体内特有的虫荧光素和虫荧光素酶,出 价购买萤火虫,导致人们大肆捕捉萤火虫。在日本,上世纪 60 年代的工业污染和城市扩张, 致使萤火虫幼虫的生存率直线下降。 萤火虫求偶时,雌雄之间会发出特异的闪光信号以吸引异性并交尾。然而城市的亮光干 扰了它们的闪光交流,当萤火虫感知到外界灯光时,就会停止发光、飞行、求偶,最终导致 种群减少甚至灭绝。去年夏季一些城市刮起萤火虫展览热,千里迢迢从外省引入萤火虫,然 后在公园放飞。但萤火虫的很多种类年复一年地在同一栖息地聚集、交配,即使栖息地遭到 破坏,也不会迁往别处。萤火虫成虫的唯一使命就是繁殖,寿命很短,长的也就十几天。萤 火虫本就不适合长途迁徙,目的地栖息环境又不太合适,它几乎活不了几天,繁殖就更是不 可能了。不少专家为此呼吁:与其引进萤火虫,不如改善自然环境。 那些曾在林间泽畔“熠耀宵行”的萤火虫,如今已与我们渐行渐远,靠人工引进不能 “引”来它们的回归。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因而要靠自然 来解决。而且,保护萤火虫不能光着眼于一个物种,而是要通过保护整片栖息地来保护许多 物种。如果做到这一点,引来的肯定不只萤火虫。萤火虫如是,熊猫如是,白鹳也如是…… 总之,我们应多想想如何对自然更友好,与万物共存共荣。 (摘编自《新华文摘》2014 年第 13 期) 12.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科学家受萤火虫发光器的启发而发明的荧光灯,在减少热损耗方面成效显著,但发光 率不如萤火虫。 B.科学家模仿萤火虫发光器的天然结构,用以制作 LED 覆盖层,这种设计在应用中起到 节能的作用。 C.人们选择萤火虫特有的虫荧光素酶基因,将其运用于癌细胞检测、玉米新品系的培育 和水质监测。 D.引进萤火虫的做法不合乎自然规律,因为长途迁徙影响其正常繁殖,异地放飞又改变 其栖息环境。 E.对一个物种的保护必将使其他物种获益,因而做好了萤火虫的保护工作,引来的肯定 不只萤火虫。 13.为保护萤火虫,我们要注意萤火虫的哪些习性?请简述。(4 分) 答: 14.请根据文本,分析“萤火虫是自然的,也是文化的,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这句话 的含意。(6 分) 答: 【答案】 12.(5 分)C E 13.(4 分))①萤火虫对栖息地生态环境有较高要求。②多不喜迁徙。③求偶时以闪光 信号吸引异性。④对外界亮光反应敏感。 (意思对即可。) 14.(6 分))①萤火虫“也是文化的”:有助于人类对血吸虫病的防疫;能启迪人类的 科学发明;还是我们民族审美情感的寄托。②“归根结底是自然的”:萤火虫是大自然的一 份子,对它的保护要遵从大自然的规律。(意思对即可。) 【解析】 12.选项 C 对应的原文“萤火虫体内的腺苷磷酸,可作为一种优异的检测剂来检测水的 污染程度”,选 七、(2015 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6-19 题。 头脑中的旅行 彭 程 ①对当代人来讲,旅行是一件平淡无奇的事情,但在古代,技术落后,交通不便,旅行 经常和冒险联系在一起,另外还要有相当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因此,旅行对于很多人来说 并非易事。那时候的一些人尤其是文人,愿望难以满足,只好经常借助于幻想,在头脑中旅 行。文人许多是贫穷而兼病弱,却拥有敏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现实生活中的阻碍反 而进一步激发起他们的热情。一幅图画,书里一段并不起眼的描绘,都能够成为点燃他们灵 感的火种。借助无限的想象,他们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一个地方的景色氛围,读来有身临其境 之感。 ②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就突出地体现了这样一种才华。他的不少篇章,都表达了对于远方 的向往。远方,始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诱惑的巨大泉眼,汩汩涌流出诗意和美。波德莱尔的 女友有着一半非洲血统,据说正是她周身所散发出的异域气息令他痴迷,她的秀发,她的一 颦一笑,都让他恍惚感受到了遥远的、另外一个大陆的奇异魅力。他有一首散文诗《头发中 的半球》,其中有这样的描绘: 你的头发蕴藏着一个完整的梦,充满了船帆和桅杆的梦;它也包藏着大海, 海上的季风把我带到那些迷人的地方,那里的太阳显得更蓝更深,那里的大 气充满果实、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 ③从这些文字中,你能强烈地感觉到诗人感受力的灵敏和丰盈,视觉、嗅觉等都在全方 位地、酣畅地敞开着,借助于一些要素,他生动地描绘出遥远地方的风光气氛,栩栩如生。 而这一幅幅巨大的、声色流溢的画面,最终是靠着强大的想象力来加以拼接、连缀和粘合的。 ④终其一生,波德莱尔都被港口、轮船、铁路、火车以及酒店客房所吸引,因为这些都 连接着远方,通向另外的生活。因为很难真正具备出行的条件,波德莱尔更多的是从想象中 获得满足。 ⑤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俄罗斯作家蒲宁,也是一位善于运用想象力的大师。在自传体长 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中,他回忆了自己在俄罗斯腹地的一个庄园里度过的童年时 代。在漫长寒冷的冬夜,《鲁滨逊漂流记》等书里的插图,让他想象遥远的热带。狭窄的独 木船、拿着弓箭和长矛的光身子的人、椰子树林,都让他感到甜蜜和陶醉,产生了一种身临 其境的幻觉:“我不但看到,而且以自己的整个身子感觉到了那么多干燥的炎热,那么多阳 光!”以至于多年后,他有机会来到那些地方时,心中浮现的第一感觉就是:对,对,所有 这一切正如我三十年前首次“看到”的那样! ⑥拥有这样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 接诗和美的道路。 ⑦以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这是一些具有异禀的人, 能够通过一棵树想象一片森林,借助一片贝壳想象一片大海。一些零散寒伧的线头布片,到 了他们手中,竟被拼接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织锦。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 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灵魂正是艺术的摇篮和息壤。 ⑧当然,我们都是凡夫俗子,不具备那样卓越的才华。不过,从他们的这种嗜好中,还 是可以悟出一些有益的东西。虽然如今旅行成本大大降低,但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财力等, 永远是处于一种短缺的状态。相对去过的地方而言,更多的地方是去不成的。这样,就不妨 退而求其次,借助想象的力量来作为一种弥补。 ⑨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有必要向那些杰出作家学习,培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 自己变得细腻善感:欣赏一泓碧蓝的山涧溪水的图片,仿佛感觉到浸入脚底的丝丝寒凉;目 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香。对于气氛、情调 的细腻感知和把握,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 ⑩如今技术的快速进步,为这种想象的旅行提供了极好的帮助,鼠标轻轻一点,你可以 从白雪皑皑的北极冰原,到花木葳蕤的热带海岛。瞩目于图片,充分调动想象力,把感受的 旋钮调到最高档,庶几可以获得几分真切的、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11当然,对于这种替代的旅行,你尽可以不以为然,但我只需要用一句话来辩护:人生 奄忽,步履真正踏及的地方,能有几处? (本文有删改)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4 分,两项都对得 4 分,答 对一项得 2 分,有错项得 0 分) A.作者认为文人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拥有了敏 锐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蒲宁就是明证。 B.文章运用古今对照的手法,从文学写作延伸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说明以丰富的心灵 展开对未知的想象是普通人培养审美化的生活态度的必要手段。 C.“头脑中的旅行”不是才华横溢的作家的专利,普通人通过自身的努力,变得细腻善 感,同样可以在这种替代性的旅行里获得身临其境般的体验。 D.第⑨段中“目光流连于画面上一间江南小城临水的茶楼,似乎嗅到一缕明前龙井的清 香”一句,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与嗅觉的角度展开联想。 E.今天,科技的发达既使现实的旅行更加便利,也为想象的旅行提供了帮助,瞩目于网 上的各种图片,在头脑中旅行,我们可以“抵达”世界的各个角落。 17.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4 分) 18.作者为什么说“读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 如说是欣赏灵魂的奇观”?请简要分析。(4 分) 19.与现实中的旅行相比,“头脑中的旅行”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它可以满足人们对 远方的向往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个人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答案】 16. C E 17.①以具体例子说明想象的旅行打开了诗人通向远方的道路,诗人虽然不能亲临其境, 却能从丰富的想象中获得满足。②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才华——即使身不能至,也能够以超 凡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生动传神地描绘出远方的风景,呈现出富有诗意、流光溢彩的画 面,给人以强烈的感染。 18.①因为借助想象描绘出的风景并不完全是现实的复现,而是作家的艺术创造,其中 蕴含了作家连通诗和美的生命感受。②作家之所以能够创造出这样的艺术世界,是源于其善 感的灵魂、丰富的心灵。杰出作家想象中的旅行实乃心灵的探寻,他们描绘的动人风景,映 现的正是作家心灵世界的奇景。 19.示例一:头脑中的旅行足以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束缚不可 避免,我们未必有条件、有能力踏遍万水千山。②头脑中的旅行能超越现实旅行的局限,我 们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感受力可以领会旅行的真正精神,领略远方的精彩。③我们向 往远方,实质上是为了摆脱平庸的现实,获得别样的生活体验,精神的漫游可以拓展生活中 的诗意空间,令平凡的现实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答案示例二:现实中的旅行与头脑中的旅行各有优势,互相不可替代,二者互补,能够 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百闻不如一见,条件具备时,我们不妨踏上旅途,去欣赏 远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②如果不具备实地旅行的条件,大可借助想象,在心灵世界中 构建“第二自然”,感受远方的魅力。③现实有限而想象无垠,头脑中的旅行能够使我们超 越现实,突破束缚。真实与想象交融,头脑中的旅行就能为眼前的风景增色添彩,令现实的 旅行更加富有意趣,从而更好地满足我们对远方的期待和向往,同时也使我们的想象力得到 丰富和提升。 答案示例三:头脑中的旅行无法满足人们对远方的向往。①现实中的旅行能够把我们带 到真实的远方,在现场获得直接体验,而头脑中的旅行毕竟是一种替代性的旅行,想象出的 远方再美好也不真实,不能提供我们关于远方的准确的认识。②一些细腻微妙的感受与体验 只有身临其境才能获得,不可能通过头脑中的旅行得到。远方风景里动人的韵致,不亲眼目 睹,不亲身感受,就永远无法真切地体会到。远方,如果只能想象,不能亲至,将是巨大的 遗憾。③头脑中的旅行能否满足对远方的向往,与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密切相关。如果一个 人没有善感的心灵,缺乏想象力,就无法想象充满魅力的远方,也就不能满足他对远方的向 往。 【解析】 16.A“多与贫穷相伴,这使得他们对生活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错误,强加因果,文中 第一段原句是说 但是想象的旅行让他从中获得满足;接着分析诗句本身,“更蓝更深,那里的大气充满果实、 树叶和人类肌肤的香味”,美丽的画面都是诗人想象出来的,体现了诗人卓越的才华。 18.本题既考查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又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首先要 分析题干中的句子,理解其含义;然后再回归文本,找到这句话;最后在上下文按照由近及 远的方式搜索。“这样的作品,与其说是观赏作者借助于想象而描绘出的风景,不如说是欣 赏灵魂的奇观”,这句话的重点在“这样的作品”“欣赏灵魂的奇观”。“这样的作品”指 的是文中作家靠想象创造出的唯美的画面,在这句话的前面可以找到如下内容,“拥有这样 一种强大的想象能力,堪称是生命中获得的宝贵奖赏。它打通了一条连接诗和美的道路”“以 上种种都表明,一个善感的灵魂,可以创造出怎样的奇迹”;后面可以找到如下内容,“培 养和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努力使自己变得细腻善感”“对于气氛、情调的细腻感知和把握, 才堪称旅行最重要的收获”。找到这些内容,再根据所给的分值分条作答。 19.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三审答案的模式。“它 可以满足人们对 八、(2015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8-10 题。(9 分) 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 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 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 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 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 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 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 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 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 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 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 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 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 个思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它仍然是一种言语,也就 是说,与词语相联结的思维。但是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 随着词语产生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它是 一种动态的。转移的、不稳定的东西,在词和思维之间波动着,而词和思维或多或少是稳定 的,或多或少描绘了言语思维的组成成分。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 一个比内部言语更加内在的层面),才能理解言语思维的真正性质和位置。 这个层面就是思维本身。每种思维都创造了一种联结,完成了一种功能,解决了一个问 题。思维的流动并不同时伴随着言语的展开。这两个过程不是同一的,在思维单位和言语单 位之间也不存在刻板的一致性。当一种思维过程流产时——如陀思妥耶夫斯基指出的,当一 种思维“不再进入词语”时,这种情况尤其明显。思维有其自己的结构。因此,从思维向言 语的过渡并非易事。 思维和言语不一样,思维并不是由彼此独立的单位所组成。当我想与别人交流下面的思 想,即今天我见到一名赤足的男孩身穿蓝衬衫沿着街道奔跑,我并不把其中每个项目(item) 分别对待:即男孩、衬衫、衬衫的蓝颜色、他的奔跑、不穿鞋子等。我把所有这一切在一次 思维中构想出来,但是表述时却用分别开的词语。一个讲话者往往要花几分钟时间才能将一 个思想展现出来,在讲话者的心中,整个思维是立刻呈现的,但是在言语中,它必须一个项 目一个项目地相继展开来,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一朵乌云洒下一阵词的雨点。由于思维在言 语中没有它的自动对应物,因此从思维向言语的过渡必须通过意义。在我们的言语中,始终 存在着隐蔽的思维,即潜台词。由于从思维向言语的直接过渡是不可能的,因此始终存在思 维不可表达的悲哀。 内心将如何表达它自己? 他人将如何理解? 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是不可能的,不仅在生理上不可能,而且在心理上也是不可 能的。交流只能用迂回的方式才能达到。 8.下列对文中“内部言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是完成言语思维的内在方面。 B.与外部言语一样,内部言语中的思维也与词语有内在的关联。 C.内部言语可以基于纯粹意义来思维,不需要始终伴随着词语。 D.内部言语作为一种功能,它是在一定的思维过程当中实现的。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作为比内部语言更内在的层面的思维,在文中实际上就是“言语思维”。 B.如果把思维比作乌云,那么每朵乌云终究都会变成一阵词的雨点落下。 C.每种思维都不是彼此独立的单位,因此它们与言语单位不可能完全一致。 D.言语表述时需要一个词语一个词语相继展开,并通过意义和思维联系起来。 10.在文章末尾,作者认为“心灵和心灵之间的直接交流”“在心理上也是不可能的”, 为什么?根据文本内容说明理由。 【答案】 8.A 9.D 10.(3 分) ①心灵(思维)的交流,需要借助言语之类的中介。 ②思维并不总是表达为言语。 ③言语不能完备地表达思维。 【解析】 8. A“内部言语功能与外部言语相对”错误,文中第一段说“内部言语并不是外部言语 的内在方面——它本身是一种功能”,选项妄加猜测。B 项在第一段,是“也就是说,与词语 相联结的思维”“在外部言语中,思维是由词来体现的,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思 维,词语就消亡了”这两句话的概括。C 项也在第一段,是“而在内部言语中,随着词语产生 思维,词语就消亡了”“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这两句话的概括。 D 项在第一段,是“它本身是一种功能”“内部言语在很大程度上是用纯粹的意义来思维的” 这两句话的概括。 9. A 项文中原句是“只有在考察了言语思维的下一个层面以后(这是一个比内部言语更 加内在的层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 题。 透视申冬奥成功后五大民生焦点问题 杨毅沉 汪 涌 倪元锦 2022 年冬奥会举办权花落北京,在体现我国强大经济社会发展的背后,人们也关心一些 相关民生焦点问题。 一是办赛究竟需要多大投入?在北京申办 2022 年冬奥会过程当中,得到了国民的高度认 可与支持,同时舆论也对一些问题予以关注:中国缺乏雄厚的冰雪运动基础,申办冬奥会成 功后要花多少钱建多少场馆?节俭办赛是北京申奥的一大理念和目标。根据此次冬奥会财政 预算,赛事编制预算花费约为 15.6 亿美元,政府补贴占 6%;包括竞赛场馆和非竞赛场馆在内 的场馆建设预算,约为 15.1 亿美元,在这 15.1 亿美元中有 65%来源于社会投资。冬奥申委官 员表示,从 2008 年北京奥运会如何“花钱”看,运营费用中政府出得也并不多,只占到一成。 二是“冬奥蓝”何时能到来?在等待 2022 年冬奥会举行的不到七年时间里,“冬奥蓝” 何时到来是人们较为关注的问题。记者统计,今年一、二月,张家口仅有 4 天轻微污染,其 他均为优、良空气质量。申奥成功有助于张家口又好又快地发展。北京冬奥申委环境环保部 部长方力说,今年上半年,北京 PM2.5 的平均浓度比去年同期下降了 15.2%。预计到 2017 年, PM2.5 的年均浓度将比 2012 年下降 25%以上。蓝天增加并不容易。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表示: 2013 年北京出台了五年投资 1 300 亿美元的“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此举仅在过去两年内就 使全市的燃煤总量减少了 30%,并淘汰了 100 多万辆高排放车辆。去年 APEC 期间自然气象条 件并不具有优势,却实现了人工给力治霾,积累了大量宝贵数据。专家表示,必须从根本摒 弃“用环境换钱”的发展思路,才能让“冬奥蓝”提前到来,成为“常态蓝”。 三是冬奥“双城记”距离是问题吗?从奥运会历史上来看,赛区之间的交通时长,北京 与张家口不是最长的。专家表示,解决“双城记”的杀手锏,将是中国的“高铁名片”。未 来,北京到张家口乘坐高铁只需要 50 分钟左右。据了解,国际雪联等七个国际体育单项组织 都曾明确表示这个距离是完全可以接受的。2010 年 7 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就批复了新建北京 至张家口铁路项目建议书。这条城际高铁线路自北京站,经海淀、昌平、延庆,河北省怀来、 宣化至张家口,正线全长约 170 公里。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晓涛表示,“并不是申办冬 奥会才修建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铁,这一段高铁实际上是北京到包头高铁的一部分,是国家十 二五规划里的一条线。”未来,这条城际高铁将成为长城脚下的“新景观”。 四是造雪对水资源影响有多大?北京和张家口是中国滑雪项目发展最快的地区,这本身 就充分证明了北京和张家口现有的山形地貌已具备滑雪项目开展的条件。据了解,在张家口 崇礼和北京延庆这两个滑雪项目举办地,都具备了降雪小气候。冬奥申委官员此前对记者表 示,去年张家口地区雪场周边连续下了 26 场雪,在北京海坨山,今年 5 月 9 日还下了一场雪, 去年的 5 月 12 日也下了一场雪。除自然降雪,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说,按照往届冬奥会的 通常做法,北京 2022 年也将使用已有的造雪设施,以补充自然降雪的不足。造雪对水资源影 响有多大?刘鹏说,在雪场运行高峰期,人工造雪用水量占当地供水量的比例最高也不到 1%。 五是比赛场馆未来将如何利用?北京在申办之初,即对奥运遗产进行科学规划,并将成 立专门机构进行全过程管理。2022 年北京冬奥会的主要遗产将与地区长期发展规划和目标相 契合。据了解,除北京 2008 年奥运会留下的场馆,计划为冬奥会新建设的国家速滑馆、冬季 两项中心和北欧中心跳台滑雪场、北欧中心越野滑雪场和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 中心等,赛后将规划为中国运动员训练基地、体育比赛场地和冰雪爱好者的乐园。需建成永 久设施的奥运村和媒体驻地,冬奥会后将作为酒店或公寓,继续服务于体育文化、旅游休闲 等产业的发展。 国际冰球联合会副主席胡文新表示,如果北京能够成功申办 2022 年冬奥会,对冰球运动 在中国的推广是一个相当有利的机会。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2022 年冬奥会举办权花落北京,体现出中国强大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会对中国民 生问题带来新的思索和契机。 B.中国缺乏雄厚的冰雪运动基础,申办冬奥会成功后,如何多方筹资和以节俭理念办奥 运,是一个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C.要实现“冬奥蓝”,张家口相对容易,北京压力巨大,必须从根本摒弃“用环境换钱” 的发展思路,才能让“冬奥蓝”提前到来,成为“常态蓝”。 D.北京、张家口联手申办冬奥会成功,将有助于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铁的发展,将使这条 城际高铁成为长城脚下的“新景观”。 E.思考和处理好人工造雪对水资源的影响问题,对奥运遗产进行科学规划和管理等,都 有助于中国民生的建设,使中国人过上富足的生活。 【答案】答 A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E 给 1 分;答 C、D 不给分。 【解析】C 项,“张家口相对容易”在文中没有依据,属于无中生有;D 项,“将有助于 北京到张家口的高铁的发展”说法错误,原文阐述的是“并不是申办冬奥会才修建北京到张 家口的高铁,这一段高铁实际上是北京到包头高铁的一部分,是国家十二五规划里的一条 线”;E 项,最末句“使中国人过上富足的生活”略显生硬,过于夸大。%网 2.“冬奥会”申办成功后,引发了人们对五大民生问题的关注思考,请简要概括这五大 问题和解决方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人们关注思考的五大民生问题是:办赛需要多大投入?“冬奥蓝”何时能到来? “双城记”问题怎么解决?造雪对水资源影响有多大?比赛场馆未来将如何利用?其解决的 方案分别是:节俭办赛;摒弃“用环境换钱”发展思路;用好中国的“高铁名片”;使用已 有的造雪设施补充自然降雪的不足;对奥运遗产进行科学规划并成立专门机构进行全过程管 理。 3.2022 年冬奥会,实际是一次双城会。请根据文章内容,对这次双城联手的有利条件做 简要的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本次两城联手的有利条件:①两城都是中国滑雪项目发展最快的地区,北京和 张家口现有的山形地貌已具备滑雪项目开展的条件;②两城都在环境治理方面有诸多举措、 有一定成效且能够有更好的可能;③两城之间的距离由于之前的规划已奠定基础。(大意对即 可) 【解析】本题是就双城会设题,找准内容在文章中所处的相关区间十分重要。文章写到 相关内容的文段是第三、四、五段,分别谈到环境治理、距离问题和冰雪条件,用恰当的语 句概括即可。 4.文中说,“必须从根本摒弃‘用环境换钱’的发展思路,才能让‘冬奥蓝’提前到来, 成为‘常态蓝’。”联系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环境和发展的关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必须从根本摒弃‘用环境换钱’的发展思路”是一种有战略眼光的观 点。张家口和北京的环境治理成果和举措:减少燃煤总量、淘汰高排放车辆和人工治霾等, 都给我们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治理方式;更为重要的在于,“必须从根本摒弃‘用环境换钱’ 的发展思路”,从根本上颠覆了长期存在的先发展后治理的模式,为“宁肯发展慢一点,也 要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提供正面典型。 【解析】“必须从根本摒弃‘用环境换钱’的发展思路”是北京市市长关于环境发展的 一段话,答题时,首先应该评价,然后从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用语在简 洁的同时要切中要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8 题。 大道至简,象由心生 ——著名艺术家“东方之子”庄玉君访谈录 沐一韩:我们都知道您在中国设计界的杰出成就,三十年的设计经验,对您转入国画领 域后的艺术创作有怎样的影响? 庄玉君:我从小的梦想是画画,为生计才进入设计界打拼,但这几十年在设计行业的沉 淀和积累,包括坚持 40 多年的书法磨练,都像是为国画梦在打磨零配件。当所有零件都准备 好了,接下来的工作就是精心组装了。现在回头看,如果一开始就按直线来走,可能会显得 单薄,在画画之前我经历了设计和书法两个阶段的积淀,再拿起画笔时就有空间感和笔墨分 寸,在设计构图方面的经验也会使笔下更大胆。 沐一韩:大道至简是您的艺术理念,您心中对“道”的理解是什么?寓道于艺,请您谈 一谈道在创作中的体现过程? 庄玉君:道,是天地之道,是自然事物的规律。它无所不指,无所不在,但谁也无法给 它下一个确切定义。大道至简,大礼必简,大乐必易,就好比一个物理定律,它越能适用所 有环境和所有条件,反而会呈现得越简单。普世的一定是至简的。 至于道在创作中的体现过程,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讲,比如技法之道,哲思之道,比如中 国画的本质和中国画自身的规律性,艺术规律其实就是道的有所体现。一个画家要自觉地由 “度物得道”,再“度法思道”,由“道”进“技”,最后达到“技”“道”统一的境界, 才能称得上是“得道”。 沐一韩:您觉得文人画家应具备怎样的素质? 庄玉君:无论哪一门艺术,其核心一定是文化。画家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没有广博的 学问,境界是不会高的。因为技艺尚可以通过磨练达到一定的水平,而文化和精神的境界则 是没有尽头的。自古画脉即文脉,中国画也一直承载着历代画家们的哲学体验或文化了悟, 因此文人画家,至少要把中国文化及中国画本体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用心揣摩。没有文化 的功底,画画的基本功再好,作品格调也上不去。 另外,艺为心声,为艺之道即做人之道,一个画家的人格品性也决定了其画品的高下。 艺到深处是修养,所谓“人书俱老”,才是一种成熟的境界和情怀。 沐一韩:艺术家要有民族性、现代性,同时还要具有个人特色,个人特色的形成需要哪 些条件? 庄玉君:个人的特色是在民族和现代的基础之上,在群体特征的基础之上加注自己的东 西。它的前提是,个人必须有能力消化吸收和融合民族传统和时代特性,否则,只为搞噱头 或赚取眼球造作出来的东西,是说服不了观众的。 沐一韩:您创作的“中国精神”系列入选 2015 洛杉矶艺博会,香港“占中”事件您又创 作了“焦墨钟馗”系列,近日见您又挥毫“中国功夫”系列,这其中是否也有政治的因素? 庄玉君:我一向是反对艺术参与政治的。但作为一个画家连政治觉悟都没有,是很自私 的。创作的缘起是发自内心的爱国情感。面对国外反华势力,我只想拿起画笔,尽自己很小 的一份力量,唤起国人的感情共鸣。从另一个层面来讲,文化、艺术和政治本来就是一家,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政治是生活的大环境,国家乱了,整个人民是要遭殃的。作为一个艺术 家,内心的真实情感最重要,不是说涉及政治题材就非得跟政治挂钩。 沐一韩: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站在您的位置,对同在艺术这条路上执着追求的 年轻人讲几句话? 庄玉君:年轻人最大的障碍是难于认清自己。每个人就像草药一样,你可以是金贵一点 的,比如人参或冬虫夏草,但也可以是普通的芽草,它同样也可以治病,一定要对症下药才 行。要善于扬长避短,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儿,认识了自己,就可以定以后的方向。文化是 中国书画的基础,做学问是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读书可以使笔下更有思想内涵,现在许 多人不读书、不看报、不关心国家大事,只想着哗众取宠,争名夺利,笔下流露出来的境界 自然低俗。所以,年轻人要在一开始就注重艺术格调问题。有些年轻人技巧已经够了,缺少 的就是认真研读传统,把传统的经典融化到自己的性情风骨当中。要先把传统学扎实了,再 讲创新,才是正道。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庄玉君设计工作经历和长期的书法磨练,使他的绘画更有特色,也避免了一开始就从 事绘画作品会显得单薄的现象的出现。 B.庄玉君遵奉大道至简的艺术理念,他认为,在创作上“道”就是技法之道、哲思之道, 得道就是要达到“技”“道”统一的境界。 C.中国画承载了历代画家们的哲学体验或文化了悟,如果文人画家不对中国文化进行深 入细致的研究,就不会有作品格调的提高。 D.画品的高下是由画家的人格品性决定的,为人之道往往就是为艺之道,所谓的“人书 俱老”更强调一个艺术家道德修养的高度。 E.一个成功的艺术家的创作必须要有个人特色,但这种特色是建立在民族性、现代性基 础之上的,而不是为了搞噱头或赚取眼球。 【答案】答 C 给 3 分,答 E 给 2 分,答 B 给 1 分;答 A、D 不给分。 【解析】A 项,“也避免了一开始就从事绘画作品会显得单薄的现象的出现”错,原文是 “现在回头看, 6.庄玉君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艺术家,他对在艺术之路跋涉的年轻人提出了哪些希望? 【答案】①认清自己。准确定位,扬长避短,确定前进的方向; ②注重艺术格调。多读书,关心国家大事,提高道德修养;③认真研读传统,再讲创新。 【解析】这道题找到答题区间很容易,是在最后的一个问答上。分析该部分内容,很容 易答出“认清自己”这一内容。后两点要对最后一段进行分析,筛选出庄玉君的看法。庄玉 君这段话是针对年轻人中存在的“哗众取宠,争名夺利,境界低俗”“一味讲创新”两种现 象而谈的,考生可以就此进行归纳总结。 7.简要分析这篇访谈的提问特点。 【答案】①熟悉采访对象的情况,围绕艺术观和创作经历提问,针对性强;②提问中侧 重人生启迪和现实问题,启发性强;③提问思路清晰,逻辑性强。 【解析】访谈的目的是获取新闻素材,了解客观情况,因此提问的技巧非常重要。提问 要抓住事件和人物的特征;体现平民化的视角,能吸引观众;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人性化的 观念和宗旨等等。了解了这些知识,再结合文本内容,即可分析作答。如这篇访谈中采访者 就庄玉君的“中国精神”系列、“焦墨钟馗”系列、“中国功夫”系列这些创作的提问,就 和现实、政治相联系,体现了采访者针对现实提问的特点,也表现了采访者对被采访者的了 解。 8.在这篇访谈中,庄玉君谈到了政治与艺术的关系问题,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两者 关系的理解。 【答案】①艺术家要有政治觉悟,要抒发内心的爱国情感。②艺术、政治二者不可脱离。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政治是生活的大环境,文学、艺术、政治是一家。③艺术家要有深厚的 艺术素养。④涉及政治题材未必就和政治挂钩。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9-12 题。 “会走路的树枝”:竹节虫 赵力 竹节虫的天敌有鸟、蜥蜴和猴子等。对这些视力敏锐的动物来说,捕食竹节虫应该不是 太难的事吧。其实不然,至少我发现鸟类捕食竹节虫非常困难,这是为什么呢?我通过观察 青城山区一种常见的竹节虫发现,这种竹节虫身体细长,有三对纤细的足笔直地伸展在身体 两侧,全身分节明显,生来就像树枝,再加上大多情况下它们都一动不动地趴在树上,就像 隐了身一样,因此很难被鸟儿发现。更重要的是,即使在进食时,它们也只吃一点点树叶, 进食时间严格控制在两分钟左右。正是靠着这种严格控制自身运动的生活方式,竹节虫最大 限度地避免了天敌的侵害。 还有一些种类的竹节虫,一旦伪装失灵被天敌发现,不仅能使用多刺的节肢顽强自卫, 还会分泌及喷射化学物质抵御来犯之敌。我饲养的一种竹节虫在受刺激时就会从前胸背板前 端的腺体散发出一股闻起来类似人参的气味,用来吓退敌人。目前科学家们尚不清楚竹节虫 喷出的有毒气雾确切的化学成分,但有化学家形容说,吸入这种气雾的难受感觉类同于吸入 胡椒粉或辣椒粉。由于不少西方人喜欢将竹节虫作为宠物养在家里,专家特别告诫,儿童及 哮喘病患者不要接触能喷射毒气的竹节虫。 有些竹节虫十分擅长装死,只要它们栖息的树枝稍有震动,或者感觉到危险迫近,它们 便会自动从树上坠落下去,同时收胸拢足,一动不动,保持这种姿势几分钟,几乎不露任何 破绽。一旦感觉危险解除,它们便会溜之大吉。其实,即使它们被认出来,活命的概率也很 大,因为很多动物不喜欢吃尸体。如果一切手段无效,许多种类的竹节虫还会采取断足求生 的办法。当一只竹节虫被攻击性极强的肉食动物抓住一条腿时,它往往会干脆利落地丢掉这 条腿逃生。假如负伤逃脱的竹节虫尚未成年,断足一般都会再长出来。 通过饲养竹节虫,我还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蚂蚁能够充当竹节虫扩散卵子的“义 工”。 竹节虫的卵的外壳由一层类脂以及一些有机化合物组成,内部有一层薄薄的生物膜,包 裹着未发育成型的小虫。雌性竹节虫的产卵量往往很大,有些种类的雌性竹节虫一生的产卵 量可超过 2000 枚,是“广种薄收”生存策略的典型代表。大多数种类的竹节虫的卵长 3-5 毫米,“个头”相对于其他昆虫来说很大。竹节虫卵的外形千奇百怪,有的像植物的种子, 有的像西瓜,有的像米粒,有的甚至两侧长有像翅膀一样的东西。这后一种竹节虫卵看上去 很像《哈利·波特》中魁地奇比赛里使用的工具,大约是竹节虫想让自己的卵在落地的过程 中随风飘扬到各处。事实上,大多数竹节虫的雌虫会在卵落地之前用尾部把它们弹射出去, 目的是避免同类之间为生存而相互竞争食物。有些种类的竹节虫则喜欢把卵用分泌的胶液固 定在树枝上,或者把卵散落到土块或岩壁的缝隙中,仔细地藏起来。还有些种类的竹节虫的 卵表面有瘤状的突出,能受到某些种类蚂蚁的青睐而被搬回蚁巢去。这种做法看似自寻死路, 其实虽然蚂蚁整天忙着囤积粮食,真正享用的还不到其中的 1/10,而气味平淡、颜色灰暗的 竹节虫卵尤其不能刺激蚂蚁的食欲。所以,竹节虫卵在蚁巢里比在地面上更安全。所以我们 说蚂蚁充当了帮助竹节虫扩散卵子的“义工”。 (有删改) 9.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鸟、蜥蜴和猴子等都是竹节虫的天敌,它们视力敏锐,捕食竹节虫不是太难的事,但 竹节虫也有能够从它们嘴里逃生的方式。 B.竹节虫喷出的有毒气雾含有化学成分,味道像胡椒粉或辣椒粉一样,儿童及哮喘病患 者往往受不了这种化学物质。 C.竹节虫装死时几乎不露任何破绽,而且很多动物不喜欢吃尸体。这样,它们逃生的概 率就变得很大。 D.如果竹节虫被攻击性极强的肉食动物抓住一条腿,它往往会舍弃这条腿。而在负伤逃 脱后,断足一般都会再长出来。 E.文章在写作过程中,充分运用了比喻、类比等手法,既表现出竹节虫鲜明的特征,又 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 【答案】选 E 给 3 分,选 C 给 2 分,选 A 给 1 分;选 BD 不给分。 10.文中介绍了竹节虫防范天敌、逃生保命的哪几种方法?请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善于伪装,很难被鸟儿发现;②严格控制进食时间,尽量保持身体不动;③ 用多刺的节肢自卫,分泌及喷射化学物质,吓退敌人;④擅长装死,摆脱危险;⑤采取断足 求生的办法逃生。 11.竹节虫是怎样让自己的卵保存下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产卵量很大,体现“广种薄收”这一生存策略;②卵的外形千奇百怪,且能 随风飘扬到各处;③把卵用分泌的胶液固定在树枝上,或者散落到土块或岩壁的缝隙中;④ 卵表面有瘤状的突出,让蚂蚁充当扩散卵子的“义工”。 【解析】题目要求对竹节虫让自己的卵保存下来的方式进行归纳。具体分析时,将阅读 的重点放在最后一段。结合段中的“有的”“还有”等词语,将这一段落分成几个部分,分 别归纳出各部分所介绍的保存卵的方式即可。 12.竹节虫生存的方式,给了你怎样的启迪?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每一种生物,都会遵循生存的法则。竹节虫,虽然是自然界中的弱者,但这一 物种却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并能以安全的方式繁衍后代。无论是隐身、喷气体,还是装死、 断足,都让我们看到了弱者在强者面前的生存技能。其实,生活中,弱者也可以像竹节虫一 样,巧妙地运用自身的特点,小心谨慎,这样,就可以使自己获得安全的生活空间。如果缺 少防范意识,不懂得运用方法,就会让我们处于危险的境地。 【解析】题目要求探究竹节虫的生存方式带来的启迪。具体分析时,需要对竹节虫的各 种生存方式进行思考,从中感悟到一些自然的规律,并由此联系到人类生活,阐发对自己的 启迪。可以抓住一个侧面,也可以从整体上分析,能够表达个性化认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