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9.50 KB
- 2021-06-09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第四学段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淮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综观杜甫的全部七绝,可以发现他创作七绝的情绪状态与其他诗体的明显差别,在于大多数作于兴致较高、心情轻松甚至是欢愉的状态中。这一特点目前尚未见研究者论及,却是考察杜甫七绝“别趣”的重要出发点。与其情绪状态相应,杜甫七绝的抒情基调也多数是轻松诙谐、幽默风趣的。
由以上两点可以看出,杜甫对于七绝的表现功能有其独到的认识。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但七绝这种体式的表现潜能尚未充分得到开掘,杜甫发现了这种诗体还有适宜于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所以他很少用这种体式来抒发沉重悲抑的情绪,而是在七绝中呈现了沉郁顿挫的基本风格之外的另一面,让人更多地从中看到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这种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应当就是他七绝中的“别趣”所在。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
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大多是他在成都和夔州时期对日常生活中多种诗趣的敏锐体悟。大致有三个方面。其一是诗人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中的生机和处处可见的趣味。如《绝句四首(其一)》:“堂西长笋别开门,堑北行椒却背村。梅熟许同朱老吃,松高拟对阮生论。”不但写出了诗人与朱阮二人的特殊交情,更藉梅、松与竹、椒合围,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小天地,突出了草堂与世隔绝的清幽之趣。其二是在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如《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华轩蔼蔼他年到,绵竹亭亭出县高。江上舍前无此物,幸分苍翠拂波涛。”既夸赞韦明府县斋绵竹的茂盛,又预想将来自己舍前苍翠竹影在江中倒映的美景。将希望赠竹说成幸“分”苍翠之色,已十分新颖,“拂”字更写出竹影在波涛中摇漾的动态,这就使讨要竹子一事显得优雅别致。其三是七绝本身文字组合的趣味。有的诗取材本身不一定有趣,但诗人会在诗材的相互联系或文字表达、典故使用中发现趣味性的关系,营造出别样的效果。如《解闷(其六)》:“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即今耆旧无新语,漫钓槎头缩颈鳊。”赞扬孟浩然诗风清新,而今人不知创新,只会模仿。巧妙地将孟浩然句“鱼藏缩项鳊”及“果得槎头鳊”嵌入,加上用“漫钓”比喻“耆旧”漫不知向孟浩然学什么的茫然,寓讽刺于打趣,颇有漫画效果。
上述三类“别趣”固然来自诗人对外部世界中各种有趣现象及其相互关系的敏锐感悟,但也融合了杜甫自己的兴趣和情致。而最能体现其善于发掘内心情绪、突显诗人自己性情面目的作品,还是《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和《漫兴九首》这两组名作。这两组诗分别以花事极盛时期以及春去夏来的时节转换为背景,突出地表露了诗人惜花惜春的放达颠狂和细腻多情。连一向不认可杜甫七绝的王渔洋在读了《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后,也不由得赞叹:
“读七绝,此老是何等风致。”确实,这两组诗里所表现的雅人风致,正是杜甫七绝最独有的“别趣”。
(摘编自葛晓音《杜甫七绝的“别趣”和“异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杜甫七绝多作于轻松愉快、兴致较高之时,常呈现出他性情中的放达、幽默和风趣。
B.杜甫发现七绝有表现多种生活情趣的潜力,其七绝的旨趣有别于盛唐时期其他诗人。
C.杜甫的七绝创作突破了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因而达到了艺术的巅峰。
D.杜甫既善于捕捉自然景物和人居环境的趣味,也能够挖掘文字组合中存在的趣味。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创作的情绪状态研究杜甫七绝的“别趣”,填补杜诗研究空白,具学术价值。
B.文章比较了杜甫七绝与盛唐七绝,引出了对杜甫七绝“别趣”内涵的具体论述。
C.文章以《解闷(其六)》中化用诗句为例,具体分析诗歌中颇具趣味的艺术效果。
D.文章从体察外物和发掘内心两方面,论证了盛唐趣味追求与杜甫七绝“别趣”的交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杜甫对诗歌体式的认识超越了同时代的诗人,因此其创作有着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
B.杜甫除七绝以外的大多数诗歌,风格沉郁顿挫,体现出了他性情中沉重悲抑的一面。
C.杜甫在成都和夔州期间,生活安逸,心情愉悦,诗歌创作多抒发与友人的交游之乐。
D.在杜甫的诗歌创作中,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为代表的七绝是认可度最高的作品。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
材料一: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健康养老跨界服务应用示范》(以下简称《应用示范》)日前在天津公布。
《应用示范》针对居家、社区和旅居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研究健康养老服务资源优化配置新模式,整合覆盖保险、支付、教育、文娱、信息服务等第三方服务资源,研发包括健康养老跨界服务集成、信用评估和养老数据分析等 3 个“健康养老+”平台,并在北京、天津等地区,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式和旅居式养老为辅的健康养老跨界融合服务模式。
针对老年人实际需求,“健康养老+”平台将通过大数据分析,研究老年人健康状态动态演化规律,为老年人在生理健康监测、心理健康监测与干预、个性化生活照料、紧急状况检测与紧急救助、位置服务、行为识别、意图识别、诈骗防范等诸多方面提供支持。
“健康养老+”平台以“养老智能卡”作为推广介质,连接健康养老跨界服务各方面,形成特大城市健康养老跨界服务平台解决方案。平台将同时与医保、社保等打通,为老年人提供一体化服务。
(摘编自《未来3年京津老年人将“尝鲜”养老新模式》)
材料二:
中经国富养老问题专家表示,作为新兴业态,智慧养老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培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就目前市场情况来看,智慧养老概念模糊,市场对于用户的培养不足。一方面智慧养老面对的用户主体为“40 后”“50
后”老年人,很多老年人家庭并不具备网络环境,自身实操能力不足;另一方面,当前市场上的智慧养老产品简单地将智慧养老与互联网养老画等号,产品操作繁杂不接地气,这使得很多高科技养老产品难以推广。这些问题使得智慧养老的试点存在着“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观众却不买单”的情况,除了少部分居家场景的产品及服务外,如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驿站等模式,并不被老人买账。
中经国富养老问题专家表示,就目前而言,智慧养老更多的是一种发展趋势。老年人更需要一种面向社区、面向家庭,能够提供综合性、专属定制化养老服务的机构。但从长远来看,智慧养老潜力巨大,前景看好。未来“80后”“90 后”将会展现出与当前老年群体不一样的特点,对于智慧养老产品表现出更强的适应性与自主性。智慧养老将为养老发展带来难以想象的未来,而我们相信这个未来并不遥远。
(摘编自《中经国富:智慧养老大势所趋,解决“智慧”痛点仍是挑战》)
材料三:
项目工作人员通过信息平台发布高龄老人服务需求,志愿者从平台发现这些需求,然后对接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一名志愿者为70岁以上高龄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凡是服务时间 2 年以上的,其服务时长就会被储存在“时间银行”信息平台个人账户中,等他(她)自己到70岁之后,就可以从“时间银行”提取相应时长的养老服务。
日前,浙江苍南启动“时间银行”养老服务试点项目,“有精力的低龄老人也可以成为志愿者参与服务高龄老人”苍南县民政局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余珍芳说,他(她)们通过“现在存时间,未来取服务”的方式,等自己70岁后就能享受相应时长的公益养老服务,养老服务内容包括送餐、看护、陪伴、助行、助医、代办等,这样可以激励身体健康、生活有空闲的低龄老人加入到“互助养老”志愿者队伍中来,弥补当前养老服务供给的不足,还能促进形成邻里守望的和谐氛围。
(摘编自《探索新型养老服务模式苍南试点“时间银行”项目》)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天津公布的《应用示范》以居家、社区和旅居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为研究对象,重点解决养老服务的资源优化和配置问题。
B.很多老人家庭不具备网络环境,老人自身实操能力不足,产品操作繁杂不接地气,这是日前智慧养老中存在的几个主客观问题。
C.智慧养老仍处于初级阶段,其培育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政府搭台,企业唱戏,观众却不买单”是市场培育不足的后果的表现。
D.三则材料,前两则都是围绕智慧养老的成与败、利与弊的问题展开,第三则材料则报道另一种不同的养老方式,三则材料形成互补。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健康养老+”是一种智慧型养老,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为各种养老服务提供依据和支持,连接健康养老跨界服务的各方面。
B.志愿者为高龄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通过“时间银行”存储,若干年后可以置换成自己所需要的、不同于自己曾经提供的服务。
C.低龄老人成为志愿者参与服务高龄老人,这种模式以“时间银行”为基础和中介,解决了无儿无女、经济能力不足的老人的养老问题。
D.未来“80 后”“90 后”将能更好地适应智慧养老,并表现出更强的自主性,这将给智慧养老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和更好的发展前景。
6.试比较材料一、二的“智慧养老”模式和材料三“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异同点(6 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
绝代勇将张自忠
张秋铧
1940年5月23日,10万军民聚集在湖北宜昌城内外,为一位殉国的将军送行。就在前一天,将军的灵柩被抢运到宜昌,本想用汽车将将军的灵柩运到长江码头,然后乘船溯江前往重庆安葬,但宜昌的军民不肯,坚持要用十里长街相送、人工抬棺材的方式,送将军走完这抗日战场上的最后一程。
这是一位连最残酷的敌手、凶暴成性的日军,都为之脱帽致敬的绝代勇将:在湖北战场上壮烈殉国的第三十三集团军总司令、上将张自忠将军——二战时期,盟军军衔最高的阵亡将领。
战火仍在延续,日军的飞机反复在宜昌城上空盘旋,随时有轰炸人群的可能,但10万军民不为所动,依然坚持哀送将军。日军似乎也被震慑了,尽管战机几次低空盘旋,但他们并未轰炸送葬的队伍。
那是1929年,张自忠升任西北军第六师师长,有一次一个营长侵吞士兵存款,张自忠查实后,立即集合全师干部,当众责打了这个营长 200 军棍,并撤职镣押。张自忠经常在深夜巡视士兵寝室,帮士兵盖被子,每逢星期天,他还经常拿钱和吃喝的物品,给军队里受伤的士兵。平日里,他和士兵们穿着一样的军服,吃着一样的大锅饭。为了磨练官兵意志,他在冰天雪地里自己带头脱掉大衣,要士兵们跟着他一起进行雪地行军训练。由此,张自忠的部队以“将不畏死,兵不惜命”而著称。
1937年,在卢沟桥抗战后,二十九军决定战略转移离开北平,军长宋哲元在撤退之际,要求第三十八师师长张自忠留下担任北平市长与日军进行周旋。外界并不知张自忠奉了密令留下,当时国内的报纸,纷纷责骂张自忠是无耻汉奸,将其称为“张逆自忠”;为了洗刷这个罪名,张自忠秘密潜逃离开日军监控,南下向蒋介石汇报北平战守经过。
1938年返回部队后,张自忠面对部队官兵痛哭失声:“今日回军,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
1940 年,抗战已进入相持阶段,国民政府退守重庆,日军为了进攻重庆,连续进攻襄阳、鄂西一带。
5月1日,张自忠亲笔给三十三集团军的各部队和将领写信:“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
5月16 日,日军获悉国军有高级将领正在南瓜店一带指挥作战,随即调集飞机和重兵,猛烈轰炸我方阵地,三十三集团军属下的七十四师主力弹药将尽,部队电话询问张自忠可否先行退却,张自忠回答道:“现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正是军人杀敌报国之时,子弹打完了,要用刺刀杀,刺刀断了,要用拳头打,用牙齿咬。”
上午 11 时许,三十三集团军的警卫团阵地被日军突破,激战到中午时,张自忠手下的2000多官兵几乎全部战亡,他身边仅剩下几十名警卫人员,将士们也仍然誓死保卫着他,并一面高喊:“司令快走,司令快走! ”
张自忠的副官马孝堂,向来救援的国军讲述着:“总司令猛然前扑,旋又立起,右肩后流血了!很显然是被炮弹碎片炸伤了。到了十里长山,还在指挥,接着左臂也在流血!但是总司令仍然站在那里,怒目圆睁,大声呼喊着,指挥着。”“他的腿上也流了血,血湿透了袜脚。我见总司令突然向后一歪,右胸就往外喷血,总司令脱了上衣军装,让我给他裹伤,血如泉涌。我刚包扎完,敌人就一窝蜂上来了!”
对于张自忠将军的阵亡过程,侵华日军在《231联队史》中也有记载:“第四分队的藤
冈一等兵端着刺刀向敌方最高指挥官模样的大身材军官冲去,此人从血泊中猛站起来,眼睛死死盯住藤冈。当冲到距这个大身材军官只有不到三米的距离时,藤冈从他射出来的眼光中,感到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威严,竟不由自主地愣在了原地。这时背后响起了枪声,第三中队长堂野射出了一颗子弹,命中了这个军官的头部。他的脸上微微出现了难受的表情。此时,藤冈像是被枪声惊醒,也狠心起来,倾全身之力,举起刺刀,向高大的身躯深深扎去。这个高大身躯再也支持不住了,像山体倒塌似的轰然倒地。”
噩耗传开后,蒋介石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抢回张自忠将军的尸体,最终经增援的38师官兵浴血奋战,张自忠的遗体被抢运回后方,因此也就有了宜昌十万市民为将军送行的感人场面。
不久,蒋介石为张自忠题词:
“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五战于枣宜,终换得马革裹
尸还!”
毛泽东为张自忠题词:“尽忠报国!”
(节选自《捍疆卫士张自忠》,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小说开头部分写宜昌军民十里哀送张自忠将军的场面,渲染了一种悲恸的气氛,表达了抗战军民对这位爱国将领的崇敬之情。
B.小说在构思上采用了倒叙手法,先写张自忠将军战死疆场,制造悬念,吸引读者,再写主人公在战争中为国捐躯的感人故事。
C.“除共同杀敌报国外,乃与大家共寻死所!”,这句话既表达了将军誓死报国的决心,也暗示他唯有战死沙场才能洗刷汉奸罪名。
D.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对张自忠将军的一生做了高度的评价,蒋介石着重于称颂其战绩,而毛泽东则着重于褒扬他的爱国精神。
8.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6 分)
9.小说中,中日两国军人对张自忠将军阵亡过程的叙述,有哪些方面的不同?这样写有
什么作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 分)
二、古诗文阅读(45 分)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8 分)
10.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 分)
A.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B.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 赢粮而景从
D.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 分)
A.数罟不入洿池 数: 密、细密
B.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无:没有
C.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爱:吝惜
D.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水:名作动,游水
1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2 分)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
13. 下列句子与“未之有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 分)
A. 不拘于时,学于余 B.申之以孝悌之义
C.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17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寻知谭州兼湖南安抚。盗连起湖湘,弃疾悉讨平之。遂奏疏曰:“夫民为国本,而贪吏迫使为盗,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申饬州县,以惠养元元为意,有违法贪冒者,使诸司各扬其职,无徒按举小吏以应故事,自为文过之地。”诏奖谕之。
复奏疏乞创飞虎军。诏委以规画,乃度马般营垒故基,起盖寨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傔人在外,战马铁甲皆备。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开陈本末,绘画缴进,上遂释然。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差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时江右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籴者配,强籴者斩。”次令尽出公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籴,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桌。于是连樯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之,进一秩。
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B.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C.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D.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建康,今南京市的古称。与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建康”相同。
B.奏疏,臣子向皇帝的奏折,可报告工作、歌功颂德、议礼论学,陈政要、言兵事。
C.江右,古时以面朝南为准,右为东,左为西。因此,古人把长江之东称为“江右”,长江之西称为“江左”。
D.长短句,文中指词。词是一种韵文文体,萌芽于南朝,兴起于隋唐,盛行于宋代。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辛弃疾关注民生。他在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期间,给皇帝上疏,希望皇帝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为本,要各尽其职处理违法贪赃者。
B.辛弃疾忠心国事。他奉命筹建飞虎军时,藏起御前金字牌,最终建成飞虎营栅,再陈奏事情的本末,画图进献,解除了皇上的疑虑。
C.辛弃疾注重大局。任江西安抚使时,成功赈灾;信州太守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辛弃疾将十分之三的米船给了信州。
D.辛弃疾很有文才。辛弃疾曾经和朱熹一起在武夷山游玩,并写了《九曲棹歌》;他的词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欲望陛下深思致盗之由,讲求弭盗之术,无徒恃平盗之兵。
(2)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
(三)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8~19小题。
榆河晓发
谢榛
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
云出三边①外,风生万马间。
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
忽忆弃繻者②,空惭旅鬓斑。
注:①三边:汉代指幽、并、凉三州边境,后泛指边疆。②弃繻(xū)者:繻,古时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弃繻者,原指汉代的终军,后泛指年少立大志之人。
18.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中“开”,赋予“朝晖”以人的动态,全句由此而显得生机跃动,意兴盎然。
B.颔联上句描写云从天边升起,为远景;下句写大草原上万马奔腾如同刮风,为近景。
C.颔联所写的云是朝云,风是晓风,和大多早行诗一样,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
D.颈联从景过渡到情。景是“征尘”“古戍”,情则是诗人以疑问形式抒发的感慨。
19.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6分)
(四)理解性默写(本题共1小题,9分)
20. (1) 李商隐《锦瑟》中,化用典故,表示美好愿望终如烟云、可望而不可即的诗句是
“ , 。”
(2)今人常用杜甫 《登高》一诗中的名句“ , ”,表达旧事物终将衰落,历史长河滚滚向前之意。
(3) 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融汇了五丁开山的神话,极言蜀道来之不易。
(4)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 , ”。
(5)韩愈《师说》中,认为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
三、语言文字运用(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3题。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辉煌灿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音乐 。幸运的是,作为一种民间音乐,福建南音 至今。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音乐,被人们称之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例如,南音乐器的形制、构成及演奏方法与创作于五代南唐的传世名画《韩熙载夜宴图》中所绘的各项乐器惊人地一致。南音的主要乐器是琵琶、洞箫、拍板,而画中乐器也正以这三样居多;更为重要的是与当前通行的竖抱琵琶不同,( )。另外南音至今保留着汉代相和歌“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的经典演唱形式,丝、竹演奏者互相应和,演唱者边唱边手执“节”以控制乐曲速度,营造出 的绝美意境。今天,人们能够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 ,正赖于南音这样的“活化石”。
2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湮没无闻 存活 古朴幽雅 风貌
B.湮没无闻 留存 古色古香 风采
C.销声匿迹 留存 古朴幽雅 风貌
D.销声匿迹 存活 古色古香 风采
2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音乐,被人们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B.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非常古老的一种音乐,被人们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C.由于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音乐,被人们称之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D.南音起源于前秦,兴于唐,成于宋,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音乐,被人们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
2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南音琵琶与画中的琵琶大同小异,为横抱曲项
B.南音琵琶为横抱曲项,与画中的琵琶大同小异
C.画中的琵琶与南音琵琶大同小异,为横抱曲项
D.画中的琵琶为横抱曲项,与南音琵琶大同小异
四、写作(60分,包括书写5分)
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生活中,总会有一些新情况,需要面对并作出反应。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学会如何应对新情况,应该成为引领人们成长的重要方面。刚刚结束线上教学的你,更是如此。
请以“应对”为题,写一篇不少了于800字的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观点明确,论据充分,结构清晰。
深圳市第二高级中学高一第四学段考试答案
1.C (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为:“盛唐七绝在传统题材里充分展现了以浅语倾诉深情的特长,使七绝突破南朝初唐七绝含蕴浅狭的藩篱,固然达到了艺术的巅峰。”论述主体为“盛唐七绝”,而非选项中的“杜甫的七绝”。)
2.D(根据原文第二自然段“而’别趣’的内涵可以从他对外物的体察和对内心的发掘两方面来看,二者交融在一起,不能截然区分”来看,文章从体察外物和发掘内心两方面,论证的是这两者在杜甫七绝中的相互交融,而不是盛唐趣味追求与杜甫七绝中别趣的交融。)
3.B(A.原文强调的是杜甫对七绝的表现功能“不同于盛唐的趣味追求”,而非选项中所表述“对诗歌体式的认识”都“超越了”;C.无中生有,第三段论述了杜甫七绝中表现的“人际交往和应酬中的雅兴和逸趣”是“杜甫在体察外物中发现的‘别趣’”之一,没有涉及到“杜甫在成都和夔州期间,生活安逸,心情愉悦”的现实内容,所以C项不正确;D.第四段论证《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表现的雅人风致,正是杜甫七绝最独有的‘别趣’”,而非选项中表述的“认可度最高”的作品,所以D项不正确。)
解析:4.D(D项,表述错在“前两则都是围绕智慧养老的成与败、利与弊的问题展开”这个地方。细读三则材料可知:前两则材料都只谈到了“利”,没有谈到“弊”的问题。而且选项中“成与败”的提法也不妥。诚然,前两则材料也谈到了不足和面临的挑战,但这并不一定是“失败”。)
5. C(表述太绝对。从材料三中“这样可以激励身体健康、生活有空闲的低龄老人加入到“互助养老”志愿者队伍中来,弥补当前养老服务供给的不足,还能促进形成邻里守望的和谐氛围”等文字可知,这种模式只是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弥补了服务供给的不足,但不能说是“
解决了……养老问题”。)
6.(6分) (一)不同点:“智慧养老”模式利用大数据分析掌握老人的各种情况,并据此提供相应的服务,甚至是跨界服务;“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则是将自己的服务存储起来,将来“取出来”使用,是“自给”式的服务。(二)相同点:都利用了智能管理系统,都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前者4分,后者2分)
7. C“他唯有战死沙场才能洗刷汉奸罪名”表述不正确。
8.①治军严明。如惩治侵吞士兵存款的营长。②关爱士兵。如深夜给士兵盖被子,常拿钱和物品给受伤的士兵。③忍辱负重。如留守北平,背负汉奸骂名。④英勇无畏。如指挥军队抗日,视死如归⑤爱国抗敌。心系国难,多次表达杀敌报国的愿望和决心。
(每点 2 分,答对三点得 6 分)
9.不同:①叙述角度不同。张自忠将军的副官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而日军是以第三人称叙述的。②侧重点不同。副官马孝堂的叙述着重于张自忠将军流血牺牲的具体过程,而日军的叙述着重于表现张自忠将军临死前的威严眼光和高大身躯。(4 分,一点2 分。答其它方面,合理的可酌情给分)
作用:①增强作品的真实性。敌我两方叙述同一情节,增加故事的可信度。②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敌我两方的叙述多角度地展示了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2 分,一点 1 分。答其它作用,合理的可酌情给分)
10.选D。选项中,A项,“涂”,通“途”,道路; B项,“生”通“性”,资质,禀赋;C项,景,通“影”,像影子一样。
11. 选B。无:无论,不分。
12. 选D。A项,爪牙:古今异义词,古义为爪子和牙齿;今义为坏人的党羽、帮凶。B项,小学:古今异义词,古义为小的方面学习;今义为对儿童、少年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C项,养生:古今异义词,古义为供养活着的人;今义为保养身体。
13. 选C。题干是宾语前置。A项,被动句加状语后置句;B项,状语后置;C项,宾语前置;D项,定语后置。
14.A 【解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
其中“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中“至无送葬者”是修饰“门生故旧”的,因此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C项。
“万世名”是一个整体名词,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A。
15.C【解析】C项,右为西,左为东。因此,古人把长江之西称为“江右”,长江之东称为“江左”。故选C。
16.C【解析】C项,“信州谢源明不顾幕僚的反对向辛弃疾求助”错,原文是“时信守谢源明乞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日:‘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子信”。是辛弃疾不顾部下反对,借粮给信州谢源明。故选C。
17.(1)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盗的军队。
(2)当时,枢密院有不喜欢这种做法的人,多次阻挠这件事,辛弃疾却做得更尽力,最终没有改变他的做法。
【解析】本题关键词有(1)欲望,希望;弭,消除、制止、平息;术,方法;徒,只是;恃,依靠。(2)乐,喜欢;数,多次;沮挠,阻挠;卒,最终;夺,改变。
参考译文:
辛弃疾,字幼安,齐地历城人。乾道四年(1168年),辛弃疾任建康府通判。不久担任潭州知州兼湖南安抚使。湖湘地区相继爆发的农民起义,被辛弃疾全部讨伐平定了。他于是上疏说:“百姓是国家的根本,而贪吏迫使他们为盗,希望陛下深入思考产生盗贼的缘由,讲求消除盗贼的方法,不要只是依靠平定盗贼的军队。告诫州县,以仁爱百姓(元元:百姓)为本,有违法贪赃者,让各部门尽职尽责,不要只纠举小官吏应付了事,而为自己掩饰过错。”皇上下诏嘉奖他。
皇上下诏命辛弃疾筹建飞虎军,于是他就丈量原先马殷营垒的房基,修建营垒,招纳步兵二千人,骑兵五百人。侍从在外,战马铁甲齐备。他先用五万缗钱在广西买五百匹马,皇上又下诏命令广西安抚司每年捎带买三十匹。当时枢府有不愿做这件事的,屡次阻挠他,辛弃疾干得更加卖力,最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各种费用上万计,弃疾善于斡旋,事情都马上解决。进谏的人把辛弃疾聚敛财富的事上奏给了朝廷,朝廷就下发了御前金字牌,让他日落的时候停止作罢,辛弃疾接过来把它藏了起来,出去严责监办的人,定期一月要建成飞虎营栅,违背期限就要按军法治罪。飞虎营如期落成,辛弃疾上书陈述事情的经过,画好图纸呈给皇上,皇上于是才消了气。军队建成,雄镇一方,是江上各部队中最好的。
他被差遣为隆兴知府兼江西安抚使。当时江西一带发生严重饥荒,皇帝命令辛弃疾督办赈灾工作。刚一到灾区,辛弃疾就在通衢大道张榜说:“囤积粮食的流配,强买粮食的杀头。”接着下令拿出公家全部的官钱银器,号召吏民分别推举有实际才能的人,根据自己的情况借贷钱物,等到他们领命运回籴来的粮食,不取利息,约定月底到城下销售。于是运粮的船只接连来到,粮价自行降低,百姓赖此得以度过饥荒。当时信州太守谢源明乞求拨米救助,辛弃疾的部属都不答应,辛弃疾说:“都是一样的老百姓,而且都是皇上的子民。”就拿米舟十分之三拨给了信州。皇帝嘉勉这件事,给辛弃疾进一级俸禄。
辛弃疾为人豪爽崇尚气节,能识别和提拔有才能的人,所交多是海内名士。辛弃疾曾和朱熹游历武夷山,做赋《九曲棹歌》。朱熹死时,伪学正遭禁止,门生故旧甚至没有为他送葬的。辛弃疾写祭文去哭他说:“垂名万世是不朽的。谁说公死,你凛然犹生!” 辛弃疾一向擅长作词,他写的词风格悲壮激烈。有《稼轩集》流传于世。
18. C【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思想感情的能力。
【解题思路】C项,“此联也表现出凄清的境界”错误。诗人沿着古长城,经过居庸关,向边疆方向走去,因此,在他看来,云气是从边塞逸出的,长风是从战马间吹起的。颔联别出心裁,一反早行诗歌写景的凄凉之态,展现出“杀气三时作阵云”的豪雄气象。
19.①“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抒发了出行的壮怀,也暗含着诗人对边患的忧虑。②颔联以“征尘”指代战争,用“何日静?”“几人闲?的疑问表达了诗人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③尾联诗人想起了西汉的少年志士终军,深为自己长年漂泊、年华老去而功业无成感到惭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题思路】解答此类题目,把握诗歌的基调和情感要从诗歌的标题、作者,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关键词、注释等入手。
【走进作者】谢榛(1495~1575),字茂秦,号四溟山人、脱屣山人,明代布衣诗人。十六岁时作乐府商调,流传颇广,后折节读书,以声律有闻于时。嘉靖间,挟诗卷游京师,与李攀龙、王世贞等结诗社,为“后七子”之一。倡导为诗摹拟盛唐,主张“选李杜十四家之最者,熟读之以夺神气,歌咏之以求声调,玩味之以裒(póu)精华。”后为李攀龙排斥,削名“七子”之外,客游诸藩王间,以布衣终其身。其诗以律诗绝句见长,功力深厚,句响字稳。
【诗歌鉴赏】这首五律,表达作者到居庸关边境的一种壮怀,其时建州女真、俺答、鞑靼等常犯边境,字里行间,渗透着诗人对边事的关切之情。首联“朝晖开众山,遥见居庸关”写朝阳驱散晨雾,不仅众山可见,还可以远眺居庸关雄姿。颔联“云出三边外,风生万马间”描绘出居庸关一带辽远空阔的地形,气势雄浑,格调高远。“云出”“风生”象征着边境变幻不定的战争风云,云出三边,隐示边外多事;风生万马,表达对军事行动的想象,暗含了诗人对边患的隐忧。颈联“征尘何日静,古戍几人闲”正面写边尘不靖,征戍不停,以“征尘”借代战争,表达对边境和平安宁的向往之情。尾联“忽忆弃繻者,空惭旅鬓斑”前句运用典故,诗人感慨自己不能像终军那样为国建功,末句感慨自己长年漂泊,双鬓已斑而一事无成,思之令人惭愧。
说明:原题为2020湖北黄冈中学高三模拟题,稍有修改。
20.(1)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2)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3)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4)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5) 小学而大遗
参考答案:
21. A
第一空:“湮没无闻”指名声被埋没,无人知道,“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或不公开出现。语境中的意思是传统音乐随时间流逝而被埋没,应当选择“湮没无闻”。第二空:“存活”多指(受到威胁)后保全生命,“留存”可以指保存,也可指持续存在,形容音乐保留下来,两个词均可。第三空:“古朴幽雅”指朴素而有古代风格,幽静而雅致。“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于古雅的色彩或情调。文本中的修饰对象是“意境”,应选择“古朴幽雅”。第四空:“风貌”指整体的风格面貌,“风采”指人的风度神采,文中指传统音乐的概貌,所以选择“风貌”。综合来看,只有A项全部正确。
22. D
划线句子有两处错误。一是多重定语语序不当,“一种”应放在“非常古老”前面;二是语义重复,“称之为”的“之”指前面的“南音”,应删去。A、C两项加介词“由于”导致主语缺失,B项没有改正语序不当的问题,只有D项全部修改正确。
23. B
结合上文“南音的主要乐器是……”可知括号内句子的主语为应为“南音琵琶”,可排除C、D两项。上个分句说“与当前通行的竖抱琵琶不同”,所以括号内应先说不同、再说类似。综上,B项最恰当。
24.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