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1.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2019学年山西省忻州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 (解析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忻州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高一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温馨提示:‎ ‎1.答题前,请务必用0.5mm黑色中性笔,将班级、姓名、考号、写在答题纸上;‎ ‎2.交卷时只交答题纸,不交试题,答案写在试题上无效;‎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意象繁多,“柳”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柳”作为一种文学意象出现,最早见于《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大量运用柳意象的,是六朝时期。自诗歌兴盛的唐代起,柳意象所负荷的涵义更加丰富和深刻。‎ 柳的意象在古典诗词中往往运用“杨柳”一词来表现,如“曾栽杨柳江南岸,一别江南两度春”(白居易),“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欧阳修)。那么,“杨柳”与“柳”到底是什么关系?‎ 有人认为“杨柳”是杨树与柳树的合称。但从植物学分类中分析,杨树与柳树外形区别很大,杨树叶圆、树高、枝挺,绝无柳的“依依”“袅袅”之态。“杨柳”合称一说,实在不妥。有人认为古诗词中的“杨柳”都是指柳树。理由是民间传说隋炀帝天性爱柳,下江都时将汴河两岸全栽上了柳,因炀帝姓杨,于是“御笔赐柳姓杨”。但此事发生于隋代,即使此传说确凿,“杨柳”一词早在先秦时期的《诗经》中即已出现,故此据不足为证。翻阅相关资料典籍,我们发现,在古代“杨”“柳”是同义的。因此,古代文学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 ‎“柳”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且寓意丰富的意象。它经过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而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初春时节,柳树的枝条上就已绽出了粒粒新芽。柳树早早地将春的讯息传递给人,也带来了春的喜悦。王维《田园乐(其六)》:“桃红复合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用桃红、柳绿与烟雨描摹了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 自汉代以降,“折柳”之风俗流行开来。因“柳”与“留”谐音,“丝”与“思”谐音,故古人借“柳”传达送别之人对离人的无限相思之情。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唐代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开篇即写自己登楼晚眺,见到蒹葭、柳树这些生在水边的景物,勾起自己对故乡无限思念的客居之愁。‎ 柳絮的飘忽不定,与骚客飘零、孤独的处境相合,故“柳”“柳絮”又常被诗人们借以言“愁”。冯延巳《鹊踏枝》:“撩乱春愁如柳絮,悠悠梦里无寻处。”写为春愁所困的女子对所爱之人的追寻不断。此外,柳树姿态婆娑,与风情万种的美丽女子极为相似。所以,柳又是风流多情的妙龄女郎的象征。刘禹锡《忆江南》有“弱柳从风疑举袂”,生动再现了少女舞动时柔曼轻盈的身姿。陶渊明辞官归隐后,在住宅旁种了五棵柳树,自号为“五柳先生”,所以柳在古代诗人笔下有时也成了隐者的象征。唐代刘昚虚《阙题》:“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即写自己隐居山中的读书之乐。‎ ‎(摘编自蒋育君《古典诗词中“柳”的意象分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最早出现于《诗经》中。‎ B.“柳”又作“杨柳”,称名不同,其实所指相同,在诗人白居易、欧阳修的笔下,寄寓了相同的感情。‎ C.经过长期历史文化积淀,柳在诗歌中具有了丰富的意蕴,如幕春光、写离情、抒乡思等。‎ D.古人常借柳表达思乡思亲之情,是因为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柳已成为故乡的象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层次清晰,先论述了杨柳与柳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含义进行了阐述。‎ B.文章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阐述了其发展的历史轨迹。‎ C.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 D.因为家中庭院植有柳树,许浑因此睹物伤怀,咏出了表达强烈思乡之情的“蒹葭杨柳似汀州”的诗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杨树与柳树在外形方面具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古人在作品中杨与柳经常换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感情的表达。‎ B.隋炀帝“御笔赐柳姓杨”的传说并无确切根据,因而不能作为古诗词中“杨柳”即指柳的证据。‎ C.无论是许浑、冯延已还是刘禹锡等,都写出了大量咏柳的诗篇,可见柳这一具有丰富情感意蕴的意象在古诗中广泛存在。‎ D.陶渊明辞官归隐,种柳于屋旁,自号“五柳先生”,柳因此在相思、乡愁等意蕴之外,总会成为隐者的象征,寄寓了隐逸之乐。‎ ‎(二)文学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晒出一片秋实 洪忠佩 篁岭村的日子滑入秋天,家家户户的晒楼便展现出一幅幅晒秋图,明艳、质朴,既有齐白石画中的笔墨意趣,又有印象派画家笔下的新鲜生动。鳞瓦、屋檐,恰到好处地成了画框,布局简单,却在交叉中有变化,搭配得近乎完美。走进篁岭村的一刹那,我的双眼立即被这样的画境吸引住了,甚至忘了看村口花圃的颜色,以及木坊上渔樵耕读的雕饰。‎ 其实,篁岭的出身平凡,只是婺源石耳山上的一个典型山村,一百多户人家,挤挤挨挨地蛰居在山腰上。在久远的年月里,满山翠竹青松,水口林立着红豆杉、香榧、香樟、枫香,其地多竹,大者径尺,历史上,此地的竹海也相当壮观。篁岭山陡路窄,很难看到一块宽敞的平地,村庄依山而建,房屋错落有致,大多是两层的结构:墙脚山石砌起,一层大门口朝着路,二层开后门架天桥临着山,屋顶鳞瓦,墙体斑驳,大体是黑白色调,也有黄泥红砖裸露的砖墙。而五桂堂、怡心楼、书院、客馆,无不精雕细刻,称得上是村庄有名的大屋。山村周围,茂林修竹,屋宇之间,鸡犬相闻,依然透着原始村落的生活气息。‎ 秋日的篁岭,天蓝得纯净,树绿得清亮,环境、空气都可以养眼洗肺。村庄一家一户楼堂前的晒栏,几乎都是用16根或者18根杉木从楼堂前抵墙而出,面朝天空,平整,伸展,放上竹编的晒簟晒盘就成了无遮无拦的晒场,当地人称之为晒楼。篁岭人家晒作物没什么讲究,山里种的、地里长的,什么赶上就晒什么,辣椒、紫苏、稻谷、黄豆、皇菊(菊花)、柿子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山野田地的收成都晒起来。而晒楼上色彩最为浓烈的,当属辣椒和稻谷粉墙黛瓦,配上那一盘盘红色的辣椒、金色的稻谷,正是一幅明艳而恬淡的画卷。如果说,鳞瓦与马头墙展现的是篁岭徽派建筑的密,那么天井与晒楼无疑是村落民居的透。在篁岭,农家的收成是不必问的,一看晒楼就知道。秋日里,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她看上去有60多岁,头系方格子的阳袱(头巾)。她把两个或者三个辣椒并拢按在刀板上,一刀接着一刀,刀法娴熟,切下的辣椒一圈一圈的,散在刀板上,水滋滋的,鲜润得很。等装辣椒的竹篮够上一晒盘了,就搬到晒楼上去晒。于是,空气中飘浮着一股辣辣的气味。色泽诱人的辣椒经不住晒,阳光一照就蔫了,原本满当当的晒盘晒簟里便留出了许多空隙。篁岭女人的美是呈现在日常劳作中的,她们永远是晒楼的主角。趁着好天气晒作物,虽然忙前忙后,她们的言谈举止中却有闲适自得的一面。她们觉得生活很简单,日子就是春播、夏种、秋收、冬藏,一年四季有饭吃有事做就够了。往往,她们关注更多的是一家人餐桌上的鲜香。‎ 从一家两家,到一百多户人家纷纷把晒盘晒簟里的辣椒晒出来,那是何其壮观的场景!穿过高低不平的巷子,平视或者俯视,我从不同的角度欣赏篁岭的晒秋图,感受篁岭人家对农耕文明最原生态的表达。在篁岭村水口至木坊的青石板路边,有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是的,一茬一茬,田地作物在生长轮回,还有什么比生命更有奥妙呢?二十四节气石雕的对面,是篁岭人家的开山之作一层层叠起的梯田,每年秋天,这里都蓄势一场稻浪。在稻子收割的日子里,篁岭人家的晒楼更加丰盈明艳。‎ 晒秋,一个多么形象的词。面对篁岭人家晒出的一片秋实,我看到了村人农耕生活的质朴,以及这片土地的殷实。‎ ‎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 A.“我在天街边走近一位坐在长凳上切辣椒的老妪”的描写,说明“我”对篁岭人的晒秋习俗充满好奇,要一窥究竟。‎ B.徽派建筑的“密”和村落民居的“透”都渗入到篁岭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他们忙于秋收,却也满足于这样简单自适的生活。‎ C.文章倒数第2段提到一组二十四节气的石雕和层层叠起的梯田,意在说明篁岭人晒秋习俗的因袭沿革。‎ D.文章融记叙、议论、描写、抒情为一体,语言典雅不失厚重,有较深的文化意蕴,充分表现了作者对篁岭晒秋图的赞美之情。‎ ‎5.文章第2段详细描述篁岭山村的情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6分 )‎ ‎6.作者深情地诠释了晒秋的多重含义,请结合全文加以简要分析。(6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  材料一:‎ ‎  2018年4月16日晚,美国商务部发布公告称,美国政府未来7年禁止中兴通讯向美国企业购买敏感产品。‎ ‎  2018年4月19日,针对中兴被美国“封杀”的问题,商务部表示,中方密切关注进展,随时准备采取必要措施,维护中国企业合法权益。‎ ‎  2018年4月20日,中兴通讯发布关于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的声明,称在相关调查尚未结束之前,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执意对公司施以最严厉的制裁,对中兴通讯来说极不公平,“不能接受!”‎ ‎  2018年5月,中兴通讯公告称,受拒绝令影响,本公司主要经营活动已无法进行。‎ ‎                     (摘编自“网易”“新浪”“凤凰网”)‎ ‎  材料二:‎ ‎  芯片贸易已经成为中国进出口贸易逆差的最大“黑洞”。海关总署数据显示,最近几年集成电路进口额均超过2000亿美元,甚至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2017年,这一数额达到了2601亿美元,进出口贸易逆差达到最高值的1932.6亿美元。‎ ‎  Strategy Analytics分析师杨光表示,危机肯定会刺激自主芯片产业的发展,但想依靠国产芯片帮助中兴渡过危机确实是远水解不了近渴,芯片行业的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持续投入而且有些必要的学费恐怕也是绕不过去的。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内,比如SG开始这几年,国内芯片恐怕还是要靠国际市场供应。‎ ‎    (摘编自《“芯痛”背后国产芯片征途漫漫,“中国芯”短板何在》,2018.4.19《新京报》)‎ ‎  材料三:‎ ‎  美国商务部日前对中国中兴通讯公司采取出口管制措施。这一事件给中国科技企业敲响了警钟,促使科技界和更多企业以更长远眼光,谋求更自主、自强的发展。‎ ‎  近些年来,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不断追赶的态势愈发突出,在不少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量子通信、探月工程、可燃冰开采等诸多方面,中国都取得重大突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成就足够令人自豪。中国的科技创新成就,以及中国日益迸发出来的科技创新潜力,值得充分肯定。‎ ‎  当然,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走向世界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难免还会遭遇这样那样的掣肘。对此,我们要有充分认识,并时刻做好准备。‎ ‎  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不知道哪天就会被人“釜底抽薪”。这样严酷的现实,中国企业必须时时警醒。“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这一在深刻洞察基础上发出的自强之声,应成为中国高科技企业念兹在兹的信条,让中国科技企业发展根基更牢固,步伐更坚实。‎ ‎  核心技术的突破,需要坚持不懈的深入研发,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定力。在芯片、发动机等很多方面,我们需要下定决心,咬紧牙关,攻坚克难,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业,把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这样,不管是“狼来了”还是“狼走了”,都能从容应对。‎ ‎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当相信,国外的封锁从来阻挡不了中国科技进步的步伐。外人越是“卡脖子”,我们越要加速厚植创新土壤,加快推进“中国制造2025”战略。回顾历史,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一系列重大科技进展,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都是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是立足自身、自强不息的结果。‎ ‎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会因为某一方的技术封锁而选择自我封闭。在持续深入开放的进程中,中国会加强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其中自然也包括科技领域的共同进步。中国融入世界的意愿坚定如初,没有任何力量能阻挡中国加快追赶世界前沿科技的步伐。‎ ‎  中国科技当自强,靠花钱买不来核心技术。在充分认清与强国差距的同时,我们要对自身的成绩和发展潜力有充分认识,更要满怀信心,迎难而上,实现更多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4.21,有改动)‎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相关调查尚未有结论的情况下,美国商务部激活拒绝令,工业与安全局对中兴通讯施以严厉制裁,对此,中兴公司认为极不公平,难以接受。‎ B.中国在高科技领域有重大突破,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成就令人惊讶,中国在全球高科技领域已经实现“并跑”乃至“领跑”。‎ C.中兴只凭国产芯片的力量来渡过危机并不现实。有人表示,危机会刺激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但芯片依赖国际市场供应的局面暂时不会改变。‎ D.中国的科技发展很多时候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实现突破,是立足自身、自强不息的结果。从当年的“两弹一星”到如今的重大科技进展,大都如此。‎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18年4月至5月发生的“中兴事件”,表明了中国高科技企业在走向世界的进程中不会一帆风顺,没有自主的核心技术,发展就会受到掣肘。‎ B.集成电路进口额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可见,芯片贸易在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着巨大逆差,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的高科技企业要时时警醒。‎ C.中国有意愿融人世界,正加快追赶世界前沿科技的步伐,在持续深人的开放中,中国会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包括在科技领域实现共同进步。‎ D.我们既不能狂妄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既要认清与强国的差距,也要对自身成绩和发展潜力满怀信心,从而实现更多更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 ‎9.中国科技发展的优势与不足分别是什么?针对不足,应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聂政者,轵深井里人也。杀人避仇,与母、姊如齐,以屠为事。久之,濮阳严仲子事韩哀侯,与韩相侠累有郤。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至齐,齐人或言聂政勇敢士也,避仇隐于屠者之间。严仲子至门请,数反,然后具酒自畅聂政母前。‎ 久之,聂政母死。既已葬,除服,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乃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侠累,侠累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多,居处兵卫甚设,臣欲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其车骑壮士可为足下辅翼者。”聂政曰:“韩之与卫,相去中间不甚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是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聂政乃辞独行。‎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韩取聂政尸暴于市,购问莫知谁子。于是韩县购之,有能言杀相侠累者予千金。久之莫知也。‎ 政姊荣闻人有刺杀韩相者,贼不得,国不知其名姓,暴其尸而县之千金,乃於邑曰:“其是吾弟与?嗟乎,严仲子知吾弟!”立起,如韩之市,而死者果政也,伏尸哭极哀,曰:“是轵深井里所谓聂政者也。”市行者诸众人皆曰:“此人暴虐吾国相,王县购其名姓千金.夫人不闻与?何敢来识之也?”荣应之曰:“闻之。然政所以蒙污辱自弃于市贩之间者,为老母幸无恙,妾未嫁也。亲既以天年下世,妾已嫁夫,严仲子乃察举吾弟困污之中而交之,泽厚矣,可奈何!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妾其奈何畏殁身之诛,终灭贤弟之名!”大惊韩市人。乃大呼天者三,卒於邑悲哀而死政之旁。‎ 晋、楚、齐、卫闻之,皆曰:“非独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注释】从:踪迹,后写作“踪”。‎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B.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C.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D. 杖剑至韩/韩相侠累方坐府上/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杀侠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相,本为相礼之人,有辅佐之意。文中指宰相,是战国以后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B. 除服,指脱去丧服、不再守孝。旧俗尊亲去世后,服满前停止娱乐交际以示哀悼。‎ C. 季父,“季”表示仅次于,是对相当于父亲的长辈的敬称,与“亚父”含义相近。‎ D. 足下,旧时交际敬语,相当于“您”,子、阁下、台端等词有类似的意义与用法。‎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聂政在作为一名刺客以前是以屠宰为业的,他之所以与母亲等人逃跑到齐国去,是因为他杀了人后为了躲避仇敌的报复。‎ B. 聂政被严仲子看中,是因为严仲子在齐国访求能向韩相侠累报仇的人时,有人向他介绍了有勇气、有胆量的聂政这个人。‎ C. 聂政之所以愿意去刺杀侠累,原因是严仲子登门拜访以及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的举动打动了他。‎ D. 聂政是市井小民,面对身为卿相的严仲子的真诚请求,他非常激动,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毅然前去刺杀了侠累。‎ ‎13.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10分)‎ ‎(1)严仲子恐诛,亡去,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 ‎(2)士固为知己者死,今乃以妾尚在之故,重自刑以绝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风(其二)‎ 杜  甫 秋风淅淅吹我衣,东流之外西日微。‎ 天清小城捣练急,石古细路行人稀。‎ 不知明月为谁好,早晚孤帆他夜归。‎ 会将白发倚庭树,故园池台今是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的前四句重在写景,诗人身上所感到的,眼中所见到的,耳中所听到的,天地四方,暮景处处,寒冷凄绝。‎ B诗的第一句直陈题目,写秋风的声响,又以“我衣”二字代人入境,让人似感身上寒意,为全诗奠定基调。‎ C..第二句为诗人远望所见,逝水滚滚东流,残日西堕,光线微弱,让人顿生暮年如是、桑榆晚景的感伤。‎ D.第三、四两句写秋风起天气清,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山高路窄,小径少人行,四周一片寥落。‎ ‎15.有人说,诗歌的后四句诗人抒发思归之情,“悲中有乐,乐而更悲”,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根据理解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 , ”两句直抒胸臆、表白心志,写自己对美好德行的追求,至死不改。(屈原《离骚》)‎ ‎(2)《诗经•氓》中女子因婚事推迟而对氓进行解释的诗句“ , ”表现了女子的善良、天真。(《诗经•氓》)‎ ‎(3)《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诗人摒弃尘俗,渴望返归自然的诗句是:‎ ‎ “ , ”。‎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9分)‎ 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绝非 ,而是有着翔实的数据支撑。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中国学生近视高发亟待干预》提到的一组数据也令人     :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一年级,中国学生的近视比例上升了50%以上。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原因诸多,电子产品的伤害,学习负担过重,缺少户外运动……防控孩子近视,已     ,不容丝毫延宕。其中,家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据调查,孩子近视,一些家长     ,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 当然,不独防治近视,让孩子身心健康,茁壮成长,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不同以往的是,相关制度设计已提出,将儿童青少年近视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只要这一制度发力发威,我们就有理由相信,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一定能够得到遏制并扭转。‎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骇人听闻    触目惊心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B. 耸人听闻    触目惊心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C. 耸人听闻    惊心动魄  刻不容缓  不以为然 D. 骇人听闻    惊心动魄  迫在眉睫  不以为意 ‎18.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为恰当的一项是( )‎ A.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B.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C.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超过6亿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D.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目前我国近视患者至少6亿多人,青少年近视率居世界第一。‎ ‎19.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B.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也看不清美丽未来。‎ C.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甚至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D. 如果心灵的窗户被“关”上了,或者蒙了尘,这些近视的学生,不仅看不清美丽未来,也无法更好地拥有出彩人生。‎ ‎20.下面是某校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合书面语体的要求,请找出并作修改。(5分)‎ ‎  家长和学生多次反映,我校食堂一楼空间小了。后勤处经过反复掂量,打算将食堂向西扩一下。该项工程将于5月11日至6月22日施工。施工期间,为安全起见,请师生前往食堂二楼吃饭。感谢大家配合。‎ ‎21.下图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路径”框架图,请把图中的内容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人生就是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市阡陌,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立意自定;(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3)不少于800字。‎ 忻州实验中学2018___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三次教学质量检测试题 语 文 答 案 ‎1.B B项,“寄寓了相同的感情”错,应该是不同的。‎ ‎2.A B项“按时间先后顺序对古诗词中柳意象的丰富含义展开论述”错,没有按时间顺序。C项“主要目的在于使文章具有浓郁的文化气息”错,主要目的在于增强文章说服力。D项“家中庭院植有柳树”错,原文是“古人喜欢种柳,无论家中庭院,还是河畔池边,遍植柳树。故“柳”常作故乡的象征,寄寓着人们对家园故土的眷念和对家的依恋”。‎ ‎3.C A项无依据,依据原文只是提到了给后人理解诗句制造了困扰。B项逻辑关系错误,文中有“即使此传说确凿……故此据不足为证”。D项,“总会成为”说法过于绝对。‎ ‎4.B A项,借对老姬的描写引出对篁岭女人的赞美,并不是好奇;C项,说明篁岭人勤勤恳恳,不辞辛苦,年复一年的春播、夏种、秋收、冬藏;D项,文章语言鲜明生动,并不厚重。‎ ‎ 5.①点明了篁岭山村的地理位置,交代了篁岭人山陡路窄的生活环境,揭示了其特殊形式的晒秋习俗形成的原因。②引出下文,为展开晒秋习俗的具体场景做铺垫。 ‎ ‎6.①从字面义看,晒的是收成,指篁岭人秋收时将收成放在晒楼晾晒的习俗。②从审美的角度来看,晒的是篁岭女人的勤苦耐劳,展现她们的劳作之美。③从主旨来看,反映的是篁岭人平淡质朴、殷实富裕的农耕生活图景,作者对此充满赞美之情。‎ ‎7.B(原文是“在不少领域实现‘并跑’乃至‘领跑”’,而非所有领域,过于绝对。)‎ ‎8.B(推理错误,集成电路进口额长期超过石油进口额,并无法得出“芯片贸易在中美进出口贸易中存在着巨大逆差”的结论。)‎ ‎9.①优势:发展速度快,成就突出;立足自身,富有创新意识,发展潜力大。②不足:部分领域发展核心技术受制于人,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有待突破。③措施:自力更生,坚持不懈;深入研发,厚植创新土壤;与世界各国互通有无。(每点2分,共6分)‎ ‎10. D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侠累”是“坐”的主语,“众”修饰“持兵戟而卫侍者”,排除A项、C项。“刺杀”的宾语是“侠累”,结合句意内容分析,排除B项。句意:聂政自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故选D。‎ ‎11. C 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C项,“‘季’表示仅次于,是对相当于父亲的长辈的敬称”不当。古时,称弟兄的排行为伯、仲、叔、季。年龄最小的叔父称季父。故选C。 ‎ ‎12. D D项,结合文本内容“前日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不幸而母以天年终。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请得从事焉!”分析可知,“于是不顾亲友的反对和阻拦”与事实不符。故选D。‎ ‎13. (1)严仲子怕被侠累杀死,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诛”,被诛杀;“去”,离开;“游求”,到处访求;“游求人可以报侠累者”(定语后置句);“报”,报仇。‎ ‎(2)勇士本来应该为知己效死,现在他因为我还活着的缘故,又严重摧残自己的肢体来断绝别人追查他的踪迹。“固”,本来;“死”,效死;“以”,介词,因为;“之”,助词,的;“故”,缘故;“重”,严重;“以”,连词,表目的,来;“绝”,断绝。‎ 参考译文:‎ 聂政,轵邑深井里人。因为杀了人,为了躲避仇敌,于是和母亲、姊姊一起到了齐国,以屠宰为业。隔了很久,濮阳严仲子在韩哀侯朝中供职,与韩相侠累结下怨仇。严仲子怕被侠累杀死,逃离韩国,到处访求能向侠累报仇的人。来到齐国,齐国有人谈到聂政,说他是个有勇气有胆量的人,因为避仇而隐身在屠户中间。严仲子登门拜访,来往几次后,备下酒席,亲自向聂政母亲敬酒。‎ 过了很久,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埋葬已毕,在除去丧服之后,聂政说道:“唉!我聂政不过是个市井小民,鼓刀屠宰;而严仲子是诸侯的卿相,却不远千里,屈尊来和我结交。我待他极为淡薄,没有什么大功可以和他所待我的相称,而严仲子又奉上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纵然没有接受,但他这样做,只是说明他对我是知遇很深的。一位贤者,因感愤于一点小的仇恨,而亲近信赖一个穷困鄙陋的小民,我聂政哪能对此独独不吭一声、毫无反应就算了呢!再说前些时候他来邀请我,我只是因为老母尚在。(没有答应他。)现在老母享尽天年,我将要为知己的人效力了。”于是西行来到濮阳,见严仲子,说道:“前些时候我所以没有答应您仲子,只是因为我母亲尚在;现在不幸母亲已经享尽天年去世了。仲子想要报仇的对象是谁?请让我来办理此事吧!”严仲子便详细地告诉他说:“我的仇人是韩相侠累,侠累又是韩国国君的小叔父,他们宗族的人很多,居处警卫十分严密,我想派人刺杀他,但始终没有人能办成。现在幸蒙足下不弃,请允许我加派一些可以做您帮手的车骑壮士一同去。”聂政说:“韩国和卫国,中间相距不很远,如今要去刺杀人家的国相,这位国相又是国君的亲属,在这种情况下势必不能多派人去,人员一多,不可能不发生失误,发生了失误,机密就会泄露,机密一泄露,则韩国全国便会和仲子结仇,这岂不危险吗!”于是谢绝了车骑随从,聂政辞别严仲子,独自一人启程前往。‎ 聂政自带利剑到了韩国,韩相侠累正坐在府上,手持兵器侍卫他的人很多。聂政径直闯了进去,上阶刺杀了侠累,两旁的人顿时大乱。聂政大声呼喝,击杀数十人,然后自己削烂面皮,挖出眼珠,破肚出肠,随即死去。‎ 聂政的姐姐聂嫈听说有人刺杀了韩国的宰相,凶手不知是谁,韩国人都不知道他的姓名,尸体被陈列而悬赏千金招认,于是呜咽着说道:“大概是我的弟弟吧?啊,严仲子知道我的弟弟!”便立即起程,前往韩国都城,去到街市,看到死者果然是聂政,聂嫈伏尸痛哭,极其悲哀,说道:“这就是轵邑深井里人们所说的聂政啊。”市上来往的人们都说:“这个人残杀我国的宰相,国王悬赏千金征求他的姓名,夫人难道没有听说吗?怎么敢来认尸呢?”聂嫈答应道:“我听到了。然而过去聂政之所以蒙受污辱,自己置身于市贩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还没有出嫁。如今母亲已经寿终,我已嫁夫,严仲子竞能从困苦污浊的环境中选择我的弟弟作为心腹之交,恩义深重,可怎么办呢!勇士本来应该为知己效死,现在他因为我还活着的缘故,又摧残自己的肢体来断绝别人追查的踪迹。我怎能怕遭杀身之祸而一辈子埋没弟弟的英名呢!”这一番话使韩国都城的市民大为震惊。于是聂嫈大呼三声:“天哪!”终于因极度的悲哀而死在聂政的身旁。‎ 晋、楚、齐、卫等国的人听说聂政姐弟之死,都叹到:“不仅聂政了不起,就是他的姐姐也是烈女。”‎ ‎14.D.“风中传来声声急促的戍军练兵之声”理解有误,“捣练”是捣洗丝绢,意指家中人为远行人备置寒衣。 15.①最后四句,句句饱含悲情,望月思归而难归为悲,挂帆可还乡却不是今夜为悲,他日归家却已漂泊一生华发满头为悲,牵挂故园池台不知是否残毁为悲。‎ ‎②但悲情中却有乐笔,“不知明月”句用语俏皮,妒忌他人团圆美好,泪中含乐;想象早晚有一天会在月夜乘舟归乡,会倚靠庭园旧树欣然满足,饱含希望之乐。‎ ‎③后四句写尽了漂泊者悲喜交加、笑泪掺杂的复杂心情。悲情是主调,虽有想象中的归家之乐,但对照眼前不得归的现实处境,让人更觉不归的心酸。(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16、(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7. B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凶残的事情)。耸人听闻:夸大或捏造事实,使人听了感到惊异或震动。结合“我国学生近视呈现高发、低龄化趋势”分析,选用“耸人听闻”。触目惊心:看见某种严重情况而内心震惊。形容事态严重,引起轰动。惊心动魄:原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使人惊骇紧张到极点。刻不容缓: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迫在眉睫: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结合“不容丝毫延宕”分析,选用“迫在眉睫”。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表示不同意或否定。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对人或事抱轻视态度。结合“认为只要成绩好即可,显然,这是对孩子不负责任”分析可知,选用“不以为意”。故选B。 ‎ ‎18. C 。A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B项,结构混乱,“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句式杂糅;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D项,不合逻辑,“至少”“多”矛盾。故选C。 ‎ ‎19. D“‘关’上”“蒙了尘”两者是选择关系,排除B项、C项。“美丽未来”“拥有出彩人生”之间,“精彩人生”应该在后,更符合语境内容。故选D。‎ ‎20.“小了“改为“狭小”,“掂量”改为“考虑”,“打算”改为“计划”,“扩一下”改为“扩建”(或扩展),“吃饭”改为“就餐”(或“进餐”)。(每处1分,共5分)‎ ‎21.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必须通过课程来实现,而课程的实施需要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形成合力,当然主要由学校教育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 ‎22.命题作文,审题非常关键,拿到作文题目,要解决三方面问题:‎ ‎①确定文章体裁;②划定取材范围;③掌握写作重点。以“走过,才明白”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命题作文,体现了新课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一如既往地关注学生成长,引导考生从生活体验与成长感悟角度记录心灵成长,进行个性化写作,抒发真情实感。细品文题。“走过,才明白”作为一道命题作文,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走过”,二是“才明白”。两者都要细审,考生要思考:我走过了什么?明白了什么?就选材而言,命题的提示语给了很多方向,如“山川田野”“街市阡陌”“任性自我”及“困惑迷惘”等。省略号还提示我们,可以选择的题材不止于所列举的这些。可以进行发散性思维,将选材的范围扩展到生活的各个触角,可具体、可抽象。确定了选材的点,写好走过的经历,才能为“才明白”做好铺垫。要认真揣摩题目中的“才明白”:“明白”了什么?“明白”‎ 的意义何在?可以这样去理解:人生旅途,只有走出去、亲临山川田野,我们才能融入自然,感受放飞心灵的闲适和自由;走进市井,与形形色色的人接触、交流,我们才会体味到人间烟火的真切与多味;青春路上,谁都有过任性和锋芒,静下心来反观自己已走的和正在走的青春路,感恩师长、亲朋给予的包容、理解和关爱,我们会更成熟和理智;谁没有过困惑与迷惘?我们在实践中磨砺自我,得以把握前进的方向,收拾好行囊,再次踏上征程……总而言之,这个“才明白”是对“走过”的总结和升华,旨在引导考生从生活经历中去思考、去沉淀、去挖掘,最后再回归到生活中去,以此来感受自然的灵动、生活的真切、人性的美好。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