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0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江苏省扬州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0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改革开放的国门始开之时,对习惯于只讲“现实主义”“人民性”,一时彷徨“失语”的国内古典文学界来说,叶嘉莹教授以其论著提供了方法论的榜样,影响可谓巨大而深远, 而“兴发感动”之说,则又使文学从阶级斗争学说回到了原人意识、人学本位,更给人以“温柔的震撼”。
按照叶教授自己的解释,“兴发感动”的动力有二:“得之于自然界景物节气之变化的感发,与得之于人事界悲欢顺逆之遭际的感发两大因素”,而表现的方式、途径有三,即传统作诗的比、兴和赋三种方法。平心而论,这些并非叶教授首创,而是自用。赋、比、兴早已作为《诗经》的“六义”,而见之于《毛诗序》。至于两种动力,在陆机、刘勰和钟嵘的所论中, 也有详尽的说法。陆机《文赋》有“遵四时而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之说。刘勰《文心雕龙·物色》则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而钟嵘《诗品序》在承认“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前提下,更进一步指出社会性原因所造成的诗歌的“群”与“怨”:“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叶教授熟读古代典籍,化繁为简,将陆机、刘勰、钟嵘等人所论,用最为简略的语言出之,遂有以上的概括。
如果说,叶教授关于“兴发感动”的动力与方法的观点,是概括古人所论,那她的独得之秘在什么地方呢?依我看来,在于“认真”和“诚实”。如短文《说静安词<浣溪沙>一首》, 真实说出自己对王国维词“似有较深之偏爱”,“惟觉其深入我心,遣之不去耳。”在分析时,逐句深入,贴近作者内心,以发其寓意,并引用诸多古人作品,与王作详加对照,复又以王氏他处所论相证,遂得出了王氏词具有三个特色的结论:其一,有古诗之风格;其二,含西洋之哲理;其三,能将抽象之哲理予以具体之意象化。在作了令人信服的详尽分析后,最后又进而道出了自己的体会和感慨:“每读其遗作,未尝不深慨天才之与痛苦相始终。此予撰斯文既竟, 所以不得不为之极悲而深惜者也。”这种难以自主的真情流露,正是“认真地在探求着诗歌中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而且诚实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
在《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一文中,叶教授提出了关于欣赏诗歌所应具备的两个条件:其一是要由客观之理性对作品有所了解;其二是要由主观之联想对作品有所感受。她称道王国维“并不将一己之联想指为作者之用心”,认为“这种态度,就比专以寄托说词的清代常州诸老明达得多了”,而且“他能以他自己的感受给其他读者一种触发, 将其他读者也带入了一个更深广的境界”,这里同样也是对“兴发感动”作用的肯定。
—— 节选自 邓乔彬 《叶嘉莹词学研究的“兴发感动”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叶嘉莹提出的“兴发感动”说对改革开放初期的国内古典文学界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B.叶嘉莹在研究王国维作品时,先逐句分析,再引用古人作品对照,又以王氏别处所论相证,最终总结了王氏词的特色。
C.叶嘉莹对于王国维的诗词较为偏爱,详细分析他的词作,同时对王氏的才情和命运也真情流露,这正体现了她的“认真与诚实”。
D.作者认为王国维比专以寄托说词的清代常州诸老明达得多,王能用自己的感受将其他读者也带入一个更深广的境界。
2.下列对原文相关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介绍了叶嘉莹词学研究中对于古人理论的借鉴之处,接着指出她的独创之处。
B.文章运用引证法,引用了陆机、刘勰、钟嵘三人的观点来佐证叶嘉莹“兴发感动”的动力与方法的观点并非是独创。
C.文章通过举例叶嘉莹研究王国维词的过程,突出了其研究独到之处——“认真”和“诚实”。
D.文章认为王国维欣赏诗歌时达到的境界,是对“兴发感动”作用的肯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最准确的一项时( )(3分)
A.如果不是“兴发感动”学说的提出,国内古典文学界肯定还处于只讲“现实主义”“人民性”,彷徨“失语”的局面之中。
B.自然界“物象”的变化和人事界“事象”的变迁,这两者所引发的感受是“兴发感动”的动力与方法。
C.钟嵘的《诗品序》中只提出社会性原因会造成诗歌的“群”与“怨,没有提到自然界景物节气之变化的影响。
D.叶嘉莹认为欣赏诗歌既要从客观理性的角度了解作品,也要从主观联想的角度感知作品。
(二)实用类文本(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前不久,《现代汉语词典》推出APP版本的消息引发了关注。相比于其他纸质图书,辞书的数字化、网络化显得更为迫切。辞书的“互联网基因”,似乎是与生俱来的。对于网络阅读,人们常常有“碎片化”的忧虑,而辞书恰是由众多“碎片化”的条目组成的,并且也是供人们“碎片化”检索使用的。
今天,辞书的修订更新也变得更容易。重要的辞书,从《辞海》到《现代汉语词典》,无论是解释古语的,还是收录今词的,大多需要不断修订。对于一部纸质辞书来说,修订周期短则三五年,长则十几年,如此漫长的等待,到新版问世时,当初的新知有的已变作旧闻了。把辞书移植到互联网上,就能实现随时随地更新。拥抱互联网,改变着辞书的传播生态、编纂生态。
通过搜索引擎勾连起来的互联网世界,是一个庞大的知识库,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作一部辞书。虽然丰富无比,但也内容庞杂。即使是查询网络百科,由于“开放编纂”,也会让你遇到真伪莫辨的难题。当你输入一个关键词,得到成千上万个结果,逐一阅读、辨别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有时会让你觉得还不如去查检一部权威、精当的纸质辞书。
将众多看似“碎片化”的条目集纳到一起,无异于对一个知识体系进行描述。在一个知识领域内,如何提炼、筛选词条,如何编排,如何释义,需要具备这个专业领域的素养,也离不开辞书编纂的学问。汉代许慎编纂《说文解字》时,讲究“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当编者把含有相同偏旁部首的汉字罗列在那里的时候,其实不仅是“分别部居”,便于查阅,而且也揭示了那些相同偏旁部首汉字间的相互关系。
(摘编自杜羽的《激活辞书的“互联网基因”》)
材料二:
数字化工具书虽然容量大,轻便小巧,检索便利,可根据读者需要设置很多人性化的功能,还可利用互联网进行远距离的数据传输,却也不是十全十美,所以纸质工具书仍然有电子工具书不可比拟的优势。
首先,电子工具书和纸质工具书谁更有助于读者掌握信息,一直存在争论。这一问题上很多专家学者也做了调查研究。比如就英语工具书而言,邓琳在调查中发现,读者普遍认为纸质工具书能为学习者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通常除了和电子词典一样能让学习者了解和掌握词义之外,还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的例句、语法知识、用法信息以及背景知识等,以帮助学习者准确使用词语,为今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而在面对写作、会话等需要积极产出的言语活动中,纸质工具书的作用更加明显。至于目前学生偏爱电子工具书,并非是因为电子工具书的内容有绝对优势,而是因为电子工具书携带方便。并且陈玉珍在研究中发现,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于读者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这也是纸质工具书最大的优势。
其次,电子化阅读具有携带方便、容量较大、可选择范围广等优势,但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的阅读,获得的是碎片化信息,读者无需严谨思考,容易形成思维惰性。黎荣华曾就英语电子词典和纸质词典对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的影响展开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尽管电子词典能为英语学习者带来便利,节省时间,可以帮助学生迅速普及很多不知道的单词,但正是由于其极其迅捷的特点,导致学生缺乏思考的过程,对词义理解和记忆不深,对学生词汇量的扩展造成了相当严重的负面效应。”这也是在基础教育阶段,很多老师和家长仍然偏爱纸质工具书的重要原因。
另外,目前的电子工具书市场泥沙俱下,很多电子工具书融入了不少商业元素,广告和超链接等附加功能让读者很难集中注意力。这对于读者,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读者来说,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最初想要获取的信息上。同时,电子阅读对于视力的影响也不容小觑——已经有专家表示,长期看电子屏幕对视力的损害非常明显。从健康的角度看,纸质工具书也比较有优势。
上述因素决定了纸质工具书在电子阅读时代仍可拥有一席之地。实际上,在电子工具书凸显纸质工具书携带不便、检索繁琐等缺陷的同时,也凸显了其内容丰富、有利于深度阅读的特性。
(摘编自陈飘平的《纸质工具书为什么不会被电子工具书取代》)
材料三:
如何使用词典,在一些地方中小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由此给学生带来不少“后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使用工具书的问题,指导学生意识到科学使用包括词典在内的工具书的重要性,正确看待纸质版工具书与数字化工具书之间的关系,即两者互补而不是互斥,应该坚持适用的原则,在不同情况下善于使用不同介质的工具书。在使用数字化工具书时,教师最好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掌握快速查找信息的方法,熟悉一些具有权威性和可靠性的信源。相对而言,教师给学生做示范,或者师生一起合作探究,能更快提升学生活学活用工具书的能力。
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养成遇到不懂或不确定的字词时随手查询的习惯,看似很麻烦,其实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未来工作非常有帮助。另外,还需达成的一个共识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查词典依然是一种必要的学习能力或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下纷繁芜杂的信息环境中,从小养成勤用、善用工具书的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明辨是非的能力,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练就过硬的语文童子功,逐渐拥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成为信息时代具有自主意识的合格学习者。
(摘编自《中国教育报》的《善用工具书应成学生自觉习惯》)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辞书拥抱互联网能实现随时随地更新,所以必须借助互联网来改变辞书的传播和编纂生态。
B.辞书把含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罗列在一起,不便于查阅,却揭示了相同偏旁部首汉字间的相互关系。
C.虽然电子工具书和纸质工具书谁更能帮助读者掌握信息,一直没有定论,但在面对写作、会话等需要积极产出的言语活动中,纸质工具书的作用更加明显。
D.中小学对学生使用工具书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积极的引导是培养学生养成善用工具书的习惯最重要的途径。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在互联网上搜索关键词时,因为查询网络百科的“开放编纂”,导致了成千上万个结果,逐一阅读、辨别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太多。
B.电子工具书有很多优势,目前学生也偏爱电子工具书,但是利用零散时间进行的阅读,使得读者无需严谨思考,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C.材料二介绍纸质工具书最大的优势是纸质工具书比电子工具书更有助读者准确、高效的获取信息。
D.材料三认为虽然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随手查询很麻烦,但是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和未来工作很有帮助。
6.电子书不会取代纸质书主要有哪几个因素,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述。(4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案头清供
张中行
①名为书生的,室内都要有个书桌,也有人称为书案。都放了什么呢?写小文不同于填登记簿,决定躲开那些估计不能引人入胜的,只说我认为值得说说的一些。名为清供,清的意义是没花钱,供的意义是我很喜欢,甚至想套用乾隆年间陈坤维女士的一句诗,珍重寒斋(原为“闺”)伴我时。
②清供三件,先说第一件,是个黄色的大老玉米。是去年秋天,老伴接受她的表妹之约,到容城县乡下去住几天。我,依义要陪着前往,依情也愿意前往,于是只是半天就到了鸡犬之声相闻的乡下。坐吃,游观,都是例行之事,可按下不表;只说我最感兴趣的,是年成好,所养驴、鹅、鸭、鸡、鸽等都肥壮,我可以短时期偿与鸟兽同群的夙愿。人,古今一样,虽是逝者如斯夫,却愿意留些驻景。古人办法少,即如李杜,也不过写几首诗。今人同样可以写诗,只是因为不会或愿意更真切,一般是用照相法,个别的用录像法。我用照相法,请驴来,我紧贴在它身旁,照,成功。请鹅来,它摇头扭身,坚决不干,只好说声遗憾,作罢。活物不成,只好降级,院里黄色老玉米堆成小丘,坐在顶上也可以洋洋然,于是照一张,胜利结束。几天很快过去,离开之前,又想到老玉米,于是挑一个大而直且完整的,带回来。这东西在乡下不算什么,进我的斗室就成为稀罕物,常言道,物以稀为贵,所以它就有权高踞案头。
③清供的第二件是个鲜红色椭圆而坚硬的瓜,我们家乡名为看瓜,顾名思义,是只供看而不能吃。也要说说来源。是今年中秋,承有车阶级某君的好意,我到已无城的香河县城去过中秋节。吃各种土产,寻开天旧迹,赏月以证“月是故乡明”等等,都是题外话,可不谈。只说这个看瓜,是一位有盛情的杜君请我到他家吃自做的京东肉饼,在他的窗台上看见的。他说是自己院内结的,大大小小十几个,如果喜欢,可以随便拿。窗台上晒着一排六七个,我选了个中等大的,也总可以压满手掌了。返京的车上,还有家乡产的月饼等等,我把这看瓜放在最上位,因为有老玉米的成例,它是清供,下车之后理应高踞案头的。
④清供的第三件是个葫芦,不是常见的两节、上小下大的,是两节、上下一样粗的,据说这是专为制养蝈蝈的葫芦而种的,比较少见。也由来源说起,这回是由远在异县移到近在眼前。是同一单位的张君在单位院内种的,夏天我看见过,没注意。秋天,霜降以后,一次我从他的门前过,看见北墙高处挂着一排葫芦,也许因为少见,觉得很好看。我也未能免爱就想得到之俗,敲敲门走进屋。他热情招待,指点看他的鸟笼和鸟,已经制好的蝈蝈葫芦。我问他今年结了多少,有不成形的,可否送我一个,摆着。不想他竟这样慷慨,未加思索就说:“摆就得要好的,我给您找一个。”说着就上墙,摘个最大最匀称的给了我。我当仁不让,拿回屋,放在案头,使它与老玉米和看瓜鼎足而三。
⑤鼎足而三了,我当然会常看。是不是也常想,或曾想,这有什么意思?如果追得太深,也许竟是没有意思。所以为了不至落得没有意思,最好还是不追得太深。或者哲理与常情分而治之:坐蒲团时思索哲理,起身走出禅堂或讲堂时还是依常情行事。我是常人,因而也就如其他常人一样,有想望,也有寂寞。怎么处理呢?其中一种可行的是如清代词人项莲生所说:“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其实,这意思还可以说得积极一些,即如我这些案头清供,有时面对它,映入目中,我就会想到乡里,想到秋天,而也常常,我的思路和情丝就会忽然一跳,无理由地感到,我们的周围确是不少温暖,所以人生终归是值得珍重的。
(选自《负暄三话》,有删节)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文的案头清供指的是没花钱的而让“我”很喜欢的摆在案头的三样东西:大老玉米、看瓜、葫芦。它们既普通又特别,成为作者记忆的纽带。
B.本文第⑤段中引用项莲生的“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表明清供本是“无益”的,但不仅可以打发时光,还可以从中感受到温暖,是有积极意义的。
C.本文第⑤段中“坐蒲团时”指人生中有时会像和尚参禅一样静心思索哲理;“走出禅堂”指人生更多时候还是如常人一般在世俗中生活。作者让我们不要追,不要想。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开头表达了对案头清供的喜爱,中间三段分述三件清供的来源,结尾处则借物抒情。全文叙议结合,意蕴丰富。
8.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和思想感情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清供的三件东西获得的事由分别是:在乡下居住的留念、朋友的盛情赠予、因自己喜爱而当仁不让索要,其中都蕴含着值得珍重的回忆,表达了作者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B.作者多用短句、文言词语,如“坐吃,游观,都是例行之事,可按下不表”“洋洋然”等,语言风格既古朴典雅、含蓄简练又明快风趣,富有情味。
C.第②段“我用照相法,请驴来……只好说声遗憾,作罢”句,驴、鹅、玉米三层,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既写出乡野生活的情趣,又生动幽默地表现出作者情绪的变化。
D.作者行文平实自然,先交代写此文章的来龙去脉,然后进入正题,条分缕析,信笔随意,结尾悠然而止。内容初看散漫繁琐,细品实则句句精妙。
9.结合全文,探究“清供”带给作者的人生意味。(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
王旦字子明,大名莘人。旦幼沉默,好学有文。太平兴国五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迁殿中丞,通判郑州。表请天下建常平仓,以塞兼并之路。真宗即位,拜中书舍人。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逾年,以工部侍郎参知政事。
契丹犯边,从幸澶州,雍王元份留守东京,遇暴疾,命旦驰还,权留守事,旦曰,愿宣寇准,臣有所陈。准至,旦奏曰:“十日之间未有捷报时,当如何?”帝默然良久,曰:“立皇太子。”旦既至京,直入禁中,下令甚严,使人不得传播。及驾还,旦子弟及家人皆迎于郊,忽闻后有驺呵声,惊视之,乃旦也。三年,拜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宫禁火灾,旦驰入。帝曰:“两朝所积,朕不妄费。一朝殆尽,诚可惜也。”旦对曰:“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继上表待罪,帝乃降诏罪己,许中外封事言得失。后有言荣王宫火所延,非天灾,请置狱劾,当坐死者百余人。旦独请曰:“始火时,陛下已罪己诏天下,臣等皆上章待罪,今反归咎于人,何以示信?且火虽有迹,宁知非天谴耶?”当坐者皆免。
寇准数短旦,旦专称准。帝谓旦曰:“卿虽称其美,彼专谈卿恶。”旦曰:“理固当然。臣在相位久,政事缺失必多。准对陛下无所隐,益见其忠直,此臣所以重准也。”帝以是愈贤旦。
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不逾月,密院有事送中书,亦违招格,堂吏欣然呈旦,旦令送还密院。准大惭,见旦曰:“同年,甚得许大度量?”旦不答。寇准罢枢密使,托人私求为使相,旦惊曰:“将相之任,岂可求耶!吾不受私请。”准深憾之。已而除准武胜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入见,谢曰:“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帝具道旦所以荐者。准愧叹,以为不可及。
——元·脱脱等《宋史》卷二八二《王旦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
B.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
C.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
D.陛下富有/天下财帛不足忧/所虑者政令赏罚之不当/臣备位/宰府天灾如此/臣当罢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古代科举考试由工部负责,工部侍郎参与组织。科举考试包括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通过会试可获进士之名。
B.《宋史》和《新五代史》、《明史》都属于断代史,它们承袭了《史记》纪传体的体例,包括本纪、世家、列传、书、表等。
C.文中的“迁”、“拜”、“除”、“罢”等都与古代官员职务变动有关,其中“迁”可以是被贬,也可以是平调。
D.古人往往有名、字、号,名通常由父母或有名望者所取,而字和号大多是自己根据性情所取。古人自称称名,称别人以字或号,以示尊敬。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旦从小就沉默寡言,深受宋真宗赏识,认为他必将是位能将天下治理太平安定的人才,而从文中所叙述的几件事看,他确实是一位德才兼备的人。
B.王旦曾经跟从皇上到澶州,其间皇上不幸突然生了大病,让王旦赶紧回朝,提前做好立皇太子为皇帝的准备,后来皇上安然回来,王旦和他的家人到郊外迎接皇上归来。
C.皇宫曾经失火,把国库的积蓄烧光了,王旦认为是天灾,后来有人说不是天灾,而是荣王宫中的大火蔓延过来的,在王旦的劝谏下,没有再追究其他人的责任。
D.寇准屡次在皇上面前说王旦的坏话,而王旦却总是称赞寇准,皇上把这一情况告诉王旦,王旦认为寇准能批评自己,说明他很正直,可见王旦是一位大度的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帝素贤旦,尝奏事退,目送之曰:“为朕致太平者,必斯人也。”(3分)
(2)中书有事送密院,违诏格,准在密院,以事上闻,旦被责,第拜谢,堂吏皆见罚。(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6小题。
长安秋望
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通过诗人望中的见闻,描摹了深秋拂晓的长安景色,抒发诗人羁旅思归的心情和仕途不得意的悲慨。
B.首联总揽长安全景,诗中“凄清”
二字,既属客观,亦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衬心境的凄凉。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C.颈联以“静”赋菊,以“愁”状莲,都是移情于物,拟物作人,不仅形象传神,而且含有浓厚的主观色彩。
D.尾联用典抒写胸怀,“鲈鱼正美”,用西晋张翰事,表示故园之情和退隐之思;下句用春秋锺仪事,“戴南冠学楚囚”而曰“空”,是痛言自己留居长安之无谓与归隐之不宜迟。
15.据《唐诗记事》记载,诗人杜牧对此诗赞叹不已,因称赵嘏为“赵倚楼”。请简要赏析颔联。(4分)
1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点绛唇
李祁
楼下清歌,水流歌断春风暮。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 碧水黄沙,梦到寻梅处。花无数。问花无语。明月随人去。
A.这首词通过春风等意象明写春景,实则暗抒离情,情与景有机融合,含蓄蕴藉,有一种素淡、朦胧的美。
B.上片写眼前景色。水流歌断,春风又暮,从而引起往事的怀念。以一个“清”字为全词感情上定下了幽清的基调。
C.“梦云烟树,依约江南路”中,“树”是“烟树”,“路”是“依约”,营造出迷离惝恍的意境。由“云”而“树”而“路”,由飘忽而实,梦中寻找知音的足迹甚明。
D.下片实写词人踏遍“碧水黄沙”寻访有人终不可得,从而越发突出词人对友人的怀念与无法知晓友人处境的深深忧虑。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维《山居秋暝》中最能体现动静结合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杨炯的《从军行》中直接抒发自己立志从军建功立业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九龄《望月怀古》中照应题目“望”和“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李璟《浣溪沙》中写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寺院寓居作》中,直接抒发宁愿寂寞也不愿同流合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著阅读(15分)
(一)选择题(9分)
18.下列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将“战争”与“和平”
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B.玛丽娅是整篇小说中宗教性性格最为突出的人物。在她的内心,被强烈的爱包围着,唯有相信上帝的人,心中才能对爱的本质有真切的体会。战乱的年代和社会的不断影响,使得她不断成长为一个革命斗士
C.库图索夫是一位非常谦逊的平凡人形象,面对法国的入侵,他和自己的人们群众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为了自己的祖国英勇奋战。托尔斯泰称赞他为“民族战争的代表”和“真正伟大的人物”。
D.《战争与和平》故事发生在贵族阶层,在描写战争与主人公安德烈之外,作者也塑造了很多其他的“悲惨”人物,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
19.下列关于《女神》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女神》浪漫主义风格主要表现在,诗集中的许多诗具有奇特的想象,与本来形态相距极远或改形变性的极度夸张,对于自我欲求的大胆表现与肯定,充满了昂奋腾越的音调,浓烈瑰丽的色彩。
B.《凤凰涅槃》中凤凰双双自焚前回旋低昂地起舞,共同歌唱,凤鸟“即即”而鸣,凰鸟“足足”相应。凡鸟的浅薄和猥琐,意在鞭挞现实中的丑恶和庸俗的同时,进一步衬托凤凰自焚的沉痛和壮美。
C.《炉中煤》用“炉中煤”比喻诗人像熊熊燃烧的炉火一样的爱国赤心,诗的副标题“眷念祖国的情绪”正是“炉中煤”的喻义所在。
D.和《凤凰涅槃》一样,根据古书上女娲炼石补天的记载而写成的《晨安》,也以神话题材而突入了“五四”革命现实的核心思想,揭示出反抗、破坏和创造的主题。
20.下列关于《茶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常四爷是旗人,但是他对腐败的清王朝不满,对洋人更加痛恨。因一句“大清国要完”被抓起来,坐了一年的监狱。出狱后还参加义和团。他正直,善良,敢作敢为,富于正义感。这个形象代表了不甘受奴役的中国人,反映出旧中国人民的反抗情绪。
B.松二爷心眼好,但胆小怕事,懒散而无能。清朝灭亡前,他游手好闲,整日喝茶玩鸟。清亡后,他宁愿自己挨饿,也不让鸟儿饿着,一提到鸟就有了精神,最后终于饿死。这是一个没有谋生能力的旗人的典型,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腐朽。
C.刘麻子、唐铁嘴、秦仲义、康顺子等人,是一群兵痞无赖,他们说媒拉纤、拐卖人口、算命骗人、敲诈勒索。这样一类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畸形和病态。
D.崔久峰是一个旧民主主义者。他从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者到“中国非亡国不可”的失败主义者。体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者悲观绝望的情绪,也反映中国难以救治的黑暗事实。
(二)简答题
21.请简要分析《雷雨》中蘩漪的人物形象。(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
22.下列各项中,文学常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初唐四杰”是指中国唐代初期四位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王杨卢骆”。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文学风气。他们的诗歌,从宫廷走向人生,题材较为广泛,风格也较清俊。
B.白居易,字乐天,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又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主要倡导人,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C.陈子昂,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有《盈川集》传世。
D.苏轼诗论中有“元轻白俗”“郊寒岛瘦”之语,其中“元”“白”“郊”“岛”分别是指唐朝诗人元稹、白居易、孟郊和贾岛。
23.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这是说,诗与画的意境可以相通,读诗时仿佛是欣赏一幅画,而观画时又好像是吟诵一首诗。
②文学与艺术意境是可以相通的。
③由此意推而广之,我们在读古人诗词时,不但常是如同观画,而且有时仿佛是看电影或聆听乐曲。
④苏轼说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⑤因为词的上阕利用彩色字面描摹当年欢聚的情况,宛如一幕电影;下阕抒写久别相思不期而遇的惊喜之情,利用声韵配合,宛如一首乐曲。
⑥晏幾道的《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一词即是如此。
A.②④①③⑥⑤ B.②⑥⑤④①③
C.④①②③⑥⑤ D.④①⑥⑤②③
24.下列四副对联所吟咏的对象分别是( )(3分)
①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②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金石录里潄玉词中文采有后主遗风。
③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④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A.①苏 轼 ②李清照 ③李 白 ④宋玉
B.①辛弃疾 ②李 煜 ③曹 操 ④屈原
C.①苏 轼 ②李 煜 ③曹 操 ④宋玉
D.①辛弃疾 ②李清照 ③李 白 ④屈原
五、写作(60分)
25.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日,一名教师在节日期间兼职送外卖的事情在网络上引发热议。有人认为,教师的本职工作就是教学,如果天天想着如何增加收入,势必会影响教学。但也有不少人认为,老师在节假日期间利用休息时间做一点自己想做的事情,还能增加收入,并未对他人和自己的工作造成什么不利影响,所以无可非议。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参考答案】
1.D【解析】D项不是作者的观点,应该是叶嘉莹的观点。
2.B【解析】陆机、刘勰、钟嵘三人的例子仅能证明“兴发感动”的动力的观点不是独创。
3.D【解析】A项“肯定”太绝对话;B项两者引发的是“兴发感动”的动力;C项两者都提到了。
4.C【解析】A项,“所以必须借助互联网来改变辞书的传播和编纂生态”是强加因果。B项,“不便于查阅”说法错误,由原文“辞书把含有相同偏旁部首的字罗列在一起,既便于查阅,也揭示了……”可知,是“便于查阅”,而不是“不便于查阅”。D项“最重要的途径”原文并无提及,属于无中生有。
5.D【解析】D项,原文是说“引导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养成遇到不懂或不确定的字词时随手查询的习惯”看似很麻烦,并不是“认为学生遇到不懂的字词随手查询很麻烦”。
6.(1)电子工具书在更帮助读者准确、高效地获取信息方面不如纸质工具书。
(2)电子化阅读使读者缺乏思考过程,容易形成思维惰性。
(3)很多电子工具书融入了不少商业元素,让读者很难集中注意力。
(4)从健康的角度看,长期看电子屏幕对视力的损害非常明显。
7.C【解析】这句话是说对人生的思考和按常情生活应该分而治之,是我们都需要的。
8.C【解析】拟人。
9.“清供”是为了自己喜欢;(1分);使作者想到乡土和自然(2分);使作者意识到周围人情的温暖和人生的珍重(2分)。
10.C
11.A【解析】古代科举考试由礼部负责。
12.B【解析】生病的不是皇上,而是雍王。
13.(1)皇上一向认为王旦贤能,(王旦)曾经禀奏事情后退朝,(宋真宗)目送他后说:“能为我带来天下太平的,一定是这个人。”( “致”、判断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王旦)在中书有事送枢密院,偶尔不合诏令规定,寇准便让皇上知道这件事,王旦因而受到责问,只是谢罪,他的下属也都被处罚。(“格”、“第”、“见”各1分,语句通顺1分)
14.A【解析】“仕途不得意的悲慨”属于无中生有。
15.(1)视听结合:“残星几点”是视觉,“长笛一声”是听觉;
(2)动静结合:“雁横塞”是动,“人倚楼”是静;
(3)寓情于景:“南归之雁”表达思归之情;“残星”表达远离家乡久居长安的孤寂之情;“长笛一声”表达内心的凄清之情。
(4)选景典型:寥落的残星,南归的雁阵,这是秋夜将晓时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更贴近诗人此时的心境;“高楼笛声”悠扬哀婉,打破佛晓的宁静,引发诗人黯然神伤。(每点2分,答对2点即可)
16.D【解析】下片并非“实写”,而是写“梦境”。
17.(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4)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5)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8.B【解析】“战乱的年代和社会的不断影响,使得她不断成长为一个革命斗士”的是娜塔莎。
19.D【解析】应是《女神之再生》。
20.C【解析】秦仲义、康顺子不是兵痞流氓
21.蘩漪是《雷雨》最有特色、个性最鲜明的人物。她是五四运动以来追求妇女解放,争取独立、自由的新女性代表。(2分)她敢爱敢恨,对周家人人都怕的周朴园,也不放在眼里。(2分)当然,她对旧制度的反抗是有一种畸形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她在重压下,常常无助、自卑、甚至自虐。(2分)这是蘩漪无法摆脱的弱点。
22.C【解析】《盈川集》是杨炯的作品。
23.A【解析】先确定中心话题:阐述文学与艺术的相融关系。由此可确定②为首句,然后④①用“诗与画”为例加以说明,进而③⑥⑤从另一方面“电影……乐曲”加以说明,故顺序为②④①③⑥⑤。
24.D【解析】①中有“继东坡”“美芹”“南宋”等字眼;②中有“趵突泉边”“漱玉词”“后主遗风”等字眼;③中有“青莲居士”、“谪仙人”等关键词;④中有“招魂”、“香草”、“九歌”等关键词,联系学过的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