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3.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水平测试含解析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四单元水平测试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另外原文并没有说“气候正义”是由非政府组织提出的。‎ - 15 -‎ B.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简单地归纳为“限制排放的问题”,表述不当,属于以偏概全。C.“为后代设定义务”表述不当,原文第3段结尾说“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可见该项不合事实。‎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无中生有。“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于文无据。答题信息主要集中在第3段中的“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而这并不能彰显“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作者的立足点应是当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B.表述绝对化。原文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并不能说落实目标就能保证后代需求。‎ ‎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日前,中国科学院在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宣布,“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并圆满实现全部既定科学目标,为我国在未来继续引领世界量子通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通信安全是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基本需求。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然而,基于计算复杂性的传统加密技术,在原理上存在着被破译的可能性。随着数学和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经典密码被破译的可能性与日俱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说:“通过量子通信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利用量子调控技术,用一种革命性的方式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从而在确保信息安全、提高运算速度、提升测量精度等方面突破经典信息技术的瓶颈。”‎ 量子通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量子密钥分发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遥远两地的用户可以共享无条件安全的密钥,利用该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这是目前人类唯一已知的不可窃听、不可破译的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量子通信的另一重要内容量子隐形传态,是利用量子纠缠特性,‎ - 15 -‎ 将物质的未知量子态精确传递到遥远地点,而不用传递物质本身,通过隐形传输实现信息传递。‎ ‎(摘编自吴月辉《“墨子号”,抢占量子科技 创新制高点》,《人民日报》‎2017年8月10日)‎ 材料二 潘建伟的导师安东·蔡林格说,潘建伟的团队在量子互联网的发展方面冲到了领先地位。量子互联网是由卫星和地面设备构成的能够在全球范围分享量子信息的网络。这将使不可破解的全球加密通信成为可能,同时也使我们可以开展一些新的控制远距离量子联系的实验。目前,潘建伟的团队计划发射第二颗卫星,他们还在中国的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着一项太空量子实验。潘建伟说,未来五年“还会取得很多精彩的成果,一个新的时代已经到来”。‎ 潘建伟是一个有着无穷热情的乐观主义者。他低调地表达了自己的信心,称中国政府将会支持下一个宏伟计划——一项投资20亿美元的量子通信、量子计量和量子计算的五年计划,与此形成对照的是欧洲2016年宣布的旗舰项目,投资额为12亿美元。‎ ‎(摘编自伊丽莎白·吉布尼《一位把量子通信带到 太空又带回地球的物理学家》,《自然》2017年12月)‎ 材料三 日本《读卖新闻》‎5月2日报道:中国实验设施瞄准一流(记者:莳田一彦,船越翔)‎ 在中国南部广东省东莞市郊外的丘陵地带,中国刚刚建成了大型实验设施“中国散裂中子源”。该实验设施建设费用达到23亿元人民币,3月正式投入运行。中国是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第四个拥有同样设施的国家。日本的J—PARC加速器设施中心主任齐藤直人说:“虽然日本在技术和经验上领先,但中国发展得实在太快,亚洲的中心正在从日本向中国转移。”‎ 中国推进的这类大型工程还有很多。3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政协委员潘建伟被媒体记者团团围住。潘建伟是利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人造卫星进行量子通信研究的研究团队负责人,其团队2017年以后相继发布了多项世界首创的实验成果。潘建伟今年当选美国《时代》杂志“全球百大最具影响力人物”。‎ 使用人造卫星的实验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还在犹豫不决。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5月7日)‎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量子通信把量子物理与信息技术结合起来,利用量子调控技术,对信息进行编码、存储、传输和操纵,可以有效解决经典密码被破译的问题。‎ B.潘建伟研究团队在天宫二号空间站上进行太空量子实验,并计划发射“墨子号”后的第二颗卫星,他对未来五年会取得更多成果充满信心。‎ C.中国继美国、英国、日本之后成为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设施的国家,有些日本科学家有了危机感,认为亚洲的中心正逐渐向中国转移。‎ D.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比如使用人造卫星开展科学实验,需要耗费巨额资金,欧洲和日本都还在犹豫不决,因而尚未涉足这些领域。‎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尚未涉足”,说法错误。材料三最后一段说“在基础科学领域,中国正在踏入他国难以涉足的领域,领先世界”,‎ - 15 -‎ 应该是“难以涉足”而不是“尚未涉足”。‎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中信息的能力。“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无中生有。整篇文章都没有涉及“市场”这个话题。材料只说到中国量子通信发展迅猛,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研发,并没有提到要跟谁抢占市场份额。‎ ‎6.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                                    ‎ ‎                                    ‎ 答案 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解析 本文三则材料来自不同媒体,各自定位不同、出发点不同,所以侧重点自然有所差异。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语句、大体思路,从而把握各材料的重心。材料一来自《人民日报》,其承担重要的宣传导向责任,所以重在展示我国科技成就,增强民族自信;材料二来自《自然》杂志,其是一本专门报道科学研究成果的刊物,且从选文标题又可看出这则材料是以报道人物成就为中心的,所以重在介绍科学家的能力与成就,体现其研究成果的影响;材料三是日本新闻报纸上的报道,侧重于向本国民众介绍他国成就,从而引起本国政府、学界和民众的注意。在具体分析原因时,既要结合材料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又要考虑不同媒体的不同背景与立场。‎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 15 -‎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伟大的宏纪元,‎ 美丽的宏纪元,‎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 - 15 -‎ 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 (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B.“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是错误的,依据原文“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以及后来先行者自己确认她是微纪元的人类可知。‎ ‎8.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6分)‎ 答:                                    ‎ ‎                                    ‎ - 15 -‎ 答案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题目要求分析鉴赏小说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可根据小说中的相关描述进行分析得出。①回归地球着陆前,“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表现了先行者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听小姑娘说出“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时,“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当姑娘发问,先行者意识到半球玻璃罩中的人类有可能并非虚拟时,“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内心感到震撼,以及重新燃起了希望。‎ ‎9.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6分)‎ 答:                                    ‎ ‎                                    ‎ 答案 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及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已是或部分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文体特征的能力。在回答此题时,首先,要立足于题干所要求的“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其次,需要用明确的词语指出二者彼此的关系,说明各自在科幻小说创作中的重要作用;最后,还要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 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 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 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礼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①。光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②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 - 15 -‎ 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 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日躔历指》一卷、《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日躔表》二卷、《割圆八线表》六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通率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 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 ‎(节选自《明史·徐光启传》‎ ‎[注] ①台官:钦天监属下的五官灵台郎,掌管推算日月食等事。②郭守敬(1231~1316):元代天文学家,主持编制《授时历》,施行三百六十天,为我国历法史上使用最久的历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B.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C.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D.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请”在句中是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与“裁去”联系紧密,不能断开;“辽阳”是“破”的受事者,不能断开;“多铸西洋大炮”为“力请”的宾语,不能断开。据此可得出选C。‎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字”是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起的,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乡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在原则上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并可以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徐光启“乡试第一”,可称之为解元。‎ C.“尚书”作为官职,早期是负责文书奏章的低级官吏,自隋唐设立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后,成为各部的最高长官。文中徐光启就担任过礼部尚书。‎ D.古代用来纪日的方法有多种,干支月相兼用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如文中的“辛丑朔”:干支置前,表示这天是辛丑日;月相列后,表示这天是初一。‎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B.考中乡试的被称为举人;明、清两朝的秀才专指府、州、县学的生员。‎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15 -‎ A.徐光启爱好广泛,涉猎颇多,不仅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还全面研习了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方面的书籍。‎ B.徐光启胸怀大志,可是仕途坎坷,屡屡受挫,曾先后受到兵部尚书崔景荣、御史邱兆麟和魏忠贤的党羽智铤的弹劾。‎ C.徐光启有用世之志,在朝廷危难之时,曾多次上疏请求操练军队,以身体力行报效国家,他也因此受到了神宗的赞许和破格提拔。‎ D.徐光启博学强识,他生前曾向朝廷呈现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科学著作,去世后,崇祯皇帝要他的家属把遗留的书稿送上,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因而得以刊行公布。‎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B.徐光启只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意见不合,并没有受到他的弹劾。‎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5分)‎ 译文:                                    ‎ ‎                                    ‎ ‎(2)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5分)‎ 译文:                                    ‎ ‎                                    ‎ 答案 (1)元朝时(使用此法)就曾有(推算)应当发生日、月食而实际无日、月食的事,郭守敬尚且如此,就不要责怪钦天监台官推算失误。‎ ‎(2)御史说,徐光启身故之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官污吏感到羞愧。‎ 解析 关键字:(1)“尝”“食”“且尔”“失占”各1分,句子通顺1分。(2)“盖棺”“赀”“优恤”“愧”各1分,句子通顺1分。‎ 参考译文 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省试考中第一名举人,七年后考中进士。由庶吉士做到赞善。他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全面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种书籍。‎ 杨镐兵分四路而战败损兵,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屡次上书请求操练军队,以身体力行报效国家。神宗赞赏他的这种壮举,破格提拔他为少詹事府的副长官兼主管河南道的监察御史。徐光启在通州训练士兵时,又条列了有关军国大事的十条奏议呈上朝廷。当时辽东战事正吃紧,无法按他奏文请求的措施实行。徐光启上疏力争,朝廷才稍稍拨给他少量民兵和武器军械。‎ ‎ 不久,明熹宗即位。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接着以疾病为理由,辞官归乡。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认为他的主张很好。正要商议采纳他的建议,但是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御史邱兆麟弹劾了他,他又称病请假回家。天启三年以原官起用,很快被提拔为礼部右侍郎。天启五年,魏忠贤的党羽智铤弹劾他,他丢掉了官职,在家闲住。‎ - 15 -‎ ‎ 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又提出练兵建议。不久,他以礼部左侍郎的身份主持礼部事务。崇祯皇帝为国家财政短缺感到忧虑,命朝廷大臣贡献屯田和盐政方面的好办法。徐光启说,屯田的方针在于垦荒种田,盐务的方针在于严禁民间私自贩卖。崇祯皇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提拔他为礼部尚书。当时,崇祯皇帝因为日食的发生与事先推算不符,想要处分钦天监五官灵台郎。徐光启说:“五官灵台郎预测天象是按照郭守敬的方法。元朝时就曾有推算应当发生日、月食而实际无日、月食的事,郭守敬尚且如此,就不要责怪钦天监台官推算失误。我听说,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然会产生误差,应该及时加以修改订正。”崇祯皇帝接受了他的意见,下诏请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来推算历法,徐光启任监督。‎ ‎ 崇祯四年春正月,徐光启向朝廷呈上《日躔历指》一卷、《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日躔表》二卷、《割圆八线表》六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通率表》一卷。这年冬季十月初一日,发生日食,又呈上观测天文的有关著述四种。他的辨明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 ‎ 崇祯五年五月,徐光启受命以原官礼部尚书兼任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机要事务,是与郑以伟同时被任命的。不久加封太子太保,进为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素来怀抱治国经世的才干,立志用于当世。到他掌权时,年纪已大,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所以无法对国家大政有所建树和倡议。第二年十月,徐光启去世。朝廷追赠他为少保。御史说,徐光启身故之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官污吏感到羞愧。崇祯皇帝采纳御史的意见,于是赐徐先启谥号为文定。过了一段时间,皇帝想到徐光启博学强识,要他的家属把遗留下的著作送上。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入朝谢恩,进献《农政全书》六十卷。崇祯皇帝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颁布。加赠徐光启太保,并录用他的孙子为中书舍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对雨书怀走邀许主簿 ‎[唐]杜甫 东岳云峰起,溶溶满太虚①。‎ 震雷翻幕燕,骤雨落河鱼。‎ 座对贤人酒②,门听长者车。‎ 相邀愧泥泞,骑马到阶除③。‎ ‎[注] ①太虚:天空。②贤人酒:浊酒。古人称清酒为圣人,浊酒为贤人。③阶除:台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诗歌的题目表明诗歌包括两个内容:对雨抒发自己的情怀和邀请许主簿前来。‎ B.首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 C.颈联写诗人摆好浊酒,侧耳倾听朋友车马到来的声音,表现对朋友到来的企盼之情。‎ D.尾联写诗人看到下雨后道路泥泞,对邀请朋友前来之举感到非常后悔。‎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感到“后悔”不妥,应该是感到“愧疚”。‎ ‎15.颔联中的哪两个字最富有表现力?请指出并作赏析。(6分)‎ - 15 -‎ 答:                                    ‎ ‎                                    ‎ 答案 最富有表现力的是“翻”和“落”两个字。(2分)傍晚的燕子上下翻飞,作者把它想象成是雷震的结果,突出了雷声之大,颇有气势;(2分)河中的鱼沉入水底,作者想象成是骤雨降落的结果,突出了骤雨之猛。(2分)‎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根据炼字的原则,一般都为动词,所以为“翻”“落”。其次,明确诗歌中运用的手法——想象。最后还原诗歌的情景,分析其表达效果。‎ 白话诗歌 泰山上涌起山峰一样的云层,无边无际,遮满天空。震雷惊翻了帷幕上的燕子,骤雨使河鱼沉入水底。此时,我面对着坐席前摆好的浊酒,侧耳倾听您的车马到门前的声音。唉,在雨天泥泞的时候邀请您来做客,实感内疚,不过还是希望您能骑马来到我的阶前。‎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      ,      ”两句,劝喻朋友到蜀地后不要贪恋享乐,要尽快回来。‎ ‎(2)《陋室铭》中描写陋室优美的自然环境的句子是:“      ,      。”‎ ‎(3)成语“跬步千里”来源于《劝学》中“       ,        ”两句,用以说明学习应该有恒心,不要半途而废。‎ 答案 (1)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2)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3)故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2019·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有一个大坑,看着很松软,有点像巧克力蛋糕——这是北京时间2019年1月3日上午11时40分,“嫦娥四号”传回的月背影像图带给人们的    。这张在网络上刷屏的图片,拍自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中的冯·卡门撞击坑。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 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月球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    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此前,有关月球背面的信息主要来自遥感探测。此次,“嫦娥四号”携带月球车在月球背面成功软着陆,是中国航天创造的又一个人类“第一次”,是中国为全人类科技发展作出的一个重大贡献。在公众和网友为此    之时,科学家则对“嫦娥四号”所携带的月球车有着更多期待:当月球车正式开始巡视,将会有更多科学数据    ‎ - 15 -‎ 地通过地月之间的中继星“鹊桥”传回地面。有关月背的研究才刚刚开始。‎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遐想 限制 亢奋不已 源源不断 B.联想 限制 亢奋不已 不绝如缕 C.遐想 制约 兴奋不已 不绝如缕 D.联想 制约 兴奋不已 源源不断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遐想”,悠远地思索或想象。“联想”,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由于某概念而引起其他相关的概念。“遐想”可无依据,“联想”一般有依据。语境中是说“嫦娥四号”传回的影像图引发人们想起一些景象,是有依据的,应选用“联想”。②“限制”规定范围,不许超出;“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则甲事物为乙事物所制约。语境中讲人们对月球背面的探索以电磁波的传递为条件,应选“制约”。③“亢奋不已”,极度兴奋,多形容人的精神状态特别好。“兴奋不已”重在“振奋,激动”,多用于形容人的心情。根据语境,此处强调人们对“第一次”的激动之情,应选用“兴奋不已”。④“源源不断”,继续不断的样子。“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语境中是说传回的“科学数据继续不断”,故应选“源源不断”。‎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所以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上文提到“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故主语应是“人们”,可排除A、B两项。D项,“无论何时观察月球”缺少对观察地点的限制,故排除该项。‎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B.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 C.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D.科学家已经大致把月球正面的历史研究得清楚了,‎ - 15 -‎ 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仍是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本题从成分赘余、句式杂糅、成分残缺的角度设误。画线句子存在三处语病,分别是:①句中“清楚”是“研究”的结果,是结果补语;结果补语与述语之间不得加“得”,如“写错”。故“得”赘余,应去掉。②提取“最古老的……背面的深坑”的主干后发现,“历史是在深坑”和“历史藏在深坑”两种句式杂糅,“是”和“藏”应删去其中一个。③“在月球背面的深坑”这个介词结构不完整,成分残缺,应补充完整,改为“在月球背面的深坑中”。综合以上信息判断,A项正确。‎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自噬作用是一个非常简单的细胞活动,字面上理解就是自己吃自己。动物细胞中很多细胞活动都在细胞质中进行。由于生理生化反应多而复杂, ① ,致使细胞活动受到影响甚至停滞,在这种情况下,自噬作用就非常重要:将淤积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等代谢残渣清除掉, ② 。清理细胞质能让细胞重获新生,对于神经细胞这类不可替换的细胞来说, ③ 。神经细胞一旦分化成熟,就会保持当前状态,直到母体生物死去,它们没有其他方式来恢复和维护自身功能。‎ 答:① ‎ ‎② ‎ ‎③ ‎ 答案 ①经常产生大量残渣 ②恢复正常的细胞活动 ‎③这个过程尤为重要(每句2分)‎ 解析 此语段谈论自噬作用,根据“将淤积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等代谢残渣清除掉”,①处的应是谈论生理生化反应会产生大量残渣。根据“致使细胞活动受到影响甚至停滞”。②处的应是谈论清理残渣可以使细胞活动恢复。根据“清理细胞质能让细胞重获新生”“神经细胞这类不可替换的细胞”。③处谈论的应是清理残渣这一过程对神经细胞尤为重要。‎ ‎21.请对下面这则新闻报道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晚,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上海和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等全球六地同时发布了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首张黑洞照片。不同于普通民众对黑洞照片的“戏谑狂欢”,天文学家表示,事件视界望远镜(EHT)成功获得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曾预言,由于黑洞的存在,人们将会看到中心区域存在一个由于黑洞视界而形成的阴影,其周围环绕着一个由吸积或喷流辐射造成的新月状光环。‎ 答: ‎ - 15 -‎ ‎ ‎ 答案 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晚,全球六地同时发布了首张黑洞照片,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 解析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全文三句话,第一句话可压缩概括出时间、国家、事件和对象:“北京时间2019年4月10日晚”“全球六地同时发布了人类有史以来获得的首张黑洞照片”。第二句话对比普通民众对黑洞照片的态度,天文学家认为“成功获得超大黑洞的第一个直接视觉,验证了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第三句话写“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曾预言”的黑洞情况。整合三句话的意思,发现第三句内容可以合并进第一、二句话,故考生可以得出最后答案,注意“句子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几年前,在西雅图残疾人运动会上,九个身体有缺陷的孩子参加百米赛跑。起跑后,突然,一个男孩跌倒了,他坚强地爬起来,再次跌倒……连续好几次,他终于哭了。其他八个孩子听见哭声,转身往回跑。扶起这个男孩,九个孩子手挽手走向终点。‎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想?请以“手挽手”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这是一篇材料加题目的作文。材料意思明了,西雅图残疾人运动会上九个孩子手挽手走向终点;立意也直白,就是强调人与人之间需要“手挽手”;“手挽手”即要求人们奉献爱心,要有助人为乐的精神,这也是当今世界普遍倡导的精神。论证时,要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并进行分析说理,阐明观点,呼吁人们关心、爱护他人,构筑起美好的精神家园。‎ ‎[佳作展台]‎ 手挽手 天地苍茫,岁月有情,历史的长风犹若遥远的回音,荡漾着爱的华章,翻看那浩如烟海的史册,中华民族无数中华儿女抒写了一曲曲手挽手,众志成城,将爱传递的赞歌!‎ 手挽手,播种爱,将会温暖世人的心房。2007年“感动中国人物”李丽,命运多舛,几遭劫难,下身瘫痪的她只能与轮椅相伴,她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选择了一条向社会传播爱心之路,她用那颗善良的心去感化服刑人员,五年里,她温暖了八万颗冰冷的心灵,她毫无保留地奉献着自己的爱,她挽起那心灵近乎干涸的人的手,爱在她的手中传递,她用轮椅为爱心画出最美的轨迹!她用真情温暖了世人的心房!‎ 手挽手,传递爱,将会推动社会的前进。香港著名慈善家霍英东先生有着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的一生用于慈善的捐款多达150亿港元,为推动各地区的教育、医疗、体育、山区扶贫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达则兼济天下,他伸出自己的双手,挽起那些需要得到帮助的人的手,温暖一方,贡献一方,他用赤子爱国之心回报社会,推动祖国的发展!‎ 手挽手,付出爱,让世界每个角落充满爱的阳光!几年前,印度洋海啸无情地卷走了数万人的生命,冲毁了数十万人的家园,青岛市民积极为灾区募捐,他们不图名,不为利,只因心中有大爱,他们牵起印尼同胞的手,无私奉献,让爱的阳光洒满人间,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微尘”。“微尘”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只是一个人的名字,‎ - 15 -‎ 这是一座城市的爱心!‎ 是的,爱是一股力量,一股可以温暖世人心房的力量;一股可以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一股可以让世界每一个角落都充满阳光的力量——爱是可以战胜一切的力量!‎ 这世界有爱才温暖,这世界有爱才永恒!手挽手,传递爱,让我们永奏爱的华章!‎ ‎[名师点评] 文章语言平实质朴,紧扣论题展开写作,结构严谨,语言流畅,议论记叙到位。清新的文笔下无不洋溢着人间的大爱,深刻地将“手挽手,传递爱”的呼唤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