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试卷汉语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脸颊(jiá) 拙劣(zhuō) 怜恤(xuè) 锲而不舍(qì)
B. 迸发(bèng) 摒弃(bìng) 狩猎(shòu) 道义相勖(xù)
C. 脑髓(suí) 商榷(què) 骐骥(qí) 振聋发聩(kuì)
D. 果脯(pǔ) 蓓蕾(léi) 悲怆(chuàng) 如火如荼(tú)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恤”注音错误,应为“xù” ;“锲”注音错误,应为“qiè”;
B项,正确。
C项,“髓”注音错误,应为“suǐ”;
D项,“脯”注音错误,应为“fǔ”;“蕾”注音错误,应为“蓓蕾”。
故选B。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一样的一项是( )
A. 颤抖颤栗 给予供给 校对校正 济南命运不济
B. 解数押解 累赘劳累 堡垒十里堡 一撮盐一撮胡子
C. 揣度审度 喋血输血 苍劲刚劲 创伤重创
D. 着想着落 裨益裨将 蚂蚁蚂蚱 倒嚼咀嚼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A项,chàn zhàn jǐjǐ jiào jiào jǐjì
B项,xièjiè léi lèi bǎo pù cuōzuǒ
C项,duóduó xuèxuè jìng jìng chuāng chuāng
D项,zhuózhuó bìpí mǎmà jiào jué
故选C。
3.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两全齐美 大拇指 肄业 娴熟
B. 凭心而论 亲和力 恶梦 蛰伏
C. 锐不可当 挖墙角 针砭 妨碍
D. 原形毕露 照相机 脉搏 松弛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字形的辨析和修改的能力。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平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
A项,“两全齐美”的“齐”错误,应为“其”;
B项,“凭心而论”的“凭”错误,应为“平”;
C项,“挖墙角”的“角”,错误,应为“脚”;
D项,正确。
故选D。
4.下列各组用横线连接的词语,不全是同义词的一项是( )
A. 精悍-精干 卑贱-低贱 押解-押送 苟安-偷安
B. 伟岸-伟大 遏制-控制 嘲讽-讥讽 孤寂-孤独
C. 低落-消沉 遵循-遵照 戕灭-毁灭 泰然-坦然
D. 忠烈-忠诚 徒手-空手 砥砺-磨炼 沦丧-失陷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词语意思,然后判断是否意思相近。
A项,精悍:指精明强悍;形容药性猛烈。
精干:指精明干练。
卑贱:旧指出身或地位低下,也见用于谦词,自谦而用。
低贱:(地位)低下。
押解:指押送犯人或俘虏,旧指监督运送财物; 监督解送。
押送:押解护送。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偷安:只贪图自己眼前或局部的安逸。
A项,都是同义词。
B项,伟岸:魁梧高大。
伟大:表示十分崇高卓越。
遏制:指阻止,禁绝;制止。
控制:为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
嘲讽:嘲笑讽刺。
讥讽:指用旁敲侧击或尖刻的话挖苦、指摘或嘲笑言行。
孤寂:孤独寂寞。
孤独:独自一个;孤单。
B项,伟岸和伟大不是同义词。
C项,低落:指人的精神、情绪处于低迷状态,与高昂相反。属于人类负面情绪的一种。
消沉:情绪低落,萎靡不振。
遵循:遵照、遵守、遵从。
遵照:依照。
戕灭:伤害、毁灭。
毁灭:毁坏消灭;摧毁消灭。
泰然:心神安定的样子。
坦然:形容心里平静,无顾虑。
C项,都是同义词。
D项,忠烈:指对国家或人民无限忠诚而牺牲生命。
忠诚:(对国家、人民、事业、领导、朋友等)尽心尽力。
徒手:空手,没有任何器械或工具辅助。
空手:手中没有拿东西。
砥砺:磨炼。
磨炼:(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锻炼。
沦丧:消亡;丧失。
失陷:(领土、城市)被敌人侵占。
D项,都是同义词。
故选B。
5.下列各项中,加点字解释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简明扼要(抓住) 信笔直书(相信) 浴血疆场(战场) 有条不紊(乱)
B. 怨天尤人(怨恨) 入不敷出(够) 深居简出(少) 休戚与共(悲哀)
C. 萧然物外(寂寞) 聒噪不已(嘈杂) 秉烛夜谈(拿着) 怀古伤今(追念)
D. 绿草如茵(垫子) 席不暇暖(座位) 背井离乡(家乡) 地大物博(丰富)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理解词语意思,然后判断是否意思相近。
A项,“信笔直书”的“信”,解释错误,应为,任凭,随意。
B项,正确。
C项,正确。
D项,正确。
故选A。
6.下列各项中,感情色彩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 鼓动 煽动 鼓励 鼓舞 B. 欢乐 欢畅 欢快 欢欣
C. 揭发 揭穿 揭示 揭露 D. 表扬 表彰 赞扬 表白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了解词语的色彩分类,一共分为三类: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褒义词是带有赞许、肯定、喜爱、尊敬等感情色彩的词;贬义词是带有贬斥、否定、厌恶、鄙视等感情色彩的词;中性词是不带褒贬感情色彩的词。
A项,鼓动,贬义词;煽动,贬义词;鼓励,中性词;鼓舞,褒义词;
B项,欢乐、欢畅、欢快、欢欣都是褒义词;
C项,揭发,中性词;揭穿,贬义词;揭示,中性词;揭露,中性词;
D项,表扬,褒义词;表彰,褒义词;赞扬,褒义词;表白,中心词。
故选B。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野草是这个世界上最为平凡和普通的植物,但却具有最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有灵性的,有春的绚丽,有夏的 ,有秋的 ,更有冬的 。
A. 泼辣 蕴蓄 丰硕 B. 丰硕 蕴蓄 泼辣
C. 蕴蓄 丰硕 泼辣 D. 泼辣 丰硕 蕴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结合语境辨析近义词语的能力。辨析词语运用得恰不恰当,可从多方面分析。解答此类题目,必须了解所提供词语的词义。词性、程度轻重、范围大小、适用对象、感情色彩等,必须抓住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不同语素的意义进行区别,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辨别筛选。
泼辣:凶悍而不讲理;有魄力;勇猛。
蕴蓄:积蓄或包含在里面而未表露出来。
丰硕:指丰富,丰盛。果实又多又大。
根据语境,野草在各个季节呈现出不同的生命状态,和季节的特点是相吻合的。分别是夏的“泼辣”、秋的“丰硕”、冬的“蕴蓄”。
故选D。
8.下列各句中,画线的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B. 实际上,只要我活下去,我就仍旧只能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我依然会被卷入世俗生活的漩涡。
C. 他虽然有些残疾,但仍旧在一个汽车连里当司机,我也在那边找了个工作。
D. 你虽然爱它,把它弄死了就不是罪过。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子间的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多用排除法,这类题目首先要浏览语段,了解大概内容,通过把握了解句与句之间的关系确定关联词。
D项,“虽然”,是已定条件的反议,用在此处不当。改为“既然”。
故选D。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校园艺术节画展上,大家纷纷在一幅梅花图前驻足,这幅妙手回春之作仿佛把人们带到了融融春光之中。
B. 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剧情跌宕起伏,反腐尺度之大前所未有,可谓气势磅礴,石破天惊。
C. 各级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人才梯队建设,真诚关心,爱护人才,增强人才凝聚力,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D. 心脏设备设计公司的专家3D打印出一种用于心脏手术的工具,这种工具能在术后帮助医生将组织自动缝合在一起,并能做到天衣无缝。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A项,妙手回春:称赞医生医道高明,能把垂危的病人治好。不符合语境。
故选A。
10.下列各句中,主干提炼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祖国南海湛蓝的海面上,撒着几十个绿宝石般的珊瑚岛。(海面上撒着宝石。)
B. 面临即将来临的高考,同学们都没有理会外面吵闹的声音。(同学们理会声音。)
C. 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圆明园是损失。)
D. 这是一部叫人看过之后就不会忘却的电影。(这是电影。)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压缩句子,提取主干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各句中,主干提炼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模式压缩句子。
A项,错误。“海面上”是主语,“撒着”是谓语,“珊瑚岛”是宾语,应改为:海面上撒着珊瑚岛。
B项,错误。“同学们”是主语,“理会”是谓语,“声音”是宾语,缩句不能改变句意,应改为:同学们没有理会声音。
C项,错误。“毁灭”是主语,“是”是谓语,“损失”是宾语,应改为:毁灭是损失。
D项,正确。
故选D。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重庆人离不开小面,小面的故事在民间广为传承。
B. 中考和高考评卷已经采取了对字迹潦草试卷酌情加分。
C. 江苏省出台了校园足球行动计划纲要,创建一批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和特色县。
D. 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到了人生的真谛。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命题者从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等。错误一般可以分为两类,凡是违反语法结构规律的叫语法错误,违反客观事理的句子叫逻辑错误。解题时先确定逻辑类病句,再按照成分分析法排除语法类病句,常见的逻辑错误类病句有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等。
A项,搭配不当。把“传承”改为“流传”。
B项,成分残缺。“采取”缺少宾语,在“加分”后添上“措施”。
C项,正确。
D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造成主语缺失,删去“在”或者“使”。
故选C。
12.下列各项中,对划线部分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实现四化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进军,是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我们要像英雄那样,心里装着大棋盘,一切行动听从党的召唤。
A. 明喻,因为句中的比喻词“像”。
B. 夸张,因为实际上心理装不下“大棋盘。”
C. 借代,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指代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D. 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修辞手法的能力。《考试说明》明确规定: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高考中对修辞手法的考查,补考概念,而是考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常用修辞手法进行判定、评价以及运用的能力。
A项,错误。本句中的“像”不是比喻词;
B项,错误。不是夸张,是比喻。
C项,不是借代。
D项,正确。借喻,因为“大棋盘”是用来比喻实现四化这一大局的。
故选D。
1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里的山啊,水啊,草啊,树啊,都是我从小就很熟悉的。
B. “大桥就要通车了,请大家咬紧牙关,做最后冲刺。”他环视会场之后说。
C. 在心里,他真看不起太太,可是不许别人轻看她;她无论怎样,到底是他的夫人。
D. 可真是个脏小鬼,脸上溅满西瓜汁,尽是灰土,头发蓬乱,脏得要命,可是他那对眼睛呀,却亮得像雨后黑夜的星星!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高中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也是高考常考考点,复习中要注意熟悉标点符号的种类,了解高考常考题型,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用、及书写位置,能给现代文、文言文加标点,对错、漏标点能加以改正或补出。
D项,“可真是个脏小鬼”后面应该改为“冒号”,因为后面的内容是对“脏小鬼”的具体描述;“尽是灰土”后面应该改为“分号”,因为分别是从“脸”和“头发”来描述的;“脏得要命”后面改为“句号”,因为关于“脏小鬼”的描写已经结束。
故选D。
14.下列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最初用来称呼汉族。
②这种称呼反映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高度一致的根本利益。
③在我国,“中华民族”大约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民族称谓。
④在不同的场合,为了语言表达的方便,常常作同义词使用。
⑤但很快就用来作中国各民族的总称。
⑥因而与“中国各族人民”有相同的含义。
A. ③①⑤②⑥④ B. ②①⑤③④⑥ C. ③①②④⑥⑤ D. ③⑥④②⑤①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连贯的能力。考生作答时应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按照话题一致的原则或时间顺序、逻辑顺序等排列。本题中,首先确定最基本的话题,是谈论“中华民族”,因此③句在前,根据时间和关系逻辑,紧跟着的是①句,因为其中有“最初”二字;⑤显然是紧跟着①句的,前三句排定后基本上可以确定选项。
故选A。
15.下列诗词名句的作者与出处,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B.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晏殊《题都城南庄》
C.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D. 旧游无处不堪寻,无寻处,惟有少年心。——章良能《小重山》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诗词的识记握能力。考生平时要注重文化常识的积累,尤其是课本注释的相关内容,需要分门别类,进行归纳识记。对于考题中出现的比较生僻的古文化常识,根据文意仔细甄别正误。
B项,错误。“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出自崔护的《题都城南庄》。
故选B。
二、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然后完成小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16. 下列各组中,划线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B.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C.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D.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
17. 对下列句子中的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玉不琢(雕琢) B. 人之性(本性)
C. 因物则迁(变化) D. 可不念哉(念叨)
【答案】16. B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先了解文章大意,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等。
“玉不琢”“人不学”结构对称;“不成器”“不知道”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AC;“然玉之为物”,意思是“然而玉这种东西”,强调它的特殊性,所以断开,排除D。
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的理解能力。考生应把选项中的句子代入文中,结合上下文的语境推测意思和用法的正误。
D项,“念”,深思。
故选D。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小题。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我认为,“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对于传统文化,“传”就是将其尽可能地原样保存下去。“传”的实质,就是尽可能使它延长,尽可能使它符合原来的内容。“传”是无条件的,不需要进行选择,也不需要考虑它有用没用,尽最大可能先保存下来再说。
如果对传统文化的“传”是无条件的,那有人会问,落后的、保守的甚至是反动的传统文化,该不该保护?也要保护。举一个很极端的例子,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现在就被列为了世界文化遗产。那么一个罪恶的地方,为什么还要把它作为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留存呢?因为它是人类历史的一部分。如果这个集中营不保存下来,后人便不能够通过它真切地感受那段历史,了解人性还能恶到那种程度。
因此,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这与被保存的文化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是好的还是坏的,没有关系。总之,先把它保存下来,而且要把保存传统文化由不自觉变成自觉,由无意识变成有意识。比如,我国一些农村可能还保留着一些古建筑。那里的人比较穷,建不起新房子,只能住在那些古建筑中,古建筑因而得以保存下来,这种保存就是无意识的。可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旧房,建新房,那种对古建筑无意识的保存也就越来越不可能。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传承中的“承”又是什么意思?我认为“承”就是继承、发扬,这跟只保存不同,而是要把它发扬光大。当然,“承”不是简单地传承发扬,而是要做到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才叫“承”。仍然以古建筑为例,“传”的话,就是不破坏它,不让它倒,让它存在的时间越长越好。而把古建筑上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这就是“承”了。正因为如此,“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要选择其中精华的、正确的、有用的部分进行发扬光大,糟粕部分自然是要扬弃的。
传统文化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几千年来,它一直在吸收外来、兼收并蓄中不断发展着。比如,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的文化就得到了发展扩大,很多少数民族的文化被吸收进来。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而北方的方言大量吸收了外来民族语言。音乐、舞蹈方面,中原地区更是大量吸收外来少数民族的文化,这些后来都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才历久弥新、经久不衰,形成了海纳百川、整合发展的优势。今天,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摘编自葛剑雄《传统文化的“传”与“承”》)
18.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谓“传”,就是记录、保存、延续,无条件地、尽可能地把传统文化原样保存下来。
B. 我们要有意识地、自觉地、主动地去保存传统文化,不管它好坏以及积极、正确与否。
C. 所谓“承”,就是继承、发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适应今天和未来的需要。
D. 在“承”的时候要有所选择,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
19.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
B. 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是先阐释其内涵,再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
C. 在论述“传”和“承”时,文章都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D. 文章先谈“传”而后谈“承”,从主到次,层层深入地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20.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要把希特勒当年屠杀犹太人的集中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人就能通过它感受历史,认识人性。
B. 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比如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
C. 对于古建筑而言,“传”是尽量延长它存在的时间,“承”是将其合理有用的部分用到新建筑上。
D. 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文化得到发展扩大,是因为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音乐、舞蹈等文化。
21. 联系全文,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
A. “传承”分为“传”和“承”两个部分。
B. 我们应该无条件地、尽最大可能地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C. 我们要尽最大可能把传统文化保存下来。
D. 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特点。
【答案】18. D 19. D 20. C 21. D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
D项,“还要尽可能吸收、借鉴外来文化”的说法不正确。文章最后一段说的是“正是通过不断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由此可知,应是“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从主到次”的说法不正确。从结构上看,文中“传”和“承”应为并列关系;从传承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承”是“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可能更加重要。
故选D。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
A项,“只要……后人就能……”充分条件不成立。
B项,“相对来说,贫穷其实更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于文无据,且“农民富裕起来后,就会拆掉古建筑去建新房”是在保存传统文化不自觉、无意识情况下。
D项,“普遍吸收了少数民族的语言……等文化”不正确。在语言方面,“该地区南方的方言保留了华夏本音”,并未吸收外来民族语言。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探究文本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全文,知道各个材料是从什么角度述说的中心话题,与要求回答的问题有什么关联最后筛选出关联部分,进行分析作答。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本文的论证思路:文章开篇针对“今天,我们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问题,提出观点,总领全文;接着,从“传”和“承”的角度进一步论述具体的做法;然后借助具体的例子加以论证;最后论述了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也就是说本文最终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答案就在最后一段“在继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我们更要兼收并蓄,积极吸收其他外来文化的优点”,此句即作者的主要观点。
故选D。
【点睛】
论述类文本题在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时,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因为该题涉及的内容一般范围比较大,所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是筛选和整合的基础。具体来说,要探究文章的观点,把握作者在文中体现的态度,筛选出文中使用的论据等。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整体把握,筛选和整合信息时才会心中有数。第二步,把握题干,确定答题区间。第三步,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
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完成小题。
在母语的屋檐下
⑴少年时代的伙伴自大洋彼岸归来探亲,多年未见,把盏竟夜长谈,我们聊到故乡种种情形,特别谈到了家乡方言,兴之所至,后来俩人干脆用家乡话谈起来。
⑵本来以为这么多年不使用,很多方言都已忘记,不料却在此时鲜明地复活了,恍惚中,甚至忆起了听到这些话时的具体情景,眼前浮现出了说话人的模样。友人感慨:真过瘾。
⑶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感知它的种种微妙和玄奥,那些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油彩一般的韵味。几乎只有母语,我们从牙牙学语时就亲吻的语言,才应允我们做到这一点。
⑷关于母语,英文里的一个说法,最有情感温度,也最能准确地贴近本质:mother tongue,直译就是“妈妈的舌头”。从妈妈舌头上发出的声音,是生命降临时听到的最初的声音,浸润着爱的声音。多么深邃动人的诗意!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
⑸诗作为浓缩提炼过的语言,是语言的极致。它可以做为标尺,衡量一个人对一种语言熟悉和理解的程度。“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坍了”,说的是世事沧桑,人生无常。“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说的是心绪流转,昨日遥遥,没有历史文化为之打底,没有人生经历作为铺垫,就难以深入地感受和理解其间的沉痛和哀伤,无奈和迷茫。它们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⑹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
⑺“芝麻开门吧!”咒语念起,山洞石门俨然敞开,堆积的珠宝付光跃彩。
⑻但洞察和把握一种语言的奥秘,不需要咒语,时间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精妙。有如窖藏老酒,被时光层层堆叠,然后醇香。瓜熟蒂落,风生水起,到了一定的时候,语言中的神秘和魅惑,次第显影。音调的升降平仄中,笔画的横竖撇捺里,有花朵摇曳的姿态,水波被风吹拂出的纹路,阳光下明媚的笑容,暗夜里隐忍的啜泣。
⑼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有母语,才有这样的魅力和魄力,承担和覆盖。日升月落,春秋代序;昼夜不舍的流水,远古沉默的荒野;鹰击呼啸着射向天空,羊群蠕动成地上的云团;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有怎样的哀怨,一声自喉咙迸发的呐喊有怎样的愤懑。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
⑽我骄傲于自己母语的强大生命力,五千年的漫长历史,灾祸连绵,兵燹不绝,而一个个方块汉字,就是一块块砖石,当它们排列衔接时看,遍仿佛垒砌了一个广阔而坚固的壁垒,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
⑾童年在农村度过,记事不久的年龄,有一年夏天,大人在睡午觉,我独自走出屋门到外面玩,追着一只蹦蹦跳跳的兔子,不小心走远了,一直走进村外一片茂密的树林中,迷路了,害怕得大哭。但四周没人听到,只好在林子里乱走。过了好久,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
⑿一颗悬空的心倏的落地了。
⒀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一个汉语的子民,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官秩加身应谬得,乡音到耳是真归”,故乡的语言,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
⒁因为时时相与,反而熟视无睹,就像对于一尾悠然游弋的鱼儿,水的环抱和裹挟是自然而然的,不需要去意识和诘问的,但一当因某种缘故离开了那个环境,就会感受到置身盛夏沙漠中般的窒息。被拘禁于全然陌生的语言中,一个人也仿佛涸辙之鲋,最渴望母语的濡沫,那亲切的音节声调,是一股直透心底的清凉水流。
⒂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以诗歌为证,《鲁拜集》中波斯大诗人伽亚谟及时行乐的咏叹,和《古诗十九首》里汉代中国人生命短暂的感喟,贯穿了相通的哲学追问;中世纪的意大利,彼特拉克对心上人劳拉的十四行诗倾诉,和晚唐洛阳城里,李商隐写给不知名恋人的无题七律,或者隽永清晰,或者宛转迷离,各有一种入骨的缠绵,让不同的语言彼此尊重,在交流中使各自的美质得到彰显和分享。
⒃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应该被视为是一个人的职责,他的伦理的基点,他可以走向天高地阔,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
(原载《光明日报》,有删节)
22.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迸发( ) 愤懑( ) 隽永( )
23. 理清文章思路:下列选项中,结构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B.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⒃
C.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D.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 ⒃
24.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5. 文中引用阿里巴巴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
26. 赏析第⒁段画线的句子。
27. 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请结合全文加以概括。写出三点即可。
28. 结合全文,简要谈谈你对第⒃段的理解。
29.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⑷段中,引用英语mother tongue,是为了引出“妈妈的舌头”这一形象说法,强调母语的温馨可亲。
B. 第⑶段中,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
C. 第⑼段中,列举“昼夜不舍的流水”“亘古沉默的荒野”“一颗从眼角滑落的泪珠”等意象,意在说明,只有用母语才能准确言说它们的内在情韵。
D. 文章融记叙、议论、抒情为一体,引经据典,华美而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
30. 下列对本文文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记叙文 B. 议论文 C. 散文 D. 小说
【答案】22. (1). bèng (2). mèn (3). juàn 23. D
24. ①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芾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②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
25. 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特有的语言中。
26. 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使事理具象化,生动形象。
27. ①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②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③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④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⑤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8. 作者发出呼吁,要热爱母语,因为母语是人生的基点。 29. B 30. C
【解析】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汉字字音的能力。该题对于基础知识掌握的扎实的学生来说这样的题并不难,高考字音考查的对象主要有多音字、形声字和异形(包括形似)同音(包括近音)字三种,所以,平时复习时要注意识记和辨析以上三种字的读音。
迸发(bèng) 愤懑( mèn ) 隽永(juàn)
【2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结构及作者写作思路的能力。
第(1)(2)自然段:从与少年时代的伙伴聊天引出话题——母语。
第⑶ ⑷ ⑸ ⑹ ⑺ ⑻ ⑼ ⑽ ⑾ ⑿ ⒀ ⒁ ⒂自然段,作者运用议论、联想和想象,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母语的含义与包孕的意义。第(3)(4)自然段:由一段议论过渡到阐述母语的含义(议论、联想);第(5)自然段:以诗歌为例,阐述中华母语于抒情状物和理解上的特点(联想);第(6)(7)自然段:母语与民族文化(想象、议论);第(8)(9)(10)自然段:承上,从文化的角度阐发中华母语的奥秘、魅力与生命力(议论);第(11)(12)(13)(14)自然段:母语与归宿感(记叙、议论);第(15)自然段:宕开一笔,放开视野。阐发尽管人类的语言不同,但都可创造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要彼此尊重和交流的观念(叙述、议论);
最后,第(16)自然段:作者发出呼吁,要热爱母语,因为母语是人生的基点。
故选D。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段的作用的理解分析能力。文章重要语段、语句的作用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内容上,据后文“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可知此处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据“母语的最为具体直观的形式,甚至关联到了存在的确凿感”可知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结构上,“终于从树干的缝隙间,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一句呼应了题目“在母语的屋檐下”中的“屋檐”,同时该段也引出了下文关于母语的议论。
【2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看清题目要求,然后通读原文,找出答题区间,归纳整合答案。由文章第六段“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的特有的语言中,仿佛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中,阿里巴巴的山洞里,藏着稀世的珍宝”可知,文中借用“阿里巴巴”的故事来说明“文化有着自己的基因,被封存在作为载体和符号特有的语言中”这一现象。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考虑,尤其需注意语句当中有无表现手法的运用。划线句子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用处于沙漠中的鱼比喻身处陌生环境中的游子;同时还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鱼游在水中的感觉与鱼置身于沙漠的感觉进行对比。借助这些修辞手法,文章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人和母语之间生死难离的关系。
【2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重要词语的理解以及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文章的中心句,概括段意;其次抓关键点,找出重点段;提取信息,整合要点。由文章前两段中对作者和许久未见的朋友用家乡话竟夜长谈的经历的描述,可知母语可以拉近彼此关系;据“在母语的呼唤,吟唱和诵读中,我们张开眼睛,看到万物,理解生活,认识生命”可知,母语最早打通人与世界的联系;据“一切,都被母语捕捉和绾结,表达和诉说”,可知母语可以自由地抒情状物;据“每一种语言都连接着一种文化,通向一种共同的记忆”,“牢牢守卫了一种古老的文化,庇护了一代代呼吸沐浴着它的气息的亿兆的灵魂”,可知母语包蕴文化基因,守卫民族文化;据“对于长期漂泊在外的人,母语熟悉的音调,带给他的正应该是这样的一种返归家园之感”,可知母语给人以家的归宿感;据“每一种语言的子民们,在自己的母语的河流中,泅渡,游憩,俯仰,沉醉,吟咏,创造出灿烂的文化,并经由翻译传播,成为说着不同语言的人们共同的精神财富”,可知各民族用自己的母语创造了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首先,快速读懂原文,深人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其次,跳出文章,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再次,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作者的真正意图);最后,按照题目要求,整理提取有效信息。本文通过对母语与人生、世界、文化等关系的感悟,表现了母语丰富的内涵和价值,抒发了对母语的挚爱,呼唤人们在“全球化”和“语言霸权”的今天要注重对“文化之根”的思考。“热爱来自母亲的舌尖上的声音”,就是要热爱母语;由“但母语是他的出发地,是他不断向前伸延的生命坐标轴线上,那一处不变的原点”可知,母语是人生的基点。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概括内容)和评价赏析两类。然后圈画出评价赏析选项中有关思路、主题判断、作者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内容的名称术语。紧接着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内容,筛选信息时需注意选项是否改变了原文的判断,评价赏析类的选项要特别关注圈画的名称术语是否有原文依据。最后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的原则,答题时先将有“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挑选出来。
B项,“是说母语宜于意会,难以言传”错,依据文章第三段,可以看出作者用羽毛上的光色一样的波动青瓷上的釉彩一般的韵味来形容母语的微妙和玄奥,为了说明“在一种语言中浸润得深入长久,才有资格进入它的内部”。
故选B。
【30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文本特征的能力。要求分析文章的体裁,本文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以及联想和想象等表现手法,内容丰富而又集中,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故选C。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择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三、作文
3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材料二:“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习近平)
材料三:“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读了以上的话,我们会产生许多感想和联想。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套作,不抄袭,不少于600字。(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3)文中不得出现考生真实姓名、校名、地名等信息。
【答案】例文:
中国梦,青春梦
——写给2035年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青年一代在命运上与祖国休戚与共,在梦想中也共同展望未来风光,在如今,这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中国的青年们都心牵一线,共同展望那冲破云秀的曙光。
国家步伐正大步向前,直奔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目标,随着国家供给侧改革,产业转型已取得明显成效,加强空气质量管理,让人望而生畏的雾霾天气也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一带-路”的推行 ,“复兴号开出国界,展现我大国科技,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 “精准扶贫”成效显菩……东方雄狮的觉醒,它嘹亮的吼声一次次激荡着我中华少年的内心,“中国梦”从不是一个口号,它也正是我少年的青春梦。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相关”。今日心怀天下者,并非先生一人。我等少年辈虽身居学堂却心系国家的一举一动,摩拳擦掌准备为国效力。
大国“工匠精神推行当下,职业院校的小工匠”们都纷纷潜心钻研技艺,各地技校都一呼百应地搞创新,磨手艺,势必把“中国制造”升级为“中国创造”。国家呼唤海外留学青年时,世界各地爱国学子都纷纷收拾行囊,如今约有70%的留学人口回国就业。国家需要科技创新时,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我们学生更少关注一个榜上的分数,更多关注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与辩证性思维,加强团队合作和实践能力,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社会需要的人,将中国梦怀于心底。
约翰.多恩有诗“每个人都不是独立的岛屿,无数的泥土连缀成一个大陆”,巍巍河山源远流长,中华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也传至我们青年一代。中国梦,亦为我们的青春梦,个人的幸福必须建立在国家强盛的基础上,青年的自信力也需建立在祖国的世界影响力上;而未来也不是别人来拼搏,正是我们来奋斗,我们的方向既是自己的青春梦汇聚而成,千千万万的青春梦也是祖国的中国梦。
2035 ,你好;我的未来,你好。我中国青年必将鹰击长空,只待我一挽长弓,只待中国梦实现之日的举国欢庆。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考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抒写自己的认识、感想和联想意在考查学生对自己及未来的认识,在价值观和思维两个维度上更侧重对价值观的考查。但价值观不是喊口号,考生要从对材料的思考和联想中将其展现出来。文体没做过多限制,只要与表达的主题适合即可。同时,鼓励文体创新。这是一道时代感很强的题目,行文时注意紧扣时代的脉搏,引用现实中的生动事例进行论证分析。
【审题】命题方式:材料作文
审题要点:“读了以上的话,我们会产生许多感想和联想。请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以上的话”是联想、思考、写作的基点,且包含了三则材料,所以考生要综合材料的内容和含义找到一个能把三则材料统一起来的切入点。
审题过程:
三则材料各有侧重,明确了命题人的命题意图,要通过分析明确立意的限制。第一则材料把考生放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第一阶段是到20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样的时代背景上,意在启发考生思考国家建设的宏大问题。第二则材料是习近平的讲话:“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启发青年人思考中国的历史、现实未来,一个“更”字强调了青年一代要有中国梦要有家国担当,要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第三则材料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意在表明每个时代的主题有各自的特殊性,启发青年学子要把自己的梦想和时代特点联系起来,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三则材料均是主流价值观,考生不得见仁见智、横生枝节。
【立意】①青春梦是与中国梦紧密相连的;
②青年人应该有责任与担当;
③个人对未来要做好准备和设计;
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
⑤个人的命运与他人、社会都有关系。
【素材】1、我们的民族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华夏民族,我们的故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神州沃土,我们的血脉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炎黄子孙,或者是龙的传人。身为悠悠古国的新鲜血液,我们应当担负起时代的重任,传承历史底蕴,让龙的声音响彻四海。我们应当自信地说,我们能做到,因为中国从来就是一个创造奇迹与伟大的地方。
2
、蛮荒时代,有神农氏尝百草济世救民,有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春秋战国,有儒家学者宣扬仁政,关心百姓疾苦;有屈原以死明志,爱国精神感天动地;汉朝有苏武牧羊十九载,矢志不渝;有司马迁受腐刑写出《史记》;唐朝有李白高歌“天生我材必有用”,有杜甫疾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南北两宋,战火不断,有范仲淹先忧后乐,有文天祥悲愤写下《正气歌》;到了明末清初,一位叫顾炎武的思想家说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中华上下五千年间涌现出的一位位英雄,无不是在担当他们的责任,然后为中华民族的史册添上光辉的一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作出上述这些人的功绩,但每个人都应该像他们一样,分担这个时代的责任。何为亡?就是指像中国近代的黑暗岁月一样,辉煌的国度沦为不堪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列强肆意掠夺原本属于我们的财富。我们不能,也不应该忘记英法联军的火烧圆明园,不应该忘记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不应该忘记日寇的南京大屠杀,不应该忘记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在那段不堪的岁月里,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匹夫之身躯,担国家之大任,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骄傲、尊严带回了古老的国度,把生路,把希望,把晴光,留给了我们子孙后代。
4、何为兴?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实现中国梦。沉痛的日子虽已成为过去,但谁也无法预料他会不会在未来降临。孟子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们应当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周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当为中华之复兴而勤勉。在安逸的日子里吃苦,才能在吃苦的日子里换来安逸。
5、在“亡”的岁月里,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肩负摆脱屈辱的重任,最终用鲜血洗清了中国的污秽,打开了束缚人民的镣铐。在“兴”的岁月里,中国正以让世界瞩目的姿态崛起,光明的大道将在我们新生代的脚下延展。
【结构】材料作文结构六字诀:
(1)引:就是引用材料。高考中材料作文,尤其是写议论文,切忌开头不引述材料,即使其他文体也不能整篇脱开材料。
(2)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如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提出观点作铺垫。这部分也不能长,100字左右即可,不能举例。
(3)提:就是在前而议论的基础上简明扼要地提出论点。注意,论点一定要明确,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提倡什么,反对什么,旗帜要鲜明,最好用判断句,或祈使句。文字要简炼,一两句话即可。
(4)联:这是文章关键。应从材料说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也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文章水平的高低关键看联的功夫。有的同学思维打不开,只知道就事论事,围绕材料讲了许多废话,结果得不到高分。这里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三四百字,或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地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
(5)深:深即深入分析,这是使论证深刻有力的最好手段。怎样深入?析原因,
,说危害,找症结。这是整篇议论文写作的亮点,也是最难点,关键还不在写作技巧上,而是在同学们认识事物的思想高度上,所以平时要多加强学习和训练。如杲暂时还做不到这点,这部分也可以省去,在联的部分多写一点。
(6)结:收尾,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或拓展,或重申论点,照应开头,或提出解决办法,或发出号召。强调精练有力,反对繁冗拖沓,也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当然,运用这种结构时,引、议、提、联、深的顺序也可以适当调整。
【点睛】材料作文区别于过去的话题的作文的一个关键就是多角度立意,一般材料作文中都有“明确立意”“选准角度”的说法,言下之意就是可以多角度立意,这样就给考生打开思维的空间。因此材料作文要注意多元立意的原则。但绝不意味着可以任意的立意,还有“不要脱离材料的范围”的限制,因此注意才多元中寻求最佳,如是两个对立的方面注意辩证的谈二者之间的关系,不要只强调其中的一面。此题注意抓住材料的中心,围绕“教育”的话题进行论证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