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6.00 KB
  • 2021-06-09 发布

语文卷·2019届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2018-01)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语文试卷 第Ⅰ卷(共 56 分) (1-4,7-9,14-16 为选择题,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9 分) 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道理往往粗浅,议论往往陈旧,也煞 费笔墨去发挥申说。这种风气,韩愈、白居易以来的唐诗里已有,宋代“理学” 或“道学”的兴盛使它普遍流播。毛泽东同志说:“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 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同时,宋代五七言诗讲“性理”或“道 学”的多得惹厌,而写爱情的少得可怜。宋人在恋爱生活里的悲欢离合不反映在 他们的诗里,而常常出现在他们的词里。如范仲淹的诗里一字不涉及儿女私情, 而他的《御街行》词中就有“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 心上,无计相回避”这样悱恻缠绵的情调,措辞婉约,胜过李清照《一剪梅》词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据唐宋两代的诗词看来,也许可以 说,爱情,尤其是在封建礼教眼开眼闭的监视之下那种公然走私的爱情,从古体 诗里差不多全部撤退到近体诗里,又从近体诗里大部分迁移到词里。除掉陆游的 几首,宋代数目不多的爱情诗都淡薄、笨拙、呆板。 南宋时,金国的作者就嫌宋诗“衰于前古……遂鄙薄而不道”,连他们里面 都有人觉得“不已甚乎!”。从此以后,宋诗也颇尝过世态炎凉或者市价涨落的 滋味。在明代,苏平认为宋人的近体诗只有一首可取,而那一首还有毛病。李攀 龙甚至在一部从商周直到本朝诗歌的选本里,把明诗直接唐诗,宋诗半个字也插 不进。在晚清,“同光体”提倡宋诗,尤其推尊江西派,宋代诗人就此身价十倍, 黄庭坚的诗集卖过十两银子一部的大价钱。这些旧事不必多提,不过它们包含一 个教训,使我们明白:批评该有分寸,不要失掉了适当的比例感。假如宋诗不好, 就不用选它,但是选了宋诗并不等于有义务或者权利来把它说成顶好、顶顶好、 无双第一,模仿旧社会里商店登广告的方法,害得文学批评里数得清的几个赞美 字眼儿加班兼职、力竭声嘶地赶任务。整个说来,宋诗的成就在元诗、明诗之上, 也超过了清诗。我们可以夸奖这个成就,但是无须夸张、夸大它。 前代诗歌的造诣不但是传给后人的产业,而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向后人挑 衅,挑他们来比赛,试试他们能不能后来居上、打破纪录,或者异曲同工、别开 生面。假如后人没出息,接受不了这种挑衅,那么这笔遗产很容易贻祸子孙,使 子孙养成了贪吃懒做的膏粱纨绔。有唐诗做榜样是宋人的大幸,也是宋人的大不 幸。看了这个好榜样,宋代诗人就学了乖,会在技巧和语言方面精益求精;同时, 有了这个好榜样,他们也偷起懒来,放纵了模仿和依赖的惰性。瞧不起宋诗的明 人说它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这句话并不错,只是他们不懂这一点儿不像之处恰恰 就是宋诗的创造性和价值所在。明人学唐诗是学得来惟肖而不惟妙,像唐诗而又 不是唐诗,缺乏个性,没有新意。宋人能够把唐人修筑的道路延长了,疏凿的河 流加深了,可是不曾冒险开荒,没有去发现新天地。用宋代文学批评的术语来说, 凭借了唐诗,宋代作者在诗歌的“小结裹”方面有了很多发明和成功的尝试,譬 如某一个意思写得比唐人透彻,某一个字眼儿或句法从唐人那里来而比他们工 稳,然而在“大判断”或者艺术的整个方向上没有什么特著的转变,风格和意境 虽不寄生在杜甫、韩愈、白居易或贾岛、姚合等人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落在他们 的势力圈里。鄙薄宋诗的明代作者对这点推陈出新都皱眉摇头,只知道拘守成规, 跟古人相“同”,而不注重立“异”标新了。 (选自钱锺书《宋诗选注》,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宋人大多不懂作诗要用形象思维,从宋诗开始出现爱讲道理、发议论的 倾向,读起来味同嚼蜡,令人生厌,被后人鄙薄或不屑。 B.陆游有几首爱情诗写得不错,而范仲淹不写爱情诗,只写爱情词,有些 词中缠绵悱恻的情调,比李清照有过之而无不及。 C.从南宋开始,宋诗就受到了冷落;到了明代,宋诗更被批评得几无可取 之处,甚至不被排到诗的行列里;晚清时期,宋诗出现过短暂辉煌。 D.作者虽然认为宋诗的成就在元、明、清三代诗歌之上,但并不因此认为 宋诗在整个诗坛就是最好的、天下无双的。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3 分) A.宋人不爱写爱情诗,但并不是说他们因为“道学”“理学”的兴盛,对 爱情很寡淡,他们是把恋爱的悲欢离合放进了他们的词里。 B.作者认为文学批评应该有个分寸,不要过分夸大,也不要全盘否定,如 果做诗歌选本,每个阶段都要有适当的比例。 C.诗歌也是产业和标杆,看后人能否继承、突破、创新和别开生面。如果 后人接受不了这种挑战,反而会好吃懒做,坐享其成。 D.宋人有唐诗作为榜样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一方面在唐诗的基础上语 言技法有所推进,一方面又一味地因循而难以突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黄庭坚作为江西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集在晚清卖过好价钱,可见诗 人身价的高低与当时文坛创作者的舆论推崇有很大关系。 B.明人看不起宋人,说他们学唐诗而不像唐诗,而明人是学得像唐诗而不 是唐诗,从这点上来说,宋诗比明诗要有价值和创造性。 C.唐诗作为一座高峰,宋诗难以望其项背,如果想要有所突破,除了要把 唐诗的领域拓宽加深,还要发现新天地,可惜宋诗并没有显著转变。 D.明人意识到宋诗的创作不懂得标新立异而难免落入俗套,所以明代作者 能够推陈出新、彰显自己的风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共 12 分) 湿漉漉的雨 陈敏 学校位于远离村子的旱塬上,像一只搁浅在河滩上的破船。 方培老师来的那天,天正下着小雨,两个男孩子流着鼻涕,满身泥巴,深一 脚浅一脚地为他抬来了一桶水,放进他住的单间宿舍里。一路磕磕碰碰,桶里的 水只剩下了半桶。水浑且黄,但一股暖流却蹿上来,瞬间温热了他冰凉的心。 校舍原是一间被废弃的财神庙。三十多个流着鼻涕的孩子拥挤在一间屋子里, 被香火熏黑的墙壁不时掉着土渣,四周结满了蛛网,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会冷不 防弄下一大团灰尘,撒落在孩子们身上。 第二天,方培阻止了孩子们为他轮流抬水,只接屋檐上的雨水洗脸做饭,还留 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和他一同分享村民们送来的玉米棒和山药蛋。 这些风雨中成长的孩子一开始还真无法管束。上课说跑就跑,说是出去拉屎尿 尿;八九岁了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好;多数呆若木偶,不吵不闹,不愿开口说话。 方培来了个“逆水行舟”,他说,我要带你们上山去,不过,我不仅仅是让你们 四处闲游,你们除了使用两条腿外,还要充分利用你们的眼和耳,用眼睛观察, 用耳朵倾听。 方培带着孩子们来到学校东面的一处山坡,那里生长了茂密的野花野草。方培 要求他们每人在山坡上找一枝花,倾听花儿开放的声音。孩子们咧着嘴笑,纷纷 四散开来,野鹿一般欢快地跳跃着,钻进花草丛中,仔细观察那些熟悉而陌生的 植物。那些躲藏在草丛灌木里的野花,有的开着,有的正打着骨朵儿,可谁也没 见过它们是怎么开的,更别提花开的声音了。但他们还是找了各自喜爱的花朵, 趴下来,将耳朵贴在花瓣上听。一天的倾听,有两个同学得出结论:花儿开放的 声音太小,人的耳朵听不见,只有蝴蝶和蜜蜂这样的小动物才能听到,因为它们 总是将嘴巴深深地扎进花蕊里面。 方培为他们细腻的观察而欣喜。给出答案的学生受到了老师的赞誉,还获得了 蝴蝶状的花竹书签。老师又承诺,谁画画得好,字写得好,谁就能在夜晚和他一 起分享望远镜的奥秘。他说他带来了一架可以观察天体的天文望远镜,能从中看 到银河桥、月亮里的吴刚和桂花树,望远镜里看到的星星比山都大。 方培给学生们每人一张小纸片,让他们把观察到的花草树木、蝴蝶、蜜蜂、鸟 儿画在上面,并在画的下方注出汉字。 这一招很妙,通过画画学写汉字,一直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竟然如此容易。 老师激励下的孩子们眼眸里闪出的光亮晶晶、清莹莹,像他们从望远镜里看到的 星星。 方培每天教学生们唱一首歌。 方培还在破败的院落外面竖了根木杆,升起了国旗。 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 又一个秋雨季节来临。雨,浙渐沥沥,已经下了整整一月。旱塬成了烂泥滩, 校舍岌岌可危。方培给村主任反映危房情况,村主任说村里青壮年外出打工,没 劳力;他又给上级反映,上级承诺派人查看,却一直没来。 雨,一直没有停的迹象,方培这一夜睡得潦草,一些悉悉索索的声响仿佛来自 天外。他天没亮便从床上爬起来,将陆续到校的学生挡在外面。 湿漉漉的泥地上,孩子们整齐地站成一排,眼睁睁地瞅着已折断了的屋脊。方 培说:见证奇迹的时刻快要到了,你们将会幸运地目睹一座破旧校舍倒塌和一座 新学校拔地而起的全过程。学生们都不明白,这会儿老师竟然没有悲伤,反而如 此欣喜。终于,教室的屋顶在他们久久的注目礼下“轰”的一声,倒了。一团白 烟从雨雾中升起,缓缓向雨中扩散,场面惊呆了孩子们的脸。 第一个赶来的是村主任,许多上了年纪的村民也纷纷赶来。看着没少一根毫毛 的孩子们扑向各自的爷爷奶奶时,村主任像牛一般地号啕起来。 校舍倒塌的事件惊动了县教育部门,方培保护学生的事迹成了全县教育系统的 一大新闻,几路记者陆续赶来。面对好几个镜头,方培说:“是老鼠给了我启示, 让我将孩子们挡在了外面。我老早就听说:老鼠搬家,房倒屋塌。那一夜,栖息 在屋檐间的老鼠全部搬了家。” 三个月后,一所希望小学在原址上建起。学校正式分配来了两名年轻教师。 而方培却选择了离去。他去了另一所更偏僻的学校。 离别那天,天依然下着雨。学生们整整齐齐地站在雨里,含泪目送他们的老 师离去。 (选自《商洛日报》2017 年 1 月 10 日第 7 版,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 村主任原本是不想维修校舍的,但当他看到校舍倒塌,孩子们只能找各自的 爷爷奶奶时,他知道校舍非维修不可了,于是像牛一样号啕起来。 B. 小说语言洗练生动,作者还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来增添语言的神采,如学校像 搁浅的破船、老鼠冷不防弄下一大团灰尘,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C. 小说开头描写校舍的破旧时,写到了栖息在屋檐间的老鼠,为后面写雨夜校 舍将要倒塌时老鼠搬家埋下伏笔,前后照应,使情节合理紧凑。 D. 村里孩子开始时难以管束、八九岁了还写不好名字,校舍濒危村里没劳力维 修等细节,反映了农村青壮年缺失带来的问题,突出了小说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的 主旨。 5. 小说中的方培老师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 分) --------------------------------------------------------------------- ------------------------------------------------------------- 6. 小说开头、中间和结尾三处对“雨”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看法。(6 分) --------------------------------------------------------------------- -------------------------------------------------------------------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 30 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 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 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 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 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 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 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 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 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 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 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 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 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 《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 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 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 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 (《新唐书 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 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B.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 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C.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 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D. 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寒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 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 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国子博士,学官名,唐代设国子监总辖国子、太学、四门等学,其内设博士、 祭酒等职,主管学政。 B. 子,与上文的“县男”均为唐代爵位名目之一,用以封赏有功者。爵位等级 不一,其中子属最高等级。 C. 释菜,亦作“释采”,此处指古代入学时祭祀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最早于《礼 记˙月令》中即有记载。 D. 五经,《诗经》《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我国保存至今的较为古老 的文献,也是我国古代儒家的主要经典。 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孔颖达学问精湛,早年成名。他八岁从师学习,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 士辩论中,表现突出,而且年龄最小,引起一些人的嫉妒,被人刺探行踪。 B. 孔颖达熟悉典籍,善于劝谏。他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不只讲清楚了经典的 内容,而且借题发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之道上。 C. 孔颖达尽忠职守,不为身谋。作为太子的侍讲官,他见到太子不遵守法度的 行为,就直言其过,面对劝阻,也不改初衷。 D. 孔颖达一心为国,颇得恩遇。生前,他多次得到加官进爵的赏赐,死后也得 到赠官谥的恩赏,甚至还享有陪葬太宗的殊荣。 10.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陈情表》中学过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5 分) --------------------------------------------------------------------- --------------------------------------------------------------------- (2)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5 分) ----------------------------------------------------------------- ---------------------------------------------------------------------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 11 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 698 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 东军事。 11. 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 分) --------------------------------------------------------------------- --------------------------------------------------------------------- 12. 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表现手法上又各有特点, 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6 分) --------------------------------------------------------------------- --------------------------------------------------------------------- (三)名篇名句默写(每空 1 分,共 5 分) 13. (1)玉容寂寞泪阑干, _______________。 (2)映阶碧草自春色, 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4)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 (5)春江潮水连海平,_______________。 第Ⅱ卷 (共 64 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4.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①期待已久的《华尔街 2:金钱永无眠》终于上映了,观众们拍手称快....,既被电 影的史诗般的气质所征服,又对演员的演技赞不绝口。 ② 学国学、传承经典也需要有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有家长和学校采用强制学生 集体跪拜孔子的做法,只会适得其反,无异于缘木求鱼....。 ③“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古语揭示了学无止境、需终生学习的道理,实 属不刊之论....。 ④韩国以防范朝鲜的导弹和核威胁为由允许美国在其领土上部署“萨德”系统, 这种做法最终只能是替美国火中取栗....。 ⑤强权政治总是以舆论抹黑、武力威胁的方式压服反对的力量,这种危言危行....值 得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警惕。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④ D. ②④⑤ 15.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 南极奇伟的冰川、庞大的帝企鹅、白色的莽原,对探险旅行者很有吸引力, 但暴风雪、冰山和海洋等潜在的危险也是显而易见的。 B. 在 2014 年,“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属于标准的“收视黑马”,在播出期间,竟 然有 4.3 亿不重复的观众收看。事实证明,今天的观众还是非常渴望有内涵的文 化节目。 C. 面对空气重污染,是否能够做好尽最大可能减轻空气污染的危害和影响的工 作,关键在于密切关注污染形势,提前做好空气重污染应对准备工作。 D. 河北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为解决“课堂低头族”现象,防止学生上课总玩 手机,影响听课效果,实行“手机收纳,人机分离”。 16.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敬请原谅,我 们一定照价赔偿。 B. 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又无法弥补, 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C.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 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 D. 我妻子和郭教授的内人是多年的闺蜜,她俩经常一起逛街、一起旅游,话多 得似乎永远都说不完。 17.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 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 15 个字。(6 分) 人这一生当中要接受三种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________。 如果将教育比作一棵树,那么,家庭教育则是树根。家庭教育让孩子学会生活, 学会做人,学会学习。_________,好的家庭教育必然来自好的家长。________, 也是终身老师,他们的言行影响自己的孩子一辈子。 18.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 ,请参考 ① 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4 分) 共享单车使用便捷,能够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低碳环保。因此,只要大力推广 共享单车经营模式,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而且,推广共 享单车就能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所以,随着共享单车的逐渐普 及,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也就能得到解决。 ① 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从根本上解决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45) 19.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习近平在北师大考察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 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 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材料二:岁末年初,《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反《朗读者》在央视综合 频道和综艺频道热播,成收视热点。而《中国诗词大会》“赏中华诗词、寻文化 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定位更 是让不少观众连连感慨:“除了生活中的苟且, 电视里也有诗和远方。” 要求:综合理解上述两则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选好角度,确 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二语文试卷答案 【选择题答案】 1. A 2.B 3. D 4. C 7. C 8. C 9. A 14 C 15. B 16. A 5. ①关爱学生,心地善良。看到孩子为刚到的他抬水而倍感温暖;阻止了孩子 们轮流为他抬水;留下几个家离校较远的孩子与他一同分享玉米棒和山药蛋。 ②教学有方,善于激励。运用“逆水行舟”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观 察、倾听大自然;巧妙地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观察所得;让学生通过画画学写 汉字,让一向被认为很难的字写起来容易;带领学生观察天体、唱歌、升国旗, 使沉默已久的孩子们像春天早起的鸟儿叽叽喳喳地欢叫开来。 ③聪明睿智,坚韧乐观。通过观察老鼠搬家,预知校舍将要倒塌;校舍将要倒塌 时,他告诉孩子们将幸运地见证奇迹,并相信会有一所新学校拔地而起。 ④热爱(献身)教育,矢志不移。不顾乡村小学条件简陋,想方设法改变那里教育 落后的现状;当村里盖起了新校舍、学校分配来了新老师,他又选择去另一所更 偏僻的学校。 (每点 1 分,答对 3 点满分,共 3 分) 6. ①小说开头描写天下着小雨,照应题目“湿漉漉的雨”,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 境特点;营造出下雨天湿寒阴郁的氛围,衬托出孩子们对新来的方培老师的热情。 ②小说中间部分对秋雨的描写,推动了情节发展,正是雨一直下个不停,才有后 来的校舍经雨淋岌岌可危;也使后面的故事情节发展更加合情合理,秋雨下了整 整一个月还没有停的迹象,校舍才变得岌岌可危,最终倒塌。 ③小说结尾对雨的描写,营造了离别时感伤的氛围,渲染学生对方培老师依依不 舍的深情;也使小说在悠悠的情韵中收笔,令人回味;结尾写方培老师临走时天 下着雨与开头写方培老师来时天下着小雨相呼应,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共 6 分,每点 2 分) 10. ⑴(孔颖达)曾去拜访同郡的刘焯,刘焯名重海内,起初没有礼待他。等到 他提出疑问请教后,刘焯就非常敬畏佩服他了。(5 分) ⑵我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直到很晚才有儿 子。(5 分) 11.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 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 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 (5 分,每点 1 分,四点全面得 5 分) 12.(共 6 分) 宋诗运用典故,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 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3 分) 陈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银河淹没 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3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5 分,各 1 分) 13. (1)梨花一枝春带雨 (2)隔叶黄鹂空好音 (3)出师未捷身先死, (4)镜中衰鬓已先斑 (5)海上明月共潮生 17 (1). 而家庭教育尤为重要 (2). 家庭教育的主体是家长 (3). 家长 不仅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点 2 分,共 6 分) 18. (1). 推广共享单车未必就能根除机动车排除废气造成的环境污染。 (2). 共享单车的普及未必就能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压力。(每点 2 分,共 4 分) 19.作文(45 分) 思路点拨:两则材料实乃问题的一体两面,“一体”就是以古典诗词为代表 的经典文化,“两面”指的道理与现象、正面和反面、领导人与普通大众,等等。 材料一从领等人的角度,批评对待经典的错误做法,即漠视经典、淡化传统,指 出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塑造与传承的重要作用。材料二则从社会现实角度,谈在 娱乐文化充斥荧屏的当下,大众并不排斥经典,至从内心接受并喜爱经典。经典 提升了大众的审美品位,让大众找到了久违的文化原乡。当然经典在当下的传播 也需要讲究方式,采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所以,学生可以从以下角度谈在 当下如何看待经典的问题:(1)文化经典不能去,民族之魂须长存。(2)阅读 古代经典,传承中华文化。(3)大众需要经典,经典从未过时。(4)借助现代 传媒,培植文化基因。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