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1.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渝东六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2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2019学年重庆市渝东六校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命题学校:忠州中学审题学校:秀山一中)‎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高阶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的事实,充分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 B. 近年来,各种不同形式的作品不断探讨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引发大众广泛关注。‎ C. 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等领域能够获得蓬勃发展,这是可以预见的。‎ D. 在规范高阶人工智能领域发展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发挥着比西方文明更为重要的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B. 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C. 本文写到了作家韩少功的假设,是为了强调人工智能应是人性于人类的工具。‎ D.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然后联系国内外现实分析论证,最后进行总结。‎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不管人工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它永远会是服务人类的工具,这已成为人们的一项共识。‎ B. 一些综艺节目为博取观众眼球,人为渲染一种人机对立的紧张气氛,其做法是不可取的。‎ C.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行将到来,对相关的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探讨也应该提上日程。‎ D. 对于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前景,作者一方面表现出乐观和期望,同时态度又比较谨慎。‎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额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正确的一项”,浏览选项意思,回归原文,比对是否有时空错位、张冠李戴、无中生有、不符合逻辑等问题,选出最佳答案。A项,“充分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错误,据第二段,“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的事实,只是为了论证“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A项“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 说法过于绝对;B项,据第二段,是“高阶人工智能”而非“人工智能”,张冠李戴; D项,原文末段说的是“相信”,故D项“发挥着”属已然未然错位。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关系,论点和论据间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假设论证、因果论证、对比论证、事例论证等方法。选项提到的论点、手法等要仔细比对,选出最佳答案。D项,“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错。第一段写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可以预见的未来,不是中心观点。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选项内容,找准原文区间,然后仔细比对,看是否有假设复句、条件复句、目的复句等复句关系不成立的情况,看“结论”能否由“原因”“条件”推出三找文中趋势、预测,看趋势预测是否合理。注意提防因果倒置、推不出、条件不充分等常见错误。A项,“永远”说法过于绝对。第三段说“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另外达成共识的是“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故选A。‎ ‎【点睛】论述类文本一般按照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的基本结构展开,但不同文本会有不同。考生需要通过抓关键句、点睛句、首尾句和关联词等来综合确定。内部结构上有并列、层进、对比三种。论证方式通常有对比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假设论证、类比论证。考生作答时需要依据平时积累和练习,仔细比对选项,提高准确率。‎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 徐凤林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份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报,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物理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重在表现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B. 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C. 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D. 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5. 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6. 小说中划线一段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从两个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 A 5. (1)手艺高超。小说详细地描写了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描写了张皮匠手艺的高超。(2)机智过人。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以黑烟和白烟为信号,出色完成“暗哨”的任务。(3)耐心镇定。张皮匠为日军耐心讲解靰鞡鞋的制作过程,镇定自若,不露破绽。(4)勇挑重任。暗哨责任重大又十分危险,张皮匠巧妙地利用自己的职业特点,一次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 ‎6. (1)故事情节上,呼应前文且为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此段照应“蒿子草冒出的黑烟”一段,暗示张皮匠报信的方法:黑烟为敌来,白烟为敌走。(2)人物形象上,使张皮匠的形象更加丰满。张皮匠机智过人,报信不动声色,成功也喜形于色。(3)思想内容上,使小说主题得到深化。通过对张皮匠的描写,歌颂了抗联将士在艰难的环境中与日军机智周旋,乐观高昂的战斗精神。(4)语言的审美意蕴上,使小说充满诗情画意。‎ ‎ “轻柔的白烟”、“峰峦起伏的大山”等使小说更具画面感和意境美,给人留下审美的空间和回味的余地。‎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把握文本的人物、情节、环境、主题的基础上,分析选项中的人物、时空、事件、手法、情感等,常见错误类型有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A项,依据原文情节内容,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意在为后文写张皮匠与日军周旋这一情节作铺垫。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是答人物的“形象”还是“性格”,找出文中直接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处和侧面展现人物的景物描写、他人烘托与对比、他人和作者的评价处,筛选关键词句整合出答题要点,答题时要联系具体描写内容作答。如张皮匠泡皮、熏皮、晒皮等制作靰鞡鞋的过程展现了他手艺高超;面对日军讨伐队,镇定自若地完成靰鞡鞋的制作;利用经验,巧妙用蒿子草冒出的黑烟和苫房草冒出的白烟为抗联军报信,机智勇敢,临危不乱。答题时注意要点清晰,还要联系情节分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重要语段的丰富内涵的能力。解答此题,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分析。画线段为倒数第二段,用动作、神态描写,所写情节内容:张皮匠看日本人走远,改用苫房草燃白烟,望着大山笑。结构上属于文中过渡段,呼应前文,特别注意标题“哨兵”二字;引出后文,注意思考结尾处的巧妙。故本题需要思考这一段在语言特色上、在展现人物张皮匠机智勇敢、情节后续发展即东日文信临死都不解的疑惑、展现的抗联军的机智和斗志昂扬主题方面的作用。‎ ‎【点睛】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阅读小说时要把握主人公和次要人物的矛盾或和谐关系,自然环境和战争、和平等社会环境,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是否以人、物、时间、空间、情感变化等为线索,进而思考主题上的褒贬意蕴。‎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材料一:‎ 港珠澳大桥全长55公里,从筹备、建设到通车,历时15年,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中最繁忙的主航道,该航道目前达到10万吨级通航等级,远期30万吨油轮可以通行。如果在此建造桥梁,必然是跨径很大净空很高、桥塔耸立的悬索桥梁。但同时该处临近香港国际机场,对航空领域的建筑物高度有着严格的限定。所以,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为了实现桥梁与隧道之间的转换,故在隧道两端修建人工岛。于是,形成了港珠澳大桥的桥岛隧相结合的建设方式。‎ ‎“超级工程”背后有“超级创新”。港珠澳大桥建设难度极大,铺设了世界上最难、最长、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层出不穷,仅专利就达400项之多,填补了多个领域的空白。‎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二:‎ 日本《每日新闻》23日评论称,港珠澳大桥开通是大湾区发展的里程碑式事件,大湾区经济圈将超过纽约经济圈和东京经济圈,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国《华尔街日报》23日的报道提到,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例如相异的法律和税收制度,中国内地的资本账户仍相对封闭,而香港和澳门是自由港,各自拥有自己的货币且没有资本管控。报道还特意关注一个问题: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 英国广播公司23日载文道,中国开通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但需要吗?此前,他们更是在网站刊长文列出一大串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一一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 美国彭博新闻社网站23日报道,又一个将香港拉入中国内地怀抱的项目完成,该项目将曾作为欧洲前哨的香港和澳门与中国内地联结起来。这个项目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宏伟计划的一部分,它将粤港澳大湾区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可与美国硅谷抗衡的高科技中心。‎ ‎(摘编自《参考消息》2018年10月24日)‎ 材料三:‎ 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桥通车后,将大大缩短香港、珠海、澳门三地的时空距离,从香港到珠海、澳门驱车仅需30分钟的车程。通车前,如果陆路往来三地,只能绕道东莞虎门大桥,车程在3小时左右;水路乘高速客轮也要1个小时。从社会经济发展层面而言,大桥的通车将提升珠海等.三地人员和生产资料的流动效率,加深香港与珠江西岸的联系,为香港与珠江西岸城市群的产业合作提供交通便利,为港澳经济发展提供更便利的腹地空间,并由此促进港珠澳产业的互动交流和升级。也就是说,港珠澳大桥对于港珠澳大湾区、泛珠三角区域乃至“一带一路”的建设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前夕,大桥总设计师孟凡超接受香港媒体专访时表示,港珠澳大桥对大湾区经济增长有重大的支撑作用,会为区内产生几十万亿经济效益,经济价值远超大桥本身1000多亿元港币的投资,因此他对大桥收回成本很有信心。‎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0月24日)‎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港珠澳大桥经过伶仃洋海域路段受海域、空域条件的限制,不能建设悬索桥梁,隧道成为必须的可行性方案。‎ B. 英国广播公司基于成本、效益、事故、环保、质量等一系列“争议”问题,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 C. 美国彭博新闻社对建成的港珠澳大桥不仅关注到它在科技方面的影响,而且更多地关注到可能带来的政治效应。‎ D. 港珠澳大桥投资大,建设时间长,但孟凡超认为成本回收不是问题,并对其未来的经济效益持乐观态度。‎ ‎8.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为我国首例采用桥岛隧相结合方式建成的港珠澳大桥,解决了大量实际难题,体现出我国桥梁建设的进步。‎ B.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和通车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将对我国“一带一路”的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C. 由材料二可见,各国媒体都高度关注港珠澳大桥建成的深远意义,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 D. 港珠澳大桥通车后,三地之间通行方式更加多样化,人员物资流动加快,产业合作更加便利。‎ ‎9. 《人民日报》《华尔街日报》《光明日报》报道的侧重点分别是什么?请结合材料概括。‎ ‎【答案】7. B 8. C ‎ ‎9. 《人民日报》报道侧重港珠澳大桥以隧道为主的技术创新,突出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难度之大。《华尔街日报》报道侧重大桥通车后大湾区整合面临的问题,突出大湾区整合的复杂性。《光明日报》报道侧重大桥建设通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突出其所带来的便利性。‎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B项,“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错误。逾千亿港元的拨款、实质效益疑问、工伤事故、建筑质量、环保等是港珠澳大桥在香港的“争议”。不能说明英国广播公司对港珠澳大桥的修建持否定态度。故选B。‎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及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时,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C项,“也客观地指出了大桥修建带来的问题”不准确,根据材料二内容“美国《华尔街日报》23‎ 日的报道提到……在香港和澳门,机动车都靠左行驶,而在中国内地则是靠右通行,如何解决”分析,是大湾区整合带来的问题。故选C。‎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通读三则材料,根据每则材料中的关键句进行概括。材料一有两段内容,第一段第一句话是总述,“港珠澳大……是中国第一例集桥、双人工岛、隧道为一体的跨海通道”,接下来分析修建的要求,指出“隧道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第二段则重点说了铺设隧道过程中的“超级创新”。《华尔街日报》的内容在材料二,主要写的是“大湾区进一步整合面临诸多复杂情况”。材料三的关键句就是第一句话“港珠澳大桥建设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考生把这些信息分点概括就可以得到本题答案。‎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省。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荀羡字令则。清和有准。才年七岁,遇苏峻难,随父在石头,峻甚爱之,恒置膝上。羡阴白其母,曰:“得一利刀子,足以杀贼。”母掩其口,曰:“无妄言!”年十五将尚寻阳公主羡不欲连婚帝室乃远遁去监司追不得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马都尉弱冠,与琅邪王洽齐名。穆帝以为抚军参军,征补太常博士,皆不就。后拜秘书丞、义兴太守。征北将军褚裒以为长史。‎ 既到,裒谓佐吏日:“荀生资逸群之气,将有冲天之举,诸君宜善事之。”寻迁建成将军、吴国内史。除北中郎将、徐州刺史,监徐兖二州、扬州之晋陵诸军事。殷浩以羡在事有能名,故居以重任。时年二十八,中兴方伯,未有如羡之少者。羡寻北镇准阴,屯田于东阳之石鳖。寻加监青州诸军事,又领兖州刺史,镇下邳。羡自镇来朝,时蔡谟固让司徒,不起,中军将军殷浩欲加大辟,以问于羡。羡曰:“蔡公今日事危,明日必有桓文①‎ 之举。”浩乃止。及慕容俊攻段兰于青州,诏使羡救之。俊将王腾、赵盘寇琅邪、鄄城,北境骚动。羡讨之,擒腾,盘迸走。军次琅邪,而兰已没,羡退还下邳。是时,慕容兰以数万众屯汴城,甚为边害。羡自光水引汶通渠,至于东阿以征之。临阵,斩兰。帝将封之,羡固辞不受。先是,石季龙死,胡中大乱,羡抚纳降附,甚得众心。以疾笃解职。后除右军将军,加散骑常侍,让不拜。升平二年卒,时年三十八。帝闻之,叹曰:“荀令则、王敬和相继凋落,股肱腹心将复谁寄乎!”追赠骠骑将军。‎ ‎(节选自《晋书·荀羡传》)‎ ‎[注]桓文:齐桓公和晋文公,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的国君,春秋时期的霸主,二人都以“尊王”相号召而成就霸业。‎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年十五/将尚寻阳公主/羡不欲连婚/帝室乃远遁去/监司追不得/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B. 年十五/将尚寻阳公主/羡不欲连婚帝室/乃远遁去/监司追/不得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C. 年十五/将尚寻阳公主/羡不欲连婚/帝室乃远遁去/监司追/不得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D. 年十五/将尚寻阳公主/羡不欲连婚帝室/乃远遁去/监司追不得/已乃出尚公主/拜驸马都尉/‎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而体犹未壮,故称。后用以泛指男子二十岁左右。‎ B. 屯田,汉以后政府利用戍卒或农民、商人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饷和税粮。‎ C. 追赠,是在官员退休或去世后加封某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封、追晋。‎ D. 领,指在原有官职之外又兼任其他官职,一般是兼任较低的职务。‎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荀羡很有个性,遇事颇有主见。他七岁时深受谋反的苏峻喜爱,却暗地里有杀贼之念;在殷浩询问蔡谟一事时也有不同见解。‎ B. 荀羡不慕荣利,多次辞不就命。将迎娶公主时他逃跑了;先后被授职抚军参军、太常博士、右军将军、散骑常侍,却均未接受。‎ C. 荀羡极有声望,深得皇帝信任。他年轻时就与王洽齐名,任职时被殷浩认为处事有能力,死后又被皇帝评价为重臣和心腹。‎ D. 荀羡骁勇善战,屡次立下军功王腾、赵盘侵犯琅邪、鄄城时,荀羡讨伐他们,捉拿了王腾,打跑了赵盘,同时斩杀了慕容兰。‎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荀生资逸群之气,将有冲天之举,诸君宜善事之。‎ ‎(2)时蔡谟固让司徒,不起,中军将军殷浩欲加大辟,以问于羡。‎ ‎【答案】10. B 11. C 12. D ‎ ‎13. (1)荀羡凭借出众的才气,将会有惊人的壮举,各位应当好好侍奉他。‎ ‎(2)当时碰上蔡谟坚决辞让司徒的官职,不出来任职,中军将军殷浩想治他死罪,就此事询问荀羡。‎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先通读语段,把握大概内容,再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以及动词、虚词和特殊句式来断句,这个语段叙事:荀羡十五岁不想娶寻阳公主,于是逃往远处,被追赶,不得已,才与公主结婚,被授官。“羡不欲连婚帝室”,省略句,省略了“于”,意思是荀羡不想与皇室联姻,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不得已”的主语是荀羡,因此“监司追”与“不得已”中间应该断句,故选B。‎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了解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考查包括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等方面。解答本题时考生应先明确题目要求,然后根据已学知识,联系原文内容,对选项做出判断。C项,“官员退休”不对,“追赠”是加封死者官职、勋位。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正确解答这类题,需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仔细进行对照,一看人,二看事,三看时和地。主要注意人物概括不准、事实陈述混乱、技巧断定不当、评价理解失当、文本评述失据等问题。D项,“同时斩杀了慕容兰”不对,依据原文“慕容兰以数万众屯汴城,甚为边害。羡自光水引汶通渠,至于东阿以征之。临阵,斩兰”可知,斩杀慕容兰是后来的事,并不是“同时”。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翻译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直译为主,基本方法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词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但特殊句式一定要翻译出来。(1)“资”,凭借;“逸群”,超越众人,出众;“举”,壮举;“善事”,好好地侍奉。(2)“固”,坚决;“让”,辞让;“不起”,不出来任职;“加大辟”,处以死罪;“以问于羡”,省略句,状语后置句,就此事向荀羡询问。‎ ‎【点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必考题。文言翻译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翻译句子时应注意找准得分点,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兼词等往往都被设置为得分点,一定要依据前后语境补充出相应的主语、宾语、介词等,对难翻译的地方,要依据语境的提示,结合文中事件发展的逻辑事理合理推出。‎ ‎【译文】‎ 荀羡字令则。为人清静平和而有准则。年仅七岁时,碰上苏峻发动叛乱,荀羡跟随父亲在石头城,苏峻很喜欢他,经常抱他坐在膝盖上。荀羡暗地里告诉自己的母亲,说:“我如果有一把锋利的刀子,就足以杀死这个叛贼。”母亲掩住他的嘴巴,说:“不要乱说!”荀羡十五岁时,将娶寻阳公主为妻,荀羡不想与皇家联姻,于是逃往远处。监司追赶,荀羡不得已,才出来与公主结婚,被授予驸马都尉的官职。二十岁时,与琅邪人王洽齐名。晋穆帝又让他担任抚军参军,征召他补任太常博士,荀羡都不赴任。后被授予秘书丞、义兴太守的官职。征北将军褚裒让他担任长史。‎ 荀羡到任后,褚裒对他的僚属说:“荀羡凭借出众的才气,将会有惊人的壮举,各位应当好好侍奉他。”不久荀羡就升任建威将军、吴国内史。授予北中郎将、徐州刺史,监徐州、兖州二州及扬州之晋陵诸军事。殷浩因为荀羡居官任事有能干的名声,所以委以重任。荀羡当时只有二十八岁,晋朝中兴以来的地方长官中,没有像他那样年轻的。荀羡不久往北亲自镇守淮阴,在东阳的石鳖屯田。不久又增加监管青州各项军事的任务,并兼任兖州刺史,镇守下邳。荀羡从下邳来到朝廷,当时碰上蔡谟坚决辞让司徒的官职,不出来任职,中军将军殷浩想治他死罪,就此事询问荀羡。荀羡说:“如果现在蔡公遭遇不测,他日一定会发生齐桓公、晋文公那样兴兵问罪的事。”殷浩于是作罢。等到慕容俊在青州攻打段兰,皇帝下诏让荀羡前去救援段兰。慕容俊的属将王腾、赵盘侵犯琅邪、鄄城,北部边境不得安宁。荀羡前去征讨他们,擒获了王腾,赵盘逃走。军队驻扎在琅邪,可段兰已全军覆没,荀羡于是退还到下邳。这时,慕容兰率领数万兵马屯据汴城,给东晋造成极大边患。荀羡便开通河渠从光水引汶水,一直到达东阿来征讨慕容兰。荀羡亲临战阵,斩杀了慕容兰。皇帝准备封给荀羡爵位,荀羡坚决推辞不接受。此前,石季龙去世,胡人统治的地区大乱,荀羡安抚收纳前来投降和归附的,深得人心。荀羡因为病重而被解除职务。后来被授予右将军的职务,加散骑常侍,荀羡推让不接受。升平二年荀羡去世,当时只有三十八岁。皇帝听说荀羡去世,叹息说:“荀令则、王敬和相继去世,还有谁能成为我的得力助手与亲信呢?”追赠荀羡骠骑将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下列小题。‎ 野人送朱樱 杜甫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①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霑门下省②,早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③。‎ ‎[注] ① 写:这里指将樱桃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个容器。②赐霑:即霑赐,受到赏赐之意。门下省,杜甫当年任左拾遗,属门下省。 ③转蓬:随风飘转的蓬草。‎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以西蜀村民送朱樱为由,表达了作者寄寓蜀地时较为复杂、微妙的思想感情。全诗用语总体平易,寓意耐人寻味。‎ B. “西蜀樱桃也自红”的意思是西蜀的樱桃也自然地垂下鲜红的果实,其中的“也”字暗示出作者所经历的时空变化。‎ C. “数回细写愁仍破”是说尽管作者十分细心倾倒樱桃,但仍恐碰破,樱桃如此娇嫩的弱点,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 D. “万颗匀圆讶许同” 一句中“万”字写出了樱桃数量之多;“讶许同”是说这么多樱桃大小如此相同,让人惊叹。‎ ‎15. 结合全诗的内容,分析“此日尝新任转蓬”一句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 ‎【答案】14. C 15. ①“尝新”(村民赠樱桃一事),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②“此日”一词,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③“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C项,“数回细写愁仍破”,“愁”是说为樱桃碰破而担心,表现了西蜀樱桃的鲜嫩,“弱点”的说法不妥,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喜悦的,并非“给诗人增添了一丝哀愁”。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主旨的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题目、注释、背景及诗人生平思想等全面解读。此诗以“朱樱”为描写对象,采用今昔对比手法,前四句描写西蜀樱桃,体物精微,攀写工细。后四句写由野人送朱樱而引起对当年皇帝赐樱的回忆,抒写了作者忧时伤乱的感慨。“尝新”指“野人相赠满筠笼”,村农以“满”篮鲜果“相赠”,诗人既有尝樱的喜悦又有由此产生的对村民的感激之情。“此日尝新”勾起了回忆,“忆昨赐沾门下省,早朝擎出大明宫”, 在门下省内接受樱桃之赐,退朝时分,徐徐擎出宫门。这二句是追忆任左拾遗时在宫中蒙受恩赐,擎持归家的情景。“次日”暗含对往昔生活的追念,对长安朝廷的思念,有抚今追昔之感。“转蓬”是诗人以蓬草自比,辗转漂泊如蓬草般居无定所,“任”字表明了诗人对漂泊生活的无可奈何之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将多种景象组合,突显其惊天动地的声响,描绘了蜀道之险。‎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摹音乐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把琵琶女的情感推向高潮的句子。‎ ‎(3)《荀子·劝学篇》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答案】 (1). 湍瀑流争喧豗 (2). 砯崖转石万壑雷 (3). 银瓶乍破水浆迸 (4). 铁骑突出刀枪鸣 (5).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6). 师不必贤于弟子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情景式默写题是名句默写中较难的题型,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用古诗文,提升学生的古诗文素养。要考生平时注意积累常见的名句名篇,同时做到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基础上依据题中关键词准确填写。(1)依据“多种景象组合,突显其惊天动地的声响,描绘了蜀道之险”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音乐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情感推向高潮”容易推知答案;(3)依据“观点是相同的”,进而分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示的吸收与超越关系,容易推知答案。‎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宋人的“意”如何呢?大概看来它几乎是晋人之韵的重现。苏轼一生屡遭磨难而不改旷达之性,一直以佛老思想为其儒家思想之外的另一精神支柱。对于书法,苏轼主张“书初无意佳乃佳尔”,黄庭坚不吝以“天然自工”来赞美。以其作品《黄州寒食帖》来说,写得 ,一气呵成。其中字体大小的变换、力度轻重的控制与节奏的缓急等,都是 ,毫无做作之态。然而即使这件 的作品,其韵味也与《兰亭集序》不大一样。首先是强烈的个性。全篇几乎都用外露的侧锋笔法,而字的大小、力度和行笔的节奏也起伏剧烈;如《前赤壁赋》,其字形多欹侧,笔法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 ),尽显其书法个性,即“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兰亭集序》则多以中锋行笔,优雅从容,在笔法与结构等要素的和谐中透出淡淡的韵味。其次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这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而《兰亭集序》则不仅全篇内容显得 ,只在篇末一点淡淡的忧伤,而且在书写的过程中,也以轻松的方式保持着字形和章法各方面的流畅,不令其产生突兀的阻滞。因此,前者表现出较为浓郁的“意”,后者则显得“无为而治”。概括来说,晋人的“韵”主要关注的是书法的客体汉字,而宋人的“意”,更多关注的是书法主体的审美情操与艺术功力。‎ ‎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行云流水 信手拈来 浑然天成 悠然自得 B. 行云流水 信马由缰 相得益彰 悠然自得 C. 天衣无缝 信手拈来 相得益彰 泰然自若 D. 天衣无缝 信马由缰 浑然天成 泰然自若 ‎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进而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B. 进而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C. 因此通篇作品既端整沉着,又颇具跌宕摇曳之姿 D. 因此通篇作品既颇具跌宕摇曳之姿,又端整沉着 ‎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不仅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B. 这不仅在诗的笔法的变换,而且在内容中鲜明可感,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C. 不仅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D. 这不仅在诗的内容中鲜明可感,而且在其笔法的变换、其字势的倾侧乃至不惜失衡、其章法的多处促迫安排中也每每可见 ‎【答案】17. A 18. C 19. D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行云流水:形容诗文、书画、歌唱等自然流畅。天衣无缝:比喻诗文等没有破绽。此处应填评价性的成语,应选“行云流水”。第二处,信手拈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不用怎么思考。信马由缰:比喻漫无目的地闲逛或随意走动。语境中是字帖中字没有做作之态,应选“信手拈来”。第三处,浑然天成:形容诗文结构严密自然,用词用典毫无斧凿痕迹;也形容人的才德完美自然。相得益彰:指两个人或两件事物互相配合,双方的能力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语境中说整幅书法作品给人的感觉,选用“浑然天成”。第四处,悠然自得:形容自由清闲、心情舒畅。泰然自若: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语境中说《兰亭集序》全篇内容的特点,应选“悠然自得”。故选A。‎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结合语境,从逻辑关系上看,括号中的内容与上文应是因果关系,而“进而”表递进;“因此”才表示因果,排除AB;再从上下文逻辑照应看,上文说“既继承王羲之等前人笔意,又自由不拘”,下文说“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可见应先说“端整沉着”,后表“颇具跌宕摇曳之姿”,排除D。故选C。‎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前后矛盾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本题,题干明确指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要求找出“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此题将病句放入文段中,本身降低了辨析、修改的难度,但方法是不变的。通读划线句子和上下文,首先划线句子缺少主语,应该有指代词指代上文的“情感抒发”,据此可以排除AC两项;根据横线所在的前句是“浓烈的情感抒发”,说的是内容,后文应该紧接 “内容中鲜明可感”,排除B。故选D。‎ ‎20.阅读下列文字,根据前后语意,补写出空缺处语句。‎ 有时候,我们反复整理房间,但当我们环顾四周时,却发现没啥进展。其实这个问题可以解决,你只需遵守一个简单的原则:(1)________。每次家里增添新物品时,(2)_______。这个策略可以确保你家里的东西不会多得泛滥成灾。一物进一物出的策略可以帮助你拒物于门外——而不是待这些物品退休后收留它们。新的物品一进家门,立马和旧东西说再见。这个方法没什么秘诀,但它确实需要我们自律。(3)_________,你家里的物品数量就已经稳定下来,只要你坚持下去,就永远不会堆积无用之物。‎ ‎【答案】 (1). 有进必有出 (2). 必须去除一件功能相似的旧物品 (3). 从你遵守该原则的那一刻开始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连贯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要先看补写句子的位置为句中,依据则应该是上下句内容的提示,从主语一致、时间逻辑等顺序、词语搭配、意境氛围是否一致等角度判定出正确选项。(1)注意前文“原则”和后文“一物进一物出的策略可以帮助你拒物于门外”,可以很容易推知答案;(2)依据“增添新物品时”和后文“新的物品一进家门,立马和旧东西说再见”,可以得出答案;(3)依据“就已经稳定”“只要你坚持下去,就永远不会堆积无用之物”,特别是关联词,可推知答案。‎ ‎【点睛】补写句子语言灵活,语境多样。要整体把握语段的话题对象和中心观点,确定补写类型是总揽式补写、结论式补写还是过渡式补写,重点抓住关联词、代词、动词、形容词等词语或冒号、分号、顿号等标点符号的提示作用,做到文从字顺,语义贯通,逻辑严密,不超字数。‎ ‎21.请先介绍下面这幅漫画画面内容,然后写出寓意。‎ ‎(1)内容(65字以内):‎ ‎(2)寓意(55字以内):‎ ‎【答案】(1)内容:画面上,无数双手举起手机,对着远处湖水、苇草拍照,每部手机都框下了相同的图景。画的下方有“风景有啥可看的,拍就对了”的字样。‎ ‎(2)寓意:时下,对于风景,人们往往重拍轻看。不留风景在心底,只留它在手机里发圈显摆。这反应出人们的虚浮、标榜心理!(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图文转换和语言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要考生审准题干要求:介绍内容和概括寓意,另外有字数限制。解答时,依照先整体后局部、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原则观察画面的图片、文字、数字等,特别注意夸张处和文字往往是寓意的切入口。画面上,有无数双手拿着手机拍远处的水、草、阳光,每部手机图景相同。且配图文字为“有啥可看的,拍就对了”,说明拍照不是觉得好看或喜欢,而是为拍而拍,讽刺了人的虚浮心态。‎ ‎【点睛】漫画是一种具有强烈讽刺性或幽默性的画,常通过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或歌颂可批评的主题。漫画类试题的题型主要以下几种:描述漫画内容,拟漫画标题,品漫画寓意。方法如下:①细看画面构成,明确画面指向,画面中的要素要全面把握,题目、图画、解释的文字,不能偏颇或漏掉,包括人物的神情,也是重点;②找讽刺、颂扬的对象(有标题的一般是标题);③联系现实,运用联想、想象,揭示本质。‎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孙悟空是个好员工》一书中,作家成君忆讲过一个很有意思的寓言故事。‎ 唐太宗贞观年间,有一头马和一头驴子,它们是好朋友。贞观三年,这匹马被玄奘选中,前往印度取经。17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便到磨房会见它的朋友驴子。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耸入云的山峰、炽热的火山、奇幻的波澜……神话般的境界,让驴子听了大为惊异。‎ 驴子感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路途,我连想都不敢想。”老马说:“其实,我们跨过的距离大体是相同的,当我向印度前进的时候,你也一刻没有停步。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行,所以我们走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直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狭隘的天地……”‎ 读完以上故事,请结合你的理解与材料意思,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要求:书写工整,卷面整洁,观点明确,思路清晰,不得抄袭!‎ ‎【答案】【范文】‎ 立大志、成大器 梦想有多高,舞台就有多宽。麻雀、鹌鹑等都只满足于自己能飞翔的高度,不思进取;而雄鹰、鲲鹏以高远的蓝天为目标,在蓝天下展翅高飞。驴一直围着磨盘打转,所以囿于狭隘天地,空自羡慕;而马同玄奘大师立下西天取经的大志,便能历沙漠险峰、火山深海而不弃,一路精彩,功德圆满。从中可见,立大志,养大德,成大器。‎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回首历史,多少乘世之雄因立大志而在历史的舞台上绽放华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气魄憾天地;屈原志救楚国,竭忠尽智,一腔忠魂,万世铭记……这些事例让世人警醒:唯有立大志,方能成大气!为此,我们需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心怀远大抱负,并去为之努力,去挥洒汗水,生命之花方可灿烂绽放。立大志,方可成大器。‎ 毕淑敏说:“我不相信手掌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的力量。”人生理想的实现,是从树立崇高目标开始的。著名作家林清玄在童年时期曾把成为作家以及去撒哈拉旅行作为梦想,他还曾被父亲认为不切实际,遭到毒打。而后来,林清玄实现了他的梦想,他去了撒哈拉,并在此给父亲写了明信片。当时他已是负有盛名的作家。‎ 是崇高的理想,让林清玄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蓝天。理想之于人,犹如线之于风筝。只有把线放得更高,风筝才能飞得更远,而林清玄便是将理想树立得高远,朝着目标,奋力前行,终于成就了他的传奇。‎ 曾子也曾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人生不能没有崇高的追求,只有在远大理想的指引下,人生之船方能走得更加遥远。伟大总理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在这一理想指引下,他勤奋刻苦,知识渊博,为新中国的成立及建国后中国的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像毛泽东一样“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然后去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在时代的潮水里“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立大志,方能成大器。没有崇高的志向的人只满足于现状,不思进取。如云雀、公鸡之类,它们只能在自己设定的狭獈范围内飞翔,而看不到更宽广蓝天下的美好。它们以为世界就如它们眼中那么窄小,它们未曾思考过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它们也体味不到实现远大理想带来的喜悦与收获。‎ ‎“宁做田野中饥饿的雄鹰,也不愿做稻田里肥硕的野蛙。”简嫃如是说。人生应有崇高理想与远大的抱负,让我们在理想之灯的指引下,展翅高飞,飞往更广阔的蓝天。‎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作文写作的能力。这是一篇寓言型材料作文题,立意的关键是要把握马和驴子的言行寓意,抓关键句,驴子感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路途,我连想都不敢想”,寓意羡慕他人成功,叹息自己不敢想“遥远的路途”;老马说“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行,所以我们走进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直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狭隘的天地”,抓住此处的因果关系和对比关系,得出马和驴的区别不在于奋斗与否,而在于有没有“遥远的目标”。由此得出立意。‎ 立意:‎ 立大志、担大任、成大器;‎ 立大志,行动!;‎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立志”。‎ 结构:‎ 写作本文,开篇就必须简析材料,由事及理,明白无误地表明自己的中心观点。论证观点时,可按照先古后今的时间顺序写作,材料可以古今中外多方引证,例子要有典型性,必须突出立大志并为之努力,终于成功。文段最后紧扣现实生活,呼吁人们立大志并为之奋斗不止。结尾点题,以景结情,用美好的画面象征成功的美好,简洁有深意。‎ 可用素材:‎ ‎1、范仲淹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小时侯,家境贫寒,生活艰难。但是他从小立下远大志向,立志以天下为己任。为此,他发奋读书,忍受了许多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正是靠着这种立大志、苦学习的精神,他终于成为世人皆知的良才。‎ ‎2、东汉末年有一位少年名叫陈藩,独居一室而庭院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 见状批评说:“儒子何不洒扫以待宾?”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下,安事 一屋?”薛勤当即针锋相对反问:“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由此,也许会产生一个疑问,“扫屋”与“扫天下”根本是两回事,怎能相提 并论呢?顾名思义,“扫屋”就是打扫房间,“扫天下”指打理国家天下事,两个 词义可以算是南辕北辙。但仔细考虑一下。如果一个人小事都做不好,做大事又谈 何容易呢?‎ ‎3、立大志,求大智,做大事。——陶行知《佘儿岗自动小学三周年》‎ 立志,下勇猛之力,作实在功夫。——恽代英《致聘三书》‎ 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言志已酬更无志。——梁启超《志未酬》‎ ‎【点睛】寓言型材料作文,读懂寓言、理解寓意是作文的关键。把握寓意时:一要精读材料,提取揭示寓意的关键语句(一般来说,记叙类的找出议论抒情性的句子,议论类的找出观点句),明确材料主旨。二要围绕寓意,拓展思路,由假托的故事作相似联想,联想人生、社会等找出材料的隐喻对象和结果。三要由果及因,思考隐喻对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正面提出中心论点 ‎ ‎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