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2.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扶余一中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4。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思考艺术社会角色的扮演,既要追踪艺术起源与本质的问题,又要关注艺术与社会制度以及其他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关于艺术的起源问题,可以说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话题,不同时代的人们都有对艺术起源进行过相关思考。上古时期,人们习惯于将某种艺术形式的创造归功于某位英雄或神人,比如中国古代的“仓颉造字”“伏羲创画八卦”“女娲抟土造人”(远古制陶业的反应)等神话传说即是如此。后来,人们逐渐本能地认识到,艺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某种情感表达或情绪释放的需要。《毛诗序》有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中国古代关于艺术本质的思考,相对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因为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不太习惯过于形而上的思考。而西方在这方面却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传统,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提出了“艺术也是这样造成和谐的,显然是由于模仿自然的论点。柏拉图就认为“艺术是对自然的模仿”,而“自然是对理式的模仿”。等到宗教神学笼罩的漫长中世纪结束之后。随着人文意识的觉醒,艺术的主体价值在文艺复兴①时期才得到灿烂释放。中国文化由于具有早熟性,艺术的独立也要提前一些,如学界一般认为中国的绘画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走向独立。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中国书法艺术的成熟也是这一时期,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书法家为后世书法树立了高山仰止的艺术标杆。
自在、自足、自由、自律的精神和意志,是艺术生命中最为核心最为基础的部分。孔子曾经说过:“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间接地道出艺术的主要价值在于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南朝画家王微在《叙画》中所说的“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亦是如此,突出了艺术给人精神上带来畅快感与自由感。西方也有类似的理解,黑格尔认为“审美带有某种令人解放的性质”,这里的“解放”即可以理解为一种精神上的自由。艺术越往后发展,它的这种主体性价值就会越加凸显出来。20世纪初,中国近代教育家、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观点,他说:“宗教是靠着自然美而维持着它们的实力存在。现在要以纯粹的美来唤醒人心,就是以艺术来代宗教”。他提倡以艺术教育来破除对宗教的迷信。通过艺术和审美教育活动建构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世界,这一思想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指导意义。
(摘编自徐妍《浅谈艺术社会角色的扮演》)
【注】①文艺复兴,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关于艺术的本质的思考,中国人还不习惯过于形而上的思考。
B. “仓颉造字”等神话传说,说明人们习惯于把艺术的形式创造归功于英雄或者神人。
C.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艺术是“由于模仿自然”,而“自然是对理式的模仿”。
D. 蔡元培提倡“以美育代宗教”,来构建人的感性生命和情感世界,至今仍有重要意义。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结构,既论及了艺术的起源与本质的问题,又分析了艺术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
B. 文章引用《毛诗序》论证了艺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某种情感表达或情绪释放需要的观点。
C. 三、四两段运用对比法,将中西方在艺术的本质和艺术与其他意识形态关系上的观点进行对比。
D. 文章先提出观点,后从三个方面阐述;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说服力很强。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毛诗序》的文字暗示了艺术并非英雄或神人创造,而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
B.
艺术具有使人获得精神上自由的主体价值的特点,所以不懂得欣赏艺术的人在精神上是不自由的。
C. 中国的书画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开始走向独立,比西方艺术价值的灿烂释放早了将近一千年。
D. 西方艺术的主体价值直到文艺复兴时期才得到灿烂释放,可以推知之前的文化艺术为宗教所禁锢。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题详解】
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
A项,“中国人还不习惯过于形而上的思考”篡改文意,原文是“不太习惯”;
B项,“说明人们习惯于把艺术的形式创造归功于英雄或者神人”以偏概全,把“上古时期的人们”偷换成“人们”;
C项,“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是对理式模仿”张冠李戴,这是柏拉图的观点;
D项,分析正确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C项,“三、四两段运用对比法”分析错误,第四段没有运用对比法。故选C。
【3题详解】
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B
项,“……所以不懂得欣赏艺术的人在精神上是不自由的”说法错误,强加因果,文中也无据。故选B。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就在刚才,上海法院的专门破产审判机构——上海破产法庭正式成立。这一法庭有利于更好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积极稳妥地处置“僵尸企业”,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复,上海破产法庭将紧紧围绕依法处置“僵尸企业”,促进市场主体有序退出和困境企业救治的任务,依法开展破产清算、重整、和解案件的审理工作,加强债权人权益保护,优化市场资源配置,防控化解金融风险,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发挥积极作用。
据悉,破产法庭是专门审理破产案件的法庭。此前,深圳、北京已经相继成立了破产法庭。
(摘编自“东方财富网”2019年2月1日,《上海破产法庭挂牌成立系全国第三家》)
材料二:
根据2007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和第七条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当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者破产清算的申请”。
据此,企业资不抵债进入破产程序通常有三种结果,和解、破产重整或者破产清算。对比破产清算,破产重整能够更大力度、更广层面保护债权人、股东及其他相关权益人的权利,破产重整状态下的债权清偿率通常高于破产清算。
破产重整可由债务人或者债权人提出申请,假定企业能顺利完成重整,则必须经过如下几个步骤:l、申请重整;2、法院受理重整申请,裁定准许公司进行重整;3、制定重整计划,由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后,提交法院裁定批准计划;4、计划批准后,重整计划需按期执行完毕,提请法院裁定批准重整计划执行完毕。收到法院批准重整计划执行完毕的民事裁定书后,重整顺利完成。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三:
2007—2017发生过破产重整的上市公司数量(单位:家)
【注】在49家发生重整的上市公司中,地方国企和中央国企共计24家,占比49%,民营企业21家,占比43%,另有3家公众企业和1家集体企业。(以进入重整程序前一日的公司属性为准。)
(摘编自“搜狐网”,《49家上市公司破产重整案例最全梳理》)
材料四:
破产保护的核心,是为重组融资创制了一种特殊的清偿优先级,在缺乏这一优先级时,重组者通常面临一对矛盾:重组得以进行,必须获得新的融资来维持企业营运,并支付资产切割、结构调整、业务重组、雇员遣散等重组步骤所产生的高昂费用,但是很少有人敢把钱借给濒临破产的企业,特别是当它的资产多半都已抵押出去之后,除非这个新的债权人在清偿顺序中被允许“加塞”,这一点,在传统民法中是做不到的。
在美国,如果一旦企业申请破产保护,它的债权人暂时就不能去追究这个企业的债权,企业就能够有个喘息的时间。在申请破产保护的这段时间之内可以想办法。一旦公司通过破产保护,走出了破产法庭以后,相当于把身上的债务甩掉了,可以轻松上阵。
破产保护除了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局部利益外,它还有利于防止出现大批失业,对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摘编自“百度百科”)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深圳、北京先后成立破产法院,说明我国在依法治国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法院,未来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东西。
B. 在资不抵债的企业进入破产程序的三种通常结果中,破产重整是债权人、股东及其他相关权益人最希望看到的结果,其债权清偿率通常高于破产清算。
C. 2007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企业不愿继续经营时,可提出重整、和解或破产清算申请,债务人和债权人都可申请提岀破产重整。
D. 破产保护法弥补了传统民法的不足,创制了特殊的清偿优先级,可以让新的融资方愿意把钱借给多半资产都已抵押而破产重整的企业。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截止到2019年2月1日,我国大陆已经有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三个城市相继成立了专门用来审理破产案件的破产法庭。
B. 从数量上看,49家发生重整的上市公司中,国企和民企大体相当。从趋势上看,2012年前破产重整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递减。
C. 企业破产重整,须得到法院准许且制定的重整计划得到债权人会议表决通过,重整完成还需要法院民事裁定书予以确认。
D. 在美国,即便是合法的债权人,暂时也不能去追究申请破产保护企业的债权,从而可以给申请破产保护企业一个喘息时间。
6.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企业依法破产的积极意义。
【答案】4. C 5. B
6. ①有利于更好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积极稳妥地处置“僵尸企业”,促进市场主体有序退出和困境企业救治;②保护债权人权益,优化市场资源配置,防控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③防止出现大批失业,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仔细理解文本内容。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C项,“企业不愿继续经营时”错误。根据原文,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重整、和解或者破产清算申请。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审题,仔细理解文本内容。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材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从趋势上看,2012年前破产重整的上市公司数量逐年递减。”错误。根据图表,不是逐年递减,2007年到2008年是增加的。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概括文本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当明确题干的具体要求,找到材料中相关文字,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回答。注意审题,题目要求“企业依法破产的积极意义”。答案区间主要在材料一和材料四中。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这一法庭有利于更好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积极稳妥地处置“僵尸企业”,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可概括出“有利于更好地运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积极稳妥地处置“僵尸企业”,促进市场主体有序退出和困境企业救治”。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加强债权人权益保护,优化市场资源配置,防控化解金融风险,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上发挥积极作用。”可概括出“保护债权人权益,优化市场资源配置,防控化解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根据材料四最后一段“破产保护除了维护企业和个人的局部利益外,它还有利于防止出现大批失业,对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具有积极的意义。”可概括出“防止出现大批失业,缓解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周小胖,跟上!
麦 子
在一个春日的黄昏,爷爷将将周小胖带回了家。看到周小胖的第一眼,我和爸爸妈妈都吓了一跳: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我们没有办法拒绝周小胖。除了它瘦得可以数得清的一根又一根的肋骨外,还因为它怯怯而茫然的眼神。
经过大半年的调养,周小胖居然慢慢“胖”了起来,皮里有了肉,骨头隐进了肉里,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爷爷暗地里为此得意,常带着欣喜的目光,默不着声地看着周小胖,就像他曾看着我那样。
在第三个年头,它的右眼突然蒙上了一层白翳。爷爷找来兽医,说是已经太迟,无法手术。就这样,本来就有些难看的周小胖成了一只独眼狗。
独眼的周小胖除了像从前一样,常在房前屋后瞎转悠外,还常随在爷爷的后面,像保镖似地跟着他。
随着年龄的增长,爷爷的记忆越来越差。一开始是忘带家里的钥匙、忘关水龙头之类的小事,但慢慢地连熟悉的路、熟悉的人也开始模糊。那时,爸爸妈妈忙着镇上新开的饭店,而我要上学,家里就常常只剩爷爷和周小胖。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我们回家后四处都没见着爷爷,而候在院前的周小胖看见是我们,似乎也很失望。
“小胖,爷爷呢?”妈妈责问。周小胖茫然地看着妈妈。它还没有完全明白过来。后来,李婆婆告诉我们,说看见爷爷在岭上将周小胖撵回了家。
我们开始找,可是没有找到。
很晚的时候,我们才回到家里。“周小胖,爷爷不见啦!”回去后,我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将等候我们很久的周小胖狠狠地踹了一脚。
“汪——汪。”这一次,周小胖好像听懂了,呜咽地叫了两声。过了一会儿,妈妈端食给周小胖时,却发现它不见了。
“人不见了,连狗也跑了。”妈妈急得直掉泪。“是不是周小胖去找爹了?”爸爸猜测。于是,我们又拿上电筒,沿着大道,重新开始寻找。
我们一路走,一路叫着爷爷和周小胖。大概过了三小时,我们借着月光、电筒光,突然发现对面的山坡上行来一人一狗。正是爷爷和周小胖!
原来,爷爷早上准备去亲戚家,没想到遇上一熟人,唠叨了几句,就又给迷路了。因为,走的是人迹罕至的山路,所以一直没有人发现,直到周小胖将他找到。自从发生这事后,爷爷走到那里,周小胖就跟到那里,无论爷爷怎么吼它、赶它,都死乞白赖地跟着。
那年的暑假,在炎热的八月,妈妈和我带着爷爷,还有周小胖到爸爸开的饭店。因为客人多,我和妈妈忙着招呼客人,爷爷和周小胖在门口坐着。过了一阵,突然有人叫我们,说爷爷上了一辆中巴车。“周小胖呢?”我们问。“跟在车屁股后撵着。”
爸爸忙骑着摩托车朝报信人说的方向追去。
追上周小胖时,它已经累得不行了,嘴里甚至吐出了白沫,看到爷爷下车的瞬间,它居然一下趴在了地上。过了几天,它又恢复过来,只是左后腿无缘无故就给瘸了。
以前它总是跟在爷爷的后面,“追车事件”后周小胖就绕到了爷爷的前面。它领着爷爷去菜地,领着爷爷去看庄稼,带着爷爷去村尾的樟树下乘凉,或是岭上晒太阳。这个时候的爷爷就像一个小孩子,周小胖走到那,他就跟到那,一如从前他走到那,周小胖跟到哪。
后来爷爷住了几次院后便卧床不起了。陪伴爷爷的除了电视、收音机,便是周小胖了。爷爷是在一个栀子花开的清晨离去的。爷爷走的最后一刻,不是爸爸妈妈,也不是我陪在他身边,而是周小胖。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
周小胖没有了从前的生气,更加木讷,更加绵沓,走路也缓缓的,而无论多么软滑的食物都会在它的嘴里停留很久。过了一段时间,周小胖不知怎么找到了山坡上爷爷的坟墓。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爷爷是走在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而周小胖是走在一年后的金秋。它在我们家一共待了整整11年,我们一直不知道它真实的年龄,我们只是知道它寿终正寝。
(选自《意林》,有删节)
7. 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故事情节并没有多少大起大落,而是娓娓讲述了人与狗相处的故事,主题十分温馨而美好。
B. 作者采用了精彩的细节描写,将“周小胖”的忠诚展示得淋漓尽致,“周小胖”不愧为一只“义”犬。
C. “我”全家对“周小胖”有着深厚的感情,这可以从他们对“周小胖”的这一称呼上看得出来。
D. 作者认为在动物权益日益得到尊重的社会背景下,“我”全家早已把“周小胖”看作家庭的成员之一了。
8. 文章以“周小胖,跟上!”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
9. 文章开篇,详细描述了“周小胖”刚来时的囧样,有何用意?
【答案】7. D 8. 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③揭示了人狗之间的亲密关系,巧妙暗示了主题。
9. ①欲扬先抑。与后文狗焕然一新的外观形成鲜明对比;②为下文叙写主人对这只狗的精心照料的情节张本:②便于下文揭示狗对主人竭尽忠诚的原因。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D项,“作者认为在动物权益日益得到尊重的社会背景下”的说法属于牵强附会的过度解读。于文无据。故选D。
【8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标题的作用的能力。文章标题的一般性作用:全文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总结文章内容,点名主旨(突出)主题;形式新颖,吸引读者;反映人物情感的变化等,然后再结合着文章具体内容来分析标题的作用。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在作用方面,可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等角度作答。文章以“周小胖,跟上!”为题,有如下作用:①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周小胖”的称呼似乎是称呼一个人,当读者读了第一段后,知道是一条狗,会感到惊奇,会增强阅读兴趣。②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文章对“周小胖”的描写非常细腻。有神态描写,如“它怯怯而茫然的眼神”。有外貌描写,如“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有动作描写,如“它已经累得不行了,嘴里甚至吐出了白沫,看到爷爷下车的瞬间,它居然一下趴在了地上。”③揭示了人狗之间的亲密关系,巧妙暗示了主题。如,“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从那以后,它就常常慢慢地踱到那里,坐在那里,躺在那里,或是趴在那里,晒太阳,听鸟叫,或是就那么呆呆地看着远处。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句段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内容上,看句段写了什么,有什么独特之处;结构上,根据句段在文中的位置确定,或引起下文,或承上启下,或总结全文,或贯通全文等。文章重要句段的作用要结合文本从人物、情节、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本题,文章开头,描述了“周小胖”刚来时的囧样,作用分析如下:①欲扬先抑。与后文狗焕然一新的外观形成鲜明对比。开头这样描写:“灰黑色的皮毛,瘦骨嶙峋的身材,鼻上、身上长满发出恶臭味的癣,一条细长的尾巴则紧贴在左后腿。”之后这样描写:“周小胖居然慢慢‘胖’了起来,皮里有了肉,骨头隐进了肉里,身上的癣疤也渐次褪去,长满光亮的毛,眼睛也变得清亮清亮。”这样可以形成鲜明对比。②为下文叙写主人对这只狗的精心照料的情节张本。在写了周小胖身体变化的同时,也写了爷爷对它感情的变化。“爷爷暗地里为此得意,常带着欣喜的目光,默不着声地看着周小胖,就像他曾看着我那样。”②便于下文揭示狗对主人竭尽忠诚的原因。如:“爷爷去世后,周小胖在他的房里整整待了三天三夜。它不吃不喝,只是呆呆地趴在地上。”“偶尔,它会站起来,用那只独眼,凝望着爷爷放在墓碑上的相片;‘汪’,偶尔,它也会叫一声,仿佛在和爷爷说着什么。”
【点睛】小说中情节作用方法指导:
(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3)侧面烘托,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照应前文;
(5)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6)刻画人物性格;
(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虞世南,越州余姚人。性沉静寡欲,与兄世基同受学于吴顾野王余十年,精思不懈,至累旬不盥栉。文章婉缛,慕仆射徐陵,陵白以类己,由是有名。陈天嘉中,父荔卒,世南毁不胜丧。文帝高荔行,知二子皆博学,遣使至其家护视,召为建安王法曹参军。陈灭,与世基入隋。世基辞章清劲过世南,而赡博不及也,俱名重当时,故议者方晋二陆。炀帝为晋王,与秦王俊交辟之。大业中,累至秘书郎。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世基佞敏得君,日贵盛,妻妾被服拟王者,而世南躬贫约,一不改。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秦王灭建德,引为府参军,转记室,迁太子中舍人。王践祚,拜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时世南已衰老,屡乞骸骨,不听,迁太子右庶子,固辞,改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南貌儒谨,外若不胜衣,而中抗烈,论议持正。太宗尝曰:“朕与世南商略古今,有一言失,未尝不怅恨,其恳诚乃如此!”
贞观八年,进封县公。会陇右山崩,大蛇屡见,山东及江、淮大水,帝忧之,以问世南,对曰:“汉文帝元年,齐、楚地二十九山同日崩,水大出,诏郡国无来贡,施惠天下,远近洽穆,亦不为灾。今蛇见山泽,适其所居。又山东淫雨,江、淮大水,恐有冤狱枉系,宜省录累囚,庶几或当天意。”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帝尝作宫体诗,使赓和。世南曰:“圣作诚工,然体非雅正。上之所好,下必有甚者,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赐帛五十匹。帝数出畋猎,世南以为言,皆蒙嘉纳。尝命写《列女传》于屏风,于时无本,世南暗疏之,无一字谬。帝每称其五绝:一曰德行,二曰忠直,三曰博学,四曰文词,五曰书翰。世南始学书于浮屠智永,究其法,为世秘爱。
卒,年八十一,诏陪葬昭陵,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懿。
(节选自《新唐书·虞世南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B. 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C. 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D. 宇文化及已弑帝/间杀世基/而世南抱持/号诉请代/不能得自是/哀毁骨立/从至聊城/为窦建德所获/署黄门侍郎/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践祚,指皇帝登临皇位,《史记·太史公自序》:“迎王践祚,天下归心。”
B. 乞骸骨,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回老家安度晚年,指自请退职。
C. 宫体诗,指产生于六朝时期,以描写宫廷生活、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辞采浮靡轻艳的诗歌。
D. 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和“谥”意思一致。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虞世南勤勉于学,名声大振。他专心学习,从不懈怠,甚至几十天也不梳洗;其文风颇似徐陵,并得到徐陵亲自印证,由此声名鹊起。
B. 虞世南建言献策,颇受器重。面对自然灾害,他为皇帝建言献策,排忧解难;受到陈文帝、隋炀帝、唐太宗等的器重,官职屡次升迁。
C. 虞世南性格刚直,意志坚强。唐太宗以作诗试探他,他刚正直言,毫不避讳;他看起来弱不禁风,但内心坚强,议论政事公正平允。
D. 虞世南博闻强识,受到称颂。他学识渊博,记忆力超群,能默写《列女传》;唐太宗称颂他有“五绝”,其中书法为世人喜爱并收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
(2)帝然之,于是遣使赈饥民,申挺狱讼,多所原赦。
【答案】10. B 11. D 12. B
13. (1)隋炀帝虽然喜欢他的才华,但讨厌他刚正的性格,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让他当了个七品官而且十年也不曾升迁。
(2)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题时可借助标志词“云”“曰”、人名官名地名等,熟练掌握文言句式、文学常识,进行断句;“帝”作“弑”的宾语,应在“帝”后停顿,排除AC。 “抱持号诉”是抱住哭着诉说,中间不应断开,排除D;
整句译为: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后,又将杀虞世基,虞世南抱住虞世基嚎啕大哭,并请求代兄而死,宇文化及不允许,虞世基被杀,虞世南悲痛过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
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此题时需要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赠,指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官爵或荣誉称号,和“谥”意思一致。错误。追赠,古代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及其亲属加封。“谥”。本义: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它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需要通读全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和原文的对比分析选出答案。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B项,受到陈文帝、隋炀帝、唐太宗等的器重,官职屡次升迁。错误。根据原文:
炀帝虽爱其才,然疾峭正,弗甚用,为七品十年不徙。这句话的意思为,隋炀帝虽然喜欢他的才能,但对他刚正的性格很头痛,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七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由此得知隋炀帝不怎么重用他。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答此题要注重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积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掌握文言文翻译的技巧。
(1)虽:虽然。爱:喜欢。然:但。疾:讨厌。峭正:形容词用作名词,刚正的性格。弗:不。甚用:重用。徙:升迁。
(2)然:认为……对。遣:派遣。使:使者。赈饥民:赈济灾民。申挺:辨明从宽处理。狱讼:案件。赦:赦免。
【点睛】译文:
虞世南,是越州余姚人。他生性沉静,清心寡欲,和他的哥哥虞世基一起在吴郡顾野王门下学习,前后十多年,终日专心学问,从不懈怠,甚至几十天不洗脸梳头。陈朝天嘉年间,他的父亲虞荔逝世,虞世南由于过分悲伤,损害了身体,几乎坚持不住。陈文帝敬重虞荔的品德高尚,又了解到他的两个儿子都很博学,派人到他家里帮忙照顾,召任虞世南为建安王的法曹参军。陈朝灭亡,和哥哥世基在隋朝任职。世基的文章清劲,超过了世南,但丰富广博不如世南,二人在当时都有很高的声望,评论者将他兄弟二人比作晋朝的陆机、陆云兄弟。大业年间,虞世南多次变动官至秘书郎。隋炀帝虽然喜欢他的才能,但对他刚正的性格很头痛,所以并不怎么重用他,七品官当了十年也得不到升迁。虞世基机敏而善于奉承,隋炀帝很喜欢他,于是日益尊贵显赫,妻妾的穿戴和王公贵族一样,虞世南家里却清贫节俭,但他一点也不改变自己的节操。宇文化及杀死隋炀帝后,又将杀虞世基,虞世南抱住虞世基嚎啕大哭,并请求代兄而死,宇文化及不允许,虞世基被杀,虞世南悲痛过分,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他随宇文化及来到聊城,被窦建德俘获,任他为黄门侍郎。秦王李世民消灭了窦建德,任他为王府参军,转为记室,又升任太子中舍人。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封他为员外散骑侍郎、弘文馆学士。当时虞世南已年老体衰,多次上表请求退休,皇帝不接受他的请求。虞世南外貌儒雅谨慎,从外表来看,似乎连身上的衣服也不能承受,但内心意志坚强,议论政事坚持正确意见。太宗李世民曾说:“
我和虞世南讨论古今之事,即使有一句不合适的话,都会惆怅怨恨得不行,他的态度竟是这样诚恳!”
贞观八年,虞世南进封永兴县公。当时陇右一带发生山崩地震,大蛇不断出现,山东和江淮一带大水成灾,太宗为此忧虑,问虞世南该怎么办,虞世南回答说:“汉文帝元年,齐地楚地的二十九座山同日发生山崩,大水从地下涌出,汉文帝下令,各郡国不要来朝贡,给天下人以恩惠,使得远近的人都欢乐融洽,也没有造成灾害。现在蛇出现在山岭沼泽,这正是它生活的地方。还有山东长期下雨,江淮一带闹水灾,恐怕有无罪而被捉拿入狱的冤情存在,应当检查在押囚犯,或许还能符合天意呢。”皇上认为他说的对,于是派遣使者赈济灾民,辨明而从宽处理讼案,大多予以赦免。
皇上曾经作了首宫体诗,叫虞世南接续原韵唱和,虞世南说:“圣上作的诗确实好,但诗体不雅正。上面有所好,下面必更有甚者,臣恐怕这诗一传开,天下就会风靡起来。所以不敢奉诏唱和。”皇上说:“我是在试你的。”赏赐给他布帛五十匹。皇上多次外出打猎,世南为此上疏劝谏,都受到赞扬和采纳。皇上曾叫把《列女传》写在屏风上,当时没有作依据的本子,虞世南便默写了一遍,结果没有一个字写错。皇上常称赞他有五绝:一是德行,二是忠直,三是博学,四是文词,五是书法。虞世南开始跟随僧人智永学习书法,穷究其要领,他的墨迹为世人所收藏珍爱。去世时,享年八十一岁,皇帝下诏陪葬昭陵,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皇帝还下亲笔诏书给魏王泰说:“虞世南与我就像是一个人一样,拾遗补阙,没有一天忘记的,实在是当代的名臣,做人的楷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张十一功曹①
韩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②竞长纤纤笋,踯躅③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④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此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春天所作。张十一,名署,公元803年(德宗贞元十九年)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署到郴州临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②筼筜(yún dāng):竹名,生长于水边。③踯躅,即羊躑躅花,花红黄色,可供观赏。④炎瘴:炎热的瘴气。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歌首联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寥寥数笔即描绘出一幅荒僻冷落的画面。
B. 颔联描写绿竹滋长、踯躅开放之景,色彩明快,衬托岀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
C. “竞”字将嫩竹竞相生长的蓬勃景象写活了,“闲”字写出了踯躅清闲自得的状态。
D. 前四句先写远景,后写近景,浓淡相宜,形象突出,可谓诗情画意,交相辉映。
15. 请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答案】14. B 15. ①君恩未报的遗憾;②对未来前途的担忧;③无辜被贬的怨愤;④年华逝去的感伤。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将选项进行对比分析,把握作者情感。
B项,衬托岀诗人闲适自得的心情,错误。诗人此时的心情不应该是闲适自得的。
作者从繁华嘈杂、人事纷扰的京城一下子到了这僻远荒冷的山区,哀猿啼声处处有,人间茅舍两三家,这种静与作者仕途的冷遇相互作用,使他倍感孤独和凄凉。这种闲,由他的处境遭遇而来,这里的一切都显得悠闲超脱,没有羁绊,然而不免使人触景生情。身虽居闲地,心却一刻也没能摆脱朝廷的束缚,常常被“未报恩波”所烦扰,不能得闲,故而分外感慨。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情感的基本能力。解答此题需要充分理解整首诗的含义,在此基础上结合诗中的物象进行分析。解析根据注释的内容,可知此诗是赠答诗;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意思是,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这两句表达出:君恩未报的遗憾,对未来前途的担忧。诗人和朋友均被贬,结合这一背景,不难理解“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一联中蕴含的无辜被贬的愤怨与悲愁,以及回朝再建功业的渴望。尾联“斗觉”二字把诗人的感情推向高潮,体会“霜毛一半加”的原因,便不难把握诗人的情感。
【点睛】译文:
春山明净,春江空阔,清澈得以见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处处可听;
粗大的筼筜与纤纤嫩笋争相滋长,羊踯躅清闲自得,随处开放出鲜艳的花朵;
皇帝深恩尚未报答,死所也未可得知,但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
吟读张署来诗后,叹看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柳永在《雨霖铃》中运用细节描写直接表现情人之间依依惜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酒祭奠明月,抒发自己内心感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执手相看泪眼 (2). 竞无语凝噎 (3). (2)金戈铁马 (4). 气吞万里如虎 (5). (3)人生如梦 (6). 一尊还酹江月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噎 、戈、尊、酹。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存亡绝续的关键时刻 , 地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 的壮丽史诗。在九十七年 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实行了中华民族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17. 下列在文中培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
B. 是激励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精神旗帜
C. 这面精神旗帜激励着中华儿女团结奋进、开辟未来
D. 团结奋进、开辟未来的中华儿女被它激励着
18. 依次填入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崭露头角 义不容辞 气壮山河 汹涌澎湃
B. 崭露头角 义无反顾 气吞山河 波澜壮阔
C. 脱颖而出 义不容辞 气壮山河 汹涌澎湃
D. 脱颖而出 义无反顾 气吞山河 波澜壮阔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B. 实现了中华民族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C. 实行了中华民族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
D. 实行了中华民族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跨越;
【答案】17. B 18. D 19. A
【解析】
【17题详解】
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本题补写部分,从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上看,主语应该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排除CD两项;A项和B项相比较,A项主语与谓语搭配不当,B项的句子结构与前句一致,排除A项。分析可知,B项最恰当。故选B。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第一处,崭露头角:比喻突出地显露出才能和本领(多指青少年)。脱颖而出:比喻人的才能全部显示出来。本句强调中国共产党在关键时刻超出其他团体党派把才能全部显示出来,应用“脱颖而出”。
第二处。义不容辞:指道义上不允许推辞。义无反顾:为了正义而勇往直前,绝不犹豫退缩。本句强调肩负重任,绝不退缩。用“义无反顾”更好。
第三处,气壮山河:形容气概像高山大河那样雄伟豪迈。气吞山河:气势可以把山河吞没。形容气魄很大。本句重在突出气魄大,应用“气吞山河”。
第四处,汹涌澎湃:形容水流湍急、波浪相撞的样子,常用来形容声势浩大,波澜壮阔:比喻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本句形容历史进程雄壮浩大,宜用“波澜壮阔”。
分析可知,D项成语全都恰当。
故选D。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画线句子有两个病灶:一是“实行了……伟大飞跃”搭配不当;二是“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缺少介词“由”应该是“由近代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
B项,缺少介词“由”。排除B项。
C项,“实行……伟大飞跃”搭配不当。排除C项;
D项,“实行了……伟大跨越”搭配不当,同时缺少介词“由”。排除D项。
故选A。
【点睛】补写句子的方法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20.王刚给70岁的母亲在淘宝网购买了一款电暖器,担心母亲不会使用,请你根据下面说明书上的安全和注意事项,写一段文字,替王刚给他母亲讲解。(不超过60字)
安全和注意事项:
(1)产品必须接入与额定电压相符的电源上使用,使用过程中,人不要离开,要做到用完即关。
(2)产品运行时,表面温度会变高,为避免电器过热,禁止用任何类似衣物、毛毯、窗帘等物品将其覆盖。
(3)请不要直接在浴室、淋浴房或游泳池附近使用。
(4)不要在煤气或易燃易爆物品附近使用。
【答案】母亲,这电暖器使用起来很方便,插上电源,打开开关就可以了,不过要注意几点;不能在厨房和浴室使用,使用时不要在上面强盖衣服毛毯等物品,人离开时要记得关闭电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本题要求对一位70岁的母亲讲解电暖器的使用安全及注意事项。使用说明书多为书面语体,一些术语老年人听不明白。需要把使用说明书转换成老人能听得懂的口语。说明书的第(1)条,强调插上电源即可使用,人离开需要关闭电源。第(2)条强调使用时电暖气上面不能覆盖衣服毛毯等物品。第(3)条强调不能在浴室等水及蒸汽较多的地方使用。第(4)条强调不能在煤气等易燃易爆物品附近使用。可以把(3)(4)两条合并起来。另外,讲解时,需要有称呼,语言柔和、简洁,要好记。
21.下面是文章写作中有关写作材料收集后的处理方式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换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答案】材料收集后,要进行取舍和整理。材料的选取要适切题目,并注重特色;材料的整理,主要是整合同类,并删去冗繁的部分。
【解析】
【详解】试卷分析:题干是“下面是文章写作中有关写作材料收集后的处理方式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换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本题考查学生图表文转换的能力。首先解析流程图。此流程可从下往上读,材料处理分为两个方向,“取舍标准”和“整理方法”。然后再按照“取舍标准”和“整理方法”各自需要注意的事项整合即可。注意选择合适的关联词,注意字数有限制。
【点睛】这是一道图文转换的题目,图文转化的题目主要有解析徽标、解说题片、描述图片、分析统计图表和漫画等。图文转换的解题思路是:一是在读懂图表上下功夫。无论是图文转换,还是表文转换,甚至徽标转换,前提、要点都在一个“读”上。但就表文来说,要做好“读”的工作,需要先有一个整体把握,即对表头、表中文字、表脚(包括图示)有个综合把握。其次要根据“表”的不同特点去读。表格式要兼顾表格中的多个要素,尤其是“多”和“少”这两头。坐标曲线类要抓住曲线变化的特点;柱状饼状类要抓住各要素的比例分配及其变化情况。再次,特别关注数据,数据是表里最重要的要素,数据的变化,数据间的比较最能反映表中的问题、观点。此外,注意答题表述细节。如数词的运用,善于从纵向、横向、斜向等角度综合分析。
四、写作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山东烟台的那女士最近遭遇了一件烦心事。前不久,因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她想办理残疾证,而办证第一步是填写评残表。可前后跑了七八天,评残表还是没有拿到。问题出在居委会办理环节——在申领评残表到底要不要领导批条的问题上,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说不需要开批条,居委会工作人员则表示一定要见到领导批条,并拒绝跟领导沟通。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例文】
架起心灵的桥梁
假如心灵是河的两岸,那么沟通就会是架在这两岸之间的桥梁;假如心灵是两座大山,那么沟通就是紧挨着它们的山谷;假如心灵是两片树叶,那么沟通就是连接它们的枝条。我想,早在那一天起,我认识了沟通。
是那样一个清晨,天空黑压压的,显得很低很低,仿佛触手可及。狂风在窗外呼呼的刮着,好想拥有可以摧毁一切的力量。在屋内的压抑,与屋外无差。甚至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浓重的火药气味,好像只要有一点火星,便可以燃烧一切。这不为别的,只为了我前一晚没有整理好书包。我是多么的委屈啊!前一天我写作业写到很晚,便直接倒在床上睡着了。可大人却不能理解我。我气愤的背起书包,摔门而去。
到了学校,我赫然发现作业没有带,此时窗外已下起了倾盆大雨。正在焦急时,我感到有人拉了拉我。我抬起头,看见母亲正站在门口张望,她的手中拿着我的作业。我接过作业时,发现她的衣服已经湿了,可我的作业,却依然散发着墨香味。我转身进了教室,留下她站在门口欲言又止。
中午回到家,母亲拉着我在沙发上坐下。她告诉我,今天早上是她不好,没有顾及到我的感受,但也希望我能够体谅她。母亲的表情让我很难用言语来形容,很温和,却又透着一点严肃。
我为什么不答应呢?于是我很用力的点了点头。
那天午后的阳光,异常明媚。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鸟渐渐展翅,花蕾渐渐绽放,我们也渐渐长大。可沟通却离我们渐渐远去。那把沟通取而代之的是什么?是争吵,是愤怒,是一言不发。究竟什么才能把那一串串心结解开?不是争吵,不是愤怒,更不是一言不发。而是那被人们遗弃了的沟通。数一数,我们有多少次在跟父母争吵,又有多少次是在跟父母心平气和的交谈。我们究竟遗失了什么?是沟通,还是互相之间的信任。
原本是如此简单的一件小事,却被各种情绪夸张成如此惊心动魄的争吵。假如我们没有遗弃沟通,争吵声就不会回荡在天空;假如我们没有遗弃沟通,愤怒就不会乘虚而入;假如我们没有遗弃沟通,一言不发将会被尘封。
就让沟通再一次走进我们的生活,让它为我们的心灵打开最美好的一扇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写材料作文,首先要读懂材料,抓住主旨,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其次要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 ,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
【审题】山东烟台的那女士最近遭遇了一件烦心事。前不久,因母亲患有精神疾病,她想办理残疾证,而办证第一步是填写评残表。可前后跑了七八天,评残表还是没有拿到。问题出在居委会办理环节——在申领评残表到底要不要领导批条的问题上,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说不需要开批条,居委会工作人员则表示一定要见到领导批条,并拒绝跟领导沟通。
本题材料说的是居民为了办理残疾组,前后跑了七八天,评残表还是没有拿到,原因是居委会的两个环节没有沟通。由此可知,这则材料的重点应该在后半部分,即“在申领评残表到底要不要领导批条的问题上,居委会党支部书记说不需要开批条,居委会工作人员则表示一定要见到领导批条,并拒绝跟领导沟通”,由此可以得出以下几个写作方向:一是政务需要改革,提高办事效率;二是各级政府要提高为民服务意识;三是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参考立意:
1.政务服务改革;
2.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
3.担当精神和服务意识;
4.人际沟通的重要性。
素材准备:
1. 沟通是人与人的交流,是心与心的对话。有时它无需繁琐华丽的语言,只要你肯敞开你的心扉,让别人去拥抱你的热情,那么也许只要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就足以让人感到有一颗真诚的心在他面前跳动。
2. 沟通,是成长中的重要步骤,是心灵的桥梁。如果没有了心灵的桥梁,你将与外界隔绝,成为一个孤独的人。
3. 三人行,必有我师。你应该在社会中沟通,与他人学习长处。学习他们的生活经验,你将可以挑战人生中的艰难,突破障碍;学习他们的学习经验,你将可以在同龄中,考场上出类拔萃,成为群星中最耀眼的一颗!
4. 屠格捏夫和托尔斯泰由于文学见解和政治见解的分枝,曾多次发生过争吵。后来屠格涅夫经常住在法国,两人各奔东西,从不往来。时隔16年之后,托尔斯泰主动给侨居在法国的屠格涅夫写信,希望彼此消除这种隔阂。托尔斯泰写道:“我一想到你,很自然的联想到你的一切好的东西,因为对我来说,你对我的好处实在太多了。我记得,多亏你帮助我在文坛上出名,也记得,你曾经喜欢过我和我写的东西。”托尔斯泰还说:“假如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你原谅。”这封信使屠格涅夫特别感动,也特别高兴。一回到俄国,他就去拜访托尔斯泰,从此两人怨恨冰释,又和好如初。
5. 沟通要有技巧,沟通方法很多, 要靠我们自己一个一个地去摸索,去探求。
沟通是活的,不是死的。只要经常沟通才能让沟通发挥出它真正的作用,如果只靠一次简单的沟通解决问题,那么过不了多久,就会旧伤复发,你和原来与你和好的人误解会变得更大。屠格涅夫与托尔斯泰虽然只靠一封信就又和好如初,但他们呆在一起沟通时间比过去的分离时间还长。所以请记住,要和朋友、亲戚们多多沟通,才能增加彼此的感情,化解不必要的伤害与误解。
6. 戴尔·卡耐基的名言 :“如果你要别人喜欢你,或是改善你的人际关系;如果你想自己帮助自己也帮助别人,请记住这个原则:请和别人多多保持联络,保持沟通!”
7.
时空流转,积成一种过程。人类文明的枝干上,盛开着一朵奇异耀目的,流溢着异彩的鲜花——语言。语言是文明的沉淀,文明给予语言养分。语言是桥梁,连接着心灵的孤岛。语言是阳光,融化了心灵的坚冰。语言是缓缓流转的河流,贯通起沟通的海洋。
行文思路与结构: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作文,需要确定一个写作角度。比如从人际沟通重要性的角度立意。然后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标题。文章开头可以从材料引出论题,提出中心论点,也可以根据立意,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论证过程,需要运用若干条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事实部分要简略,分析要能围绕论点进行。论证部分的宜采用并列式、或对照式。论证过程中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最后需要总结全文,强化论点。
【点睛】写作材料作文,必须针对其“材料重要性”特点,采取有效的写作的策略,才能更好地写出高质量的考场作文,具体来说要特别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一、读懂材料,全面把握
读懂材料是材料作文写作的重要前提,没有读懂材料必然会模糊作文,以致出现偏题或者离题的现象,读懂材料必须全面把握,切不可断章取义,执其一端,而要抓住重点,明白内容,理清关系,理解中心,为立意奠定一个较好的审题基础。
全面把握材料和理解材料,不可从某一局部入手,只抓住片言只语不放,否则容易跑题。但是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语或语句,深刻理解其本质意义,这对于把握材料的中心很有帮助。
二、立意求准,力求新颖
材料作文也是“命意作文”,立意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的深刻与否和创新程度,因此,写材料作文,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要尽量在立意上求准求新。
所谓求准,就是要把握住材料的内容,牢记主题必须从材料中得来,切不可脱离材料,否则就容易写出失败之作。
所谓求新,就是要努力突破思维定势,超越一般人的惯常思路,应该发人之所未发,言人之所不能言,力争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在“新”字上下功夫,这样写成的文章才有希望焕发出创造的光彩。
三、使用材料,恰当巧妙
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在文章中的使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一般来说,引用材料有两种形式,即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化用)。根据文体的不同,使用材料也有不同,一般而言,写成议论文,开头最好引述材料,以便更好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他文体也不能完全脱开材料,要在恰当的地方直接和间接引用一下材料,否则容易造成于材料疏远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