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0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2019学年江西省鄱阳县第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鄱阳二中2018-2019学年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 150分钟 总分:150 分 命题人:王克和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 李白思想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其思想体系之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无疑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故与先秦至盛唐众多知识分子先入世、后出世的人生选择如出一辙,李白终其一生,均对博取高官、建功立业表现出极大的政治热情。‎ 李白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美好愿望而奋斗,但结果既未能自布衣直取卿相、兼济天下,也未能从宦途从容隐退、独善其身,而是栖栖惶惶,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冷静地审视历史事实,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首先李白对政治幼稚无知,其大言不切于实际和虚名不适于用。因此,在人生的几次大好机遇中,他均未能把握住,以致坐失良机,徒成悔恨。其次李白志行的游移不定与情绪的瞬息多变,显然有悖于政治家所应具备的精神素质。在他短暂的一生中,既有雄心壮志,也有颓唐潦倒;既有进取精神,也有消沉意态;既有张扬自我、不卑不亢。也有曲意逢迎、自责自怜;既有爱国赤诚、民本良愿,也有狎妓解闷、泄愤恶念。总之,李白的情绪多变与放浪形骸,早已注定了他在政治上碌碌无为、含恨而终的必然命运。‎ 可见,诗仙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其实并不是写诗,而是在于从政。但是作为诗人,他是“谪仙人”。作为政治人物,他却只是个“凡人”,甚至沦落到“世人皆欲杀”的地步,是彻底的失败者。李白的悲剧就在于他没有政治才能却总是希望在政治上大干一番,而且是至死不悟,这就必然要导致他四处碰壁,一败再败的悲剧结局。‎ 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遭失败,反过来又促使诗人“不平则鸣”,在文学领域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当李白从复杂的政治斗争中转移到他所热爱的诗歌创作时,诗人的爱国赤诚、善良人性、潇洒风神、天赋才情和主体精神则如大江奔海、熔岩乍喷般挥洒自如,并幻化成无数扣人心弦的千古绝唱。‎ 与李白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其实,更多的研究者离李白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很远,离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更远。‎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以儒家学术为体,道家、纵横家学术为用,名、墨、法、兵思想因此糅合。‎ B. 李白思想体系博杂,实属少见,然浸透其骨髓,主宰其一生的是儒家思想及学说。‎ C. 研究李白应重视其诗歌背后的人性挖掘,不能远离其浪漫主义精神的根源与神韵。‎ D. 李白在文学领域获得的巨大成功,导致其政治上惨遭失败,这又使其不平则鸣。‎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指出李白一生的主要兴趣不是写诗,而是从政,这是受孟子思想学说影响的结果。‎ B. 文章第二段采用总分逻辑关系,多角度分析论证了李白终生与失意和挫折为伍的原因。‎ C. 文章分析指出,李白成为政治悲剧人物的重要原因是其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上的匮乏。‎ D. 文章围绕李白的政治悲剧与文学成就进行了论证分析,指出了其政治悲剧产生的原因。‎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政治上碌碌无为并惨遭失败,这是他文学领域取得巨大成就的直接原因。‎ B. 本文阐述了李白的政治悲剧对其文学创作的影响,末段委婉指出研究李白的方向。‎ C. 作者认为李白与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相比,其在诗歌的数量与质量上均不及杜甫。‎ D. 如果李白具有很好的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那么他就可以在政治上实现远大抱负。‎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命根子 邢根民 宏伟下班后回到家,发现老爸不见了。他到每个房间喊了几声,仍不见老爸的身影,心里一慌,老爸又跑丢了!‎ 这些天让他头疼的事就是老爸一个劲跑丢。 ‎ 第一次跑丢是在一个星期五的早上。老爸早早起床,坐在床沿上发呆。因为刚从乡下来到城里,在他家装修一新的单元楼里还不习惯,可能是怕宏伟和媳妇瞪白眼,他不敢吸烟。要是往常 在家,他每天早上起来都要美美地吸上一锅子旱烟,几十年的习惯突然一改,让他很不适应,感觉自己就像关进笼子里的鸟,能不憋屈吗?所以,那天早上老爸没打招呼,悄悄乘着电梯,从十七层高楼落到了地面上,他心里才踏实了。 ‎ 而宏伟上班前发现老爸的房间没人,以为老爸下楼去公园锻炼了,就没在意。中午吃饭时还没见老爸,问媳妇,也不知道。这下他急了,顾不得吃午饭,和媳妇分头去公园、广场、商店来回找,几经周折,还是在火车站广场找到的。宏伟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跑到老爸跟前说,爸,你走了也不说声,让我们都快急死了。老爸脸色阴沉,情绪很平静,我要回家,城里不适应。你帮我买张回家的车票吧!‎ 第二次,老爸是跑丢在长途公共汽车站,拿着车票上长途汽车了,让宏伟看见了。这次宏伟生气了,爸,人家都往城里跑,你却偏要回乡下,乡下有啥好的,你干嘛非要回去?老爸坐在车上不下来,也不理儿子,任宏伟和媳妇一番好劝,就是不听。‎ 那次,老爸在乡下还没待几天,就被宏伟再次请到城里。他实在不放心把一个快七十岁的老头孤零零丢在家里。这一次,宏伟满足了老爸一个条件:不干涉老爸任何行为。‎ 老爸能再次进城,还有一大诱惑,那就是宏伟把儿子贝贝上幼儿园的差事交给了老爸,这下可把老爸高兴死了。每天接送小孙子时,一路上都能听小孙子用稚嫩的童音给他说幼儿园里的新鲜事。今天老师表扬他听话,昨天老师让小捣蛋鬼罚站了,每天都有听不完的新鲜事,老爷子听得两眼一眯,胡子直往上翘。‎ 按说,有了小孙子的诱惑,老爸应该不会再想着回乡下了,可这次还是······第二天是个星期天。宏伟一大早开车,带着儿子回一百多公里外的乡下。‎ 宏伟的老家在黄土沟壑里,以前村边那条细细的河流如今早已干涸,吃水都要去几里外的小河里拉水。村子里的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或者进城做生意了,留下的都是些老人小孩和不识字的妇女。车子开到村头,宏伟看到往日绿油油的坡地如今只剩下裸露的黄土,就连挣扎在半坡上的几棵树木也孤零零地干枯了。正是春夏之交的播种时节,却难以发现往日家乡男女老少忙着播种的情景。‎ 管他呢,反正自己开着小厂子,和媳妇一年收入也不少,比种庄稼不知要好多少倍。宏伟暗自庆幸自己当年走南闯北做生意,如今虽快三十,但要房有房,要车有车,什么都不愁了。两个姐姐也都迁到了城里,老妈去年走了之后,他就直接把老爸接到了城里享清福,也算尽一点孝道。 谁知,老爸不知哪根神经搭错了,放着舒坦的城里日子不过,非要三番五次往乡下跑,他想不通, 这荒山野岭的土塬上有啥好迷恋的。‎ 到家了。宏伟抱着儿子走下车,眼前的景象让他惊住了:老爸穿着十多年前下地干活的那件土里土气的粗布衣裳,头戴一顶已经褪色的破旧草帽,裤腿和袖子挽得老高,在院子里的一片平整好的土地上播种花生,身后还堆着半袋子土豆种。‎ ‎ 听到脚步声,老爸抬起头,汗珠子从长长的眉毛上滚落下来。他脸上绽放着孩子般的笑容,‎ 对小孙子说,贝贝,爷爷给你种花生和土豆,再种点黄瓜、茄子、西红柿,保管比城里买的好吃, 爷爷给你送去。‎ 爸,你这是干啥呀?都什么年代了,谁还种地?宏伟不解老爸咋就这么会折腾。儿子,你给我听着,咱是庄稼人,庄稼就是咱的命根子,啥时候都不能丢。老爸低下头,在脚下的土壤里撒下一粒种子。‎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小说开头从父亲丢了写起,“心里一慌”刻画了宏伟内心的焦急,“老爸又跑丢了”引起悬念,从而吸引读者的眼球。‎ B.父亲愿意再次被宏伟接到城里生活,一是宏伟答应不干涉父亲的任何行为,二是父亲可以接送小孙子贝贝上幼儿园。 ‎ C. 父亲在家时“脸上绽放着孩子般的笑容”与他在城里时的生活状态形成对比,突出了父亲回家乡后的惬意与愉悦。‎ D.父亲几次要跑回家,宏伟每次都火急火燎地仔细寻找,这虽然体现了宏伟的孝心, 也从中看出宏伟对农村前景的失望。‎ ‎5.小说画线段所写的内容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 分)‎ ‎6.小说以“命根子”为题,有何用意?请结合小说内容进行探究。(6 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什么清华北大,不如胆子大。”近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一句话一下子又成了网络热点话题。‎ 话说得有些极端,但放在演讲的语境里,也并无不可,无非是劝说年轻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要有胆量,不必唯学历是举。但舆论纷纷中,难免也有人把这番话进行歪解,有的甚至从而推演出了一个极端的结论:读书无用。‎ 的确,这些年来,大学教育的日益普及让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如果把“有用”等同于物质上的成功,老实说,想通过读书上大学来实现“挣大钱”的确没那么简单了。同时,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也给普通人创造了很多人生出彩的机会,即使没有大学学历,只要敢闯敢干,一路坚持下来也能有不小的斩获。但这是否说明,我们就不需要读书了?‎ 读大学,不仅在于学习知识,作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储备“资本”;而且还有其更高的价值:养成终生读书的习惯,培养训练自我学习、教育并进步的能力。与其说大学教育教给学生的是具体专业的学科知识,不如说是一种可以受益终生的技能。读书的“有用”‎ ‎,就在于其丰富个人素质的“无用”之用。大学教育能使人视野宏阔、见识丰盈,并塑造人的价值观,其“回报”未必能用量化的金钱体现。‎ 当然,“读书无用论”的回潮也值得社会反思:我们的社会,通过知识获得上升通道的道路是不是变得更狭窄了?但无论如何,在这个越来越需要通过知识来创新发展的时代,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对读书丧失信心。 (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二:‎ 在1月3日晚上的直播中,两个90后网红姑娘原本只是在盘点近日收到的生日礼物,最后却演变成为撕书直播。‎ 她们对礼物中的书本不屑一顾,并表示读书没用,自己从来不读书,照样做老板开跑车,给自己打工的都是大学生。‎ 如今,“读书无用论”渐渐流传,一是因为不少辛辛苦苦读书的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取得的经济效益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多;二是因为读书多年,一朝进入社会,大部分知识内容都会忘记。‎ 读书有何用?对于这个问题,有个外国网友的回答很有意思:“当我年轻的时候,我吃下了许多的食物,它们中的大多数对我来说已经消失并忘记了,但我确定其中有一部分变成了我的骨血。我想,阅读也是一样的事情。”‎ 读书学知识,或许不能直接赚到钱,但是之所以要学,不仅我们学,下一代也要学,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很大,波澜壮阔、不可名状。‎ 所以,网红们读不读书真的不重要,“你”读不读书才重要。 (选自“红网”)‎ 材料三:‎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大有市场。让人惊诧的是,有极个别的农村走出了成百上千名大学生,成为远近闻名的“高考名村”。那么这就引出了一系列问题:“读书无用论”在农村到底有多大的市场?一些村子为何能够如此重视教育?有何经验可供其他地区借鉴?‎ 这些“高考名村”的村民并非毫无缘由地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两点需要引起注意:一是,这些“高考名村”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出过大学生,他们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鲜活案例,促使后人争相效仿;二是,尽管生活贫穷,但这些地区的村民并没有外出打工,而是过着简单的生活,全力供应孩子读书,并时常向他们灌输“教育改变命运”的思想。‎ 要想彻底铲除“读书无用论”的土壤,需要教育部门在制度层面上,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诸如高校自主招生、校长推荐、名校联合招生等教育改革举措,应该向农村考生重点倾斜,从而疏通贫寒子弟向上层流动的通道。‎ 这些“高考名村”所取得的经验,也在警示我们,要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既要树立和宣传正面典型人物,也要重点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选自《中国青年报》)‎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外国网友对“读书有何用”这一问题的回答十分巧妙,运用类比的方法说明读过的一些书会变成我们的一部分。‎ B. 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因为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来说,在创新创业的过程中,胆量是很重要的,学历不如胆量。‎ C. “读书无用论”在不少农村贫困地区很有市场,但有些农村却成为“高考名村”,因为这些地方20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 D. 网红们读不读书不重要,因为他们不需要读书就可以成功;我们读不读书很重要,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某位名人在演讲中的话作为引子,引出话题“读书无用论”,论述后指出,在这个时代需要读书。‎ B. 三则材料来源不同,有专业报纸,有门户网站,但都针对当前“读书无用论”流行的现实进行报道,议论性较强。‎ C. 材料三以农村地区出现“高考名村”这一事件引出讨论,认为这些地区对教育“情有独钟”,有丰富的经验可供借鉴。‎ D.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读书无用论”问题,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 ‎9. 根据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解决“读书无用论”的问题。6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①,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①颁盐:征收分摊盐筴; ②骫:歪曲,枉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B.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C.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D.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西汉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 B.“服除”即为服阕,意思是守丧期满除服。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三年,三年后才能除去丧服。‎ C 古人对“死”的称呼有着严格的规定,死者的身份、地位不同,其“死”的叫法也各不相同。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 D. 号是人的别称,有“自号”与“别号”之分。号的实用性很强,除供人呼唤外,还用作文章、书籍、字画的署名。‎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黄庭坚机警聪明,幼年时书读几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考问他,没有不知道的。后因苏轼的夸赞名声震动四方。‎ B.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照看,衣不解带,母亲去世后,在墓旁筑室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 C.黄庭坚正直豪壮,奉命修订《神宗实录》,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 D.黄庭坚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对他的评价很高,陈师道说他诗比杜甫,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认为他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2)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①上秋天远,白帝城②边古木疏。圣代即今多雨露,暫时分手莫踌躇。‎ ‎【注】①青枫江:指浏水,在长沙与湘江汇合。②白帝城:在夔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上,东临巫山。‎ ‎14.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首联中“此别”“谪居”等词点题,“嗟”字和“问”字表现了诗人与两位朋友的关系非同寻 常。‎ B. 颔联“巫峡啼猿”“衡阳归雁”与“数行泪”“几封书”,既是情景交融之佳句,又深得虚实结 合之妙处。‎ C. 颈联“青枫江上”紧扣王少府贬长沙,“白帝城边”紧扣李少府贬峡中,“秋天远”“古木疏”‎ 意境高远雄浑。‎ D. 尾联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指在圣明的时代,会多多沐浴皇恩,希望两位友 人的处境不久即会改变。‎ 15. 这首诗蕴含的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其蕴含了哪些情感。(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蜀道难》中,诗人提醒人们因为蜀道地形险要,若被恶人控制,后果不堪设想,所以要警惕战乱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白居易另有绝句《夜筝》,其中“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化用了《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 ‎(3)李商隐《锦瑟》中,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惆怅苦痛,让人为之哀婉不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表达题(共80分)‎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嫦娥四号完美月背软着陆已成为探月史上的经典。‎ 当我们回首整个软着陆过程时,大可带着几分轻松与惬意,然而彼时又克服了怎样的挑战呢?‎ ‎ 首先,地形险要,起伏不定,使软着陆面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风险。虽然科学家为嫦娥四号 了预定着陆区-----冯·卡门撞击坑,但相对平坦的“坑”内地形仍然复杂多样。用探月工程总设计师吴伟仁的话来说,嫦娥四号软着陆就好像在崇山峻岭的云贵川地区着陆一样。为了 ,科学家将距离冯·卡门撞击坑不远的克雷蒂安撞击坑确定为备选着陆区。‎ 其次,通信延迟,近乎盲降,使软着陆地面控制实际上失去了及时干预能力。对于嫦娥四号月背软着陆,地面控制中心必须通过鹊桥中继星与其实现数据传输,较长的通信延迟使对情况 的着陆过程进行干预变得无比困难。为降低“盲降”带来的风险,科学家们把目标着陆区的各种参数注入嫦娥四号,并为其装配最先进的测距测速敏感器( )。‎ ‎2019年1月3日, 的软着陆过程开始了。嫦娥四号在地面指令的操控下,在近地轨道15公里处开始减速下降,在距离月面100米处,“嫦娥”稍作停留,悬停空中,而后缓缓落下,稳稳立在月背之上。精准!完美!‎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回首整个软着陆过程时,我们大可带着几分轻松与惬意,然而那时又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呢?‎ B.在我们回首整个软着陆过程时,大可带着几分轻松与惬意,然而那时又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呢?‎ C.当回首整个软着陆过程时,我们大可带着几分轻松与惬意,然而当时又克服了怎样的挑战呢?‎ D.当我们回首整个软着陆过程时,大可带着几分轻松与惬意,然而当时又应对了怎样的挑战呢?‎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精挑细选 防患未然 瞬息万变 惊天动地 B.精挑细选 以防万一 瞬息万变 惊心动魄 C.再三斟酌 以防万一 变幻莫测 惊心动魄 D.再三斟酌 防患未然 变幻莫测 惊天动地 ‎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就能精准判断地形地貌,选择最佳落脚点 B.它就能选择最佳落脚点,精准判断地形地貌 C.让它能选择最佳落脚点,精准判断地形地貌 ‎ ‎ D.让它能精准判断地形地貌,选择最佳落脚点 ‎20.下面是某校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函的主要内容,其中有五处不怡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尊敬的家长:‎ 您们好!为了加强家校沟通,吸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推进素质教育,安全教育、行为养成教育向纵深发展,我校将于2018年12月29日上午9:00在各班教室开展围绕“家校牵手,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题的家长开放日活动。各位家长不得迟到或缺席,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您的掌声,孩子们的欢乐将与您一块儿分享。我们真诚地相邀您莅临我校指导工作。‎ x x中学2018年12月18日 ‎21.下面是一幅题为“先查微信群”的漫画,请介绍该漫画的内容并揭示其寓意。(6分)‎ ‎ ‎ 内容: 。(不超过50字)(3分)‎ 寓意: 。(不超过30字)(3分)‎ 四、写作(60分)‎ 生命是一场大的遇合,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有难忘的相遇:求学路上,遇见了给你人生启迪的良师;在生活中,遇到了相知的朋友;在事业上,遇见了赏识自己的伯乐……一个“遇”,千百年来,形成了多少迥异的人生,也派生了多少传诵的故事!‎ 请根据上述材料,选取角度,以“生命的遇见”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卷答案 ‎1、C 【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意,筛选信息的能力。A项有两处错误,即“偷换概念”和“强加因果”;“李白”不同于“李白思想”,这里属于偷换概念;“因此”这里显然强加因果,原文是“杂糅名、墨、法、兵诸家思想”,而这里属于曲解文意,事实上李白思想并没有使纵横、名、墨、法、兵诸家思想得到有机糅合;体,指根基;用,指借鉴。 B项 “范围扩大”(或偷换概念),原文是“儒家‘亚圣’——孟子的修、齐、治、平思想及其调和儒道两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学说”,“儒家亚圣”不等于“儒家”,明显扩大了范围或偷换了概念。D项强加因果,“导致”前后因果关系不成立。】‎ ‎2.C 【此题主要考查论证分析能力。C项,犯了“或然变必然”错误,原文语意是“恐怕”,是推测之意,而这里变得肯定与必然。原文:李白之所以“怀才不遭”,成为政治上的悲剧人物,除了政治黑暗和各种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制约外,更为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李白本人政治才能和政治素质的匮乏。】‎ ‎3.B 【A项说法过于绝对,原文是“也许正是因为政治上惨遭失败”; C项,犯了“无中生有”“张冠李戴”及“绝对片面”的错误,“李白诗歌数量和质量均不及杜甫”于文无据且过于绝对。原文是在专著的数量和质量上,可谓“扬杜而抑李”了。这不是作者的认为,而是当时研究领域出现的一种现象。D项说法过于绝对。】‎ ‎4.D 【“但也从中看出宏伟对农村前景的失望”分析错误,宏伟让父亲回城并不能看出宏伟对农村前景的失望,过分拔高】‎ ‎5.①描写出家乡一片荒凉的景象,烘托了伤感的氛围。 ②反衬出父亲对家 乡的眷恋与热爱,并与下文父亲在田地劳动的场景形成照应。 ③表现作者对农村发展的忧虑,从而引发人们对于乡村治理的思考。(每点 2 分,共 6 分)‎ ‎6.①作为文章隐藏的线索,串联起了全文。父亲多次从城市偷跑回来,其实 都是离不开他视为“命根子”的庄稼。 ②“命根子”一词运用借喻的方式,形象生动地表 达出作者对庄稼的情感,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 ③深化了小说的主题。“命根子”一词突 出了庄稼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呼吁我们要重视农民、农村、农业的发展。(每点2 分,共6分)‎ ‎7.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项,“某位名人认为读书无用”错误,从材料一看,这位名人只是想表明“不必唯学历是举”;C项,“因为我们如果不读书就没有出路”‎ 错误,从材料二来看,之所以要读书学知识,是因为这些知识是正确的;D项,从材料三来看,“这些地方上世纪80年代曾出过大学生”只是原因之一。故选A。】‎ ‎8. D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基本的能力。D项,“都分析了‘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并强调了读书的有用性”错误,材料三并没有分析“读书无用论”出现的原因,也没有强调读书的有用性。】‎ ‎9. ①宣传“读书有用论”,使人们正确认识读书的价值,明确读书不仅能学到知识,还能提升个人能力等; ②拓宽通过知识获得的上升通道,使有知识者有施展才华、获得收益的舞台; ③均衡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重塑贫困阶层对教育的信仰。‎ ‎10.D 11.A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 ‎12.C 【“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不对,原文是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 ‎13(1)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得分点各1分:举,参加科举考试;教授,担任教授;才,认为······有才华。句意2分。)‎ ‎(2)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得分点各1分:风旨,意向,意旨;幸,对······庆幸、羁管拘禁管束。句意2分。)‎ 参考译文: ‎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14. B项,“虚实结合”不当,应是虚写,作者设想二人到了贬谪之地。‎ 15. ‎15.①惋惜之情。首联中作者询问“嗟”“意何如”“问谪居” ,表达诗人对二人遭遇的同情。②关切之情。颔联设想两位友人到达贬所后的情况,关心牵挂友人生活。③慰勉之情。颈联以想象风景名胜之美来表达对二人的安慰之情;尾联劝慰二人定会有归来之日,不必犹豫不前。④微讽之情。尾联写在圣明的时代,两个朋友却这样遭贬,委婉表达对圣朝的不满之意,为友人鸣不平。(1点2分,答对3点即可)‎ ‎(1)所守或匪亲 化为狼与豺 (2)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3)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17.A(B、D项成分残缺,缺主语;C项“克服”和“挑战”搭配不当。) ‎ ‎18.B(再三斟酌:多次反复考虑以决定取舍。精挑细选:非常仔细地挑选。以防万一:用以防备难以预料的事情。防患未然:在事故或灾害发生之前就加以预防。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变幻莫测:指事物变化迅速,捉摸不定,难以揣测。惊心动魄:形容使人紧张到极点。惊天动地:使天地惊动,形容某个事件的声势或变化之大) ‎ ‎19.D(根据原文语境的陈述主体,排除A、B两项;再根据“先判断后选择”的顺序,排除D项)‎ ‎20.示例:①“您们”改为“您”或“你们”;②“围绕……为主题”改为“以……为主题”;③“不得”改为“请勿”;④“一块儿”改为“一同”;⑤“相邀”改为“邀请”。‎ ‎21.(6分)答案示例:‎ 内容:漫画上面女人的红挎包被抢,一孩高喊“抢红包啦”;下面一群人听到喊声都立刻查看微信群。(3分)‎ 寓意:讽刺一些民众迷恋微信红包、见危不救的贪婪、冷漠心态。(3分)(意思对即可)‎ 22. 写作 ‎【文题解析】材料三句话,首句重在“大的遇合”,注意,是“大的”,非一般的遇见;“遇合”,相遇而彼此投合,并非仅仅遇见.第二句是相遇之“难忘”的具事呈现,注意每一件事情里的关键词“人生启迪”“相知”“赏识”,它是理解题目“生命的遇见”中“生命”一词内涵的风向标.第二句提示了作文可以顺着材料罗列的具事来思考、构架.第三句是导语,提示必须是议论“遇”.“生命的遇见”,语法结构上是偏正短语,“遇见”规定了写作的对象和范畴,定语“生命”规定了遇见的思想内涵.所谓“生命”,据材料,意为震撼心灵的,激发精神的,富有哲理意蕴的,是一种有关生命的生活认知、体验和感悟.‎ ‎【立意】可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三个角度里突破.‎ ‎①什么是生命的遇见--‎ 夫子遇见泰山,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李白遇见酒,三分酿成月光,七分酿成才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牛郎遇见织女,留下一场恻恻然的爱情,以及年年夏夜,在星空里再版又再版的永不褪色的神话.‎ 某本书里有一个人,有一句话,等着我去读,去拍案.‎ ‎②为什么要生命的遇见--‎ 遇见,先要遇合;生命的遇见,能提升生命的情境(豁达、超然、淡泊、宁静、坚韧…).‎ 生命的遇见,铸造生命和人生的美丽(李灵为留守儿童办学,带来心灵的阳光;出生八个月就双目失明的盲人歌手杨光,用音乐诠释心中的世界,2007年一举夺得《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08年担当残奥会火炬手和残奥会开幕式演唱嘉宾,08年底又登上央视春晚大舞台).‎ ‎③怎样面对生命的遇见--‎ 生命的遇见,需要心灵的交流(高山流水,琵琶女);需要思想的撞击(马克思恩格斯学说,量子力学相对论);需要灵魂的融合(陶渊明与菊,梵高与向日葵);需要智慧的发掘(牛顿与苹果落地)需要珍视…‎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