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9.00 KB
  • 2021-06-09 发布

重庆市七校联盟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语文试卷

  • 1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重庆市七校联考 语文试题 第I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毎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任务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 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彫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 为一种治国的原则。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在美与真的关系上,老子认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既然如此,艺术创作就只能对客观存在的现实作简单的描摩与再现,而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正是老子的“无为”的政 治理想、“大巧若拙”的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庄子的美学理想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其中的《逍遥 游》、《秋水》等篇都表现出壮美的气势,但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的时候,他却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的美,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一致性。‎ 崇尚自然、平淡、朴素、简约,本来是老庄美学思想的精髓,但在先秦时期,其他派别的许多思想家也加入了对华丽之美的尖锐批判,这就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墨家从下层人民的立场出发,提出“非乐”的主张,曰:“为乐非也。”法家对华丽之美的批判态度更加尖锐,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 质:“其质至美,物不足以饰之。夫物之待饰而后行者,其质不美也。”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同老子、庄子、墨子一样,把追求华丽之美 ‎ 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而且,儒家美学思想中本来就包含着“节用”的观念和“辞达而已矣”的主张。这样,不但是儒与道,而且又加上了墨与法,这四家的美学思想在朴素、自然、平淡、简约、实用这诸多方面形成了合流,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华丽之美也就成为众矢之的了。‎ ‎(节选自《华夏文明》,有删节)‎ ‎1.下面有关“朴素为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朴素为美是一种基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基本的美学观念,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体现文学的实用价值。‎ B.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因为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人们大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C.朴素为美不仅在中国美学传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而且在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艺术创作对客观存在的现实无须作艺术的修饰,这是老子的政治理想、社会理想在艺术创作领域的推广与贯彻,也正是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念的源头。‎ ‎2.下列表述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这一美学观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合理性的一面。‎ B.《尚书·五子之歌》中旗帜鲜明地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的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C.老子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的美学思想,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强调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D.法家认为文饰的目的就是为了掩盖丑的本质,不但把绚烂华丽作为“丑”的外表装饰,而且还把追求华丽之美同国运、民心联系起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在美与真的关系问题上,他提出了“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主张。‎ B.庄子在对美的形态作论述时,更多地强调朴素、自然、平淡之美,但从整体上看是追求宏大之美的,这使他与老子的美学思想有着明显的不同。‎ C.如果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D.在先秦时期,儒道墨法等思想家在美学思想上达成的共识很容易形成一种比较稳定的美学思想传统,更强化了朴素为美在中国美学传统中的地位。‎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蒋贵,字大富,以燕山卫卒从成祖起兵。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从大军征交阯及沙漠,迁都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诸番叛,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一日十数战,大败之。进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七年复命为参将,佐怀镇松潘。明年进都督佥事,充副总兵,协方政镇守。又明年,诸番复叛,政等分道进讨。贵督兵四千,攻破任昌大寨。会都指挥赵得、宫聚兵以次讨平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无算。捷闻,进都督同知,充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英宗即位,以所统皆极边地,奏增军士月粮。正统元年召还,为右都督。阿台寇甘、凉,边将告急。命佩平虏将军印,帅师讨之。贼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亡士卒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劾贵,朝议以贵方选军甘州,势不相及。而庄浪乃晞所统,责晞委罪。置贵不问。 明年春,谍报敌驻贺兰山后。诏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迤西,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塞会剿。贵至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言前途无水草,引还。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言状,尚书王骥出理边务,斩敬,责贵立功。贵感奋,会朵儿只伯惧罪,连遣使入贡,敌势稍弱。贵帅轻骑败之于狼山,追抵石城。已,闻朵儿只伯依阿台于兀鲁乃地,贵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往袭。副将李安沮之,贵拔剑厉声叱安曰:“敢阻军者死!”遂出镇夷。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①惊马,马尽佚。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会任礼亦追敌至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以数骑远遁,西边悉平。 ‎ 十四年正月,贵卒,年七十。赠泾国公,谥武勇。‎ 注:①弓韣:弓袋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B.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C.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D.敌失/马挽弓步斗贵/纵骑蹂击指挥毛哈阿/奋入其阵大败/之复分军为两翼别遣/百骑乘高/为疑兵/转战八十里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 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B.文中“谥武勇”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先生,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C.“明年进都督佥事”中,“明年”指“第二年”,而在现代汉语中,“明年”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进”在文中指“晋升”“提拔任用”。‎ D.原文“宣德二年”中的“宣德”是年号。习惯上,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文中的谥号还有“英宗”;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到了明清两代才用年号来称呼。‎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蒋贵出身低微,作战勇猛。他以燕山卫一名士兵的身份随从成祖起兵,因为作战勇猛,不断累积军功,从昌国卫指挥同知一路升官,曾经升至总兵。‎ B.蒋贵身经百战,深受朝廷信赖。阿台侵犯庄浪时,侍郎徐晞为了推卸自己的责任而弹劾了蒋贵,但是朝廷明察秋毫,追究了徐晞,并没有问责蒋贵。‎ C.蒋贵身处高位,心系士兵。因为所管辖的都是非常偏远的地方,所以他向英宗皇帝奏请增加军士的月粮。英宗很生气,于是他被召回担任右都督。‎ D.蒋贵智勇双全,立功边塞。在征讨阿台时,他不仅分兵为两翼,而且还派一百名骑兵登上高处布为疑兵迷惑敌人,迫使敌人远遁,从而平定西部边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充右参将,从总兵官陈怀讨之。募乡导,绝险而进,薄其巢。‎ ‎(2)间道疾驰三日夜,抵其巢。阿台方牧马,贵猝入马群,令士卒以鞭击弓韣惊马,马尽佚。‎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注:杜牧的弟弟杜顗患眼疾,暗无所视,寄住在扬州城东的禅智寺。杜枚告假,从洛阳带了眼医石公集前去探视。此诗便作于此时。唐制规定:“职事官假满百日,即合停解。”杜牧这次即因告假逾百日而离职。‎ ‎8.(原创)诗歌用字很讲究,请分析“雨过一蝉噪”中“噪”字的妙处。‎ ‎9.(原创) 结合全诗,分析尾联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 ‎10.(原创)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 ‎(1)苏轼《赤壁赋》中“ , ”两句,借沧海中的一粟和蜉蝣的生命,感叹天地间生命的渺小和短促。‎ ‎(2)庄周《逍遥游》“ , ”两句,指出如果水积蓄得不深厚,就没有负载大船的力量。‎ ‎(3)《论语》十则“ , ”两句,指出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明的人就反省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 ‎ 乙 选考题 ‎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时只能作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 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尘埃里的上帝 李代金 威尔逊原本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每个月都能拿到一份不错的薪水,但是一场车祸却夺去他的双腿,从此,他不但失去工作,而且行动变得艰难。成天无所事事的威尔逊总是闷闷不乐,妻子看在眼里,就建议他在自己家旁边开一家超市。威尔逊想了想,同意了。超市开起来了,没想到生意非常不错,附近的人都到他的超市购物。一整天,超市人来人往,大家还跟威尔逊聊聊天,威尔逊的脸上成天都堆满了笑容。‎ 威尔逊的生意做得风风火火,一家人过得开开心心,可是邻居蒂芬妮的丈夫却因为车祸去世了。因为责任在蒂芬妮的丈夫,蒂芬妮为此需要支付对方一大笔赔偿金,为此她家顿时陷入了困境。威尔逊决定出来帮他们。他清楚,自己现在之所以过得开心,是因为大家照顾他的生意。‎ 然而妻子说:“我们要帮她,但这不能明帮,只能暗帮。”威尔逊想了想,便有了主意。威尔逊取出一笔钱,用一个袋子装好,然后交给了马克。马克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然后,他跟蒂芬妮家的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不一会儿,马克就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见到那袋钱,不由得吃了一惊:“这是我家的,这是我家的!”马克把钱交给他们,他们赶紧去把钱交给了蒂芬妮。蒂芬妮拿着钱喜出望外,激动得掉下了泪水。‎ 因为这笔钱,蒂芬妮的难题一下就解决了。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这样真好,蒂芬妮对钱的来历没有丝毫怀疑,花得心安理得。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蒂芬妮的难题解决没多久,她自己却病倒了,一大笔医药费顿时吓傻了他们全家。治吧,没钱;不治吧,只能病死。蒂芬妮不怕死,可是她死了,两个孩子怎么办?他们还小,难道就要因为她的死而成为孤儿吗?蒂芬妮为此成天以泪洗面。 ‎ 见此,威尔逊再一次同妻子商量,他说:“我们跟蒂芬妮是邻居,我们手上还有不少钱,不如取点来帮帮她!”妻子点头同意了,她也不忍心蒂芬妮有个三长两短,否则那两个孩子就太可怜了。当然这次也不能明帮。于是威尔逊再一次取出一笔钱,再一次装入一个袋子,再一次交给马克,再一次详细地交代一番,让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比尔和大卫手里。马克点点头,带着这笔钱去了蒂芬妮家,并悄悄地藏在了一个角落里。‎ 当然,马克又找比尔和大卫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当然,没过多久,马克又装着无意的样子,发现了那袋钱,并叫了起来:“哇,这里有好多钱!”马克的叫声引来了比尔和大卫,他们看到那袋钱,顿时就笑了起来,跳着说:“这是我家的钱,这下好了,妈妈有救了!”他们从马克手里接过钱,欢呼着跑去找蒂芬妮。蒂芬妮从两个孩子手里接过钱,一问,得知是家里找出来的,愣了愣,不由得喜出望外,连忙带上钱去了医院。‎ 十天后,蒂芬妮出院了,就去找了一份轻松的工作。后来,她又换了辛苦的工作,努力地挣钱。威尔逊见此非常高兴,心想这下好了,他们一家可以过上好日子了。可是,蒂芬妮一家却省吃俭用,原来她把钱都存了起来。两年后的一天,蒂芬妮走进了威尔逊的超市。威尔逊以为她要买东西,可是她却将一袋钱放在柜台上,对他说道:“威尔逊先生,谢谢你们对我们的帮助,我这是来还你们钱,请您收下!”‎ 威尔逊吃了一惊,却装作毫不知情的样子,说道:“你这是干什么?我们什么时候帮过你啊?”蒂芬妮告诉他,她每次需要钱的时候,马克与她的孩子捉迷藏都找出一袋钱,而那个地方,她查过,她的丈夫根本不会藏钱在那里,不用说,是他们一家在帮她,才想出这样的办法给钱。威尔逊说:“不,你弄错了,我们从来没有帮过你什么。倒是你,帮了我们。你家周围栽满了花,大家闻到花香,就都喜欢来我的超市购物了!”‎ 蒂芬妮心想,也许那真是丈夫藏的钱。他们帮了我,没理由不承认。威尔逊说得有道理,卡尔森就曾开过超市,但生意却不好,最终关门了,现在他的生意这么好,真是我家的花帮了忙。然后,蒂芬妮带上钱,开心地走了。威尔逊脸上堆满了笑容,对妻子说:“你看,我不承认,还说她帮了我们,她多开心。大家总是照顾我们的生意,可他们却从不承认这是对我们的照顾。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 ‎(选自2015年第2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小说开头介绍威尔逊在一次车祸中失去双腿后无所作为的生活现状,主要是为了增加故事的真实性。‎ B.小说情节曲折有致,叙事一波三折。小说人物之所以塑造得有血有肉有灵魂,得益于作者对情节的巧妙安排,叙事有起有伏。‎ C.威尔逊为帮助蒂芬妮,让马克与比尔和大卫在家里玩捉迷藏游戏,并嘱咐他务必稳妥地把钱交到蒂芬妮手里。‎ D.蒂芬妮攒够钱后,第一时间找到威尔逊,善意地说明来意。但却被威尔逊巧妙地阻止,最后她带着钱,开心地离开了。 ‎ E.文中叙述蒂芬妮得到第一次帮助后“钱花的心安理得”,是为第二次得到帮助后“不由得喜出望外”的情节做衬托,以突出威尔逊的聪慧机敏。‎ ‎(2)文中三次写威尔逊的笑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威尔逊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4)小说为何以“尘埃里的上帝”为标题?如果换成“上帝的恩赐”是否可以?请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中国之蒿 ‎1969年,屠呦呦和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几位同事一同参与到“523任务”中。那一年,屠呦呦39岁,职称是助理研究员。‎ 屠呦呦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是家中五个孩子中惟一的女孩。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意为鹿鸣之声。谁能想到,诗句中的“野之蒿”,竟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1951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的中药研究所工作。由于屠呦呦的专业属于西医,中药所送她到中医学习班,用两年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中医药。具有中西医背景,而且勤奋,屠呦呦很快崭露头角。她被任命为中药研究所“523任务”研究组组长,带领4名小组成员寻找抗疟药物的线索。‎ 屠呦呦首先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她还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由此,她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包含640多种草药,其中就有后来提炼出青蒿素的青蒿。不过,在第一轮的药物筛选和实验中,青蒿提取物对疟疾的抑制率只有68%,并没有成为屠呦呦重点关注的对象。‎ 那时,她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胡椒上。这种在中国极为常见的植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了84%。这是一个很让人兴奋的数据,但此后的深入研究却事与愿违。屠呦呦发现,胡椒只能抑制疟原虫的裂变繁殖,灭杀效果却非常不理想。放弃了胡椒,她把目光又转向了效果并不突出、却在中医药典籍治疟药方中屡屡被提及的青蒿。‎ 早在公元前2世纪,中国先秦医方书《五十二病方》已经对植物青蒿有所记载;公元340年,东晋的葛洪在其撰写的中医方剂《肘后备急方》一书中,首次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但是,当屠呦呦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时,结果却并不理想,最初,青蒿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为68%,但效果极不稳定,有一次实验,它的抑制率只有12%。‎ 为什么在实验室里青蒿的提取物不能很有效地抑制疟疾?为什么同样的提取物却得出千差万别的结果?屠呦呦一时找不到答案,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直到1971年下半年的一天,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几句话触发了屠呦呦的灵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绞汁使用的办法,和中药常用的煎熬法不同。这是不是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福至心灵的一个闪念,推开了紧锁青蒿素奥秘的大门。‎ 此后的情节被众多的讲述者概括为,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其实,提取青蒿素实验的真实过程是繁复冗杂的。‎ 在2009年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屠呦呦提到了当时的一系列实验。这本专业性极强的书籍中记载的实验过程,穿插着大量的化学分子式、专业术语和数据,在记者这样的外行人看来如同“天书”。只有几句高度概括的纲领性描述能够大致明白,读起来亦颇为艰涩:‎ ‎“青蒿成株叶制成水煎浸膏,95%乙醇浸膏,挥发油无效。乙醇冷浸,控制温度低于60℃,鼠疟效价提高,温度过高则无效。乙醚回流或冷浸所得提取物,鼠疟效价显著增高且稳定。”‎ 她还特别提示:分离得到的青蒿素单体,虽经加水煮沸半小时,其抗疟药效稳定不变,“可知只是在粗提取时,当生药中某些物质共存时,温度升高才会破坏青蒿素的抗疟作用”。‎ 在实验数据的一份效果对比图表中,利用水浸得到的提取物,对疟原虫的抑制率最低只有6%;乙醇浸膏得到的挥发油毫无效果;乙醇冷浸得到的提取物则可达到95%的抑制率;乙醚提取物的抑制率则是100%!那是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离最终的青蒿素晶体尚有一段距离,但确定无疑的是,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找到了。‎ 相关链接:①疟疾,又称为“打摆子”。在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起初最有效的治疟药物源于另一种植物——金鸡纳树。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皮中分离出抗疟成分奎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金鸡纳霜”。随后,科学家又找到了奎宁替代物——氯喹。氯喹药物一度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但是,疟原虫渐渐表现出了强大的抗药性,上世纪60年代,疟疾再次肆虐东南亚,疫情蔓延到无法控制的局面。②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也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节选自《北京日报》2013年10月25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19世纪法国化学家从金鸡纳树中分离出了 “金鸡纳霜”,这曾是人类与疟疾的持久战斗中最有效的药物,后又找到的奎宁替代物——氯喹药物,一直是抗击疟疾的特效药。‎ B.早在公元前2世纪,先秦医方书就已经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随后东晋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书中描述了青蒿的抗疟功能;《本草纲目》明确说它能“治疟疾寒热”。‎ C.屠呦呦的父亲摘引《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蒿”,为她取名呦呦,寄寓颇深。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后,“野之蒿”真的与屠呦呦结下了一生的不解之缘。‎ D.本文以记叙为主,按时间顺序,用平实的语言,全面介绍了人类与疟疾斗争的历史,尤其是以屠呦呦为代表的中国科学家,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抗疟作出了巨大贡献。‎ E.为了避免青蒿的有效成分在高温下被破坏,屠呦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一种黑色、膏状的青蒿抗疟物质粗提物,成功找到了打开最后宝藏的钥匙。‎ ‎(2)屠呦呦在研制抗疟药物的过程中做了哪些事?请简要概括。(6分)‎ ‎(3)文章多处引用,这些引用分别起到什么作用?请从不同角度简要分析。(6分)‎ ‎(4)屠呦呦获奖,有多方面的原因,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理解。(8分)‎ 第II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原创)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在《林黛玉进贾府》选文中,通过描写王熙凤的语言“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及外貌“三角眼”“吊梢眉”“粉面”“丹唇”,将王熙凤泼辣、狠毒、刁钻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B.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认为在乡土社会中,礼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让个体的人知道或体验到如果不服从礼就会遭到惩罚,从而养成一种敬畏感,慢慢的演变成人主动服礼。事实确实如此,所以费孝通的言论真可谓不刊之论啊!‎ C.虽然冰雪天让高速公路积雪严重,但各级领导和前线工作人员都坚守岗位,没有擅离职守、久假不归的现象,确保了车辆的正常行驶。‎ D.家乡的柳枝冒新绿了。风儿吹来,柳枝飘拂着,摆动着,不禁让人想起“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景象,它们似乎千篇一律,又似乎各具情致。‎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2012年5月30日发生的冰心、吴文藻墓碑的涂碑事件系其嫡孙吴山所为,此事吸引了国内诸多媒体的极大关注,大家纷纷指责吴山的破坏行为。‎ B.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虽然面临诸多数不清的困难,但一直对外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近几年来,已先后向马其顿提供了学校改建、赠送校车等多个援助项目。‎ C.防止考生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D.2012年1月11日,伊朗核科学家罗尚遇袭身亡,伊朗高度怀疑恐怖分子利用了从联合国机构获取的情报,包括安理会制裁清单以及国际原子能机构与该国核科学家约谈的信息,确定下手目标并实施行动。‎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自宋元至明清,清明节除了要祭扫家墓,还要在门楣、窗户上插上柳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达到人丁兴旺、身体健康的目的 ‎②于是在郊游踏青时 ‎③它便成了人类文化中生命力的象征 ‎④人们企盼将这种生命力转移到自家门庭和家庭成员身上 ‎⑤不会忘记顺便折一些柳条回来 ‎⑥由于柳树最先送来春的消息并且具有旺盛的生殖力 A.②⑤①④⑥③ B.⑥③④①②⑤‎ C.②④⑥③①⑤ D.⑥④②⑤③①‎ ‎16.在下面—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其实, ① ,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对此,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 ② ,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自然就会式微。越是如此,对于国人来说, ③ ,而且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 ‎17. 下面是“海峡两岸暨港澳慈善论坛2015”徽标的主体图形,请写出构图要素,并说明图形寓意。要求:语言简明,句子通顺,不超过80个字。 (5分)‎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青蛙和雄鸡比赛歌喉,由村民们当评委。青蛙鼓着腮帮子,唱了一整夜;雄鸡在快天亮时,伸长脖子,唱了一遍。评委一致判定雄鸡胜出。对青蛙的评语是:“聒噪,非时。”对雄鸡的评语是:“动听,知时。”‎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自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其含意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 重庆市“七校联盟”联考语文学科试题参考答案 一. 现代文阅读 ‎1.A(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A项,忽略了“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这一信息,表述绝对化。)‎ ‎2.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从文中第三段看,“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是一种“治国的原则”,而不是“美学思想”。)‎ ‎3. D(A项,强加因果,前后构不成因果关系。B项,曲解文意,文中重点强调庄子重视平淡 之美。C项,将“已然”当“未然”,原文是“成为了”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选项中是“将成为”。)‎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4.A ‎ ‎5.D (“英宗”是庙号,不是谥号。) ‎ ‎6.C(“英宗很生气”属于无中生有。)‎ ‎7.(1)(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充”“向导”“绝”“薄”及开头省略主语各1分)‎ ‎(2)(他)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间道”“方”“猝”“佚”及开头省略主语各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8.“噪”独唱、独叫意。(1分)从“秋”和“蝉”两字可知,时间是初秋。秋雨之后,一只蝉独唱,声音嘶哑;松树和桂树在风中摇曳。(1分)诗句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蝉声为动,环境为静,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互映衬。在清幽的寺庙里,嘶哑之声愈加响亮,反之寺庙愈加寂静。(3分)‎ ‎9.有谁知道这条寂静的竹西路,通向那歌舞喧嚣的扬州。(1分)‎ ‎ 尾联使用了反衬(以乐景写哀情、衬托)的手法表现感情。(1分)用扬州的歌舞喧嚣,市井繁华衬托寺庙洁净、静谧。(1分)扬州即在不远处,诗人却独守寺庙,孤独、凄凉之情油然而生。或许还想到即将踏上返程,想到自己仕途不易,年华易逝,无不伤感落寞。(3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2)且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11.(1)参考答案BD。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A项,小说开头的交代主要是为小说情节的展开做铺垫。C项,应该是威尔逊让马克把钱交到比尔和大卫手里,由他们交给蒂芬妮;捉迷藏的游戏是在蒂芬妮家里。‎ ‎(2)“笑容”是小说情节发展的线索。第一次笑容是威尔逊刚刚开了家超市,生意红火,脸上堆满了笑容。为下文威尔逊热心帮助邻居蒂芬妮作铺垫。(2分)第二次笑容是威尔逊第一次帮助蒂芬妮解决了丈夫车祸支付给对方一笔赔偿金后,脸上露出笑容。这次是为自己想出巧妙的办法而开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威尔逊的聪慧。(2分)第三次笑容是小说结尾当蒂芬妮带上钱,开心离开后,威尔逊脸上露出了笑容。卒章显志,赞扬了威尔逊质朴善良的美好品德。(2分)‎ ‎(3)①自食其力(自立自强)。虽然失去双腿,失去了工作,行动也艰难,但是仍然能在妻子的建议下开始工作,以至于时时处处想着帮助别人。②与人为善,慷慨大方。见邻居蒂芬妮一家陷入困境,决定出手帮他们。因为他知道,自己生意红火,也是大家的照顾。③聪明机智,善解人意。让儿子马克与比尔和大卫玩捉迷藏的游戏,巧妙地帮助了蒂芬妮化解两次经济危机,而且保护了蒂芬妮的自尊心。④慷慨解囊,轻财重义。帮助了蒂芬妮一次,仍能真心帮助第二次。纵然最后蒂芬妮拿着钱袋来偿还,威尔逊依旧保守秘密,没有承认。⑤善于沟通。当蒂芬妮遇到第二次危难时,威尔逊能再次与妻子商量。同时,由始至终也都在与儿子、邻居沟通。(每答出一点给2分,概括1分,分析1分。答出任意3点即可满分。)‎ ‎(4)①‎ ‎“尘埃”是指社会的底层。上帝在尘埃里,那就跟常人没有两样。而且“上帝从来不承认自己是上帝”。(1分)小说中每个人不仅是如此的普通平凡,而且能彼此互相帮助。其实,每个人都是从困境中走过来的,又不标榜自己。(1分)威尔逊超市开的红红火火,是得到大家的帮助,而大家却没有言语。威尔逊帮助蒂芬妮,最后也没有承认,悄无声息。大家彼此之间默默支持着,颂扬了底层人民以诚相待、淳朴善良的品行,人格至高无上。(2分)同时标题为“尘埃里的上帝”,能充分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使读者产生阅读的冲动。让读者看了题目会产生遐想,饶有兴趣地读下去。(1分)②如果标题是“上帝的恩赐”,不仅过于直白,而且给人一种上帝高高在上的感觉,无法突出小说颂扬社会底层人民热情、善良、慷慨大方的美好品德。(3分) ‎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1)参考答案:DE。评分细则:5分,C.3分;E.2分;B.1分;AD不给分。B.“对植物青蒿的抗疟药效有所记载”缺乏依据,给1分。A“后又找到”错,“一直”扩大了范围。D.“按时间顺序”“全面介绍了”错。‎ ‎⑵参考答案:‎ ‎①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②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③专门整理出了一本《抗疟单验方集》;④进行了几轮药物筛选和实验;⑤利用现代医学方法检验青蒿提取物的抗疟能力;⑥她重新翻出古代医学典籍,一本一本仔细翻查;⑦用沸点只有53℃的乙醚,成功提取了青蒿素;⑧出版的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 评分细则:每点1分,答对5点得6分。大意对即可。‎ ‎⑶参考答案:‎ ‎①引用《诗经》的诗句,交代主人公名字的由来,点明了题意;②引用医学典籍《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本草纲目》关于青蒿药效的记载,突出古代典籍对于青蒿素的发明起到的重要启发作用;③引用专著《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中对实验过程的记载,突出表现屠呦呦科学严谨的实验精神,同时表现了研究发明过程的艰难。‎ 评分细则:6分,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⑷ 参考答案:‎ 从内因来看:①‎ 有扎实的专业功底。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生物学专业,同时系统学习过中西医,为后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要有很强的实验操作能力;②勤奋坚持。要有百折不回的毅力和细致严谨的科学素养。③重视古籍,谦虚求教。她系统地整理历代医籍,多次翻阅;四处走访老中医,就连单位的群众来信也仔细地翻阅了一遍。④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的科学研究与国家民族的需要以及世界人民的幸福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从外因来看:⑤祖国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巨大的宝藏,为她的医药研究发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智慧;⑥祖国提供了研究平台,组员齐心协力;‎ 评分细则:8分,从2个角度答,每个要点2分,联系原文作答,要有分析,答出4个得满分。没有点明两个角度扣1分。大意对即可。‎ 五.语文文字运用 ‎13. B(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久假不归: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千篇一律: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 ‎14.D (A“吸引”和“关注”搭配不当;B 成分赘余。“诸多”与“数不清”重复,去掉“数不清”; C 不合逻辑。“将对防止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把意思说反了。)‎ ‎15.B( 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解答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部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对不连贯的地方再作略微调整。对于本语段,根据联系的紧密程度,可以把⑥③、④①、②⑤各自放在一起形成三个意义要点,分别交代了柳树的象征意、人们的愿望、形成的习惯,由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可以更进一步确定其顺序。)‎ ‎16. ①式微的不只是春节(不只是春节在淡化或式微)。②节日是有灵魂的。③越需要传承节日(越需要将传统节日传承下去)。‎ ‎(每处2分。根据①项前文语境,谈论对象“过年”(春节)以及关联词“也”推测出所填内容应该是“不只是春节在淡化”。根据②项后文内容可知,话题涉及“节日”与“灵魂”的关系,因此应该填“节日是有灵魂的”。根据③项前文“越是如此”以及后文“而且……予以传承”,意思更进一层,进一步说明传承的方式,表明应该填“越需要传承节日”。)‎ ‎17. 示例:该图由四颗爱心组合而成,它们环环相扣,构成中国结造型。整个图形象征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台湾同根同源,同心协力,在公益慈善领域紧密合作,为促进社会和谐而努力。 ‎ ‎(答出构图要素,给2分;答出寓意,给3分;句子通顺,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可酌情给分;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 ‎18. 试题分析:这是一则新材料作文,材料讲的是青蛙和雄鸡比赛村民判雄鸡胜出的故事。围绕提示语“知时”“非时”立意,可以从 “青蛙”“雄鸡”“村民”三个角度思考。‎ 立意提示:1.努力不在多而在精,发挥自己的长处,就能成功。2.做事情要有方向性,适应需要,注重效果,不做无用功。3.要想正确对待事物,就要培养正确的是非观,有时是要超出自我、超越功利的。事物的价值取决于评判它的立场。‎ 古文翻译:‎ 蒋贵,字大富,作为燕山卫的士兵跟随成祖起兵,靠累积功劳升职到昌国卫指挥同知。跟随大军征讨交阯及沙漠,提拔为都指挥佥事,负责彭城卫的军务。 宣德二年,四川松潘的少数民族叛乱,蒋贵担任右参将,跟随总兵官陈怀讨伐叛军。招募向导,越过险要的地形进军,接近了敌人的巢穴。一天打了十多仗,大败叛军。升任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宣德七年,又任命为参将,帮助陈怀镇守松潘。次年,升任都督佥事,代理副总兵,帮助方政镇守松潘。又过了一年,各少数民族又叛乱,方政等人分路进兵讨伐。蒋贵率领兵力四千,攻破了任昌的大寨。会合都指挥赵得、宫聚的队伍,依次平定了龙溪等三十七寨,斩首一千七百级,投崖坠水死者没法计算。捷报传到朝廷,升任都督同知,代理总兵官,佩平蛮将军印,代替方政镇守松潘。 英宗即位以后,蒋贵因为所统领的地方都是非常偏远的边境地区,上奏请求增加军士每个月的粮食供应。正统元年,召蒋贵回到朝廷,任右都督。阿台侵犯甘州(今甘肃张掖)、凉州(今甘肃武威),边疆的守将向朝廷告急,朝廷命令蒋贵佩戴平虏将军的大印,统帅军队讨伐。叛军进犯庄浪,都指挥江源战死,阵亡士卒一百四十余人。侍郎徐晞弹劾蒋贵,朝廷开会讨论认为蒋贵刚选兵出发去甘州,势必来不及救援。而庄浪归徐晞所统率,追究徐晞推脱罪责的责任。把蒋贵的事情放在一边,不予追究。 ‎ ‎ 次年春天,谍报敌军驻扎在贺兰山的后面。皇帝下诏命令大同总兵官方政、都指挥杨洪出大同向西,蒋贵与都督赵安出凉州长城关口会合围剿。蒋贵到了鱼儿海子,都指挥安敬说前面的路上没有水草了,率兵返回。镇守陕西都御史陈镒上奏告状,尚书王骥出京负责处理边疆事务,斩了安敬,责令蒋贵立功免罪。蒋贵感动振奋。正好朵儿只伯害怕罪责被追究,接连派使者入京上贡,敌人的势头稍稍减弱。蒋贵率领轻骑兵在狼山击败叛军,追到石城。战斗停止了,听说朵儿只伯去到兀鲁乃地依附了阿台,蒋贵带领二千五百人为前锋前往突袭。副将李安劝阻他,蒋贵拔剑厉声斥责李安说:“敢阻挡进军者死!”于是出了镇夷。从小路疾驰了三天三夜,抵达了叛军的巢穴。阿台正在放马,蒋贵突然冲入马群,命令士卒用鞭子击打弓韣,让马受惊,马都跑散了。敌人失去了战马,带着弓箭,步行和明军战斗。蒋贵放开骑兵,践踏攻击,指挥毛哈阿奋勇冲入敌阵,大败敌军。又把兵分为两翼,另外派一百骑兵占领高地作为疑兵,边打边行八十里。正好任礼也追击敌人到了黑泉,阿台与朵儿只伯带着几个骑兵远远地逃走了,西方边境都平定了。‎ 正统十四年正月,蒋贵去世,时年七十。朝廷追赠他为泾国公,谥号为武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