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8.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跟踪练17古代文化知识含解析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跟踪练17‎ 题组一 专项练 ‎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京兆:地名,古代的二级行政单位,所管辖范围大致相当于陕西西安及其附近所属地区。‎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诏,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亦即诏书。‎ C.御史中丞:官名,汉朝为御史大夫的次官,唐复置御史大夫,亦往往缺位,仍以中丞代行其职。‎ D.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公。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解析:B项,“奉,这里意为恭敬地献上”错误;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答案:B ‎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是皇帝的谥号。我国封建时代,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供奉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等。‎ B.仆射,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宋以后废。太平天国曾设仆射一职,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 C.丁父忧,是指遭逢父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D.禳厌,禳除邪恶灾祸。禳原为古代祭祀名,在我国古代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形式多样,且影响深远。‎ 解析:A项,“高祖”是皇帝的庙号。‎ 答案:A ‎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位”指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可以指自己打下的江山,也可以是继承位子。‎ B.“刺史”是古代官职名,其职权在不同的时期不完全相同,有时是个虚衔。‎ C.“端拱”是宋太宗的一个年号,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比如雍熙。‎ D.“金陵”是南京的别称,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解析:D项,“汴梁”不是南京的别称,而是开封的别称。‎ 答案:D ‎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御史是中国古代的官职名称,自秦朝开始,御史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御史的设置一直延续到清朝。‎ - 9 -‎ B.封狼居胥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用以指建立显赫功绩,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C.甲子是天干地支纪时循环中的第一个。古人创设十二天干、十地支,彼此两相组合用于纪时,六十为一轮回,并用以记年、月、日、时。‎ D.墓志铭一般由志和铭两部分组成。志多用散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解析:C项,题干中“十二天干、十地支”错误,应该是“十二地支、十天干”。‎ 答案:C ‎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历数”指观测天象以推算年时节候的方法,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 B.“孤”古时称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年老无子女的人称为“独”。‎ C.“有司”通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D.“五经博士”是学官名。五经即《诗》《书》《礼》《易》《春秋》。‎ 解析:A项,“主要运用的是历史和算术知识”错。‎ 答案:A ‎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布衣,即平民。古代平民穿麻布葛衣,故“布衣”成了平民的代称。《出师表》“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亦为此义。‎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表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雍熙初”中的“雍熙”是宋太宗在位时的年号。‎ C.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的名称,六部之一,掌管国家的法律、刑狱的事务。宋代刑部主官为尚书,刑部次官是侍郎。‎ D.禁中,也作“禁内”,指帝王接见大臣,商讨、处置国家重要事务的办公场所。未经帝王允许,不许人在其中随便进出。‎ 解析:D项,禁中,指帝王所居的宫苑。‎ 答案:D ‎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黜陟”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其中“黜”指对官员的晋升或进用,“陟”指对官吏的降职或罢免。‎ B.“陛下”原来指的是帝王宫殿的台阶之下,后来引申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对帝王的敬称。‎ C.“逆龙鳞”比喻犯人主或强权之怒。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触之者,则必杀人。后人用“龙鳞”指皇帝或其威严。‎ D.“徒流”是古代刑法。“徒”是剥夺罪犯一定期限的自由并强制其服劳役,“流”‎ - 9 -‎ 是将罪犯放逐到边远地区进行惩罚。‎ 解析:A项,“黜”“陟”的意思说反了。‎ 答案:A ‎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杂剧的角色有旦、末、净、杂四类。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末是女角,旦是男角。‎ B.“礼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其长官为礼部尚书,主要管理全国学校事务、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等事宜。‎ C.“疏”指古代一种重要文体,用于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疏还可指对古书的旧注做进一步解释。‎ D.“轩辕”即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号轩辕氏,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 解析:A项,应该是“旦是女角,末是男角”。‎ 答案:A ‎9.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乡试的第二年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或称“掌书”,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A项,说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答案:A ‎10.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未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结发戴冠,以示成年,称“弱冠”,未成年称“未冠”。‎ B.荫:古代的一种制度,子孙因先辈有勋劳或官职而依照往例受到封赏或免罪。‎ C.社稷:社,谷神;稷,土神。古代帝王祭祀他们以求国事太平、五谷丰登。后用作国家的代称。‎ D.三秩:秩,古代官吏的俸禄,引申指官吏的职位和品级,三秩,即三级或三等。‎ 解析:C项,“社,谷神;稷,土神”有误,应为“社,土神;稷,谷神”。‎ 答案:C ‎11.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9 -‎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解析:“亲戚”是一个古今异义词,在此处指的是包括父母兄弟等在内的内外亲属,而不是“外亲”。‎ 答案:C ‎12.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对在殿试中进入前三甲考生的称呼,其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制度中各级考试对第一名的称呼是不同的,如会试第一名称为“解元”。‎ B.“缙绅”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防遗忘)于带,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C.在中国封建时代,赦是体现皇权的重要标志。所有赦令概出于帝王,其他任何人都不可颁布赦令。目的是笼络人心、巩固其统治地位,所以赦也是帝王们的一种政治手段。‎ D.中国古代,皇帝的称呼往往和年号、谥号、庙号联系在一起,唐高祖就是庙号,隋炀帝就是谥号,“元符三年”中的“元符”就是年号。‎ 解析: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 答案:A ‎13.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两种,“大德六年”就用了帝王纪年的方法,“大德”是帝王的谥号。‎ B.“北面”即面向北。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表示对君主的尊敬。‎ C.“城郭”指城墙,也泛指城邑,“城”指内城的墙,“郭”指外城的墙。‎ D.“谢事”指辞职、免除俗事,和“请老”一样都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解析:“大德”是年号,而非谥号。‎ 答案:A ‎14.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武学博士”是中国宋朝时期设立的一种官职,主要负责教授学生兵书、弓马等军事方面的知识。‎ B.“少牢”指我国古代祭祀时用羊和猪当祭品,“太牢”‎ - 9 -‎ 则指祭祀帝王时用牛、羊和猪当祭品。‎ C.“乞骸骨”是古代官吏自请辞官的一种说法: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 D.“太师”是官名,为辅弼国君之臣,与太傅、太保合称“三公”,拥有实际的职权。‎ 解析:“太师”多为大官的加衔,无实际的职权。‎ 答案:D ‎15.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子学”是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管理机关,也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监”或“国子寺”。‎ B.“至顺”是年号,“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用年号纪年的方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 C.古时称遭遇父母之丧为“丁艰”“丁忧”,“丁内艰”指遭遇母亲去世,又称“丁内忧”。‎ D.元代在全国各地设立了多个行中书省,行中书省总揽各地政务,简称“行省”,直属中央政府管辖。‎ 解析:“‘元年’是一个皇帝登上帝位的第一年”说法有误,“元年”应是一个年号的第一年,一个皇帝可能有多个年号。‎ 答案:B ‎16.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号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以号名”错,昌黎韩氏于唐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 答案:C ‎17.下列关于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拾遗,官名。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唐宋时期都是左官高于右官,那时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度支,官署名,魏晋时置,掌管全国的财政收支。长官为度支尚书,隋朝改为民部尚书,唐因避李世民讳,改民部为户部。‎ C.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 9 -‎ D.中书舍人,官名。舍人始于先秦,魏晋时于中书省内置中书通事舍人,南朝沿置,至梁,除通事二字,称中书舍人,隋唐至明清沿置,名称略有变化。‎ 解析:A项,“一切以左为尊”错,周、秦、汉时,以右为尊,元代也以右为尊。‎ 答案:A ‎1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解褐”指脱去粗布衣服,换上官服,入仕做官。上古时期所谓“布”,是指麻织品或葛织品,用麻葛织品做成的布衣,也叫“褐”。‎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左右各一,中间为通道。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卒”是古代称大夫的死,古代帝王和王后死叫“崩”,古代诸侯王死叫“薨”,古代其他人的死亡均称为“死”。‎ D.“从事”,官名。汉制,州刺史的辅佐官吏如别驾、主簿、功曹等均称从事史。汉以后三公及州郡长官都自辟僚属,多称“从事”。‎ 解析:死就是指古代平民的死亡,而非泛指其他所有人的死亡。故选C。‎ 答案:C ‎19.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缞绖,分别指古代用麻布制成的丧服和丧带,即整套丧服,后引申为“服丧”。‎ 解析:B项后一句表述错误,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答案:B ‎20.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解析:C项,刺史,又称刺使,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答案:C - 9 -‎ 题组二 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率教受知于经略袁应泰,擢副总兵,典中军事。‎ 天启元年,辽阳破,率教潜逃,罪当死,幸免。率教请于经略王在晋,愿收复前屯卫城,率家丁三十八人以往。蒙古据其地,不敢进,抵中前所而止。其年,游击鲁之甲以枢辅孙承宗令,救难民六千口,至前屯,尽驱蒙古于郊外。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既而承宗令裨将陈练以川、湖土兵来助,前屯守始固。而率教所招流亡至五六万。择其壮者从军,悉加训练。余给牛种,大兴屯田,身自督课,至手足胼胝。承宗出关阅视,大喜,以己所乘舆赠之。‎ 六年二月,蒙古以宁远被围,乘间入犯平川、三山堡。率教御之,斩首百余级,夺马二百匹,追至高台堡乃还。捷闻,帝大喜,立擢都督同知,实授总兵官,代杨麒镇山海关。寻论功,再进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时满桂守宁远,亦有盛名,与率教深相得。及宁远被围,率教遣一都司、四守备东援。桂恶其稽缓,拒不纳,以袁崇焕言,乃令入。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七年五月,大清兵围锦州,率教与中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婴城固守,发大炮,颇多击伤。相持二十四日,围始解。明年,大清兵由大安口南下。率教驰援,三昼夜抵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不令入,遂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战于遵化,中流矢阵亡,一军尽殁。帝闻痛悼,赐恤典,立祠奉祀。‎ 率教为将廉勇,待士有恩,勤身奉公,劳而不懈,与满桂并称良将。二人既殁,益无能办东事者。 ‎ ‎(节选自《明史·赵率教传》,有删改)‎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B.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C.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D.万历中/历官延绥/参将屡著战功/已/劾罢/辽事急/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 解析:根据前后文的语境以及一些虚词,同时采用排除法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B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B.“经略”,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C.“屯田”‎ - 9 -‎ 是指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有官屯与民屯之分,以官屯为主。‎ D.“世荫”是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勋而世袭官职。‎ 解析:“屯田”有军屯与民屯之分,以军屯为主。‎ 答案:C ‎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率教屡建战功,善于应变。辽东战事紧急,他虽被罢职,但率家丁到前线立功。得到经略袁应泰的赏识,被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B.赵率教审时度势,身先士卒。在蒙古兵盘踞前屯卫城时,他没有进击;当他人把蒙古人驱逐到郊外时,他才敢进入。训练、屯田时他亲力亲为。‎ C.赵率教不计名利,与人为善。当宁远被围时,他派多人前去援助;宁远之围解除后,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当三屯营被清兵围困时,他亲自驰援。‎ D.赵率教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尽管他和满桂产生了一点矛盾,还是一起被人们看作良将,他们死后,明朝廷就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解析:“他想与满桂共享战功”错,他事实上想分满桂的战功,因为他本人没有参与。所以说“不计名利”也是错误的。‎ 答案:C ‎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率教乃得入,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军府由是粗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解围,率教欲分功,桂不许,且责其不亲援,两人遂有隙。‎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考查点:“编次”“缮雉堞”“粗立”,大意)‎ ‎(2)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满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考查点:“既解围”“亲援”“有隙”,大意)‎ 参考译文:‎ 赵率教,陕西人。万历年间,他做过延绥参将,屡建战功。后来受人弹劾,被罢了官。辽东战事紧急,朝廷发布诏书让被罢官而养有家丁的将领带兵到前线立功。赵率教被经略袁应泰赏识,提升为副总兵,掌管中军的事务。‎ - 9 -‎ 天启元年,辽阳被攻下,赵率教偷跑了,罪当处死,却侥幸获免。赵率教向经略王在晋申请,表示他愿意去收复前屯卫城,就带领三十八个家丁去了。蒙古兵当时占据着这片地盘,赵率教不敢贸然进去,走到前所就停下了。那年,游击鲁之甲遵照枢辅孙承宗的命令,解救了六千口难民,到前屯安置,把蒙古人全部驱逐到郊外。赵率教才得以进入(前屯卫城),把难民编排成部队,修缮城墙,注意侦察敌情,军府因此大致建立起来。后来孙承宗命偏裨小将陈练率领川、湖士兵来帮助他,前屯卫城的防御力量才巩固了。赵率教所招募的流亡百姓有五六万之多。(赵率教)从其中选择年轻力壮的编入军队,都进行了军事训练。余下的分给耕牛、种子,大力进行屯田,(他)亲自督促、示范,以致手脚上面都长了膙子。承宗出关到此视察时非常高兴,把自己所乘坐的车子赠给赵率教了。‎ 六年二月,蒙古因为宁远被大清官兵包围,乘机进犯平川、三山堡。赵率教带兵抗击,斩敌一百多首级,夺取马匹二百,(把蒙古兵)追赶到高台堡才回来。捷报送上后,(熹宗)皇帝非常高兴,立即提拔(他)为都督同知,实际上的总兵官,让他接替杨麒镇守山海关。不久评定功绩时,(他)又升为右都督,世荫本卫副千户。当时满桂驻守宁远,名声也很大,跟赵率教很要好。等到宁远被围困,赵率教派一名都司、四名守备前来援助。满桂嫌他们拖延时间来晚了,拒绝让他们入城,因为袁崇焕从旁解劝,才放(他们)进来。宁远之围解除后,赵率教想分享战功,满桂不答应,并且责怪他不亲自来助战,两个人从此产生了矛盾。‎ 七年五月,大清官兵包围了锦州,赵率教与宦官纪用,副将左辅、朱梅等环城固守,发射大炮,死伤了不少清兵。双方相持了二十四天,(清兵的)包围才解除。第二年,大清官兵由大安口南下。赵率教策马西行,三昼夜就进抵三屯营。总兵官朱国彦不肯放他进来,(赵率教)只好策马而西。十一月四日在遵化开战时,(赵率教)被飞来的箭射中身亡,全军覆没。(庄烈)帝听说后极为伤心,给赵率教进行了丧葬仪式,并建立祠堂公祭。‎ 赵率教作为一名战将,他廉洁、勇猛,待人厚道,勤身奉公,劳而不懈,和满桂一起被人看作良将。他们两个人死后,更加没有能办理辽东战事的人了。‎ - 9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