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 车 刘汉杰 有关中国古代车起源的传说不少,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黄帝与奚仲。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他见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遇风吹则旋转)转动,灵感顿现,发明了车;又说他因为发明了车,才被称为“轩辕氏”。奚仲是夏代薛部落的首领,司职夏代车正(车辆总管),传说他“桡曲为轮,因直为辕”制造了车。从早期车的复杂结构上来看,车的制造绝非一人、一时之能,因此,某一位人物造车的可能性不大。考古发现最早的实证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两条平行的车辙痕迹,痕迹间距约1米,呈东西向延伸。“前有车,后有辙”,可以确定,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 最早的实物车出土于殷墟。在殷墟车马坑曾出土多辆殷商时期的车子,皆为一辀、一衡、两轭一舆的双轮车。这些车与殷墟甲骨片中许多“车”字的形制相仿。延至西周时期,车被广泛应用于战争、狩猎、农事等诸多方面。《诗经》有305篇,其中就有57篇记述了车的内容。在先秦时代,车有“小车”“大车”之分:马拉的车叫“小车”,也称“轻车”“驰车”或“戎车”,是贵族出行和作战用车。“小车”地位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说。牛拉的车称“大车”,“大车”地位低,主要是运输之用,“平地任载之具”。战国时期出现了双辕车,较之单辕车,双辕车车体牢固,载重量大。同是战国时期,人们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自此骑兵开始出现,战车有所消减。‎ 秦汉时期,车的形制进一步完备,车的种类也更为丰富。以秦车为例,当时就有帝王用的金银车、安车、步辇,王侯用的高车、车,民间用的牛车、马车,军队用的轻车、重车,驿传用的传车等。汉末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这是一种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而报告行车里程的机械车,由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地域平漫,迷于东西,造立此车,使常知南北。”文献记述,自东汉而后,张衡、马钧、祖冲之等多位科学家都曾制造出指南车,但均没有流传下来。‎ 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仍沿袭前代。达官出行,流行不施车轮的辇与舆;民众运输,除马车外,牛车增多。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最为常见的是太平车和独轮车。太平车专供载货之用,有二轮和四轮之分,车行缓慢,由骡、驴、牛拖拽,大的太平车载重量可达数十石。独轮车也称“串车”,前后二人把驾,两侧二人扶拐,前用毛驴拽引,用于搬运货物,明代时称这种独轮车为“双缱独轮车”。清代出现了轿车(马车与轿子结合的产物)与黄包车。‎ 近年来,在两河流域、中东、欧洲等地陆续发现了公元前4 000年的车子,而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最早也只追溯到夏代,因此,学术界也便有了有关中国车起源的“本土说”与“西来说”之争。因为关涉到文明的发生,所以争论一直火热地持续着,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中国古代车的演化轨迹做一梳理,毕竟这是中国文化也是中华文明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 ‎(选自《百科知识》2013年第10期,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古代车的理解和概括,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有关中国古代车的起源,文中有四种说法:黄帝发明、奚仲发明、众人发明和西来说。‎ B.从考古发现知道,中国古代车最早是夏代发明的,实证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 C.殷墟出土了最早的中国古代双轮车,样式与殷墟出土的甲骨片中的许多“车”字相仿。‎ D.西周时期,车被广泛运用,先秦时期中国古代车分为大车、小车,而小车地位比较高。‎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章认为中国古代车是某一个人发明的可能性不大,其根据是中国早期的车结构十分复杂。‎ B.《诗经》中有57篇诗记述了中国古代车的结构及在战争、狩猎、农事等方面的应用。‎ C.战国时期,战车有所消减,这是因为人们从匈奴那里学会了骑马,开始用骑兵参与战争。‎ D.太平车有二轮、四轮两种,车行缓慢,专用载货,宋元时期在华北、西北等地很常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里鼓车和指南车在汉朝都出现过,前者是张衡发明的,后者张衡也制造过,但没有流传下来。‎ B.隋唐时期车的主要形制与前代相仿,高官出行用没有车轮的辇、舆,民众运输用马车、牛车。‎ C.独轮车也叫“串车”,供运输的车辆,运行需要四个人,前后二人、两侧二人,并用驴牵引。‎ D.近年来,国外发现了公元前4 000年的车子,所以有学者持“西来说”观点,认为中国古代车 的发明晚于西方。‎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19分)‎ ‎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季弟,幽州人,后迁濮州。生而孤,肃之鞠育诲道,至于成人。性严重,有忠节。从兄李柬之将仕以官,辞不受,而中进士第,调明州司法参军。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守怒曰:“曹掾敢如是邪?”承之曰:“事始至,公自为之则已,既下有司,则当循三尺之法矣。”守惮其言。尝建免役议,王安石见而称之。熙宁初,以为条例司检详文字,得召见。神宗语执政曰:“承之言制置司事甚详,非他人所及也。”改京官。他日,谓之曰:“朕即位以来,不轻与人改秩,今以命汝,异恩也。”‎ 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常平、农田水利、差役事,还奏《役书》二十篇。加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时郡县昧于奉法,敛羡余过制。承之曰:“是岂朝廷意邪?”悉裁正其数。迁集贤殿修撰,擢宝文阁待制,为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枢密都承旨,出知延州,入,权三司使。蔡确治相州狱,多引朝士,皆望风自折服。承之为帝言其险诐之状,帝意始悟,趣使诘竟。迁龙图阁直学士,恳辞,乞授兄肃之,曰:“臣少鞠于兄,且兄为待制十年矣。”帝曰:“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商人犯禁货北珠,乃为公主售,三司久不敢决。承之曰:“朝廷法令,畏王姬乎?”亟索之。帝闻之曰:“有司当如此矣。”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历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而卒。(节选自《宋史•李承之传》) ‎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 ‎ ‎ 尚书/‎ ‎ B.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 部尚书/‎ ‎ C.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 部尚书/‎ ‎ D.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 部尚书/‎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兄,指父亲的侄子中比自己年长的人,也泛指本族平辈中年龄与己相当者。‎ B.曹掾,东汉太尉或相国等分曹治事,正职为“掾”,后来泛指各部门治事的属吏。‎ C.季弟,指最小的弟弟。古人兄弟排行,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最小。‎ D.改秩,秩,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改秩”即改变官吏的俸禄、职位或品级。‎ ‎6.下列对于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承之独立性强,不求外援。本家哥哥李柬之想要直接给他个官职,却遭到他的拒绝,后来他 ‎ 凭借科举考中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 B.李承之做事认真,颇受赏识。曾经因建议免除百姓徭役而受到王安石的称赏;熙宁年间,谈论 ‎ 制置司的情况非常详细而受到宋神宗的恩赏。‎ C.李承之纠察诸事,尽职尽责。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浙地区日常政务及农田水利时发现郡 ‎ 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 D.李承之秉公执法,不畏权贵。有商人违法为公主贩卖北方的珍珠,因涉及皇族,三司一直不敢 ‎ 追究,李承之秉公办理,立即下令缉拿案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郡守任情执法,人莫敢之忤,承之独毅然力争之。‎ ‎(2)“卿兄弟孝友,足厉风俗。肃之亦当迁也。”即并命焉。‎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下面8-9题。‎ ‎ 野泊对月有感① ‎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时。②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8.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 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 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 横斜,耳畔传来岳阳 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 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9.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后主凡事宜多征询侍中、侍郎的意见,并陈述了这样做的效果。表 ‎ 现这效果的话是“ , ”。‎ ‎(2)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用对偶句“ , ”描绘出两幅山间 对比鲜明的朝暮画面。‎ ‎(3)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陶渊明《饮酒》中表现了怡然自得,恬淡闲适,热爱自然,旷达胸襟 的诗句是: , 。‎ ‎(4)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形容自己早年冬天在风雪中外出求学的艰苦环境时说:‎ ‎“ ,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7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横田少佐①    ‎ 希尔尼(新加坡)‎ 我站在海山街口②,东张西望。这一带的景物,对我说,熟悉又陌生。对于蹲在五脚基、忙着拍照的横田先生说,这一切,陌生又熟悉。四十年前,我的祖父,蹲在这里,等待过关,过后,当他登上夜行军车,就不再回了。横田先生的祖父那一伙人呢?当年这一群无辜命运的主宰者!今天我们前拍摄的,是要印证历史的冷漠?“没有什么好拍的!”我拉了横田一把。‎ ‎“到别处走走吧,要不然三两天内走不遍你的目标呢!”我把一袋摄影器材背起,然后朝向广合街、豆腐街一带走去。一路上我甚少开口,他也乐得自然摄取景物。作为对待一位海外社友的态度说,我是有点冷待了远方的朋友。不过,当社长告诉我,他的祖父当年曾经是“昭南③市政会”的一员时,我对横田先生的到访,心灵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抗拒感。‎ ‎“横田先生,你应该随你的祖父一同前才对,他可以告诉你更多的过往。不是吗,不久前就有一批前朝遗老这儿威耀一番。”‎ ‎“哦,不,家祖以前只在这儿居留一段非常短的时期,后因病回国。——何况,近年他不良于行……”‎ ‎“不然,他会再度南下'进出'一番?……”我有点冲动地打断了他的说话:“历史是一切过往的见证,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评价。”‎ ‎“是的,祖父说过,他们当年被派担任保护八十万市民日常生活的职责是有待评估的。”‎ 我的天!我不再开口。脑子是有点儿混乱。大屠杀、良民证、共荣圈、宪兵队、慰劳所、奉献金等等似曾相识的名词,在我脑海里翻滚着。在那漫长的日子里,一切少不了血与泪。在湛蓝、宽朗的天空下,紧张的空气,向路人飞扑,仿佛要说服人们,一切过往不曾发生过。站在横田先生的旁边,一切很难忘怀。譬如说我们在南京街吃午餐时,我想起了南京。譬如说在伊丽莎白道,我们蹲在林谋盛烈士的纪念塔前拍鱼尾狮的英姿时那一股无名的感触。黄昏时分,我们站在市政厅,不,政府大厦前拍纪念照。‎ ‎“到十合百货公司去吧!刚开张不久的。”‎ 我说。听说正式营业那一天,有二十万人涌了进去抢购。他们是成功的,侵略别人不需要武力。我们越过马路,朝莱佛士城走过去。‎ ‎“慢着。”‎ 横田又拿起照相机,朝向那探天的浮雕对焦距。夕阳、浮雕、车浪、晚霞,一幅日落而息的安详图景。我们走过围栏,偌大的纪念碑,鲜有游人。碑的四周,池草萋萋;远处,车声隆隆。我想起广岛原爆,片片残瓦,层层钟声,串串纸鹤,和平雕像,小女孩的心声,慰灵碑,一切的一切……    ‎ ‎“这是什么?”‎ ‎“哦,长生殿。”‎ 我有意无意地说着:“那年你们的祖父留下的一点纪念。” ‎ ‎“你是说他们出钱建的?”横田认真地说。‎ ‎“不,是他们提供机会罢了!”我趋前,拍拍灰坛,说道:“我的祖父、八叔一家,都葬在这儿!” ‎ ‎“干什么?”‎ ‎“他们都在当年‘皇军进出’时无辜被杀的!”‎ ‎“无辜?”横田用惊慌的眼神望着我。‎ ‎“这石碑,是对当年许许多多蒙难同胞的一种纪念与追悼。”‎ ‎“多少?”我出示了手掌。‎ ‎“五十?”我摇头。‎ ‎“五百?”摇头。横田走到我跟前,一脸狐疑:“你没有开玩笑吧?难道是五千?”我没有回应,我不想让他知道正确的数目,他还没有这个心理准备,让历史去告诉他吧!清白的历史是不会说谎的。良久,横田的脸色依旧十分难看。‎ ‎“祖父不可能欺骗我啊!他说当年是这儿保护市民的!”‎ ‎“我的祖父也不可能欺骗我,他确确实实躺在里头。”‎ 暮色已沉,我看不清横田先生的脸色,好一阵子,他回身把摄影器材收好,说道:“我不去逛百货公司了,让我回旅店,我需要休息及冷静想想。——你能过一趟吗?我们谈谈。”‎ 我点头。‎ ‎“这也好,我先送你回去。”‎ 我望一望腕表。‎ ‎“差一点给忘了,我那两个小侄正等着用车,听说——听说晚上有个西城秀树的演唱会……”‎ 注:①少佐:二战日军军衔,横田少佐是横田先生的祖父。②海山街是新加坡大屠杀的集中出发地。③1942年2月15日新加坡全岛沦陷,两天后日本占领军总司令宣布新加坡更名为“昭南岛”。‎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两项是(   )(5分) ‎ A.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新加坡的故事,并暗含着一段同样发生在新加坡的历史,语言蕴藉,表 现手法多样,情节步步深入,主题发人深省,读耐人寻味。‎ B.文章开头写对海山街口一带的景物,“我”是“熟悉又陌生”,横田先生是“陌生又熟悉”,‎ 这两种说法富有深意,值得回味。‎ C.小说以人名为标题,既有突出小说人物的意思,又有以“少佐”这一军官名凸显小说主题的意 思,因为到访的横田先生曾经在这里犯下侵略罪行。‎ D.清白的历史是不会说谎的。横田先生到新加坡到林谋盛烈士的纪念塔、长生殿等地拍摄,表现 了他赎罪者的心理。‎ E.“他们是成功的,侵略别人不需要武力”,表明“我”对日本百货公司在新加坡受欢迎的些许 无奈。‎ ‎(2)小说中横田先生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的结尾段,有人说是点睛之笔,有人说是蛇足,你怎么看?请结合全文探究。(8分) ‎ 第II卷 表达题 四、 语言文字运用(26分)‎ ‎1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3分)‎ A.花丛中,几个黄发垂髫的老人正在打牌,爽朗的笑声惊飞了停在枝头的一对云雀,溅落了一地 缤纷的花瓣。‎ B.我们曾经过分迷信“人多力量大”,认为三人成虎。殊不知,当人多得超过实际需要时,有可 能会碍事误事。‎ C.广告传播既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文化传播,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 方式。‎ D.过去城西的河水发黑,满目疮痍。现在,堤上种植着美人蕉和菖蒲,河里则放养着几万尾鲢鱼,‎ 美化了视觉环境,也净化了水质。‎ ‎1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3分)‎ ‎①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也使得许 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________。‎ ‎②广大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________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 出的位置,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③虽然华尔街对苹果在上个季度的业绩给出“表现平平”或者是“失望”的评价,但苹果仍是美 国最盈利的公司,其他竞争对手难以________。‎ A.鱼目混珠 息息相关 望其项背 B.鱼龙混杂 息息相关 望尘莫及 C.鱼目混珠 休戚相关 望尘莫及 D.鱼龙混杂 休戚相关 望其项背 ‎14.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3分)‎ A.夏夜的郊外风儿轻抚,虫声唧唧,但陶醉于美景,尤其是行走于瓜田李下之时,特别要注意草中的毒蛇。‎ B.千百年来优秀人物数不胜数,也许,他们离我们很远,也与我们无关,但他们的善行一直让我们感同身受。‎ C.你想象不出,从小学到大学的十多年间,他们竟然一直是同学;你更想象不出,他们竟然一直两小无猜,关系融洽。‎ D.现在“90后”“00后”的男女学生相处比较自然,但是30年前,男女同学如果坐同一张课桌,必定会在桌子中间画一条判若鸿沟的线。‎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分)‎ A.“双十一”期间,许多网络诈骗分子瞄准了消费者抢购期间放松警惕的机会,重重设陷阱,弹 ‎ 窗口、假客服、假链接、网络诈骗等手段层出不穷。‎ B.在两连败中阿联疲态明显,甚至出现了抽筋现象。这些危险的讯号都在告诫老尤对阿联的使用 ‎ 要慎重,否则,如果使用过度,后果不堪设想。‎ C.奢华晚会被叫停,某些长期依赖公款消费支撑的文艺团体叫苦不迭,但那些已经面向市场、具 ‎ 有现代管理能力的团体,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D.丹麦盛产琥珀饰品,往往由高品质、经过特殊工艺处理的银边镶嵌,突出琥珀的天然本质特点,‎ ‎ 设计大方简洁,成为琥珀粉丝们的最爱。‎ ‎1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 (3分)‎ A.当前在中国周边出现的一些事态,有不少缘起于某些政治势力试图通过制造麻烦“阻击”中国 ‎ 加速发展的原因。‎ B.通过人工增雨措施,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今年共增加降水近43亿立方米。‎ C.同位素核源应用的成功,决定着嫦娥三号着陆器和月球车能否平安度过“广寒宫”低达零下 ‎ 180摄氏度的寒夜。‎ D.为了经受南极内陆气候的考验,泰山站的工作人员在彩涂板上涂上一层氟碳层,被称为南极建 ‎ 筑中最好的“防晒霜”。‎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3分)‎ A.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客机失联,那些别有用心的谣言不仅是对所有关注者的挑衅,更是对失踪乘 客及其亲人的侵犯。‎ B.我们普通的航油是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而生物航油则是利用从废弃动物油脂、农林废弃物和油藻等原料中提炼出来的。‎ C.沈中阳委员指出,创建“平安医院”,为患者就医营造良好环境,解决好医护人员安全,已迫在眉睫。‎ D.张艺谋的新片《归来》带来深沉的震撼,其票房的高低,正是民族希望的试金石。‎ ‎1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一个爱笑的人,是一个阳光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张张笑脸,犹如友谊的春风,吹向世界。‎ ‎ ①一张张笑脸,充分体现了我们的自信,我们的宽容,我们的友善 ‎ ②让五千年文明中国的魅力,让中国人的友善如花绽放 ‎ ③一个爱笑的民族,是一个阳光的民族 ‎ ④那种发自内心的微笑,犹如“吹面不寒杨柳风”‎ ‎ ⑤阳光,来自积极的心态,源自宽容的胸怀 A.③⑤④②① B.⑤④②①③ C.④②①③⑤ D.②①③⑤④‎ ‎19.高二(1)班王老师要把学生写的文章编成一个集子。他先把这些文章分成若干组,然后为魅族文章拟一个标题。下面是其中一组中的部分篇目。请你根据这些篇目,替王老师拟一个标题,并说明命题理由。标题不超过6个字,理由不超过50个字。(5分)‎ ‎《谁的青春不寂寞》《我是快乐的小鸟》《回忆。迷途。寻梦》《同桌谢洛特的烦恼》‎ (1) 标题: ‎ (2) 理由: ‎ ‎20.作文(60分)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 在某景点,一对外国夫妇和一对中国夫妇在长椅上坐着休息,他们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在一边玩耍,一不小心两个小孩都摔倒哭了起来。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看到;中国父母忙上前把两个孩子都扶起来并轻言安慰。这对外国父母对中国父母很不满地说:“就应该让孩子自己爬起来。你们把他扶起来,只会造成孩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父母也非常生气,回答说:“你们这样的父母太冷漠,孩子心里会很受伤,他会怎么看这个世界!”他们的争执引来很多人围观,大家议论纷纷。‎ ‎ ‎ ‎ 这场育儿理念冲突的背后,却有着深层文化因素。对这种冲突,你会有怎样的理解或感悟?产生了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 2017——2018学年度下学期期中考试 ‎ 高二语文试题答案 ‎1.选B B项,文中说“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意思是中国车最迟是在夏代发 ‎ 明的,但不能证明中国古代车最早就是夏代发明的。‎ ‎2.选B B项,文中只说《诗经》中有57篇诗歌记述了车的内容,并没有说《诗经》记述了车 ‎ 在战争、狩猎、农事等方面的应用。‎ ‎3.选D D项,“西来说”的意思是中国古车起源于西方,不是说西方的车早于中国。‎ ‎4.B 【解析】正确标点:进枢密直学士。坐补吏不当,降待制、知汝州。未几,为陕西都转 ‎ 运使,召拜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复以枢密直学士知青州。‎ ‎5.A 【解析】“年龄与己相当者”错。‎ ‎6.C 【解析】“发现郡县执法混乱,超标征敛赋税,便加以纠正”是在“察访陕西”时。‎ ‎7.(1) 郡守放任性情枉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李承之毅然与他竭力争辩。(“任 ‎ 情”“忤”“力争”“宾语前置”各1分,句意1分。)‎ ‎ (2) 你们兄弟孝敬友爱,足可以激励世俗。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 ‎ (“孝友”“厉”“迁”“并”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李承之,字奉世,李肃之的最小的弟弟,幽州人,后来迁居到濮州。生下来就成了孤儿,李肃之抚育他,并对他进行教育引导,一直到他长大成人。他性情严肃威重,有忠贞的气节。堂兄李柬之将要给他官做,他推辞不接受,而是通过科举中了进士,调任明州司法参军。郡守放任自己的性情执法断案,别人没有敢违逆他的,唯独承之毅然力争。郡守生气地说:“下属敢这样吗?”承之曰:“事情一发生,您自己处理了就算了。既然已经安排给执法部门,那就应当遵循三尺之法了。”郡守很忌惮他的话。李承之曾经提出免除老百姓徭役的建议,王安石见了很称赞他的建议。熙宁初年,因为给条例司检查校对法律条文,得以被皇帝召见。神宗对掌握实权的官员说:“承之谈论制置司的事情很详尽,不是别人能比得上的。”改任他为京官。另一天,皇帝对他说:“我即位以来,不轻易改变别人的官职,现在任命你,是不同寻常的恩德啊。”担任检正中书刑房,察访淮河、浙江地区常平仓事务、农田水利、差役等事情,回京后上奏朝廷《役书》二十篇。升任集贤校理,又察访陕西,当时郡县对于执行法律不严格,搞蒙混,乱收费超过制度规定。承之说:“这难道是朝廷的旨意吗?”‎ 都裁断改正了那些不正确的数额。升任集贤殿修撰,又提升为宝文阁待制,担任同群牧使,纠察在京刑狱,兼任枢密院都承旨,出京担任延州知州,回京担任代理三司使。蔡确负责处理相州案件,牵连很多朝廷中的官员,很多人听到一点风声就屈服了。承之向皇帝讲明了蔡确险恶邪僻的情况,皇帝的心里才明白,赶紧派使臣去调查追问事情究竟是怎么回事。升李承之任龙图阁直学士,他恳切地推辞,请求授给兄长李肃之,说:“我从小就受兄长的抚育,而且兄长担任待制之职已经十年了。”皇帝说:“你们兄弟二人孝敬友爱,足可以劝勉世人改善社会风气。肃之也应该升职了。”就一起任命了他们(兄弟二人)。有商人违犯禁令,卖北方产的珍珠,是为公主卖的,三司很久也不敢判决。承之说:“朝廷的法令,怕皇帝的女儿(就不实行了)吗?”立即下令逮捕犯人。皇帝听闻后说:“执法部门就应当这样啊。”升任枢密院当直学士。因为任命官吏不当,降为待制,后担任汝州知州。不久,担任陕西都转运使,后来召他进京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户部尚书,又以枢密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青州知州。历任应天府、河阳、陈、郓、扬州长官后去世。‎ ‎8.AD(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 ‎9.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8.A D试题分析:A.律诗是近体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9.试题分析:首联承题,写“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颔联为“野泊”之境。见星斗横斜、洞庭茫茫,听角声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见情。颈联和尾联为“野泊”之情,写“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将“野泊”的原因由个人遭际引向国家战乱这一深层根源。“客泪、归心”两词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归之情。从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盗贼尚纵横”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所以诗歌中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 ‎【技巧点拨】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②‎ 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当然考试中对不熟悉的作家作品,命题者都要作注,以便于考生把握诗歌的内容。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哀伤、悲愤、沉痛、惜别、依恋、赞美、仰慕、豪迈、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 ‎10、略 ‎【解析】‎ ‎11(1)答案:C(3分)D(2分)。‎ 解析: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发现异同,确定正误。题中,C项错误在于,“在这里犯下侵略罪行”的是横田先生的爷爷。D项错误在于,“表现了他赎罪者的心理”不合文意,横田先生纯粹是为拍摄而拍摄,并无什么深意。 ‎ 考点: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1(2)答案:①对历史无知:片面听信祖父的话,误以为当年祖父的侵略行径是正义之举。②良知未泯:当得知历史真相后惭愧、悔恨、反省。③对爱好执着:热爱摄影,用心、专注、敬业,有很强的职业精神。‎ 解析:回答本题,要根据小说对该人物所做的种种描写和叙述进行分析。比如,小说写横田先生片面听信祖父的话,误以为当年祖父的侵略行径是正义之举,这说明他对历史无知;小说写横田先生在得知历史真相后惭愧、悔恨、反省,这说明他良知未泯;小说写横田先生热爱摄影,用心、专注、敬业,有很强的职业精神,这说明他对爱好有一种执着精神。‎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3)答案:(示例一)我认为是点睛之笔。①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通过“我”侄子们对日本歌星的崇拜,从侧面烘托了“我”的心情和形象。②使主题更加丰富:通过“我”侄子们要去看日本歌星的演唱会,反映了年轻国人喜欢日本文化的现实。③使小说构思更巧妙:故事情节不落俗套,出人意表,耐人寻味。(示例二)我认为是蛇足赘余。①故事情节已完整,无须再节外生枝:小说写到横田先生邀“我”去住处聊聊之处停止即可,不必再往下写。②人物形象已塑造饱满,不需要再增添其他无关人物:“我”侄子们和西城秀树的插入纯属多余。③小说主旨已经得以彰显,结尾反而多余,去掉为好。‎ 解析:这是一道答案并不唯一的探究性题目。答题时可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选择答案。若认为是点睛之笔,可从其能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使主题更加丰富,使小说构思更巧妙等方面论述。若认为是蛇足赘余,则可从故事情节已完整,无须再节外生枝;人物形象已塑造饱满,不需要再增添其他无关人物;小说主旨已经得以彰显,结尾反而多余等角度分析。‎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 ‎12.选C A项,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B项,三人成虎:比喻谣言或讹传经多人重复述说,就能使听者信以为真。C项,潜移默化:指人的思想或性格受其他方面的感染而不知不觉地起了变化。D项,满目疮痍:眼睛看到的都是创伤,形容遭受战乱、灾祸严重破坏后的景象。不合语境。 ]‎ ‎13.选A ①鱼目混珠:拿鱼的眼睛掺杂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乱真。鱼龙混杂:比喻各色各样的人混在一起,成分复杂,好坏难分。此处应用“鱼目混珠”。②息息相关:呼吸相互关联。形容关系极为密切。休戚相关:彼此之间的忧乐互相关联。形容关系非常密切,利害完全一致。此处应用“息息相关”。③望其项背:看到别人的颈项和后背,指可以赶得上或能相比的。望尘莫及: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灰尘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此处应用“望其项背”。‎ ‎14.选B B项,感同身受:原指感激的心情如同亲身受到对方的恩惠一样(多用来代替别人表示谢意),现多指虽未亲身经历,但感受就同亲身经历过一样。A项,瓜田李下:来源于古语“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C项,两小无猜:指男女小的时候在一起玩耍,天真烂漫,没有猜疑。D项,判若鸿沟:形容界限很清楚,区别很明显。‎ ‎15.选C A项,并列关系不当,“网络诈骗”与前三者有包含关系;B项,“否则”和“如果使用过度”重复;D项,主语混乱,应在“往往”前添加主语“琥珀饰品”。‎ ‎16.选B A项,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C项,不合逻辑,应改为“同位素核源应用的成功与否”。D项,“被”前缺主语,应加上“这种氟碳层”。‎ ‎17.选D A项,语序不当,“不仅”、“更”后面的内容互换位置;B项,句式杂糅,删掉“利用”;C项,搭配不当,在“安全”后加“问题”。‎ ‎18.A(③和文段首句句式相同,因此应紧随其后,⑤是对阳光的解释,④②相连,对微笑的作用进行阐述,①是综述句,理清关系,不难得出答案。)‎ ‎19.示例一:成长心语----从所给篇目可以看出,这一组文章表现的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感受。他们把寂寞、烦恼等情感诉诸笔端。‎ 示例二:青春五味瓶-----从所给篇目可以看出,这一组文章记录了学生们的青春时光。阅读这一组文章,能感受到青春的各种“味道”。‎ ‎20.评分标准: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育儿观背后的文化密码 ‎   如果找一个事例来论证中国父母和外国父母的最大不同,材料中的事例无疑是最好的注解。相较于中国父母育儿时的处处呵护,外国父母则是大胆放手。育儿观,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观念,而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中外迥异的育儿观背后,文化是最大的“推手”。‎ ‎    不同民族文化形成的家庭观念,是破译这种不同的密码。‎ ‎    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孕育出重血缘重集体的文化传统。就如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的,“团体是超于个体的存在”。家庭是社会团体最基础的单位,血脉相连的亲人属于人际关系中最亲密的“圈子”,“父慈子孝”的相互扶持,是最重要的伦理道德。这样的家庭观念绵延几千年,早已成为中国人重要的文化基因。且看当今的中国,孩子上学工作、结婚生子,哪一个都少不了父母的身影?更何况年幼时摔倒哭泣。同样,孩子对父母的养老也是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家人始终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是国人无须思考的“集体无意识”。‎ ‎   而西方在文化上重“个人主义”,即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将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看得极其重要,主张“自我独立的美德”。这种文化中,一个人先是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某个集体的一分子,家庭也不例外。纪伯伦在《论孩子》中写到,“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材料中外国父母的做法就很好理解了:哪怕是一个幼儿,跌倒了爬起来,是个人的能力范畴,自然无需别人插手。‎ ‎   我认为,两种育儿观都教育出无数优秀的人才,都有属于自己“忧与爱”,不宜简单地肯定一个否定另一个。西方父母因孩子更独立而负担减轻,但关系稍显疏离;中国父母虽操心多,但能享受到脉脉的亲情。况且,育儿观从来都不是固化不变的“非黑即白”。相信不少中国家庭也都如材料中外国父母一样,鼓励孩子独立;也有很多外国家庭,远比材料中的中国父母更保护孩子。‎ ‎   因此,材料的事例可以作为整体特性的某种写照,但未必能代表各个具体的家庭。对于父母来说,与其围观议论“中外育儿观大不同”,不如从孩子的自身特性出发,选择最适合孩子的育儿之法。胆小脆弱的,及时抱起安慰;活泼独立的,笑着看他爬起。‎ ‎   除了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家族习惯、父母的性格经历等,都会或多活少地影响着家长的育儿观。但无论何时,孩子本身的特性,才应是育儿观形成的决定因素。无“智爱”不“挚爱”最近,一则新闻引起热议:孩子摔倒了,外国夫妇认为:应该自己爬起来,这样才不会让孩子形成对周围人的依赖;中国夫妇则认为:要及时扶起孩子,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和世界的温暖。无问西东,皆源于“爱”。我认为,两者皆有可取之处,真正的爱,是建立在智慧的前提下。‎ ‎    如何做到“智爱”: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如果我们静下心来思考,就会发现:扶不扶不应该由家长来决定,而应该取决于孩子当时的状态。在孩子摔倒时,外国父母“仍然在一旁聊天,好像没有听到没有看到“的行为,值得商榷,但中国父母”马上扶起并轻言安慰“也不可取。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摔倒“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也许在大人眼中稀松平常的事情,在孩子眼中也许是人生的关卡。孩子此时的目光,会投向父母,他们不一定需要父母双手的援助,但一定需要父母目光的“援注”。父母坚定的目光、鼓励的话语,会让孩子内心充满自信,感受到爱与包容,他也会将这种爱加以传递。相反,一个靠自己能力爬起的人,他也许无法在幼小的心中建立与世界爱的互联。如果孩子确实爬不起来,需要父母援手,扶一把也是人之常情。但我们也不能“忙上前把孩子扶起”,要相信孩子,给孩子以成长的时间和空间,毕竟,他终将单枪匹马地面对世界的铁壁铜墙。‎ ‎    这种现象,就像一滴水珠,表面上是东西方育儿理念的冲突,实际上折射出深层文化因素的差异。不禁让我们思考:父母和孩子之间,责任有哪些,界限又在哪里。如果我是文中的中国父母,我的答案是:在位而不越位。在位,是父母责任的体现。西方的文化,孩子就像蒲公英的种子,优点是自由成长,不足是,当孩子在人生的关卡,需要助推的时候,父母是缺位的。东方的文化,孩子是一棵棵树苗,缺点是有亲情的牵绊,优势是,他们有父母做成长的沃土,可以长得更枝繁叶茂。不越位,是亲子界限的彰显。父母和孩子,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在回答“为什么要养孩子时“,知乎上点赞最多的回答是:我想陪伴孩子一起,看着世界的风景。‎ ‎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龙应台的“智爱“,更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挚爱”。‎ ‎ ‎ ‎  群居为人,就要让人温暖 ‎ ‎ ‎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技巧的全部秘密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爱护儿童也是父母的天性,但爱护的角度却并不一样。假如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不小心跌到了,中国父母会立刻把小孩扶起来,这个背后体现的是关心与温暖;外国父母更可能会置之不理,因为他们希望通过小孩自己爬起来来训练小孩的独立性。如果是我的小孩,我一定会扶他起来。‎ ‎ 这迥异的做法,体现的却是中西文化差异的不同:姻亲血亲主导的集体精神与重视个体存在的契约精神。‎ ‎“小孩跌倒扶不扶”是折射文化色彩的三棱镜,各有依凭,甚至是一种“集体无意识”‎ ‎,教育子女的方法在文化的脉络中无形地流传。中国家长教育小孩,要有正确的世界观来看待这个世界,要学会给予世界以温暖与帮助,只有小孩得到了父母的足够的爱,他才懂得如何去爱别人,尊重别人,才能更好地与世界和谐相处。外国小孩的父母希望小孩能够独立地站起来,依靠自己的力量,重视自己的存在,才能遵守世界的约定,不会给别人带来依赖和麻烦。这显然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思路。但道路千千万万,一双脚只能选择一条路走。我更赞同帮小孩扶起来,毕竟他的双手是那么稚嫩,在他需要别人帮扶时,他得到了帮扶,他的世界宽容了很多,他便拥有了传递帮助的爱心与力量。如果是他自己站起来的,他觉得事事都要独立,人只有依靠自己才能生存,他逐渐学会了与世界建立契约。人是群居动物,究竟是主张个体的独立,还是温暖待人,那一个更能够维系这个群居集体往前良性发展?答案不言而喻。‎ ‎ 但是,生命本身的脆弱,注定了我们无法完全独立——当然我们可以精神独立,但是人毕竟是群居的动物,不仅是婴幼儿时期需要别人帮助,垂垂暮年之时更需要别人的宽慰。那个时候,我们还能谈什么独立呢?世界与我逐渐模糊,身体的机能衰退,我们可以在精神上假装很独立,但是颤颤巍巍的双腿与日渐佝偻的腰背却不停地告诉周围人:我真的需要帮扶。如果我真的老无所依,又指望谁把握埋葬在春天里呢?那个时候可能会有一个冷冷的声音:就应该让老人自己埋起来。如果我们把他埋起来,只会造成他对土地的依赖!‎ ‎ 这显然是悲凉的。用温暖的怀抱让小孩离开冰凉的泥地,这是人类温情教育的开始,也是人生教育的重要一课,这并不影响小孩成为独立的人,反而让小孩成为有温度的人。‎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