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6.50 KB
  • 2021-06-09 发布

2017-2018学年吉林省榆树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解析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二联考语文试卷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小题 从“抵制韩流”看“消费型民族主义”‎ 梁文道 韩剧风猛烈吹袭大陆后,就有很多人看不过去要出来说话,这种事我们大可以引为茶余饭后的闲谈话题,一笑置之。但是我们也应认真思索,为什么我们可以这么轻易地把爱韩剧就等于汉奸、看国产片就等于爱国的逻辑理直气壮地宣之于口,而且竟还有市场?很多人之所以能够不假思索地说出这种话,是因为近年有一股更大的潮流,这股潮流就是“消费型民族主义”。‎ 首先,我们要注意它与抵制日货的理路不尽相同。不管你同意与否,提倡抵制日货的人至少还试图搬出一套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的推理。“消费型民族主义”却是诉诸感情直觉,要大家以抵制某产品的方式直接表达爱国情怀。当然,实际操作起来,“消费型民族主义”又会和抵制日货运动相混杂,成为后者的指导精神。‎ 其次,“消费型民族主义”不是一种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奉行保护主义的国家如韩国,会硬性规定电影院每年要有一定日数放映韩片,以保证电影生产数量的稳定,以阻挡外来电影带来的竞争压力,目的是扶持自己国家的特定产业。保护政策好还是不好,各有各的观点,但它起码也是套言之成理的说法。“消费型民族主义”着眼的却不是这么深层次的产业发展问题,它只不过是一种浮浅的情绪表达和标签。‎ ‎“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出现,靠的是两种逻辑。一个是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另一个是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什么叫民族主义的空洞呢?难道民族主义不是很强大很澎湃的一种意识形态吗?的确,它是的。但它之所以强大,之所以能够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照研究民族主义的人类学家安德森的说法,正是因为它的内涵是空的。举个例子,由于没有人能够肯定到底某物的民族性是什么,所以我们才能把一件衣服说成是很有民族性的,一部汽车是很民族的,甚至连一种动物也是很能代表某民族的(尽管它在血统上和这一民族无关,也不是这一民族培育出来的品种),没有什么不可以被命名为很民族的。‎ 也要注意如今的市场营销越来越强调感性和文化,怎样将一件产品从市场上芸芸竞争者中区分出来,靠的不一定是价廉,也未必是物美,而是它带给你的体验与文化印象。所以广告和设计等创意产业才会变得日益吃香,所以一双外国名牌运动鞋要比同厂生产的本地杂牌贵得多。诉诸正统的国家印象正是产品营销的手段之一,某个服装品牌标榜自己来自法国,让人穿了就变得很高档很浪漫,与某位明星标榜自己是土产中国人,让人看了就证明自己很爱国,其实是同一回事。‎ ‎“消费型民族主义”建立在这两种逻辑之上,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而无往不利。它总是呼唤大家的身份认同,要求大家“团结”,叫大家“是中国人的就得看中国片”“是中国人的就得抽中国烟”“是中国人的就要穿中国内裤”,仿佛电影、香烟与内裤和人一样都是有国籍的。但说到底,“消费型民族主义”只不过是商人们促销的借口,经不起严格分析,纯粹是种循环论证:我是中国人因为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我看中国人投资的电视剧因为我是中国人。‎ ‎(选自《噪音太多》,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消费型民族主义”不同于抵制日货的理路,从而成为实际操作中的抵制日货的指导精神。‎ B. 作者认为“消费型民族主义”只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 C. 如今产品的体验与文化印象越来越成为产品的竞争优势,这促进了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 D. “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民族主义的空洞和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用于所有商品无往不利。‎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抵制韩流”现象,是为了由此引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概念,随后进一步分析。‎ B. 文章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的方法,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得出“消费型民族主义”的特点。‎ C.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两种逻辑,彰显了作者的理性思考。‎ D. 文章第六段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收束全文,表达作者对“消费型民族主义”的否定、批判。‎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罢买日货来打击日本商界从而引起日本企业的不满,是“消费型民族主义”者的一厢情愿。‎ B. 如果民族主义的内涵充实具体,它就不可能成为把一切事物都纳在民族旗号下的强大意识形态。‎ C. 在如今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的背景形势下,物美价廉的商品不一定能在芸芸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D. 按照“消费型民族主义”的要求,具有爱国情怀的人就应该抵制其他国家的产品,消费本国产品。‎ ‎【答案】1. C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项“从而”强加因果逻辑;B.项“着眼于产业发展的浮浅层面,不及经济政策上的保护主义”无中生有;D.项原文“几乎可以运用于所有商品而无往不利”,混淆必然与或然。‎ ‎【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项“单独作为一个论述层次”错误:第四、五、六段为一个论述层次,第四段分析“消费型民族主义”基于的逻辑之一,即民族主义本身的空洞;第五段分析其基于的另一逻辑,即市场营销的文化转向;第六段是对四、五两段内容的进一步分析。‎ ‎【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项原文“罢买日货可以打击日本商界然后日本企业会抱怨日本政府外交政策”只是抵制日货的人搬出的推理,抵制日货的人不等于“消费型民族主义者”,据第二段可知。 ‎ 点睛:理解文章重要内容、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后浏览选项,之后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位置,并将选项与其进行比较,这类题目编题者会张冠李戴或故意曲解文意或以偏概全,特别要关注句中限制性的副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考查的概念所在的具体语段及语句;第二步:运用层次分析的方法,找准概念所涉及内容的位置和范围;第三步:根据语境,理解概念的含义,并整合相关信息来作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梨花白 刘建超 梨花白在老街唱红时,年方十六岁。‎ 梨花白六岁开始跟着师傅学艺,拜在梅派名师门下。在老街首次登台时,正值梨花满天,一院春色,师傅便给她起了个艺名梨花白。‎ 梨花白登台唱的是梅派经典剧目《贵妃醉酒》。梨花白扮相俊秀,嗓音甜润,念白、唱腔、舞蹈、水袖,一招一式,举手投足都深谙梅派风韵,把老街人听得如醉如痴。‎ 梨花白走出戏楼已是午夜,一轮弯月苍白地挂在丽京门的檐角,青石板路泛着幽幽的冷光。一辆车轻轻地来到她的面前,拉车的是一个和她年纪差不多的小伙子。‎ 老街人歇息的早,天黑收店,吃饭睡觉。半夜里是不会有啥生意的,尤其是个拉车的。‎ ‎“这么晚了,还没有收工?”‎ 小伙子憨憨地笑笑:“我是在等你,天黑,路上怕不安全。”‎ 梨花白好生感动。说了句:“去怡心胡同。”‎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轻快地颠簸起来。‎ 老街的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从丽京门到戏园子,一色的青石板路。青石板路在戏班子唱戏时才热闹一下,沿街两边卖各种小营生的摊贩忙碌着,多半是些卖小吃、水果的。在这里可以吃到纯正的不翻汤、浆面条、绿豆丸子汤。戏散人静,青石板路便又恢复了冷清。‎ 车子在青石板路上微微颠簸,却很舒适。许是太累了,梨花白在轻微的颠簸中闭上眼睛睡了。拉车的小伙子放慢了脚步,双手攥紧车把,让车子走得更平稳些。怡心胡同到了,小伙子不忍心叫醒梨花白,车子拐过头又跑了回去。梨花白醒来,看见小伙子气喘吁吁,后背已经被汗水浸湿。‎ 梨花白连忙表示歉意,小伙子乐呵呵地说:“没事,我爱听你唱戏。只要你有戏,多晚我都等你。我姓程,你叫我程子就中。”‎ 程子真的每次都等着拉梨花白,并且说啥都不收钱。梨花白说急了,程子就呵呵笑,说:“那中,啥时候你给我唱出戏就中了,我爱听《贵妃醉酒》。”‎ 一个雨夜,程子送梨花白回家,发现胡同门口有几个鬼鬼祟祟的身影。程子也就没走,躲在一个屋檐下。‎ 梨花白住的二层木楼上果然传出了动静。程子飞一般蹿过去,跑上二楼,推开了门。几个汉子满嘴酒气,梨花白单薄的身子缩在床角发抖。‎ 几个痞子对程子来搅和他们的好事极其恼怒,三五下就把程子打翻在地。程子满脸是血,依然倔强地站起来。‎ 痞子头儿说:“看来你真是想逞能了。那我成全你,今天我要不了女的就要你。你是干啥的?”‎ ‎“拉车的。”‎ ‎“靠腿脚吃饭啊。那好吧,今天我废了你的腿,就放过这个小妞。”‎ ‎“咋都中,你们别欺负女娃。不然,就是打死我,我也拽个垫背的。”‎ 痞子掏出了刮刀,程子的一双脚筋被他们生生挑断。‎ 虽然那几个痞子后来被法办了,但是,程子只能坐轮椅了。‎ 程子学了剪裁手艺,在丽京门下开了“贵妃醉裁缝店”。每天接送梨花白的是她师兄洛半城。老街人都说梨花白和她师兄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可就是等不到他们结合的消息。‎ 动乱的年月,剧团由造反派接管,梨花白被当成资产阶级的黑苗子遭受批斗,发配到街道去扫大街。‎ 程子转着轮椅,找到“靠边站”的洛半城,说:“我听着剧团里演李铁梅的那主嗓子不中,不洪亮。英雄李铁梅声音不洪亮咋能鼓舞咱老街人们。你和剧团头头说说,可以让梨花白伴唱,这也是接受改造,接受教育嘛。”‎ 剧团头头觉得革命群众说得有理,就把梨花白抽回团里,在幕后为演李铁梅的演员伴唱。老街人知道后,都去听梨花白唱戏,听戏的人多了,剧团头头挺高兴。‎ 中秋时节,梨花白发烧,嗓子不佳,她和剧团头头请假。头头瞪着三角眼不允许——中秋节快到了,要过革命化的中秋节,死了都要唱。‎ 结果梨花白在唱“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时,倒了嗓子。剧团头头说梨花白故意破坏,还是想着那些才子佳人。在戏园子的土台子上,不但批斗打骂梨花白,还要她把“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唱一百遍。‎ 梨花白直唱得气若游丝,昏死过去。从医院出来,梨花白彻底失音,别说唱戏,说话都如蚊子嗡嗡。洛半城气愤难平,把剧团头头狠狠揍了一通,从此不再唱戏。‎ 一个艺人,不能唱戏,活着还有什么意义?梨花白来到了洛河边。圆月朗朗,秋水依依。梨花白的脚刚刚踏进河水,却听到洛河桥上传来《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 ……竟然是程子。梨花白哭倒在程子怀中。‎ 动乱过后,梨花白又回到剧团,担任艺术指导。她退休后常常推着程子去广场听大家聚会唱戏,两人真的是发如梨花。‎ 又是一个中秋夜。老街戏园子那座土台子上,梨花白和洛半城着装重彩,冰冷的月光下,演着《贵妃醉酒》。‎ 台下没有观众,静静的场子里,只有一部空空的轮椅。‎ ‎(选自《市井人物•出门是江湖》)‎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程子专程等候梨花白并送她回家,一是因为戏园子在城外两里地,天又黑,他怕路上不安全,二是他想让梨花白给他唱一曲《贵妃醉酒》。‎ B. 城里的人都认为梨花白和她的师兄极为般配,但就是没有他们结合的消息,这是因为当时梨花白内心对程子十分愧疚。‎ C.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并不多,但多次写到清幽的青石板路和冷冷的月光。既渲染了气氛,同时也给小说蒙上了一层淡淡的忧伤。‎ D. 小说在刻画人物上主要是正面描写,如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凝练传神地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 ‎5. 请简要分析程子的性格特点。‎ ‎6. 小说中“贵妃醉酒”出现了多次,请简要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答案】4. C 5. ①痴情专一,表现在他对戏曲对梨花白都很痴迷。②细心体贴,比如在送梨花白回家的路途上,小心翼翼,不想打扰梨花白休息。③吃苦耐劳,每天都送梨花白回家,不避风雨。④善良勇敢,在梨花白处于危险之时,舍命救人。⑤乐观坚韧,在腿脚残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 ‎ ‎6. ①贯穿全文,是小说的线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程梨二人首先因戏结识,接着二人又因戏增进了情义,后来程子的《贵妃醉酒》又挽救了梨花白的性命,最后梨花白的演绎,又再一次将二人的情感升华。②丰富了人物形象。比如文章借《贵妃醉酒》既突出了梨花白演艺技巧的高超,也突显了程子对梨花白的挚爱。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这首曲子见证了他们故事的发展,也承载着他们深厚的情义。同时,这份情义也不因时代的变迁及摧残而改变。‎ ‎【解析】‎ ‎【4题详解】‎ A项,程子让梨花白唱《贵妃醉酒》的要求,是在梨花白一再强调要给钱的情况下才提出的。B项,梨花白没有与师兄结合的原因,文章并没有具体给出,此项判断过于武断。D项,在刻画人物上,文章并没有出现对人物的心理描写。‎ 点睛:做关于信息筛选题,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涉及题干中的有哪些段落,哪些内容,关于题干中答题指向的内容又有哪些,先锁定答题区间,然后结合题干的要求进行概括。‎ ‎【5题详解】‎ 本题分析“程子”的性格特点主要从与人物有关的情节入手。阅读文本不难发现涉及到人物性格的情节主要有:他对戏曲对梨花白都很痴迷。送梨花白回家的路途上,小心翼翼,不想打扰梨花白休息。每天都送梨花白回家,不避风雨。在梨花白处于危险之时,舍命救人。在腿脚残疾的情况下,自力更生。‎ 点睛:本题属于典型的考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一般我们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有组织的生活事件。我们需要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因为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要了解人物性格,必须透过情节中发生的事情这种外在现象去剖析现象背后的本质。故事情节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所以,分析小说的情节也是我们分析人物的一把钥匙。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辨析人物描写的方法,除了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直接描写外,还要注意其它人或景的烘托。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恰当的环境描写有助于人物的刻画和主题的表达,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小说中的人物是生活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特定的生活环境之中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总要打上时代的烙印,留下环境的痕迹。小说追求相对完整的人物形象塑造,就要着力于人物所处的环境的描绘,人与人之间所酿成的气氛和整体意境的形成,无不包含着某种真挚的思想情感。环境对人物性格的体现起着强化作用。作者为了表现人物丰富复杂的性格,往往为人物设置各种不同的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出性格。4、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小说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主题是小说作家在描写、叙述人物性格、人物命运时显示出的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在阅读中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和社会意义,体会作者的感情倾向。‎ ‎【6题详解】‎ 该题考查散文中情节的作用。通常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回答,该题的指向性很明确,“贵妃醉酒”出现了多次,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阅读全文内容,“贵妃醉酒”使程梨二人认识,并增进了情义;程子的贵妃醉酒还挽救了梨花白的性命;可见小说因“贵妃醉酒”串联,是小说的线索。其次丰富了小说中人物的形象,同时这首曲子见证了他们故事的发展,也承载着他们深厚的情义。这份情义也不因时代的变迁及摧残而改变。‎ 点睛:本题属于鉴赏小说中重要的故事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其常见题型有:l、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回答这类习题的一般解题思路为:内容作用+结构作用。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1、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2、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4、照应前文。5、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8、起线索作用。9、埋下伏笔。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XX情节(事物)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材料一 丁酉新春,旨在“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圈粉”无数。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是因为内心对于精神雨露的渴求,而传统文化正是精神雨露的源头活水。诗词大都比较凝练,朗朗上口。阅读诗词,人们享受着语言美感带来的欢愉,同时也能感知诗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这大大拓展了人们的生活视野。阅读诗词,体悟诗词作者的心境,跟他们进行心灵对话,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学习像诗词作者一样去感受和思考生活。‎ 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 生活需要诗意,但诗意并不自然而然地存在。一个人只有徜徉于诗词、发现诗意,才能在与诗词相会的过程中提升文化素养,让心灵空间更饱满。生活不只是柴米油盐,还有诗和远方。‎ ‎(摘编自“中国新闻出版广电网”,记者李兆清)‎ 材料二 近日,中青在线记者专访了诗词大会的主创团队。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百人团’成员最小的7岁,武亦姝16岁,陈更20多岁,看到他们那么年轻,就觉得中华文化后继有人。”‎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是无数次被用来形容诗词大会选手的一句话。“中国诗词大会”总导演颜芳回忆,第二季总冠军、上海复旦附中的学生武亦姝,无论是在地方选拔还是在现场比赛中,都特别淡定。“她得冠军的那一刻,我们想把摄像机推上去给个表情特写,结果发现没必要,她脸上特别平静。”‎ 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 阚兆江透露,其实诗词大会的题库内容85%以上来自中小学课本,所以对观众而言有一种“熟悉的陌生感”。‎ ‎“我们不是文人雅士的沙龙,得让人看得懂,从大家熟悉的诗词名篇切入,可以拉近和观众的距离。”阚兆江说,“每一道题不仅是题目,还是话题的开启,让诗词和古今生活有一种联系。我们不是要做一场考试,而是想通过诗词陶冶人们的情操,滋养人们的心灵。”‎ 所以,诗词大会的题目都颇“接地气”。比如,把“减肥”与“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联系,把“化妆”与“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联系,“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对应的则是“购房”——都是当下年轻人关心的话题。‎ ‎(摘编自《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材料三 诗词综艺火爆,最近令朋友圈和各种群话风突变,忽如一夜春风来,答题对诗、玩“飞花令”蔚然成风。众声喧哗之下,舆论也出现了反弹,如“从诗词大会生出学霸情结是一种不堪”“诗词大会说白了还是一场电视秀”等。‎ ‎16岁的上海女生武亦姝获胜,成了风靡网络的古典风少女偶像,与新媒体喧嚣传播形成对照的是,女孩淡定拒绝了媒体采访。江苏省盐城中学语文老师刘百生告诉记者,“会背古诗的孩子成了古代才女的代名词,成了令人羡慕的‘别人家的孩子’。但热潮总是令人警惕,这不代表咱们的诗词教育很成功,反而说明国民整体古诗词修养很缺。爱好古诗词在当下还是颇为小众。”‎ 在节目中,九宫格、干扰项、抢答等定输赢的方式,也让教育界人士嗅出了“应试”味道。也有选手靠“蒙”答对题目,在一些老师看来,这就是当下应试教育最厉害的地方,以答题技巧制胜,这个节目俨然一场标准化考试。‎ ‎“应试思维”是始终令教育界人士矛盾的纠结点。“应试思维”模式导致古诗词多被视为“语言材料”,学生们只是机械记忆与练习,记知识点多过传播文化,背离其作为“文学”和“文化”的本质。‎ 近年来,被誉为“综艺清流”的“百家讲坛”、汉字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文化盛会风靡一时,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淡漠似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追捧这些文化盛会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中国文化中最精致的文字有一种膜拜的心理,即使如今浸淫于网络语汇,仍心向往之。这也是现在的家长在孩子三四岁时就令其背古诗的原因。可惜,孩子的精神生活最终仍被奥数和考级等占据,缺失了“诗和远方”。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中华文化基因逐渐苏醒,这危机中的微曦,则弥足珍贵。‎ ‎(摘编自《扬子晚报》,记者张楠)‎ ‎7.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问题,但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 B. 三则材料都不注重对新闻事实的详细报道,而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以引发人们的思考。‎ C. 材料一侧重阐述“中国诗词大会”风靡全国的原因,材料二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 D. 材料二和材料三都选取了“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冠军武亦妹的例子,旨在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 ‎8. 下列对上述材料的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都充分肯定了这档综艺节目所带来的积极的社会影响。‎ B. 三则材料除了具有新闻客观性的特点之外,还具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如三则材料中最后一段的语言,增强了新闻的感染力。‎ C. 对于同一综艺现象的报道,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报道的侧重点也不一样,比如《中国青年报》就突出强调了青年一代与诗词的关系。‎ D. 三则材料都谈到了“中国诗词大会”的影响,相比较而言,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 E. 三则材料虽然来源不尽相同,有报纸,也有新闻网站,但都及时捕捉到了社会热点,体现了新闻讲求时效性的特点。‎ ‎9. “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进行概括。‎ ‎【答案】7. C 8. BE ‎ ‎9. ① 材料一:重温经典诗词,提升文化素养,让人们在原本单调乏味的生活中发现了诗意和远方(饱满人的心灵,让人们发现生活中的诗和远方);②材料二:诗歌接地气,拉近了传统诗词与现实生活的距离,便于古诗词的普及;③材料二: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人们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④材料三: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解析】‎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项“并不都抱以乐观的态度”理解有误,三则材料“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前景”都抱以乐观的态度。B“三则材料……重在阐述对诗词综艺节目火爆现象的看法”理解有误,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D项材料三选取武亦姝的例子并不是为了“说明‘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而是为了引发人们对诗词教育乃至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理性思考。‎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筛选和提取信息类试题的答案均在文中,因此,及时找到选项在原文的位置,顺藤摸瓜,确定筛选范围。要把原文与选项对照,辨明正误。A“关注的都是‘中国诗词大会’爆红的现象”不准确,材料二是从主创者的角度侧重阐述举办“中国诗词大会”的意义和初衷。“都充分肯定了”说法绝对,材料三的看法有所保留。C项“三家媒体的受众不同”理解不准确,三家媒体的受众有交叉。D项“第一、第三则材料的观点更能代表观众们对‘中国诗词大会’的普遍看法”理解有误,第三则材料是部分教育界人士的观点,不一定能代表观众们的普遍看法。‎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域,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注意题干中“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的要求。答题区间主要集中在三则材料中,三则材料分别从不同角度阐述了“中国诗词大会”这一综艺节目产生的影响,抓住材料中表示观点的句子进行整合即可。如材料一中:人们关注“中国诗词大会”,还因为如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较快,每天八小时上班,满负荷运转,单调乏味的生活让人感觉压抑,而读诗可以暂时疏解内心的阴郁。“中国诗词大会”以引人入胜的形式吸引人们亲近诗词,从诗词之美中获取生活的诗意。材料二中:央视科教频道总监阚兆江说:“诗词是情感的抒发,节目集中展现了中华诗词文化的魅力,引发了广大观众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也坚定了国人的文化自信。……也许,传统诗词已经离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些遥远,而诗词大会正在拉近这个距离。材料三中:借古诗词学霸爆红的契机,教育界人士期待能在全社会的努力下,改善古诗词教育的整体氛围,以减少孩子的背书之苦,让孩子带着热爱,去惬意感受和品味古诗词之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知读书,日数千言。客有从京师来者,与其兄谈佛寺火,清臣从傍应曰:“此所谓灾也,或者其蠹民已甚,天固儆之邪?”兄惊曰:“是必大吾门。”‎ 治平二年,试秘阁,欧阳修曰:“不置李清臣于第一,则谬矣。”时大雨霖,灾异数见,论者归咎濮①议。及廷对,或谓曰:“宜以《五行传》‘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必擢上第。”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英宗曰:“如李清臣者,公议皆谓可用,顾以亲抑之可乎?”既而诏举馆阁,欧阳修荐之,得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廷试进士,清臣发策曰:“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②之官而农不加富,赐土以柔远也而羌夷之患未弭,弛利以便民也而商贾之路不通。夫可则因,否则革,惟当之为贵,圣人亦何有必焉。”鄜延亡金明寨,主将张舆战没,章惇怒,议尽戮全军四千人。清臣曰:“今悉诛吏士,异时亡将必举军降虏矣。”于是但诛牙兵十六辈。仆射韩忠彦与之有连,惟其言是听,出范纯礼、张舜民,不使吕希纯、刘安世入朝,皆其谋也。寻为曾布所陷,出知大名府而卒,年七十一。赠金紫光禄大夫。‎ 清臣蚤以词藻受知神宗,建大理寺,筑都城,皆命作记,简重宏放,文体各成一家。为人宽洪,不忮害。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曰:“亶信亡状,然谓之赃则不可。”起身穷约,以俭自持,至富贵不改。然志在利禄,一意欲取宰相,故操持悖谬,竟不如愿以死。‎ ‎(选自《宋史·李清臣传》,有删改)‎ ‎[注] ①濮:指濮王。②常平:常平仓。常平之官,简称“仓臣”,掌常平仓、免役、市易、坊场、河渡、水利等事。‎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B. 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C. 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D. 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11.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必擢上第”的“擢”指迁官,即升职。与“擢”相似的还有“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中的“察”“举”等词。‎ B. 从“欧阳修荐之”可以看出欧阳修在当时具有一定的政治地位;文学上,他与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三苏、曾巩、王安石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C. “廷试进士”中的“进士”是指在我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殿试的人,意思是可以进授爵位的人,而应试者被称为“举进士”。‎ D. “赠金紫光禄大夫”中的“赠”是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的一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赠;其余还有赠官、赠典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清臣自幼好读书,其文备受好评。他七岁的时候就每天读好几千字书,不仅得到过考官欧阳修的肯定,而且还在早年凭借诗词文章被神宗赞赏。‎ B. 李清臣见识深远,深知民生疾苦。他小时候就认为当时佛寺火灾是因官吏害民,老天发出儆戒;为官后更认为善于消除灾异就要消除百姓的疾苦。‎ C. 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即使在与自己有过节的人受冤时,他也正直地为他说话;金明寨失陷,有人提出诛杀全军,他以理劝说,避免了大规模杀戮。‎ D. 李清臣追求利禄,终被陷害而死。他因为一心想当宰相而行为错谬,他勾结韩忠彦并出主意排挤范纯礼、吕希纯等人,最终被陷害出朝不如意而死。‎ ‎13.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复词赋之选而士不知劝,罢常平之官而农不加富。‎ ‎(2)尝为舒亶所劾,及在尚书,亶以赃抵罪,独申救之。‎ ‎【答案】10. B 11. A 12. C ‎ ‎13. (1)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销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 ‎(2)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 ‎【解析】‎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解答此题,可以根据文段中 “乎”“ 者”“之”等虚词判定句读。“之”是一个放在句中或句末的虚词,不能放句首,排除AD。比较BC两句,主要区别在“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这句的断句,根据上下文,本句诗一个句式完整的句子,中间不需断开,所以选B。本题正确断句为清臣曰:“吾不之信。民间岂无疾痛可上者乎?善止天地之异者,不止其异,止民之疾痛而已。”策入等,名声籍甚。‎ 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此题A句中:察:考察后予以推举。举:推选,推荐。“察”“举”与“擢”的含义不同。‎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考生应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然后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C后一个事例不是李清臣为人宽洪、不忌恨害人的体现。‎ 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注意字字落实。翻译后的句子要通顺,不能出现病句。第一句得分点:“选”选用;“劝”劝勉;“加”更加。第二句得分点:“尝”曾经;“及”等到;“抵罪”因犯罪而受到相应的处罚。‎ 参考译文:‎ 李清臣字邦直。七岁就知道读书,每天读书几千字。他家有客人从京城来,和他哥哥谈到佛寺遭火灾,李清臣在旁边插嘴说:“这就是所谓灾,可能是因为害人民太甚,老天要儆戒吧?”他的哥哥惊异地说:“他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户。”‎ 治平二年,应秘阁考试,欧阳修说:“不把李清臣放在第一的位置,就荒谬了。”当时大雨成灾,几次出现灾异,议论此事的人归罪于濮王之议。到朝廷对答之时,有人说:“应该用《五行传》说的‘简宗庙,水不润下’为证,一定能擢取上等。”李清臣说:“我不相信。民间难道没有疾苦可以上奏的吗?善于制止天地灾异的人,不是去制止灾异本身,而是要解除百姓的疾苦而已。”对策被选中入等,名声很盛。英宗说:“像李清臣这样的人,公议都认为可用,难道能因为是亲戚就压抑他吗?”不久下诏推举馆阁官员,欧阳修举荐李清臣,得以任集贤校理。‎ 绍圣元年,殿试考取进士,李清臣在策问中提问说:“现在恢复了用词赋选用士人但士人并不知道劝勉,撤销了常平之官但农民并不富裕,以赏赐土地的办法去柔服远方而异族的患害并未平息,宽缓财利以方便百姓而商人的路仍不畅通。可行的就沿袭,不可行的就改革,惟求适中为贵,圣人也没有定规。”当时鄜延失陷金明寨,主将张舆阵亡,章惇大怒,建议把全军四千人都杀掉。李清臣说:“现在如果把官吏士兵都杀掉,以后出现主将战死的情况必然会全军降敌了。”于是只杀了牙兵十六人。仆射韩忠彦和他有勾结,专听他的话,排挤范纯礼、张舜民,不让吕希纯、刘安世入朝,都是他的主意。不久,李清臣被曾布陷害,出朝为大名府知府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李清臣早年因诗词文章好被神宗所赏识,修建大理寺,修筑都城,都叫他作记,文章简洁厚重而气势宏放,文体自成一家。他为人宽厚,不忌恨害人。曾经被舒亶弹劾,等他任尚书时,舒亶因贪赃被治罪,李清臣独独为他辩护救他,说:“舒亶的确不像样子,但说他贪赃是不可以的。”他出身贫困,保持节俭以自爱,到富贵仍不改变。但他的志向在于追求利禄,一心想当宰相,所以行为错谬,最终不能如愿而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唐崇徽公主手痕①‎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注:①崇徽公主,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姓仆固氏,唐朝著名将领仆固怀恩的女儿。生卒年不详。手痕:在今山西灵台。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14.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此诗是一首怀古诗,诗人借古生情,结合民间传说,主要表现了崇徽公主远嫁这一历史悲剧。‎ B. 诗从对比开始,不离故乡的鸟儿尚啁啾鸣叫不止,而豆蔻年华的少女随着悲笳、离别父母、远嫁万里之外,就更加依恋不舍了。‎ C. 颔联中“青冢”代指崇徽公主的埋身之地。诗人在这里化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珮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一个“魂”字,使诗情变得更为深婉。‎ D.‎ ‎ 颈联诗人寓于两对矛盾现象中的诘问尖锐犀利,自古罕见。议论深切痛快,而又对仗工整,朱熹推崇此联道:“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E. 全诗随着诗人感情的变化而发展,从愤慨到怜惜,戛然而止,把读者的感情之流导入诗人以激情冲击而成的曲折回荡的河道中。‎ ‎15. 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 ‎【答案】14. AC 15. (1)表现对远嫁女子深切的同情和对统治者对内统治严酷,对外苟且偷安,忍辱求和的不满。(2)作者在尾联上句直抒胸臆,长叹一声,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行路人到此只能报之以叹息。下一句用以景结情的手法来写孤魂栖止的崖花野草春秋更替,年复一年,这里以无情衬有情,颇有韵致。‎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诗歌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这首诗在格调上不同于一般洒同情之泪的凄凉挽歌,而启发人们在深沉的哀怨中进而对这些女子的个人悲剧加以政治上的思考,激起人们对许多不能远谋的肉食者的愤慨。是一曲饱蕴愤懑之情的悲歌。C项诗人反用了杜甫咏王昭君的“环佩空归月夜魂(《咏怀古迹》)”诗意。‎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的尾联表现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情感?是如何表现的”,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首先要回顾抒情的手法,然后再分析诗句。“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尾联的第一句话中“空叹息”直接表达情感,无可奈何之情袭人心怀;尾联的第二句中写到“岩花野草”,这是借景物来表达情感,也可以说是以景结情,以无情之自然衬有情之人。‎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涉及的诗句是尾联,尾联有两句,第一句中有直接的情感词“叹息”,这属于直抒胸臆;第二句中写到景物,这属于以景结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庄子·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个对偶句描写了秦人对从六国剽掠而来的珍宝不知珍惜,生活极度奢侈。‎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诗人在高峻的山峰上,用手抚胸,对天长叹的情状。‎ ‎【答案】 (1). 朝菌不知晦朔 (2). 蟪蛄不知春秋 (3). 鼎铛玉石 (4). 金块珠砾 (5). 以手抚膺坐长叹 ‎【解析】‎ 试题分析: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晦朔”“蟪蛄”“铛”“砾”“膺”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 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下列各句中加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入冬后的北京,雾霾如影随形,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普通人没有办法在“要命的空气”中独善其身。‎ ‎②在新媒体和互联网的冲击下,媒体人纷纷出走,各家刊物也在不停地改组并购,纸媒行业似乎大势已去,与大众的生活渐行渐远。‎ ‎③目前,蔡英文与民进党的策略很清楚,在台湾内部没有形成集体意志前必须与大陆虚与委蛇,目的是争取战略时间来完成民进党所谓的“台独”。‎ ‎④曾经支撑起春晚半壁江山的语言类节目,近年来江河日下,整个春晚有时候连一两个优秀的语言类节目也出不来。‎ ‎⑤在对某个消费群体及竞争对手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时,每个试图创业的年轻人都能敏锐地发现“问题”,而且在分析“问题”时深中肯綮要害。‎ ‎⑥店铺虽然很小,就开在老小区的居民楼,但这里拥有着绝世美味,每张桌子前都围坐着大快朵颐的邻居。‎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对象错配。大势已去:有利的形势已经丧失,前途已经没有希望。搭配不当。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酬。江河日下:比喻情况一天天地坏下去。深中肯綮:比喻分析深刻,能击中要害,或能说到点子上。语意重复。大快朵颐: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 ‎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为了减轻小学生课业负担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有效解决学校开办课后补习班乱收费,大多数小学都执行了“三点半放学”的规定。‎ B. 大数据统计分析的年度账单成了新时尚。查看支付宝一年的账单,不仅能得到“才华、能干、温暖”等酷评,还能看到全年支出记录。‎ C. 依据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海外受访者为中国国家整体印象打分,延续了近年来小幅度增长的势头。‎ D. 本次流感与往年相比,流行时间有所提前;病毒以乙型流感病毒为主;聚集性疫情呈现出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所占比例较高的特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和修改。A项,成分残缺。应改为“解决……乱收费问题”。B项,不合逻辑,递进关联词语后的内容颠倒了。不仅“能看到全年支出记录”,还能得到“才华、能于、温暖”等酷评。C项,句式杂糅。错在“依据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可以这样修改:“依据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或者是这样改:“中国外文局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 ‎19.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新春将至,学生垂念师恩,遥祝恩师身体安康,福寿绵长,阖家欢乐,万事顺意。‎ B. 我家家教很严,令尊常常告诫我,在社会上一定要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C. 今天下午3时在报告厅召开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考务会,请相关工作人员按时参加。‎ D. 本人在开水房不慎遗失一本语文科《5年高考3年模拟》,如有拾到者,请迅速还给我。‎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A项错,“垂念”是上对下的挂念,也用作敬辞,指别人挂念自己。B项错,“令尊”为敬辞,此处可改为“家父”。D项错,“迅速还给我”,语气过于生硬,不得体。‎ ‎2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家庭教育和国家的教育,①________。我国古代就有“家国同构”的教育模式,就是把教化天下的任务分摊到每个家庭承担。这正好体现了:②____,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由此而论,家庭在教育中肩负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人类的知识的传承,③________ 。‎ ‎【答案】 (1). ①两者是密切相连的 (2). ②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 (3). ③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一环节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是“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这道题考查上下文衔接。解答此题时,要注意文段中横线处的上下文语境,本段阐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第一空,根据后面“我国古代就有“家国同构”的教育模式就是把教化天下的任务分摊到每个家庭承担”这句话,可知要填的内容是应该是家庭教育跟国家的教育密切相连系。第二空,据后面说的“父母是孩子最早的启蒙老师”,由此推知,第二空要填写的内容应该是强调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第三个空,根据前一句“由此而论”,可以推知第三空可填写“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一环节”。 ‎ ‎21. 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数字时代碎片化的阅读内容和生产流程无法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相比。其监督环节几乎没有,内容一定会出现错别字、用词不严谨等语法错误,这样读者很容易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被误导。而网络上的虚假不良信息,对青少年打击更大,青少年犯罪就是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害而导致的。同时,碎片化阅读更多地借助网络实现。久而久之,人们必然会沉迷网络世界之中无法自拔,形成网络依赖。‎ ‎①没有监督环节,内容不一定会出现错别字、用词不严谨等语法错误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青少年犯罪不一定就是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害而导致的 (2). ③人们不一定会沉迷网络世界之中无法自拔,形成网络依赖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题干是“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题其实是考查分析推理的合理性,逻辑思维的严密性。第①句“其监督环节几乎没有,内容一定会出现错别字、用词不严谨等语法错误”,这句话的推理明显有问题,前后句并没有因果关系,说法太绝对了。即“监督环节”并不是“内容一会出现错别字、用词不严谨等语法错误”的原因。正确的逻辑为:“没有监督环节,内容不一定会出现错别字、用词不严谨等语法错误”。仿照①的方式,第②句“青少年犯罪就是受到这些不良信息的侵害而导致的”,因为导致“青少年犯罪”的并不一定只是“网络上的虚假不良信息”,还有还有很多原因。同样,第③句“人们必然会沉迷网络世界之中无法自拔,形成网络依赖。”明显说法太武断了。以上推理错误,说法是太绝对太武断,没有考虑的事情还有其它种可能性。所以逻辑推理错误。 ‎ 点睛:准确,这是语言表达的最基本要求。从语言运用的角度讲,准确是指用词造句要能恰当地表达事物的特征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具体地说,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注意:1.注意辨析同义词,吃准词语的内涵和外延,准确把握词语的分寸,做到用词妥帖,大小合适,轻重合宜;2.按照词义范围的大小和程度的轻重合理安排次序,不得颠倒词序;3.适当添加修饰性或限制性词语,准确地表达出作者的本意。该题中考核“这样可以”“只要”“就能”这些用词。要找出语段推断存在问题分三步走:首先要阅读——读例句,定写法;然后再推导——分层次,看前后;最后再检查——代原文,求连贯。‎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来,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日益提高,国民的幸福感随之增强。人民从解决温饱到现如今的向全面小康迈进。40年来,国家真正做到了稳健屹立在世界之林。而当年改革开放一声号令,全国人民就全身心投入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潮里……‎ 请以“我看改革开放”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锁定方向, 心无旁骛----我看改革开放 ‎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不过是一瞬。但是,当我们打开中国历史的卷册,发现几千年来不是外患,就是内乱,不是战争,就是折腾,真正踏踏实实、专心致志抓经济、搞建设的年头,持续达到40年的,就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我们回顾40年改革的经验,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锁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从始至终都坚持了社会主义市场取向的改革,坚定不移地走了一条社会主义市场主导的改革路线,这是中国改革成果卓著的一个关键原因。‎ 改革之前,人们吃不饱穿不暖,几乎所有的生活物资都要票供,改革首先在农村进行,推广家庭联产承包制后,短短几年农村就实现了大丰收,并倒逼城市经济体制进行改革。锁定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人民群众的劳动积极性才得以最大的发挥。可以说,市场化带来的劳动积极性、人们群众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不可估量。‎ 正是因为锁定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国家的创新创业的活力无限换发。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经济体量以几何级数增加,尤其是民营企业,从无到有,为国家贡献了国民生产总值(GDP)的一半以上。在创新方面,民营企业的专利申请量近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一倍,这都是市场经济的成果。‎ 泰戈尔说:“只管走过去,不必逗留着采了花朵来保存,因为一路上的花朵会自会继续开放的。”改革开放,我们锁定目标,心无旁骛地追求,我们才从无到有构建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并不断进行完善,扭转了文革的动荡混乱走向依法治国并不断提高国家治理水平,才改变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变了封闭半封闭的状况,进而迎来整个国家的发展进步。‎ 改革为了人民,人民就有了无限的动力和创造力,改革就能够依靠人民。事实证明,以人民福祉为目标的改革,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化的改革为方向,就能够充分发挥群众的首创精神,能够调动各方面参与和推动改革的积极性。‎ 中国的改革事业当然也并非一帆风顺,改革的航程历经千难万险,改革的开拓却从未停歇。只要我们锁定目标,心无旁骛,“咬定青山不放松”。‎ ‎【解析】‎ 试题分析:一道给出材料的半命题作文。题目的材料首先从改革开放40周年这点出发,讲改革开放的意义和40‎ 年来所取得成就,讲改革开放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然后用一句“而当年改革开放一声号令,全国人民就全身心投入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大潮里……”作结,激起考生的写作冲动,并且给出对作文命题的限制条件。但是,容易被部分粗心的考生忽略的是这是对作文标题的限制,可能会有不少考生在阅读试题时将“请以‘我看改革开放’为副标题写一篇文章”中的“副”字漏掉,这就犯了审题的大忌。这个“半命题”是就是所谓的“任务”,构思时必须先确定好副标题:是写“我看改革开放”。‎ ‎“我看改革开放”,重点就在“看”,要谈对改革开放的看法,最适宜写议论文。写议论文,要先确定论点:你对改革开放的看法是什么或你和改革开放的关系是一种什么关系,然后再选择论据和确立论证方法;写记叙文和抒情散文,都必须确定文章所反映的观点或中心思想,然后或记叙几件事,或编拟一个或几个小故事,或抒发你对改革开放的复杂感情等等。但是,不管写何种文体,最好都应该先根据作文题中所提供的我们首先要读懂材料。‎ 本题立意参考:(1)改革开放使我国国富民强。(2)改革开往真正实现科技的第一生产力。(3)改革开放让农民奔向幸福(4)改革开放有迷失现象,现在已拨开迷雾。(5)改革开放让社会竞争力加大。‎ 点睛:本题是一道给出材料作文的半命题作文,对于此类作文,考生写作时应全面理解材料,真正吃透材料,总结出材料的主旨,紧扣材料,从材料的主旨出发,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才能胜出。在平时复习中要注意积累各类型材料作文的特点及审题立意的方法,熟练掌握并使用“主旨领悟法”“关键把握法”“由果溯因法”“舍次求主法”“寓意揭示法”“细节切入法”“多向发散法”等审题立意、提炼观点的技巧。本题可采用“关键把握法”来审题立意:(1)改革开放使我国国富民强。(2)改革开往真正实现科技的第一生产力。(3)改革开放让农民奔向幸福(4)改革开放有迷失现象,现在已拨开迷雾。(5)改革开放让社会竞争力加大。‎ ‎ ‎ ‎ ‎

相关文档