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4.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南通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难以逃避的选择
张天行
在一个小城,住着两位哲学家,一位是有神论者,另一位是无神论者。两个人都一直努力要说服城里的人,以增加自己的追随者。他们使城里的人常感到迷惑。有时候,一个人会听其中一个哲学家讲话变成有神论者;然而又可能会被另一个说服而相信无神论者。——城市的很多人都对他们感到无所适从,有些厌烦了,全城的人都被搞得很混乱。
人们想要过安稳平静的生活,很多人对有神论和无神论并不十分关心。于是有人提议:“让他们两个人去辩论,不管谁赢,我们就跟着他,跟随胜利者总是稳妥的。”
在明澈的月光下,两位哲学家开始辩论。他们都有非常专业的逻辑修养,攻防是一流的,你来我往,辩论越来越激烈,听的人们一时难定输赢。
第二天早上,整个城市陷入了更大的混乱。原来他们互相说服了对方!那个无神论者变成有神论者,而有神论者变成无神论者!
结果有些出人意外,但我们还可以试着同情地理解,两位哲学家通过辩论,看到想到了问题新的方面,有了新的认识,从而转变立场——只要是真诚的,这应是容许的。也是异常果敢的举动。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哲学的根本问题本来就不像黑白的判断那么简单,当然更不是那么容易统一的。两位的主场换位在一定意义上昭示了问题的复杂性。
哲学家冯友兰曾云:专业哲学家的哲学,一定重视论证证据,其结论是“走进去”的;普通百姓的哲学观念仿佛是“跳进去”的。这话不可绝对化,普通百姓也有自己的人生体认支撑,与哲学家宗教家倡导的观念,也会有成隐成显的互动。
宇宙、人类从哪里来,又走向哪里?人生有意义吗?如果有,意义何在?人如何从有限走向无限?心灵精神是不断向上追求还是安于世俗红尘?什么社会体制有助于发挥人的潜能并通向和谐……这些问题仍或强或弱地撞击人的心灵。当今世界上,宗教家、哲学家们仍以各种形式到处游说……不言而喻,观念分歧还是巨大的,人们仍会在困惑中。
困惑不仅来自哲学家已有的不同理论,更源于人们自己对某种观念指导下展开的现实生活的体验观察。在人生的行进中,人们选择、可能放弃、再选择……类似的事在生活中上演着。有时回看他们有过的选择,差异之巨大,也不亚于两位哲学家的立场换位呢!是什么让人们说服内心,作出巨大的改变?这是不能简单回答的。
我们的依赖心是如此之重,许多事想着最好由其他人决定,我们只要循着方向前行就好了。也许,有些事这样也无不可,但要知道,涉及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过分信赖名人,搬弄经典,终究是替人数宝。明心见性还是自己修证的好,那才是属于自己的真实受用。
不可否认,困惑、内心的挣扎也是人生的一部分。让我们沉下心来,直面自己的心灵,循着良知的指引,自己选择,勇于承担,走出一条或不是坦途却沐浴人性光辉的路,从而推动社会汇入人类文明的大潮,奔腾向前。
1. 下列对文章引述故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以讲故事来开启论述,这种方式举重若轻,意味无穷,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
B. 文章开头讲述两位哲学家的故事,既引发了读者的兴趣又启发了读者的思考。
C. 文章开头叙述故事,本身就是巧妙证明论点的过程,证明了立场是可以转变的。
D. 文章开头两个哲学争论的故事情节合情合理,然而结局却不在人们的意料之中。
2. 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专业哲学家们的“走进去”即指在选择的时候通过重视论证与论据而得出相关结论。
B. 普通老百姓的“跳进去”即指在接受哲学观点时往往缺乏思辨而直接接受某种论断。
C. 这句在文章中间,结构上有承上启下作用,引出下文关于普通人应如何选择的思考。
D. 引用此句名人名言,作为理论依据,为普通百姓也有人生体认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当今世界宗教家、哲学家们仍因观念分歧而不停争论,人们仍会在困惑中继续选择。
B. 文章倡导人们应当遵循良知的指引,自己选择,这样才能走一条沐浴人性光辉的路。
C. 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不能信赖名人,搬弄经典,不然终究是替人数宝。
D. 文章阐释了选择虽然艰难却是一个无法逃避的命题,表达了作者对社会进步的期待。
【答案】1. C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同时关注选项叙述与文章内容表达的细微差别。本题要求选出“对文章引述故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文章开头叙述故事,……证明了立场是可以转变的”错误,从第一段来看,该段所叙述的故事应是证明了选择的艰难。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以及筛选分析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应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语境理解其内涵,最后与选项进行对比辨析,判断正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D项,“引用此句名人名言,作为理论依据,为普通百姓也有人生体认的观点提供理论依据”错误,文中划线句是“专业哲学家的哲学,一定重视论证证据,其结论是‘走进去’的;普通百姓的哲学观念仿佛是‘跳进去’的”,这里指出专业哲学家和普通百姓哲学观念的不同,此句话不是“普通百姓也有人生体认”这一观点的理论依据。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分析归纳内容要点,并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C项,“……不能信赖名人”错误,说法过于绝对化,倒数第二段说的是“但要知道,涉及人生社会特别是内心信仰的大问题,过分信赖名人,搬弄经典,终究是替人数宝,由此可知,应该是不能过分信赖。
故选C。
【点睛】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
,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青少年时期对一生健康至关重要。许多家长认为运动影响学习、耽误时间,却没有意识到青少年时期不仅是学习的黄金期,更是体质养成的关键期。家长的不正确认识,造成很多孩子在本该生龙活虎的年纪成了快走几步都要喘的小胖墩,长大后很容易成为“三高”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猎物”。
事实上,为推动全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质问题,近年来各地推出了不少政策措施。例如,江西省明确2019年中考体育科目分值增加至55 分,2020年增加至60分;云南等多地把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总体近视率和体质健康状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国外的经验做法同样值得借鉴。美国政府通过奖励定期开展体育活动的青少年,有效改善了这一群体由于身体活动减少导致的健康问题;加拿大对青少年子女开展适当运动的家庭给予税收优惠等。
(摘编自《近视、肥胖、耐力差,好日子为何没换来青少年好体质?》,半月谈网2019年4月8日)
材料二:
短短一年时间,已经有10万多名青少年成为全国小篮球联赛的参与者,这一新兴青少年联赛颇受欢迎。但与很多人关心的如何从中选拔优秀运动员的想法不同,篮协主席姚明呼吁做大基数、降低门槛、避免筛选,这些思路显然更有助于中国篮球的长远发展。诚然,一个国家篮球水平如何,很大程度要靠竞赛成绩来体现。但向更深层次溯源,竟赛成绩只能从强大的群众基础中来。
其实不只是篮球,足球、羽毛球等竞技体育水平提升,都建立在群众体育发达,尤其是青少年体育活跃的基础之上。搞好青少年体育的关键,在于搞好学校体育。一方面,要充分保障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通过课程、场地、教练人员等软硬件的配备,让青少年在学校里对运动产生兴趣,并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另一方面,对有条件的体育项目,要完善不同层级的校园体育联赛。体育的魅力就蕴藏在比赛之中,通过竞争磨炼技能、锻炼精神,这对青少年身心成长大有裨益。
(摘编自《发展青少年体育,重在普及》,广州日报大洋网2019年3月13日)
材料三:
目前,各地中考招生时,体育考试分数占比越来越大。但是,到了高中和大学阶段,体育教育就开始被文化课挤压,学生体质开始下降。针对这一现象,许多高校都采取了体育教育加码措施。以浙江大学为例,该校对2018级起的本科生体育课程教学实行改革。除了将原来每学期36课时的体育课提升至54课时,还将每天下午的“第十节课”统一安排为体育活动时间。
事实上,劳动也能培养学生的体魄,锻炼其意志品质。“可以通过校园劳动、学工学农、志愿服务等方式,为中小学生开设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提供劳动锻炼的机会。”民进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胡卫还表示,可以倡导在家庭中进行劳动教育,通过家校合作,通过学校对家长的引导,推动劳动教育润物无声地进入每一个家庭。
(摘编自(《<中国青年发展报告>: 近视眼、肥胖等成为青少年常见疾病》,上海教育新闻网2019年月9日)
材料四:
正在热播的青少年运动竞技节目《运动不一样3》,以全新升级的内容和形式,将竞技体育和网络游戏结合在一起,引导青少年参与到全民运动中来,成为收视热点和网络热门话题。
《运动不一样3》设有“应战吧冠军”“超能标杆赛”“三方抢位赛”“终极对决”四个环节,前两个侧重向运动名将请教,后两个则侧重于团队竞技的配合。其中,又以“应战吧冠军”最吸引人眼球。在这个环节中,青少年选手将挑战体操、蹦床、击剑、羽毛球、田径等多路世界冠军。邢傲伟、史冬鹏、郑洁、郭跃等体育名将,不仅会做出“榜样展示”,传授体育运动专业知识,还将按规则增加“冠军难度”应对孩子们的挑战。比如史冬鹏要在“泡沫障眼法”下跨栏;邢傲伟要挑战1.8米的“最强跳马”,并必须落点在一个半米见方的区域内。
除了向冠军请教、挑战冠军,节目还结合青少年的力量和技能,设定了考验策略制订、团结协作和智力分析等的趣味挑战。如与时间赛跑的“穿越大风车”考验敏捷度和反应力,“算数插旗”考察计算能力、集中力与爆发力……这些精心设计的项目不仅调动了孩子们参与运动的积板性,更让孩子在运动中学会了不畏挫折,团结合作,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竞技精神。
(摘编自《青少年体育节目可以更有趣》,《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4月6日)
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少年时期不重视参与体育活动,不培养好的体质,会直接导致成年后患上“三高”和心血管疾病。
B. 青少年联赛不应只立足于选拔优秀运动员,通过比赛发掘体育魅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同样意义重大。
C. 竞技体育的竞赛成绩固然重要,但要提升其水平,发达的群众体育,尤其是活跃的青少年体育必不可少。
D. 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方式很多,并不一定只能通过体育课或体育比赛,参与劳动也是进行锻炼的一种方式。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青少年的体质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除了过多文化课占用了体育运动时间,还有家长对青少年体质问题关注不够。
B. 中国增加体育科目分值、美国和加拿大的奖励和优惠政策,表明国内外都在努力提升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C. 《运动不一样3》传达体育运动专业知识,又结合青少年的力量和技能设定游戏,体现了其专业与科学的特点。
D. 将竞技体育与游戏相结合,邀请冠军参与,增加挑战的趣味性,这些都可以成为青少年运动竞技节目的亮点。
6. 结合材料思考,怎样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
【答案】4. A 5. B
6. ①家长和学生重视体育,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的时间;②政府和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质状况,借鉴国外经验,通过各种政策促进青少年开展体育活动。③学校提供完善的体育运动的硬件和软件,提高体育科目的地位,引导并提倡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开展劳动教育。④媒体精心设计竞技运动类节目,调动青少年参与运动的积极性。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
A项,“会直接导致”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长大后很容易成为‘三高’以及心血管疾病的‘猎物’”。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
B项,“说明国内外都在努力提升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错误,从材料一最后一段来看,国外的做法与学校教育无关。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本信息,探究文本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结合材料思考,怎样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发展”,然后到文中圈出一些错误的认识和做法,由此提出正面的建议;还可以圈出直接提出建议的文字并进行概括;最后还可以借鉴成功的经验。
如材料一“许多家长认为运动影响学习、耽误时间,却没有意识到青少年时期不仅是学习的黄金期,更是体质养成的关键期。家长的不正确认识,造成很多孩子在本该生龙活虎的年纪成了快走几步都要喘的小胖墩”,由此可以概括出第一点。
如材料一第二段“事实上,为推动全社会重视青少年体质问题,近年来各地推出了不少政策措施”和第三段“国外的经验做法同样值得借鉴。美国政府通过奖励定期开展体育活动的青少年,有效改善了这一群体由于身体活动减少导致的健康问题;加拿大对青少年子女开展适当运动的家庭给予税收优惠等”,可以概括出第二点。
如材料二第二段“搞好青少年体育的关键,在于搞好学校体育。一方面,要充分保障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通过课程、场地、教练人员等软硬件的配备,让青少年在学校里对运动产生兴趣,并具备一定的运动能力。另一方面,对有条件的体育项目,要完善不同层级的校园体育联赛”,可以概括出第三点。
如材料四“正在热播的青少年运动竞技节目《运动不一样3》,以全新升级的内容和形式,将竞技体育和网络游戏结合在一起,引导青少年参与到全民运动中来,成为收视热点和网络热门话题”,可以概括出第四点。
【点睛】客观选择题侧重对文本内容的把握,每个选项涉及的答题区域往往是一则材料或一则材料的局部,或四个选项的答题区域虽然来自多则材料,但也往往围绕一个共同大方向。考生要会读,就是会读文或图表,会读选项。会读文或图表指能读出文本陈述的事实及核心、文本列举的数据及其差异、材料显示的作者的观点和态度等信息点;会读选项就是阅读试题选项时能读出选项命题者命题的侧重点。还要细对,就是精细对点,把读文或读图读出的信息点与选项的命题点进行细致对照。命题者往往会在细处着手,这就需要考生细心筛选信息点和命题点。接着就要严排查,就是在细对的基础上严格排查四个选项,发现选项与原文信息不一致的地方,进行确定答案。
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画竹
杨海燕
林馨突然有种冲动,她要学画。
林馨喜欢水墨画的韵味,她嫌牡丹太复杂,荷叶不够清爽,兰花又太单薄,当她看到郑板桥的竹子时,目光顿时定住了,清秀俊逸、风姿绰约,正是她喜欢的风格。竿直叶清,看着不复杂,林馨决定先从画竹入手。
看着容易,下笔却难。林馨挥笔一画,画的不是竹竿,而是粗陋的树枝了,再画叶子,不是糊成了一团墨,就是轻飘飘的,没有竹叶的生气。
林馨不气馁,每天晚上坚持画两小时。慢慢地,树枝里有竹竿的影子了,叶子也有风动的感觉了。
再后来,什竿挺而韧了,竹叶也婀娜多姿了。
林馨每天挑选一张最好的墨竹作品发到朋友圈里,让亲友们见证她的绘画历程。
朋友圈里点赞的人越来越多,留言也由最初的鼓励变成夸奖。
一日,朋友圈有人留言:馨,我要一幅挂在我新家的书房里,肯定清雅得很。
林馨顿时热泪盈眶,在自己平淡的人生中,没有比画作得到别人的认可还让人高兴的事了。
林馨一天天画下去,要画的朋友也一天天多起来。
一天,闺密云霞带着一个陌生人来林馨家。陌生人有些拘束地把一提篮大闸蟹放到茶几上,有些不好意思地搓搓手:“林老师好!我在云霞姐家看见您的画,我很喜欢,就央她来求您的画了。”云霞快言快语接道:“他是我表弟,非要买你的画,我说你是我的老闺密了,不要钱的,这不,他就买了大闸蟹来。”
“你是我们心中的画家了。”云霞浅笑盈盈。
画家?这是林馨从没想过的一个身份。
能成为画家吗?为什么不能成为画家呢?
再提笔时,林馨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
她努力想画得更好一些,最好能画出郑板桥的神韵。
可是,提笔的手却有些抖,画出的墨竹暗涩、俗不可耐,不要说是进步了,就连原来的水平也达不到了。
林馨连揉了几张宣纸,最终没能画出一幅画来。
这是怎么了?林馨烦躁不安,她掷笔自问,画没进步,反倒连绘画的乐趣也丢得一干二净了。
一连数日,林馨不再绘画,恹恹地,对什么也提不起兴趣来。
这天,云霞打来电话:“馨,是不是病了?咋几天不发朋友圈了,朋友们都想欣赏你的竹子呢。”
“我不画了 ,我的画没有价值,我也找不到我的价值。”林馨沮丧地回答。
“馨,你想太多啦!能画出名堂来固然好,画不出名堂来,只要每天画得开心就好,再说,你的画给朋友们带来快乐,不也是挺好的嘛!”电话那头,闺密的声音像黄鹂一样清脆,顿时驱散了林馨心头的雾霾,人立时也跟着鲜活起来了。
我咋迷失了画画的初衷呢?放下电话的林馨暗暗责怪自己。她又习惯性地来到离家不远的竹林里,一缕清辉洒在身上,温和得似母亲的手轻抚着她,一股暖流悄然荡漾在她心间。
(选自《昆山日报》,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林馨喜欢水墨画的韵味,她学画选择从画竹入手,是因为她喜欢竹具有的清秀俊逸的品格。
B. 林馨学画的初衷就是喜欢,她将自己的作品发到朋友圈是想让亲友们见证她的绘画历程。
C. 文中的次要人物“云霞”对于主要人物林馨的刻画以及小说所反映的主题都有着积极作用。
D. 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采用了多种技法,既有正面的细节描写,也有环境等的侧面衬托。
8. 请简要分析“云霞买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
9. 探究小说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丰富意蕴?
【答案】7. A 8. 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引出下文林馨因焦躁不安而丢失绘画乐趣;照应上文,表明林馨的绘画已小有成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使故事情节曲折,更具可读性。
9.
①运用细节描写,表现主人公已经放下了心中的负担,心情舒畅。②主人公在困顿之后,学会了精神的回归,找回迷失的自己。③揭示小说的主旨,做人不可为名利所困,应永葆初衷。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形象(包括人物形象、物象和景物特点)分析,思想情感赏析,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如本题“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立足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A项,“她学画选择从画竹入手,是因为她喜欢竹具有的清秀俊逸的品格”错误,从文章第二段来看,“竿直叶清,看着不复杂”是选择从画竹入手的原因。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简要分析‘云霞买画’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然后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作用。
先看“云霞买画”的内容,在这部分中,买画男子说“林老师好!我在云霞姐家看见您的画,我很喜欢,就央她来求您的画了”,云霞说“你是我们心中的画家了”,这些内容展现出画作之优秀;“画家?这是林馨从没想过的一个身份”“能成为画家吗?为什么不能成为画家”“再提笔时,林馨对自己的要求就高了”,云霞买画让林馨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也让林馨忘记画画的初衷。
接着分析这一内容与上文和下文内容的关联,上文写林馨的画越来越受欢迎,求画的人越来越多,由此出现“云霞买画”这一情节,故与上文这一内容形成照应;再看下文,林馨因为云霞买画而对自己有更高的要求,自然引出下文林馨因焦躁不安而丢失绘画乐趣。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探究小说最后一段划线句子的丰富意蕴”,然后分析最后一段的含义和效果,分析与主旨之间的关联。
“她又习惯性地来到离家不远的竹林里,一缕清辉洒在身上,温和得似母亲的手轻抚着她,一股暖流悄然荡漾在她心间”,“清辉洒在”“轻抚”“暖流荡漾”等词语展现出林馨的变化,结合上文林馨在云霞买画之后因为烦躁无法作画,经过云霞的开导驱散了她“心头的雾霾,
人立时也跟着鲜活起来”,她找到了自己作画的初衷,这些词语展现出人物心情的变化,她已经放下了心里的负担,找到迷失的自己。
从主旨的角度来看,小说写林馨作画,一开始因兴趣而投入,后来为名所累,结尾林馨找出作画的初衷,由此可以看出,小说借助这一故事告诉人们,人在生活中不能为名所牵累,不能忘记自己做事的初衷。所以小说的结尾揭示了小说的主旨。
【点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为,结构上:总领全文或总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也可以从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如渲染、烘托.……气氛等。文章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等。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考虑对情节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考虑对塑造人物或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有,如果段落用了某种修辞,还有从该修辞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周必大字子充。少英特,父死,鞠于母家,母亲督课之。绍兴二十年,第进士,授徽州户曹。中博学宏词科,教授建康府。孝宗践祚,除起居郎。侍经筵,尝论边事,上以蜀为忧,对曰:“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应诏上十事,皆切时弊。
权给事中,缴驳不辟权幸。久之,除秘书少监、兼直学士院,兼权兵部侍郎。一日,诏同王之奇、陈良翰对选德殿,袖出手诏,举唐太宗、魏征问对,以在位久,功未有成,治效优劣,苦不自觉,命必大等极陈当否。退而条陈:“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上善其言,为革二弊。江、湖旱,请捐南库钱二十万代民输,上嘉之曰:“卿不迎合,无附丽,朕所倚重。”除兵部侍郎,寻兼太子詹事。奏言:“太宗储才为真宗、仁宗之用,仁宗储才为治平、元祐之用。自章、蔡沮士气,卒致裔夷之祸。秦桧忌刻,逐人才,流弊至今。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
乞归,弗许。除参知政事,上曰:“执政于宰相,固当和而不同。前此宰相议事,执政更无语,何也?”必大曰:“大臣自应互相可否。自秦桧当国,执政不敢措一辞,后遂以为当然。陛下虚心无我,大臣乃欲自是乎?惟小事不敢有隐,则大事何由蔽欺。”上深然之。久旱,手诏求言。宰相谓此诏一下,州郡皆乞振济,何以应之,约必大同奏。必大曰:“上欲通下情,而吾侪阻隔之,何以塞公论。”拜枢密使。上曰:“若有边事,宣抚使惟卿可,他人不能也。”上诸军升差籍,时点召一二察能否,主帅悚激,无敢容私。创诸军点试法。
淳熙十四年,拜右丞相。十六年,拜左丞相。庆元四年,薨,谥文忠。有《平园集》。
(选自《宋史·周必大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B. 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C. 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D. 陛下练兵以图/恢复而将数易/是用将之道未至/择人以守郡国而守数易/是责实之方未尽/诸州长吏倏来/忽去吏奸何由可察/民瘼何由可苏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博学宏词科”也作“博学鸿词科”。“博学宏词科”是封建王朝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为制科之一种。
B. “教授”原指传授学业,后成为学官名。教授之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 “经筵”是为讲论经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宋代始称“经筵”,置讲官,以翰林学士或其他官员充任或兼任。
D. “权”指暂时代理官职,与“摄"“假”“署”“行”“转”意思一样,文中指周必大暂代给事中这一职位。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周必大受母教诲,学业有成。年少时父亲去世,由母亲娘家抚养,母亲亲自教授他学业,他在绍兴二十年时考中进士。
B. 周必大为官刚正,不避权贵。皇上问他治政好坏时,周必大一一陈述,连皇上都赞赏他不迎合别人,不附会权贵。
C.
周必大治政有方,重视人才。他的建议多得到皇上的肯定,任参知政事期间,还奏请皇上闲暇之时储备人才。
D. 周必大考察将帅,严格有法。对各位统帅呈上的升迁名单,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并考察其才能,统帅们不敢徇私。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民久困,愿诏抚谕,事定宜宽其赋,则安矣。
(2)上欲通下情,而吾侪阻隔之,何以塞公论。
14. 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吏当广所失亡多 判决 四维不张 纲纪
遍赞宾客 赞扬 吊民洛汭 慰问
B. 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扶持 三人亡马步行 没有
五霸之伐 功绩 汝等出入游从 交往
C. 赏群臣及当坐者各有差 治罪 而公子亲数存之 问候
知与之为取 给予 乐天顿首 磕头
D. 枉车骑过之 拜访 其意不厌 满足
古人与稽 探究 直谅多闻 原谅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蜀地的人民长期困顿,希望陛下下诏抚慰谕示,事情安定后再减免当地的赋税,这样蜀地就可以安定了。
(2)皇上想了解下面的情况,而我们却要加以阻拦,怎么可以堵塞公众的言路呢? 14. C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
“图”意思是“图谋”,“图谋”的内容是“恢复”,即“恢复国土”,故“图”后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倏来忽去”的主语都是“诸州长吏”,意思是“各州官吏一下子上任一下子罢职”,故不能断开,排除B项。
故选C。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D项,“‘权’指暂时代理官职,与……‘转’意思一样”错误,“转”应指调动职务。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C项,“任参知政事期间,还奏请皇上闲暇之时储备人才”错误,从文中来看,第二段说“除兵部侍郎,寻兼太子詹事。奏言:‘太宗储才为真宗、仁宗之用……愿陛下储才于闲暇之日’”,由此可知,应为任兵部侍郎时奏请皇上闲暇之时储备人才。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困”,困顿;“愿”,希望;“诏”,下诏;“抚谕”,抚慰谕示;“宜”,应该;“宽”,宽免,减免;“安”,安定。(2)中,“上”,皇上;“通”,了解;“下情”,下面的情况;“吾侪”,我辈;“何以”,拿什么,宾语前置句;“公论”,公众的言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
A项,“遍赞宾客”意思是“向宾客引见”,“赞”应为“介绍”;
B项,“三人亡马步行”意思是“三人丢失了马徒步行走”,“亡”应为“丢失”;
D项,“直谅多闻”意思是“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谅”应为“信实”。
故选C
【点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名词断句法。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然后考虑:什么人,办什么事情,采用什么方式,取得什么结果等。(找动词)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虚词断句法。①文言文中常见放在句首的发语词有:夫、盖、焉、惟、斯等等;②放在句尾的语气词有:也、矣、乎、哉、与(欤)、焉、耶(邪)等等;③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④有些复音虚词大体上都位于一句话的开头,这些词前一般要断句。比如: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于是、虽然、至于、是故、向使、纵使等等。⑤疑问语气词: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⑥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对话标志断句法。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根据上下文判断对话双方,来断句。语序句式断句法.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格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帮助。文言文也是讲究修辞的,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句式整齐,四六句多,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利用这两大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
参考译文:
周必大字子充。年轻时杰出优秀,父亲去世后,由母亲的娘家抚养,母亲亲自教授他学业。绍兴二十年,周必大考中进士,任徽州户曹。后又通过博学宏词科的考试,任建康府学馆的教授。宋孝宗即位以后,(周必大)被任命为起居郎。有一次在经筵上讨论边防事务,孝宗对蜀地的情况感到担忧,周必大回答道:“蜀地的人民长期困顿,希望陛下下诏抚慰谕示,事情安定后再减免当地的赋税,这样蜀地就可以安定了。”应天子的诏命上书列了十件事,都切中时弊。
(周必大)暂代给事中之职,他上奏辩驳,不避权贵。过了一段时间,又担任了秘书少监,兼任直学士院,兼代理兵部侍郎。一天,皇上令周必大同王之奇,陈良翰到选德殿回答问题,皇上从袖中拿出手诏,以唐太宗与魏征的问答为例,说自己在位已久,而功绩未成,治政的好坏,自己也不能清楚掌握,命令周必大等人尽力上言相告妥当与否,不要避讳。告退后周必大一一上疏:“陛下训练士兵以图谋恢复国土而将领多次更换,这是用将的法则未掌握好;选择人戍守郡国而郡守多次变换,这是把责任落在实处的方法不完善。各州官吏,一下子上任一下子罢职,官吏奸邪如何得以考察清楚,百姓疾苦怎么可能得到缓解!”皇上认为他的话很对,于是革除了这两种弊端。江、湖二州干旱,周必大请求捐出南库钱二十万代民缴税,皇上赞赏周必大说:“你不迎合别人,不附会权贵,我十分倚重你。”周必大拜为兵部侍郎,不久兼任太子詹事。(周必大)上奏说:“太宗储备人才为真宗、仁宗所用,仁宗储备的人才一直到治平、元祐时期还是国家栋梁。自从章惇、蔡京挫伤士人志气,最终导致边境异族的灾祸。秦桧嫉妒刻薄,驱逐人才,其弊端遗留至今。希望陛下在闲暇之时储备人才。”
周必大乞求回乡,未得到批准。(后来)任参知政事,皇上说:“执政与宰相,本来应当和而不同。在这之前宰相议论某事,而执政再没有什么可补充的了,这是为什么?”周必大说:“大臣本来应该互有不同。自从秦桧当权后,执政不敢讲一句话,以后便认为这是理所当然。陛下虚心请教,抛开自己的尊严,大臣哪敢自以为是?只要小事不敢隐瞒,那么大事又有什么理由要隐瞒?”皇上深以为然。长久干旱,皇上手诏征求直言。宰相认为这个诏令一发下去,各州郡都会乞求赈济,如何应付这种情况?于是约周必大一起上奏。周必大说:“皇上想了解下面的青况,而我们却要加以阻栏,怎么可以堵塞公众的言路呢?”(周必大)被任命为枢密使。皇上说:“如果边境出事,宣抚使之职只有你可胜任,别人不行。”各位统帅呈上各军升迁名单,周必大不时点名召见一二人考察其才能优劣,统帅十分恐惧,不敢容有私情。(周必大)创造了诸路军队选拔考试的方法。
淳熙十四年,(周必大)任右丞相。十六年,任左丞相。庆元四年,(周必大)去世,谥号文忠。有著作(平园集》。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友①
韦应物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②,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注]①唐徳宗建中四年(783),韦应物出为滁州刺史。他在夏末离开长安赴任,经洛阳,舟行洛水到巩县入黄河东下。这诗便是由洛水入黄河之际的即景抒怀之作,寄给他从前任洛阳县丞时的僚友。②伊岸:伊水畔。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由广处入景,写伊洛河畔秀美的风光,青山夹着绿水一路向东,东南山势开阔,与黄河相通。
B. 颔联从细微处渲景,诗人的视角不断变化,远处的寒树,近处的乱流,由远及近,而且化动为静。
C. 颈联诗人由眼前清廓景象想起了伊水边的破败孤村,而抬眼所见的南飞孤雁则恰似诗人自己。
D. 本诗描写了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即景抒怀,所抒之情与前面的描写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16. 诗的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5. B 16. ①诗人告诉洛阳的僚友们,“我”的心就像这大河上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听任自然。②诗人觉得自己无力改变现实,即使到滁州赴任也难以实现自己的济世之情、奋斗之志。③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伤感、苦涩之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B项,“化动为静”错误,颔联描绘“稀疏的树木远在天边隐约可见,夕阳映照在汹涌的河水中忽暗忽明”,应是化静为动。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思想内容的能力。答题中指出技巧后要分析诗歌如何运用了这种技巧,还要结合诗歌的思想内容分析技巧的表达效果。本题要求是“诗的最后两句意蕴丰富,请联系全诗简要分析”,首先,要理解诗的字面意思,“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是说“我”要告诉在洛桥漫游的做官的朋友,“我”的心思就像不拴系的小船随波逐流。其次,根据诗句之意描绘画面,揣摩诗句要表达的意思。再次,根据全诗内容进一步分析诗人的情感。他看到的眼前的景象,使他更为无奈而忧伤。遥望前景,萧瑟渺茫:昔日伊水孤村,荒凉冷落;朔风一雁,恰似诗人只身东下赴任,知时而奋飞,却济世无望。他想起了朋友们的鼓励和期望,感到悲慨而疚愧,无奈寻求精神自由。
【点睛】诗歌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将进酒》中 “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充分肯定和屡遭失败后不肯屈服的倔强性格。
(2)《李凭箜篌引》中“______,______”两句,用大胆超奇的想象,把音乐的强大魅力和石破天惊、秋雨霶霈的景象紧紧联系起来。
(3)《菩萨蛮(小山重叠)》中“_____ ,______”两句,用反衬手法,写出女主人公独处深闺,满怀惆怅的形象。
【答案】 (1). 天生我材必有用 (2). 千金散尽还复来 (3). 女娲炼石补天处 (4). 石破天惊逗秋雨 (5). 新帖绣罗襦 (6). 双双金鹧鸪
【解析】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的识记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不到分数。本题要注意如下字词:材、娲、炼、逗、帖、襦、鹧鸪。
三、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批评者通过突破狭隘与打破局限而形成共识,在客观对象和主观解读的基础上,进行一致性体认与规律性认知,从而真正发现文学发展的特性与规律,是文学批评期待达成的目标之一。但面对同一个作家、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批评者有自己的独特发现,亦是文学批评的必然。( )。当批评的对象过于复杂,难以概括,必然会在众多批评者之间,形成“差异化”理解与“多样化”解读,此时,当然不能因强调“共识”,而减弱对批评对象的全面而丰富的 。此外,诸多有自己独特见识与新颖见解的批评者,也会从各自的视角,进行“只眼独具”的解读和“ ” 的阐述,时常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 ,给人以独到的启示。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接受和理解。但经过时间的淘洗,随着认知的拓展,这种“偏见”终会获得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可。而此种“偏见”当然越多越好。它能够打破人云亦云、众口同辞的固有格局,引发文学界真正的思考与辩证的认知,把真正的好的作家作品 出来,把文学批评引向全面而深入,从而引导甚至促进整个文学的繁荣发展。从此意义而言,“偏见”也有其可深思细究之价值。
18.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诠释 匠心独具 真知灼见 甄别 B. 阐释 匠心独具 一得之见 挑选
C. 阐释 蹊径独辟 真知灼见 甄别 D. 诠释 蹊径独辟 一得之见 挑选
19.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因而,不应排除可能出现另一种形态的“偏见”
B. 因而,不应排除“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
C. 因而,不可能排除“偏见”出现的另一种形态
D. 因而,不能排除“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
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理解和接受。
B.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中,一时之间难于被理解和接受,甚至不同流俗,曲高和寡。
C.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中,一时之间难于被接受和理解,甚至不同流俗,曲高和寡。
D.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接受和理解。
【答案】18. C 19. B 20. A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诠释”,说明,解释;“阐释”,阐述并解释;语境是说对批评对象的全面而丰富的阐述并解释,应使用“阐释”;
第二处,“匠心独具”,独创性的运用精巧的构思;“蹊径独辟”,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结合“从各自的视角”和“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等信息可知,语境应是强调“新风格”“新方法”,应使用“蹊径独辟”;
第三处,“真知灼见”,正确而透彻的见解;“一得之见”,自己对某个问题的一点肤浅的见解;“与众不同”“给人以独到的启示”说明这种见解应是正确而透彻的,应使用“真知灼见”;
第四处,“甄别”,审查辨别(优劣、真伪);“挑选”,从若干人或事物中找出适合要求的;由“出来”可知,此处应是说把真正的好的作家作品辨别出来,应使用“甄别”。
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前面说“面对同一个作家、同一部作品,不同的批评者有自己的独特发现,亦是文学批评的必然”,既然是“必然”,这说明不应排除“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这就确定括号中的内容;
分析四个选项,“不可能”和“不能”都过于绝对,与上文衔接过于生硬,故可以排除CD两项;
“‘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与“可能出现另一种形态的‘偏见'”两句在语意上有所不同,结合上下文来看,前者更严密合理,故排除A项。
故选B。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
“它们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接受和理解”, “被接受和理解”语序不当,应先“理解”,再“接受”,排除CD两项;
从文意上讲,“不同流俗,曲高和寡”与“一时之间难于被接受和理解”之间也有递进关系,排除BC两项。
故选A。
【点睛】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下面是某班会上班长的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当之处,请找出并作修改。
今天的班会主题是“如何建设良好的班风”,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可以说是金玉良言,从不同方面为班级建设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作为班长,我从内心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班风的好坏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在此我谆谆告诫大家一定要携起手来,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我们的班风有一个彻底的改变。这是首当其冲的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
【答案】①“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可以说是金玉良言”改为“刚才大家畅所欲言”;②删去“从内心”;③“班风的好坏”改为“良好的班风”;④“谆谆告诫”改为“希望”;⑤“这是首当其冲的事情”改为“这是当务之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得体性。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面是某班会上班长的总结发言,其中有五处语言表达不当之处,请找出并作修改”,然后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使用的对象以及对象之间的关系分析是否得体。
第一处,“刚才大家的发言都可以说是金玉良言”中“金玉良言”不当,所谓“金玉良言”,比喻非常宝贵的劝告或教诲,而此处是就“如何建设良好的班风”提出的建议,不存在“劝告或教诲”;
第二处,“我从内心向你们表示由衷的感谢”中“从内心”和“由衷”重复赘余,所谓“由衷”意思是衷心的,出自内心的,发自肺腑的,也指出自内心的情意和向别人指出自内心的情意,故应删除“从内心”;
第三处,“班风的好坏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不合逻辑,属于两面对一面,“好坏”是两面,而“提高学习成绩”是一面;
第四处,“我谆谆告诫大家”不当,“谆谆告诫”,恳切耐心地劝告,此处班长与大家都为学生,故不当;
第五处,“这是首当其冲的事情”不当,“首当其冲”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遇到灾难,此处属于望文生义,误用为“首先”,且此处的“这”是指建设良好班风,这是好事。
22.学校阅读节,在《呐喊》作品交流的环节中,李倩向同学们介绍了《故乡》,接下来将由陈华介绍《孔乙己》。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两个同学介绍的内容衔接起来。
要求:(1)串联词要扣住文章内容;(2)100字左右。
【答案】刚才李倩同学带领我们跟着鲁迅先生的脚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儿时熟人闰土和杨二嫂的变化,让我们体会到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压榨下的苦痛与麻木,让我们看到中国农村凋零破败的真实情景下面我们跟随陈华同学去认识鲁迅笔下一位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而走向死亡的读书人——孔乙己。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考生为“主持人写一段串联词,将两个同学介绍的内容衔接起来”,然后要回顾两个节目中间串联词的拟写要求,再分析两个节目之间的关联点,最后借助诗化的语言进行拟写即可。作为两个节目之间的串联词首先要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要对上一个节目简要小结,又要对下一个节目作观赏提示,使观众的思绪和注意力在“画外音”氛围中作蒙太奇式的切出、切入;在总结上一个节目或引出下一个节目的时候,可以结合节目的内容或者表演者的表演或者给观众带来的感受进行拟写。如本题上一个节目是李倩向同学们介绍《故乡》,拟写串联词的时候可以对《故乡》塑造的人物、揭示的主旨进行总结;下一个节目是陈华介绍《孔乙己》,拟写串联词的时候可以抓住孔乙己的形象或者作品的主旨。
四、写作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有人说: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因为忘记过去就是背叛;也有人说:我们应该忘记过去,迎接未来,开启崭新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来说会有这样的思考,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会有这样的思考,在很多领域都会有这样的思考。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
【答案】【例文】
忘记过去,重新开始
人的曾经也许辉煌,也许黯淡。有的人沉醉于昨日的成功,裹足不前;有的人追悔于昔时的失败,怨天尤人。他们的余生因为过去而被禁锢,他们走不出过去的影子,终碌碌无为。所以,人就应该适时的忘却过去,让时间淹没曾经的成功或失败,把握住现在,重新开始,这样才会获得成功。
过去是尘封的岁月,是时间的倩影,它对于我们不过是对自己曾经的见证,它既决定不了现在,更影响不了将来,所以,只有懂得忘却过去,重新开始的人,才会把握现在,走向成功。当居里夫人因为镭的发现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她没有沉醉于自己的荣誉之中,没有迷失在成功荣光里,而是将那块奖牌收入储藏室。再一次投身到科学实验中,投身于那繁杂的工作中,最终,她再一次获得诺贝尔奖。这一切都因为她没有陶醉于自己曾经的辉煌而迷失了人生的方向,她适时的忘却了过去的一切,重新开始,经过自己的努力,又一次登上科学的巅峰。她忘记过去,就是在把握现在,重新开始,放眼未来,最终她在科学的征途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获得成功。
然而,又有多少人陶醉于曾经的荣誉,消磨余生;又有多少人纠结在过去的挫折,一蹶不振。老年的爱迪生因为曾经的巨大辉煌,心高气傲,不思进取,最终,他在他的余生一事无成;诗人海子因为忘记不了过去的自己,无法融入社会,与现实脱节,竟卧轨自杀,让他扼腕长叹。他们人生最后的失败都是由于无法正确的面对过去,无法忘记过去,重新开始,爱迪生若能忘掉曾经的成功,为人生清零,他在老年可能会有更大的突破;海子若是忘却那些曾经的伤悲,重新开始,他的人生也可能获得成功。所以走出过去的阴霾,重新开始,人才能走向成功。
诚然,忘却过去,重新开始只是成功路上的开端,人要获得成功更需要自身的努力。只有忘却过去,把握现在,执着的追求心中的梦想,不言放弃,坚持不懈,人才能在未来的时光中走向人生的巅峰,通向成功的彼岸。
生命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河,你和我都只不过是匆匆的渡客,我们穿梭在和的两岸,身后是时间脚步叩响的跫音,眼前是无法预知的新的开端。我们不要驻足凝望,回眸过眼云烟;更不能被郁结囚禁,沉入时光的河底;其实抬头卡看前方,把一切快乐与悲伤抛之脑后,我们看见的将是依稀可辨的象牙塔。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材料作文应先辨清材料的表达方式,是叙事类、说明类、说理类,还是描写类;然后针对不同类型的材料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进行立意。比如本次作文,这是一则富有哲思的材料作文,考生需理解材料的以思,然后找到最佳的立意方向。
【审题】本题材料的审题关键点在于材料中对于“忘记过去”的理解上。材料中第一个观点是“我们不应该忘记过去,因为忘记过去就是背叛”,这里的“忘记过去”中“过去”指的是值得记取的东西,它可以是过去给自己带来帮助的东西,也可以是能帮助或影响人生成长的过往,那么这种“过去”是不能忘记的。材料中第二个观点是“我们应该忘记过去,迎接未来,开启崭新的生活”,忘记过去才能走进新天地,这里的“过去”,应该指影响或阻碍成长或进步的事物,它可以是以往取得的成绩,可以是遭遇的困难挫折等。“对于一个人来说会有这样的思考,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也会有这样的思考,在很多领域都会有这样的思考”说明对于“是否忘记过去”可以指个人,也可以指国家民族,还可以指人类。从文体来看,本次作文要求写作“议论文”,这就要求考生要有明确的观点,有清晰的思路。
参考立意:
忘记过去,走向成功;忘记过去,重新开始;忘记过去等于背叛
行文构思: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忘记过去,重新开始”。然后由对待过去的两种不同态度的对比引出自己的观点。正文先分析“过去”的意义,再借助正反对比阐述只有忘记过去重新开始,才能获得成功。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卒章显志。
素材:
1.忘记过去的成就,就是不居功自傲,不躺在成就上面睡大觉,而要不断进取,再创辉煌;忘记过去的失误,就是说我们不能沉湎于过去的失误之中不能自拔,忘记过去失误,我们才能轻装上阵,重新开始,才能走向成功。
2. 朋友,当你迎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踏上征程时,你是否还在为昨天的失利而愁眉紧锁?朋友当你拨开海面的那一片轻雾,收锚启航时,你是否还在为昨日拿起不菲的收获而沾沾自喜?其实无论是浓愁凝眉还是欢愉满心都大可不必,因为昨日的一切都已离你远去,面对新的征程你唯有与昨日潇洒作别,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新的战斗,以崭新的姿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3. 和昨天告别是生命一种获得新动力的方式,但它并不是一股脑儿的将昨天的一切全部抹杀,而是让我们不沉溺于过去,不因为对昨天的依恋而错失今天的契机。和昨天告别更重要的是要在昨天之中提取出对今日乃至昨日有用的元素,为迎接新的机遇做好准备。
4.当夕阳收尽最后一丝余辉,明月温润大地之时,曾经的辉煌失意都已离我们远去,请收起你留恋的眼光,告别过去,全身心地奔向未来吧!
5.如果你曾经屹立于事业的顶峰,红极一时,你得收敛你趾高气扬的心性,以冷静的思绪与已有的辉煌作别,再次踏上新的征程,才能让生命之树开出更为绚丽的花朵。球王贝利被记者追问哪一个球踢得最好时,他坦然回答:下一个。在球王的心里从来没有昨日辉煌的余影,他每时每刻都在同这一刻已有的成就告别,为下次的飞跃蓄势。杨澜也曾说:“当我成为优秀主持人时,我的一档节目很受欢迎时,我期盼的是成为一名自编自播的全能主持人;当我的节目很受欢迎时,我渴望的是创办一个频道。”杨澜对自我更高层次的期许其实也是一次次与已有成就的告别,正是这样的求索方式让她的事业之树花香四季,一季胜一季。
【点睛】材料作文的审题:第一步,读懂材料,抓住主旨。首先要注意材料的特点:单则材料要从整体上把握其主旨;多则材料应弄清它们的异同,从而把握中心;比喻性材料要理解其比喻意义;含哲理性寓言材料,要把握其寓意。所谓抓住主旨(即材料的意向倾向和感情倾向)。第二步,选择角度,准确立意主旨单一的材料据材料立意即可。蕴涵丰富的材料,可从多角度立意,即发散思维多向立意。一般说来,一则材料至少可从肯定与否定两个角度审视:“一事多人”的材料,有几个“人”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事多因”的材料,有几个“因”往往就有几个审视角度。一个事件,针对其背景、写作目的的不同,就产生了几个不同的审视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